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翻译教学

英语翻译教学范文精选

英语翻译教学

英语翻译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创造性;翻译教学

一直以来,传统的翻译理论只强调译文与原文的文本对等和信息忠实,把语言的转换分析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好的译文只要服从于原文就好,这样一来,译者的主体性就被抹杀和忽视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翻译的进一步发展,译者的身份和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从接受美学理论说起,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及其过程。接受美学在翻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鼓励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以姚斯和伊赛尔为杰出代表。姚斯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要素中,读者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读者对作品存在一种“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决定读者要读什么形式和内容的作品,决定读者的选择性以及他对作品的评价。因此,阅读文本的时候,从特定的期待视野出发,读者会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在理解中会有读者的影子。而伊赛尔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图式化”结构,这个“图式化”框架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加工想象,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读者具体化。姚斯和伊赛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了文学阅读中读者的地位,他们的视角很有启发性,应用于翻译,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接受美学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翻译者首先应该是读者。读者阅读之前,作品有很多空白或者不确定点,只有读者阅读之后,这些空白或者不确定点才可以被具体化,可以说作品的意义是从阅读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读者和译者的阅读是一种改造和创造性活动,是“对本文的再创造”。在重建中,译者会有意无意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因此,翻译是在“熔炉”中和译者所获得印象“融合”的过程,是对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的具体化,是再创造的过程。

二、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过程

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符转化为意象,另一方面是意象转化为语符。

1.语符转化为意象正如上面所说,接受美学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图式结构,这个结构存在很多空白等待读者加工,有很多不确定性等候读者具体化。这种所谓的“具体化”夹杂着读者的心灵经历。这个过程就是读者把语符根据自己的情况转化成内心意象的一种思考和选择。此过程由“期待视野”和读者内心对文本的不了解和不确定两方面组成。既然是期待视野下对不确定性的具体化,读者就会根据自己的自我理解和生活经验进入文本世界。以期待视野为出发点,读者逐步进行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具体化。因此,读者的理解肯定错位于作者的真正意图。正是这种错位给予了读者创造性的机会。而意象对读者理解文本具有关键作用。读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把其中的不确定部分具体化,不可避免地对原文的意象进行主观阐述而偏离作者意思。2.意象转化为语符。这一过程常常被忽视译者虽然首先是一名读者,但不是一般的读者。当读者跟文本交流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身对此文本的理解。然后,译者的主体创造性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译者把意象转化成符号的过程。因为两种语言结构不同以及读者的接受能力差异,译者想要将自己的解读转化成语符,需要利用目的语语言结构展现原文的美感,即译者的语符化过程是一种兴奋的创造性过程。译者表词达意的时候不断进行实验、调整,对词语进行组合、搭配,使目标语获得更加具体的整体效果。总之,译者从原语言到目的语的翻译过程中一直在积极地进行语码转换,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表达原语言的深层意义。

三、接受美学理论下翻译教学可行性分析

1.相似的考察重点接受美学主要考察文本的被理解、被接受程度和方法,接受者的接受能力,文学的意义的实现等;而翻译教学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授所传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它们的考察重点相似。

2.相似的演进过程文学批评前期重视作者的作用,强调忠实于文学文本。但是接受美学却比较重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与此相似,翻译教学前期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现今逐渐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随着各自学科的发展有着相似的演进过程。3.相同的思维活动接受美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缺”意味着文学作品所阐释的意义不是固定的,不同的读者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想象和理解,因而大脑中产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尽相同。而翻译教学强调以教师为领导者,启发学生对翻译理论进行创造性地具体化翻译,实践翻译理论,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因此,两者都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四、接受美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1.学生的接受为根本宗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受美学注重读者的重要性,认为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从作品中得出自己的感悟。如果读者不能接受这个作品,此作品将是未完成的存在。接受美学是一种主动接纳、领会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的教学可以看成是一幅作品,学生是读者,学生能否接受是评判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教师的能力再强,教案写得再好,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效果就等于零。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翻译实践。例如,近期频繁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热词——一带一路,很多国外媒体记者翻译为“OneBeltandOneRoad”,实质上确切的翻译应为“theBeltandRoad”,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时代、经济、文化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个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本身的确切含义。2.学生的参与为重要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让读者走进作品,不断丰富和补充作品内涵,延长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而英语翻译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把课堂还给学生,适当增加学生的翻译实践活动,消化和巩固翻译理论。选取适当的课外材料,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现场翻译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3.学生的创新是翻译教学的发展之本——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接受美学把文本定义为有空缺和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文本的所有意象、情景等都需要在读者的阅读中重新构建起来,使文本产生确切的现实意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把理论告诉学生,让他们被动接受,而是要留给他们思考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导翻译教学具有实际可行的意义。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读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给学生更多思考、想象空间,注重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翻译能力和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各界培养更多、更专业的综合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BasilHatim&IanMason.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2]JeanDelisle.Translation:AnInterpretive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ofOttawaPress,1988

