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我很荣幸参加了城镇第三届名师带徒活动,根据本次活动要求每位学员要一个学期研读一本教学专著。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关于英语的教学专著,我没有选择能给我更多新颖想法的教育专刊,而是选择了最最基本的一本书——《英语课程标准》。上次在第二小学听课时,相主任就提到了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看的书就是《英语课程标准》,而且必须看透。

经过这一段时间边上课边看课程标准边反思,我慢慢地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下,我们教学还要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英语的学习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养成教育。因此,养成教育是贯彻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完成小学英语实施任务的基础。可见,小学英语养成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以下是加强构建小学英语养成教育建设我的一些观点:

一、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新科目的学习,首先就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该改变一本正经传经诵道的板正的教学风格,而是微笑着上课,给学生一种亲切、平易近人的表现。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都是神圣的。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帮助他们纠正书写的姿势,这些细微的肢体接触会让学生倍感亲切,才会放下那颗紧张的心情,在和谐愉快气氛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2、新颖、趣味性的教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和机械地跟读,反复听写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打通英语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通道。教师应该将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引进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应用英语的冲动,达到玩中学,学中有收获的效果。

3、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习自信心为主。因此,在评价学生时,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方法妥善处理。现在很多小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多数是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害怕出错。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在错误中成长的学习理念,帮助他们把“怕出错”的包袱一点点地丢掉。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节课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同时也是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头开始,从严训练,一点点强化才能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1、培养学生看、听的习惯,参与课堂教学。

要求学生能够时刻跟进课堂的进程,眼睛、耳朵听从教师的指令,能够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同时关注同学的问与答,随时做好答问准备。要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应用于开火车的游戏,点名游戏,一次跟不上,反复随机抽查,这时学生会在紧张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中,积极参与,养成看和听的好习惯了。

2、培养大胆说、读英语的习惯,具备连贯表达的能力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用来交际,都需要说出来的。小学英语应该杜绝只会写的“哑巴英语”,要让学生养成爱说英语的好习惯。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单词、一个简单的句子。现在英语课堂,教师很注重英语口语是否地道,会借助点读笔、录音机、多媒体等工具,让学生一遍遍模仿,特别要对口语表达有障碍的学生要耐心指导,这无疑就是培养训练他们读和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课文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英文歌曲等活动,调动学生体内爱表现的欲望,增强其连贯表达英语的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基于小学英语课时少,教师在安排指导学生书写上的时间就相对很少,也有些教师对学生书写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上到五六年级英语单词写得东歪西倒,寥寥草草。有的学生其实是可以写好的,但他们却不重视书写,应付公事。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程目标 文化意识 文化教学

1.引言

对于教育目标的设计,布鲁姆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包含了知识的再现与认知、智力技能的发展等目标;情感领域包含了兴趣、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鉴赏,以及适应等目标;动作技能领域是指“动作技术、操作对象、神经肌肉的协调所必需的某种行为的诸目标”的领域。虽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体系、目的的表述比较抽象,但是对现代课程目标设计仍有指导意义。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外语教育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外语语言技能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为五大课程目标。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交往不断增多,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同时进行着全球化。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研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2.英语全球化背景下高中英语课程目标设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4年正式颁布,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是对以往英语教学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为了应对英语全球化的形式,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各种国际场合、国际科技交流和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对母语并非英语的国家来说,英语的教学应该被重视,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习得这门外语也是我国教育家们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素养整合发展基础之上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共分四个级别,从六级到九级共有四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该课程目标的设计符合我国教育的总方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该课程目标的侧重点不再是只重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新增加了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这对高中英语教与学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意识目标

大连外国语学院的陈岩教授(2000:1)在《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对外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能力提了五点建议:一是培养学习者的国际意识;二是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三是培养学习者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对待异文化;四是培养学习者在多文化、大文化的视野中为本国文化、对象文化定位;五是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适应能力及处理技巧。这五个方面全面概括了如何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这些建议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并在新课表中有所体现。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课程目标的分级目标总体描述中规定高中阶段完成六到八级。六级应该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应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八级应该达到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4.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目标下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之所以将文化意识目标列入其中,原因在于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属于文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二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谢之君,1999:35)。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要成功地实现英语的教学目的,必须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保证,这就要求不能单纯地进行操练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逐步扩大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提高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

我国高中英语的文化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和使用的实际需求。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既要能获取以英语为载体的各种信息,还要能以英语为载体传递信息,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介绍自己的文化。在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时还要注意文化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Cortazzi和Jin(1999)认为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材应该包括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国家的目的语文化以及更为宽泛的、包罗世界范围内各种英语及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文化。如果忽视本族语文化的输入,就会造成学习者英语语言输出的障碍。另外要注意文化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形成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结果不应是简单的1+1=2,而应是1+1>2,即追求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促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完善,也就是“生产性双语学习”。

5.结语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中学英语课堂。新课标明确了文化和文化意识的定义,指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之一,并确定了各级的文化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对文化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与新课标配套的教材体现了文化教学的理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文化教学的有利因素。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创新、继续完善,必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应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Martin Cortazzi & Jin Lixian.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A].E.Hinkel(edt.)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1.

