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品牌文化论文

汽车品牌文化论文

汽车品牌文化论文

汽车品牌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正高速增长,据《汽车工业年鉴》报道,2009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都已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的产销量更是分别达到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但不管是业界、学界还是消费者,普遍的观点是,中国汽车行业大而不强。

1.各个汽车集团实力不强。据《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报道,仅有上汽可以排进全球车企销量榜前10。丰田2009年全球销量为781万辆,而上汽仅有271万辆,两者差距巨大。中国车企在销量上与跨国车企差距较大,在规模经济上差距明显。且在中国销量排名靠前的车企都是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奇瑞、比亚迪、华晨和吉利排在最后四位,产量分别只有:50万辆、45万辆、35万辆和33万辆。

2.品牌实力不强。中国内地至今无一品牌进入In-terbrand的BestGlobalBrands100,且与国际汽车品牌价值差距明显。据BestGlobalBrands100(2011)的数据,丰田的品牌价值高达277.64亿美元。而据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2011),排名最靠前的汽车品牌中国一汽的品牌价值仅为842.66亿元人民币,与丰田差距较大。中国汽车目前缺少真正的国际知名品牌。

二、产生差距的原因

1.生产制造角度。前人的很多研究表明,导致以上差距的原因是多样的。(1)中国部分车企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规模仍偏小、生产集中度低(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和规模经济水平低(杨瑛,2010)。(2)中国汽车价格低廉,但是质量稳定性不佳、感知质量差,尤其是和价格同样不高的日韩汽车相比更是差距明显,于是众多学者建议中国车企学习丰田生产方式TPS(大野耐一,1978;Aaker,1991;徐充和姜威,2007)。(3)中国车企重技术引进轻吸收、自主创新能力差和缺乏核心技术;中方在合资车企中处于弱势地位,国际化不对等,多年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总体上是失败的,中国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喻学峰,2004;李兴文,2006;陈力华和杨亚莉,2009;杨瑛,2010)。

2.品牌角度。上文提到的研究多集中于生产制造角度,较少有研究从品牌建设角度进行思考,更少有研究涉及如何把西方经典的品牌理论运用到中国实际。本文从品牌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条原因。(1)中国汽车品牌缺少独特的销售主张,没有品牌个性。Reeves(1961)提出独特销售主张(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理论,认为某品牌的一款产品必须具有与其品牌的精髓所独特相关的销售主张,才能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在现实中,有个性的产品更容易取得成功,如奇瑞汽车提出的独特销售主张为:“中国最便宜的家庭汽车”,其代表作QQ深入人心(取得了类似大众甲壳虫的成功),自此中国消费者彻底改变了“汽车昂贵买不起”的观念,进入了“买车容易养车难”的汽车消费新时代。(2)中国品牌定位模糊不清,易造成消费者头脑的混乱。根据RiesandTrout(1981)提出的定位理论,在传统汽车上跨国车企先发优势过大且很难改变,中国汽车在这片“红海”中投入兵力过大且很难成功。在实践中比亚迪已在电动汽车这一新的“蓝海”中寻找到了定位,获得了沃伦•巴菲特的投资。(3)大部分中国汽车品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其较出色的性价比,但是它们却没有进行科学的品牌延伸,盲目地将品牌直接延伸到高端领域,不仅高端车型得不到市场认可,还伤害了母品牌。根据RiesandTrout(1981)、AakerandKeller(1990)、KellerandAaker(1992)和Parketal.(1991)等品牌延伸理论,中国品牌不应直接将品牌延伸到高端市场,而应采取收购等间接方式,如吉利选择收购沃尔沃进入高端市场,就获得了沃尔沃根植于消费者心智中“安全”的定位。(4)在跨国经营环境中,国家品牌越来越重要,学术界称之为“原产国效应”(Country-of-OriginEffect)。原产国效应的结果是:国际消费者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质量优异、技术先进;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由于历史、政治和现实原因,中国的国家形象并没有为中国汽车品牌增光添彩,反而成为其在国际上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5)在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市场,中国汽车品牌也长期打不开局面,原因是:日本消费者有着严重的民族优越感,前人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民族优越感严重影响到外国品牌在当地市场上的表现;而在韩国市场,由于消费者的爱国热情,中国汽车品牌很难与韩国的现代等当地品牌竞争。

