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信息化管理

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精选

银行信息化管理

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我国商业银行做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企业,随着公司结构治理、股份制改革、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引入的不断深入以及竞争的日渐激烈,简单的财务管理并不能满足银行业竞争的需求,目前银行业的竞争中需要战略财务管理的思维。所谓战略财务管理,就是要求银行的财务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提升财务管理的理念,从财务核算信息深入到财务管理信息,从财务管理信息全面透析到业务经营管理,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通过财务管理全面掌控全行的经营与管理工作。而这,不搭建先进管理所需的技术平台,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也正因为此,有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银行业理所当然地走在了前列。

(一)发展回顾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用计算机手段做账。使用财务会计软件,进行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进行财务分析,实现会计电算化,这个阶段只能基本满足单个经营网点的需要。二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运用统一的、有集成和综合功能的计算机财务软件和网络,将总、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联系起来,实现整个财务环节管理的信息化。三是使用比较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达到"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要求,实现财务系统与营销、信贷、风险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直接利用互联网,使总分支行能及时反映、传递会计信息,为决策者和报表使用者服务。这三个时期是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只有第三个时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徘徊于第二阶段,只有极个别的银行(如中国光大银行)已经在第三阶段摸索前进,并初见成效。

(二)光大银行的实践

自2003年起,光大银行启动了全行经营管理系统总框架中至关重要的财务管理平台——“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该项目选取国外金融业普遍使用的ERP软件,建设了具有光大银行特色的,基于独立总账、责任会计、以资金转移定价、全面成本分摊和风险资本分摊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分析和财务评价系统(参见下图)。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示意图

该系统在成功构建独立总账(将总账与交易系统分离)的基础上,应用责任会计的基本理念,将成本信息按照“成本中心、内部订单”予以归集,并将行内构建的全面成本分摊框架和流程成功翻译到系统内,形成生动的银行“成本信息流”,实现了产品成本的准确核算。同时,将银行全部业务系统的单笔交易信息,经过中间件的抽取、清洗、压缩后以符合业务分析需要的格式传入“数据池”,在接入市场数据等外部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设计,实现产品账面收支、机会收支的测算。在获取了准确的成本和收支信息的基础上,辅以税收、资本成本、预期损失等其他关键业务信息,单个产品乃至单笔交易的盈利分析均可以应用“报表系统(BW)”完美地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出具从机构、条线、客户、产品乃至于客户经理的盈利分析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从而整体上完成了该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法和架构的应用。

该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月末1日内能提供总账财务会计报表,3日内能提供分机构、分产品、分业务条线财务管理信息化报表。该系统上线后,可以适应外部监管需要及时提供各类会计报表。更有价值的是,为建立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分产品、分业务条线的预算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持平台。“这对于光大银行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经营业绩无疑会有很大帮助。这种探索对整个中国银行业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汇丰银行语)。

此外,光大银行还开发实行了行政经费报销(FA)系统,通过将预算指标设定在账务系统中,对每一笔经费开支都能通过系统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并通过账务集中管理,将修改预算指标的权限掌握在本部人员手中,保证预算的刚性。所有审批也都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对内部财务费用管理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涵义

关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笔者认为,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但绝不是简单地在财务管理中使用几台电脑,架设几条网线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它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企业流程重组,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参考各种文献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解析,可以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定义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流程重组,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挖掘企业各种财务信息资源,更好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极大地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若干个信息系统模块的集成。一般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经理信息系统以及组织互连信息系统五个部分。这些系统的成功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集成管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

它是为满足企业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系统,主要解决财务人员的手工记账和报表问题,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系统是以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和日常会计事务处理为主。通常按功能可以分为会计核算信息子系统和会计管理信息子系统。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以财务管理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以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程序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实时处理,从而实现对有关业务活动的控制功能。例如,对产品订购的管理,系统可以提示企业的经济订购批量是多少,显示出哪些产品库存已降至最低储备量需要及时订购补充。

(三)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交互式信息系统,它可以用来解决事前难以准确预测或者是随机变化的问题。一般说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其良好的交互性,使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一系列“what-if”分析,再运用不同的模型,列举可能方法,协助分析问题、估计随机事件的各种可能结果、预测未来状况等方式,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对企业财务风险起到事先防范的作用。

(四)财务经理信息系统

这种系统是一种将会计事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的高度交互式信息系统。它能帮助财务经理充分利用企业数据仓库,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数据的特征,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使企业的财务主管能够灵活、方便地从更多观察视角了解问题和机遇。

(五)组织互连系统

组织互连系统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本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自动流动,用以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等各个环节,以支持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三、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点

推进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应该围绕如下重点建设:

