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党建工作计划

高校党建工作计划

高校党建工作计划

高校党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易后余(1974-),男,安徽金寨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浙江宁波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Y201018879)的研究成果、宁波市201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借助‘三维管理’育成‘四方通才’——‘卓越人才’培养中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YGH-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28-03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全国有61所高校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该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对于高等教育对接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意义深远。学风建设在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卓越计划”中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并适应工程技术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是当前试点高校的迫切任务。

一、树立“德育为先”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学风建设必须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明确学风建设的思想引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现代人才观首先要求一个人要品质卓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颁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也明确指出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因此,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风建设必须要坚持“德育为先,品行为本”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成才意识,解决“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

明确了“德育为先,品行为本”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在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中就要更加注重学生伦理道德、诚实守信、社会责任等人格品行的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等。把德育渗透于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成才意识,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对于整个学风建设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

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政党就是这样的政党。”①“卓越计划”的实施,着眼于优秀工程人才的脱颖而出,这与我国党建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互相促进又互相渗透,其良性互动对于培养卓越人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大有裨益。因此,所有试点高校的党建工作应该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来展开,通过学生党建凸显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以及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增强高校党建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亲和力、感染力。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与学风建设水融,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形成百舸争流、万帆竞发的良好局面,这样的党建工作才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学风建设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良好平台,试点高校在推动学风建设中,要做到党员发展规范化、党员教育全程化、党员引领示范化、机制创新常态化,明确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要达到学生党建促进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要做到学生党员发展的规范化。“在大学生心中,培养和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是一种导向,一个标尺。大学生在感受这种导向和标尺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理解,从而自觉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②因此,“德才兼备”“民主公平”“从优吸收”的原则必须要坚持。二是坚持学生党员的教育全程化。各级党组织都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党建的重要内容,并将之作为学生支部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强化学生党组织的学习型特征,实行学生党员的公开答辩述职机制,陈述集体或个人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效等,以增强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重视学生党员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试点高校应以学风建设为支点,积极开展学生党员学风示范寝室、学生支部创新奖、学生党员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党员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创先争优。四是注重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互动创新。注重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的互动、教师党员和学生的互动、党建带团建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等,整合各种资源,为试点高校学风建设夯实基础、积聚力量,提升大学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三、实施第一、二、三课堂联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联动,开展适应“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改革,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风建设机制。一是实施课程体系重组等第一课堂改革工程。依据教育部的“卓越计划”培养通用标准,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特征,重构现有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推动专业课程和工程伦理等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着力推动CDIO和基于项目等研究型、经验型教学方法的改革,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专家执教工程前沿、工程经验等方面的课程,鼓励常态化和工程能力导向的考试制度的创新,加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加强“卓越计划”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

二是实施企业实习实践等第二课堂改革工程。实施3+1的教学模式,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一年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双导师”,即一名学校的专业导师、一名企业的工程师导师。双导师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探索学校、企业、政府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获取工程经验、工作经历等的工程环境,鼓励学生在工程历练中提炼毕业设计选题,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从知识阐述为主转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等。

三是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教育工程。大力开展以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专业训练、社会调研、生活磨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青年领袖培养计划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服务教育、体验教育,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勇于担当、善于合作、长于实践、乐于奉献的完善人格,并将各社会实践载体纳入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团队化组织、项目化运作、课程化管理和学分化考核,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对接,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的全面联动,为卓越计划中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搭建教学改革及实践的平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无论是第一课堂、第二、还是第三课堂,都要注重工程能力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工程素养和工程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相应行业的质量、环保、安全、服务意识,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等。有鉴于此,“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的学风建设应围绕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而展开。各试点高校一是要出台工程能力训练实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扎实基础的工程人才。工程能力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由校长领导,分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统筹,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分别通过工程训练、科技竞赛、设计研发、职业素能拓展等途径,实现优良学风的培育及优秀学生的培养。二是要注重工程师资的培养及校内工程技术教育环境的建设,解决“卓越计划”学风建设中学生工程开发能力的提升问题。试点高校应大力引进优秀工程师和有工程师背景的博士、教授等担任专兼职教师,与相关联的企业合作实施“双合作”战略,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掌握工程技能,提高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建立一批与“卓越计划”相适应的工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试点高校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调整人才培养思路,转变办学理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卓越计划”具有十大通用标准,如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学习能力等。学科竞赛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思维、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在新的形势下,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卓越计划”顺利推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值得试点高校深入探索。

