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研究

科技创新研究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技创新研究

科技创新研究范文第1篇

1面向国际前沿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是在契合大环境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提出的强国策略,它直接引领着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加快我们的发展步伐。西安光机所在推进转变观念理念、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创新科研模式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取得成效,放眼全球吸引凝聚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构建多种体制并存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了“孔雀西北飞”的良好局面。研究所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统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学科优势、打造事业平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及优美园区环境,吸引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为研究所创新跨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有近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西安光机所与国际学术界交往密切,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博士等国际著名科学家都曾来所访问讲学。西安光机所与意大利合作成立了“超高速光子网络与通讯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向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派遣访问学者和研究生。

2面向国家需求“十一五”以来

研究所以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做出了新的贡献。研制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有效载荷,成功获取了世界首幅分辨率优于7m的全月影像图,以及月面虹湾局部1.3m分辨率影像图。研制的“嫦娥三号”全景相机成功拍摄着陆器照片,成为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标志。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共同研制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实现了人类首次月基光学的天文观测,开创了世界探月史上的先河。研制的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为“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交会对接提供了精确导航。研制的“巡视器导航、避障相机光学系统”为嫦娥三号巡视器月面巡视实时提供导航和避障信息。研制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辅助卫星及着陆器定姿测量。研制的“箭载、船载、舱内外摄像机”获取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以及“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对接的珍贵影像,见证了我国航天领域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此外,西安光机所还圆满完成了光学遥感系列卫星、环境卫星主载荷研制任务,均在轨平稳运行,为国家安全、自然灾害监测与防范发挥着重要作用。步入“十二五”,西安光机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本着“特色、优势、不可替代”的发展思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了“创新2020”、“一三五”发展规划,加强前瞻性研究和新学科建设,组建起一批方向新、模式新、体制机制新的研究单元,强化重点学科专业化发展,强化创新与前沿技术研究,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引才引智,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发挥国家研究所的骨干引领作用,力争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面向民生需求西安光机所创新科研模式

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打破壁垒,打破条块分割,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痼疾的探索、成效以及光电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赏。并将西安光机所光电子创新园列为陕西创新性省份建设示范点。近年来,西安光机所面向国际前沿、国家需求和民生需求,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利用研究所优越的科研条件及开放的科研环境,吸引了一批科研能力强、创业激情高、在相关领域拔尖的高端人才。西安光机所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大胆创新,以“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成功转化了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光纤陀螺、3D打印机、3D投影仪、投影式血管显微仪、离子风空气净化器、T800碳纤维、智能电网用电流传感器、智能电网用光纤测温传感器等一系列造福民生的高科技产业化成果。近年来,研究所面向国家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布局研发与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已在5个地区建立了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孵化出一批不冒黑烟、不排污水、低耗能、高效益的高科技产业公司。同时,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家天使基金,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在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上大胆实践探索,建立“高端光电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进行有效探索与实践,打造出科研成果从创新到转化的完整“接力棒”产业生态链。

二西安光机所科技创新的探索

西安光机所作为国立科研机构,肩负着时代和历史的使命,体现在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此,西安光机所在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模式、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上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1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模式

西安光机所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敢于在观念、胆识和实力方面突破,以敏锐的思维和前瞻的眼光、扎实的专业和准确的判断来实现科研体制和机制的突破、科研方法和模式的突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突破,大幅提升传统学科的创新能力,加快新学科、新领域的布局。西安光机所的创新科研体制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在创新中把握好自身定位,形成了特色学科和核心竞争力。坚持产学研并举的科研模式,强调科研与市场的结合,推动研究所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

2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西安光机所历来重视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和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凝聚和培养。“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在科技创新工程中,将人才工作置于突出地位,打破传统人才禁锢,多层次多模式地构建人才队伍。采用多元化的用人模式,形成多元文化、多元理念、多元人才结构,不搞一元化,包容各种人才,为他们创造适宜创新的条件,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氛围和环境,从而不断推进研究所学科发展充满活力,让国立研究所成为国家真正开放和创新的平台,让人才支撑研究所的创新跨越。

3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民生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西安光机所通过实施政府、产业、大学之间“三螺旋互动的创新管理模式”,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构建“院地校三极战略联盟”,当三螺旋的螺旋线相互缠绕时,创新呈现出现新的意义,当三螺旋线相互交叉重叠时,它们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作用。新的组织创新正是由3个螺旋线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型的创新主体通过这些相互作用而产生,如孵化器、科技园、风险投资公司等。政府在其中起到了组织和激励的作用,产业推动着技术产业化,大学则实现着知识资本化。西安光机所积极开展拓宽院地合作、院校合作,打造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孵化出一批一流高科技企业,为加快陕西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进程,带动陕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结语

