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一、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介绍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主要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人群。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不少地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已经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加入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但大部分由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比如高校,则与机关退休养老制度基本一致,退休金由国家统包,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现收现付,没有基金积累制度,未来退休金以其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办法不同,企业采取的是另一种模式。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发,要求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行以后,建立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初步建立起基本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则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相比于逐渐趋于成熟稳定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基本制度不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障完全由国家负担,个人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也无需承担养老责任;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则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二)资金来源方式不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根据实际支出的退休费由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企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则遵循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出资”的原则。其中,企业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进行缴费,职工个人按本人平均工资的8%进行缴费,当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则由国家财政资金负责补贴。(三)在养老金待遇计发方式不同。事业单位人员其养老金待遇不与缴费挂钩,而与工作年限挂钩,以退休时工资为基数,按一定比例计发。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工资基数挂钩。缴费年限越长,基数越高,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就越高,反之则低。此外两种制度在参保条件和调整机制方面也各有不同。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称谓,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

关于这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事业单位养老的财政负担过重,国家需要减负。目前,全国事业单位人员近4000万人,126万个单位,是国家公务员的4倍还多,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也远远超过千亿元,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是认为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待遇差距太大,待遇不公引起社会不满,根据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梅调研的一组权威数据表明,1990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人均退休工资分别为1715元、1771元和1607元,差距并不大;2005年分别为17633元、16147元和8565元,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均退休工资已达到企业的2倍有余,国务院从2005年开始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连续7年平均每年涨10%左右。可这些年公务员的退休工资也在涨,但是从2005年后,就查不到公务员退休金增长情况的同口径数据,现在究竟比例关系如何不得而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三是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某种程度上阻隔了人才流动,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诸多方面完全不同于企业职业养老保险,从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人员在待遇上存在差别对待,导致很大的经济利益的不平衡,从企业流动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养老保障上存在着双重管理,这些制度都阻碍了劳动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使得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其实,这次改革并不是事业单位的第一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曾施行过类似的改革措施。1992 年,原人事部就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改变退休金实行现收现付、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1994年,原人事部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对退休金的计发基数、比例标准做了详细规定。1994 年开始,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开始局部试点工作。改革试点曾取得一定的成绩,据原人事部的相关资料,截至1997 年,全国28 个省(区、市)的1 700 多个地市、县开展了试点,其中19 个省(区、市)政府出台省级方案,全国参保人数超过1 000 万人,约占机关、事业单位人数的1/3,但是各地试点适用范围差别较大,实施细节也各不相同。最终由于各地试点步调不一致, 一直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全面改革方案等原因,改革以失败告终。

三、改革试点的现状

根据《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此次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统筹交纳养老保险,即单位缴20%,员工缴8%;二是养老金发放办法也基本一致,但以改革正式实施时间为界,即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三是事业单位养老金也要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四是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最后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形成基本退休金之外的养老保险第二支柱。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消息一出,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竞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少数政府主管部门及其官员,极少数专家学者表示赞成。主要观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益,增强职工的活力。绝大大部分研究单位、学者和一部分政府官员,都不赞成该项改革方案。其主要观点是: 这次的改革试点只针对事业单位的职工,而改革的发起者公务员却不在改革之列,改革后相关人员的福利将会下降,这必定会引起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职工的不满和担心,并且造成社会就业秩序的混乱。另外一些温和的研究学者则持中立态度。理由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体制改革不可避免。但在形成正式的方案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否则必将引起巨大的反弹,并有可能因为阻力太大而中途夭折。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

那么,各改革试点地区的进展又是怎样呢, 根据记者对相关地区的实地采访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5试点省市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出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推进难”现象,多数省市仍在进行方案的调研、论证。目前尚没有一个没有正式发文件、出台具体方案、进入实施阶段的省市,也没有得到哪个事业单位真正启动“试点”的“正式消息”。其实,各地都在犹豫与观望,看其他地方试点的情况和效果如何,再决定本地区是否“跟进”。结果导致各地“改革试点”都谨小慎微,进展迟缓。广东改革推进情况:具体改革实施方案尚未出台。浙江改革推进状况: 目前没有启动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试点, 也没有出台任何相关政策或方案,有许多方案仍在研究与论证之中,等待省政府决策。上海改革推进状况:改革方案制定中,目前还没有公布具体的政策文件与实施方案。重庆改革推进状况:目前改革试点还没有启动,有关改革方案正在论证和调研中。山西改革推进状:改革还没见动静,在等待部里的指示,还停留在调研阶段,也在留意其他省市试点的情况.

