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基本制度

财务基本制度

财务基本制度

财务基本制度范文第1篇

一、加强基建财务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的制度前提

1 .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 切实实行政企分开, 使政府在基建投资方面承担有限责任

( 1 ) 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 就要按科学规律和国际惯例办事。什么是基本建设及其财务管理的科学规律? 我们认为, 目前发达国家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国际惯例如业主负责制、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就是科学规律。这是人类几十年、几百年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 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不分姓“社”和姓“资”, 是客观实际的科学反映。

( 2 ) 基建项目的性质不同, 政府的经济职能、责任就不同。政府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收税和就业。因为基建投资项目的性质不同, 政府在基建投资与管理上的职能也不同, 根据不同性质的项目而承担有限责任。基建投资项目大体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三大类型。在三类项目中, 政府所扮演的经济角色是不同的。

①竞争性项目。指投资效益比较高、市场调节比较灵活、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项目。在竞争性项目中政府要逐步退出, 并通过政策指导和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使企业通过市场筹资、建设和经营。企业是竞争性项目建设营运的主体。

②基础性项目。主要指建设周期长、投资总额大而收益较低, 需要政府扶植的基础设施和一部分基础工业项目。基础性项目的投资和管理, 主要是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 通过企业( 如政府所属的各类投资公司) 进行, 同时广泛吸引地方、企业和外商参与投资。在加强中央政策性投融资的同时, 增强地方和企业的投资责任。

③公益性项目。主要指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保等事业的建设项目, 公检法等政权机关的建设项目以及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办公设施、国际设施建设项目。公益性项目主要由政府进行拨款建设和管理。

2 .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 改革基本建投资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管理走了一条从逐步下放审批权限, 到引入市场机制, 着力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运行都进行系列改革的道路。其方向和特点是投资的主体多元化, 方式多样化,责任明晰化。一是资金来源多渠道。基本建设投资由过去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 转变为投资单位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财政拨款等多种渠道。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由过去中央政府一个投资主体, 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体、外商等多元化的主体。三是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方式由过去主要由政府投资, 转变为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建设等多种方式。四是责任明晰化。包括政府在内的不同主体根据在基建项目投资和管理上介入的范围程度不同各自承担有限责任, 在投资与管理上实现责权利的对等与结合原则。五是注重内涵扩大再生产。从过去主要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转变为在新建项目的同时, 开始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六是项目实行招投标。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由行政分配任务, 逐步转向引进竞争机制, 实行招投标办法。

当前, 基建投资领域突出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的风险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大锅饭”体制没有打破; 二是投资结构不合理, 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三是投资效益不高, 投资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法规建设跟不上。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建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 必须从改革入手,按照基建投资与管理所呈现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责任明晰化的方向和特点,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

二、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

1 . 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则

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 满足基建财务管理的基本需要; 满足宏观调控的要求, 突出资金源头控制; 区别经营性建设项目和非经营性建设项目, 形成不同的财务体系; 注重基建财务制度的系统性等原则。

2 . 规范和改革基建财务制度的主要内容

要进一步规范基建财务制度的适用范围。应将基建财务制度的适用范围界定为执行国家基建投资计划, 按照基建程序进行项目建设的建设单位。这样规定, 有利于打破所有制界限, 突出对基建过程的财务管理。

要明确基建财务管理的任务。一是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是对基建的资金实行从预算、控制、核算到分析考核的全过程管理;三是依法、合理、及时筹集建设资金, 用好筹资的自主权( 主要是指经营性项目) ; 四是将管理的目标定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要明确财政部门与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关系。一是规定哪些活动必须由财政部门监督管理, 应包括项目概算、标底造价和竣工财务决算等; 二是规定建设单位必须向财政部门提交文件资料和财政部门认为需要时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的文件资料。这样规定, 不仅所有的建设单位都明确哪些活动应接受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 也为财政部门加强基建财务资金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此外, 对建设项目利息收入、投资包干结余、竣工结余资金、建设单位管理费的范围、标准, 核销与转出、基建收入、竣工财务决算等都应进行规范的财务处理。

3 . 严格执行基建投资与管理的基本制度

( 1 ) 项目资本金制。①

为强化投资风险责任约束, 提高投资效益, 国有和集体单位各种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 必须实行资本金制度。资本金是项目法人的非负债资金, 由投资方按规定的占总投资( 含铺底流动资金) 的一定比例认缴。在基建投资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经营期间, 投资者认缴的资本金可依法转让其出资额,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主要用财政预算内拨款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

