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专题研究

产业专题研究

产业专题研究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可以使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始终与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将智力资源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寻因求解。

(一)高校对产学研合作价值认识不到位,合作层度不深

地方高校是产学研合作中科学技术和专业人才的供给者,所以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地方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认识不足,使其在与政府、企业等合作方在项目的宣传和推动上不到位,主动走出去的少。一方面表现在对产学研的宣传不到位。使得企业及其他合作方对于产学研合作的了解大多停留于纸面上,影响了企业对产学研项目的投资热情和信赖度。另一方面,学校与其他合作方就合作内容没能做到良好的沟通。对合作各方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妥善解决,导致产学研的各主体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服务,进而影响了合作的最终效果。高校对于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在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培训、人才输送、合作研究等方面,例如还可以从企业长远发展、深一层次的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二)企业产学研合作目标不清晰,缺乏远见

因为对于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以及研究成果最终如何投入生产和投放市场,企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当前,一些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时存在过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容易导致合作的短视。另外,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对科研技术和研究成果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对研究出来的成果不甚满意,从而影响了企业对下次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对国内外科技发展以及市场的认识不足。国内的一些科技成果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或是虽然存在技术差距但更适合国内或本地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但这类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却被许多企业以“技术水平落后”否定或者是惧怕市场风险而不敢加以投资。还有企业在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时,从根本上就是希望以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利润,所以企业通常更倾向于合作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不能用长远而理性的眼光来对待产学研合作。

(三)政府对产学研合作重视不够,合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地方政府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但仍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与各高校、企业之间在产学研合作上沟通不够,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二是政府制定的措施相较于当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明显滞后,激励措施跟不上,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调控和指导作用不明显。三是政府对于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国外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时间早、金额大。如英国政府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一项总额为4.2亿英镑的自主产学研合作“联合计划”,美国政府在1990年就推出了15亿美元的“先进技术计划”。此外,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管理经验还不够成熟,相应的法规制度尚未制定。

(四)产学研合作中的中介机构少,发展程度低

地方产学研合作中的中介公司数量少、机构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发展程度较低。中介机构提供的中介服务不及时或提供的信息缺乏准确性,特别是在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相当有限,没有发挥信息互通和协调作用,中介公司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原因分析

针对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纠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未能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的区域特色

地方高校产学研定位不准确,盲目照搬重点高校的做法,没能立足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依托经管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找寻符合自身的产学研合作之路。一些高校过分重视学术研究和各类奖项,在产学研合作成果中多是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这使得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没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知度不高

一些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急于求成,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合作的心态没有摆正,对于成果的期望值过高。还有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可能因为资金问题产生分歧,致使产学研合作中断。另外,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科研提高产品竞争力,自己也想搞,但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和资金预算,对市场把握不准,导致合作研发出来的产品不一定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使得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失去信心,合作难以继续。

(三)社会各方对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不够

产学研合作起源于国外,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如何协调政府、企业和地方高校等诸方的关系;如何筹集和利用资金;如何实现产学研合作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何合理分配合作利益;如何激发合作各方的积极性等等问题,还有待社会各方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都是产学研合作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地方高校方面

1.立足于经管类专业特点,主动服务产学研

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努力探索自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密切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利用现有的资源,引进竞争机制,发挥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关注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优化教育资源,更新教学计划,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经管类人才,主动服务于产学研。因此,我们尝试以下经管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1)以“导师制”开展研究性学习。导师可以选择适当数量的学生,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产学研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当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实行订单式培养,服务企业。把地方高校当作企业的人才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量身定做,并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3)将实验室模拟实习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通过课堂实验和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初步熟悉企业环境和业务流程,并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企业模拟情景,分角色解决问题。在完成实验室模拟实习后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4)规范开展校企合作,实行“校内+校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经管类专业知识,然后到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实习,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管理、科研实际相结合,为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良机。

2.敢于创新,打造品牌,寻找多种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应立足于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质量,敢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学研合作品牌,从根本上认识产学研合作给高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益处。学校和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合作中良好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寻求多种合作模式。同时还要有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二)企业方面

1.转变企业的发展思路

企业应自觉承担和实施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方面的战略方针和任务,正确认识到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型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价值所在。企业应与地方高校逐步形成互惠共赢、平等公正的合作关系,合力协调产学研运行、管理和利益分配等问题。遵守合作原则,坦诚沟通,顾全大局,实现共赢的目标。

2.完善体制为科技创新打造坚实基础

完善体制构架,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积极开发新的科技产品,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科技创新的路子。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这不仅可以激发人才的事业心,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发展,又可以为各方带来更大的效益。

3.合理投入和运用产学研资金

对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投入和运用,企业应做好资金的预算,专款专用。同时应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透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产学研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资金运作环境。

