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安全的含义

科技安全的含义

科技安全的含义

科技安全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到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主要包含了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估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学生学习这一课程,需要掌握交通事故的含义、道路交通安全的重点内容、人的因素与道路因素之间的关系、车辆和交通的关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与系统等知识。所以,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本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关键。

1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技术水平

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水平,决定了交通安全的技术水平。所以,对《道路交通安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能够促进学生和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道路交通的技术与装备水准。本专业学生走上社会,来到工作岗位后,便能采取科学的安全技术措施,使得社会交通环境与条件得到改善,进而使交通事故得到抑制和减少。所以,道路交通安全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提升交通安全整体技术水平。

1.2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当前,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人才培育的重大问题之一。创新能力不仅包含了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包含了观察、思维及实践操作能力。要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当解放思想,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了解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并鼓励学生想出适合的应对策略。只有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加强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交通安全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1.3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交通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核心产业,而交通安全则是该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从目前情况看,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国民经济与人民的人身安全,并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从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概率仍在上升,伤亡人数也在不断上涨。2016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损失的财产直接达到了9.8亿元。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若要促进道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广大科学工作者要重点探究我国交通环境特征,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并对道路交通安全课程进行改革。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

2.1从理论方面进行改革

从理论层面着手,教师可以将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联系起来,采用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要全面发挥出多元化教学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效率。对于《道路交通安全》这门课程而言,其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感到乏味。因此,教师更应当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或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丰富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积极创新,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交通事故案例,实施案例教学。然后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采用课堂辩论、学生讨论等方法,利用案例进行理论讲解。或是组织交通安全月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2.2从实践方面进行改革

所谓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水平以及创新水平。实践教学包含了两个部分,即专业实验与专业实习。前者的主要目的就是养成学生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认知与实践能力;而后者的目标则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交通安全工作的意义和规律,让学生对安全设施、监测方式、防治手段等有较为明确的理解。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好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和外界交流,学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到校内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向学生传达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专业性问题。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与学习,充分了解这些单位在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情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研究科学课题,让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

2.3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

以往的道路交通安全教学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使学生不得不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因此,必须要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提升考试检测的有效性。例如,对于《道路交通安全》课程而言,可以采用过程考核与项目任务联合考核的办法,将具体的评价体系分成三大部分。其中期末考试的分数占据70%,实践课程分数占据20%,平时表现则占据10%。在期末考试时,允许学生开卷考试,学生可以自主整理好理论知识点。考试内容应把应用题型作为主体,并提高题目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实践课程,则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和书面报告,对学生进行评分。平时成绩则包含了出勤、课堂提问等。将这几点综合进行考察,能够更为准确地作出评估。

3结语

要提升教学水准,实施教学改革便是极为重要的任务。学校和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从理论、实践、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道路交通安全》课程的教学方式得到科学改善,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素丽.《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10,11:221+256.

[2]肖敏敏,艾辉林.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198-200.

科技安全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检验;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TQ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6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涌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例如转基因食品等,因此食品的成分、质量等一系列指标的检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生物检测技术可以起到严格监督食品安全生产,保证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常见的生物检测技术,本文对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重点探讨,以求更好地发展我国食品检验水平,确保消费者能够安全食用购买的食品。

1 常见的生物检测技术

常见的生物检测技术包括: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酶技术、免疫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通过识别感应单元接触生物体中不同活性物质所发生的不同反应,产生特定的光信号和热信号,并通过信号转化器,如CCD、热感应器等,将光信号和热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在计算机终端接收后,可以分析出生物成分及其含量等参数。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对于精确检测食品成分及其相应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生物酶技术,通过生物酶对特定物质的催化作用,识别生物体中性质接近、结构组成类似的物质,生物酶技术的使用弥补了难以通过化学反应识别的检测缺陷;免疫技术,通过免疫检测方法来区别性质结构相近的不同蛋白质,由于免疫法可以在不破坏蛋白质结构的前提下,成功区分蛋白质类型,且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灵敏度高、实验检测操作简单等众多优势,免疫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食品检测中;核酸探针技术,通过不同核酸链所含的互补碱基序列互补的特性,在基因序列已知的基因片段中插入识别探针,如果待测基因片段可以同已知的片段基因互补,就可以确定待测物品中物质成分,在二者互补结合成核酸链以后,识别探针对物质进行定位追踪。