基建投资项目资本金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对作为资本金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 必须经过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法律、法规评估作价, 不得高估或低估。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比例不得超过投资项目资本金总额的2 0 % , 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 2 ) 建设项目法人制和业主负责制。②

为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 规范项目法人行为, 明确其责、权、利, 提高投资效益, 凡新开工和进行前期工作的国有单位基建项目, 必须组建项目法人, 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凡应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而没有实行的建设项目, 固定资产投资审批部门不能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不批开工报告, 不予安排年度投资计划。

实行基建项目法人和业主负责制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换建设项目投资经营机制, 提高投资效益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基建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实行, 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行政企分开, 把投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由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筹措、筹资、设计、建设施工甚至生产经营; 归还贷款本息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 承担投资风险, 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各类投资主体自求发展, 自觉协调, 自我约束, 讲求效益的微观运行机制。

( 3 ) 招投标制。③

为了维护基建领域的正当竞争, 规范市场行为, 确保基建项目工程质量, 提高投资效益, 各类基建项目均须由建设项目法人提出招标申请, 在征得项目投资方同意和有关部门审批后, 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

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设备材料购置和社会中介组织选择等建设全过程。项目总经理具体组织编制和确定招标方案、标底和评价标准, 评选和确定投、中标单位。实行国际招标的项目, 按国家现行规定办理。

( 4 ) 工程监理和否决制。

基建工程建设监理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理合同等, 对施工阶段工程建设投资、工期和质量进行的监督管理。监理单位应根据所承担的监理任务, 组建工程建设监理机构, 并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中外共同投资的建设工程, 应当由国内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但可根据需要引进国外有关的监督技术或接受国外监理公司的技术咨询。

4 . 加强财政职能部门对基建项目投资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 1 ) 强化财政对基建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

财政部关于“基建财务管理若干规定”④ 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是主管基建财务的职能部门,对基建的财务活动实施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财政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策的审查监督, 凡有财政性资金的项目, 政府要加强对立项、“三算”审查工作等方面的监督。在“三算”审查过程中, 要贯彻“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 清除个别部门以“创收”为目的利用审查变相收费的做法。

( 2 ) 正确处理基建财务制度与“两则”、“两制”的关系。

我国在1993年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所作的重大改革中, 制定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即“两则”; 又根据“两则”修订了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 即“两制”。基建财务制度应当按照“两则”、“两制”确定的原则, 结合基建财务管理特点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程, 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 逐步实现“两则”、“两制”提出的目标。为此, 1993年对基建财务制度相应作了初步改革。经过改革, 使基建财务制度在体现资本保全原则、确立经营性项目的市场主体地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从整体来看, 基建财务制度仍然没有区别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 难以反映不同类型项目财务管理的要求。因此, 系统地规范和深化基建财务制度改革, 就是要进一步贯彻“两则”、“两制”所确定的改革要求。特别是对于经营性建设项目,“两则”、“两制”所确立的适合市场经济的财务会计的政策、原则和方法, 不仅为经营性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确定了方向, 而且直接规定了许多方面的改革内容。当前的改革, 重点是结合建设项目, 实行资本金制度( 即实行资产负债考核) , 对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一系列重要财务处理( 如筹资、利息、包干结余、结余资金、资产处置等) 的不同原则和方式作出更加科学和实事求是的规范。

5 . 试行和推广建设项目股份制

随着我国投资领域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在项目建设中不同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的情况越来越多。目前, 在大中型基建项目中, 采取各种方式联合投资的项目约占2 / 3 ,这就为在投资领域进行股份制准备了条件。同时, 推行股份制的投资方式, 也可以消除合作投资方式的一些缺点和问题, 如相互“钓鱼”、产权难以界定、经营管理上容易扯皮、收益分配不好确定等。

1992年国家对建设项目实行股份制作出了原则规定: 凡采取联合投资新建项目和国营企业扩、改建项目, 经建设项目有权审批的计划部门会同体改部门批准后, 可以设立股份制企业。按有关规定在提出建设项目建议书的同时, 提出股份制企业的组建方案, 经计划、体改部门批准后按规定程序设立。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组建方案及有关规定申请发行股票筹集建设资金。董事会即建设项目的业主, 负责编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组织项目建设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实行全过程的业主责任制。