构建科学、系统的“卓越计划”学科竞赛体系必须坚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各试点高校应该依托学校的专业、学科特点,在设计学科竞赛体系时考虑针对性和全面性,着力于通用标准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卓越工程师的成长需要大量实践过程的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学科竞赛体系设计的阶段性,在不同的节点设计不同的竞赛项目,以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大学一年级应设计量大、面广的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工程创意设计竞赛等普及性的竞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应侧重于学科专业的课程设计竞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重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三年级以上则要侧重学科综合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高层次竞赛,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结合,培养创新能力。上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③。因此,各试点高校要积极谋划,更好地组织和有针对性地实施学科建设体系,发挥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五、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学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

要让“卓越计划”中学风建设规划得以顺利推行,有必要建立学风建设的工作考核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院系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之列入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因此,所有试点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学风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对学风建设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判,从而改变学风建设成效难以衡量、考核标准随意性强的现象。考核评价机制应该符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设置合理、紧扣“卓越计划”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形成由学校对学院考核、学院对班级考核、班级对个人考核的三级联动机制,强调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科技处等部门共同参与评估,增强“卓越计划”学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建立学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突出“卓越计划”的导向。因此,各试点高校要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校办学目标,构建指标完整、操作性强、权重合理的形成性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竞赛获奖、精工实习能力水平考核、专业实践成果、就业率、英语通过率、科研成果、升学率等关键指标,再因校制宜地设定其他的考核指标,并根据权重设置不同的系数,使指标的设置有的放矢,突出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卓越计划”学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此外,为让学风建设向纵深推进,各试点高校还可以从校园文化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始业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学风创建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工程人才的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也意味着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试点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出发,紧扣“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及要点,着眼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卓越工程师”的精细化培养铺路架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

②徐霞,劳建民.试析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23.

③严巍.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7-108.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3]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高校党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建立健全各种工作机制。

1、始终把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牢固地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严格按照县委和乡党委关于健全党建工作先进县活动的文件精神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结合本校实际精心制定实施新一轮党建规划和组织建设规划,认真制定全年党建工作计划和季度计划,月份工作安排,并认真贯彻落实。

2、完善支部组织建设工作制度。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门研究党建工作的支委会或支委扩大会,研究落实学校党支部组织建设工作,并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乡党委汇报。

3、健全和完善支部班子、支委、党员抓支部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坚持开展“双创、双带”活动。

二、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1、认真制定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始终保持1~3名入党极积分子常数,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名册,健全“推优”制度,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与跟踪管理,确保新党员质量,本年度我校支部新发展党员二名。

2、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十六字”方针,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组织部门印发的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图等有关要求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切实把好“入口关”,做到程序规范、手续完备、记录详细、建档完整。

三、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1、完善学校班子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学校民主管理,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重点,以抓好学校校务公开民主管理为关键,建立健全学校组织各项会议规章制度,推进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认真制定学校中层干部年度工作目标,坚持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目标考核制度,做到责任、考评、奖惩三落实,切实加强了学校教师的管理,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支部与党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我支部党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支部战斗保垒和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2、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以开展师德承诺活动为载体强化了师德教育,切实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做到了务实、高效、奉献的工作作风。

3、切实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十无校园”活动,加强对学生“五爱”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明水平,努力营造了一个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

四、扎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建立健全党员的管理制度。坚持党员目标管理,党员联系贫困生,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切实用规范党员行为,强化党内监督。

2、认真做好党刊党报的征订,党费收缴及党建信息的采写、上报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破解难题,紧抓“五型”党支部建设不放松

作为高校党的最基层组织,党支部肩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直接联系、组织和团结师生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发展建设目标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正如同志在北京部分高校调研党建工作时指出:“党支部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抓好了党支部建设就抓住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一环。”但是,党支部建设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高校三级党组织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根本在于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以建设“五型”党支部为目标,以重大学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为重点,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

在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及党的十精神等重大学习实践活动中,“五型”党支部建设已经成为校、院党组织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早在2006年,学校党委第一次提出构建学习型、民主型、实践型、服务型、和谐型“五型”党支部,并明确把“五型”党支部确定为全校党支部建设的目标。“五型”党支部建设是一个分步实施的过程,从先进性教育到创先争优,经历了“理念提出——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四个阶段,坚持寓“五型”党支部创建于支部日常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学校党委进一步深化“五型”党支部建设理念,使之与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党员队伍好“五个好”的要求相结合,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为深化创先争优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学校党委积极推进“五型”党支部项目化建设,划拨专项经费资助63个教工党支部项目,确定重点建设35个学生党支部;同时推进党员校领导、党委职能部门和院级党组织负责人定点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每一个党支部至少有一项务实管用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五型”党支部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根据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学校“五型”党支部建设内涵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探索把“实践型”调整为“创新型”,进一步凸显“创新”在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年来,围绕“五型”党支部建设,学校党委不断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和特色,规范考核指标,注重选树典型,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方式,基本构建了一个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工作体系。