虽然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改革试点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据了解,目前,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是按照退休前工资的80%或90%领取退休金。而改革之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收入将大幅降低。因此,一些试点地区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为了避免改革后退休金待遇大幅下降而提前退休。

四、基本评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现在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再次提上工作议程,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应当说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历程。但迄今为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处在一种零碎和不完整的状态。从长远来看,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而从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社会大众包括事业单位职工本身都并不排斥改革,或者说已经有一定的准备,但就具体的改革方案与步骤,例如改革时机、缴费比例、待遇等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分歧。最具争议的是公务员不应该被排斥在改革之外,改革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遗留难题,促进和谐而不是制造矛盾。

就目前的试点情况看,各地尚处于试点准备阶段,相互观望而无实质进展。从各地的实地调研看,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各地的基本措施也不统一存在很大差异。但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应当推行,但应在原有制度基础上, 不断修正完善, 循序渐进、稳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董力.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审视[J].学术界,2010(02).

[2]汪孝宗,韩文.曾娟.难改的事业单位养老[J].中国经济周刊,2009(41).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全面铺开。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带来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以确保今年全市以实行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第六,要加强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各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时至8月,距离年初国务院发文终结养老保险双轨制,已过去将近半年时间。而随着地方实施方案的逐渐成熟以及基本工资调整的完成,养老保险并轨将正式迈入实施阶段。

7月29日,山东省率先《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江苏省养老保险并轨的实施意见也于日前出台。而早在今年两会上,这项改革就被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列为了年度任务。

与之同步,作为养老保险并轨的一项配套措施,截至7月底,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基本工资标准的兑现工作已全面完成。

此次工资调整,其实不是涨工资,实际是变为当期工资加未来延期支付的薪酬,是针对养老保险并轨做的一次结构调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 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保险并轨揭开了中国养老金深入改革的序幕,先行理顺机关事业单位薪酬体 系,有利于为后续实施改革铺路。但此次并轨只是实现了起点公平,三大群体合并为两大群体:职工一个计划,居民一个计划,但后续遗留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并 轨后的结构缺陷亟待解决。

养老保险并轨:个人缴费约600元养老保险双轨制之所以称为双轨,不仅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养老金待遇高于企业退休人员,更因为这种高标准是建立在前者不用缴费的基础上。因而,养老保险的并轨,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也要和企业员工一样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根据国发2号文要求,养老保险缴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个人所需缴费项目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和职业年金费用,比例共计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2%。

缴费比例确定后,个人缴费工资又该以什么为基准?根据《通知》,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 收入中的四部分: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员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则由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三部分构 成,分别是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

这明确了养老保险缴费的大基数,因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本来工资结构就不一样,加之前几年事业单位进行了绩效改革,所以两大群体的缴费基数构成 不尽相同。杨燕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资部分抵扣社保缴费后,有部分人反而工资下降了,所以后来针对这部分人群补加了100元。

那具体到个人,月均缴费到底是多少?陕西财政厅在年初解读国发2号文时,曾透露了中央设计的缴费水平。其称,为实现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 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中央确定,从20xx年10月1日起,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月人均将提高1200元左右(平均数据,具体到个 人会有所不同),其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缴费600元左右(缴纳个人账户养老金400元左右,个人缴纳职业年金200元左右),从津补贴或绩效工资中 纳入300元左右,实际净增资300元左右。

这也就是说,12%的机关事业单位缴费比例,个人对应平均约600元的缴费水平,其中涵盖8%的基本养老金400元,4%的职业年金200元。

这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xx年平均工资,进而测算出来的数据基本一致。20xx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346元,核算下来月平均工资4778.8元。若按此,则机关事业单位12%的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为573.5元。

但实施方案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后续仍需要一系列人事、工资等配套改革方案。

并轨陆续实施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中人待遇的衔接问题。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入企业 职工系统中,待在职的中人在改革后退休,未来他们的待遇会不会向企业看齐而有所下降,之前视同缴费年限的部分又该如何计算,基本工资调整什么时候 调、怎么调?这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让参保人员有明确的预期。

养老保险并轨:年内实施养老保险并轨今年年初,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号文)后,青海、四川等地陆续出台贯彻意见,湖北、青海等地还专门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工作领导小组。

山东省更是率先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定下时间表:9月底前,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要按照《实施办法》组织参保缴费、计发待遇。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认为,山东之所以有条件率先实施改革,是因为山东社保比较健康,到今年6月底,山东全省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550亿元,在全国排名前几位。