[3]蔡莱莉.论语文教学的接受美学[J].教育探索,2002

[4]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01

英语翻译教学范文第2篇

能力的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普遍较低的现

状,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

性,提出融翻译教学于英语教学中,把二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实践培养学

生的翻译技能,加强翻译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翻译教学;英语教学;现状;

策略

一、引言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

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

求日益突出,对外语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外语的交

际应用能力方面需要大幅度的提高,翻译

能力无疑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然

而,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翻译一直未

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目前现有的几套

高职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介绍翻译基础知

识,教师又缺乏系统的翻译培训,课堂上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导致学生翻

译能力较差。在我们还没有条件开设专门

的翻译课程的情况下,融翻译教学与英语

教学之中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的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翻译教学一直受到“冷

遇”,翻译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

中未能占有一席之地。加上英语课时有

限,不可能单独开设翻译课。许多教师只

重视听、说、读、写方面,无暇顾及学生

翻译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顾及了

“译”,也只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造成

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洋化”,甚至是不符

合汉语习惯的汉字的堆积而已,让人不知

所云;汉译英时又“汉化”,造就中国式的

英语。导致许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

胜任,连翻译简单的商业信函都无从下手。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由于一些人对母

语的排斥,强调采用全英语教学,这种教

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营造了学习英

语的语言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然而,几乎摒弃母语和对翻译教学的不重

视,不仅使学生英语没学到位,而且母语

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翻译时往往

出现文理不通,思维混乱的现象。

狭义上讲,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

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

言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包括理解和表

达两个方面。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

提,只有正确地理解原文才能准确地表达

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英语

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

力,可谓是一箭双雕,英语、母语双提高。

三、加强翻译教学的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翻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应立足

于“精讲多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翻译

效率。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母语进

行翻译有助于促进英语教学。教学实践证

明,通过翻译训练使学生听、说、读、写

等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巩固和

加强学生的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

写作水平及汉英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对

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让他们彻底摆脱母语

的影响而用英语思维是不现实的。他们写

英语作文时往往先用汉语构思,然后再译

成英语,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翻译和翻译

能力。

(二)翻译训练与阅读理解相结合

由于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系统介绍

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只能将翻译实践与

阅读理解相结合,在讲授英语课文时,挑

选课文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

练习翻译,然后对学生的翻译进行修改和

讲评,介绍翻译的标准,严复的“信、达、

雅”及现代翻译家推崇的“忠实与通顺”,

并简单介绍相应的翻译知识和技巧,介绍

直译、意译、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词

类转移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等

等。例如:Shedidn’trememberhis

motherwhodiedwhenshewasfiveyears

old.先让学生翻译此句,许多学生由于句

中的who、when而搞不清各动词所表达

的动作次序,结果译成:“她记不起当她五

岁时就死了母亲。”这个译文层次不清,时

间顺序混乱。如果将此句改译为:“她五岁

就死了母亲,所以记不起她了。”这样一目

了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讲

授英语课时适当融入翻译教学,进行翻译

训练,必定会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阅读

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加大课后练

习的力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

的全面实施和推进,开展素质教育,学会

学习已成为我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现代

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已进入信息

时代,知识更新加快,这就要求人们不断

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我们应充分重视“授

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

受用无穷。”当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

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

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

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要完成教学

计划,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是根

本不可能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

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最大

限度汲取知识,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

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不可能被学

生全部理解,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一个

自主学习的过程来自己理解、消化、吸收,

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要布置课下

翻译作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任

务,使他们亲身体验翻译,通过译文比较

和讲评能领悟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

高欣赏鉴别能力。

(四)注意文化差异

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

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是跨文化的传

播活动,翻译离不开文化。只有了解中英

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

思想。然而,有些人将翻译理解为是两种

语言的简单转换过程,就是母语与英语的

互译,忽视了语言形式后的文化差异、语

境等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正如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

