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课程总结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精选

英语课程总结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1小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进程

1.1小学英语课程在1978年以前的发展情况

通过相关文献和调查得知,在1912、1915、1916、1962年小学英语课程曾被官方提过,但都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因为当时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在1962年,曾有一份教育部颁发的文件,文中明确提议在四或五年级的小学生要学习英语,而且英语教师必须有专业的语言能力,强调在小学后学习外语的延续性,但并未落实在实际教学中。

1.2小学英语课程在1978年~2001年的发展情况

1978年,我国的教学方面有了许多新的改变,比如在小学课程中,要求英语科目的开设。在小学课程大纲中关于英语科目的开设包含小学和中学两个方面,而且还具体陈述了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还有不同学段的课时和内容。大纲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英语教学,三年级的学生需要进行152个课时的英语教学,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需要进行136个课时的英语教学。1980年,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要求设立两个英语课程体系,其中包含小学三年级至小学六年级的英语课程体系和中学一年级至中学三年级的英语课程体系,并强调要进行英语词汇、英语语法、英语语音的教学。但是很遗憾的是由于1978年和1980年两份文件大纲的要求与实际教学存在太大的差距所以也没有得以完全实施。在1982年,教育部开展了全国性的外语教学工作会议,在颁布的文件中,强调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师资条件的中学可以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没有小学英语的课程,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在高一才开设英语课程,而且也适当地增加了一些课时。在1982年~2001年这个时期,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的发达地区需要更多的英语人才,所以推动了小学英语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了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于1991年了一本小学英语教材编撰指南,提供很多学校多种小学英语教材。大概有30多个直辖市、自治区、省均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有1000万以上的学生进行学习。

1.32001年后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新世纪后,教育课程又有了新的改革,在小学课程中明确设立英语科目。2001年,小学英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县市学校都已经逐步开设。2002年小学英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村镇学校都已经逐步开设。而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教学情况,小学英语课程都有不同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目标。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英语教学设定了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王小玲,2008)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等。《课程标准》把语言能力划分成9个等级,第一级和第二级是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标准。但是《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等级的划分仍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比如一些学校在三年级才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四年级的学生就必须达到第一级的语言能力标准,六年级的学生就必须达到第二级的语言能力标准。而部分地区在小学无法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对这些学生而言就没有英语能力等级的划分。而一些师资条件比较优异的学校在一年级就进行了英语教学,那么对于这些学生就要求使用更高的英语能力标准。新课改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有灵活性变更。其中小学英语课程被划分成三个管理层级,即部级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部级课程要求学校完成既定的英语教育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任务;地方性课程由地方教育部门结合当地教学需求对小学英语课程进行安排;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增加教学内容。纵观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进程,在发达地区,小学英语课程已经全面开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有些地区因为师资不足,限制了其英语课程的发展。我国仍然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全国范围的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均衡。

2小学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

我国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已达十多年。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英语教学的课时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校或学生都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课时要求,而且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课时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调查显示,比较落后的边远的农村地区小学最多能进行一周两节的英语教学,而在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学生每周可以进行5~6节的英语教学。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中,小学生有2.84个小时的平均英语教学课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只开设了2个小时的英语教学,甚至有些学校只开设1个小时的英语教学,但少数学校每周有6个小时的英语教学,每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数量是47.01位。①

3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和讨论

基于目前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本文认为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严格把关小学英语教材的出版

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英语教材至今为止大概有30多种可供选用。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不同教材版本的优势劣势都已有所体现,因此教育部需要科学地准确地评价这些教材。对于教材的内容、编写方法、编写思路等方面,教育部应该严格把关。要选择教学效果更佳的教材并尽量统一教材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3.2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和教师聘用制度

现在经过英语教学训练的人才已经逐渐增多,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得到满足,但是还需要健全小学英语教师的聘用制度,更重视候选人的英语教学潜质和英语教学能力及发展能力,对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知识有更高的要求。

3.3监督在职教师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应该加强对在职教师教学的监督,明确指出在职教学的问题,并督促其进行及时的纠正,保证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而在职教师也应该主动地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避免更多的教学问题,汲取好的教学经验,深入到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如今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已经普及。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其实在进入小学英语课程前,在小学教育阶段前即幼儿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教学,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进入小学英语课程中可以更快地掌握其教学的英语知识,提高其英语能力。

