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

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

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

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财务统计工作 工作质量水平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统计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当中就是如此。因为高质量水平的财务统计工作,是保障事业单位进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不但能够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财务问题,也可将单位内部多部门财务状况进行整合处理。最主要的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统计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将保障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稳步进行,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创新发展,最终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统计工作现状分析

(一)事业单位财务统计工作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当中,在进行季度财务统计工作抽查时,尽管其中部分事业单位的原始记录保存较为完善,内部包含了相应的统计台账和报表制度等。但仍然有少部分的事业单位内部本身问题较多,比如内部记录不全,缺乏相应的台账核对、导致账务账目混乱不堪,难以实施准确的指标检查,最终将导致相应统计数据严重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甚至有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统计人员替换过于频繁,一些统计人员存在无证上岗的情况[1]。这些问题的存在,大都是由于内部财务统计工作制度不完善或者未落到实处所致。

(二)财务统计工作人员总体专业水平偏低

缺乏专业的财务统计人员,在事业单位当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当中,财务统计工作人员都是直接派遣财务部门的员工或者是人事部门的员工进行兼职。这些人员本身专业不对口,再加上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了本职工作上,对于财务统计工作并不上心,最终将由此导致其统计工作的质量严重偏低。还有的事业单位当中,财务统计工作人员未接受过过专业、系统化的培训,对于财务统计制度和其他相应的基础知识并不了解,尽管此类人员毕业于对口的财务或经济类专业,但是课本所学知识和实践知识本身差别很大,而财务统计工作内容又非常复杂,因此不一定能够快速适应工作。

(三)财务统计工作方法不规范

农业科研单位对内部财务统计工作的要求相对较高,因为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是保障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统计工作方法都不够规范,更多的都是采用以往的传统统计操作技术,因此导致统计工作明显存在一定的缺陷问题。经调查证明,多数事业单位当中,财务统计工作人员均缺乏科学化的统计方式,其工作起来往往都带有一种随意性,因而导致统计结果和实际情况背道而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规范性问题起到高度重视。

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统计工作质量提升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财务统计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统计工作制度问题非常明显,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财务统计制度,从制度的根源上充分解决事业单位当中财务统计工作问题,这样才能切实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构建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是当前事业单位统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必须在制度方面对事业单位财务统计工作严格要求,由此保障内部财务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另外,还应当强化对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具体的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这样通过奖惩的方式,最终将有效保障财务统计工作的稳定进行。

(二)大力提升财务统计人员专业水平

首先需要有效提升财务统计工作人员的正确认知水平,强化相应培训工作,吸纳专业对口,或者专门从事此类职业的专业人员任职[2]。严禁内部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出现,制定相应的系统化培训考核制度,对所有参与培训的人员实施严密的考核,要求其在掌握财务统计工作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确保任职人员具备从业资格认证书,确保其能够胜任工作。另外,要求任职人员应尽可能的将理论知识学习充分结合实践,这样才能保障财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三)创新财务统计工作方法

事实证明,以往所采用的传统财务统计工作方法,直接给当今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统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尽可能的避免传统统计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学习科学化、先进性的统计方法,为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在平常的统计工作当中,应当全面广泛的进行数据收集,由专业统计人员进行归纳汇总。具体可采用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的高速处理,才能切实提升统计工作的准确、有效及全面性,促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统计问题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而变得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智慧及积极主动性,以此来不断的提升财务统计工作的质量水平,促使财务统计工作能够切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ERP 信息化 职能转变

集团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大趋势是集团财务管控,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集团企业更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集权与分权的辩证统一实现集中管理。通过变革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在集团内部实现资金、投融资、债务与会计核算的整体运作。通过财务管控体系设计、审计管控、预算管控和资金管控构建集团财务管控,发挥集团企业整体的协作共享内部交易功能,投融资与产业组合功能,充分利用集团优势,打造大而强的集团企业。随着ERP在集团型企业的推行应用,导致传统会计工作方式和理念的转变,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有很大的改变。作为会计人员,需要转变原有的以财务核算为主的观念,加强对业务流程的掌握,提升财务管理职能,以适应ERP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一、 ERP 环境下熟悉软件操作及模块流程运作

