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案例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精选

科技创新案例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第1篇

(一)提高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进村入户率和建立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民生工程建设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我市近年实施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之一,已建成工程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多种多样,进村入户率和管理长效机制有待提高,通过调研,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提高农民饮用水工程进村入户率和建立长效管理办法。

负责人:*牵头部门:办公室

课题组成员:*

(二)抓好“强塘工程”,提升我市水利保障能力

实施“强塘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我市下一步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发展能力重大工程建设内容之一。通过调研,摸清我市水库、江堤以及山塘等重要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加强“强塘工程”工作的管理意见,全面提升我市水利为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负责人:*牵头部门:水利科

课题组成员:*

(三)我市水土流失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调研

近年来,我市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出现各种具体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我市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我市生态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对我市水土流失现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治理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负责人:*牵头部门:水保站

课题组成员:*

(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

通过对我市传统渔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提出我市渔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负责人:*牵头部门:渔业科

课题组成员:*

(五)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保护,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我市水生态环境、水源地,提出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安全水源地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负责人:*牵头部门:水政站

课题组成员:*、

(六)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通过调查、分析我市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及水利队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摸清水利队伍现状,分析当前我市水利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成因,系统谋划我市水利队伍建设,提升水利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负责人:*牵头部门:局纪委

课题组成员:*

二、工作目标

围绕“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务实争先加快‘一高两进’”主题,以“推进民生工程,提高保障能力,构建和谐水利”为实践载体,以水环境、水安全、水保障提升工作为重点,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带队开展调研,发掘基层典型经验,调查制约水利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摸清基层和群众对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要求,研究提出推进创新、服务基层的办法举措。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第2篇

1.1低年级的课堂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在这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此时的创新实践是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为社会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大四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完善,并且具有自动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也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这些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毕业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积极创新能力、抵抗压力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做科学研究,在进行毕业生科研活动的时候,要进行双向选择,即,学生有创新意向要求与课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筛选,必须确定参加毕业科研活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能够完成创新研究活动。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时,首先选择在上一个环节参加创新训练并完成较好的学生,重新选题或者将之前进行创新训练时的项目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笔者指导的一组学生进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学中有2名为大二学生,另3名为大三学生,经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顺利结题。此时有3名学生进入大四,开始着手毕业设计,经讨论研究后,这3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此项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为已经有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和过程,3名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都得到积极努力的解决。同学也学会了在正常教学中没有学到的3种软件,为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2总结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

1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是指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个体和社会组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中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而且应该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政府主要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构成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成科技创新主体。

2“官、研、学、金”在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然而,中国众多企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确立起自主创新能力,正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创新先天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创立绝大多数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创新投资行为,尽管它开始规模较小,但是确实是基于技术上的领先,而中国众多企业的创立是基于原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公共投资行为,几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其次是创新投入不够;第三是创新把握乏力,对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的积累就无法把握和驾驭创新战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几点:

2.1政府的作用

政府部门在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的角色。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到基础部门的研究,基础研究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有了基础研究才能到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例如:量子力学——核裂变、核聚变——原子能反应堆工作原理就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一个循环过程。另外,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专利政策、法律条规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环境,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规范的实行。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这个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指挥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织者。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职能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制定优惠的政策,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完善创新的投入机制,并为创新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为自主创新打造平台。政府的这种推动作用还体现在对本地企业的支持上,企业则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市场等,依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取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控制的关系。

2.2“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研究院与企业的基础社会职能不同,前者是知识和技术产品的供应者,后者是需求者,我们要加强这三者的联系。这些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进行“科研单位向企业转化”为主要的科技体制改革,但是我国科研的主要力量还是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院。使得高校、研究院所开发的产品引用到市场变成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宿也在于市场,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得超额利润。以双汇集团为例,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总资产60多亿元,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54位。

双汇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积极与高校、研究院等建立联系,通过实行企校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将他们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双汇集团还在2000年时聘请清华大学中科院院士赵玉芬教授担任双汇集团技术名誉顾问,而且双方签定了关于共同组建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研究所、加强校企合作的技术协议书。

2.3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金融、中介组织既可起到沟通作用,从中将拥有各类创新资源者衔接在一起,也可以自己拥有的知识直接为用户服务。金融、中介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起着粘结功能,其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最为直接的是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咨询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各类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种行业协会,还有许多中介机构提供法律、财务管理等其他服务,构成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网结点。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技术创新逐渐成为各创新行为主体基于各自利益追求的经济行为。相应需要金融、中介组织取代部分传统的行政行为。国家对各类金融、中介机构,要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大力扶持,政府的创新政策制定与执行,要紧密地依靠和有效地利用金融、中介机构,赋予其法律地位,实现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并逐步向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

