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绩效审计;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1999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将高校入学率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15%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此后我国高校的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都大幅增长,特别是扩招的头几年,招生数每年都增加50万以上,平均每年增长19%。与此同时,政府大幅增加了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据统计,现在每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是1999年的4倍多。

虽然财政对高等教育支出逐年增长,但由于扩招势头更猛,高校还是普遍面临资金窘迫的问题。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各高校采用融资、信贷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007年7月,全国政协一项调查显示,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 500亿元且仍有扩大趋势,许多高校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某省一重点高校贷款额度高达30亿元,从2005年起每年光贷款利息就要支付1.5亿至1.7亿元,曾因资金入不敷出公开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可见我国面临的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在此国情下考察有限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是否发挥了最大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正是高校绩效审计应承担的任务。因此加强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从我国当前绩效审计发展的情况来看,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但至今其力度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至于高校的审计工作就更加滞后,目前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文献的归纳梳理,探寻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尚存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当前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系统研究虽不多见,但研究内容已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和资金范围的研究

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多数研究都指出应是国家审计机关,客体则是各类高校,审计的资金范围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如张健,2006;冯祖丽,2009等),或者是高校的预算资金(如章毓育等,2009;刘研杰,2010等)。也就是说,多数研究都将高校绩效审计定位于政府审计机关对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监督上,认为高校绩效审计是一种来自于外部的监督和促进机制,因此其目的在于为政府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和促进高校提高经费支出效益。

二、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绩效审计是通过考察一系列的指标对某主体的绩效作出评价,因此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存在两种思路,一类是按照绩效审计的总目标,结合教育资金从投入到产出的几个环节分别设定绩效审计的指标而形成体系。张健(2006)参照2000年10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国家审计组织大会通过的《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认为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评价、改善高校财政拨款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加强管理规划和管理控制,提出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包括高等学校事业计划和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高等教育成本的审计、高等教育投资配置的审计、高等教育效果的审计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衍生出经济性和效率性、效果性、良好制度性三大类指标。曾凡昌(2008)的指标设计从绩效审计的目标到具体指标共有五个层次,基本遵循的也是由目标决定教育资金的使用过程,再由过程分解为指标体系的思路。他将指标作了细致的分级,共设计出68项具体指标。冯祖丽(2009)将指标体系分为资金耗费情况、资金利用效率和资金产出效益三个大的方面来设定。章毓育(2009)认为对预算经费的绩效审计可以起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和财务决算的后馈作用,从而提高整个预算经费的使用绩效,并且将绩效审计指标分为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和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两大类。

另一类研究是在设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引入战略管理学科的平衡计分卡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陈希晖等(2008)分析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在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应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上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指标。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进一步将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与平衡计分卡模型结合起来,认为高校要发展,也应实施战略管理,这是一个在充分分析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战略目标,对战略计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在确定绩效审计指标时,应以学校的定位作为总目标,然后建立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的战略目标,设计整体层面的和部门层面的核心指标,再层层分解,最后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

陈希晖等(2008)和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都是将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维度直接应用于高校绩效审计领域而设计的指标,有些指标更像是管理而非审计指标,如客户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他们认为对于高校而言,客户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提供资金来源的单位如科研合作单位等,在客户层面上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这三方面都对高校所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根据客户满意目标设计了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再分别对它们设计一些二级指标。可以看出这些指标的设计已经脱离了绩效审计的特性,高校绩效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个方面,审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胎于财务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而高于财务审计。因此在设计指标时,不仅应考虑其审计学科的性质,还应考虑与财务审计的衔接问题。

三、高校绩效审计指标的评价方法

有些文献在研究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同时,对指标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探讨。高校的绩效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且还要对整体作出综合的评价,这就产生了如何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的问题,也就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说来,对多指标的评价主要是给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将指标值以一定的方式综合起来得到评价值。周萍(2009)对指标体系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法,并以某高校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冯祖丽(2009)对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组合,成为层次―主成分分析组合评价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综合。