(一)统一财务会计平台

财务会计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建立一个全行统一的大集中的财务会计平台,实行财务大集中,集中全行数据,规范操作流程,节约人力资源,是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是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如何定义责任中心,如何将成本费用核算到责任中心,如何将成本费用通过驱动因素分摊到部门、产品、客户,如何推行更科学的作业成本法,如何将成本费用管理与预算、考核紧密结合,这些问题将是我国银行成本核算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推行整合、滚动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大体可以分为财务预算、全面预算、整合预算三种。目前,国内仍然有少部分银行在实行财务预算,大部分银行已经执行或者正在摸索全面预算,暂时还没有实行整合预算。所谓财务预算,预算的主体是财务部门,预算指标基本上就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的生产改造经营计划做出来,预算完成与否,与各个部门没有多大关系。而全面预算是全主体预算,股东大会提出目标利润,总经理把预算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上,确保完成。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组织再造、没有流程再造。第三就是整合预算。这也应该是未来银行预算的方向。整合预算的特点就是要解决全面预算的毛病。其本质不在于“算”,而在于对整个业务体系(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全部按照预算来“定”。比如,一个银行网点要多少人,这些人干哪些活儿,这些活儿创造多大的价值等,整合预算把所有预算目标合并起来,分成真实作业,保值作业、减值作业。然后,再把减值作业除去。搞预算根本的问题是必须建立经营管理中不同部门的责任边界,利益边界和权利边界。如果这一点不清楚,考核的时候,各个部门之间必然互相推诿,导致考核无效。所以,必须按照整合预算的要求,对流程再造。那么,再造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让各个环节的责任分解成若干个环节,一是一,二是二,非常的清晰。在制定年度预算的情况下,还要定期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开展滚动预算,以增强预算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性和前瞻性。

搞预算必须要有信息前提。每年的预算目标到底定多少才合适?预算实行的过程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预算与实际作业之间有多少差异,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再造,要满足预算实行差异分析,要满足预算考核的要求。因此,这也是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点之一。

(四)实现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盈利分析

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的盈利分析,从而为业绩评价奠定基础。我国银行目前普遍采用按机构的会计核算以及业绩评价和考核模式,还难以实现按部门、产品、客户的盈利分析和考核评价。如何在成本和风险分摊的基础上建立起银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的业绩评价体系,让银行管理层知道到底什么部门、什么产品、什么客户在为银行赚钱,或给银行带来了亏损,这对银行管理层进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四、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难点

(一)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

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引进国外一个系统,开发一个项目,或者是某个部门的工作,等等,这些认识是我国一些银行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包括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业绩评价、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等丰富的内容,涉及到银行战略目标确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业务流程再造、管理模式调整、组织架构改革等复杂过程,需要银行的各级管理层转变观念,更需要银行上下、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绝非引进国外一个产品,开发一个系统或依靠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转换观念和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是一个重新梳理战略目标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过程,也是银行变革管理的过程。

(二)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与国外先进银行有相当大的差距,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会碰到很大困难。比如,国外先进银行组织架构实行扁平化的事业部制,业务按公司业务、私人业务、资金业务等条线进行管理,事业部内部按产品线和营销线进行运作,而我国银行主要按照总、分、支多级机构进行管理;又如,国外先进银行实行资金集中管理,而我国银行一般分支行都有一定的资金调度权。我国完全不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要按国外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法进行核算、分析和评价,责任中心职责不清楚,产品和客户的数据难以获得,给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组织架构未改革和资金未集中管理的情况下,根据内部转移价格计算的盈利也只能作分析之用,结果不容易被各级管理层所接受,更难以作为考核所用。

(三)数据质量和数据转换问题

数据质量是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前提。财务管理信息化要计算内部转移价格和分析市场风险,不仅需要说清楚过去和现在,更需要说清楚未来,要模拟未来交易的现金流,以便进行产品定价和量化风险;财务管理信息化要进行产品、客户盈利分析,就需要获得详细的产品收益成本信息以及客户交易信息和客户关系信息。这些信息是大多数我国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和其他系统难以获得的信息,数据质量将成为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一个瓶颈。

(四)精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高端人才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业内既懂银行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并不多。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

五、推进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点

(一)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是成功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组织保障

我行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是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集体决策,主管行长亲自挂帅,组织了多个部门的优秀人才进入项目组,主管行长亲自参加每周的项目进度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选择一个高度集成的产品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实施伙伴是成功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选择一家国际上ERP市场占比最高的领先的SAP公司的产品,可以满足管理不断深化的需求,也有利于数据的集成。同时,选择我国外知名企业作为实施商,可以分享我国外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经验。

(三)适时进行变革管理是成功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

我行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下一步拟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的改革,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四)数据质量是成功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前提