[5]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试论“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1999,(1):35.

[6]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陈琳.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材;外语教学大纲;课程理论;现代教育观;新型的教师

教师走进新课标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论。新课标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英语课堂活力的探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发行了一套《牛津英语教师宝库》的合作版,其中一本书名叫Classroom Dynamics,即课堂活力。活力就是有生命力,富有生气。课堂活力对实践教师十分有吸引力,几乎每一名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的教师都向往自己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事实上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就是要把活力注入课堂。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突出学生主体,不应仅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这样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课程改革中,人们对课堂活跃的理解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一种教学思想传播后,就象时尚一样进入课堂。应当说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不提倡的是在对教学思想缺乏理解和内化的情况下,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模仿。比如说多媒体的使用,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条件使用而使用时,图像、声音和文字又不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语言材料的话,最好不做表面文章。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本主义理念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时期。近年来一些地区、学校和教师尝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及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这样的课堂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但学习者能够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能够自我调节和补救,能够在教学的个性化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此时的课堂活力存在于学生的心田之中,可谓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2、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标准》中提出的任务型活动,或者体验式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多停留在语义表征阶段,如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上面,很少与情境和动作之间建立联系。但应当探讨的是:

第一,《标准》中任务型教学的提出,是否意味着在每次课堂上,都必须采用任务型教学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们将会再次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和方法上的一点论。理论是抽象的,而教学是具体的、复杂的,也是丰富的。我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任务型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淘汰了。相反,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只要能给课堂带来活力,就有使用的理由。

第二,任务型教学是否必须按照某种演示的方式去操作?对于了解教学规律的人来讲,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知,但事实上每次课程改革,很多人都走入这样的误区, 以为只有符合某些培训的套路才能被认可。如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试用时,一些教师机械照搬五步法,把原本生动的课堂上得索然无味。改革是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心智活动,是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对事物重新建构的过程。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标准》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对象和形式的多元化,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说实践教师最期待的就是课程内部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理论中,国外有专门对课程内部与外部的制约因素的探讨。而我国的课程评价所面对的制约因素更为突出。教师虽然不能左右中、高考的指挥棒,,但是可以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二次开发,尽量缩小文本课程标准与实践之间的偏差。教师可以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用一定比例的时间对中高考中体现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与巩固。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学习习惯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从被动、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独立性学习。对于偏离教学目标的试题,果断放弃。一旦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学习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实践教师经常担心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考试的分数,实际上如果通过活动和体验打开了学生思维空间的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鉴于21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我们只能从如何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努力从思想上首先向21世纪教材的内涵靠拢。不管你正在使用什么教材,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充分调动一切因素保障英语课堂的活力与魅力不减,并且教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龚亚夫.新教材课程标准与修订高中教材.任务型教学新教案(高一上)[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9.

[3]刘道义.英语:新课程所引起的教材变革[J].人教期刊.2003.1.

[4]陶国平.如何解决高中英语新教材‘课时不够’的问题[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3.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教学;高职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s into the high professional institute students’ characters of study in computer english, and develop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bility standard.

【key words】computer english;teaching;high professional institute

1 课程性质与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其极高的发展速度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快速掌握新技术。新概念、新术语、新资料源源不断从国外引入,直接采用英文术语或缩写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网络的普及更是带来了大量的英文信息,同时,计算机操作过程中也经常有英文提示及反馈。因此,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各层次的高校都把计算机英语作为必修课,而且部分国内、国际计算机认证考试中都出现了计算机英语的试题。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学生单纯的英语过渡到和专业领域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的作用。主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来培养学生阅读并查阅英文专业资料和文献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屏幕英文提示信息、英文菜单、英文帮助文件、英文出错提示等,并能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英文资料。计算机英语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以及术语,能够提高对常用的英文提示及英文说明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为职业能力支撑课,适用的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2 课程能力标准制定背景与论证情况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一直以来按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授课,没有对学生提出能力上的要求。因此,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高职教育特点,按照“能力本位”的要求制定了本课程的能力标准。该课程能力标准打破传统学科的体系,完全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按照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该课程能力标准为任课教师确定了本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与目标,也为学院的教学督查确定了依据。