四、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极具参考意义。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支撑。当前的研究尚未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多数研究只简单指出高校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有些研究甚至不涉及这一问题,或语焉不详,只有极少数研究指出绩效审计应是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周萍,2009)。其实,绩效审计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高校进行的监督,也可以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内部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主体不同,审计的内容、客体、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都会不同。因此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应首先从审计主体及其立场出发,构建一个由主体、客体、目标、范围、模型、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框架。

第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以资金管理过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虽然资金使用的过程较为清晰,但各类指标与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对应却并不再显著;以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似乎偏离了绩效审计的学科性质,而更倾向于管理目标,指标也难以与财务审计的数据和结果衔接。因此在这方面应该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理论探索。

第三,当前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指标体系的设计阶段,鲜有以实例进行的真实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无论涉及到的是财务还是非财务数据,学校的内部数据难以取得;二是难度更大的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标准来判断指标值的合理性,没有比较的标尺,就难以作出结论,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文献中只有周萍(2009)以某高校财务审计数据进行了尝试性的绩效审计,然而这次尝试针对的是高校整体,由于没有现成的标准或其他高校的比较,虽然计算出了具体数据,但未能作出较为具体的结论并给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绩效审计的作用尚难以体现出来。如果指标体系因缺乏适当的标准被束之高阁,则会造成研究成果的浪费。因此高校绩效审计在研究的初期尚缺乏成熟标准的情况下,探索如何展开实务工作是当前的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冯祖丽.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章毓育,张佳春,李运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9(3):98-100.

[4] 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2007(5):56-57.

[5] 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84-188.

[6] 陈希晖,张碧林,贾云洁.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6):73-75.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就目前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规模的扩大,经费总量有较大幅度地增加,财务也承担着越来越重的任务。高校财务的报销审核作为高校财务的基础性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高校财务的报销审核工作也变得日趋重要,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在高校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财经法纪法规的执行力度,国家每一项经济政策、法令、制度的颁布实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日常的报销审核中,因此,做好财务报销审核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高校财务报销审核是高校财务管理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在校学生持续增多、事业经费逐年增长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高校的经济活动呈现多元化趋势。

一、目前高校报销审核存在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报销审核工作人员的会计职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高校发展战略已从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层次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随之,高校财务管理的环境、工作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对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会计职业技能是一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处理会计具体问题的能力。

1.会计理论水平欠缺。会计理论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除了会计,相关的还有审计、税收、金融、证券、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知识面狭窄,会计理论单一化。

2.会计实务能力不强。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业务不专,对会计电算化的处理不够娴熟。

3.自动更新知识能力不够。高校报销审核受多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被动,自觉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学习高校发展的新知识、学习与高校会计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学习更新会计法律制度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报销审核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第一,高校是人员密集、部门众多、活动频繁的组织机构,每天均有大量的财务往来,受理全校师生员工的报账业务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原始票据,要分类整理,严格把关,进行计算汇总再对应会计科目做凭证。这看似简单的过程,有时候会很烦琐,工作的繁杂以及机械地加减大大影响了的工作热情。第二,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工资利益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工作量的多少与自身的利益不挂钩,长此以往,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三)高校财务报销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对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上。实际工作中,宏观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带有一定的指令性、强制性,而高校会计制度及相关的财务报销制度的修订则显得相对滞后,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财务报销审核工作的执行。国家先后制定了《会计法》、《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但由于有的法律法规是指导性的,比较笼统;有的法律法规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出现了现有法律法规难以约束和规范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高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

二、优化高校报销审核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尽快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努力提高会计职业技能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人员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首先,高校报销审核人员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有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主动求知求学,用科学的会计理论,高超的会计操作技能武装自己。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法规法律制度、熟悉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熟悉校内各级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掌握高校内部预算和会计科目的设置等等,以适应高校会计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

(二)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报销审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报销审核工作人员工作缺乏激情,缺乏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建立相关的内部激励机制。首先,引进智能叫号系统,准确直观考核报销审核人员的业务量。排队叫号系统可以改善财务报销大厅报销人员无序等弊端,同时审核人员按号的次数以及每笔报销业务的计算可以通过智能叫号系统进行统计,较为公平合理地考核报销审核人员的工作量,每月进行公示。对一些有关利益方面的分配应参考平时的工作量,进行综合考核,做到有奖有惩,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爱岗积极性。其次,高校激励机制的内容和措施应着重观念的转变,激励机制必须明确与经济事项有关人员的职责和考核目标。相关的激励措施应按照不同的岗位和风险责任来确定。

(三)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财务规章制度

财务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保证,因此首先要健全高校的各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如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资金审批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定期对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各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各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才能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切实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其次,高校还可以通过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定额标准,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水电费、通讯费等单项或综合定额,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建立科学完善、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制度,使报销审核人员做到报销的每一笔都有据可寻。

【参考文献】

[1]段敬东.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3(6).