可以考虑将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和核心业务系统作为一个项目统筹安排、同时启动,更好地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五)正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长期性是现实选择

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避免重开发,轻应用。尤其要杜绝开发了之,并不充分采用。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重点和难点》李杰金融时报

2、《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财务管理创新实现价值最大化》刘文林姜欣欣《金时网》2007年1月1日

3、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于阳《职业圈》2006年6月

4、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冀鲁信息网》2006-4-30

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一)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

信息化建设全局规划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和信息资源规划三个方面。战略规划的缺失将导致信息共享障碍、系统性能受限、生命周期短,不能满足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战略规划不等同于IT规划,前者是研究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的问题,而后者只是研究企业技术实现层面的问题。总体规划是对信息系统框架和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即规划出主系统与各级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配置,使之形成高度协调的统一整体。信息资源规划是指银行对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存放、传输、整合到标准制定进行全面规划,以避免系统内出现编码差异、精度不一致和数据库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银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内外银行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资本投入。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信息技术投入一般占银行经营费用的10%~20%,而我国这一比例远超20%以上。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在软件和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功能低效(葛兆强,2006)。这种投资结构的错位反映了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不准确,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忽视硬件设备的价值潜能。

(三)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未能高度融合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未能触及传统管理模式,即未能应用现代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各种传统业务流程加以分析和改造。企业资源的低效配置与优化缺失导致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经验证明,信息系统在实践中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有两个:一是系统流程只是对原有的手工操作流程的简单复制,缺乏创新与整合;二是系统的应用过于脱离了银行的控制范围。因此,业务流程再造是主导银行信

息化成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指导。

(四)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待提高

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各具特色,并且针对各自的业务流程日益精细与复杂。但是,各银行系统在机型、系统平台、系统接口、数据标准等方面不统一,系统之间支持性较差,导致信息共享度较低、系统修补工作十分繁重。同时,银行内部各支行之间在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上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呈现成多个信息孤岛,致使整个系统的生命力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信息交换日益困难,系统整合与运行维护的成本日益增高,形成各种安全隐患。从银行系统外部来看,各家银行的内部网络系统与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客户群体所设置的系统缺乏兼容性,使银行与各外部利益相关者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业务沟通。

(五)复合型人才匮乏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需要既懂银行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银行系统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事实上,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实践表明,许多工程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外部,而是银行业内部缺乏实施与执行力度。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科技的前沿知识,普通员工缺乏基本的信息化技能。而且,我国银行业信息化人员的配置机制也不合理,信息技术人员基本配置在信息技术部门,配置在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非常有限,信息人员的银行业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阻碍了复合型人力资源的自我形成。从美国银行业的情况看,信息技术人员配置于数据处理中心的占44%,配属于顾客服务系统支撑部门的占31%,其余的配置属于服务系统的终端部分。显然,这种配置能够充分发挥银行业信息人力资本的功能,并且有效地建立了复合性人才的内生机制。

(六)缺乏对信息化建设成熟度的有效测评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企业只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效率的测评控制,才能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成熟度的测评工作相当滞后,尚未出现金融专业性较强的、较有影响力的测评体系。我国著名金融信息化专家张成虎认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测评体系包括安全可靠性指标、管理指标、开发与获取指标、客户服务与支持指标、审计指标、法律与法规指标等,每一类指标又由若干二级指标构成,形成一个全面的指标测度体系。信息化测评体系的有效利用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管理效率,又可以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

金融信息化是指构建在由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大幅度地提高了银行业的企业绩效。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IT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第二,沿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序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第四,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第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同的路程:经历了计算机辅助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综合业务处理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扩展阶段,开始进行数据集中与业务集中,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全面开拓包括网上、手机、电话、自助等多渠道的金融服务。“诺兰模型(NolanModel)”认为,信息系统的建设一般要经过六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最终走向成熟。这六个阶段是:初始化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阶段和成熟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信息化发展的“蔓延阶段”。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设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结构体系

银行信息系统包括五个层次:渠道层、渠道整合层、核心帐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按照Anthory的三级管理模型理论,渠道层、渠道整合层、核心业务层可以归结为业务层,则以上的五个层次可以看作三级的“金字塔”型结构(如图):

