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财务、会计、税收:处理企业、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切合点

要说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

财务、会计和税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出发,他们可视为处理企业、国家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三个切合点。改革开放之前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将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这个结论也同样是成立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是也就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也采取和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分配制来说,国家作为社会总产品分配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行对社会总产品的统一分配,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基金,从而实现社会再生。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财务制度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账要求,根据财务制度和税法所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制度。

实践证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分配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大到基建项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职工福利设施,都是政府部门决定的。第二,分配过程缺乏制约。社会总产品有多少用于补偿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费基金,又有多少用于发展基金,服务于国家计划和预算,而没有考虑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权力集中,又缺乏内部制衡,导致分配比例失调,突出表现是补偿和消费大量欠账,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账职工福利欠账,环境治理欠账,等等。这些隐患现在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品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之间进行分配。这一结论适应于各种社会和各种体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配,由哪个主体进行分配,在哪些层次进行分配,根据什么进行分配。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是在国家层次进行分配的,企业并不是分配主体。换句话说,社会资金实行的是宏观循五,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而通过财务制度进行分配的。改革的方面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按照资本运动规律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

企业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投入,形成资本存量,然后经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资本的增值,对资本僧值进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进而实现新的循环。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各自作用空间,并且能够找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投资本运行规律组织社会再生产,社会部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界定取决于财务制度,服务于国家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表现为存量与增量界限的混淆,导致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深刻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会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值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是会计职业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业的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值的分配,尽管参与分配的法量依据完全不同于财务活动。

二、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传统分配制下,财务制度直接地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导致分配结构失调,弊病甚多。为此,我们建议全合认训并重新界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功能,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转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建立起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

问题是,为什么会计准则能够执行这些职能,并且能够避免传统财务制度的弊端呢。这是由会计准则的内在机理决定的。

第一,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近百年市场经济催化,会计准则已经成为有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支撑的规范系统。象真实与公允、权责发生制、可比性、谨慎等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因有观念,规范着会计实务,不仅支撑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使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

第二,在由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所级成的多角关系中,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处理和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在内的稳定器。企业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联络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既可能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也可能表来为经经济信息形式存在的间接利益,因为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对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意义的,是其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会计除了其固有信息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本存量与增量这间的分割功能。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在意企业的短期价值,可能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而这本身就说明了多元利益的存在);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一般也倾向于多确认认存量,因为,存量充分意味着债权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直接利益是税收利益,多确认增量,意味着更大税基;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报酬往往是与企业的当期利润相联系的,他们也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当然,基于长期雇用、追求长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类似于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倾向,还可以举出一些。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会计职业最早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主持会计准则的制定。

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计职业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现为市场份额、审计取费,风险则表现为可能的审计失误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职能时,就会考虑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并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政策选择和设计。这正是为什么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权限先后从会计职业转移到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手中的真实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职能。将财务分配和税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划定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

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取能改造为会计准则的职能以后,相应的问题是,是否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笔者认为,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职能,并不意味着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相反,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改善和加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所谓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都是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至多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可能的领域有,利润分配顺序,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备基金的建立,等等。现行公司法律对这类问题已经作出规定。

而国有企业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国家是国有企业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以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第二,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其所担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职能,平抑物价的职能、解决就业的职能等等。这都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来实现。

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随的经营失败风险比非国有企业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都表现为一系列的授权过程。于对非国有企业来说,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自己授权自己,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是很强的。有的则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然,由于掌握企业命运的大股东,对小股东潜在的损害,保留必要的后备。公司法律有关条款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直接确指是谁授权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授权风险。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忌后果,等等。这就是产权经济学一再提醒的道德风险现象。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指标等等。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传统体制下,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的。会计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规范账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税法则根据财务制度确定税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将由会计准则来承担。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或者将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近几年,不少同志倡导建立一门独立的税收会计学,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是,税收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研究和处理企业与税收有关的会计业务,比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还有一种观点是,鉴于财务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与现实分配,即所得税会计。更有人建议,不但要确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推,在此基础上建立税收会计学。

关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纳税业务,与企业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并没有什么两样,交纳各种税收,所导致的企业纳税久务形成的负债以及多交税收而应当退回税款所形成的资产,与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原则是一样的,都要遵循有关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标准。单独建立一门纳税会计学,就象要建立应收账款会计学、存货会计学、固定资产会计学一样说不过去。