2 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由于处理不当或者清洗不干净,食品上可能会残留一些农药,这就可以通过生物检测技术准确评估农药残留与否,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定性、定量的分析食品的品质与成分,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以及存在何种有害微生物。

2.1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有害微生物的存在,严重降低了食品的安全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很好地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生物传感技术、生物酶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检验,使用基因探针法、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更是得到了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

2.2 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保证农作物可以防虫防害,在农作物生长阶段,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一旦这些残余农药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人们在食用留有农药的食品就会出现食物中毒。食品中残余农药为典型的化学物质,在检测食品中残余农药时,多采用生物传感技术、生物酶技术,感应单元接触生物体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会产生一定的光和热,生物传感器和酶传感器将收集的光信号或热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将数据传入计算机终端,就可以分析出食品是否残存农药等有害的化学物质。生物传感器技术和酶传感器技术可以精确地分析出食品残存农药与否,这对于推进食品安全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食品的品质及成分检测

生物传感技术可以很好地测定食品中葡萄糖成分及相应含量,为消费者购买食品,提供充足的数据参考。利用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准确检验食品添加剂类型与含量、重金属存在与否,这对确保食品成分安全,保证消费者可以安全食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检测技术可以有效的区分工业用盐和食用盐,进而检验食品中是否添加了工业用盐,确保食品中食用盐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可以通过生物检测技术检测转基因食品成分及相应含量,进而确保消费者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健康。

3食品检测中应用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

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和发展进程,在食品检测中应用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对食品品质和成分进行准确分析并检测食品残存农药与否,通过生物检测技术还可以检测转基因食品成分及相应含量,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这对推进食品安全检验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食品安全检验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确保消费者食品食用安全的同时,保障食品消费市场可以进行稳定、安全、健康的运转。

4结语

应用于食品检验中的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有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酶技术、免疫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这些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对食品成分、品质、存留农药等进行精确检测,在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的参考依据的同时,确保消费者可以安全食用购买的食品,避免出现食物中毒等现象。生物检测技术还可以对转基因食品成分进行相应评估,为消费者购买转基因产品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蔡洁.食品检验中的生物检测技术应用[J].现代食品,2016,(16):31-32.

[2]叶丽努尔・哈木扎,熊素玉. 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的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6,(06):50-51.

科技安全的含义范文第3篇

(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公司,长治 046103)

(Shanxi Lu’an Coal to Liquid Co.,Ltd.,Changzhi 046103,China)

摘要: 目前在煤炭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通过发展煤基合成油产业,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保证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加我国油品的自给能力,是中国未来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最可靠来源。同时,发展煤基合成油产业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use of coal.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ased synthetic oil industry, the efficiency of coal use can be improved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and China’s self-supporting ability can be increased. It is the most reliable source to ensure the safe supply of energy in the future. At the same time, to develop coal-based synthetic oil industry can optimize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关键词 : 发展;煤基合成油;重大意义

Key words: development;coal-based synthetic oil;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44-02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各国为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地采取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进行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而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围绕着煤炭进行转化开发的技术非常的多,其中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自主研发的享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技术,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高效利用、绿色利用、低碳利用的有效途径。

1 国家煤基合成油产业政策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05年本)》将“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开发及应用”列为了鼓励类,为避免煤炭液化项目盲目建设,规避建设风险,之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确保煤炭液化产业稳步、健康、有序发展。

2006年3月15日公布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基液体燃料,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深加工转化。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8】1752号),文件指出:“目前我国煤制油仍处于示范工程建设阶段,不能一哄而起、全面铺开。应坚持通过煤制油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分析论证,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煤制油技术发展主导路线,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工作”。