4结语

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开设和管理小学英语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政府有责任提高公民的英语能力,让人们适应社会的竞争,提高自身的能力。本文具体分析了在教学改革发展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情况,阐述了小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对小学英语课程进行了反思.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一、20世纪以前的外语教学

我国的外语教学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回回国子学”是我国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外语学校,主要用来培养“译员”,学成后排充各官府译史。随着与外国交往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外语学校和重视外语的洋务学堂。20世纪以前的外语教学主要以语言知识和翻译为主,教学目的从最初培养专门的外语人才发展到培养能利用外语从事其他专业的复合人才。

二、20世纪以后的外语教学

(一)建国前的外语教学

1.清末民初的外语教学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份之一。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语为中学堂必须而最重之功课。这一时期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临时应用,增进智能和知识积累。教学内容虽然仍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

1923年国民党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从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国民教育部先后颁布了13个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外语教学的目的逐渐趋于科学,由重视实用为目的转移到教育和教养为目的。

3.建国前英语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提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习外国语之要义”“使得临事应用,增进智能”。1912年《中学校令实施规则》指出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运用智能力,并增知识”。1923年《新学制课堂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提出学习英语要养成学生欣赏优美文学之兴趣,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1929年-1941年的课程标准均指出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为提高学生切实运用英语的能力,以英语为工具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1948年的《修订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建国前的英语课程从最开始的以教授语言知识为主,开始向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方向发展。

(二)建国后的外语教学

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这一时期国家制定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总方针是向苏联学习,俄语教学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英语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勉强维持的局面,对英语教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初步恢复英语教学阶段

195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恢复英语教学,英语被列为一门重点学科,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951年《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的课程目标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特别是对单词的记忆。其后相继颁布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加强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教学还是以语言知识学习为主,强调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繁荣发展阶段

“”期间,我国的英语教学遭受到巨大的破坏,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粉碎“”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英语教学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目标由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逐渐发展到以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从增加思想情感教育,再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增加国际理解和世界意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形成健全的人生观。我国的外语教学由知识讲授观转向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观。

(三)元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

我国的外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20世纪以前的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掌握。20世纪以后,由于国家对外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外语教学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但20世纪初的外语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英语课程的目标着重强调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同时初步提出了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课程开始由注重语言知识向注重语言能力的方向转变。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英语教学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掌握的同时注重语言能力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1993年的英语课程大纲首次提出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的英语课程在注重英语工具性的同时开始强调英语课程文化性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总结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设置课程

设置是课程总体规划。江山野主编译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课程设置的定义如下:“课程设置(CourseOffering)是指学校或其他机构安排的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它也可以指在既定的时间里,如一学年、一学期、四个月或一段时间里安排的那些课程(包括讲习班、自学、实验和其他正规的教学情境)”。按明文规定,课程设置通常有两种结构,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而选修课是学生可任意选修的课程。

二、英语课程设置演变

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英语课程设置的变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9年的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设置、1990年的高年级英语课程设置和2000年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一)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设置

早在1980年,第一届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预备会议上就制定了一份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初稿,同年11月在青岛修改定稿。1982年,在上海召开了基础英语教学大纲讨论会,认为有必要重新制定一份大纲。针对英语课程设置,先后两次召开研讨会,议题包括:“(1)交流各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设置情况。(2)讨论基础阶段的划分,每门课程的要求,以及各门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对今后课程设置的一些设想”。同时,在国家教委主持下,对全国部分外语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并以此为依据组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的讨论和研究,最终于1989年颁布实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

(二)高年级英语课程设置

高年级的英语课程设置是基础阶段的延伸,两者相互衔接。1983年12月,高校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编审组在北京召开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座谈会,讨论了高年级教学的任务、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等问题。次年,对11所院校进行了一次以读写能力为主的测试。针对课程设置,在西安召开的高年级教学研讨会指出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应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经过多次讨论与修订,于1987年成都会议上最后定稿,并于1990年颁布实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

(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到了21世纪,中国进入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受到了挑战,原有的两份《大纲》在某些方面已经滞后,不能充分指导英语教学工作。鉴于此,教育部高教司外语处于1998年委托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和刘海平四位教授起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并于2000年颁布实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针对课程设置,大纲指出:“在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中,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注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