集团化企业下属多家分、子公司,每家分支机构都要派出自己的财务人员。现在很多的集团公司都有自己的工作模式和指引,当集团面临着快速扩张的时,我们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来实现支撑,财务标准化、流程化、通过信息化、就可以自动化,安装在集中服务器上的系统,只需要财务人员按照流程、要求去操作,甚至非财务人员就可以做财务认为很专业的事物。这样的环境下财务更加是一个流程,是一个部分操作,是一个服务。财务的主要目的是在会计的行业当中,提供信息化的标准产品,能够把企业的流程中的数据提供出来,加工成决策需要的信息,它是一个典型的生产过程,信息产品的加工过程。

因此,在ERP实施初期,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将日常工作重心调整到熟悉系统软件的功能和具体模块的操作要求。同时,会计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也是会计系统的维护者。在系统开发初期,需要专业会计人员参与,充分考虑本单位经济业务结合财务管理的需要,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兼顾会计信息系统的通用性与专用性。在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应有专职会计人员对系统后期需求或新的业务进行功能匹配,而非仅靠IT人员进行后期系统维护。

二、了解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对业务信息核对检查及调整补正,实现会计的记录、报告等基本职能

ERP环境中大部分的业务类会计凭证都不需要由会计人员填制,ERP系统会事先做好业务模块到总账、报表模块的设置,先由业务人员在系统中完成相应的业务数据(原始单据)填写工作,通过系统传输到会计模块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同时可依需要自动产出报表。通过ERP系统,可以实现许多信息直接从系统中撷取,会计信息的核对工作也相应减少,会计信息质量与提交速度也提升许多。在原本由会计来完成的基础工作已被取代的情况下,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主要特点体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财务和企业内部各业务的协同。比如:支持手持终端自动输入各种商品或劳务数据,并实时或批量传送送给财务系统;ERP支持对企业应用的其他业务系统开发的接口与,将业务数据传输到系统中,实现业务与财务数据协同。系统自动生成各种账表,包括财务类、业务类,并可以实现帐表到凭证、单据的钻取,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财务人员对财务信息的审核工作,不再是拿数据和单据核对,需要走出会计部门,进入生产经营部门,对原始的数据、业务系统进行核对。这需要深入生产经营过程,熟悉业务流程,才能更好的履行财务管理职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分析能力与其它技能(预算、预测与成本会计等)。

三、强化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职能,适应企业管理对财务人员的需要

ERP系统实现了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从财务信息的处理,到支持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它能够将财务预算、控制、分析和预测贯穿在系统流程中,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的结合。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依靠会计的记录和事后反馈相比,提高了预算管理效率和分析质量,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会计人员在系统财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预算、历史数据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事前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提供分析与管理决策用信息,更好地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中。

四、ERP系统作为决策支持系统,要求财务人员应该具有全局观念

由于ERP系统的决策支持定位, 需要财务人员尤其是CFO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将企业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协调一致,发挥财务与研发、采购、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的协同效应。财务人员的重要工作是实现财务管理功能,在系统实现业务财务数据自动对接后,财务管理可以贯穿在整个系统流程中。 由此可见,企业实施ERP系统管理,对财务人员工作原有工作模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财务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在熟悉行业、企业的业务的基础上,学习系统的操作达到熟练进行业务处理。培养全局观念,充分利用系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功能,实现财务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柯顺荣.对ERP 系统开展作业之建议.会计研究月刊,1999

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ERP系统;财务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177-02

一、ERP系统概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英文简称,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ERP不仅代表着信息化管理系统,而是促进企业管理、业务与组织重组的核心优势。ERP系统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动态实时信息管理系统。以企业作业为管理出发点,全方位记录、跟踪与控制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产生、发展及结果,使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而与所有作业涉及部门相关联,企业内部业务处理完全实现了整体化、实时化和动态化,统一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二是覆盖了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分为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制造资源管理等若干模块,主要强调面向业务流程财务信息的整理、分析及管理,使企业各项作业活动的成本控制能在财务系统的管理控制之下,一体化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与资源管理。三是实施起来符合ERP理念的业务流程再构造。它不是将企业原有软件与系统简单接合,也不是简单的软件集成,是无缝对接的一个过程。