2 煤基合成油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南非SASOL公司是世界上唯一全面掌握煤基合成气经费托合成生产油品和化学品技术并具有大规模工业应用经验的大型煤化工企业。于1955年建成第一座由煤生产燃料的SASOL-1厂,之后又相继建成了SASOL-2厂和SASOL-3厂,年转化煤炭4000多万吨,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蜡、氨、乙烯、丙烯、聚合物、醇、醛、酮等150余种,其中油品占60%左右。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煤基浆态床合成液体燃料技术是完全建立在我国自主的铁基催化剂和生产技术、浆态床反应技术、若干专用床流程配套技术和完整的过程集成技术之上的成套技术方案,其核心技术是系列浆态床铁基催化剂技术。根据规模生产条件推算,其合成效率接近SASOL的水平。

该技术的成功研发,打破了国外对此项技术的垄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煤基合成油产业的发展。

3 煤基合成油产业现状

目前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在国内共建有三套示范装置,分别为潞安、伊泰和神华,三套装置均从2006年开始建设,潞安和伊泰集团最早建成,目前生产负荷在100%以上,日产量在450吨左右,装置已稳定运行四年以上,各项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通过示范装置的成功示范,有力验证了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自主研发的煤基合成油技术可行,催化剂活性、油品产率及能效等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外技术水平。

4 煤基合成油品的特点

煤基合成油品是将煤炭气化、净化然后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催化剂催化合成油品和其它化学品的一种先进煤炭转化利用技术。煤基合成油项目的主要产品有:柴油、石脑油、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合成柴油馏分较轻,硫含量低于5ppm,属于优质清洁柴油,其最大优点是十六烷值高达70以上,作为车用燃料,排放符合欧IV排放标准。因此,既可以作为高品质的柴油使用,也可以和低十六烷值柴油调配使用。合成石脑油,属轻质油品,馏分轻,烃含量高,安定性好,重金属含量低,毒性小,在石油化工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可以用于轻油裂解制取乙烯及合成氨等化工原料,也可作为一般溶剂和催化重整的原料生产汽油。

5 发展煤基合成油产业的重大意义

5.1 有利于解决煤炭利用过程产生的污染问题 “缺油、富煤、少气”是我国化石能源的基本结构。我国原油探明储量仅相当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的1.34%,现有原油储量仅够开采19年,而煤炭资源可开采50多年。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60%多,预计到2050年仍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能源。

煤炭资源的直接燃烧利用,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和治理力度日益加强,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煤制油产业是煤炭清洁利用最为实际和可行的途径,煤制油过程中85%的CO2已经在油品生产过程中完全捕获,为碳排放的彻底控制创造了先决条件,煤炭中的硫可得到回收利用,生产的油品为无硫、无氮、无芳烃的清洁燃料,相比传统的煤直接燃烧方式,可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2 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煤制油产业,可生产大量的优质油品,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增加了我国液体燃料以及非石油路线生产油品的供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延伸了煤炭行业的产业链,将大量煤炭坑口转化,减少了货物运输压力,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有力地保证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3 有利于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石油是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近年来,我国的原油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而且由于受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所限,以后也不会有太大增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正逐步向优质高效洁净能源转化,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2004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了40%,到2009年,已超过了50%。进口量的剧增,对外依存度的加大,已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以煤生产油品符合我国的能源结构,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中国未来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最可靠来源。通过发展煤制油产业,实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技术的产业化,将会为我国的石油储备提供一个动态的、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调控的“战略石油储备库”,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随着世界石油供需矛盾的突出,加之深海石油开发带来的巨大环境风险问题的不断出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利用煤炭资源生产油品的产业必将是国际能源体系在向可再生能源体系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产业,将会在能源领域的这一关键过渡阶段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5.4 有利于提高我国油品品质 资料显示,北京的PM颗粒来源中,22%来自于机动车排放,而上海是25%,汽柴油燃烧产生的尾气已成为城市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在尾气排放物中,以含硫氮排放物为主。我国实施的国三标准车用油品,汽油含硫量不超150ppm,柴油含硫不超350ppm,而美国已将车用油品含硫量标准降至30ppm,欧盟和日本则已降至10ppm。现在,北京已开始执行国五标准,与欧盟和日本相当。