三、英语课程设置变革特征分析

由演变历程可知,英语课程设置经过了“基础阶段课程设置”“高年级课程设置”“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三个阶段的变革。下面笔者将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校英语课程设置的演变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的变革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主要通过所设置的课程来实现,相反,课程设置也受培养目标的约束,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分析不同阶段高等学校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显现课程设置的缘由。不同阶段,中国高校的英语课程目标包含不同的内容和特点。1988年的基础阶段英语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相比过去,新大纲不仅肯定了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并推陈出新,提出了交际能力培养。

(二)课程结构的演变

纵观历史,英语课程的结构不断由简变繁,由单一向多样发展。1972年,一些外语院校开始招生,但学生的英语起点甚低,许多课程的教材严重缺乏,实际上只能开设一门精读课。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恢复统考,入学学生英语基础有明显的提高,考生的差距增大并出现了多层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语教育出现了新气象,并于1983年召开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设置研讨会。1989年正式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参考方案。相比改革之前,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结构有以下特点。一是分设几门课程,改变过去单设一门精读课的状况。精读课历来被看作是一门“主课”,而其他课程往往被忽视。随着新生水平的提高,单设一门精读课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分设几门课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集中教师的精力,加强“四会”技能训练。二是改称原精读课为“综合英语课”,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使之名副其实。三是英语课程设置不强求一律。各校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具体条件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实践,但必须有利于达到教学大纲中制定的教学要求,这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经历了三次变革:20世纪80年代,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内容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90年代初,英语专业高年级的课程内容兼顾了语言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到21世纪,英语专业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涵盖了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三方面。

1.基础阶段英语课程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课,五项单项技能训练(阅读、听说、写作、语音、语法),以及部分其他课程。“综合英语课的任务在于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结构、语言功能/意念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指导学习方法,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英语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培养语言基本功为主,并实行严格的单项技能教学。

2.高年级英语课程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高年级英语课程包括阅读、写作等必修课以及多种选修课。相比基础阶段,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培训依然是教学重点,并新增翻译课程,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词义、语序、语法形式、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习惯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对比汉、英两种不同语言,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英译汉、汉译英的能力”。而英美文学、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被列为选修课,这对弱化专业知识性课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内容

2000年的英语课程设置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改革方向给予充分肯定,并明确地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种类型。

四、结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989年的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设置、1990年的高年级英语课程设置和2000年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高年级的英语课程是基础阶段的延伸,2000年的课程设置是前两个阶段的总结与改进。三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都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随着外语教育规划与政策的变革而变化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制定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工作小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各种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动和影响下,每位教师均面临着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问题。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探索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首先英语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缺少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尚未形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授英语知识为主。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并不适用于课程思政教学,会阻碍学生形成英语思维,所以并未在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其次,部分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具备正确的认知,且形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但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僵硬化,很难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内涵,仅仅是生搬硬套一些思政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趣,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过于滞后,并未跟随时展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云平台的教学优势,引入慕课、微课、学习APP等,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大部分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实践教学,导致云平台等优势和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及云平台的优势

(一)应用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一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它通识度高、受众面广、实用性强,所以英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涵盖诸多知识,均能够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丰富素材,为协同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由于大学英语教材中,英语语篇本身涉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以批评辩证的方式对待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对比和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对大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均有裨益。

(二)应用优势

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可以借助云平台,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其次,通过运用云平台开展教学,教师能够获取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不必始终围绕单一的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利用智能设备进行资源检索,并根据自身实际学习需求选取。引入云平台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最后,是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师生教学,教师可以开展网络第2课堂,利用智慧树、云班课、班级微信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和困惑,可以随时随地向英语教师咨询,通过线上答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三、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一)基本构思

大学英语课程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课程本身蕴含丰富人文精神,但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英语知识的听说和读写展开教学,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思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点,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关的话题融入课程教学内,例如就业、亲情、友情、价值观、金钱观、保护环境以及创新创业等,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和结合,带给大学生长期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影响,可以避免英语知识的枯燥教学。同时在针对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展开教学时,通常会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在了解背景知识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合思政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西方语言文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线下课程仅仅是学习的共同之一,更应注重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基于云平台真正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用云平台,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根据每一个单元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学大纲的统筹设计,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展开提供指引。应充分利用每一个单元的特点,用微课、微信、慕课、云班课等,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学资源切合学生学习需求,打造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线上教学平台,促进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具体路径