事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ProcessSystem)是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点,是银行经营金融业务、信息咨询、采集客户经济信息的第一线,是银行与客户交往的窗口,是整个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成份。渠道层作为事务管理系统的入口,可分为如下几种:系统内提供的接入途径、与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联系的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渠道层功能繁多、通讯协议种类多样、报文格式复杂,因此渠道整合层的重要任务就是为核心帐务系统提供规整通讯协议和统一报文格式,屏蔽渠道层系统的差异性。这就是所谓的前置系统,也称之为综合前置系统或大前置系统。综合前置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渠道接入层、系统控制层和服务提供层。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是一个面向管理的集成系统,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和处理,直接为各级管理层服务。MIS包括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全行性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两大部分。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是提供给具体业务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系统,系统信息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少,主要功能是为业务部门进行信息收集和决策分析。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全行性综合管理系统是为银行综合管理部门和内部监控部门提供服务、对全行的业务工作进行综合管理的系统。系统信息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具有较高的层次和综合性,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系统、稽核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等。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是为商业银行全行业提供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的系统,它的功能是支持决策而不是代替决策,主要由模型库和方法库构成。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商业银行还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决策支持系统。某些银行开发的行长决策支持系统也只是一个统计信息系统,或统计信息系统的局部改进,缺乏必要的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的优化、方针、预测的辅助决策功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是根据决策主体的即时需要而动态生成的,尽管信息需求量不大,但对信息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等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建立全面的决策支持系统必须要有完善的业务处理系统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银行信息化是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从科技进步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未来的金融服务会逐渐脱离柜台,向自助化和电子化发展,即网络银行在未来的银行经营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这不仅是因为电子银行有着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我国13亿人口的庞大客户群体也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将手工操作计算机化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将技术变革与制度变革有机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银行业必须在引进信息技术的同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使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数据集中为基础,通过完成数据中心整合工程与数据仓库的构建、形成适应集约化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加快从业务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迈进的步伐;借助网络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果,实现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决策水平,完成IT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各类个性化服务平台,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景,张成虎.我国银行技术风险指标体系设计[J].华南金融电脑.

[2]张成虎,孙景.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已走过近二十年的路程,在取得巨大业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文章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方向,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

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引言

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充分联合、运用,引起社会各行业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和了解。银行在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完善升级时,所涉规模经济的逐步提升导致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作业环节也伴随诸多难题,所以,加强信息化技术水平,助力规模经济管理发展目标的达成,也是商业银行所要进一步注重的工作。

1.信息化规模经济管理的内涵

在对信息技术合理融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各项信息上传的快捷性愈加凸显,管理中直接对话的态势也逐步明显,促进商业银行管理确立了扁平化发展路线。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和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升级促进了商业银行管理工作快速升级,信息化模式创新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方式、策略和业务结构。信息化管理思想方式的建立和全面执行,扩展了管理工作的覆盖面,规模边界、管理边界都在逐步拓展,增进了银行跨空间管理的快捷性,降低了银行管理成本。现实的经济规模,也助力银行管理中的边界费用不断减少。信息化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全面创新。那么新时期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都必须借助专业技能和体现专业技能的方法来开展。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不断深广性运用的条件下,银行各方面信息上传的快捷性逐步加强。管理等级中跨级对话也逐步体现,银行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和通讯技术,来对窗口人员工作予以监控和引导,窗口服务人员能够在跨地域的条件下给管理者上传业务报表、汇报工作。如此一来,就可能使结构精简替代以往层级化的架构,以往层级化管理体制会面临革新。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信息化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的条件下,促使了以往非框架化思想逐步向框架化思想的层面升级,促进了建设性决策快速体现集约化,但非建设性的决策便能够具有零散化,如此一来,便会导致以往无法想象的集权分权合力得以妥善处理,所以说,信息化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2.信息化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2.1信息化决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规模。基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企业生产线运行时的成本量,通常都会包括恒定和流动成本两项。在指定时期内,这两项成本与产量间的紧密关联会进一步凸显。也就是说,恒定性成本会在产品产量恒定的条件下,也不会有增减,而在产品总量逐步提升的条件下,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量相应减少。变动成本总量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量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在固定成本的能力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长,平均变动成本对平均总成本增加的推动影响受到平均固定成本降低因素的制约而被削弱,使得平均总成本呈现出随产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现代的规模经济,实质是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规模扩张降低单位成本。在信息时代,决定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小的是信息技术。外资银行之所以规模大,与信息技术在银行和管理上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自90年代以来国外银行掀起的新一轮重组兼并浪潮,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是银行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利器。