ERP系统的全面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应当结合新形势下的具体要求重新定位自身职能,积极提升能够顺应新形势的专业素质。

二、ERP系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精准细致

在ERP系统应用条件下,各部门都可在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对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各个环节的有关数据,财务人员都能够获取的到,这有助于分清各环节有关人员的权责利,使物料成本的核算更加精确。同时,财务人员可追踪到成本异常数据,并据此提出改进方案。总之,ERP系统应用下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精准细致。

(二)企业资金管理效率提高

ERP系统涵盖了企业资金流通过程的绝大多数环节(从购销合同谈判之日起,至货款全部回收之际止),通过挖掘各管理环节中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促进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提升及成本费用的降低。在ERP系统应用条件下,企业可在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系统分析其资金需求及周转活动,促进资金管理工作进一步实施到位。

(三)企业预算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管理会计思想在ERP系统中得到了切实体现,该思想是分析企业预算管理活动的技术性思想。按项目或部门成立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后,企业可通过分析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从ERP系统中提取实时数据)与预算数据之间的差异,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便调整企业经营管理策略。此外,通过一些成本费用指标限额的设置,对企业预算管理活动进行过程控制,实现预算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的统一。

(四)企业财务分析更加及时深入

ERP系统存储的财务数据极其丰富,使财务人员可获得企业实时生产经营数据,提取财务报表,分析企业各环节日常经营财务状况。通过系统的财务预警功能,财务分析更加及时且深入,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财务人员也能发挥所长,针对现存及潜在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更加专业的解决方案。

三、ERP系统对企业财务人员的新要求

(一)手工型转为信息化的要求

企业早期应用的手工账核算和电算化会计核算对财务人员而言,一般都是财会人员依据汇集并经审核后的发票、单据等填制记账凭证、编制财务报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型”财会业务处理。在ERP系统应用环境下,财务人员的手工操作量大大减少,各有关业务部门分别负责各自部分基础数据的录入,而后由ERP系统自动生成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数据,各种财务报表在系统财务模块中自动集成。企业会计核算由手工型转为信息化虽然使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但财务人员却无法回避因此而带来的信息化二次开发、信息系统维护等新的课题。财务人员需要直面这些ERP系统运用条件下的信息化新要求,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二)核算型转为业务型的要求

ERP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企业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型,而更多地向业务型转变。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事项不仅在其ERP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均得到了体现,而且最终都要通过工单、作业等形式集中体现于系统中的财务模块。因而,财务人员需要透过财务数据看本质问题,明白各项业务事项的来龙去脉,深刻把握企业生产、销售及采购各环节的日常经营管理情况,较好地开展企业价值链管理。即财务人员必须熟悉企业的各项业务。

(三)反映型转向风险型的要求

传统会计核算条件下更多考虑的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如录入原始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等。而在ERP系统应用条件下,财务人员不仅要履行其基本职能,更要在企业涉及面较广的复杂流程与作业中识别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财务风险。识别反映型核算模式下各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盲区,同时不断强化自身的系统及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与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持续提升财务会计工作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逐步向风险型会计核算模式转变。

(四)传统型转向管理型的要求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监督与反映问题是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固定职能。ERP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则给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财会人员从数据集成中得以解脱,不再受限于传统繁杂的琐碎事务,财务人员管理空间随之加大,重心向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方面转移,相应地,企业的会计职能也由传统型转向管理型。新形势下,财务人员可更好地利用ERP系统所提供的有关数据,协助企业作出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为企业经营绩效提升建言献策,优化管理型会计核算职能,最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这些也是企业财务人员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要求。

四、ERP系统应用下如何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一)财务人员应及时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ERP系统体现了目前我国高度集成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高端水平,它的发展与国际水平趋同,全面融合了先进管理思想和科学管理方法,涉及到企业业务流程再构造、组织管理机构改革、岗位权限职责设置、管理理念更新与完善等等。对于企业财务人员而言,ERP系统是全新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及技术方法,为此财务人员应当注意及时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要认识到ERP系统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树立全新的管理思维以迎接信息化程度更高的财会工作。