三、对策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对策,目的是提高中国汽车的品牌价值,从而有利于中国汽车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第一,根据阳立高等(2010)的实证研究等本文提出对策一为提高R&D经费投入。第二,根据CapenterandNakamoto(1990)等提出的市场后进者竞争理论和RiesandTrout(1981)提出的定位理论本文提出对策二为新市场定位。第三,根据施振荣(1992)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本文提出对策三为加强汽车服务。第四,根据路风(2004)对中国汽车合资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市场换技术”必然失败的理论证明和在注重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开发的实践指导,本文提出对策四为大力发展核心技术。

1.提高R&D经费投入。很多研究认为我国汽车行业R&D经费投入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数量上不足。2003年~2007年我国汽车产业R&D经费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59%,不到美、日和德的1/2,更是仅为世界知名车企的1/3左右;另外,跨国汽车集团人均R&D经费在16~28万之间,而我国不足9万。第二,重引进轻吸收。2002年我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是1∶0.08,而日韩为1∶5~1∶8(杨沿平,2006)。很少有研究注意到我国汽车产业R&D经费投入已严重滞后于R&D人员投入,从而造成R&D人员投入的浪费,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瓶颈。另外,这些研究普遍忽视了政府的作用,如开征研发税、建立自主开发公共技术平台、完善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等对R&D的积极效果。因此,本文认为政府的作用和国际化人才影响R&D经费投入作用的发挥。

2.新市场定位。跨国车企占据传统汽车市场的先发优势,中国车企想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困难重重。但市场后入者竞争理论在过去20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在一个行业现有企业具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后入者如何为其产品或服务打开市场并如何在市场上生存发展(Shamsieetal.,2004)。对于市场追随者来说,RiesandTrout(1981)认为其定位战略不是由它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市场领导者决定的。即当领导者已经拥有先发优势,占据了某类市场的主要份额时,向其发起针锋相对的挑战,根本没有成功的指望,而应寻找一个未被占领的领地。目前汽车领域的市场空隙是新能源汽车,根据上述理论,中国车企应争取在这片新领地占据先发优势。理论和实践(如比亚迪汽车)都很少关注政府的作用,如引导低碳消费理念、补贴新能源汽车、建立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和完善电池的技术标准等。本文认为将政府的作用影响新市场定位战略的效果。

汽车品牌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标 功能翻译 汽车

一、引言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在创造经济奇迹,普通民众的购买力慢慢高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五花八门的进口车也逐渐走入寻常老百姓的生活中。一个进口汽车品牌能否在中国市场突围而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的商标翻译。一个翻译得体的商标译名不但能够保留汽车名牌的独特韵味,还能起到提高汽车品牌知名度,促进品牌销售的作用。很多前人做的和汽车商标翻译方面的研究,其关注点仅仅局限在文化和意思这样的表层上泛泛而谈,而没有继续深入。在之前进行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严复的“信”“达”“雅”或者是纽马克的语义对等翻译上,而用语义对等理论去指导商标翻译很可能导致目的语环境下的消费者对商标的翻译出现歧义。由于语言或文化的差异,在实际操作中百分之百的无缝翻译对等无论在理论中还是在实践中都像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功能翻译理论则没有刻意去追求翻译文本和原文的一一对应,只是强调尽可能的实现其翻译功能而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本文将以功能理论为基础探讨汽车商标的翻译。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言的信息,能较好地解释汽车品牌的翻译所要达到的功能。功能翻译理论也认为翻译一切事物都是有各自的功能的,译者可以为实现翻译功能而选择翻译的手段。本文试图利用该理论浅谈一下汽车商标的翻译,为以后的译者探讨一条翻译的方法

二、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最初是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赖斯(Katherine Reiss)、弗米尔( Vermeer) ,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等人。这些学者没有受当时较为流行的对等语言学翻译理论影响,而是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理论提倡翻译过程中所应用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是由译文的预期目的以及功能去决定,对翻译目的非常重视,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去实现特定的翻译功能。

翻译不是一种简单地转换语言,作为一个称职的翻译必须要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宜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语言习惯、文化期许以及知识背景等方面相去甚远,译者与受众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译者有权根据其翻译目的,即译文在译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来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可见,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放在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下,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只有以翻译结果的期待效果和功能为主要考量,要令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迎合目的语接受者的心理期望,译者确实要下一番功夫,苦思冥想,独僻佳径才能达到翻译效果。