关于第二种观点,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财务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如果能够协调好乃至统一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既有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便于税收征管。然而,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就当前实务来说,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地讲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一致,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甚至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而不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某些税收政策的奖励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营环境和企业机制下,更是这样。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某些项目的确认标准上的差异的处理,笔者赞同我国现任会计制度有关所得税核算的规定,即,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有同志建议,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税,还要确认增值税时间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配,进而建立起税收会计学。笔者认为,借鉴所得税跨期分配原理进行流转税的跨期分期,不失为一种尝试,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任何一种会计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国现实和特定环境,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不能为会计而会计,为研究而研究;第二,流转税跨期分配与所得税跨期分配一样,都是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属于某一类会计业务,指望因此形成一门税收会计学,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搞会计改革,乃至于系统研究会计制度改革,开始用会计准则这个称谓,很大程序上受到西方会计实务的影响。因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称accountingstandards或accountingprinciples,分别译为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和会计原则,当时国内大量介绍和译述西方国家会计文献,使得会计准则这个词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规范的象征。记得当时还曾就会计准则、会计标准或会计原则的区别或联系以及我们该选用哪一个名称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后来在1988年义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的的研究会主达成一致意见,今天统一用"会计准则"一词,不再在名词上争论了。

现在我们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名词本身的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现在都以其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当然,由于已经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经验,会计准则几乎成为新的会计规范的代名词,因而影响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指已经或即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会计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且复杂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则两制"中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后来陆续的其他行业会计制度,象公路经营企业制度,还有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制度两个会计制度。从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看,表现形式、体例结构、详略程度、政策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需要理顺,从而形成有分工又有协调、结构严密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财政部着手研究和草拟会计改革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动议。1991年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先后提出的《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为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执行的是薄记职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处,也独立地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实施"两则两制"时,由于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尚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种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具体准则制定工作取得进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关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会计准则时,还主要是直观地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这名称和形式,那么经过10年来制定会计准则的长期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分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会计准则这个形式,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有可能将某个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且清楚,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二是会计准则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

曾经普遍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当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现在看来,评价会计制度,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就内容来说,通过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等会计政策,并不是绝对不可行。有人说会计制度规定过死,不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并不是会计制度规定过死,而是财务制度规定过死,不能把财务制度的问题算到会计的头上;就现行会计制度来说,除了仍然过多受到财务制度制约之外,很难说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过死。再说,就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将越来越小。会计制度的问题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因此,无法对特定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作充分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围,这也是形式决定内容的一个例子。

会计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因此,会计规范也就有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可能的要素。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就我国的会计准则来说,必要时也有一些有关账的规定,比如,单设账户还是合并反映,直接转销还是备抵方法,就属于记录的规定,因为不影响计量的最终结果。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账户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账户对应关系,账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现行会计制度的形式特别适合于记录制度。所以,要不要用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实际上就变成了还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有关记账方面的事,是不是交给企业自己来做?

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局主要领导履行单位法人职责,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监督,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分管财务。财务分管领导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定期向主要领导报告收支情况,班子其他成员有权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对有关财务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二、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后,工资、津(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通过个人工资卡结算,其它支出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支票及公务卡等支出。一般情况下不再使用现金结算。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经局领导与财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继续使用现金结算:

(一)确需用现金发放的慰问费或其他抚恤救济性支出;

(二)确需用现金发放给非本单位职工,单笔金额在1000元(含1000元)以下的一次性费用;

(三)确需用现金支付给单位临时聘用人员(不含长期聘用人员)的费用;

(四)在个别确实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商业服务网点发生的,金额在300元(含3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五)其他特殊情况经区财政局批准的支出项目。

三、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后,原则上不再办理职工个人借款。特殊情况需借款的,经分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同意后,财务部门将借款划至借款人的工资卡,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借款人报销时,财务部门要填制银行退付单或现金缴款单,将款项退还单位原支付的资金账户,然后按实际发生费用依照财务规定进行报销。

四、经办人提供的报销单如果是同一天连号的,应视为同一笔经济业务,要将金额相加后,确定是否符合文件中有关财政审批条件,再作财务报销处理。

五、财务单据实行“一单联签”制:

0.5万元以下的开支由经办人(证明人)签字,财务分管领导审批后报销执行。

0.5-1万元的开支由经办人(证明人)签字,财务分管领导提出意见,经主要领导同意后方可执行。

1万元以上的开支除有规定标准、合同外,须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六、工程项目、物资(服务)采购及重大资金安排使用必须按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办理。

七、新增财产(包括购入、调入、赠送)由办公室资产管理员验收后填写财产增加表,报办公室主任确认后一联交财务入账。

八、局内部财产调拨,填写财产调拨单,经局财务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调出、调入科室负责人核对签名后,交资产管理员后方可调拨。

九、财产处置(调拨、转让、报损、报废),要求使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交资产管理员,上报区国资办,办理相关处置手续。处置财产统一上交,不得自行处理。

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1、经费使用坚持“统一管理,保证重点,量入为出,合理节约”、“一支笔”审批和“保职工工资、保工作运转”的原则,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2、购置办公用品。一次性金额在50元以上的,必须事先请示主任同意;一次性支出在300元以上的,须经主任与副主任通气取得一致意见;大额性支出在500元以上的,须经单位职工集体研究决定。

3、差旅费报销。由出差人按规定填写出差报销单,经财会人员审核后,报领导审批。论文百事通特殊情况需租用车辆,必须事先请示主任同意。

4、单位材料原则上在内部统一打印,节约耗材、纸张,减少人为浪费。因特殊情况(如出版书目等)必需在外印制的,应请示主任同意并在规定地方印制。否则,所产生的费用“谁作主、谁负责”。

5、公务接待应本着“必要、热情、简朴”原则,由主任(或副主任商主任同意)确定接待与否及接待标准,原则上不招待名酒,不找包包烟,不随意给客人购买礼品、土特产品,不安排高消费娱乐活动。

4、公用电话由单位报账员负责管理,原则上不许用办公电话打市外电话办私事。

5、关心、慰问、探望职工(包括离退休干部)。除有规定外,凡职工生病住院以及每年春节慰问离退休干部等,室领导应以集体名义购买100元以内的慰问品前往探望、慰问。职工家庭生活特别困难或发生意外,确需经济援助的,经本人申请,集体研究,可给予适当解决。新晨

二、固定资产管理

1、凡单价在100元以上,使用期超过一年和单价虽不足100元但使用期较长的物品、设备等均作为本单位固定资产,按办公室进行造册登记,明确责任人进行管理。

2、凡需新购置固定资产,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本单位财务管理权限进行审批把关,统一办理,造册登记,调配使用,每年清核一次。如工作变动,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

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企业在经营活动之中,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财务的管理,可以说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部门在进行活动之时,都会运用到资金,这就使得这些部门都会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而这些部门在使用资金之时,需要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对于一些资金的使用进行约束,从而可以达到更加合理使用资金的目的,节约资金,最终来保证企业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不仅涉及到各个部门,还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情况以及经营的成果如何。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都需要财务部门进行核算、分析与对比,通过这些数据才能更好地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经营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寻找科学的解决办法。企业的管理之中,财务管理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发展情况,决策是否科学、经营情况是否顺利以及产品的销售情况如何,都可以在财务管理之中显现出来,这就更加需要加强财务的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2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2.1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营者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只是把财务管理简单地作为企业的资金收付的管理者,起到一个“点钞机”的作用,这就使得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其实质性作用,只是作为了一个记录的工具。甚至部分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不是跟随时展的新步伐,是一种退步,还有的部门经营者认为健全的制度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制约,从而对于建立健全制度采取消极不作为的态度。

2.2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

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一步步加深,这就使得一些企业追求更多的自与经营权,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则大大地放松了,从而使得一些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企业对于国家要求、制度规定需要建立的账目没有很好地进行建立,即使一些企业建立了账目,也存在混乱不健全的问题;其二,部分企业私设自己的小金库,存在账外账的问题,隐瞒自己真实的经营情况,使得国家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其三,严重者还会违反财政纪律,截留或者将国家的收入进行转移,违反会计制度,对于利润任意减少,使得财务数据存在很多的不真实问题。

