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活动性质

经济活动性质

经济活动性质

经济活动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信息活动;电子商务

一、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经济首先在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波及到全世界。在全球网络革命的影响下,我国的网络业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便实施了一系列的金字工程,如“金桥”“金卡”等等。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我国的信息技术专家以此为背景,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高速信息网计划”。在1993年10月,纵贯我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在当时属于世界之最,是最长的通信光缆。在1994年4月,我国与国际互联网正式连通,随着以下四大网络的相继建成[1]:第一,公用网;第二,教育网;第三、科研网;第四,金桥网。在经济信息化的影响之下,我国的网络经济开始起步。在1994年,我国企业就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我国的电子商务受此影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1998年7月1日,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正式进入Internet。在2000年3月和4月,美国网络股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在一年的时间内,网络股的指数发生了急剧的下跌,仅是最高点的1/4,更为惨烈的是,当时在美国非常火热的网络公司纷纷倒闭。但是,在2003年以来,我国的网络经济逐渐呈现出复苏迹象,预示着我国的网络经济度过了艰难的时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二、网络经济在我国的现状

1.互联网的数量稳步增长。根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03年12月,我国的互联网上网用户数量有了较大程度的上升,从半年前的6900万上升到了8100万,与2002年相比,保持了32%的高增长率,上升为世界第二。我国上网计算机的数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从半年前的2600万上升到3200万,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52%。www站点数达到了623320个,半年内增长了132530个,增长率达到了23.5%。在CN下注册的域名达到了350020个。

2.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首先,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2]。随着各级政府实行了改革,逐渐向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的电子政府也进入了规划实施。依据CNNIC的统计,我国政府网站有了极大的提升,在网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的发展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支持,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次,在互联网的应用中,企业界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依据CNNIC的相关统计,在整个网站总数中,企业网站所占的比例最大,高达70.8%。再次,我国网民形态有了较大的改变。依据CNNIC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网民的结构特征逐渐向合理方向发展,我国网民的上网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专线上网以及宽带上网等用户人数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

3.互联网产业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几种网络形式成为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第一,网络广告;第二,网络短信;第三,网络游戏。另外,搜索引擎、网上购物等正在崛起,这说明了我国的网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信息活动的主要特征

1.数字化特征。在网络中,所有的信息以及资料都是需要经过数字化的处理,这些信息与资料不仅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到网上,并且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中进行传输。此时,所有的信息与资料都会进行转变,转变为二进制代码,形成统一的信息表现形式。与自然界中的各种信息形式相比,这种形式有着更多的优点,有助于信息的储存以及传输,此外,使得信息的处理也更加的方便。信息的数字化特征,极大地方便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活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快捷与高效无疑会令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一个优势地位。

2.一体化特征。在网络环境背景下,信息活动的各方面都能够在网上去进行,继而构成网络经济中,信息活动的一体化特征。只要网络社会逐渐发展成熟,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用信息都会转换成网络信息,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商务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在网络中完成信息活动。

四、信息活动的主要性质

1.主导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的经济互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所组成[3]:第一,资源、第二,资源配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资源是由以下几方面所组成:(1)土地;(2)劳动;(3)资本。这些社会资源都会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所调控,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所谓的市场,指的是“完全市场”,也就是完全信息市场。然而,因为市场信息具有分散性,另外也因为人的判断力的有限性,使得完全信息假设不够现实。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也是一种资源,而这也是其本身的性质所导致的。首先,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其次,信息是稀缺的,虽然我们周边有许多的信息,然而,在做决策时,我们会发现信息却是如此之少。另外,收集信息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是其中的关键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时,物质经济必然会逐渐走向衰落,那么在社会当中,信息经济必然会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活动也势必会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信息活动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有了极大的降低,与此同时,也使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4]。网络经济有着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信息经济同电子信息网络的结合。基于此,形成了企业电子商务这个新兴的商业形态。为了更好地讨论信息活动,讨论起在网络经济中的地位,我们将电子商务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流,也就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过程;第二,物流,也就是实际物质发生转移的过程;第三,资金流,就是资金发生转移的过程;第四,信息流,就是信息发生转移的过程。如果我们对这四种商品交换进行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商品交换的基础在于信息流。