[2]梁晓娟.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4).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跨越式发展,高校的各项费用大幅增加。因此,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便成了高校审计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应注重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思路。

关键词 绩效审计 预算 高校

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与监督。高校绩效审计是指高校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从学校的经济活动各环节入手,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对学校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明确绩效责任,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督,提高学校效益的一种监控活动。

一、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我国高校的绩效审计推行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各高校绩效审计处于起步阶段,一般注重传统的财务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一)高校绩效审计缺乏重视,还未形成明确的绩效审计观念

从高校审计实践来看,审计工作主要是以注重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比较重视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不注重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理念还没有被积极推广,一般高校的绩效审计只在一些基建专项资金审计时开展,没有被广泛运用到对高校预算资金的审计中去。思想认识的不到位,使绩效审计缺乏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工作开展难度相对较大,不易被领导和部门理解。

(二)尚待制定统一的绩效审计法规和评价标准

我国的高校绩效审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如《国有资本效绩评价规则》、《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而对高校的绩效审计而言,还未出台针对高校绩效审计可操作性的具有准则性质的指导文件,在政策与制度上缺乏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指导纲领,导致高校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另一方面,绩效审计需要统一的评价指标标准,需要通过定量方法,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各高校虽然在积极摸索和研究,还未能制定出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未形成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形成了制约。

(三)高校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绩效审计是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能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充分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手段,了解高校的各项工作,能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对被审单位和项目进行评价和分析。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掌握财会、工程技术、法律和信息化技术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审计手段相对落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实施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提供质量的保证。这种审计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绩效审计的效果。

(四)审计技术手段尚待改进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一方面,仍按照传统的查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这种以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为主内部审计技术, 在开展高校绩效审计中存在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迫切需要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发展, 传统落后的手工查账审计方法和简单地运用计算机汇总处理数据与文字的手段将制约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将逐步被计算机辅助审计所代替。

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措施

(一)进一步树立绩效审计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首先, 审计观念要与时展同步,要进一步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创新工作思路,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审计工作,积极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地位, 把内部审计放在与财务核算和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其次,要加强与校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理顺工作体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为绩效审计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二)加强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重视制度建设

理论研究和立法研究,是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随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不断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积极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同时,要从制度规范建设出发,相应借鉴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制定出统一的高校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应的操作细则,为确保高校审计的质量创造重要条件。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提升审计结果利用价值

科学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全方位地分析评价被审单位绩效的高低,公正客观地提出评价意见。建立高校绩效审计体系,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效益性五个方面。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层次、动态的评价体系,将有关的法律法规、绩效定额标准、审计工作目标和程序、资金预算等纳入本体系;指标内容还应将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包含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经济实力、投入经济性、产出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以便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强化高校资金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

(四)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完善高校绩效审计

为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审计人员在使用审查、核对、计算等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同时,可以运用审计环境控制、内部控制制度测评、风险评估和审计抽样等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将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应用到高校绩效审计的各个阶段。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改变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而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将审计信息进行动态化管理,从而扩大审计的影响力。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将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数学等其他学科分析方法运用到绩效审计中去。

(五)改善审计人员结构,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绩效审计的特点是审计工作广泛涉及各领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该是具有多元化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大高校审计队伍的建设力度,不仅要抓好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全面掌握各方面专业知识,能适应绩效审计的基本要求;更要注重人才队伍配置,将审计队伍配置各方面的人才,可以将财会人才、法律人才、工程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人才进行科学的组合,还可以建立建全绩效审计的专家库,实施外聘专家制度,完善审计队伍。此外,可以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队伍建设中,通过招投标等市场竞争的手段,有计划地让一些高层次的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到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来。