(二)应当准确重组企业现有业务及工作流程

ERP系统是建立在企业一定业务流程基础上的极其规范的信息系统。ERP系统应用的关键是要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及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组合设计,规范、优化并适当简化企业财务信息处理,同时,通过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化与系统化,实现各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后,其相应的财务会计业务流程势必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现有以填制凭证、登记入账、编制报表等为序的财会业务流程和定期信息披露的单身信息系统在ERP系统应用业务组织条件下会有所变更。企业财务人员应当准确把握业务流程及财会工作流程的重组设计,对企业财会工作各环节进行持续优化。

(三)财务人员应不断提升信息分析与利用能力

鉴于ERP系统的实时动态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本身,而是广泛来源于企业各有关部门,财务信息的综合性日益凸显。ERP系统对信息的共享性与集成性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人员只有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全面掌握,持续提升其财务信息分析与利用能力,才能切实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决策支持功能。财务人员通过信息共享充分利用财务分析有关信息,科学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分析预测企业现金流,为管理层决策的作出提供数据支撑。财务人员通过信息分析与控制,预警监测企业日常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及时发现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问题。在充分把握信息利用及分析后,财务人员可主动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实现ERP系统应用下财务人员的价值增值。

(四)用复合型人才持续充实企业学习型财会部门

在ERP系统的成功应用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应用ERP系统时面临着复合型人才缺失的问题,财会人才知识普遍较为单一,通常信息技术丰富的人对管理知识也不够熟悉,而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其计算信息知识又较为缺乏。而且很多企业误将ERP系统看成一个纯粹的计算机工程,对信息化人才的重视远超管理型人才,而企业原先的管理人员的ERP系统应用知识较为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ERP系统的应用。同时,企业财务人员也要给予管理知识学习与信息技术学习同等重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框架,做到与时俱进,使财会部门人员都能成为学习型人才。ERP系统使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新技术新知识,尽管ERP系统在实质上并未传统会计核算的总体框架,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企业管理与运营模式。财务人员只有加强对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的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才能紧跟市场变动,对企业财会工作流程进行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 姜丙华.ERP系统应用对财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5):77-78.

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事业单位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会计信息化已然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但是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也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很多财务管理问题也得以暴露。在此情况之下,为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针对由会计信息化引发的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会计信息化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所产生的影响

1.发挥财务管理作用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之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相对较为固定和封闭,只是针对指定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数据信息的封闭性,阻碍了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财务管理工作也只是落实了核算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单位决策过程中的支持和参考作用。在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之下,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登录相应信息管理平台,查阅自己权限下的相关会计信息,强化了事业单位内部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流通。同时,科学精准的财务信息,还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实现财务资金的合理分配,进一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此外,会计信息化还能够实现财务报表以及相关图表的自动整理输出,为后续财务分析以及单位相关决策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2.实现财务动态管理由于传统财务管理工作,其模式和方法都相对较为单一,导致核算能力有限,主要是针对已经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计算,属于静态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很多财务会计信息和数据一旦经过使用就难以再重新进行利用,这种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核算。而在会计信息化的使用之下,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能够对以往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多次利用,实现数据信息的深度整合分析,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实现财务动态管理,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3.提升财务管理效率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是会计信息化推广应用之下的重要成果。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之下,借助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便利性,财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效率,以及会计信息传输的便捷程度,进而有效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在会计信息化的参与之下,相关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于财务信息的全面审核、计算和管理,可以实时监控财务管理流程,极大地减轻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还能够自动进行会计信息和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计算、分析,并输出相应报表,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效率。4.保障财务信息准确以往财务管理工作基本上全部都是依靠会计工作人员完成的,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人员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使得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对于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着较大影响。例如,责任心、专业能力、计算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不仅严重威胁着会计信息和相关数据的准确性,而且财务管理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舞弊情况,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则能够实现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实时监控,每一个操作过程都会在互联网以及信息系统当中留下痕迹,这就实现了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监控,难以随意进行数据的修改、复制、删除等动作,极大地保障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化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1.系统设计的严密性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对于信息系统和相应管理平台有着极高的要求,想要确保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要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以此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信息化平台之上顺利开展和推进。因此,就必须要保障系统设计严密性、完整性,以及科学性。但是在实际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哪种信息系统,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设计人员都难以保障系统毫无缺陷和疏漏,因此,在实际应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系统功能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或者出现冲突的情况,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隐患,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2.输出数据逻辑错误在实际落实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基于财务管理工作其本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经常需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因此计算功能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功能。而相应软件系统的设计,是基于实际工作需求开展的,并且在系统真正投入使用之前,就需要完成的部分,因此,一旦出现计算逻辑错误,就会导致此后该系统所进行的相应计算以及输出的数据都会出现问题,严重威胁相关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对整个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风险。3.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之下,事业单位改变了传统纸质档案资料的存储和管理方式,将内部的数据资料和会计信息都上传到了计算机软件以及云端上,而且在信息化背景下,财务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也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这就导致在实际进行数据信息存储、管理、传输和共享的过程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例如,遭受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都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财务信息是关乎着单位管理、生存以及发展的重要资料,一旦泄露不仅会给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生存。4.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事业单位受到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影响相对较为深入,但是传统管理制度是基于以往财务管理模式而制定的,在当前会计信息化背景之下,与财务管理方法和模式之间有着较大的出入,二者的适配性相对较差。而管理制度作为指导财务管理人员相应工作行为的重要依据,其对于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落后的管理制度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能效,还可能会无端增加过多的工作量,不仅使得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足,甚至会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严重阻碍。5.人员技术水平较低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很多工作年限较长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其本身对于会计工作的改革存在一定抗拒情绪,同时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能力相对较差,难以胜任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对相关财务工作的开展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素质也成了会计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以发挥会计信息化作用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措施

