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科技档案管理 内在要求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76-02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社会正逐步向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转变。科技档案在企业或公司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经济技术的推动下,工作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逐渐突出,尤其是科技档案管理。由于管理工作复杂,工作量多,加大了管理难度,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必须引进信息化管理,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从而为公司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2 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管理

2.1 科技档案

所谓科技档案,即是指与生产技术等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资料,一般分有基建档案、农工生产技术档案、设备档案及科研医疗档案等。科技档案有其特殊性,可表现为以下几点:(1)和普通档案相比,科技档案专业性较强,主要体现在内容性质和形成领域等;(2)科技档案种类繁杂,特点显著,其多元性主要是因为生产活动的专业性造成的;(3)科技档案还具备成套性和实用性。在企业中,作为一种知识储备,科技档案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关资料和情报,提升企业的生产力,进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2.2 科技档案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模式对科技档案进行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性。科技档案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点:(1)收集。对科技生产中形成的资料进行采集,将其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以便最终实现科学管理;(2)整理。对采集到的档案资料进行处理,按内容或形式特点将其分类,以便查阅;(3)鉴定。档案资料多种多样,层次有高有低,用途也不尽相同,应对其进行仔细鉴别,按照档案质量和保存价值划分保管等级,没有实际用处的,应处以销毁;(4)保管。主要是指借助一定的技术,运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保护档案的安全和完整,尽量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5)统计。通过一系列相关参数对科技档案的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对其总的状况能够实时了解,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准确的数字依据;(6)提供利用。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些科学合理的新方法,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深一步开发,以满足工作需求。

在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兴起,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科技档案管理中,也开始引进信息技术,依靠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组成一个新的平台,为科技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为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 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繁重,且需细心,受诸多因素影响,管理中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3.1 管理模式落后

档案管理有多种方法模式,虽然同是收集整理保管工作,但模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各有所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许多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新技术有所忽视,虽然也能进行管理,但效率不高,浪费时间,还容易出现失误。若采取信息化管理,能够加快查阅速度,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3.2 服务手段滞后

计算机技术已遍布社会各个角落,还在继续发展,功能也越来越齐全,有些档案管理部门疏于更新,使用的计算机较老,只能做一些基础的简单处理,对于最新的计算机以及相关设备(如扫描仪等)则缺乏购置,不能及时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分享,不利于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3 服务方式较为被动

档案管理部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的,但方式过于被动,和外界交流不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以及方式范围等都比较狭隘。

3.4 信息开发力度不够

过于依赖档案的统计数据,而忽略了其实际作用,在查阅档案时,往往只是记录使用的目的,没有更深的解析,以致于良好的信息反馈机会错失。在引进实例时,没有将其进行汇编并重返社会,以致于边研工作跟不上,而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边研工作无法满足要求,在信息资源开发这方面,尚有欠缺。在新的形势下,档案管理部门要想提升管理效率,必须综合考虑,从思想、组织、管理、服务等多方面进行管理。

3.5 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在部分档案管理部门,有些管理员是兼职,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虽然很少犯大错误,但对一些细节往往处理得不够好。如图书馆档案管理室,多是由学生兼职,在管理中,由于长期借阅,或受档案室内环境影响,档案易出现损坏等现象,学生很少会因此而重视。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对实际的生产情况并不了解,再加上态度不认真,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可能会漏掉,以致于资料残缺不全。

4 针对科技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4.1 转变观念

首先应对科技档案管理加以重视,尤其是领导阶层,务必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将其纳入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范围内,实行岗位负责制,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档案管理部门应转变思想,保证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以免出现混乱。相关建设经费应算入年度财务预算,并考虑增加档案的保管数量,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大成本投入,购置高性能的计算机,其他设备如扫描仪、服务器等设备也应配置齐全。

4.2 创新组织机构

档案管理需有专门的档案室和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考核,还应培养其综合能力,通过培训,保证每个管理人员都能够对计算机有个深刻了解,并熟悉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并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实现手工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并进一步发展。