根据我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我国2013年底前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汽油,2014年底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柴油,但由于我国原油56-58%依赖进口,其中60%为中硫油,10%为高硫油,成品油要达到国四标准,炼油脱硫难度非常大,炼油成本也会大幅增加。

而煤制油与原油炼化油相比具有天然优势,煤制油的净煤气中硫含量在0.1 ppm左右,成品油中硫含量在5ppm以下,远超国五标准。因此,发展煤制油可以大幅提高我国油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

5.5 有利于煤基合成油自主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煤基合成油技术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放大属于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研发过程,在过去10多年里形成了一支具有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中间试验以及工业化装置建设和运行的完整队伍,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和生产运营的完整体系。目前新一代煤制油技术——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体现了基础科研和原创技术进步的巨大潜力,核心费托合成技术的研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潞安和伊泰两个示范厂的成功建设和运行充分说明了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开发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生产技术服务已经形成了无缝对接的完整产业化体系。

目前潞安、伊泰和神华正在进行百万吨级的工业化煤基合成油项目建设,随着将示范厂取得的改进的技术应用到工业化项目上,加上中科院煤化所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以及在工业化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新的技术,煤基合成油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原创技术,对提升国家未来能源科技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5.6 有利于带动相关煤化工产业的技术进步 煤基合成油技术在逐步成熟完善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煤炭气化、净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气化、净化技术是煤化工行业不可忽略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煤气化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在大型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煤炭气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煤气净化技术在规模化和净化精度方面均有了飞速的发展。

6 结束语

煤基合成油是煤炭的另一种使用形式,也是油品的另一种生产方式,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资源利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大力发展煤基合成油技术,对于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确保我国在能源科技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能源供应方面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俊义.煤基合成油项目工业化技术展望[J].煤,2011(03).

[2]师文.潞安发展煤基合成油意义重大优势明显——访山西潞安矿业集团集团董事长任润厚[J].新远见,2006(02).

[3]丁莉,赵文甲,靳灿.煤基合成油技术概述及战略研究[J]. 才智,2009(19).

科技安全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工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205-02

自工业革命以来,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每年投入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决定了煤矿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煤炭开采的主力军,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状况有着多重的潜在意义。而思想意识是行为实践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煤矿工人的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加强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变革煤矿工人内心深处的传统意识观念。当前,煤矿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技能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与应急意识。

一、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

从系统学上讲,“煤矿工人的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关涉多个子系统,煤矿工人的安全因而也就具有多个层面的价值内涵。首先,煤矿工人的安全关系着煤矿工人切身权益。在中国,煤矿工人的主体来源于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煤矿工人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的精英群体,在农村家庭中担负“养家糊口”的重要责任。一旦煤矿工人的“安全”失去保障,那么受损主体的对象将迅速从矿工本身扩展到矿工的整个家庭。其次,煤矿工人的安全关切着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煤矿工人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一个不注重煤矿工人安全的煤矿企业必然会遭遇“矿难频发”的困境,进而直接影响到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煤矿工人的安全关切着党的执政地位。“近年来矿难频发,矿工的生命没有安全保障。所以,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党在这个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来制止矿难发生”[1]。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煤矿工人的安全是一个关系着党的群众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由此可见,培养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十分重要。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是对安全生产的反映,是煤矿工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当形成的一种理念。煤矿工人需要把这种理念内化于心灵深处,贯穿于整个煤矿开采的实践中。这就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在生产中遇到安全问题时能及时向上级部门反应,并制止存在安全隐患的违法开采”[2]。矿工自我“安全意识”的增强为减少矿难比例、保障矿工生命安全起到一定的内在规范作用。

