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案例

科技发展案例范文精选

科技发展案例

科技发展案例范文第1篇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经济要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1962年,鲍尔丁提出的著名“宇宙飞船理论”,可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引发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即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扩展成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等领导同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是建立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目标的新型价值体系,变革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以优化资源利用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并在规划中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合力。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结构调整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做好规划指导,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建设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形成单位企业内小循环、园区(块状经济)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并逐步纳入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循环体系。工业集聚区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布局、规划、建设,形成支柱产业之间高关联度,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努力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提高质量效益中求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使原来那些“被放错位置的资源”在产业链中适得其所、变废为宝,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逐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秆,大力发展沼气工程,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健全政策机制,为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范、引导、鼓励和支持为主要内容,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性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帮助企业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各项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节奖超罚,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

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循环经济效益。降耗增效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而效益的实现和提高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目标就无法实现。要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要求,积极组织和引导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解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争取在一些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共性技术的攻关力度和产业化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循环式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推动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企业要确立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

实施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需要试点推动、典型引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创新,从生产、消费、回收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城市到农村,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树立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交流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争创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科技发展案例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和谐社会,有效预防腐败,全面解决妨碍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为突破口,切实把民主评议工作融入到科技管理与服务之中,彻底解决在创新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中损害企业和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

二、评议范围

局机关各股、站、室。

三、评议内容

1、强化意识、优化科技环境。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三双教育”及“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找我局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科技发展意识,推进职能和作风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健立健全促进科技发展的有效措施。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营造“人人是发展环境,个个是青龙形象”的良好氛围。提高科技系统的社会信誉度,彻底解决科技系统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2、健全制度、提质提效。继续开展“提、创、展、促”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围绕行政职权办理、惠民惠企政策落实、信访案件办理等问题,查找政令不通、中间梗阻等行为,纠正作风不正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查找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违反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等问题,继续完善九项服务承诺制度,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促进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3、强化监督、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工作。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机关各股室站,要按照局里统一部署,在抓巩固、拓展、落实上下工夫,对各项行政权力进行进一步清理,对流程图进行再次审核、确保职权目录清晰、流程图更加规范、实用。特别是科技立项、科技成果评定、科技奖励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加大公开力度,从有利于群众知情、便于监督出发丰富公开的形式和载体。

4、强化优质服务、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树立良好机关形象。认真落实“提、创、展、促”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围绕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树立良好形象,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为标准,进一步规范机关行为,完善运行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和企业利益,违背政务诚信的行为,要做到便民服务,简化手续,在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上下功夫,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彻底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树立良好的机关服务形象。

5、明确重点目标,推动科技工作全面发展。围绕我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确定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找准突破口,制定实施措施,争取有实质性进展。同时,树立科技为民的思想,围绕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精心组织开展有时代特色的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大集和大众科普宣传等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真正依靠科技致富。

6、扎实做好民主评议工作。完善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贯彻民主评议工作要求,把政风和行风建设摆上领导班子重要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齐抓共管,各股室各负其责,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纠、评、建、改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政风行风建设与业务于一体的绩效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争取年内不发生重大违纪案件,使行风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实处,推进科技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评议步骤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5月上旬制定《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5月中旬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暨民主评议工作动员大会,总结2007年民主评议工作,对20*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征求意见,自查自纠。(6月份—7月底)

1、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

2、向全新25个乡镇和县直部门及部分村发放征求意见表。

3、局机关领导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到边远乡村户,特别是企业,科技示范户等进行走访征求意见。

4、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查找局机关在政风行风方面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公开承诺,整章建制,8—9月份,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公开承诺,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同时,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听政质询和座谈活动。

(四)承诺践诺,取信于民。10月份,对照承诺内容进行检查,将践诺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践诺公示内容。

(五)做好总结,迎接考评。11—12月份,对一年来的政风行风工作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总结,把总结和相关材料报县民主评议办公室,等待考核验收。

五、几点要求

(一)紧紧围绕全年科技中心工作,抓民主评议活动,做到业务与评议和争先进位三者有机结合,加强协调,把握关键,在取得实效上下工夫,在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科技发展案例范文第3篇

一、目标任务

整个分析检查阶段于2009年5月上旬开始,2009年6月底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开展评议。要以档案部门“怎样服务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高质量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使之成为指导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二、组织实施