参考文献:

[1]舒蓉雯.对高校开展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王立平.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财会研究.2010(3).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乔春华; 高校审计;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0-0136-02

乔春华教授的又一部新作《高校管理审计研究》已于2016年8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高校管理审计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目前,研究高校管理审计的成果很少,它的问世必将推动高校管理审计的深入研究,对高校管理审计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管理审计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

一、一个重视审计的时代需要新的审计理论

诺曼・马克斯(Norman Marks)指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给内部审计带来如此巨大的挑战,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给内部审计带来如此丰富的机会[1]。

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审计特别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十五条指出:“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第三十七条规定:“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第二十条规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第六条规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十三五”期间,迎来了审计大展宏图的大好时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审计”4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审计”12次。

教育部在一年多时间内6次强调高校审计的重要性,如2014年6月3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等部门作用,形成监督合力。”2014年12月1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规定:“健全合作机制,推进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审计部门等方面的合作,增强查信办案工作合力。”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2015年4月1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第五条规定:“加强领导干部专项审计和任期审计工作,推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2015年5月22日,教育部出台《关于直属高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2015年7月16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试行)(征求意见稿)》;2016年3月24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因此,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十以来党和政府对高校审计带来如此巨大的挑战,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十以来党和政府对高校审计带来如此丰富的机会。

二、《高校管理审计研究》的理论贡献

乔春华教授顺应管理审计发展的潮流,在新作《高校管理审计研究》中有诸多创新之处。

(一)构建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基本框架

笔者检索高校审计文献和搜索著名高校的审计网站后发现,目前对高校审计类型的划分还存在很多问题。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笼统地包括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这种划分将高校财务审计与高校管理审计混在一起。乔春华教授第一次指出,高校财务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高校管理审计包括高校治理审计、高校内部控制审计、高校绩效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高校专项审计等。这就明确地区分了高校财务审计与高校管理审计的边界,构建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基本框架。

(二)探索了高校管理审计的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理论体系。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指出,多数国家把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CF)视为一种理论体系,作为会计理论,它的基本作用是解释现有的准则和实务,并预测未来的准则与实务,主要是为现有的准则寻找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借口”和“依据”[2]。乔春华教授在《高校管理审计研究》中阐述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定义、对象、目标、假设、职能、标准、程序和方法8个高校管理审计的重要概念,探索了高校管理审计的概念框架。

(三)论述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基本内容

在《高校管理审计研究》一书中,乔春华教授详细阐述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高校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论述了它们的理论、方法和特点,特别是提出了“高校治理结构比上市公司复杂”和“高校内部控制侧重在行政事务控制”等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四)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在高校治理的层面上

刘家义审计长将审计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2014年11月19日,刘家义审计长在2014年度第一期地县级审计局长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审计不是为了查账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治理的需要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治国理政要实现依法治国、以宪治国、依法行政、以宪行政,就要有一个监督制度,这就是为什么要审计的道理。……国家治理的需要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安排。所以审计是什么?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2015年3月9日,作为世界审计组织主席的刘家义在《欧洲审计组织杂志》(EUROSAI Magazine)第20期发表的主题文章《以创新有效的方式传递审计信息》中指出:“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而乔春华教授的新作中也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在高校治理的层面上,并重点阐述了高校治理审计。

(五)提出“十三五”期间高校管理审计的建议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至2015年工作规划》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新模式。但是高校管理审计相对滞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十二五”的任务是高校在“十三五”期间的目标。

(六)探索了高校内部审计章程

2013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指出:“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正式确定。”2013年8月2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但是,我国高校几乎没有《高校内部审计章程》。乔春华教授在其专著《高校管理审计研究》中不仅阐述了高校内部审计章程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还设计了《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章程》,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三、结语

管理审计是审计的新领域,高校管理审计更是高校审计的新领域。《高校管理审计研究》是一部理论功底深厚的力作,该书问世是高校管理审计领域的丰碑性事件。乔春华教授的新作填补了高校管理审计研究领域的空白,其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 MARKS N. The New Age of Internal Auditing [Z].The Internal Auditor,2001:44-49.

[2] 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