4.3 改变管理模式

为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便捷性,应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本单位中,尽量实行宏观领导,对所属单位,主要起监督、检查作用,并予以一定的指导,防止出现档案散化管理的情况。在管理机制方面,总经理负责整个管理,总工程师分管,技术和档案部门齐抓共管,实行责任承担制,将责任真正落实。管理方式尤为重要,为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效用,应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从实体保管模式向数字化保管模式逐渐转变,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4.4 改变管理方法

合理的方法在档案管理中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在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中,首先应选择适宜的档案管理软件,不管是系统、数据库、管理模块,还是与办公自动化系数数据接口,都要达到规定标准。注意数据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录入,做好目录检索,方便以后的查询维护工作,通过查找目录及扫描等方式,实现科技档案案卷、文件目录检索和全文查询,逐步完成信息化建设。

4.5 改变服务方式

手工式的管理方式显得比较被动,为实现主动服务,需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互联网技术可以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同时开通在线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工作效率提升,使科技档案的保密性得到良好的保障,并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主动服务。

4.6 做好档案保护工作

虽然信息化档案管理能够实现档案数字化,在线查阅,但有些档案以纸张或其他实体形式保管为佳。而纸张一旦受潮或其他原因影响,再加上频繁的借阅,容易出现破损,借阅者需小心谨慎,禁止乱涂乱画。如有破损,管理人员应尽量修复,并随时保证档案室的环境适合档案资料的保管。

5 结束语

科技档案对企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管理,可以进一步挖掘档案的价值,掌握其有用信息,并加以利用。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方式也应改进,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应引进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及互联网技术,逐渐实现信息化的科技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 闫宝霞.浅谈信息时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J].黑河学刊,2013,28(2):182-184.

[2] 王丽娟.浅谈企业科技档案管理[J].民营科技,2012,30(12):231-234.

[3] 徐越.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2,26(10):170-172.

[4] 曾芳.刍议信息化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时空,2013,18(2):217-219.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1科学管理信息化内涵

科技信息管理基础的管理信息叫做科技管理信息。重新整理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科技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等处理,让科技管理自动化,给科技管理创造了信息管理技术模式。在实施过程当中,科技人员进行网络会,将科技政策并及时的更新,社会各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把科技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在一起,在各个环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建立并优化管理系统,并且要不断地提高高科技的管理效率。

2科技管理息化的作用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有助于实现管理规范和科学化,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还能节约成本。为追求科技的进步,各单位都要重视,怎样管理好这些项目是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管理信息化成为了必然的信息要求,为其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手段,这种改变模式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果,更有利于提高行政能力。信息技术作为灵魂和手段,有规范工作的作用,大大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资源可以共享,间接地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科技管理信息化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各个部门都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管理和流程的组合,从而提高了管理以及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还能节约成本。

3科技管理建设存在问题

3.1对管理认识不足

有意识才会有行动,很多科技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所在,管理意识欠缺,管理部门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较轻,更加缺乏科学的规划,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2缺乏管理人才

科技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才能使管理信息化更快的发展,但是现在管理部门远远缺少管理人才,虽然有对计算机精通的人,还不足以达到科技管理信息化水平,科技关系信息化无法正常进行就是缺少了这种人才。

3.3设施不齐全、软件开发力不够

科技管理信息化要有先进的配置和硬件设施,要提高软件的开发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人员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最终使设施不健全,不能开发出所需要的软件,使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顺利的进行。

4转变管理意识

管理的意识可以推进科技化管理信息的发展。领导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意识直接影响到了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由于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使领导对建设的热情度不高,重视度不够大,所以改变领导的管理意识,能提高对建设的重要程度,是顺利发展的前提。还要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这需要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精通和掌握,要具备较强的写作水平,还会通过网上处理系统处理相关事物。还要积极地开展培训,让他们能更快的掌握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强网上的处理能力,从而来提高综合素质。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也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当前已经解决了网络安全的问题,但是内部隐患还存在,这也影响了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给科技管理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避免了系统资源风险带来的一系列危害。

5结语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信息技术所提出的重要要求。要不断地加强互动型合作,更快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总之,树立现代化的办公理念可以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管理时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深深体现管理的意识,才能更快的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当今时代的产物是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也是不可终结的潮流,需要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研究进步,信息化建设是松散的,没有固定模式,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来提升管理水平为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作者:冯笑 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敏.浅谈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2).