这一阶段重点抓住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

(一)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环节

一要明确会议主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紧扣乐清档案事业发展实际,认真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二要广泛征求意见。会前要以“档案工作怎样服务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思想大碰撞,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向广大党员寻计问策。一是对象范围要广泛。征求意见、寻计问策的对象不仅是本局党员群众,而且要包括利用群众、基层单位档案员、退休老同志等各个层面。二是征求意见内容要全面。意见内容要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可涉及档案事业发展的各个重要环节,尤其要对民生档案工作建言献策。三是方式要灵活。采取召开座谈会、分析会、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邀请有关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在乐清档案网开辟交流论坛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同时局党员要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意见建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四是反馈要及时。对征求到的各类意见、所寻的计策要进行认真汇总和梳理,有针对性地反馈给个人或组织。

三要把握基本原则。民主生活会前,领导班子要相互谈心,交换看法,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多谈问题少谈成绩,多谈缺点少谈优点,积极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同时要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对领导干部以往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要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既要严格要求,又不纠缠历史旧账,不纠缠个人责任,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氛围。

四要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要在全局范围内进行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书面材料要经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审阅把关后,上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环节

这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是对前一段活动成果的集中概况和体现,是整改落实的依据和方向。要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一要明确报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档案局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形成了哪些共识;2、明确党的十六大以来档案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取得的成效,应简明扼要概述;对存在的问题,应系统全面梳理。要分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3、明确档案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列出经过努力在一段时间内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4、明确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二要突出报告重点。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这个重点,防止写成一般的工作性报告,努力使分析检查报告成为一个指导乐清档案事业服务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三要注意吸取各方意见。局主要领导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初稿形成后,要以适当方式在局内广泛听取意见,并征求部分部门的意见建议,召开局班子会议讨论研究后修改完善,努力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报告。

(三)组织群众评议环节

组织群众评议就是开门纳谏,汇集民意。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是发动和依靠群众找差距的过程,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是扩大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的过程。

一要召开民主恳谈会。召开由局党员、群众,基层档案员代表,专家学者,服务对象代表参加的恳谈会,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部分代表也可采用书面评议的形式进行。参评人员要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要明确评议重点。主要是围绕五个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即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

三要根据评议意见认真个性完善。要将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正确意见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修改后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及评议结果要在局内部公开,而且要向参加评议的各位代表公开,使评议过程成为充分发扬民主、倾听群众意见、凝聚群众智慧的过程。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向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上报。

三、重点措施

在分析检查阶段要重点开展三项专项行动:

(一)积极参与“千名干部进千企、共渡难关促升级”专项行动

积极参与“千名干部进千企、共渡难关促升级”专项行动,组织局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开展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务、送资金、送平安等“五个送”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共渡难关,推动转型升级。要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并从企业最关心、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发挥部门优势,用足用好惠企政策,助推企业科学发展。

(二)开展“开门纳谏”专项行动

要召开一次民主恳谈会,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主持或参加一次以上民主恳谈会。要邀请档案员代表、党员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面对面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对本部门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汇总梳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和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的重要依据。

(三)开展“共商对策”专项行动

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要认真做好汇总梳理,开展一次“共商对策”活动。对照“六型机关”和“四好科室”创建标准,重点查摆机关党员干部在科学理论学习、服务基层能力、决策审批程序、部门协调合作、机关办事效率、勤政廉洁节约等方面的问题,邀请部分党员代表、档案员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等各个层面的对象,共同研究破解对策,及时加以整改落实。

四、具体要求

1、要巩固和运用好学习调研阶段的成果。要在前一阶段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思想实际和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档案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运用好在学习调研阶段形成的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对照检查和分析评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关心干部群众工作生活,让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握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重点,要从分析检查阶段一开始就着手准备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多渠道听取意见,多角度剖析问题,多形式组织评议,做到认真写、广泛听、充分议、反复改,真正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

科技发展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科技发展案例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国家、省和我市关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一系列部署,将专利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和开拓专利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新领域,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推进技术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中的作用,推进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开展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专利保护为核心,以专利管理为基础,以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专利宣传为先导,以促进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重点,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加快发展,全面推进专利管理体系、机制和环境三大建设。

二、发展目标

(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取得明显增长。试点期间,全市年均专利申请量增长率达到20%以上,年均专利授权量增长率达到15%以上。到*年,授权专利总量比*年翻一番,发明专利申请量比*年翻两番。

(二)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积极引导、推动、扶持一批靠专利技术产业化实现发展的企业。进一步加大推进本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力度,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60%。全市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开展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企事业单位专利试点工作,建立市级示范工程项目8个、专利试点单位18个,其中国家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3项,国家企事业专利工作试点单位2个。