三、功能翻译理论下汽车商标翻译目的

商标是指厂商为将自身的商品或服务和他人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而在其商品及其包装使用的一种特殊标志。这类标志一般由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成。商标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识别商品,传递商品信息; 二是广告宣传,吸引消费。商标是有别于一般图形的符号,所以在进行商标的翻译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商业考量。汽车商标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宣传产品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促进自身品牌汽车销售。汽车商标的翻译应该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以译文的受众也就是消费者为目标,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取向。根据以上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概念,本人主张汽车商标翻译应在以下原则指导下进行:

1.展示汽车的个性

商标具有独占性。厂家注册商标是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能够将一个个外语字符译成本国文字,在一个过程中使得汽车品牌的内涵精髓得到最大程度体现。商标的一大作用就是提供商品信息,去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刺激消费者购买行为,因此很多品牌的翻译总是为了竭力地去宣传品牌的底蕴和自身特色,突出卖点。例如,锐界(EDGE)是福特推出的一款多功能越野车,一个“锐”和“界”完美地将它的商标含义和其汽车设计目的结合在一起,暗示了汽车的自身卓越的越野性能,简洁明了的译名也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潜在目标消费者的注意。

2.迎合消费者受众心理

在功能翻译学派看来,判断一个译文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是它在受众中的接受程度,只有译文的受众接受了译文,那么译文才算是物尽其用。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要考虑译文的实际社会效用,并结合其所在国家的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对译文的期待值来权衡翻译策略。在日常的商业行为中,消费者的感受无疑是首要考虑因素。作为大宗奢侈品的汽车而言,要令到一个商标在某一市场中打开销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商标翻译是否能融合当地的语言文化。汽车商标的翻译不仅要传递语言信息,更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翻译出的译文。一个能够让人过目难忘,出类拔萃译名能够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审美体验,增强产品吸引力,进而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和认同感,能够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进而提高名牌的知名度。譬如,别克旗下一款中高端的汽车Regal(君威)就向消费者传递了一种“君子般的威严”的信息,迎合了成功人士追求卓越,高人一等的心理。

3.传递品牌内涵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框架中,翻译出来的译文并不一定要与原文一模一样,汽车商标翻译毕竟是讲究创意和灵感的活动,要求译者不要墨守成规,要敢于想象,才能推陈出新。有些汽车商标词有着别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有着独特的构成规律和别样的审美心理,例如Ford(福特), Ferrari(法拉利)和Rolls-Royce(劳斯莱斯)等都是源自其创始人的姓名。而有些商标喜欢使用一些动物名词,以显示品牌的奔放的活力,如 Murcielago(蝙蝠)aventador(斗牛士)和Spyder(蜘蛛)。而有些简单拼凑而来的商标名如Epica(景程)Skoda(斯柯达) Alphard(埃尔法)等,因为发音简单,也容易让人过目不忘。近年来许多汽车企业都很注重出其不意,在新车命名上别出心裁地应用英语的词根和前后缀打造了很多创新的词汇,如Prius (普锐斯) REIZ (锐志)和Venza(威飒)等,这些译名不但很好地体现了原品牌的内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客观上促进了品牌的知名度推广。

4.认清文化差异避免误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习俗、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文化因素对汽车商标有着不小的影响。在美国,不少的商标如Land Rover,Ranger, Mustang等都是美国西部拓荒史的映射。而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譬如自主品牌传祺(Trumpchi),一个“传”和一个“祺”蕴含了中国人希望传承吉祥,诸事顺心的心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说,翻译不是单纯地转换语言,而是进行一种跨文化交流,汽车商标翻译要适应目的语市场的语言文化,从而引起消费者兴趣。例如,Jaguar(捷豹)一开始的译名叫做“美洲虎”。但是进入了市场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卖的不温不火,厂家觉得美洲虎这个名字并不能突出他们车子飘逸灵动的感觉,于是把译名字改为了“捷豹”,寓意“一头敏捷的豹子”,给人一种轻盈灵活的感觉,在改名后此品牌的销量终于开始改观。进口汽车商标翻译务必对文化差异做足功课,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减少因对源语言和目的语的人文背景差异而造成的误解。

四、功能理论框架下的进口汽车商标翻译方法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在商标翻译流程中应该尽可能做到字斟句酌,尽量在译文中还原原文的意思并完善强化商标的功能。由于功能翻译理论能够突破原文内容的掣肘,将翻译的重点转向了译文和译入语的接受者。汽车商标的翻译侧重于翻译效果。在翻译时,为更有利汽车品牌的营销推广以及向目标消费者群体灌输品牌内涵价值,译者在进行翻译行为时需要跳出窠臼才能出奇制胜。