二、煤矿工人的“技能意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日益彰显,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发展战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一发展战略的转型客观上要求相关企业能够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与科技素质高的员工是分不开的。员工是科学技术的直接载体,员工的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当前,从事煤矿生产的员工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矿山,真正在井下第一线工作的80%~90%是农民工;在建筑业,全国现有从业人员4 000多万,其中有农民工3 000多万,占到75%;在制造业方面,农民工占到60%,在餐饮服务、环卫等行业,农民占到90%以上”[3]。而从整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低,技能意识淡薄,往往是以出卖原始的体力作为赢取生活资本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煤矿产品科技含量低的境遇。提高矿工的“技能意识”,能使矿工相关专业技术变得更为熟练,进而大大提高煤矿生产力水平,从深层次上赋予煤矿产品科技含量,从而增强煤矿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力,最终为实现煤矿工人与煤矿企业的双赢奠定基础。

三、煤矿工人的“节约意识”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时刻都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以维系人体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什么是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4]。上述“资源”概念中的“一定时间、地点”实际上揭示了资源在一定时空内总是存在量的规定性,即资源具有“稀缺性”。那么什么是“稀缺”呢?“所谓稀缺,就是稀少、短缺之义,包含两种意义:其一,资源的有限性,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任何资源数量都是有限的。非再生资源用去一点便减少一点,再生资源能否维持、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再生的速度和规模,需要量入为出,否则就会发生资源赤字。其二,获取资源成本的提高。非再生资源因消耗而减少,同一品位矿产资源价格有上涨趋势;再生资源的恢复往往需要投入相当的资本。所以,在总体上资源是有限的,再生要以一定的成本为代价,因而是稀缺的”。[5]显然,“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这就是说在一定时空内,煤炭资源同样存在“量”的属性。这从一定程度上说,煤炭企业的发展从深层次上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受制于自然界煤炭资源储量的制约。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是在不断地膨胀,使得煤炭资源的竞争变得日趋紧张,人们不得不遭遇煤炭资源危机的威胁。而要应对煤炭资源危机,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途径无非是“开源”与“节流”。当前,“开源”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在注重开源的同时,更加注重“节流”。而这种“节流”的工作最终落实在煤矿工人身上。这就是意味着煤矿工人是否具有潜在的“节约意识”将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煤矿工人只是对煤矿企业负责,缺少对煤炭资源本身的伦理关怀,所以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需要培养和提高煤矿工人的“节约意识”,是煤矿工人从内心深处对煤炭资源产生敬畏之情,把自己的伦理关怀的范围从人际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煤炭资源的价值体系。

四、煤矿工人的“生态意识”

人类的持续发展和健康生存需要优美的环境。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人类遭遇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滥伐和植被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和沙漠化的扩展;垃圾泛滥;生物灭绝加剧;粮食能源和其他资源短缺;酸雨污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地球增温;臭氧层破坏”[6]。特别是近几年来,自然气候变得异常,人类不断遭遇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自然环境的恶化与炭化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炭化能源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反思,促进了“生态意识”的生成。生态意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生态意识是人类意识在自然生态中的表现形式,是对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关系的反映;从狭义上说,是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人类对工业文明时期所造成的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实际问题所产生的反映”[7]。从现实来看,人们对煤炭能源的超强度追求,不断挑战着自然界能够承受的最低底线,使人与自然关系变得相对紧张起来。同时,由于煤炭能源的大幅度使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着“地球温室”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煤矿工人是否具有“生态意识”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煤矿工人如果能够增强其生态意识,在煤炭开采的实践中,把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充分承担起其应有的生态责任,必将为相关环境问题的改善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这里需要来自煤炭企业领导层的认可与认同,在制定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划时,尽可能把“人与自然关系”考虑在内,从而制定出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规划,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一个企业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五、煤矿工人的“应急意识”