2.2信息化使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边界扩大。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于管理工作会成为商业银行快速规模化层面升级的最佳措施。计划经济时期,有相关高资质人员就曾经给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企业边界存在的,但是不能以主观臆断态度进行拓展,他还指出,如果对外服务成本超出了本身管理成本,也就是意味着对外服务过程不合理,需要借助本身产品中扩展的措施改变不良发展局面,也可以说是拓展内部规模,同理,如果企业管理成本高出了对外服务成本,就意味着企业规模超出了相关标准,需要适度缩减成本。归属到市场服务态势,在传统发展时期,银行间竞争都会借助增设分行的措施,这样就使得银行经营成本明显提高。现如今,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了银行管理思想、策略、业务步骤的创新,商业银行建立落实信息化管理模式,会有效助力企业管理长足发展,作用范围也会逐步拓展,管理作用范围也会逐步拓展。近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质量成效不断加强,具体规模也逐步扩增,然而还体现出管理模式陈旧的态势,导致费用提高、快捷性弱化,管理质量成效管理难以实现既定边界。在徒手记录整体信息的阶段,管理工作的各项信息更多时候都是借助各层级逐步汇报而开展,发展决策的参考资料也不能实时到位,也无法实时反馈阶段性发展态势,具体管理和仅是借助财务信息的参考,无法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改变管理模式,优化服务项目,管理模式陈旧,所涉绩效也自然会与现代银行的规模存在明显差距。从大规模企业的角度来说,效率低的管理思想模式对小型行发展是体现明显的适用性,由此可以得知,小型商业银行增设与完善过程,通常都是大型银行的管理者负责,这样就会把大型银行的的思想模式引用小型银行管理环节。如此一来,就会助力小型银行管理思想模式创新,并体现高度的成效性,因为小型银行在融入这些思想模式时,已体现出了超越规模的态势,因而会体现高度的成效性。由此,大型企业就会深切意识到技术模式应当得到不断创新升级。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银行管理质量成效,是企业应做出重点考虑的。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参考:将规模缩减成小型,就可以强化管理的质量成效,这样的结论貌似是不现实,也难以切合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就应当通过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入助力本身管理质量成效的加强。还应当具备一支具有专业信息化思想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所以说,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全面融入促进了银行管理思想模式创新升级,促进了银行管理边界能够明显超越规模边界,实行全程化管理的态势也将成为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深化。银行大规模的技术投资改变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行业的生产技术并产生了新的服务和新的金融产品,这为提高效率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如果要变为现实必须深化管理。研究人员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的资料进行大量研究后发现,商业银行管理的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日益严重,以致“银行业的利润是否面临长期下降?”成为热门话题。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无可置疑的,但生产力的提高,并不等于技术效率的必然或充分提高,因此,现代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客户要求适应。

2.3银行信息化后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在实行信息化管理前,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都存在以下认知:规模经济有限,在其规模高于指定数据后,就可能会管理等级扩展和管理活动不顺畅的影响下,导致银行管理的快捷性下降,也可能会使得成本增加,这样的认知与相关线性分析的结果相切合。那么在现今信息发展环境下,这种认知结论也需要被进一步完善。在信息系统模式不断深化运用的背景下,银行规模效益不断凸显的原因就是,其在指定时期的平均曲线尽管持续呈现U型,然而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这样的线性发展态势实属平稳。因为银行是发展宗旨是对外服务,有别于盈利性商业企业,信息技术在银行机构的全面普及,促进了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的增多,这样就可能导致银行发展成本减少。工商企业规模经济往往都会由于客户产品需求量的改变而改变,也可能会由于产品型号、性状和质量等公众反馈结果的影响,而银行就不用在这些方面担心,特别是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民众对银行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多,因而基本条件完备的前提下,银行的经济管理的规模发展也无须顾及大众需求。另一方面,从经营项目的角度来说,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而银行经营主体货币则具备明显的同质性,有这一特质的存在,也促进银行在日趋复杂的内业竞争环境中意识到,为保证体现长久稳定发展的态势就应当加大产品关注度,其间会涉及较多成本的支出,只有这样才会使差别化产品不断累积。银行主体规模的拓展,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和融入也明显加增加了货币交易途径,长此下去就会有大量货币汇集于商业银行。如此一来,银行便会在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也节省了资源需求量,还拓展了发展渠道,助力银行各方面效益不断提升。最后是在通常条件下,银行信息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实行会使其规模不断扩展,作用范围也会愈加体现广泛性,债权人取款的频次也会下降。所以银行准备率也会逐步缩小,继而则可能使闲置货币的节约也会不断强化银行防控风险的水平逐步提高。由此可知,促使商业银行管理边界不断拓展的直接原因是信息技术的融入,在信息技术全面普及于银行内部环境的历史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便会在技术条件上体现优越性,同时也会体现成本减少,管理范围扩展的良好态势,信息技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相关业务水平的不断加强,助力了银行管理的网络化升级,即减少了薪资成本,也精简了管理流程。不仅如此,也降低了信息整理流程和费用,拓展了银行对外业务项目和作用范围。网络平台给信息收集、资源共享和整理创建了一体化发展路线,继而则又会强化银行管理的快捷性。同时分行的一体化管理发展态势,也会强化管理的快捷性。但是应考虑到的,以信息化技术完善的配套系统,以及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的前提是,银行管理的规模大显著。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完善会涉及大量成本的投入,应当以大量业务活动才会达成摊薄成本的目标,况且相关活动成本的支出会涉及大量时间的投入,才会保证实现既定目标,应当保证银行切实强化管理质量成效,也就是说,银行技术其规模和作用的宽泛性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而规模和信息管理技术全面联合也会在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中达成。