激发活力,紧抓党支部工作创新不放松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近年来,校院两级党组织在推进党支部工作创新、激发党支部自身活力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在党支部设置形式上不断开拓创新。为适应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等变化,学校党委调整和创新了党支部设置,进一步拓展党支部的覆盖面和工作体系。继续坚持在学生社区、学生会社团建立直属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打破原有年级、专业设置界限,探索根据研究生专业方向和导师所在研究团队设置党支部。电控学院党委推行“把控制学科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在教师研究团队以及把党小组建立在课题组”的改革试点计划,在控制学科成立了数字社区与WIC、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智能控制、智能测控与电磁新技术4个研究生党支部,党支部名称与教师研究团队一致。通过一年半的试点,教师研究团队、课题组和导师三个层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格局,党员参加党支部活动更加积极,在专业学习和研究方面带头作用明显增强。以2012年为例,近九成的党员申请了学校研究生科技基金或在各种竞赛中获奖,2012届硕士毕业生申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人数是近两年的1.6倍。

在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上不断开拓创新。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基层党支部活力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校院两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员发展质量,指导党支部在发展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规学院创建了以“三建制、两推优、三公示、一审查”为主要内容的“三二三一”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三建制”指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制度、跟踪回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从积极分子培养到成为正式党员的每一个环节;“两推优”是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所采取的团员推优入党问卷调查和团支部投票两个层次的推优方式;“三公示”指在团员推优入党、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三环节都要进行公示;“一审查”就是学院党委对发展对象综合素质实施审查机制。新机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体现在4个特色上:一是编制了《团员推优入党调查问卷》,设计了11个题项并根据要素权重设置相应分值,为客观评价和培养重点积极分子提供量化参考;二是创建了《党员发展对象综合素质简介》(PPT)呈现文件,从著作选读、课程学习、专业竞赛、项目研究、志愿服务和党支部及组织员意见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考察;三是配备了两名组织员,一名特邀党建组织员负责学生发展,一名在职专业老教师把关教工发展;四是学院党委领导和党员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端人才建立了“一对一”联系机制。采用新机制以来,发展学生党员74人,公示过程中没有收到反对意见或投诉;多名海外归国的优秀青年教师申请入党并有1名留法归国教师发展为党员。

在党支部工作和活动方式上不断开拓创新。党支部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党支部工作和活动方式的实效与创新。人文学院教师联合党支部创建了“党政工群学合力推动基层党建”的工作机制,探索性地构建了党支部、行政、工会、教师、学生等不同维度关键性组织共同发挥作用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生命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以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正面教育作为组织生活的主旋律,以“入党逢十纪念会”构建党员教育激励平台,形成了“支部搭台——支委导演——党员唱戏”的基层党建创新模式。历经7年的“入党逢十纪念会”,每年为入党逢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党员过政治生日,结合主题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先后为19名党员庆祝政治生日,形成了党员真情认同并激情参与的支部品牌活动,提高了新老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修养。人文学院党委在学生党支部层面推出了“学生党员先锋行动计划”,要求每位党员每学期必须做到“五个一”,即拟定一份个人行动计划、研读一本思想经典原著、联系一个学生宿舍、主讲一次微型党课、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党员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服务学生的使命感和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战斗力,紧抓党支部服务功能不放松