1.重译法

不同的国家对事物有着各自独特的认知观念和审美观,某一文化中让人产生正面联想的名称可能在另一个文化中却是让人深恶痛绝;或者某一文化中让人愉悦高兴的事物会引起另一文化中人们的反感。因此,在翻译商标名称时,译者务必要发挥敢于不落窠臼,思索出一个和原文截然不同的译名,尽可能地去拉近文化差异。

为了突出自身品牌,造成更大的轰动效应,许多汽车商标在琢磨译名时都独具匠心地来迎合消费群的审美心理。譬如Acura(讴歌),译名和原文有较大的差异,但译名暗含驾驶汽车就像在唱一首歌颂功德的赞歌,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Tucson(途胜),意指要在驾车途中名胜美景,让消费者有一种身在户外,急不可待地去云游四方的感觉。

2.音形结合法

中国的汉字是属于表意的,中国人阅读经常习惯讲究字词有所内涵,否则就不易于记忆。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结合原商标的部分音义,转化成符合中国文化习俗的具有美好、吉祥、高雅的文字来进行翻译。举个例子,Highlander(汉兰达)是丰田出品的一款高性能运动型多功能车,商标的译者巧妙的取了high和lander的头字母发音,译成为“汉兰达”,令这个品牌多了几分汉味又令消费者觉得有一种“简洁”,“无所不达”的意境。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保时捷旗下的卡宴(Cayenne),它本身是保时捷旗下的一款高档越野运动型多功能车,取名叫卡宴。“卡”“宴”取自“Ca”“yenne”的谐音,也恰到好处的反映了这款车型的性能和舒适性令消费者就像是在享用一顿美妙的盛宴一样。马自达(Mazda)是一个日系汽车品牌,它的的品牌在翻译的时候,取了其品牌名中“M”,“Z”和“D”的头韵,取名为“马自达”,寓意“此为宝马,有路自然能到达”,迎合了消费者的驾驶期望,自然也吸引了潜在的消费人群。

3.音译法

音译法是翻译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品牌的韵味,体现商标的外来格调,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它多适用于以人物,地点及通过构词法创造的品牌名,他们在译成汉语时要考虑译名在发音上要朗朗上口,容易识记为好。例如,“BMW”是德语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 的缩写,品牌商标BMW 自身没有任何特定的意义。当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译者考虑到目的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习惯,中国自古有令人津津乐道的“千里马”一说,“宝马”的目标语文本和中国传统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宝”让人想到“珍贵”;“马”则暗示该车能像千里马一样日行千里。译名给了消费者该品牌汽车是一款有着优越性能的豪车的印象,迎合了顾客的消费心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又如,产自德国的Mercedes Benz品牌汽车。取名Benz是为了纪念创始人卡尔・奔驰(Karl Benz)。它的译名“奔驰”做到了完美的音译,在中文里,“奔驰”跟“奔跑”“驰骋”意思很接近。“奔驰”寓意“驱马飞驰”。这个词组说法在古籍中也频频出现,如汉代《细柳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当消费者见到“奔驰”这个名字时,就会联想到这款轿车在马路上风驰电掣的情形,再加上其卓越的性能,消费者会感觉到该品牌名副其实,从而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此外,Porsche(保时捷),Bentley(宾利)以及Ferrari(法拉利)等,这些译名也是翻译中的佳作。不但很好地传递品牌内涵,而且还深深地吸引了崇尚成功的高端消费者的注意,可谓一举两得。

五、结语

本文站在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大致地分析了汽车商标的翻译,归纳了几种翻译原则。笔者希望所总结的翻译方法能使这种翻译理论具有可操作性,为将来的汽车品牌商标翻译上提供借鉴。需要指出的是,翻译不是单纯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发展,译者进行汽车商标的翻译时。不能简单地去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将语言知识同实际相结合。在这翻译理论指导下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名较为真实的传递品牌信息,既忠实原文,又不受制于原文,从而译出具有商业价值、符合目标语消费者的社会文化习俗,迎合其消费心理的译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汽车品牌的市场开拓,从而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Translating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用[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贝可均.英汉商标词的翻译策略:“文化意象”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汽车品牌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车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与借鉴