3结语

信息化系统的完善性和可用性会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向管理规模层面升级的快捷性,也会关系到商业银行管理项目的扩展和和各方面效益提升。想要保证这些积极影响的持续,商业银行就应当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显著优势,为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金梅.信息化助力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N].中华合作时报,2019-05-24(B03).

[2]张献和.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5):20-22.

[3]刘世平,谢卫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之道[J].金融电子化,2005(09):32-36.

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服务驱动;科技赋能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物业管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更加速了这一进程,高附加值、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成为物业管理发展主流趋势。对于银行物业管理而言,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加务实、更多智慧。

一、物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现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国外物业管理行业已十分成熟。相比之下,国内物业管理起步较晚,1981年3月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成立;30年来,物业管理企业的地产开发商背景相对浓重。

(一)高附加值物业服务

现代化物业管理不再局限于甚至远超出保修、保洁、保绿、保安“四保”基础服务范畴,而更多转向租赁服务、金融服务、价值评估与咨询服务、投资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以全球主流物业机构“五大行”为例,其费用收入大部分来源于高利润率非基础增值服务。2019年,仲量联行、世邦魏理仕、戴德梁行的增值服务收入分别达到总费用收入的71.4%、61.0%、53.9%,其中戴德梁行基础服务收入占比最高,也仅有46.1%,不足一半;租赁和金融服务成为两类主要增值服务。2020年,受肺炎疫情影响,“五大行”非基础增值服务收入及其占比有所下降,但整体收入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作为房地产衍生行业,国内物业管理企业仍然以传统物业服务收入为主。以排名前十的国内物业管理企业为例,其基础服务收入所占比重虽然连年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排名前十国内物业管理公司非基础服务收入占比升至35.39%,仍与全球主流机构物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综合比较国内外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路径,高附加值物业服务将是物业管理现代化发展重要方向。

(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应用,特别经过疫情防控长期实践检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成为国内物业管理发展新方向,相关智慧物业平台建设加速进行。以国内主流物业管理企业为例,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模式,各企业能够实现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化运行,提供一系列智慧物业解决方案,并不断嵌入高附加价值服务;与此同时,依托线下优势房地产资源,各企业智慧物业平台获客稳定、客户黏性较高,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物业管理服务新生态前景光明。从技术层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设备智能化,通过硬件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使其具备对接未来更多智慧物业服务场景的潜力。二是平台集约化,借助物联网,打通不同智能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物物互联”。三是服务智慧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充分洞察客户个性化需求,同时调度相关软硬件进行针对性服务。

二、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

不同于长期深耕行业的主流物业管理企业,银行物业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不断提升银行办公条件、更好支持银行业务开展。国内外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表明,服务驱动、科技赋能将成为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发展两大要素。

(一)服务驱动:以服务创造价值

对于银行而言,物业管理服务对象以行内员工为主,服务价值主要集中在办公体验优化、业务保障提升等方面。因此,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需要从根本上将以“物”为工作重点的传统物业管理模式转变到以“人”为服务核心的现代化物业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坚持服务导向,用服务需求标定工作内容,用服务创新激发价值创造。具体来说,服务驱动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服务需求为条目线索,重构物业管理工作脉络。按照员工和银行个性化需求对现有物业服务项目进行整合,打破按“物”管理的工作机制,实现物业服务模块化。二是基于需求特征发现,开展前瞻性物业创新。从需求端深挖物业服务创新点和工作增长点,主动发现、主动规划、主动实施,为员工办公和银行业务提升贡献物业解决方案。三是建立物业服务量化评价体系,推动物业人员管理全面提升。根据服务需求动态调整岗位设置,围绕服务效果量化考核物业人员,反向引导物业人员规模和结构数字化转型。