3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3.1政府引领企业创新方向

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根据国际变化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态势,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确定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通过选择不同时期的重点产业领域,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创新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能矿资源贫乏、人口稀少迫使芬兰只能强调以科技投入来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经济为此,芬兰政府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以科技开发为核心的科技兴国战略,实行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进行研究开发,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首先,要创建必要的基础条件,比如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其次,要借鉴日本政府的经济资助与协调组织经验,以及美国政府的收购、合作等支持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组织功能,优化配置资源要素,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其三,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如对发展新兴产业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同时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完善金融市场,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条件。

3.3积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一是按照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国家和地方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用加强海外人才引进与创业的公共服务工作,实行灵活多样的留学回国人员工作方式等办法吸引海外创新人才到国内创业;二是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诸如出国学习、专项培训等,大力培养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头人;三要重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既要搞好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又要建立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例如建立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技术成果折股分红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技术创新利益引导机制,以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四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孵化器等为基础,支持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商品化或创办高科技企业。

3.4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鉴于目前我国产学研受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功能,鼓励和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建立富有我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可以考虑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等,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共同实施科技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可以由企业委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科技开发;还可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领办、承包现有企业,促进科技力量向经济主战场的转移。

3.5对基础研究给予财政支持

一是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如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项目和教育的投入;二是改变现行的由承担单位提供配套资金的做法,改为政府对企业的创新项目给予补贴;三是对于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企业、对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等给予税收优惠。对于高技术企业应减收增值税,对于非营利机构要减免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资产的国有资产占用税和所得税,以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改制。政策的永久化也有助于鼓励私有企业增加研究与试验的投入。

3.6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凝聚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形成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推动在若干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链。

3.7完善金融、中介机构建设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快构建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克服部门壁垒和地区壁垒,培育一批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的独立中介机构,引导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要广泛开展对自主创新的宣传,加大对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精神奖励,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李端妹等著.科技管理研究[J].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07,(8).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第4篇

成功经验

(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两条快速路径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自2004年引进关键技术后,用8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如日本用了30年才将列车时速从210公里提升到300公里),证明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够迅速提高行业科技水平。行业在引进阿尔斯通和西门子等4家公司关键技术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也证明了集成创新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技术研发能力。

(二)供给创造需求是科技创新的适用手段

需求拉动科技创新的成功事例比比皆是,但并不是所有需求都能拉动科技创新。从供给侧推动科技创新,高速列车领域已经产生成功案例。行业集中攻克了动力总成和制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创造出了群众对出行时间和舒适性的需求,也大幅提高了行业科技实力。

(三)市场竞争机制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竞争普遍存在于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之间、南车下属19家子公司与北车下属19个子公司之间,以及国有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之间,生存压力和订单压力使企业充满创新动力。据测算,我国全行业民营企业资本回报率在15%左右,国有企业资本回报率仅在10%左右。但青岛四方公司在长春轨道客车公司的竞争压力下,通过科技创新使资本回报率达到了30%以上,证明了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从而转化为良好经济效益。

(四)科技新型举国体制是科技创新的坚强后盾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科技关系我国经济安全和民生福祉,是国家必须有所掌控的尖端科技。庞巴迪和西门子等国际一流企业所在国通过支持参与招投标和鼓励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给予极大支持。从我国情况看,2004年明确行业发展路径后,铁道部统一组织引进国外技术,科技部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发展改革委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促进装备国产化并减免进口设备税收,为提升行业科技水平提供了组合政策保障。

不足之处

(一)原始创新缺乏后劲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科技基础薄弱、储备不足,依赖技术引进促成的短期跨越发展留下了自主创新较差的隐患,技术消化吸收还需要较长时间,加之原始创新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际一流企业,因此行业原始创新能力相对匮乏。

(二)创新链条尚不顺畅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需求客户具有惟一性,行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步调大体一致,但目前相关的产、学、研机构的协调机制并未形成,全行业创新主体也未做到分工清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并未立足于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工程化研究,开展基础工作和远期科技储备工作的研发人员较少,研发方向上存在企业化倾向,技术要求上跟不上企业步伐。同时,产学研合作缺乏诚信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难以顺利建立。这导致企业极少开展与高等院校的研发合作,低水平重复研发、科研力量分散、人才低效利用等情况普遍存在。