1.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想要确保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序推进,就必须要从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当中跳脱出来,结合新会计制度以及会计信息化实际需求,优化调整事业单位自身财务管理理念。在当前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之下,想要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以及对于单位管理、决策的积极作用,就需要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际情况,以及单位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此促进财务改革的落实,帮助事业单位向着现代化、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一方面,事业单位应从根本上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对于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促使相关工作人员认可会计信息化在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当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从根本上能够积极主动地接纳会计信息化的推行和使用。另一方面,应引导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意识到在当前信息时代、大数据环境之下,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财务管理数据信息量也会不断增加,只有科学应用会计信息化,才能够促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跟随上事业单位发展的脚步,为单位的管理、决策等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和相应数据支持。2.强化财务信息风险管理相较于传统纸质资料收集的方式而言,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信息风险是十分值得重视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也给很多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财务信息风险的管理。首先,事业单位在应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相应系统的安全管理,采取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措施,应用相应安全防护手段和技术,例如,防火墙技术、权限管理以及信息备份技术等,实现对于信息系统的全面防护,避免会计信息泄露、窃取、丢失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定期对相关安全防护技术手段等进行检查和优化,完善系统漏洞问题,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其次,加强对于信息化管理下,会计信息的审计和监管,结合会计信息化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重新进行岗位设置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核查、检验,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最后,为保障财务信息质量,还需要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在其中加入异常数据反馈程序,在财务人员填写相应数据信息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能够自动进行识别,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提醒,以此进一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3.重视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是帮助事业单位尽快适应会计信息化,促进财务管理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可靠的有效方式,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在此情况之下,事业单位应结合当前会计信息化实际情况,重新完善并制定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审计工作开展的全面性,保障审计工作能够覆盖到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以此保障监督审查工作的有效性,以及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同时,还需要明确在会计信息化之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问题,并有针对性制定相应审计策略,以此规避相应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为保障审计工作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之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4.科学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之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范围和相应工作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影响较大,因此,难以尽快熟悉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方法,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一段时间之内可能会呈现流程不清晰、操作不规范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对此,为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尽快适应会计信息化,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和高效执行,就必须结合当前会计信息化的实际要求,重新制定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应针对会计信息化,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和环节进行规定,帮助管理人员明确相应操作规范和操作步骤,以此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其次,应针对不同财务管理岗位,明确相应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建立责任制度,保障相应工作内容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建立相应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以此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5.加强人员素质能力培养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阶段,财务管理人员都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单位财务管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想要保障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效果,就必须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一支素质高、技术强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专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新系统操作,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培训活动,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应重视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强对于人才专业水平及其计算机系统操作能力的考察,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财务管理范围,实现财务动态管理,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单位管理决策当中的作用,为确保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际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积极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加强对于财务信息风险的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相关能力素质的培养。相信随着对会计信息化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应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邹雨洋.基于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信息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西部财会,2021(02).