(三)地方政府方面

1.加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每年在地方财政预算上应有计划地增加对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地方政府根据高校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实际需要,考虑资金投入,避免造成资金的浪费。其次,政府可与银行进行沟通,引导银行制定对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在资金存贷款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和措施。再则,政府要起到监督管理者的作用,监管地方高校和企业对产学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与规范。最后,对企业投资于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政府应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鼓励产学研合作的环境。

2.政府应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挑选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中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研究成果,为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生产力,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

3.完善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监管机制

政府应加快完善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管理机构;规范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监管和招投标工作;切实解决地方产学研合作项目监管模式落后、监管机构运作不规范、缺乏复合型产学研合作项目监管人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众.探索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途径[J].集团经济研究.2005,(18).

[2]龙镇辉.社会实践型产学研合作的探索和实践――以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项目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7).

[3]伍慧春.国家科技项目监理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4]赵礼强,赵冰梅.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

注:

本研究为2011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JGA105)研究成果。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第2篇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迟缓的根源之一,在于制度化短期主义。它体现为公共决策行为中短期理性替代了长期理性,个体理性替代了整体理性。这种短期主义根源之一,在于任期制和以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这些制度或多或少地激励一些官员追求短期化政策效应,并漠视这些短期化政策所导致的长期性的负外部性。而产业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恰恰是长期理性和整体理性。

制度化的短期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决策的行为取向。一方面,它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重视器物而轻视制度,重视物质而轻视文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硬件、器物、物质是可以在短期内做成的,而软件、制度和文化,则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培养和形成。短期化政策取向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往往是某种文化、制度或软件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政策行为中,制度化短期主义体现在为了短期经济指标的增长而不择手段,如:透支资源、破坏环境、轻视法制、漠视人权、纵容腐败。“不择手段”其实就是不讲规则或破坏底线价值。而一个不讲规则或底线价值的国度,经济发展只能长期陷入低端水平。

显然,我们不能仅仅从产业本身来谈论产业转型升级,而必须从更宏观的制度和文化以及更深层的认知模式角度来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少有两个步骤要走。第一,用制度化长期主义克服制度化短期主义;第二,通过重构目标体系,从而重构“手段-目标”的逻辑;不但要改变把经济发展当作唯一目标的做法,而且要把经济发展降格为手段,使其服从于更高的目标,把那些让人感到幸福、和谐和舒适的东西置于经济发展之上,并用它来衡量经济发展这个手段的整体性效率。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较,专业硕士更注重将学术价值转变成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因此在培养过程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其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使其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运用,而这种培养过程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的定位不明确

当前高校在教育观念上“重学轻术”的思想依然为主流,未能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管理思想,很多高校未能区分全日制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使得专业型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因此未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1.2 “双导师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按照教育部规定,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施行“双导师制”,因此很多高校都设立了校内外双导师。但由于校外导师,忙于自身的岗位,无法投入更多的经历到研究生培养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过程、论文撰写过程指导不多;另一方面,校内导师的指导也仅限于实验室,与校外导师的沟通较少,因此造成很多高校的校外导师的设置只处于表面形式,“双导师制”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1-2]。

1.3 实践效果不明显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践,但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仅停留在参观见习、完成实践报告的层面,研究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其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大部分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因此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并没有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其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质量也很低[3]。

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入岗就能及时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专才”,因此必须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无疑是其实践教学的最佳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对提升其职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有着很大的帮助。

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对于研究生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外实践基地能使研究生获得理论课堂中涉及不到的知识,增强研究生与社会的交流,能全面深入地与产业对接。此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业务实践的机会,让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人才资源于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将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 浙江万里学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其功能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在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选取上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地位;二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强烈,能为研究生提供课题与实践岗位。基于这两个原则,本领域选择了如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23家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23家企业基本涵盖了本领域水生生物种质工程与海洋牧场、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制品和食品化学工程与安全控制三个方向的所有研究内容,在研究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入学初让研究生熟悉企业运作

在研究生入学生物工程初领域即按照方向选取20个左右校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研究生进行参观考察,让研究生在入学阶段就了解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在整个研究生阶段及以后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整个生产行业,了解行业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使得研究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论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使其研究生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2 为理论学习提供现场教学场所

本领域理论课程中部分专业课选择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授课,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海洋生物健康养殖”、“生物制药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海洋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等五门课程分别在鄞州清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波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象山县东盛水产有限公司、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象山宏森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宁波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进行授课。事实证明,进入企业现场授课让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内容的同时实践技能、创新能力、职业水平都有所提高。

3.3 提供项目研究课题与研究条件

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企业需要进行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后,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向研究生提供研究项目还提供设备与研究场所。如,2012级研究生王斌同学进入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研究,根据企业需要开展了题为“河蚬微波喷动床干燥传质特性及工艺研究中”,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其提供研究设备微波喷动床,最终,克服了河蚬微波干燥对物料加热不均匀性问题,使一次干燥成品均匀度达到90%以上,提高了脱水速率,比单纯热风干燥节能20-25%,干燥时间缩短50-55%。