建设项目试行股份制, 目前还刚刚起步, 但确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行股份制, 对于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增加企业活力, 扩大建设资金来源, 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它为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投资运行机制, 强化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力, 促进投资效益的根本好转, 提供了一条好路子。

三、坚持“两手抓”, 建立健全基建投资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 . 所有工程都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一手抓工程建设, 一手抓廉政目前, 基建工程中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不少,有些甚至是触目惊心的。因此, 搞工程建设同其它行业一样, 也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工程建设, 一手抓廉政建设。绝对不能工程上去了, 坏了一批干部。要把防腐倡廉与工程进展结合起来。要将深化基建投资体制改革与整顿工程建设市场、严肃工程建设纪律、规范工程秩序相结合, 促使基建投资体制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 . 必须加强基建工程的管理和审计工作搞基建工程, 必须实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从立项报告到编制预算, 从设计到施工, 包括施工中的质量、安全、工期管理、材料的采购和供应, 设备的采购、运输和安装, 还有竣工投产后的经营管理,这一整套都应当有科学的程序和科学的规范,不能随心所欲。

必须大大加强工程的审计工作。现在的工程建设浪费严重, 损失惊人, 甚至有不法分子从中贪污受贿。所有重点工程都要严格进行审计, 不仅要搞好竣工后的决算审计, 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单项审计,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堵塞漏洞。

3 . 加强考核, 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搞工程建设同搞其他任何工作一样, 都必须加强对负责人工作业绩的考核。要根据工程建设的特殊要求, 建立起以投资、质量、工期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 完善考核办法, 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按工程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完成好的, 要给予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奖励。奖惩要对称, 并切实逗硬。

注1:关于印发《基建财务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财基字[ 1998 ]4 号) .注2:参见“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计建设(1996) 105 号。

财务基本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角度;企业;人工成本;控制

人工成本又称劳动成本,是指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企业的人工成本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企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人本观念”,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企业过度重视物化劳动的消耗,而忽视了人工成本对企业的影响,缺乏对“以人为本”的正确认识,从而间接导致了人工成本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失衡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人工成本的概述

通常,企业的人工成本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因为使用劳动力而花费的全部费用。而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相对指标控制和绝对指标控制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指在不同的相关指标中企业人工成本所占的比例,例如最常见的是人工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而后者则是在企业平均人工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通常是指相同类型的企业在特定时段的绝对指标,而纵向比较则是将企业不同时段的人工成本进行比较。因此,企业在制定人工成本分析指标时,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多方面多时段的对比来制定科学的人工成本总指标与其他类型相关的指标。

在进行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时候,除了需要科学的人工成本指标,企业还应当充分意识到“以人为本”这一观念的重要性。因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员工工资、培训经费、福利补贴等是企业最主要的人工成本支出,而员工工资更是全部人工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控制人工成本的同时,也应当保证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从长远方面来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从而真正达到促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目的。

二、企业的人工成本与控制

根据上文分析,企业对于人工成本的控制,主要是根据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来进行的。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主要是以这两中指标的对比和分析作为基础,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成本控制。而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应该在保证企业正常盈利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更加合理化。不同的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投入人工成本的消耗会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给企业带来影响。积极的效果就是投入的人工成本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经济效益,人工成本的增长也会相应的带动人均增加值和人均销售值的增长;而相反,消极的效果则是指人工成本的增加给企业带来的是零经济效益甚至是负经济效益。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到对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能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均增加值和销售值。总的来说,企业的总成本管理和人工成本管理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工成本的增加量与总成本的数量是成正比的,相应的,企业的总成本也会随着人工成本的减少而减少,这些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之,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人工成本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人工成本的相关工作时要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及时全面的考察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标,对比和分析本企业的指标与行业平均的人工成本等一系列工作,之后应当根据总结的结果调整和完善企业现行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以及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水平。由此可以得出,通过财务角度对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可行的,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工成本管理缺乏积极性

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管理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但是,大部分企业在自身的成本管理中,人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因为缺乏基本的人工成本管理意识之外,还因为对企业自身的认识不够。要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企业人利于企业工成本的管理,因为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产品的销量,从长远利益来看并不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相反,另一些在发展中可以清楚并正确认识到人工成本管理重要性的企业,在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的同时,也注重生产过程的开源节流,这不仅保证了企业的稳步前进,而且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应当提高控制人工成本的意识与积极性,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工成本指标等。