1、国外成熟汽车营销策略分析

1.1德国的汽车营销模式。

作为汽车的最早发源地,德国的汽车一直以来都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德国汽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包含了奔驰、宝马等知名品牌。作为汽车诞生地的德国,其国内汽车生产商对于自身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丝毫不逊于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德国汽车品牌才能在经历超过百年光景后,仍然高居世界汽车之巅,垄断世界大部分汽车市场份额。在德国,汽车生产商对于营销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视,它们坚持以分销、零售和为主要的营销渠道,它们善于权衡各方利益得失,将合作方与本企业充分的连接在一起。

1.2美国的汽车营销模式。

对于美国这一新兴国家在来说,世界对它的评价从来都十分之高,在美国的汽车行业,世界业内专家对其评价便是两低三高。所谓两低便是讲美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所投入的非常少,主要原因便是在于美国的汽车专卖店相对来说十分务实,当然这也是我国4S店所需要重点学习之处;第二方面便是成本低,这方面所讲的是美国汽车销售行业的销售层次较少,能够使用较低的销售成本取得较好的销售收入。

1.3日本的汽车营销模式。

日本虽然是二战的主要战败国,但是日本的汽车行业却能够很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取得领先地位,日本的汽车生产商以及销售商对于市场行情的预测有着独到的见解,往往能够准确地定位市场发展。它们经常进习惯世界汽车市场调查分析,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来安排生产与销售。综合而言,日本的汽车营销模式成功之处主要有三点:首先便是对市场行业信息的获取;其次便是对于自身组织架构的设计方面,日本讲究柔性组织架构的设计,而这种组织架构能够很好地帮助日本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并且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反应;第三点便是其本汽车企业的企业文化,日系品牌经济实惠、耗油量低,而勤俭、敬业等都是日系汽车经济实惠的主要原因。

2、国外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的借鉴

2.1以社会营销观念带动汽车市场的营销。

在深入分析了世界发达国家发达汽车市场的行业特点之后,对于我国汽车行业来说,首先要转变汽车营销观念,开展以社会营销观念来带动汽车市场的营销。社会营销观念无论是在汽车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显得十分重要,在汽车行业,无论是车辆的设计与研发、车辆的价格定位等都处处彰显出社会营销观念的身影。在国内,最为突出之处便是在于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与研发,比亚迪正是在充分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之后才研发出来的一款绿色化的汽车产品。社会营销理念对于企业自身良好企业形象、企业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企业自身的雇主品牌形象而言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2塑造独具特色的汽车品牌文化。

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企业发展的灵魂,汽车企业应该努力将自身企业文化与汽车品牌进行充分结合,在品牌文化中彰显自身产品的特点与优势,借此来增强企业自身的软实力。在品牌文化塑造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物质、行为以及精神。首先在物质层面,这是品牌产品展现给人们的最为直接的一面,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汽车自身产品的质量以及汽车销售4S店的店面服务与质量等领域。行为方面主要是讲店面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以及对待客户的态度与效率方面这种,这是一种动态的企业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塑造,但是它不是一个短期能够改善的层面。

2.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销售模式。

作为一种销售模式,汽车在网上进行销售的模式虽然国内尚未有太大的发展,不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营销模式将会越来越收到重视。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中可以认为是企业实力的一种表现,汽车生产企业如果可以做到网上销售,这本身就是一种品牌提升的行为;而且,电子商务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无论是实行差异化策略还是成本领先策略的企业,都能从中受益。所以,生产企业需要认真研究这种新兴的销售模式并积极应对。

2.4汽车连锁超市销售模式。

连锁营销成为现代主流的销售模式,其主要在于这种销售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并且满足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特点。连锁企业特别是全国性质的连锁企业的订单量比其他销售模式要多,订单量多了之后可以和生产商就价格问题进行协商,取得更优惠的价格,鉴于较大的销售量,生产企业无论是主动还是迫于无奈,最后只能满足连锁企业价格方面要求。这与我国汽车消费的特点是相一致的:中国汽车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经济型与中档车型,这些消费者对于汽车价格比较敏感,连锁超市的汽车销售价格正好满足了这一特点。所以,汽车连锁超市应当定位于中低档车型是其能否生存和快速发展的核心。汽车连锁销售企业经营的品牌相对较多,能够适应消费者“货比三家”的心理需求,同时可以为消费者省去东奔西跑的麻烦;而且,汽车连锁企业的形成可以解决现在消费者购车过程中手续烦琐的问题:比如北京的汽车园区与上海的“汽车大道”,将服务机构外派到汽车连锁企业或由汽车连锁企业代为办理整套手续,进而形成一种更便捷的服务。综上所述,市场处处存在机遇,作为汽车行业的销售企业,应该努力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塑造独具特色的汽车品牌文化,采用与时俱进的营销手段,争取在新时代,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有力的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1]刘一昕.中国汽车营销渠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2009(02)