1.设计教学任务

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英语教师对教学任务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展开精心设计,为学生罗列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单,并且通过云班课平台为学生进行任务。当把国外留学相关内容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时,英语教师在任务单中,应为学生制定思考任务,包括阐述国外留学的优点和缺点、自身的想法和见解。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能够对国外留学形成正确的认知。该节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意识到无论处于哪个地区和国家学习,均需要对自身学习生涯以及未来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避免在大学生活中以蒙混的态度度过,做一个主导自己人生和未来发展的人。

2.教学视频

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前,将制作好的教学视频到平台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对课堂教学知识有系统化的了解和认知,为课堂教学做好基础工作。教学视频的形式更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还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完全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课后反复观看学习。英语教师必须保证教学视频契合实际教学内容,并在其中融入一些文化背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掌握一些人文知识,利用云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线上实时反馈

在利用云平台展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均存在一个问题,则是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缺少线上实时反馈环节,无法把握教学的整体成效。所以,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设置线上实时反馈环节,教师根据教学视频的内容适当添加测试,将测试内容穿插到视频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解关于国外留学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有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2点的经历吗?你认为作者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呢?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同时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对英语课文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

4.线下有效答疑

线下答疑环节是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重要的构成部分,是解决线上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线下课堂答疑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机会,提出在线上平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而采取课堂探讨交流、生生互助、教师总结归纳等措施,解决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能够共同思考和探讨,师生之间相互协作和交流将问题解决,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课程思政的融入,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5.培育文化自信

除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线上学习平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还有种类丰富的学习APP和网络资源值得深入开发和应用。当前许多学习类APP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采用了英语趣味配音,其中有许多配音片段均是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英文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APP中选取自己喜爱的片段,通过自主学习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为其他学生进行介绍。学生通过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配音视频、音频,能够对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其在运用英语交流过程中,同样可以自如的进行文化输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成为必然发展路径,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文化自信、强化课程思政融入效果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展开深入探索和研究,逐步构建并拥有完善的教学模式,强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卉.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4-55.

[2]王振庆.“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2):82-83.

[3]孔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3):179-182.

英语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及相互照搬一直是阻碍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痼疾。因此,了解和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修正培养模式,认真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认识当今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沿海各大城市乃至内陆地区对外经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会英语、懂商务的人才提供了客观需求,推动了商英教学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应时而起,纷纷设立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20世纪90年代,商务英语教学进人全面发展阶段,开设的范围扩大,形式变得多样,由原来有商务基础优势的院校扩展到职业院校、私立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教学内容也随之拓宽。在生源争夺战中,为吸引优质考生报考本院校,存在不顾本校师资及硬件设备欠缺的情况下,便增加诸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营销英语、单证与报关、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等所谓热门课程的现象。进人21世纪,商务英语的发展进人积极提升阶段,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学术层次开始提高,教学者不只停留在教书阶段,而是开始审视教学模式、总结教学方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见解并总结经验编写新教材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教学在提升中继续发展,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开始根据社会需求关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商务英语教学,加强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支持推动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为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了发展动力。