(二)科技赋能:以科技引领未来

近年来,高新技术加速涌现,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需要科技持续力。从实用角度,银行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对现有成熟、成套物业智慧化成果的整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创新和自主研发,最终形成具有品牌特色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从目标路径上看,科技赋能具有四个层次。一是硬件系统升级改造,依靠外部购置,快速提升物业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简化大量费时、费力且低效的基础性工作。二是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定制开发,系统构建线上运行、云端管理的物业日常工作机制,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物业管理服务。三是智慧办公提升,基于需求挖掘,开展软硬件多系统、跨平台协同,将物业管理数字化成果向银行办公和业务场景延伸,为智慧办公提供全面支持。四是智慧科技深度应用,不断探索更高智慧、更深层次的银行物业管理和办公服务,提升银行办公科技感,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道路。综合来看,服务驱动和科技赋能在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一方面,科技赋能为服务驱动提供重要硬件基础保障,使得银行有能力洞察并针对“人”的多样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物业服务;另一方面,服务驱动为科技赋能提供关键方向指引,使得银行能够充分利用软硬件信息化成果,不断提供更加深度的智慧物业服务。

三、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实践

银行办公场所后发优势显著,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起点差异很大。如2020年投入使用的北京亚洲金融大厦、中国尊等,其规划咨询、建设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均由国内外一流团队参与完成,物业管理服务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之下,工商银行总行办公楼投入使用已超过20年,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涉及范围较广、难度较大,需要融合考虑服务驱动和科技赋能两方面因素,整体规划、系统实施。以下简要介绍现阶段具备一定可行性的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实践。

(一)硬件智能化

硬件智能化是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重要基础。实践经验表明:必须制定轮廓清楚、路径可达的硬件智能化建设规划。轮廓清楚要求规划囊括所有建设内容,做到边界可控;路径可达则要求所有建设项目环环相扣,做到风险可控。目前,硬件智能化主要涉及两种类型:一是大型建筑系统信息化改造,比如消防监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能耗监控系统等;二是小型智慧化设备建设,比如服务机器人、环境监测传感器、信息终端等。大型建筑系统信息化改造周期长、难度大、费用高,但同时回报高且影响深远。通过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装备,可以构建“前端监测、后台判断”的自动化监控机制,在减少传统“人防”所需巡查人员配置的同时,推动了物业人员向信息化人才发展。在硬件智能化基础上,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围绕人员办公和银行业务需求,实现人脸支付、无感考勤、越界警报、轨迹追踪等一系列银行智慧办公场景的深层应用,为银行员工打造更加具有科技感的办公环境。小型智慧化设备建设难度小、投入低且见效快,近年来发展迅速。小型智慧化设备市场日趋成熟,产品标准化高,同时往往自成体系,对原有建筑系统改造要求较低,施工难度较小。通过运送机器人进行银行范围内“点对点”物品运送,可以有效减少员工运送时间成本,促进无接触式办公发展;通过扫地机器人进行大范围、不间断清洁,每台机器人可解放2位保洁员的劳动力,实现集约式、自动化物业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园区智能信息系统建设技术难度小、投入成本低,但可以为银行业务开展特别是宣传活动提供强有力支持。在“云端编辑管理、终端联动”的运行模式下,众多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投放展示信息,实现产品活动推介、市场动态等业务宣传,同时在党史学习、文化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显著。

(二)线上线下融合

线上线下融合是银行构建一体化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的基本目标。在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进程中,可优先进行“线下向线上”的平台搭建和数据积累工作,以此持续探索“线上向线下”的信息挖掘和价值创造。银行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通常涉及三个入口,即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小程序或服务号),三个入口协同运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物业管理服务。传统电脑端入口除了物业管理人员日常使用外,还方便支持物业管理服务信息的航母驾驶舱式可视化呈现,因此能够承担向领导逗号来宾进行演示的重要功能。手机端入口的优势:一是移动快捷;二是针对地下、机房等区域无网络服务、信号屏蔽特殊情况,支持离线记录、延时上传功能;三是避免不必要第三方身份认证过程,强化物业集中管理。而使用微信端入口,则考虑到需要减少银行员工安装软件、注册认证等不必要环节,直接享受物业管理服务。首先,在物业服务方面,通过二维码、定位传感器预先对物业服务节点进行标定,可以生成线上服务表单;综合运用建筑信息建模技术,可以进一步构建银行物业管理数字化全貌。这样从手机端,物业人员通过扫码或接触打卡方式即可完成工作记录,实现传统纸质流程向无纸化、线上化发展。其次,在物业管理方面,从电脑端,物业管理人员通过电子台账即可实现物业服务量化考评;在此基础上,通过物业服务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勾稽关系即可实现对物业公司及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并通过权重设置,主动影响物业人员结构现代化转型。最后,对于用户而言,银行员工微信登陆小程序或服务号,即可一键完成物业报修、工位清洁、特殊预约等物业服务;通过这一平台,银行还可以基于需求挖掘嵌入更多高智慧服务场景。

四、启示与建议

一是积极推进银行物业管理线上线下融合。从设备智能化、平台集约化、服务智慧化三个层面着手发力,持续打造银行特色智慧物业平台。二是坚持服务驱动。坚持以“人”为服务核心的现代化物业管理模式。对内基于需求挖掘,为员工办公和银行业务提供前瞻性物业服务;对外通过服务量化,反向引导物业人员管理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强科技赋能。统筹制定轮廓清楚、路径可达的硬件系统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创新和自主研发,融入银行智慧,不断探索更高智慧、更深层次的银行物业管理和办公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忠民.关于物业数字化下沉场景的思考[J].中国物业管理,2020,(12):58-59.