[2]刘飞,徐成.关于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7(08)

汽车品牌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汽车;品牌;文化;品牌管理

汽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一种驰骋世界的工具,一类风靡全球的时尚,一方历史悠远的文化。不论是从马车到汽车的飞跃,还是从木材钢材结合体到全金属坚固车身的改变,不论是从单一外形模式到个性十足外观设计的转变,还是从纯粹交通工具到世界潮流时尚的跨越,汽车的发展无疑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传奇史,它的成功不仅反射出其自身特有的制胜法宝,而且也折射出品牌经营管理应当具有的光芒。汽车的辉煌历程离不开品牌对其的推波助澜,二者之间息息相关的互助关系,让我们得以从汽车的文化深入到品牌,透析出品牌管理同样适用的经验之谈。

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是汽车发展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奔驰和宝马当属汽车世界中的佼佼者,不论生产还是销售,它们都让众人看到了一种坚毅与卓越的品质。。

“梅赛德斯-奔驰”的名字让人琅琅上口,奔驰的三叉星徽标志让人驻足观望,但是它们的由来却很少有人深究。1901年,戴姆勒公司的一位名叫埃米尔耶利内的顾客说服公司采用他美丽可爱的10岁女儿“梅赛德斯”的名字来命名新的车型,在西班牙语中,梅赛德斯是祥和,温文尔雅的意思。这美丽的西班牙名字一经传出,便广为传颂,深受欢迎。第二年,戴姆勒公司将“梅赛德斯”作为产品名称正式注册,从此开创了“梅赛德斯”时代。奔驰的三叉星徽标志则表达了戴姆勒在陆、海、空三个领域实现机动化的宿愿,于1909年作为公司商标正式注册。

从名字和商标的来历,可以感受到奔驰品牌创始人殷切的期望和祝愿。带着这份美好的期盼,奔驰后人们不仅让奔驰的名声响彻大地,让奔驰的标志熠熠生辉,而且传承了奔驰永恒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宗旨。在这100多年里,奔驰用质量证明了实力,用服务赢得了人心,从而实现了它的飞速发展以及难以动摇的品牌地位。奔驰曾经有一句颇有气势的标语,“我们不需要去编造一个动听的故事,自从1886年我们就书写了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确做到了,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王国,缔造了一份刻有奔驰印记的卓越文化。

正是这种文化让奔驰的形象扎根于大众心中,正是这种文化给予奔驰不断向前的动力。一种文化,可以温柔似水融化人心感动人心,同时也可以坚如磐石给人信任。这种文化可以涵盖产品和品牌的方方面面,服务、质量、生产、销售,从高层官员到基层职员,从销售人员到顾客群体,企业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与信心,顾客则可以感受到一份信任与安心。

奔驰的汽车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品牌应当具有的品质,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文化的塑造。品牌的经营管理拥有更广阔的外延,但是仍旧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同汽车一样,品牌的生存也需要一种专属文化的支撑,有了文化的后盾,品牌才是完整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在经营管理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能与奔驰汽车媲美的就是宝马了,它们的市场定位和市场价值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又各自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BMW(宝马)是公司全称Bayerische Motorenwerke AG的缩写。BMW的前身是一家飞机工厂,于1916年3月7日成立,最初以制造流线型的双翼侦察机闻名于世。正因为此,宝马采用了内外双圆圈的图形,并在双圈圆环的上方,标有BMW字样的商标。整个商标就像蓝天、白云和运转不停的螺旋桨,喻示宝马公司渊源悠久的历史,既象征该公司过去在航空发动机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又象征公司的一贯宗旨和目标:在广阔的时空中,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观念,满足顾客的最大愿望,反映了公司蓬勃向上精神和日新月异的新面貌。

提到宝马,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对于汽车销售的意义。在中国而言,北京的盈之宝绝对是个典型的成功例子。盈之宝董事长李莹女士曾说,“盈之宝绝不仅仅是一个宝马的销售和维修中心,秉承着对宝马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盈之宝还被赋予了文化和艺术上的价值,我们力求通过每个细节打造一个有品位的宝马会所,给更多有相同爱好的宝马用户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盈之宝自建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宝马文化,在所有的汽车销售部门中独树一帜,用几年的时间实践了当初秉执的理想。