一、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目前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应聘者进人单位后能独立处理进出口报关、涉外文秘、涉外营销等业务;二是以前有过相关L作经验的人才。社会对英语教育或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很低,而多达60%的英语类人才需求是针对诸如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外语+专业)的关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急需人才的涉外岗位中,外贸业务员占40%,涉外文秘占20%最重视的岗位索质为职业道德(占80%),然后是发展潜能(占20%)。最重视的职业技能为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和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这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设置文秘课程、礼仪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和与外贸相关的业务技能等课程。毛忠霞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营销方面人才的需求占60%,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熟悉市场营销业务,具备推销的技能和策略,具有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按需求比例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而目前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大多设置较多的语言基础课程,使得学生在专业技能及实务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相关专家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多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很多调整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_L的修改意见。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高校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应突出服务经济、讲究教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等一系列与生产有关的教育特色。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分解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综合能力(即英语素质、商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英语素质包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商务素质包括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素质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计算机应用、办公室事务等。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给出比较形象的“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说法。“宽”是宽基础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以适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厚”是厚专业能力,即拓宽专业口径,不断加大经贸、金融、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浸泡式”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从而突出了该专业“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活”在于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的柔性化特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专业,如金融、保险、工商管理、经贸等开设的辅修课程。课程教学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专业选修课,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合理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综合实践教学,保证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从而适应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就需要相关高校在课程设置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解决好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三、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相关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开办的商务英语课程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英语十商务知识”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里加少量的商务英语课程,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学生完成了英语专业课程,但商科专业知识笼统、零散、缺乏系统的体系,仅能了解某些概念和进行部分具体操作,从事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足。第二种是“商务英语”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如商务谈判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单证实务英语等,课程的系统性增强。但是此种课程设置的核心是英语,学生对于商务知识因基础不好,没有相关经验,直接用英语来接受商务知识,听课过程中难度很大;绝大部分教师是英语教师,能说清英语,但不一定能用英语讲清楚商务,结果是学生接受和掌握得不太好。第三种是“英语十汉语商科课程”模式。即在英语基础课程之外列出汉语商科课程,聘请商务专业的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到较为系统的商科知识。但由于基础英语是英美人生活背景下的英语,英语和商务知识没有经过在商务背景下的磨合,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四种是“英语十商科专业方向(英语)”模式。与模式一、模式二不同,为了增加商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开出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要么是国际贸易,要么是国际金融等,而不是笼统的商务课程,师资是能够使用英语操作的商科专业教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实质是全英双专业课程。与模式三不同,商科课程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英语浸泡量。由于此种模式要兼顾基础英语和商务两种专业体系,同时还要在商务背景下锤炼商务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很重,商科课程也不易深化。

审视这四种模式,会发现:一是四种模式都各有缺点。模式一比较陈旧,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模式二比较前卫,目前国内具备这种师资的院校较少,不具有广泛性;模式三中英语和商务知识各自为政,不相融合;模式四体系较为庞大,处理不好英语和商务方向的关系,会造成重点不突出,商务知识得不到深化。二是课程设置在执行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缺陷。

2.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四个缺陷0(1)课程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课程设置者或者局限于基础英语的设置,认为学生英语基础不好,需要在基础英语方面补课,因而需要少设商务方面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在升学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为这种局限性加之专科学生的学制较短,课时有限,所学商务知识不够系统,毕业后可塑性和竞争能力不强。(2)课程的残缺性和重复性。层次较高的商务英语课程,因课时所限,缺乏前期相应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存在困难,根本达不到商务英语课程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各课程界限模糊,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信用证部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与报关都有讲述。(3)课程设置不是基于社会需求,而是基于本校的历史、基础或教师资源。这样会出现同称商务英语,有的学校侧重于外贸,有的学校侧重于国际经济法,有的侧重于金融等。(4)专业实训在摸索中无所适从。实训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很大一部分院校在实训项目的内容选择及实施办法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

四、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决策者在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以往的课程设置内容和现有的教师情况,对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调查的较少。许多课程设置者为了省事而又能快速地完成任务,往往照抄以前或者别校课程设置的模本。真正的课程设置是一件艰辛的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问题和关系:

1.配备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课程设置团队,明确分工,相互合作。主要的工作有:收集整理近两三年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工作方向;走访、调查和网上收集当年商务英语专业招聘单位的需求情况和预测需求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社会需求情况;借鉴前沿研究成果、本校和别校课程设置内容;进行新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2.处理好社会需求和课程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高校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过于突出某一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也可能破坏学科的完整性。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学生不可能全面掌握。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很难培养出具体的实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市场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确定公共课模块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专业基础课模块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课模块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专业选修课模块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实训模块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商务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实现“零”对接。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框架既突出了社会需求导向,又兼顾了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语言素质、商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3.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普通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又要传授商务知识和技能,涉及贸易、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众多方面。

长期以来,课程设置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必须用大量的时间来学好基础英语,持此种观点设计出来的商务课程往往是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模式,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基础英语课时占绝对优势,听、说、读、写、译体系完整,科目清晰,但商务知识零散而不系统;另外部分课程设置者认为,语言训练应贯穿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通过模拟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寻找交易伙伴,进行交易谈判,撰写往来信函,将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人低年级语言技能课的教学中,同时适当地介绍商务专业词汇、术语及商务英语表达方式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建议商务英语专业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并可考虑将低年级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商务专业词汇+语言知识技能培训代替,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商务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