2.陈红军.会计信息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市场观察,2020(12).

3.朱娜.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影响.当代会计,2020(16).

4.杨晓冬.会计信息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外企业家,2020(13).

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流程 流程再造 财务共享

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重心―业务流程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对业务流程调整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企业必须对原业务流程进行合理评估,选择适当的业务流程。诚然,颠覆性的业务流程重组可能会超出企业变革的承载能力,财务共享框架下业务重组理论上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因此,企业首先要对企业原有的财务流程和整体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评价,选择合理的时机进行重构,使相关人员能够看到业务重组带来的直观效益,提升员工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企业长期的业务流程变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导向―客户诉求

传统的财务会计主要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这些利益相关者也是财务部门服务的客户集合,现今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目标涵盖了实现客户需求和社会价值,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推动着企业财务流程的重组与革新,满足顾客诉求是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直接驱动力与革新导向,从而赢得顾客支持,实现更好的利润管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财务流程重组是将价值、权力、责任的分配等要素作为一个系统的构成,建立一个面向客户诉求的财务流程,改善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达到建立最优业务流程的目的。

(三)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关键―人本管理

应该说,人是财务流程重组中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在进行财务流程重组时,往往是高层管理人员凭借其行政权利进行决策与实施,中下层管理人员和普通财务人员很少参与,财务流程重组必要性与重要性没有得到企业的全体员工认识,致使一些员工对流程重组产生抵触情绪,导致重组后的流程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只是局限在企业外部,企业部门内部、员工之间、合作伙伴间的紧密协同与合作在流程重组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企业在流程重组中坚持人本管理,将企业整体目标作为员工奋斗的方向,而且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度,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获得最优的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保障―组织结构

传统的企业业务模式将业务流程分为作业、监督、决策等类别,有时一项简单的业务需要经过几个不同的部门的流程才能完成,常常会出现部门责任不明确、相互扯皮现象。业务流程重组将原有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重新部署,减轻臃肿的企业层级管理结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处理环节,降低各部门的工作摩擦,使员工能够具有最大限度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使不同职务的员工在进行同一项目时会将整体目标作为自己的方向,不再仅看重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这样可以使项目的运作达到无缝链接的状态,通过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可以提高员工自身的管理意识和团队意识,对员工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框架设计

(一)传统财务流程缺陷分析

图1为企业传统的财务作业流程图,原来的财务程序是与过去的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相匹配的。但随着市场需求、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企业财务流程必须重新架构与设计,传统的财务流程基于当前企业内外环境的变革,表现出以下问题:

1.财务信息滞后,事中控制机制缺乏。公司传统财务信息生成于业务发生部门和财务部,财务信息的传递会经历好几个部门与环节,传递速度缓慢,在传输过程中常常出现财务信息缺失、失真等问题。公司财务管理重点在事后分析,事中控制机制薄弱,这样将会大大降低公司决策的实效性与准确性。

2.财务数据信息采集、加工、输出流程缺陷。传统财务流程数据采集的时点在经营活动之后,不具备实时动态特征。同时,传统财务流程仅仅采集经营活动忽略了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信息。传统财务加工流程导致同一数据被重复存放,财务信息很难反映经营活动的本来面目,降低了信息的有用性。传统财务流程输出的数据是事后采集出来,企业无法从效益的角度对生产经营进行实时控制,对企业构建动态能力造成较大障碍。

3.传统财务流程在业务处理上的缺陷。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形下,传统财务流程凸显了分散、不可控的严重缺陷。财务部和其他业务部门分别记录账目,导致财务相关管理人员分散于各个部门中,工作职责存在严重的重叠。财务部不能真正发挥其核算和监督的职能,更谈不到建立严格、完整的财务约束机制。这就会使原来的作业流程或者支离破碎增加管理成本、或者核算单位太大造成权责利脱节,并会造成组织机构设计的不合理,形成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框架设计理念