2.缺乏完善的人工成本控制制度

科学合理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时,并没有相对完善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这就使得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得不够深入和全面,甚至会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由于大部分企业过度重视产品的销量而忽略了人工成本的控制,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除此之外,还存在制定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制度不全面,欠科学的现象,加上相对落后的人工成本管理观念和手段,使得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即使勉强进行,也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3.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方法较落后

就目前来看,我国部分企业控制人工成本采用的方法相对落后,并不符合企业成本的实际状况。在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时,大部分企业只是比较重视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却忽略了实际的工资效益,也没有重视到人工成本控制与企业实际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缺乏完善合理的人工成本评价体系,导致企业难以及时地了解自身的人工成本状况,就更加不能有效的进行控制。然而另一些企业在核算企业的人工成本时缺少先进的技术,这就会导致在人工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于人工成本的控制。同时,大部分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的时候,只关注到人工成本的总额,并未注意到相关的企业人工成本指标。通常,企业采取量化理论来对企业人工成本的发生范围进行预测,以此达到对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成熟的技术,这就导致实际操作往往与理论设想相差巨大。所以部分企业就干脆采取主观推测的方法来预测人工成本发生的范围,这样一来,对于人工成本的预测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偏差,甚至是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

四、基于财务角度的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有效途径

1.强化人工成本与控制的认知

当前我国企业都把人工成本的控制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强化人工成本控制的认知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企业必须明确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因为它不仅仅能够起到调节国家、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作用,还能够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直接影响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必须是建立在资产增值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基础之上,所以企业的人工成本也是受增产增值所控制的,也就是说,人工人本的投入不仅能够保证企业产品具有较高的商品竞争力,而且还能够确保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具有劳动竞争力。所以,企业可以将人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归入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整体管理系统中,这样不仅能够从大局掌握企业总的成本情况,还能够以此为基础明确企业的人工成本,从而使得企业资产得到增值,并且为员工工资的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明确人工成本与控制的范畴

为了有效的减少人工成本冗杂而多于的支出,就必须从财务角度出发明确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涉及范畴。这一控制范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员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绩效工资和年终奖,因为这一类支出在人工成本中占最主要的成分;第二,企业所承担的医疗、养老、工伤以及生育等各项保险费用;第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必须支付给员工的额外补贴和福利;第四,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经费,例如学习相关的先进技术,提高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等;第五,税金,包括因员工薪酬所发生的企业所得税和应由个人承担而企业承担的个人所得税;第六,其他人工成本,主要包括员工宿舍补贴以及日常花草的护理费用等。

3.合理分配工种和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工种较为单一而且人员冗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企业各个岗位之间的配合协作以及相应的协调能力,从而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的增加,还导致了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低下。因此,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要想有效地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工种概念,通过合理分配工种和人力资源来提升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例如可以通过撤岗和并岗等方法来精简企业部门,进而减少劳动力,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直接较少企业的人工成本,为企业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通过定期的考核来淘汰和消减素质低下以及工作效率低的员工,这也可以起到精简员工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也应当重视企业员工的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类培训教育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4.改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

薪酬分配制度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员工的工资分配,更是会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所以,要达到有效控制企业人工成本的目标,就必须改善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这样才可以使人工成本的控制体系得到优化。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改善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第一,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严格计算出所需的合理的企业人工成本,之后对工资总额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来建立合理健全的内部奖励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够通过调动企业员工的工资效率来有效的减低企业人工成本;第二,企业员工的学历、职称以及工龄来决定员工的个人工资,也就是说取消按级别来分配工资的制度,而是根据员工的技能高低和岗位不同来划分工资标准,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对更高水平人才的吸引以及加强企业员工对就只企业的忠诚度,并且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在对人工成本的概念、结构以及指标体系的全面分析可以得知,从财务角度出发,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劳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企业能够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那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还有助于企业制定长远的工作计划和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控制人工成本的重要性和这一措施带来的积极影响,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明确了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后,从多方面入手来促进企业人工成本控制体系的优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明确人工成本的控制范畴、做到合理精简企业员工和合并冗杂重复的工作部门,还要科学的改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进一步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凯云.薪酬核算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电子商务,2013,21(6):217-219.