2.虚拟性。与数字化特征相对应,在网络社会中,虚拟性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当然,它不是说不真实,而是说与真实的物理世界相比,网络的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具有以下两种特性:一个是实体性,另一个是可感知性,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没有这种可触摸的形态。所以说,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网络经济中,信息活动也具有虚拟性,因为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经济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信息都是数字化的。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信息活动与实物分开,但是在功能上却能够实现其目的。不管是进行市场调查,还是下订单买东西,或者是缴纳税款,只需要在网络上就可以完成。3.开放性。自互联网构建开始,开放性就得到了体现。而这开放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有着开放性的特征。第二,指的是信息服务的开放性。在一个开放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种种,不同的企业、操作系统不同的计算机,都能够在一个网络之中共同存在,不同的网络也能够共享网上资源,只需要通过网络协议来对信息与数据进行传输。与此同时,在网络中,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可以对许多的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在网络经济中,信息活动注定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络互动。

五、对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1.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网络信息活动的迫切需求是其发展的基础。在传统的企业信息活动中,其信息的获取是以人工为基础的[4],例如市场调查与分析、购销合同等等,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以及物力。在市场竞争中,科学决策日益重要,企业对信息活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快速、便利,还需要达到低成本和高效益的目的。网络的发展,使我们对信息活动的迫切需求得到了满足。通过接入互联网,企业就能够得到高效的信息服务,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对信息活动加强管理,是促使网络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因为网络社会具有以下两种特性:第一,虚拟性;第二,开放性。这就使得有许多网络信息活动是不需要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只需要匿名购买即可,这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人们的隐私,但是有可能会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为了杜绝这类虚假信息,那么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网络信息活动的真实性得到保障。这样一来,我们今后都将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当中。

六、结语

在网络经济中,信息活动是其中的主体。一方面,这也表明了信息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信息活动的主导地位。只有企业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机制,并且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活动的重要价值,那么网络经济才能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孙莎莎 单位: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吕红.网络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104.

[2]王鹏飞.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经济活动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经济活动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幸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何为幸福,有诸多争论与看法,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显而易见的东西,如财富、荣誉或快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即为至善。

一、幸福作为最高善的原则

人的行为应当以善为目的,这就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德性。“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 诸如技艺等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所期求的。那么,作为目的为人所期求的又是什么呢?是其自身为人所期求的善。善作为人们行为的方向和目标,是指导人们行为合乎理性的关键。把最高的善看作幸福,是人走向理性、走向文明的道德选择。人们把好的生活作为最高的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人生的最后目的。幸福的人,其行为合于最高尚、最完满的理性。最高尚、最完满的理是合乎德性的行为,这种合乎德性的行为源于人们对至善的追求。

二、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合德性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分为两种,即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行为的适度与否是衡量德性的标准,高尚的、好的行为才是符合德性的行为。幸福的获得离不开合德性的实现活动,这就要求人们具备高尚、优秀的品质,而良好的品质也是人们行为适宜的可靠保证。良好的品质在亚里士多德的叙述中,表现为一种行为的适度。他认为,“德性与感受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受称赞和成功就是德性的标志。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如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是勇敢,快乐和痛苦的适度是节制,荣辱与耻辱方面的适度是大度。人们把能承受痛苦的人视为勇敢的人,勇敢的人把承受痛苦看作高尚的事,并认为不能承受痛苦是卑贱的。能承受痛苦作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指导着勇敢的人的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中道与情感有关。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个体所具有的宽容、仁爱、正义等情感的潜能,使个体的这些高尚的情感和品质来指引人们实现行为上的德性。“幸福就是一种合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 对善的追求等良好品质所指导的行为才能改善人的灵魂,进而达到道德的善。