“应急”原本是生物学上的概念范畴,是指生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在现实生活中,应急主要是“突发事件”而言。在我国,“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已经或可能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社会动荡,并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的紧急事件和情况,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和更加具体的灾种”[8]。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从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拿煤矿企业来说,这种突发事件最多呈现的是矿难的突发。一旦煤矿发生较大矿难,不仅严重损害矿工的生命财产,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在经济上,矿难给企业、矿工带来损失;在社会上,矿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容易引发重大公共事件;在政治上,冲击党的执政基础,破坏党群关系;在生态上,产生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矿难并非存在地域国家之间的区别,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矿难的情况,只不过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矿难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这就是说尽管矿难具有突发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众多的矿难中探析矿难的根源,对矿难进行分类别研究,从而总结出一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在井下从事直接煤炭开采的矿工而言具有突出的意义。也就是说,应该积极培养和提高煤炭工人的“应急意识”,使煤炭工人能够对各种类型的煤炭矿难有清醒的认识,进而能够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积极主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有序地应对矿难事件的发生,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矿工损失、降低矿难的破坏范围与程度。

综上所述,当前对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和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技能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和应急意识”对实现人与煤矿企业的共同发展,对实现煤矿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全喜, 党胜利. 对我国转型时期矿难频发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3):20.

[2] 历向黔.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 2008, (5):168.

[3] 李广胜.从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看农民工的重要地位[J].中州学刊, 2004,(5):15.

[4] 田雪原.人口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526-527,533.

[5]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7.

科技安全的含义范文第5篇

安全是自有人类以来永恒的主题,它比文字创作中的爱情与死亡的主题更长远,人们对它的需要更迫切。从需要层次来说,人的第一需要是生理的,即:吃、喝、空气,第二需要就是安全。安全的需求伴随人的一生,从呱呱落地直到死亡,安全问题一直陪伴着每个人,安全和生产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安全与生产也决定生存和发展,安全是生存的需要,生产是发展的手段。每个人需要安全,每个企业需要安全,国家需要安全,全世界整个人类呼唤安全,但反过来问一下,安全是什么?迄今为止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是那么形象、完备和科学,我们企业应把安全生产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不断的研究,不断解决存在问题,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下面说一下什么是安全:

    一、什么是安全?

    安全的含义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完整,在梵语中是没有受伤和完整的意思,在中国语言中就字面而言,安则无危,即无危为安,指没有危险,安适、稳定,则可视为无危,即安。全,无损为全,即完整、完满、无残缺等,即无损则全。请大家记住:无危为安、无损为全。

    从安全的科学层面区剖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胁迫、不出事故、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停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2)安全是指在外界条件能使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率活动状况人员的客观保障条件。

    (3)安全是一种心里状态,即认为指某一子系统或全系统保持完整的一种状态。

    (4)安全是一种理念,即人与物将不会受到伤害或损失的状态,或是一种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的物态。

    二、什么是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即人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就是在企业内部正常的工作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通过采取一切措施,包括: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检查:排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就是隐患,通过正确的加工工作方法、手段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方法及劳动保护的总合,使劳动在保证劳动者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安全生产是一种企业文化,安全生产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保证,是企业生产、生活、生存一切活动的基础。

    (2)安全生产也是一门科学——安全科学,1993年7月我国国家标准GB/T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安全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工程与技术类中。

    (3)安全生产也是一门技术——安全技术

生产中存在威胁人们健康和生产安全的因素,为了预防和消除这些因素,改善劳动条件,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需要安全技术的保证,或者说以技术为主,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掌握好安全为人类服务,使安全技术侧重于应用,研究事故因素,科学指导实际,转危为安。

    (4)安全生产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安全生产既包含人对人的管理,也包括人对物的管理,包含着人、机、物、法、环的有机联系,体现了多元素、复杂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安全生产管理要以人为中心,以不发生任何事故为目标,做好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