[2]章力.关于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5(5).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10-02

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发展,其科学研究工作在数量和水平上都得到不断提高,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与责任日趋加重。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的管理及大量科研信息的搜集、储存与筛选及判断等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传统的依赖手工或者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所进行的科研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科研迅速发展的要求。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H常事务。如何方便科研人员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人员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时代。我们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管理模式和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日益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一、影响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

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而来,民办院校的教师科研意识相对较弱,学术交流少,成果层次普遍较低,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教学科研工作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个别教师存在功利思想,为职称晋升或成果奖励而写几篇论文,追求短期效应,缺乏持久性;还有部分教师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心怀懈怠,一定程度上存在抵制情绪。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健康运行,需要众多配套制度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严谨的规章制度约束系统的使用和运行,系统不仅起不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反而可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数据更乱,从而导致领导质疑系统、职工不用系统的局面。加之学校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一致,使用的管理软件版本普遍不统一,这就导致了缺乏通用的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性标准,信息交互的实现还需要依靠人力,数据应用无法集成,既制约了信息化效用的发挥,也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此问题突出体现在科研与人事、教务和财务的信息的难以共享。

(三)资金不足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可能需要增加大量的软硬件,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将会进展缓慢,甚至停止。因此,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民办院校目前处于大发展的时期,各学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上,相对而言,对于科研管理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科研信息资料建设和科研信息化建设都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主流资源。,在先进的信息服务理念支撑下的丰富、完善、有机整合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是信息服务的理念,还是信息资源的建设,民办院校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

(四)管理队伍问题

一是民办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大多机构小,人员少,经费紧张,难得有机会走出去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和研讨,眼界不够开阔,看不到当前科研发展的前沿动态,难以指导其他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二是目前大多民办学校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二级管理,在二级院系中没有设有专门的科研秘书,往往是由行政或者教学秘书兼任,而能兼有信息技术和科研管理经验的人员更加缺乏,对比近年民办院校的科研和科技服务发展普遍迅速的现状,面对较大工作量较大,较多基础数据以及实时控制等现实需要,人员技术配备显得捉襟见肘。三是部分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比较吃力。管理项目不规范,成效不显著。

(五)缺乏技术支持

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建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加强相关技术队伍的建设非常必要要保障系统不出现“时常出错、恢复时间长”的现象,否则可能会大大降低员工使用系统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系统的信赖度。

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与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网络化

首先,学校和部门主管领导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以及建设经费上给予相应支持。具体地设立专门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信息工作;采取科技课题立项等形式对信息建设予以经费支持等措施。这是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信息化水平。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一要加强宣传,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树立榜样,使其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二要健全教师科研考评制度,针对不同人群合理设定目标,在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等方面适当倾斜、强化激励,引导并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和研究习惯;三要组织开展培训、讲座和辅导等多种形式,快速提高教师的科研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统一规划,注重联系,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合理投入

实施信息化是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桉心支撑技术和手段,但如果脱离了学校的组织、过程、资源和人员的大环境,未与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走弯路,作为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设计和实施就会缺乏前提和依据,就有可能成为“信息孤岛”。因此,必须克服“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正确理解真实的管理需求,全面考虑3―5年后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能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有效共享。

(三)建立适应信息化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科研管理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落后的管理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势必对现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产生强烈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改进原有管理系统中冗余的、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与工作流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匹配适应工作,以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带动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将科研管理部门从“收发室”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上,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率。同时,管理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度、更灵活的方式,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有助于改革组织本身,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四)加强组织和领导,完善管理制度

由于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领导的决策非常关键,有领导重视才能调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激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以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进程。同时,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严密、健全、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有效规范管理业务流程,保障管理系统运行,这也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首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整体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各部门加强合作,增进沟通,相互协作。其次,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人多手杂,造成数据质量的复杂性,如果不加强管理容易造成信息混乱,导致网络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应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作的管理制度,逐级把关、责任到人,每一道程序都有人签字负责,以防管理中的相互推诿。