至善的实现,需要有德性的人去践行合乎德性的行为。“在行为上公正便成为公正的人,在行为上节制便成为节制的人。如果不去这样做,一个人就永远无望成为一个好人。”一个人要成为公正的人,只有目标和愿望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去践行这一目标,也就是要在行为上履行公正这一合德性的活动。当然,对于节制,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德性的人首先应当具备诸如公正的品质,“我们看到,所有的人在说公正时都是指一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一个人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情,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公正作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它使人们认识到行为活动只有是公正的才是符合德性的,也才是善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公正这一高尚的品质。公正的品质指引着人们办事公正,并成为公正的人。公正是一种合德性的体现,有德性的人需要具备这一潜质。社会生活需要有德性的人的参与,并制定符合德性的行为准则。在符合德性的行为准则的约束下,人们才可能达到行为的至善而实现幸福。要使人们的行为合乎德性,良好的品质的培养必不可少,因为良好的品质是促使人们行为符合德性的内在动力。同样,社会的进步,也需要道德的调节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合德性的道德行为对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处理好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维护公平正义的市场秩序,是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要使其经济活动达到至善的目的,必须使人们的行为活动符合正义、合理公正的道德要求。如何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活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合乎道德行为的要求,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概括地讲,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损害另一方,我们不能把任何一方单纯作为实现另一方的手段。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就是要让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让公平促进效率,为效率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让效率促进公平,为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在双方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平等的合理优化。对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和共同富裕为目标,提倡平等、公正等道德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是符合德性的经济活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行为的合宜为其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义利关系是市场经济活动中需要调节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行为适宜的体现。传统儒家对待义利的态度是“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映了孔子的价值取向,他反对只讲利不求义,反对只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最有效率的经济方式。无论是价值的优越性还是道德的合理性,市场经济都有着无法取代的优点和长处。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极大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这为新道德的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就像管仲所言,“仓廪实则知礼节,以食足则知荣辱。”传统的计划经济建立在效率低下和经济匮乏的基础上,是很难建设起道德文明的。从道德的合理性角度考虑,传统的计划经济将道德神圣化,以绝对的集体主义作为道德的核心,市场经济以个体的主体性原则代替绝对的集体主义,提倡公平的竞争反对平均主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公平合理意识、公开公正意识不断提升,从而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德性基础。当然,市场经济也有其负面的效应,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追名逐利的行为。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人们对待义利关系的态度,是促使人们行为合宜的内在要求,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行为合乎德性的保证。只有合乎德性的经济行为,才能引导人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市场经济活动中,公正是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公正常常被看作德性之首,‘比星辰更让人崇敬’。还有谚语说,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公正最为完全,因为它是交往行为上的总体的德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公正的核心内容是利益分配的公正。利益分配的公正即体现在合理分配上,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和以往的计划经济时代相比,这一分配原则更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能促进公正在利益分配中的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的。面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指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实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的。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才能满足人们物质利益的需要。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脱离物质利益空谈道德是不切实际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旧经济体制平均分配的弊端,更好的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领域的公正合理。实行公正合理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行为必须符合公正的德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人为了一己的私利,而通过假冒伪劣、不讲诚信赚取他人钱财。这种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经济行为,而且损害了市场秩序,严重违反了经济活动中公正的交往行为。经济交往活动中存在竞争,这种竞争体现了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只有竞争符合目的正当、机会均等、公平正义等合德性的要求,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否则,恶性竞争、欺诈则会导致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感危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公平交易,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公平规范的确立,也即实现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行为善的目的。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从人的同情心出发谈论道德的情感和人格如何养成的问题,并从人的同情利他的精神中发展出公正、仁爱的伦理道德观念。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指出,自利是人的自然本性,每个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处理好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合理调节经济资源,最终达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允许正当合理的利己,还应发挥同情利他的精神,使公正、仁爱的伦理观念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得到有效发挥。

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与规范,仅靠经济的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道德伦理准则的约束与调节,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德性的要求,实现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至善的追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法则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道德的必然性要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市场竞争要求公平竞争。只有建立严格的经济伦理规范,市场经济才能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只有在经济伦理规范的有效调节下,市场经济才是理性的、合乎德性的经济。

道德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动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诸如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行为的目的不符合经济伦理规范有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运行必须有正确的伦理价值作为导向,这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的经济,它包含了诚实、正义、公平等合乎德性的道德要求。市场的竞争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企业在注重质量的同时,还要搞好优质服务讲求诚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求职业道德、提供诚信服务,才能赢得顾客,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幸福以至善为目的,是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人的经济活动除了物质的追求之外,还有精神的追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最终要达到物质与精神、利益与价值的和谐发展,也即要实现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至善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经济活动性质范文第4篇