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

性质。”由于各国、各民族的生态环境、社

会制度、历史背景、语言习惯、风土人情

和思想观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

的文化特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民

族也就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的

含义。例如:“白象牌”电池在英国遭到冷

遇,因为在英语中whiteelephant是指“不

实惠,无用的而常指保管昂贵的东西”。由

此可见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又

如:Heistheblacksheepofthefamily.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译成:“他是家中的

黑羊。”英语中blacksheep是指“害群之

马,败家子”。此句应译为:“他是家里的

败家子。”再如:英语“Youarealucky

dog.”意为“你是一个幸运儿。”而在汉语

中与狗有关联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狼

心狗肺”、“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

嘴吐不出象牙”等。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

女成凤,得知孩子考不及格会说:“你再考

不及格,我打断你的腿。”若译成:Ifyou

shouldfailagain,Iwouldbreakyourleg.

在西方人眼里过于暴力了。不妨译成:If

youshouldfailagain,Iwouldteachyou

alesson.更贴切、恰当,不易造成误解。

可见,只有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

巧,通过大量实践才能获得较强的翻译能

力。我们要将翻译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机地

结合起来,注意向学生传授基本翻译理

论、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实践培养学生

的翻译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学质

量。我们应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

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实用型英语人才,有

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语言、驾

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辛献云.翻译教学中的译文比较教学法[J].

外语与翻译.2001(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

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7

[4]魏令查.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

2001(3)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1998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英语翻译教学范文第3篇

一、关于翻译研究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

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

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

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英语翻译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在生态翻译理论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实现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确保各个参与因素的和谐性。只有构建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以译者为中心,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并选择合适的语言情境、教学评价体系等,从多个方面出发,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提升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并不断完善生态翻译教学,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型翻译人才。

一、生态翻译理论概念

生态翻译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模式,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环境与文字融为一体。生态翻译要求翻译教学与其他环境因素保持一致性,形成一个整体〔1〕。在生态翻译的视角下,师生关系也不再是以往的对立关系,而是在课堂中形成的平等关系。教师在授课时应当与学生之间增加互动,达到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将英语翻译课程打造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翻译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两者之间和谐共处,让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知识,并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二、生态翻译角度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特征

(一)注重内在的关联性整体与内在的关联性是翻译因素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体现,让翻译者能够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从而对英语翻译的整体效果进行把控。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大学的英语翻译课程使翻译者与环境的关联性降低了,只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并没有将作品蕴含的人文色彩充分展现出来。在生态翻译理论下,要求翻译者要将翻译作品的环境背景与实际内容进行联合处理。学生可以根据翻译文本的历史文化、作者思想等方面来提高作品翻译的针对性,并结合相应的翻译技巧来丰富作品的文学性。在生态翻译理论下,大学的英语翻译课程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还要将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注重翻译各要素的平衡发展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因此翻译体系也是复杂的,所涉及的因素繁多,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等都是与环境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的。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弱化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的引导者与辅助者,为学生提供帮助〔2〕,并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教师要乐于帮助学生,学生也要勇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够起到互相帮助、互相进步的作用,并让大学英语翻译一直处于和谐平等的交流之中。

(三)统一性与独特性共存英语翻译的译者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但是翻译工作又需要遵循统一的翻译规则和标准,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是一门存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学科。在生态翻译理论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都要以多样化、统一化为基础,并引导学生展开翻译的个性化研究,让学生也能够具备自己的翻译风格。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滞后结合当前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但仍然有部分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思维禁锢,很难翻译出灵动的作品。尤其是在课堂之中,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步调来进行教学,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苦不堪言。时间一长,师生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无法学习到更多的翻译技巧,导致最终无法掌握英语翻译技能。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英语翻译是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点,教师对于每个单元的知识设定都更注重对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很少关注翻译与口语的联系。在教材内容讲授的过程中,很少涉及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但是对于英语翻译来说,了解翻译文本的时代背景、文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若是缺少对知识文化的了解,很容易造成翻译内容的缺失。过于理论化的教学会减少课堂中的互动,并让英语翻译过于形式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根据目前大多数的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来看,英语翻译的实践内容较少、师生沟通不到位,再加上有部分学校将英语翻译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参与学习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师也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指导。