3.4 为研究成果提供应用环境

研究生形成科研成果以后,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应用环境,检验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如,2013级研究生路春玲的研究成果“海藻活基空心胶囊的研发工艺”进入宁波市鄞州区江南胶囊有限公司进行中式,江南胶囊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中式设备,经过中式发现以海藻胶为主要原料研制的海藻基消化道空心胶囊制备操作简单、成本低,目前已进行放大型实验与产业化示范。

4 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契机构建“产-学-研-用”的基本培养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一直遵循“企业实习在先、理论学习随后、项目研究对接、实践应用贯穿”的培养方式,将本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环节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生一入学便进入企业进行参观,主要目的是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和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确定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即企业见习阶段,对应于“产”;在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下,研究生完成不少于27学分的理论课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理论学习阶段,对应于“学”;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项目解决方案,即项目研究阶段,对应于“研”;研究生进入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际,检验项目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实践应用阶段,对应于“用”。自2012年第一届研究生至今,逐步构建了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的“产-学-研-用”递进的培养模式。

5 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产-学-研-用”模式的成效

5.1 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让社会重新认识全日制专业硕士

校外实践基地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研究生进入企业的科研团队,以解决企业某个关键技术难题为主要目标开展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学习环节,学校和企业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也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此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提高,丰富了其职业实践经验,符合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理念,保障了其培养质量。

5.2 推进了校企合作,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形成了“校地共建、校企共育”的协同培养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机制,学校和企业共享研究资源。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的评价、监督和保障的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齐力共建,互惠互利。达到学校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人才服务产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社会(行业或企业)、学校和研究生的利益共赢。

6 “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展望

6.1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下一步将重点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科研平台的共享以及校企共同培养人才队伍的长效机制。本领域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后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择优建设好一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的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协同校内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与企业健全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合作双赢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拟在两年内扩增高质量校外实习实践基地9个,每个培养方向各3个,以充分满足实习实践环节的需要。

健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成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积极探索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与合作就业的模式,使企业参与研究生的全程培养环节,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岗位的同时,也提供具有生产实际背景的课题,提高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加强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与生产实际的工程对接。

6.2 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

目前本领域虽然聘用了一批较高理论水平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任课教师和导师,但青年博士实践的经历尚欠缺,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进企业、进基层锻炼;另外,企业的部分专家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但理论知识较为欠缺,学校将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相互学习,提高指导研究生的水平。计划每年增派2-3名青年教师在企业或研究单位锻炼,开展“教授讲课到企业”的活动,并不定期组织校内外导师交流学习。

完善校内外导师的考核制度,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校外导师进行全面考核,建立适合校外导师的遴选、培训、激励等机制,引入淘汰制和动态选聘。对连续2年没有研究生选报的导师取消其招生资格,下一年重新参加遴选。

【参考文献】

[1]陈沛,王处辉.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吸引力偏低的原因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3):51-59.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企业 科技专项资金 账务处理

CSKS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始建于1956年,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研究的重点专业技术研究院,具有专业配套齐全、实验设备先进、工程配套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影响面广等特点,在我国金属矿床开采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1999年7月研究院列入全国242家改制科研院所,单位性质由原来的科学事业单位转制为科研企业,按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准则由原来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转为企业会计准则。体制转变的十多年来,研究院除自身正常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外,仍然承担大量的国家公益性、社会性课题研究,如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等。各项国家课题经费的管理核算即“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核算成为研究院财务核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科技专项资金”核算的特殊性

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159号、160号、163号和219号)。“科技专项资金”核算的国家课题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按上述管理办法,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经费来源、经费管理、经费结题审计的特殊性都决定了“科技专项资金”与企业一般资产、负债类科目核算的不同,“科技专项资金”财务核算不仅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还需严格遵照执行上述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二、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方法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之前,研究院对“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如下:

(一)收到科技专项资金项目拨款时,按拨款的种类、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借: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

(二)经费使用时形成资产部分

借:固定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

科技专项资金购置的设备不计提折旧,按设备原值一次性计入专项应付款,增加企业资本公积,不影响企业当期利润。

(三)经费使用时不形成资产部分,即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按项目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四)项目完成验收后,如有资金结余需上交部分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银行存款科目

如不需上交部分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方法

2009年研究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科技专项资金的核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企业收到的国家科技专项资金列入政府补助范畴核算。企业从政府部门取得的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政府补助时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进行会计处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将其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企业将其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如果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按照准则的上述规定,研究院在收到科技专项资金项目拨款时,按拨款的种类、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