财务基本制度范文第3篇

一、现阶段医院成本核算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医院成本核算的认识

意识决定一切,在新财务制度中对医院成本核算进行准确的定位,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仍然有部分医院将成本核算仅仅定位在成本数据的收集收集与整理上,这种情况则会导致成本信息呈现出滞后性,无法真正起到信息决策的作用。除此之外,有部分医院的成本信息与其它科室的绩效考核关联,导致医院成本核算无法得到有效展开。探其原因,之所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医院领导人员缺乏对成本核算的认识,无法实现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导致医院成本核算现状不容乐观。

2.医院成本核算为重制度,轻落实

从整体角度分析,自新财务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各级医院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成本管理制度并没有得到贯彻与执行。其中在各个科室的成本收集中,如果严格按照新财务制度所提出的要求,那么则需要保证成本信息收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成本报送机构不健全,导致成本信息报送问题层出不穷。另外,如严格按照新财务制度的要求,医院需要定期对成本加以分析与了解,但是从当前医院成本核算发展现状分析,仍然有绝大部分医院的成本核算没有深入开展,无法实施成本分析,这对医院成本核算产生制约与限制。

3.信息化手段落后

在新时期,信息技术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医院成本核算中需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信息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在传统时代中,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人工统计,导致误差出现几率较大,但是如果采取信息化技术,能够保证医院财务系统与物资系统得到关联,实现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与便捷性。但是从当前医院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很多医院信息化手段比较落后,并且在实施成本核算的时候所需要的数据仅仅从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凭证中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则会对医院成本核算的有序性造成影响。

二、新财务制度上如何实现医院成本核算的完善性

诚如上文所言,在新财务制度的实施中医院成本核算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宏观因素还是微观因素,无论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均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为从根本上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创新性与完善性,则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以此实现医院成本核算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基本意识

医院要想真正实现成本核算的创新性,首要任务则需要加强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并明确成本核算的目标,对成本信息的具体用途加以归纳与整理。另外,从医院发展角度分析,之所以开展成本核算,其主要目的便是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实现对医院医疗资源的监督与控制,对成本项目的区分,以此降低医院医疗成本,实现医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的时候需要对各个科室的资源消耗情况加以掌握,并对不合理开支进行控制,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联合医院的财务部门与医院员工,让员工能够清楚了解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降低资源消耗。

2.健全医院成本核算组织机构,提高医院人员综合素养

现如今,新医改的步伐挣逐步推进,医疗卫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积极构建医院成本核算组织机构则成为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主要内容。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与了解,并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成本核算组织机构,对医院各个科室的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并加以深入了解与分析,保证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循新财务制度,能够将制度要求落实到实处。另外,还需要积极提高医院人员的综合素养,根据对新财务制度的分析得知,其中所涉及到的成本管理不容易掌握,医院各级人员需要加强对制度内容的分析,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医院医务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增强成本意识,并且要积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能力,掌握信息化手段,真正掌握成本核算。