(二)专业素养不足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占据着课堂主导地位,因此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者,大学英语教师本身就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学校时不时会对教师提出一些教学方面的要求,让教师很难有多余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3〕。若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就无法提高教学水平。过于形式化的教学,让学生对文化背景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学生的翻译素养也很难得到提升。

(三)不重视翻译教学很多学校与学生认为翻译这门课程并不重要,课时占比也较少。任课教师对于教材讲授内容都有一定的取舍权,很多地方没有做延伸教学,对知识点的讲解也不全面,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十分有限。再加上大学的英语翻译教学过于模式化,课程的局限性较强,只是安排学生跟着练习题进行简单的翻译,并且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采取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所翻译出来的词句极为死板,并不具备文化的灵活性。在生态翻译理论下,需要注重翻译文学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将书本与文化之间进行协调翻译。而传统的翻译方式并没有将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导致最终翻译的文章会存在许多语法错误以及词不达意的情况,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4〕。

(四)教学环境有待完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且要求学生要考取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是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行考核。但实际上翻译一直处于英语教学的边缘。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完善。一方面不重视翻译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听写课程,很少设立专门的翻译课程;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来看,许多高校的英语教材内也没有添加翻译理论、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中英互译以及各类题型。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科学防碍了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开展,让教师很难专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导致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

四、生态翻译理论下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的教学环境由多个因素构成。首先,要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其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行业的发展来科学调整大学英语课程的占比,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愈发增加了,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也无法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增加跨文化课程,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知识体系,为今后的翻译教学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英语基础课程中融入翻译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中难句、长句的阅读和翻译,引导学生进行翻译和分析。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中英对照阅读、翻译等作业,让学生充分理解中英语言组织架构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保障。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全面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上进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对于教育行业所提出的挑战。生态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从实际的语言、文化、文化交际等角度来进行思维转换。而不同语言的翻译转换方式都是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通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形成的〔5〕。因此,在脱离文化的基础上展开英语教学是不科学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量,教师在授课中应融入大量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与相通性。只有将文字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够跳出固定思维的圈子,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翻译出优质的译文。从英语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具有限制作用,因此才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量来提高其翻译能力。

(三)以译者为中心,增加实践活动比例在生态翻译理论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要以译者为中心,让学生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创造性的翻译,不要将自己的思维禁锢住,进而深度进行翻译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翻译训练的平台以及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翻译项目,并且在实践翻译活动中学会合作,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累积翻译技巧。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逐渐能够独立完成翻译任务,为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6〕。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态翻译理念的应用能够让高校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只有通过增加翻译实训机会,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转变。结合当前译者的生态环境来对大学英语翻译课堂进行整体的教学部署,让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翻译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在学生的翻译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把控,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使用到的材料都需要符合时代背景,要求学生的译文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大学还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将现代媒体技术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利用翻译模拟平台、交流平台和翻译软件等,综合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丰富教育资源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四)增加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并且追求语言的美感。高校英语翻译在教学期间也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语言审美能力。在生态翻译理论背景下,要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原文与译文之间进行灵活的切换,并且追求翻译文学的美感。英语翻译教学的基础是要求行文流畅,并且能够体现出清晰的主体。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在生态翻译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增强自己的语言适应性,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来进行翻译,并在翻译过程中融入感情与思想,从而体现出语言的魅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需要采用双语教学机制,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汉语文化与英语学习共同发展,并且通过英译汉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双语文化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汉语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英语翻译能够构建学生自己的语言美学。英语和汉语的同步学习让学生在翻译时能够带有民族文化色彩,但是又遵循英语的语言表达思维和文化,打破自身固有的文化思维障碍。在生态翻译理论下,大学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历史发展和风俗习惯等有基本的了解。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思维能力进行灵活转变,并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生态翻译是将英语翻译基础教学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选择正确的翻译方式,并按照特定的语言情境与技巧的适应性,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生态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要借助教学评价体系的辅助。翻译过程与翻译主体是评价的关键内容。学生可以在客观的评价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学习选择。而构建科学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对学生的翻译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追踪,并让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反馈与评价〔7〕。由于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化现象较为明显,并且英语翻译也注重个性化发展,教师便需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征,不能采用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判。教师可以通过评价观察来总结学生在翻译时存在的共同问题,集中予以解答。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体系,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成长。针对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翻译证书的考试,并将证书获取情况也纳入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而是要综合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将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从传统的评价体系中脱离出来。在评价期间,教师要注重收集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情况,并对教学内容、课程展现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中,学生与教师都是重要的生态要素,因此两者应当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虽然生态翻译理论所注重的是将译者作为中心,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教师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心地位,教师只作为生态翻译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起到的是指导的作用,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学习〔8〕。在生态翻译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应当是相互平等的,教师会将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融入翻译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扩充教学内容,做好文化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将翻译教学素材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自主翻译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能力与翻译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明确学生并不是英语翻译课堂中的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把控教学方向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且独立地完成翻译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全面改革发展的形势,大学的英语翻译课程要进行全面创新,并围绕生态翻译理论的语言性、文化性等方面来进行调整,实现多样化英语翻译教学的实施。通过设立情境、增加翻译教学资源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积极性,并加强学生的口语翻译与英语写作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杰辉.生态翻译学观照下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01):76-79.