[2]高丽娜,胡煜.物业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考与建议[J].中国物业管理,2019,(12):56-57.

[3]陈峰.基于物联网的新型智慧园区应用研究与实现[J].数字通信世界,2019,(04):191-192+200.

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

近些年,许多企业以资源开发、整合及企业重组等方式对自身规模进行扩大,使得原有资金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发展需求。因为缺少相对应的信息化管理办法,无法实时了解到企业资金使用状况,在企业资金质量与运行上监管不力,降低了资金结算与使用效率。因而要实现资金集中信息化管理。

一、构建资金集中信息化管理的GS系统

第一,要建立起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为了提升资金调控力与使用效率,实现跨地域集团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经济需求,可以设立资金管理中心,实行收支双向管理,并对编制预算、贷款、投资、开户等工作进行统一化管理。资金管理中心可以通过资金管理系统与线上银行的收付款功能对资金进行集中信息化管理,任何付款结算业务都要在此系统中进行,并落实好四级审核付款制度,以此提升资金安全性。另外,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为管理、融资、监督以及结算,能够对资金与票据进行统一化管理,还可以定期分析并汇报企业资金动态与资产负债情况,对各个单位的资金流通状况进行监督考核。第二,建立健全资金集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施资金管理和结算办法,能够规范各级单位在资金管理、利润管理与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使用,以及专项资金方面的管理及结算等。

二、资金集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一)银行账户的管理

在实行资金集中信息化管理前,要做好清除资金管理中心与成员单位银行账户的工作。资金管理中心需要在各协作银行中开设账户,作为企业的收入与支出账户,并且还要通过此账户对内部成员进行收入上划及资金下拨等行为。另外,各个成员单位要在其本地协作银行中选取一家支行开设支出账户,选择两家左右协作银行开设收入账户。其中支出账户能够反映出资产管理中心所下拨的各项款项与单位支出,收入账户能够反映出各个成员的收入与资金上划款项。

(二)资金预算的管理

对于资金预算的管理,是以线上处理、线下协调的方式实现的。各个成员单位在核定预算方案后,需要将其上报至资金管理系统中的预算管理模块之中,并且要在每年的年末做好下个年度的资金预算表,在每月的月末做好下月度的资金预算表。而且资金管理中心,需要审核并汇总各月度预算计划,按照具体资金收入情况、项目的进度等进行资金下拨。

(三)资金划拨的管理

第一,资金上划,资金管理中心可以借助协作银行的能力,对成员的单位收入进行专户存款,做好每日营业总结,以电子汇款的方式,自动将所有专户资金划拨到管理中心的银行账户之中,务必要保持所有上划资金在当日到账。第二,资金下拨,按照各单位的存款额度限制,可以将资金下拨划分为日常性与非日常性两种。针对日常性的资金需求,管理中心会按照领导审批的月度计划,将资金划拨到各个单位的支出账户之中;针对技术创新等非日常性的资金需求,管理中心会在审核工程进度与结算情况后进行拨付。

(四)资金占用费的管理

资金管理中心会根据有偿占用原则,对各个单位内部存款与借款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对于内部资金占用费而言,资金管理系统会按照个单位的存借款余额进行月结,并生成通知单。为了提升个单位的存借款积极性,可以在制定资产占用费率时,参考银行的同期存贷利率,合理的对其资金占用费率进行调整。

(五)账务报表的管理

首先,账务自动化处理。资金管理系统包含了各个单位及资金管理中心的收支状况,资金集中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自动为大部分的资金业务生成相应的结算凭证,并且在凭证接口处可生成财务凭证,进而做好资金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连接工作。其次,报表的管理。资金管理系统中的资金报表模块能够自动在月底生成资金报表,像是资金占用费的收支表、存款变动表、资金收支统计表等。最后,对账管理。管理中心要利用资金管理系统进行记账、结账等工作,而资金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对账工作,在每月月末进行对账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金集中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银行账户、资金预算、资金占用费、资金划拨以及财务报表等管理上。通过对资金进行集中信息化管理,能够产生强大的资金规模效应,增加企业资金实力与抗风险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