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物流;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煤炭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目前仍处于能源结构优化过程中,煤炭资源仍在能源使用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开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煤炭物流也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改正,逐渐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做贡献,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阶段煤炭物流发展的背景环境――低碳经济

1.低碳经济的含义和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产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所谓低碳经济,最本质来说,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并符合排放标准的一种生产模式。实现低碳经济主要通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旧能源的使用比例,开发新能源,产品生产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有利于保护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优质的空气,有利于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2.煤炭物流介绍

煤炭物流是物流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炭物流贯穿于煤炭开采、配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是将所有环节衔接起来的纽带。从最开始开采出的煤炭资源,直到完成加工面向市场的煤产品,这中间所有的变化都是由煤炭物流来完成的。煤炭至今仍是我国能源消耗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因此煤炭物流十分重要。分析煤炭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是煤炭物流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低碳经济是煤炭物流发展的背景环境

上面对低碳经济和煤炭物流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低碳经济是当前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煤炭物流业是与碳排放量息息相关的行业。煤炭物流的发展依赖于时代经济模式,并受到它的影响限制。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模式是煤炭物流业发展的背景环境。煤炭物流业在当前经济阶段中要想得到持续和发展,必须顺应低碳经济大潮,发现与低碳经济不相符合的现象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来适应新的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一些小的煤炭物流业,这类煤炭物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形式粗放,利润空间集中存在于规模数量方面。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小煤炭物流业如果不进行绿色变革、关注市场信息,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二、煤炭物流运营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1.源头开采形式粗放,污染严重

煤炭物流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源头开采。在这个环节中存在形式粗放、污染严重您的问题。一些煤矿开采厂由于规模限制,资金技术限制,开采形式粗放。一方面体现在选择煤矿资源开采的地址不恰当。以山西这个煤炭资源大省为例,一些小的煤矿开采厂在开采前,没有进行合理的技术勘测,而是对某一煤炭资源模糊地带进行盲目开采,破坏了当地的优质土壤和大片的绿色植被,破坏自然环境,与低碳经济相违背。

另一方面体现在开采设备老旧,开采技术没有随时代更新。在煤炭开采时,陈旧的开采设备和开采技术大范围地破坏土地和山体,间接破坏了庄家和植被,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对开采后的煤炭进行洗选时,就近取水,将废水直接排放,容易造成当地的水污染。

2.物流配送方式不合理,成本较高

煤炭开采完成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对煤炭进行物流配送,运输到煤炭加工的场所。在这个环节中存在配送方式不合理,导致配送成本高,主要体现在生态成本和货币成本两个方面,与低碳经济不相适应。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路途上车辆难免发生颠簸,煤炭碎渣和颗粒容易洒落在道路上、空气中,带来了空气污染,也增加了煤炭的生态成本。还有煤炭配送断断续续,独立性太高,缺乏配送之间的联系,配送整合度差,增加了煤炭配送环节中的货币成本。

3.煤炭物流与信息技术联系不强

现阶段大多数煤炭物流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物流业的局限,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运用少。只有少部分大型企业使用了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资源整合,更多的小公司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困境,它们没有煤炭信息交流平台,无法在平台上获取整个市场的煤炭物流信息,也无法了解附近的煤炭物流状况。小的煤炭物流公司也没有能力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无法将自身信息推广到消费市场,发展存在很大局限。信息渠道少,增加了煤炭物流的成本,浪费了运输资源,与低碳经济目标相违背。

4.煤炭物流法律制度不完善不严苛

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督促煤炭物流业抓紧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措施。目前,煤炭物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严苛。一些黑矿场、黑公司仍然存在。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这些不合法的矿场和公司背地里进行交易行为,不合格的开采、加工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些现象急待煤炭管理部门的整治。另外,制订完善煤炭法律制度,也有利于减少煤炭带来的各种污染。对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置,能够对社会上的其他煤炭公司给予警示作用。