(三)行业标准不受认同

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的一些科技成果已形成国内的行业标准,如总成、转向架和牵引制动等方面,但这些国内标准未与国际标准接轨,尚未得到国际认可。这直接降低了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延长了打开国际市场时间,使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投标和产品出口中处于不利地位。

政策建议

(一)拓宽科技创新资金渠道

一是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要比照国际一流企业持续增长,企业自有资金研发投入规模争取达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3倍以上。二是增加财政科技资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规模。三是探索筹集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支持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四是对国有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供资金支持,增加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议价权。

(二)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结构

一是重点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扩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向企业比例,企业使用规模争取达到70%以上。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注重体现企业重大科技需求。二是支持高等院校基础研究。三是支持科研院所研发。四是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诚信体系和有效模式。

(三)强化科技创新过程管理

一是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科技创新考核。二是加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考核。制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考核办法,强化对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三是推动国有企业攻关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第5篇

种子产业是我国的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种业科技创新及其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种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种业的发展。科研管理机制僵化、科研分工不合理、育种研发效率低下、企业未能建立自己的研发平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种业科技创新。

关键词:

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1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品种单一,适应性不足

一方面是农民对于新品种需求的提高,新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利益很少得到充分重视,研究开发机构对于新品种的形成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效供给和现有的技术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农业科研人员缺乏且只有少数人有兴趣开发新品种,造成了资源浪费[1]。

1.2种质资源研究薄弱

我国在筛选、创新种质,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转化分析、核心种质构建及存储,物种的起源、进化二分类,扩展基因库和信息服务,提高遗传连锁图谱和Germplasm信息系统绘制的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种子行业的民营企业中,收集和利用遗传资源的研究不足;国有种子企业很少用复杂程序且缺乏相关信息的开发,难以利用国内有关资源,更不用说国际资源[2]。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品种的创新水平。

1.3信息传播的供给和需求脱节

总体上看,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虽尚未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网络,但可以提供农业科研和生产有效的信息服务;国际种质资源基因库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信息交换机制的研究与发展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收集、数据处理与分析[3]。具体而言,信息不充分,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双向流动品种的供求信息缺乏,增加了信息搜索成本和创新成本,增加了决策的盲目性,提高了决策的风险。在现实中,对研究和开发、推广和应用以及发展研究品种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很大影响。表现为在新品种的技术研究开发上少有人显示兴趣,及时、有效地促销或推广程度上,效率不高;销售推广机构在促销水稻时,使用RS的新品种,信息和建议不能及时反馈给开发商等等。发展新品种是促进品种技术主要的创新环节,直接决定着创新和竞争水平,用户使用新品种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将带来巨大影响。从品种创新的环节中可以看出,供求信息和交换品种受阻,容易造成供需错位、创新缓慢。

2我国种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2.1企业领导要提高科技创新意识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老板是创新的决策者和领导者。美国经济学家Ratan说,美国在世界农业上优越的地位,是资源知识积累的结果。这种知识体现在生产力的提高,包括生物技术、化工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中国种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企业第一领导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新观念,充分了解科技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把创新作为企业进入科学技术的第一要素。企业领导人要把握科技创新,认真了解国内外种业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决策,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愿意投资的企业,可在设施、资源、人力各个方面大力支持;组织创新团队,制定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5]。

2.2加强科技创新设施建设

在中国由于种子企业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创新技术没有新的进展。种子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狠抓养殖、种子加工,加强质量检验,并使技术创新尤其是品种创新达到新的水平。提高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品种创新的水平,完全改变原来的育种现状。狭窄的种质资源也是影响种子产业创新品种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必须拓宽种质资源的渠道,加大对资源的收集、研究和利用。加强网络建设,科学和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最新形成的技术,拓宽新视野思路[6]。

2.3提高产品质量

种子质量是种子企业的品牌形象,是企业效益的符号。因此,应提前通过引入地方品种选育的职业,树立质量意识。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措施,确保种子播种、管理、收获、运输、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不出问题,确保一流的质量。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策划形式提高宣传力度。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调查,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得到相应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侯军岐,权菊娥,侯丽媛.国际种业公司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种业发展启示[J].中国种业,2015(11):6-10.

[2]中国种子协会赴美考察团.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J].中国种业,2012(2):3-5.

[3]高雁,邓爱科.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在中国知识产权策略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3):14-17.

[4]陈佳.孟山都———构建“种子+农药”为核心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R].长江证券,2015.

[5]卢良恕,孙君茂.抓住机遇实现种子产业跨越式发展[J].作物杂志,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