2.3企业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不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意识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者,更是监督者与执行人员,这就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起到财务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于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是很了解,不能够很好地掌握,从而导致这些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之中处于很被动的局面,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二,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害怕得罪领导或者害怕失去现有的工作,从而产生了一种畏难的情绪;其三,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较为片面的认识,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放正确,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领导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一些建议

3.1思想要统一,领导要加强,认识要提高

首先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宣传要不断加强,也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的教育力度,通过这些活动让企业的所有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以及领导人员认识到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需要与企业很好地结合,转换成企业的经营机制,这样才能与企业融合为一体,达到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

3.2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要不断加强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培训,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研讨班、培训班或者会议的形式,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注意加强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是一个方面,还需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的道德水平,只有具备双方面的高水平才是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运用宣传先进人物以及先进事迹的方式,从而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3.3在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首先,要遵守合规性原则,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要与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相适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指引。其二,要遵循主观符合客观,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他们的经营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财务管理制度就需要适应自己的经营方式,发展规模,不能盲目地学习别人,可以进行借鉴,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才能更好地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其三,需要遵循全面性原则,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是无处不在的,这就使得企业在建立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之时,不能只考虑一时的发展情况,或者只考虑一方面的发展现状,需要对于企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考虑,才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的合理进行,与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四,要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企业的管理活动在遵循这个原则,财务管理制度也不例外,也需要在组织与处理财务关系时运用权力来保障,同时还要把利益作为一种手段进行推广。

4结语

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资金的管理不规范在国内,许多正在建设的铁路项目都有花费超过预算的情况,甚至有的铁路项目因缺乏资金而中途停工。同时,还有许多铁路施工项目没有按照计划进行建设,许多工程没有向上级汇报和批准。一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未经上级批准,就擅自采取措施,也就因此导致了支出大于预算的情况。有很多铁路部门意识不到成本的问题,缺乏科学的验证,草草的审批,致使很多项目中途流产。更严重的是,因资金管理的不规范,出现了擅自挪用公款的情况。

2.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有些铁路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没有达到标准,所以不能胜任铁路财务管理的工作,严重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果。而且,还有许多的财务人员缺乏实战的经验,只是根据以前的经验来进行铁路账务管理工作,他们不熟悉工作的具体内容,直到工程即将完成时才发现问题所在,这就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有的铁路财务人员顶风作案,给铁路财务带来很大损失。

3.缺少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我国现有的铁路财务管理机制不完整,铁路内部的具体分工也不明白,责任也不明确。铁路部门的身份比较尴尬,一直在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身份间徘徊。铁路部门虽然是运输行业,却不能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在市场中立足。这种尴尬的身份就造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和任务都不分明,最终使得整个铁路系统管理一团散沙。

二、铁路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就现在铁路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铁路部门可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度中,不仅要秉承一贯的原则,还要追求变化性。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可以看实际的状况,自己衡量的去解决。同时,财务预算是铁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的精准度要高,应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财务预算中,不仅要求进程的细化,还要求资金的总体把握。预算可按月、季度、年等进行估算。等施工项目开始后,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时刻的统计实际的支出,和预算进行比较,方便后续的部署和项目后期的建设。

2.加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意识首先,企业工作人员要具备规避风险的积极心态。规避风险不是指偷税漏税来逃避责任,而是尽量在规范纳税方式上,努力推动投资企业的转型,规避高风险投资业务,以推动企业各项新业务的税务管理。其次,企业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应对资金链所带来的风险。企业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多投资资金。企业还要加强对于预收和收款项的管理工作,将库存货物及时处理以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3.制定赏罚机制,增强财务人员能力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它适用于各行各业,铁路运输业也必须遵照这项制度。铁路部门需要制定有效的、公平的赏罚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间接地增加铁路运输的收益。在运营成本的预算时,加入一些适当的奖励办法,可以充分的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降低铁路经营成本的目标。怎样增强财务人员的能力是当下铁路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对于财务人员的聘用应该制定严格的专业考核制度,优先录用具有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的考核评定,进而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评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考核,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4.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我国目前的铁路系统管理模式有许多缺点,他们都对铁路运输业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现在的任务就是从根本上改掉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一定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基于我国铁路财务管理的状况,可以在国有资产拥有者和铁路建设承包者之间搭起一道有效的渠道,实行分层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样,双方才可以流畅的沟通,管理活动才得以顺畅的进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