(五)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员是根本,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管理队伍,只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才能为科研管理信息化提供长期支持,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和管理信息化的新要求与新模式,认真研究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科研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现代管理意识,提高管理理论素养,使自己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并不断更新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搞好信息管理,形成新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现代化意识和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和训练等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尽快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提高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锐性,从而成为具有良好信息意识、较高信息道德。

总结: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与普通高校一样,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和提高的过程,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的基础上,根据科研工作的规律和本校实际,统一规划,协同工作,分步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龙涛,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科研处,软件工程硕士,实验师。

参考文献:

[1]汪辉.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2):31―32.

[2]陶辉.高校科研管理网络化初探[J].武汉科研学院学报,2005(11):146―147.

[3]欧启忠,魏文展,李向红.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科研管理研究,2006(3):183―184.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82-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积极应对这一时代重大变革的需要,抓住机遇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应如何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是高校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管理内容看,信息化涉及到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工作。从教学管理手段看,就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笔者试图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观,并对如何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信息化的理念、内涵、人员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在信息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管理观念陈旧。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当前,在管理内容上,着眼局部,缺乏整体的规划;在管理投入上重硬件,轻软件。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往往导致工作主动性发挥不够,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在教学管理观上,人们依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观念、理论和方法,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信息建设、管理和交换。

(二)教学管理内容的信息化含量和程度不高。就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而言,信息课程含量严重不足。当前,一些高校在有的专业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几年保持不变(有的甚至更长,特别是传统的专业),很多高校只是根据国家的规定开设了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反映在教学计划当中的信息化课程仍然很贫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行政管理手段上,网络化、智能化还远未普及,管理效率低下。当前,很多高校都应用自行开发或主管部门颁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排课、考试、成绩、学生基本信息等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方面,软件重复开发,中途搁置和废弃的现象较普遍;另一方面,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编制的单机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共享,在不同系统中资源重复冗余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低,信息管理能力不足。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多数教学管理人员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上,对信息收集、整理、处理、联系和等仍采用以手工为主的传统信息管理方式,而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还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普遍的应用。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树立全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

(一)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确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管理创新理念。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实现管理创新。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创新,要求教学管理主体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改革和实践的有益经验,探索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新路子。

(二)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强化五方面的教学管理观。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强化的观念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重,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落实到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应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需要强化的观念是: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中一项综合性、战略性的建设工作,是高校建设的龙头,是高起点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建设水映高校的办学水平,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各类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世纪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状态,适时地调整、合并原有学科和专业设置,开设与现代信息教育相适应的新学科、新专业。

(3)在教学过程组织与管理上需要强化的观念是: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努力体现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改革思想;课堂教学要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CAI、多媒体技术等),要实现网络进课堂,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学时效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要积极创建实践基地,实现实践基地网络化。

(4)在教学行政管理上需要强化的观念是:管理出效益,科学的教学行政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中,要理顺教学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把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教学行政管理效率。

(5)在教学质量管理上需要强化的观念是: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生命线。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体系,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三、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方面的建设问题,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是教学管理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要让信息网络技术广泛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先进、可靠、完善的技术平台,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教学管理的信息资源主要有课程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条件信息、教学档案信息等。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做好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管理软件的开发。信息数据的采集,要注意数据的科学性和标准性,通过教学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四、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

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环境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懂得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掌握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只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原则。一方面,要引进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着重培养提高现有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现代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应用和开发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必须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规范,加强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人员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应用能力,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上岗证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实施教学管理奖惩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

五、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涉及观念的更新、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变革和管理队伍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涉及到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指挥中心和管理中心,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中,无暇顾及教学信息的建设,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缺乏信息反馈机制。而教学基层单位缺乏教学管理的自和信息处理能力,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建设,以致教学管理效率低下。通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扩大院系办学和管理的自,成立教学指挥中心、教学信息中心、注册中心、教学质量评价中心等机构,出台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反馈功能,提高对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实现信息管理的分流。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的全方位、全程式的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从而使教学管理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乐华,逢增苗.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