1.以会计业务为核心,综合集成各项业务流程。企业财务流程重组以会计业务为核心,综合集成各项业务流程,使会计业务流程与其它业务流程完全融合一起,避免流程间重复工作的产生。财务共享框架下企业财务流程重组要求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统一的前提下,梳理改造企业业务的整体流程,将企业财务流程与其它业务流程充分融合。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模块联动机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共享企业数据,实现信息资源集中控制。打破企业各部门的界限,利用信息系统的强大处理工具和网络工具,使各项业务发生点成为会计信息的收集点,并在业务发生的同时通过系统预置的会计参数,自动生成各项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对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控制,避免数据冗余和不完整情况发生,实现了以业务为导向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过程。实现了库存数据的信息共享,通过系统完善的报表功能,相关人员可通过系统方便、实时地查询到仓库的现有库存、可用库存以及预计缺料情况,避免了生产的停工待料现象,又可随时查看各种物资的账龄情况,避免库存积压,提高资金周转率。大大降低了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增强了各个部门的协作配合,从而提高了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业务、财务数据的一体化,使资金效益发生最优化,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

3.重新调配会计相关人员和组织结构。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要将会计业务相关的非财务人员吸纳进来,让他们都参与到财务流程中来,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新型的流程型组织,借助流程串联各部门员工,统一各方利益,减少各种摩擦。按照整体流程最优化的目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中的各项活动,重视发挥每个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并将个人的成功与其所处的流程的成功当作一个整体来考量。

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框架设计如图2所示。诚然,实施企业再造方案,必然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必须精心组织,谨慎推进。既要态度坚定、克服阻力,又要积极宣传、形成共识,以保证企业再造的顺利进行,企业再造方案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企业再造的终结。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时代,企业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对企业再造方案不断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财务共享框架下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实现

经过以上分析,再造后的财务流程可以描述为: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各业务部门借助财务管理子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此时生成相应电子原始凭证,并同步传输到后台的中央数据库中。接着,财务部门的指定会计人员通过操控系统对电子凭证进行审核,记账凭证依据审核无误的电子凭证生成,同时存储到中央数据库,各种会计账簿会依据具体情况和由系统模块自动生成。最后,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信息处理模块结合自身对财务信息的个性化的诉求,生成多样化的会计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财务共享框架下企业财务流程重组可用图3表示。

原始数据的采集工作在再造后的财务流程分散了,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得到了全覆盖的集中,极大提高会计工作效能,实现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有效融合,企业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确保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共享框架下企业财务流程重组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得到有效地集成与整合,企业业务、财务一体化有机融合,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阶段,项目团队必须设计一套高效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需多方参与协调、相对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既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风格、业务特点,也要融合当时的IT技术水平。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业务流程再造往往需要持续优化和提升。业务流程再造的实现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现有流程梳理与分解。企业首先要对现有流程进一步梳理与细化,将流程细分至每一个业务环节,再将每一项流程制定的工作分配落实给相关责任人。财务流程通常可以分为申报、审批及入账和付款三大块。

二是流程分析设计与人员培训。流程的分析设计人员应深入业务单元与业务人员中,结合财务实际及技术的可实现性,多轮论证与修正。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之初应大规模培训各地员工,形成梯队化团队,通过培训,遴选出一批业务技术骨干,再由业务技术骨干指导各组织的操作人员,确保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流程评审与优化。设计好的流程还需要放入整个流程体系中,由各方面的人员如业务部门的代表、流程管理专家、管理人员进行评审,以进一步改善流程。只有经过评审的流程方案才准予作为最终方案列入项目计划。项目建设中要分步骤进行项目建设,分阶段输出结果,先固化再优化、先确保平稳过渡再力求精益求精。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必须从顶层进行统筹规划和周密设计,对系统构建的各核心要素进行周全分析,保证财务共享模式应用的适应性和平稳性。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共享服务不仅仅为企业和客户创造着价值,还带来会计行业的革命。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大中型企业走上财务共享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推动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提升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7)

2.张楠.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与实施―以中粮地产为例[D].厦门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