(三)建立、完善专利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实施新专利法和实施细则,紧紧围绕促进技术创新、保护专利知识产权这一主旨,制定指导全市专利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各县(市)、区应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相应政策。积极开展调研,研究制订地方专利管理法规。全市专利法规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促进技术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软环境。

(四)专利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依法公正、高效地调处专利纠纷案件,严肃查处冒充专利和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市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对立案的专利案件,年结案率达到85%以上,平均结案周期在6个月以内。制定具体专利行政执法程序,使专利行政执法程序化、规范化。

三、工作重点

(一)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把专利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1、要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及企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

2、企事业单位在研究开发立项时,应对专利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对于研究开发所取得的成果,应及时取得专利保护,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在市场营销中,既要重视对自身专利权的保护,又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3、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企业要加强建立专利产权管理制度,对专利的申请和专利权的维护、运用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合理的专利利益分配与奖励制度,落实有关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把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方面的重要衡量标准。

4、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专利工作,支持和帮助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制定具体的专利工作措施,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专利的能力和水平。结合专利示范企业和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专利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

1、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利宣传教育,普及专利法和专利知识,使专利工作更好地为科教兴市“一号工程”服务。

2、将《专利法》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列入全市普法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及教育工作。加强对行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专利宣传与培训,把专利知识列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我市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应设立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或讲座,普及专利知识。

3、各级新闻单位应开设专栏或专题节目,宣传报道运用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好的典型,以案说法,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4、积极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专利法》,鼓励广大群众发明创新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乐于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开展调研,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专利工作政策法规

1、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市《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

2、积极开展地方专利立法的前期调研活动,结合新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争取制订《*市专利管理条例》。

3、加强专利管理法规的建设和政策制定。研究制定《科技计划中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市专利申请及实施资助办法》、《*市实施“一奖两酬”办法》、《重大发明奖励办法》以及《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中专利文献检索制度》等规章、政策。

4、开展专利战略研究。重点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战略问题,为本市支柱产业及关键技术项目的开发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引导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有利于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专利战略研究。

(四)完善专利工作体系,加强专利机构建设

1、完善专利工作体系,提高宏观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浙政发[*]45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市委[*]25号)的要求,加强专利机构建设,理顺关系,强化职能,充实力量,以适应加入WTO后全市专利知识产权工作的需要。专利授权量较多的县(市)、区应设立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机构。其他县(市)、区科技局要有专职人员管理专利工作,以确保各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专利及整个知识产权工作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鼓励、引导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评估、咨询等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市专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检查和指导,推动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

3、引导和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专利工作的主体。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备专职专利工作人员,建立专门机构。其他企业可根据工作需要,明确承担专利工作的机构和兼职人员。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专利信息资源的作用

1、建立专利信息运用机制。凡申请列入国家、省、市各类计划的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项目,需向有关部门提供专利文献检索报告;凡申请成果鉴定的项目,应提供专利文献查新报告。

2、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建立中国专利信息网*站。推动专利信息的利用,为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提供技术、法律信息。

3、加强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我市重点发展领域及支柱行业专利数据库,提供为经济、科技、产业部门制定政策以及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进行查询的专利信息查询系统。

(六)进一步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塑造*城市形象,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1、认真贯彻实施新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规。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机构和有关制度,及时调处专利纠纷案件,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2、进一步规范专利纠纷处理和查处假冒专利的工作程序,确保规范执法、准确执法、廉洁执法、公开执法。

3、严厉查处打击各种冒充专利和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重点抓好生产制造、商品流通、技术贸易等领域的专利保护工作。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4、加强专利执法的综合协调。专利管理机关要加强与*、工商、质量监督、海关等部门的执法协作,对知识产权严重违法案件,要及时移交*部门处理。

5、具备条件的县(市)、区要积极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探索县(市)、区级专利保护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

6、坚持以人民法院为后盾,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协调运作”的专利保护制度。积极争取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专利案件的管辖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力量,提高司法效率。

四、保障措施

1、为加强对专利试点工作的领导,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要求,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市科技局主任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领导参加的*市专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统筹全市专利试点工作,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专利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由市专利管理处负责人兼任。

2、把专利试点工作与全市技术创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继续把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作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创建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活动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将把试点工作的任务指标纳入对各有关单位的考核内容,进行年度考核。

3、为保证各项试点任务的完成,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试点工作的开展。同时,积极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经费上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