汽车品牌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汽车名 翻译方法 本土化趋势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涌进千家万户,汽车品牌名称成为大家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国人对汽车的满腔热情,客观上为中外汽车文化交流提供了大好时机。然而面对众多的国外汽车品牌,消费者除了能说出汽车生产厂家外,对车名意义知之甚少,因此车名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车名翻译的好坏对汽车生产商和销售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车名的由来

1.根据汽车品牌公司及创始人姓名命名

“奔驰”源自该汽车及该公司的创始人卡尔・本茨的谐音。“福特”之名来自该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BMW来自Bavarian Motor Works(巴伐尼亚汽车制造厂)的首字母缩写。类似的车名还有“雷诺”、“标致”、“法拉利”、“克莱斯勒”、“保时捷”、“本田”等。

2.根据名人之名命名

Lincoln是以美国第16任总统Abraham Lincoln的名字命名的;Cadillac是以底特律市的创建者Anthony Cadillac的名字命名的;“奥迪”则是由其发明人、工程师奥古斯特・霍拉的拉丁文名字转译的。

3.根据神话、历史和传统命名

Mazda――拜火教中的光神,丰田公司采用这一名称,希望能效法这位光神,为汽车工业带来光明;Fiesta是福特汽车旗下的家用轿车,Fiesta是西班牙一个古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尽情欢乐,以欢歌、舞蹈、美食等方式来共同庆祝丰收,庆祝成功,展望美好。

4.根据地名或部落名命名

德国大众公司的“桑塔纳”(Santanna)是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常刮旋风的山谷――桑塔纳而命名的;Elysee取自法国富丽堂皇的Elysee宫;克莱斯勒公司的“切诺基”原本是印地安人一个部落之名;还有美国“庞帝克”车名是该国的城市之名。

5.根据爵位、职位和其他身份命名

如日产公司有“总统”、“公爵”;克莱斯勒公司有“君主”、“男爵”;凯迪拉克公司则有“元首”。

6.根据名作或动物名称命名

日本日产公司的“蓝鸟”(Blue Bird)取自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名作《蓝鸟》;而福特公司的“雷鸟”、“捷豹”,以及意大利名车“雷豹”等均为动物之名。

7.具有象征性的命名

如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现代”车名,用来比喻该产品的现代意识;车名“大宇”在韩文中的意思为“空中的大屋”,比喻该车的神圣浩大。

二、车名翻译的原则

国外汽车的中文译名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归类:

(1)汽车的品牌名。如德国的“大众”、“奔驰”,美国的“通用”、“福特”,法国的“雪铁龙”,日本的“本田”、“丰田”等。

(2)汽车品牌所属的各种汽车型号的名字。如德国大众的“速腾”、“波罗”,美国福特的“蒙迪欧”、“福克斯”,法国雪铁龙的“富康”、“爱丽舍”,日本本田的“雅阁”。另外还有如下几类:1)品牌名称加字母,如“本田CRV”、“奥迪TT”;2)品牌名称或已有车型名称+数字,如“标致307”、“荣威750”;3)品牌名称或已有车型名称+字母+数字,如“奥迪A6”、“比亚迪F3”;4)已有车型名称加“王”或“新”等字,如“捷达王”、“新赛欧”。

从语言上看,品牌名翻译即通过商标反映产品的信息、品类并激发消费欲望。品牌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复杂的现象,需要运用一定的翻译理论和原则加以指导。在品牌名翻译的实践中,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ce)应用最为广泛和贴切。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中,奈达就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翻译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在《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一书中,奈达又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可见,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追求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按照等效原则的理论观点,品牌的译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译名本身应具有品牌名的形式;(2)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品牌名近似的功能。也就是说,译名在语言上应该好读、好听、好看,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与此同时,还要跨越译入语的文化障碍,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便于在消费者心中定位。

三、常见的车名翻译方法

随着国外品牌的汽车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如何将车名翻译得让消费者喜闻乐见成为广大生产商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下面笔者就常见的几种车名翻译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1.音译法