在成本类科目增加“研发支出--××项目--××费用”,归集各课题的明细支出,月末将“研发支出”余额结转至相关费用科目,

借:相关费用科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用

并将递延收益按相应金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借: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

贷:营业外收入

形成资产部分,购入或工程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每月按该固定资产应提折旧

借: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贷:累计折旧

四、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下账务处理的区别与思考

(一)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区别

1、经费管理科目由“专项应付款”改为“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月末按当月发生费用金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确认当期收益;

2、增加研发支出科目作为经费明细支出过渡性归集科目,严格控制监督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3、形成资产部分账务处理发生较大变化,以往的核算办法中,所购设备原值一次性计入专项应付款,同时增加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此类设备不计提折旧,不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新准则中设备费在所购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二)按新准则核算不可避免的出现以下问题

在“研发支出―设备费”科目中确认的设备费是该课题所购设备的累计折旧金额,而非设备原值。该课题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单独填写课题设备备查簿,方便日后计提折旧与查账。因设备使用寿命与课题周期始终存在年限不一致的情况,在课题结题审计时,出现 “研发支出―设备费”归集的金额与课题预算金额不一致情况,且课题结题时, 课题仍有余额,实为尚未计提的折旧金额。这样对研究院科技专项课题结题造成很大的不便。

(三)思考与启示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对科技专项资金中的设备费做如下账务处理:

科技专项课题按课题预算进度购置设备时,按设备原值

借: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固定资产--××项目

贷:相关科目

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该类固定资产每月计提折旧时

借:相关费用科目

贷:累计折旧

借: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对策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开始发展于1991年,截止至今已有25年的发展历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种类不断增多,社会影响不断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全方位发展我国高层次专业学位人才的教育水平,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水平,建立完善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国家应大力推动从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培养模式的转变。从2009年我国开始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量明显大增,同时专业型硕士的生源主要还是以往届毕业生和在职硕士研究生为主。在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公布的39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统计中,仅以“专业学位”为例,2011―2015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数分别为148724,187491 217350,237237,252272及2007―2011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领域数分别为:2012,2036,2186,3131,3174。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与发展在我国已经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了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我国教育系统需推出新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基于校企联合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涵及意义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中规定:“在学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须保证半年以上的实践教学,要确保开展实践的空间和条件,建立多形式、多专业的实践基地,提高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所占的学分比例,注重吸收社会资源,全面开展联合培养基地的双方合作,革新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主要是以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要目标,利用学校和企业单位的不同环境和资源以及各自的培养优势,把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在实践基地获取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充分结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经过生产环节与市场实践,在科技创新与应用上实现活动。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主要是创建特定的培养模式,制定先进的管理方式,运行科学的体系机制等,实现物质与资源的共享,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校企联合培养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培养模式,可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选择对口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实践基地,同时还可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参与学校方面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还可以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提供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推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另外,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生产实践基地的建立,可将理论教学、专业实践与生产实训相结合,全面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对企业而言,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可以利用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管理问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能让企业对参与实习实训的研究生有了全面了解,为企业考察毕业生提供了平台和充足的时间,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资源。

2.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推进导师专业素质提高,增强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生产实践基地,以定期派送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培养基地进行生产实训的模式,使得研究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的优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为研究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增加了校内教师与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交流的机会,校内教师也可以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深入企业一线,接触实际工程案例,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际科研能力,弥补自身实际工程经验不足的短板,同时还可以解决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师资不足

在我国高等院校内,大多数专任教师尤其是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自身也很少得到企业实践的历练,实践与实际生产方面严重不足,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讲授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为了改变实践教师资源紧缺的现状,可以通过将青年教师送入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锻炼,和学生、企业人员一同参与实际工程,提高工程实践经历,增强专业素质。另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培养基地合作企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他们的实际生产与实践经验为校内青年教师进行讲授与培训,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校内兼职导师,从专业实践与工程生产上弥补校内研究生指导教师师资不足的现状。

2.实践基地的安全法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进入到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学习与工作都有企业进行负责,校内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和合作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由于无法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和交流还是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真是的学习动态,尤其是自治力稍差的学生,更是会利用在校外实践且受学校管控力较弱的机会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浪费培养资源,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同时,没有实际企业经验的研究生,又由于缺乏生产安全意识,从校园进入企业一定会面临诸多安全风险。研究生导师作为学生主要负责人,应明确职责和义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合理安排指导学生的时间,定期到合作单位检查、督促学生的实训实践情况,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完善健全的安全保障与培养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业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杨文斌,何汉武. 工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基于教学体系及运行的视角[J]. 江苏高教,2013,2:65-67.

[2]许斌,汤爱君,马海龙. 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3,7:60-62.

[3]杜建军.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6-19.

[4]张东海,陈曦. 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课题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