本课程能力标准的制定经课程所属专业教研组讨论后,经各本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家论证并正式批准。

3 能力标准构建思路

本课程能力标准构建,主要根据本课程在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参照《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原则意见》和《关于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的意见》而制定的。本课程能力标准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

计算机英语是一门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计算机英语词汇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常用计算机英语的基本表达形式,能在阅读、翻译、实际应用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在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本课程的能力标准构建基本遵循以下思路:

3.1 将课程内容模块划分为应知目标和应会目标

以原教学大纲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充实,分成若干个知识模块,要求每个模块都必须明确本模块应掌握的知识要求和应达到的实践应用能力标准,即应知应会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能力要求上,注重对最新、应用最广泛的专业英语术语的收集,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2 为每一个知识模块制定一个可操作的鉴定标准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每个模块所描述的知识

和所构建的能力都是针对计算机领域内某一方面的问题而设立的,因此针对每个模块单独制定了应知应会鉴定标准。

3.3 传统计算机英语授课都是以单纯讲授课文为主,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构建本课程能力标准时将能力本位的思想贯穿始终,添加了计算机英语知识的应用,如bios设置、系统英文提示、英文菜单等,将“实用”落到实处。

3.4 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素养构成图

图1

4 课程能力标准分布及其权重

将课程按照内容归属划分模块,按照模块化要求来进行细分,共包含有以下6个模块,其中包括应知目标33项,应会目标32项,鉴定标准43项,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各模块能力标准数量分布及其权重

5 课程考核与标准

计算机英语是一门英语和计算机相结合的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能力支撑课,它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来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英文问题,辅助学生使用英文学习计算机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因此,在本课程标准的制订中,将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作为重点。对于本课程的考核遵循以下思路:

5.1 考核标准

本课程每个模块的鉴定标准就是课程的考核标准。

5.2 考核形式

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考试放在期末考查课时间进行,实践考核放在平时实训课上进行。

5.3 期末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查课,课程期末成绩由期末测试成绩、实训成绩和学生平时表现分数综合计算后得出,期末测试成绩占60%、实训成绩占20%,平时表现占20%,最后成绩以五级制的形式给出。

【参考文献】

[1]司爱侠,张强华.计算机专业英语[m].科学出版社,2006.

[2]梁文玲.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j].中国科学教育,2006(15).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学习 语感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语感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经过听、说、读等形式,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自然地把语言规则内化,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一开始就用英语进行教学, 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 从日常口语会话入手, 循序渐进, 让所创造的语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说听到的、看到的词、句是学生熟悉的或是容易接受的,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这样经过反复强化, 让学生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进行交际的良好习惯。在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教学中多提供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说的越多语感就越强, 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语言示范, 便于学生模仿并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久而久之, 学生就养成了一种开口说英语的习惯。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等交际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初步语感, 并内化知识, 形成技能, 增强了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二、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首先提供足量的朗读。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的遍数多了, 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 没有数量保证的读, 只能使读流于形式, 起不到激活语感的作用。只有通过足量的朗读, 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 节奏、 句式、 格调, 由陌生到熟练, 由模糊到明朗。才能训练语感,语感是教不会的, 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自然形成的, 只有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才能产出。

对朗读的文章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才能背诵。背诵课文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对英语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朗读、背诵,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 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 它们一旦被激活, 就会产生综合效应。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了可能性。总而言之, 语言积累得越多, 就越容易掌握语感。

三、创设情景形成语感

学任何语言都要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英语, 通过合作集体交流, 会有效地增强语感。对于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可以采用歌曲、画报等一些内容简单趣味性强的内容来吸引他们。对于有一定词汇积累的学生来说要逐步培养他们运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尽可能使用英语交流,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电教手段、实物、简笔画等展示情景或通过学生参与来模拟情景。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语感是学生在经常不断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形成的, 通过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产生对语感的顿悟。

如在教学Cananda, Australia, theU.S.等国家的主题课堂时, 可放映有关的国家的风景片段, 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氛围, 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表演课文内容, 这样创设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进入角色,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敢于说, 乐于说。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英语知识, 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 培养其语感。

总之,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对英语学习起促进作用。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进行好英语课本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措施,有目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为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03期.

[2]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