所谓的音译即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音译可以较好地保留车名的异国特色,也是车名翻译的一种惯用手法。例如德国大众旗下的轿车“Polo”(波罗),其名称原是一项在英格兰非常有名的体育活动,称为“马球”,Polo运动在欧洲也非常有名,与高尔夫一样是社会高层人物的运动。音译“波罗”能体现出汽车活力运动与高品质的特点。美国名车“Cadillac”之所以如此命名,是为了纪念勇于开拓新世界的法国皇家贵族军官、探险家安东尼・门斯・凯迪拉克,是为了向这位在1101年建立了被誉为“汽车之都”的底特律的英雄表示敬意。其它类似的通过音译翻译过来的车名还有:英国名车“Rolls Royce”,音译为“劳斯・莱斯”;德国名车“Audi”音译为“奥迪”;美国著名越野车“Jeep”直接音译为“吉普”;著名赛车“Ferrari”音译为“法拉力”;“Mazda”音译为“马自达”。

2.直译法

直译是在不违背汉语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在翻译中保留源语言的意义、形象,可以更加忠实地传达原意,保留风格。如丰田出品的轿车“Crown”被直译为“皇冠”,因为皇冠在中西方文化中都体现了王者风范,意为汽车中的极品;高尔夫在全球都代表着一种时尚、尊贵的休闲运动,德国大众的“Golf”家庭轿车直译为“高尔夫”;还有德国大众旗下的“Beetle”被译为“甲壳虫”,形象且生动;这些车名的翻译都在文化上符合等效原则,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均带有较好的寓意,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亲睐。

3.音译加意译法

所谓意音结合法,就是不宜或不能使用汉语文字将汽车英文名字所包涵的英文意思直接进行翻译,而采取了一种择其意义美好、与原名发音相似的汉语,既能表达其英文含义,又不拘泥于其形式的一种方法。福特汽车“Focus”(意为“焦点”),中文名为“福克斯”,寓意“幸福美满”;本田汽车“Fit”(意为“合适的、健康的”),中文名为“飞度”,寓意“活泼、轻快”,传达了汽车省油、环保的理念。有些汽车名称原本属于英语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其传达的也是产品的质量等方面的间接信息,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音译加意译法,即在我国除了保留原意外,还根据中国汉语习惯给予“粉饰”,以创造一个美好的印象,例如,欢呼、激励、无畏、梦幻等。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些汽车以公司名称的缩写加上序号作名称,其文字部分在翻译过程中大多使用了音译加意译法,创造了一些著名的公司译名,例如“宝马”、“大众”、“通用”、“雪铁龙”和“标致”等。

四、车名翻译中的本土化趋势

近几年名车的改名事件,引起许多消费者的不理解。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车名翻译的本土化趋势。“陆虎”是英国著名越野车品牌“LAND ROVER”在中国叫得很响的一个车名,现在中国注册名称为“路虎”,车名的读音没变,只是把“陆”改为“路”。丰田公司的豪华轿车品牌“LEXUS”在国内市场一直叫“凌志”,但是几年前丰田汽车公司宣布改名叫“雷克萨斯”,丰田公司的人说这个中文译音能够帮助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地联想到LEXUS品牌。

跨国公司给自己的汽车产品命名,一般都是采用国际通行的拼音文字,大多用字母组成。但是到了中国市场,只有给这些车起一个恰当的中文名字,才可以让广大的中国消费者接受。宝马汽车中国公司的马庆生先生回忆起当年他把“LAND ROVER”翻译成中文名“陆虎”时说:虎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好的象征。用“陆虎”给一款越野车命名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非常容易接受。但是公司内的外国人开始并不理解:“ROVER”这个词并没有“虎”的意思啊!

“宝马”一词在中文中也有很好的意思,宋词中有“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样的名句。用“宝马”作为德国BMW汽车品牌的中文名字,堪称绝配。BMW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只有一个名字,就是“BMW”这3个字母的英文发音,BMW是德文“巴伐利亚的发动机工厂”三个词的缩写。宝马汽车中国公司的官员说,他们十分珍视“宝马”这个中国名字。

五、结语

大量国外品牌的汽车带来了国外丰富的文化,翻译作为跨语言文化交际的桥梁,在这种中外汽车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希望本文有助于汽车车名的翻译,有助于中外汽车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友新.试论汽车品牌设计的心理原则[J].汽车工业研究,2003,(11):21-24.

[2]梁志坚.中文商标英译探微[J].宁夏大学学报,2001,(5):126.

[3]孔令翠.品牌商标翻译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5,(10):79.

[4]肖辉.等效原则视角下的商标翻译与文化联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5]杨岩勇.国外汽车车名探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11):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