三、煤炭物流新的发展趋势――顺应低碳经济大潮

1.运用新的开采设备和技术,减少煤炭开采带来的污染

首先,煤矿开采厂应当通过技术勘测发现适宜的煤炭开采地址,在不破坏周围适宜种植的土壤和大片绿色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开采。其次,煤矿开采厂应当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新型的技术设备,并招聘一批技术人员,运用新的设备和技术开采煤矿。这样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开采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

例如,山西某煤炭开采公司制订绿色开采战略,在开采中的具体环节中运用新技术和设备,降低了煤炭开采的污染。新开发出来的煤炭开采设备在开采工艺上抛弃了过去的粗糙工艺,变得更加细致,在开采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土地和植被的保护。开采完成后,对破坏的地表进行沙土等内容的填充,防止地表下陷。还有在煤炭破碎、筛选、洗选等环节中,运用新的技术工艺,可以减少煤颗粒散落在空气中的量,减少煤炭开采对大气的污染。新技术可以将洗选后形成的脏水进行过滤和净化,然后在适宜的地址进行排放,解决了煤炭开采环节的水污染问题。

2.创新优化物流配送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煤炭物流配送环节过程中,相关企业和公司应当提高创新能力,对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条绿色的物流配送供应链。绿色物流配送供应链与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过程绿色化,降低生态成本。主要体现在使用能源消耗低的汽车进行煤炭运输,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新型汽车应自带洒水装置或除尘装置,达到车过无痕的效果,有利于地面清洁和空气清洁。还有运输汽车应在煤炭包装方面更加密实,采用厚帆布等进行覆盖,并用绳索、链条等将帆布与车身绑结实,防止煤渣散落造成大气污染。

二是配送方式多样化,降低货币成本。加强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之间的联系,提高煤炭作业点的集中程度,争取用更少的物流完成更多的煤炭运送需求,提高运输资源利用率。

3.建立完善煤炭信息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煤炭物流业应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专供煤炭物流业进行信息交流、共享的物流网络平台。各物流公司也可以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将自己的信息推向市场。这样煤炭物流企业、其他煤炭物流企业、煤炭物流整体市场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信息交换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建立健全煤炭物流法律制度,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人大应尽快完成煤炭物流相关法律的制订,政府部门和煤炭管理部门应尽快完成煤炭制度的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完善使得煤炭物流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具体法律制度规定了煤炭开采、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严格限制了煤炭环节的具体内容,有效的压制黑矿场和黑煤炭物流公司的非法交易环节,并对它们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和刑事责任追究。煤炭行业需要严格遵循煤炭物流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免于破坏,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顺应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煤炭物流业作为在当今社会仍占重要部分的一个行业,需要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如今煤炭物流业仍存在开采环节污染环境、配送环节效率低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针对每项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措施,减少煤炭物流业带来的污染,提高煤炭配送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法律制度建设,最终推动煤炭物流业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 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2 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3 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 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 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 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

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转贴于 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转贴于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六)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和经营。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动汽车;环境;节能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48-01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在电池容量、续航能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以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外接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电动汽车以及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汽车产业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我国低碳经济与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与对策进行了研究。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模式,是循环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各个产业领域必须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改变现有的模式,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建立其新的能源结构,这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调节,依靠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异常能源革命,以建立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格局。也就是说,低碳经济包含了经济发展模式、能源利用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是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的转变。

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低碳将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在这种要求下,新的低碳技术将不断出现,如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在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已经是各国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传统企业将要面临严峻的挑战,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企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状况

随着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的不断加剧,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在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汽车行业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以电动汽车为主要形式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越来越得到重视,其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排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电动汽车已经逐渐被商品化和量产化。我国由于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而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也与传统的汽车强国有一定差距,如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目前还没有满足商业化需求,仍然落后于先进国家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还不足,如充电站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而就目前而言,大规模的进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投资大回报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投资方面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说,电动汽车的价格还是偏高,消费者难以接受,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在未来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在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采用补贴的方式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还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颁发。