财务基本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实施问题;对策

1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现状

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以下简称基层建管单位)的性质大多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部门日常会计核算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是现实工作中大多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按照要求必须执行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基层建管单位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会计核算时,在会计制度执行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水利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相关人员财务法律意识淡薄,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财务管理工作薄弱,内控制度缺失。此外,现行会计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有关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因此,急需研究对策,完善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够成为基层建管单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2基层建管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项目会计核算主体责任不明确。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第四条规定:“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1]。”基建项目在实施中存在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同一个建设项目存在多单位、多账户核算的情况,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形:(1)基层建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为项目会计核算主体,但没按照规定开立银行账户、也没有按规定单独建账核算。(2)上级主管部门和基层建管单位分别为工程建设项目的核算主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利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基层建管单位在成立后由于开立银行账户不及时所致。(3)水利工程项目会计核算主体除主管部门、基层建管单位核算外,还存在(项目建设管理费)由第三方核算的情形,这种情况反映出基层建管单位财务管理意识的薄弱、相关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和主管部门对其监管不及时、不到位。同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存在多个会计主体核算管理。由于每个核算单位管理方式、核算方法不一致等因素,导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在建期间日常管理难度加大。工程建设施工中遇事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带来项目完工后固定资产长时间难以入账等各种问题。2.2会计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一些基层建管单位财务人员面对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会计核算时,在执行会计制度方面,存在着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完全不执行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工程项目资金均按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账务核算,水利基建工程投资项目不按要求上报年度投资决算报表,已完工项目不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二是对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在基建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方法等方面和制度要求相差甚远,会计核算中存在事业科目和基建科目混用现象,比如:基本建设项目利息收入在进行账务处理时计入“其他收入”科目,不符合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第十二条“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的存款利息收入计入待摊投资,冲减工程成本”的规定[2]。2.3财务管理工作薄弱、内控制度缺失。基层建管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薄弱首先体现在会计机构、财务人员设置不合理方面。由于一些基层建管单位是临时组建的管理机构,又因为人员编制等原因,在组建时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和财务人员来管理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核算,大部分是由主管部门财务人员来临时兼任水利工程项目财务工作。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与基本建设财务制度规定的核算方法不同、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不利于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贯彻和执行,难以保证顺利、有效地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基层建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普遍缺失、财务制度不健全。由于基层单位普遍缺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于国家已经实施的与水利基本建设相关的财务法律制度、法规,基层建管单位不能及时组织人员来制定、补充和完善本单位相关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在没有健全完善的制度约束下,基层建管单位财务管理方面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问题,主要表现在决策、议事缺乏制衡机制;资产控制管理薄弱;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收支缺少有效管控,比如:工程价款结算审批程序不符合规定、缺少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不符合财政部、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财基字﹝1999﹞139号)第二十二条(二)“建设单位的财会部门支付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时,必须符合经办人审查无误后,应送建设单位有关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的规定[3];另外,还存在人员岗位设置不够合理、预算控制缺乏约束力等问题。2.4会计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目前,基层建管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主要依据财政部实施《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之后的一系列与水利基本建设相关的规定、办法,比如:《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节(结)余管理的通知》等。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财政投资项目的预、结算评审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实施,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相关内容已滞后于基层建管单位会计工作的实践,表现在:(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变了原有的支付方式;建设资金收付由原来通过单位账户改为国库集中收付,作为项目临时机构的基层建管单位在开立单位账户时会受到阻碍。(2)工程概预算中独立费用部分建设管理费有关内容的支出标准在制度中没有明确标准,增加了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难度,如:施工现场津贴、临时人员工资等。(3)在核算有关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用时,资金结算应遵循的原则、资金支付需补偿方提供的原始凭证种类在现行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现实工作中会计核算不规范现象。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问题。

3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明确水利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的主体。对于基层建管单位而言,它既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法人单位,也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核算的主体单位。明确这一点,是基层建管单位组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范资金核算的前提,每一个基层建管单位必须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机构成立后及时开立银行账户,对于每一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都要按制度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真实、准确地反映水利工程项目在整个建设期内的成本和财务状况。在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基层建管单位的主管部门在建管单位成立之后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尽快落实基层建管单位开立银行账户事宜,监督并指导基层建管单位及时建立起单位内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组织财务人员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进行账簿设置、会计核算工作。3.2提升相关人员财务法律意识,严肃会计制度实施。对基层建管单位相关人员存在的财务法律意识淡薄,工作中不按照法律规定执行会计制度的现状,其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法制宣传、反面教材等教育手段来提升基层建管单位管理层和财务人员法制观念,促进基层建管单位相关人员能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促进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执业道德、履行会计工作职责。主管部门还应当加大对基层建管单位财务人员日常业务培训,特别要加强与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相关专业业务学习,比如聘请专家来讲授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概预算知识、日常组织施工管理、合同管理及工程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等知识,以此促进财务人员知识更新,促进其专业化水准和执业能力水平的提高。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职业判断,对每一个水利建设项目做到及时、准确地运用相应的会计制度进行资金核算和账务处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应强化对基层建管单位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对在建项目可以加大事前、事中审计和稽查力度,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为严肃会计制度实施保驾护航。3.3加强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基层建管单位应加强会计机构和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专业会计人员,确保工作中能够正确履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和相关法律、规章,以保证建管单位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基层建管单位应按国家近期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对本单位现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增补和完善,将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纳入单位重点工作范畴,逐步建立起适应、满足本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使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在各环节都有据可依。同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依法理财观念,防范基层建管单位在水利基本建设管理领域里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3.4完善现行会计制度,使其符合当前会计工作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也要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以适应当前基本建设管理需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按程序进一步补充、完善会计制度内容,规范会计行为,使其能够成为基层建管单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4结语

基层建管单位应提高财务法制观念并能自觉、严格地履行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同时,促使相关部门按照程序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使其符合当前基层建管单位会计工作实践并具有可操作性。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加大对基层建管单位财务工作指导、监督的力度。通过研究希望能促进水利建管单位财务人员专业水准和执业能力水平的提高;使国家和地方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能够在良性环境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尚晓华 单位: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管理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3.