1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研究急待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991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7%;农业虽然部分地区遭到持大自然灾害,仍然夺得较好收成,全年农业总产值为8008亿元,比上年仍增长3%;工业增长较快,全年工业总产值为28225亿元,比去年增长14.2%/n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据统计,到1989年止,10年间创世界纪录216次,占建国以来创世界纪录总数的55%;获世界冠军361次,占建国以来冠军总数的92.2%。尤其是1990年我国成功的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又一次展示了我国人民改革开放,安定团结、生机勃勃的形像。据统计,在亚运精神的鼓午下,1991年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共获奖牌182块,86名运动员获得93个世界冠军,是我国历史上获得冠军最多的一年;有25人、1队50次创31项世界纪录,349队64次创49项亚洲纪录,123人、30队212次创127项全国纪录。目前我国体育总体实力,已是连续3届亚运会蝉联金牌总数第一,成为亚洲体育强国;在23、24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分别居第4、第11名,已进入世界体育前10名的行列。总之,我国经济和体育运动的实践,呼唤着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化,对杻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更需深化。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经济与体育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已作了一定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底为止,报刊已发表的有关体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250余篇;有张岩、张尚权主编的两本体育经济学专著出版;一些体育院校已开设了体育经济学必修和选修课,并编写了一些教材和讲议。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填补了学科系列中的一个空白。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体育运动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效能。

但是,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仍落后于我国经济与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运行载体仍缺乏深入研究。为了促进、完善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对它的理论基础和运行载体必须进行认真研究。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产生于80年代,是现代经济和体育交叉溶合发展的产物。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经济学科和体育学科交叉、渗透、溶合在一起的体育应用性科学。因此,它的理论基础,不能单一的以经济理论,或单一的体育学理论来理解,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和体育学三个方面,来研究认识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1我们从事任何科学研究,总是要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并且根据一定的哲学观点进行总结、概括、得出结论。要对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进行正确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为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完备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地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来充实自己,它是各门科学成果的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它对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唯一可靠的理论基础。

2.2矛盾分析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具有核心意义的方法。它是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分析体育经济活动的基本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2)可见,只有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才能正确把握体育与经济,体育领域内经济活动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辩证关系。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对体育起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而体育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体育领域内经济(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组织使用和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保持整体性、统一性;体育领域内的经济关系,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和制约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在体育领域内的延伸。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大环境对体育经济关系的制约,就不可能理解体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也不可能揭示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样,离开了对体育领域内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具体矛盾的分析,也不可能全面理解把握体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也就不能充分认识体育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分析体育经济现象、经济过程,揭示体育经济本质、特点、规律的基本的认识论。马克思说:“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的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的解释意识和存在的关系,我们研究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决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的哲学理论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从哲学的高度,从经济学的视角,总结探索我国体育领域中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为发展体育事业服务。因此,必须根据4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反映论的理论,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更新人们体育经济的观念,从而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为基础

社会主义体f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体育领域内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它是经济学的分支科学。因此,它的研究必然涉猎反映现代经济体系的各学科的知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以及生产力经济学等。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即政治经济学),是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反映体育部门经济问题的体育经济学,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理论是:

3.1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作为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核心理论依据。进人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社会主义体育经济的视角出发,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哲理,对于体育领域内的劳动和社会主义一般劳动过程的目的性、协作性、交换性、合理配置等多方面的客观要求,使我们得到两点重要启示:一是理论分析和研究的重点,应服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是一个可挖掘和丰富的宝库。我国现阶段,整个社会劳动是一个共同协作的大系统。能否协调有序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劳动价值的一般性质及其运行规律认识的完整程度;取决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育建设中的自觉程度。因此,我们必须从体育经济这个新视角,探索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体育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从体f劳动的特殊中抽象还原出劳动价值,并加以系统的提炼和展开分析。这种研究既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原著,又要跳出原著本身研究重点的局限性。从而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得到新的发掘,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体育建设服务如体育劳动是什么性质的劳动?体育事业为什么成为第三产业?体育劳动能否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体育劳动产品能否成为商品等问题,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引深出来,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

3.2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劳务生产理论的分析,就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引深,也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物质规定性(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服务)无关,而是同这种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有关。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始终是以货币所有者资本家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不是从劳动者的角度来分析的。”(4)从马克思上述分析中可见,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主要是从劳动从属于资本这一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的,是同生产的物质产品的规定性无关,与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也是无关的;只同这种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有关,同是否生产出资本,是否生产剩余价值有关。理解这一点,对于划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社会主义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必须从一般生产过程、商品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三个层次上进行考察,做到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的二者统一。