为了确保地方落实执行好这项改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国务院文件次日,人社部便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3月,人社部、财政部下发 通知,要求各地区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并在今年5月底前把实施办法、工作方案向两部委备案。经两部委备案批准后,方启动实施这项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多省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并表态年内要启动实施改革;有的省份流程已走到了省级层面,实施方案不日便可对外。

以东部省份福建为例,按照部署,福州市已于7月初基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人员摸底、财政测算、政策宣传等,预计10月份将全面启动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和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内容,坚持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相结合,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成熟一批,推进一批,规范一批。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科学分类、管理自主、充满生机的人事管理制度。

二、实施范围和主要内容

实施范围是我市除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和拟转制为企业以外的所有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由市出台制定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公开招聘、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未聘人员安置、聘后考核与奖惩、合同鉴证、人事争议处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互相配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编制、分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要与新型人事制度相衔接。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建立规范的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本着“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加大人员聘用的推进力度,年年底以前各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要签订规范的聘用合同。聘用合同要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上岗签订。完善聘任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聘任,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公开招聘、选举聘任、考任、招标聘任等多种任用形式,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任命后与任命机关签订聘任合同。事业单位的党群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在已与单位明确了聘用关系的人员范围内,按照各自的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聘任。

(二)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需要进人的,除岗位、政策性安置人员及高层次、特殊人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择优聘用。新聘人员一律实行合同管理,并实行人事。聘用人员应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三)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要结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岗位。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办法。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以及部分由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在人员经费能够自理的前提下,根据工作需要采取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办法设置岗位;经费完全自理的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岗位。事业单位无论聘用固定岗位或流动岗位人员,均应与受聘人员签订文本统一的聘用合同。

(四)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按照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确定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要与其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紧密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根据其工作岗位、所任职务、工作业绩重新确定,受聘人员岗位变化后,按所聘岗位确定其工资待遇。可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工效挂钩、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办法。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后,可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工资管理办法。

(五)多渠道安置未聘人员。坚持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对未聘人员要尽量在本单位、本系统内妥善安置。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安置未聘人员。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或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鼓励未聘人员辞职或联系新的用人单位调出;对符合唐政发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可实行提前离岗退养。对未聘人员,在一年的待聘期内,单位要积极组织转岗培训,并至少提供两次上岗机会。对待聘满一年,不服从单位合理安排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办理辞退手续。

(六)加强聘后管理。聘用合同签订后,经主管部门核准,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进行合同鉴证,作为审批所聘岗位工资、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以及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在聘用期间,各单位要按照规定对聘用人员进行年度和聘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奖惩和确定工资福利的依据。合同到期时,要及时办理合同变更手续。

三、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我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统筹规划、分别突破,有步骤、分阶段的方法进行。

(一)准备阶段

成立改革组织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唐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召开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年5月底前完成)。

(二)实施阶段

1、宣传动员。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多层次多形式座谈会,摸清思想底数,把改革政策宣传到全体人员,统一思想认识。

2、制定方案。各县(市)区和市直主管部门制定改革实施方案,于今年7月底前报市人事局审核同意后,由各县(市)区、市直主管部门部署本地、本系统的改革工作。各事业单位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征求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备案。

3、组织实施。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好岗位设置、竞聘上岗、签定聘用合同、合同鉴证、安置未聘人员和聘后管理等项工作。全市所有事业单位要以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作为改革的主要标志,于今年10月底前,单位与职工签定聘用合同,确立单位同职工的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于年底前完成合同鉴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积极研究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法,力争在某些方面或环节取得突破。国家已经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的高校、中小学、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科研等系统,要抓好系统改革方案的全面落实。其中卫生系统的医院、广播电视系统所属事业单位,要探索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公开招聘、以岗定酬、人事等方面的经验;文化系统要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实行分类管理,遵循文化行业专门人才成长的规律,探索多种聘用管理形式、分配形式和办法等方面的经验;高校系统要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关键岗位制度、岗位聘任、解聘辞聘、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经验;中小学系统要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探索公开招聘校长、实行校长任期制、完善聘任制度、健全考核制度等方面的经验;科研系统要围绕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探索科研项目课题选人用人公开招聘、人员聘用管理方式、建立体现技术价值的科学合理的分配办法及通过拓宽业务活动领域、创办经济实体和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产业安置未品人员等方面的经验。其他系统也要结合实际,在本系统选择1-2个方面,特别是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各县(市)区要围绕建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与管理体制、编制、分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相衔接、相配套,研究不同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的新办法,探索地方区域内未聘人员安置的办法与途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内容进行改革。

(三)总结检查阶段

各县(市)区、各单位及主管部门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市将根据改革的进展情况适时进行检查,并做好总结完善工作。

四、加强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