财务基本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基建财务 问题 对策 档案管理

企业要想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高速度、低造价并且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就必须利用基建财务对工程建设计划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资金动向进行科学的、严格的核算和监督,为制定基建计划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因此,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十分必要。

一、基建财务定义

所谓基建财务,主要是指负责与在建工程相关工作的财务。它具体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概算、工程预决算、从项目建设到项目竣工结束的财务决算全过程。主要工作包括:(1)管理基建工程款项的拨入,支付和结算;(2)编制基建报表制度;(3)参与基建项目预算,内控,核算,验收,合同签订,决算; (4)制定基建财务制度;(5)监督基建工程合同的执行 ;(6)其他有关基建财务事项。如:对基建业务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存货、各项财产物资及时做好原始记录,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二、企业基建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制度在实施中的问题。1996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对基建业务核算只设置“在建工程”一个科目,该科目“编制说明”定义“本科目应按工程项目和外购工程物资设置明细账”,对其中核算内容繁杂的“待摊投资”如何设置明细科目和确定分摊方法未提及,对混合在一起的土建工程成本在明细项目中如何分配也未提及。

2.管理制度不全。现行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实践中可操作性差。有些制度明显落后于基本建设发展要求,但是在新的制度尚未出台前、旧的制度又不适应的情况下,基建财务管理也经常出现无章可依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对违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行为的相关文件,处罚规定不具体,难以掌握处罚的尺度。

3.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基本都分散在计划部、组织部、财务部等几个部门,基建业务会计核算作为单项业务并入财务部门,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长期以来,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基建财务是临时的,专职基建会计人员无关紧要,或者由其他财会人员兼职基建会计。临时的基建财会人员即使对正常基建业务记账处理能够胜任,也无法处理“待摊投资”的摊销、工程成本的结转、竣工财务决算等难度较大的业务,更谈不上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投资估算和财务测算方面的内容。

4.可行性研究分析不足。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常常由于片面领会文件的精神,受到相关行业部门的限制。

三、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1.科学建立基建财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基建财务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构架更利于项目的管理。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工程施工,而财务部门则反映单项工程的资金价值,会计科目、单项工程辅助核算应按工程概算设置。进行一一对应,相匹配。这样才能准确地核算单项工程成本,才能区别哪些是概算外工程。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依据。避免超计划、超预算。建立健全基建业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依据各项制度深入到工程管理中。

2.强化企业基建财务的管理。要结合各个区域特点,完善财务统一管理制度,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对重点项目在组建时就要积极比较分析建设资金的统一管理、统一机构人员、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财务结算和竣工决算。由此形成对企业资金安全运行的统一制约机制,从而规范资金管理,促进资金安全。

3.做好项目的建档意识。要做好工程文件、资料的建档工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供完整的技术数据。首先应从合同签订抓起。这样工程项目的工程文件、资料收集、立卷、归档;其次,通过合同进行了分解,加强工程各参与单位完成此工作的责任感,做到各负其责,也为文件、资料的超前控制奠定了法律基础;再次,加强全程跟踪控制,加强督导。从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应对档案资料进行跟踪、收集和监督,对具体文件、具体资料形成的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跟踪和督促,确保文件收集过程的完整性;最后,努力完善、健全早期建筑的文件资料和收集归档。

4.完善基建财务管理机制。具体表现在:(1)在基本建设资金的拨付和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上,创新基本建设拨款程序和统一基建会计核算方法。(2)在基本建设资金监督检查机制上创新,加强建设资金的源头管理,明确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资金必须设立专门专户进行管理,杜绝滥支挪用。(3)在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决算和审查上创新,对涉及财政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的要进行审计工作。(4)要建立严格的报表制度。重点是拨款资金申请表、工程进度表、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表等。(5)实施有效基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基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是具体控制手段的依据,同样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

总之,企业应重视抓好基建财会队伍的基本建设,保证企业基建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增强全局意识,服务集团发展全局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加强融资管理,保障资金需求,加强工程成本的控制,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概算内,保证项目投产后具有竞争能力,要认真做好生产运营准备工作,保障基建财务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