尽管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还存在技术落后等各种制约因素,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与世界抢过的差距远没有传统汽车产业那么严重。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一些企业研究出了电动汽车,只不过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所以,只要不断地努力,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将会得到飞速发展。

3、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池技术落后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系统构成,然而我国的电池技术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新型电池方面,并不能对电动汽车的要求进行很好地满足。目前,国外主要采用动力蓄电池,但在续航能力上也存在不足,这种电池能够满足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的需求,所以电池技术对于电动车动力系统的革新有着绝对性的因素,然而数十年的研究经验表明,电池技术的创新有着长期、渐变的特征,氢燃料新型电池被誉为最有潜力的电池,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使用寿命以及氢燃料储存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满足商业化发展的需求。

3.2 市场集中度

我国的电动汽车主要分为高速和低速两类,高速电动车主要为混合动力车,低速电动车主要为观光车、场馆用车等。就制造工艺来说,电动汽车要比传统汽车简单,所以也催生了一些山寨的电动车产业,虽然这些山寨电动车在各方面都无法达到要求,但是其低廉的价格,在加上政府的禁止工作不到位,所以其市场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满足国家《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全部为高速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但由于其价格高昂、充电困难等因素,销量却不尽人意,大多数作为参观展示用途。而低速电动汽车的市场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比较集中在一些二三线城市。

3.3 市场需求不够

由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落后,市场需求也刚处于萌芽阶段,日本丰田公司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在全球已经属于畅销车辆,但到了中国以后,其高昂的价格让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只是一个尴尬的数字,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到2010年只卖出3700辆。日本混合动力车型在其本土能够大卖的原因主要就是日本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措施,而到了中国,政府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补贴,但相对于过于高昂的汽车价格,那一部分补贴实在是杯水车薪。

4、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对策

4.1 发展方向

技术发展方向是电动汽车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来说,各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都是以混合动力车为短期目标,纯电动汽车为中期目标,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长期目标的思路。而我国目前的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并不明朗,发展路线缺乏规划,发展路线的制定要考虑到技术、成本、气体排放以及能源等多个因素,所以还不能形成统一的目标。然而就目前来看,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成本适中,所以我国在短期内应该将重点放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上;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纯电动汽车在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这可以做为我国电动汽车中期发展的目标;在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混合型动汽车的成本也会不断下降,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潜力,因此,中期发展目标也可以将其纳入其中;至于长期目标,是真正能够实现高效能、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汽车技术,所以以上几个方面都可以考虑,而氢燃料电池在各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是比较理想的电动汽车技术,可以作为长期发展方向的目标。

4.2 增加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对于电动汽车的消费需求还不够,这主要是由于价格问题而造成,所以,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价格补贴,来刺激市场需求;同时要在税务方面进行减免,如燃油税,这也是国外在电动汽车推广上通常采用的措施;此外还要在车船税、保险费、过桥费等方面进行减免,如政府补贴等。

4.3 政府扶持

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推动,如基础设施等,所以,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配套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应起到推动作用,来消除电动汽车产业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谨慎,政府投资进行规模示范,相关企业才能积极响应。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降低风向,促进产业链的建立。政府扶持的做法可以是直接拨款,也可以是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让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酒店;绿色营销;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随着环境逐渐恶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多,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酒店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发展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能源,因而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在整个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酒店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采取低能耗、低污染,寻求绿色环保,博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酒店经营管理模式,因此酒店实施绿色营销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营销的概念阐述

至今为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做出准确完整的解释。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Ⅲ中指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①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p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②综上所述,绿色营销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营销手段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效结合用以满足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利益的新型营销模式。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酒店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的缺乏

绿色营销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现如今的政府对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明显支持力度不够,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对绿色营销的进行推广和管理,并颁布了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使并且普遍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使其约束力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出台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法律仅有12部,而国际已出台27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在立法方面比较缺失,在激励绿色营销发展方面还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政策,因此政府很难从客观上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进行有利的调控和监管。