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对于体育事业是非生产性事业,体育工作者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的传统观念,应当重新认识和突破。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内容和范围扩大了、既有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也有以生活劳动服务形式存在的使用价值。因此,和社会主义生产本质相联系的生产劳动,不只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而且在还包括非物质产品形式的各种劳务生产。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能够创造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都应当属于生产或具有生产性的劳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体育与经济之间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作用日趋明显。体育部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生产体育劳务的独立部门。体育劳务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增强人们体质,满足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体育劳务进人交换,也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具有了价值。这样,体育部门就整体来说,也就成了体育劳务的生产部门,体育部门的工作劳动,也就成了生产劳动,体育部门也就取得了体育产业的资格。

3.3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进一步说明了体育生产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仃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仃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它的经常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可见,生产的和消费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再生产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所以,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结合在一起,不但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方法。这充分肯定了体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生产,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产生密切的联系。因此,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看,体育机制必然最终转换为生产机制。

3.4研究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主要是以我国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为研究范围。对体育经济的研究,要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为基础。体育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必须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体育目的和生产目的保持一致;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体育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纳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的轨道。体育经济要具有特殊的功能,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直接表现为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体育事业内部,竞技、训练、人材培养、输送选拔以及体育场、馆、池体育设施单位的经营管理,也必须坚持“三兼顾”利益原则特别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制度上,要充分注意到体育部门劳动的特点,和金牌与奖金挂钩的原则。

总之,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单单就体育领域中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就事论是,是难以从理论高度加以升华的。因而也就难以从理论上指导体育经济的实践,难以从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上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人们的观念就难以从体育事业是“单纯的消费型”“单纯的福利型”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4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必须以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体育经济学的运行载体是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体育经济学是体育学的分支科学,具有体育学的属性。体育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体育现象、体育活动过程,揭示休育内部和外部的规律。所谓体育现象和体育过程,主要包括:竞技体育、身体锻炼、身体娱乐、狭义体育(指为增强体质,而进行的知识、技能、技术的传授道徳、意志品质的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体育现象和过程都是体育学研究之列。所谓体育内部规律,主要是指通过各种体育实践过程,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规律等。所谓外部规律,是指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行业、部门所起的作用和功能,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

经济活动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意产业 经济增长点

创意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在人类社会,虽说依然保留着群体性社会动物的本性,却不断地遭受文明的异化。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现代性的反思,社会发展不应该偏离其初衷。21世纪物质极大丰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被大机器生产吞噬了,不自由存留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变成了被机能化的物。社会化过程中,弗罗姆的“社会过滤器”藏起了大部分选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无从查考。农业经济是自在的直接经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性受物性支配。工业经济是自为的间接经济,人的本质被对象化、商品化,人的存在与本质对立,如马尔库塞所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一种自由的条件下操纵这些人为的需求的,但这种自由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工具。创意产业统一了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劳动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劳动,创意成为生产要素,生产与消费汇合于同一目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回归于存在之中,进入自为自在的自由状态。

创造性思维与创意产业

创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发挥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仅具有开创意义,也开拓了人类认识新领域。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作为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实现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擒获新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

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熊彼得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明确阐释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创意产业概念,并对创意产业做出严格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创意产业的概念囊括了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扩散和聚合体系。创意产业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问题,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已是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知识和创造的原创力,创造性思维引导的产品、知识或技术,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催生产业革命、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等等,能形成较强的产业聚合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却很少与其他产业发生资源冲突,创意产业可以为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提供长远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创意产业与创造性思维观念

创意产业使合目的生产达到最高境界,以此将人类推向了更高的生命存在。创意产业低消耗、无污染,不受资源稀缺限制,突破了大卫·李嘉图生产边际成本递增、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经典结论,使生产从收益递减的社会逐步推入收益递增的社会。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综合的视角审视,创意产业是边际成本递减的高增长经济。工业经济通过社会化创造价值,同时也在社会化的路径中耗费价值。当社会化范围超过一定限度,边际成本就会增加,边际收益下降。创意产业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消解,社会化耗费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自身又依托在创造性思维这种无限的资源之上。普遍化和总体化的理性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共性理念逐渐崩溃,代之以多样化和多元化理念,个体处于时空经验的改变和创造的可能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