〔2〕张丽丽.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9(05):21-22.

〔3〕吴晓娟.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4):198-199.

〔4〕李丽君,郭曼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23-129.

〔5〕赵励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1):150-152.

〔6〕张屏.生态翻译学观照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海外英语,2018(21):23-24.

〔7〕郑萌.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36):32-34.

英语翻译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

“互联网+教学”是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教师在教学时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形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翻译教学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在翻译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在“互联网+教学”的形式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要转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当前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目前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于翻译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英语翻译教学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作用,仍然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授课和教育,仅仅重视学生的课业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英语翻译能力,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英语翻译能力。如此,学生会缺乏英语翻译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大学英语作业和英语考试的内容中,对于英语翻译涉及或者所占比重较少,学生不重视英语翻译能力的训练。此外,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衡量和评价标准不太科学,也严重影响了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开展。

1.2忽略实践和应用训练

英语翻译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英语翻译理念方面的教学,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训练,通过实践训练的方式切实提高英语翻译的能力。可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却没有为学生搭建起英语翻译实践和训练的平台,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的翻译能力,导致英语翻译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1.3没有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翻译只有在交际和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得以应用和体现,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际的交际和交流,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和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在该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机会进行实际的英语交际,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使得学生的英语翻译只能纸上谈兵,却无法获得实际应用。

1.4教学工作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工作,所以其教学工作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和英语翻译的岗位人才需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时,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使得学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与社会的实践相脱节,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翻译能力,难以满足其未来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的标准、内容和理论也已经比较落后,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英语翻译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与社会的实际要求不符。

2基于“互联网+教学”的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策略

2.1整合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要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英语翻译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对于英语翻译工作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补充,丰富英语翻译教学体系,完善框架结构,使得学生自身的英语翻译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英语翻译工作的要求,保证英语翻译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比如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框架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事件或者理论,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当前比较重要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讲解,将其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比如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该事件的相关名词,比如“一带一路”的内容以及涉及到的国家等,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英语词汇和英语翻译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翻译能力。

2.2加强教学互动

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十分必要的,强化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性,使得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够进行英语翻译能力的实践和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加强教学互动,设置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利用分组探究的形式进行互动,设置好小组探究的任务,并且要规定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英语互动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该过程中进行英语翻译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2.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的方式,了解教学的要点和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在课堂上让教师能够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准确掌握重点的知识内容,并对翻译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将重点的知识内容制作成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短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比如教师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针对其中的重难点翻译词汇和语法,教师才可以在授课之前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填充,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然后将该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上,让学生能够在课余的时间反复播放和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翻译教学习。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性,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翻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得不够,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于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认识“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互联网+教学”模式出发,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对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进行创新,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丽.“互联网+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讨[J].英语广场,2018(12):62-63.

[2]侯淑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传播力研究,2018,2(30):180-181.

[3]李波.“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123.

[4]易施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分析[J].智库时代,2018(46):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