(二)酒店内部的缺乏明确的绿色营销体系

酒店实施绿色营销需要内部制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只有明确的绿色营销体系,才能有目标的进行市场细分,对营销组合进行有效的优化重组,建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又可以提高酒店经济效益的绿色营销战略。目前我国酒店在绿色营销体系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酒店对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相对较差,缺乏约束力。

(三)绿色消费意识不强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认为自己在酒店花钱消费,一定要使用酒店免费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才是应该的,这种心理导致部分消费群体对资源不但没有做到节约而且加大了浪费的现象,这种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只有5.8的消费者清楚的了解绿色消费并可以引导身边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74的消费者对绿色消费仅了解一部分,甚至20.2的消费者完全不了解绿色消费。同时社会存在着一部分的消费群体本身并不认可低碳绿色生活认为其自身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污染,无法理解酒店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并且认为酒店只是在“炒作”,并不愿意配合酒店的工作。

三、酒店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相关政策

虽然我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一些相关政策,给部分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使得许多企业纷纷加入环保的行动中,但是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不强,因此还是有很多企业对此不屑一顾,相关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强势出击,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为其他蠢蠢欲动的企业敲起警钟,使其再不敢肆意妄为。并且要监督整改的企业,对于整改不达标、推迟整改、拒不整改的企业进行更严格的处罚直至达到相应标准为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营销策略。恩威并施才能得到平衡。政府不能仅仅从惩罚方面控制企业全面实现绿色营销,还要对一直坚持以环境保护为理念进行绿色营销的企业加以鼓励和奖赏,这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心甘情愿的加入绿色营销的大军中。

(二)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教育

消费者的意识影响着其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要遵循文明、绿色、环保的消费准则。我国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意识差别较大,并且低层次这相对较多,政府应该肩负起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责任。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方式,因地制宜的积极宣传保护生态坏境、节约资源的绿色意识、努力传播绿色消费的信息、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的功能与优势、积极推进和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进程。

(三)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通过宣传绿色信息、传播绿色行为的好处来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消费者具有良好的绿色意识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在社会公众的眼中,酒店是一个高消费的物质场所,中国人的餐桌“礼仪”常常被电视传媒传播,因此它常常被贴上浪费、奢侈、污染环境的标签,但是随着恶劣的环境问题频频发生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那种以消耗资源能源、破换环境为代价的消费模式逐渐被否定以至淘汰。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仅不会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在我国,酒店拥有分布广、数量多、高消费、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特点,它理应和社会一起承担责任,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行为,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整个社会的绿色意识、这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建立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是正确引导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涉及了经济、社会、科技、能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该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要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的指标,以反映不同的侧面,然后综合起来反映其整体状况。在指标选取时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首先,由于低碳经济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整体性;其次,低碳经济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引导性;再者,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标体系还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另外考虑到数据来源的难易程度,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及我国建立的相关低碳标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尝试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技术子系统、能耗排放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五个方面出发选取若干指标构成衡量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有些数据是通过年鉴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另外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居民人均收入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和的均值代替;人均居住面积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之和的均值代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各个指标权重的赋值问题。确定指标的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评价法)和客观赋权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为了能够对各个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选择改进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实现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准确评价。(1)能耗排放子系统在研究期内呈稳步下降趋势。2009年与2000年相比,其降幅达到了70%左右,可见江苏省在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呈上升趋势。说明在研究期内江苏省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以及污染处理技术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三者上升的过程比较“曲折”,说明其发展的持续性不强;(3)环境子系统的低碳指数在研究期内虽有所上升,但是其趋势却是下降的。说明江苏省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绿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以为江苏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虽然在研究期内各个子系统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各不相同,但并没有影响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提高。从图2中可以发现在研究期内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2009年达到最高水平0.1293,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33.3%。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上升过程有所反复,在00/01和05/06两阶段有所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来江苏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是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综合指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