党支部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服务作用的发挥。校院两级党组织通过构建服务机制、搭建平台,引导党支部在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党委构建了党委职能部门和院级党组织牵头、基层党支部实施的多维度学生“手拉手”辅导计划,旨在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手拉手”辅导计划的主要内涵是“实施四个计划,建立四项机制”,即实施学生党支部与学业困难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朋辈辅导机制;实施教工党支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助学辅导机制;实施志愿辅导教师与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志愿辅导机制;实施校领导及中层管理干部与学生班级“手拉手”计划,建立班级辅导机制。计划实施以来,学生党支部共帮扶学业困难学生718人,建立起“朋辈促学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通过党支部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辅导教师500余人,建立了学生学业辅导教师专家库,开展了大量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基层党支部以各种方式与学生“手拉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教师党支部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增强服务功能,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环能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党支部推出“三五”行动,即坚持贯彻“思想引导、事业支持、生活帮扶”三大理念,积极实施“配导师、压担子、创条件、树楷模、解难事”五大措施,开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创建优秀党支部系列活动。党支部与学院、学科一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在关键任务上大胆启用青年教师,使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电学院党委提出教工党支部“向前半步”的工作理念,寓支部党建工作于教学、科研、行政中心工作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生党支部在带动团建、推进班建方面探索了许多富有实效的工作模式,增强了党支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建工学院党委在学生党支部中推行了“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为2010届本科生的99个班级配备了198名助理班主任,推进了班团工作,树立了党支部和党员的良好形象。“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始于2003年,坚持从大三、大四年级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担任新生助理班主任,每班配备2名,原则上男女各1名,任期2年。这些学生党员务实、勤恳、有想法、善思考、注重团结、不计得失,在学生中树立了亦师亦友的鲜活榜样形象。在担当助理班主任的过程中,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保研、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比例均高于普通党员。“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已经成为该院学生党建的特色,固化为学生党支部创先争优的一项长效机制。

高校党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严格执行《》和《条例》规定,切实加强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认真抓好党员先进性教育。

2、开展纪念新中国诞辰周年活动。

3、进一步做好校党组织的设置和领导班子建设。

4、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1、组织好科学发展观和两会精神的学习教育。一要制定学习计划。切实保证隔周课外活动政治学习制度不动摇,学习中要做到“四个有”:有学习内容、有学习制度、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园地。二要讲究学习方法。在学习形式上,采取“两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三要突出学习重点。学习两会精神,重点要牢牢抓住两会的主题、灵魂和两会报告的精髓。

2.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对学校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学校领导改进工作。通过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免疫力。

三、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校名共产党员,他们都战斗在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因此,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教学和管理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作出贡献。

1.以德育为首,加强对学校群团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协助指导他们开展各项工作,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2.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扩大办学规模

(1)继续抓好教学及管理工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党员要带头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及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深化“创建”活动,提高校党建的整体水平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开展创建红旗支部活动。

**年支部要继续将创建红旗党支部活动列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努力形成支部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务教师全力抓的工作机制,在全体党员中做好思想动员,进行明确分工,制定好创先计划,建立民主责任制。

2、以创红旗党支部为目标,全面推进校支部党的建设。

具体工作:要制定一个计划(党支部工作计划);建立两个目标责任制(支部目标责任制、党员目标责任制);做到三化(党员教育经常化、发展党员程序化、党员管理规范化);所在单位工作达到三无三达标(无重大事故、无违纪犯罪、无违反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计生工作达标)

在硬件建设方面:做到一室、三簿一册、十上墙(建立支部活动室;有支部大会记录簿、民主生活会记录簿、党员花名册;党旗、誓词、党员权利、党员义务、党风一定三包责任制、党费收缴公布上墙)。

在活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做到周有学习、月有三会(其中一会)、季有党课、半年有民主生活会、年终有民主评议党员。

3、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模范作用,使党建工作达到一个新水平。

在党建工作中做到:围绕一个中心(学校教育教学);搞好四个建设(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实现两个提高(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党员素质);发挥三个作用(战斗堡垒,保证监督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校党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高校党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根据党委工作部署,结合近期工作安排,拟对前期党建述职中党委对我校党支部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我校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为契机,以构建中小学校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体系为主线,按照“逐步规范、筑牢基础、突出特色、擦亮品牌、点面结合、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三力齐发”唱响“党旗领航·红烛争辉”主旋律,争取在2020年学校党建工作在追赶超越中实现标准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在2019年学校党支部书记述职中点评中有以下两个问题:

1.学校党组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

2.党建项目建设抓手少,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针对以上两项问题,我校党组织现做出如下整改计划:

一是建制度压实责任。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为指导,进一步做好党支部建设工作,加强和改进党支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监督保证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使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探索和完善学校办学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是修定完善学校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按学期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印发学习资料,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要求党员教师每周周五下午集中学习1小时,每月学习不少于8学时,做好学习笔记,强化党员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借助每月最后一周的组织生活会开展领导班子与党员、党员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谈心谈话活动。认真听取党员教师对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议,切实处理和解决好师生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做到谈心谈话有记录、意见建议有归类。通过设置意见箱、公布监督电话等形式,建立党组织与教师群众沟通的长效机制,主动接受师生监督。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广泛征求意见,梳理汇总计入整改台账,要求做到有记载、有反馈、有整改。建立和完善工作监督机制,将师德考核纳入党员积分制考核方案,严格考核,以此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