科技创新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共享经济;保险行业;大数据;区块链

1.科技创新的内涵

1.1科技创新的定义。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1.2科技创新的地位。全球科技创新在21世纪之后相当活跃,在我国,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能够提升社会生产力并提升一国的综合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科技创新近年来不断涌现,科技强国策略在我国深入贯彻实施。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布局,强调了涵盖5G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的“新基建”建设是我国建设综合性、全面化、现代型国家的关键着力点。实际上,“新基建”涵盖着由国家主导的科技更新换代、集中化、系统化的科技基础变革、升级。

1.3科技创新的作用。科学技术既影响国家的命运前途,也影响人民的生活福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革命能够改变世界格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必能提升国家的地位。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整体得到了提升,甚至有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国正努力迈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可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企业方面,企业依靠科技的力量突破瓶颈获得发展的机遇,在科技上具备优势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我国企业不断地加大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少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了成果,一些中国企业比如华为和浪潮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而打开了欧洲和美国等国外市场,“新四大发明”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科技创新使企业乘风破浪占领市场制高点。在人民生活方面,科技创新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网约车、移动支付等技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和人们的幸福感。

2.科技创新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自2016年开始,共享经济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科技作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变革关键因素、推动共享经济创新式发展主动力。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用户信息泄露、出行安全导致的共享信誉下跌、交易价格失衡的市场秩序混乱、劳资规制缺乏规范带来的劳动纠纷等.在这些问题出现后,很多学者从新兴技术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案的相关研究和建议,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用户信息泄露、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安全问题、利用线上化的平台交易模式解决交易价格失衡等。由此可见,在实践中,科技作为共享经济推广繁荣的基础,是共享经济发展、创新、实践,以及实现大规模普及的重要推动力。

2.1科学技术对共享经济影响的历程。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到大数据下的共享经济普及,利用云端数据库、卫星定位系统的大数据技术融合,实现了协作交易下的共享经济有效、智能的供需信息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到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人车或新能源汽车以及5G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蓬勃发展,这些科技将不断地改变交易模式、行为习惯以及现有的经济存在基础、价值创造,可见,科技的演化升级因其自身颠覆性的破坏式创新力,必然会对现有的共享经济模式产生新的影响。

2.2人工智能对共享经济的影响。共享经济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开发运用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点,在共享经济的出行、医疗以及住宿等领域将有所创新应用,将会在身份核验、内容治理、辅助决策、风险防控、服务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区块链对共享经济的影响。共享经济能够使用区块链技术主要是因为区块链具备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可溯源以及机器信任等优势,能够解决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满足其发展需求,从技术上支持共享经济的信用建设与保障。由人民创投的《区块链+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报告》表明,区块链技术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和升级。

2.4共享经济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案例。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共享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科技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滴滴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确保乘客的安全,滴滴研发了群雁智能出行平台,这个平台综合运用了智能车载系统和智能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等功能,警企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全程录音以及大数据轨迹分析,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运用确保出行全程的安全。旅游住宿共享平台爱彼迎(Airbnb)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房东和用户提供了可信的商业环境。区块链技术保证了平台信息的可信,基于可信的信息和信任机制,平台还可以给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房屋租金的预付等。共享经济主动开发利用新技术,实现科技创新,提升共享经济平台的输出效率,优化共享经济的服务体验。共享经济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业态,也一定会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融合技术创新共同发展。

3.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

我国保险行业的增速在2016年之后开始逐渐放缓,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行业发展需要。保险科技作为数字经济的载体之一,越来越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竞相投资的重要领域。保险科技发展给保险在渠道获取、产品营销、盈利模式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3.1科技赋能互联网公司布局保险业务。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保险公司,一些互联网巨头比如百度、腾讯以及阿里、东京等公司已经开始布局保险业务以扩充其业务范围,还会不断地有更多的行业大咖进军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至少如今两者之间的合作是利大于弊的,目前合作还是可以使两者互利共赢的。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被不断运用的背景下相比于传统保险公司有着无法超越的优势,因为互联网公司拥有海量的电商数据和与消费者有关的数据,以此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识别用户的风险偏好水平以及风险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保险业务,匹配合适的保险产品。

3.2保险公司利用科技创新谋求发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以及保险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传统的保险公司不再是开展保险业务的优势主体,保险公司应跟随科技进步的步伐,在保险行业的转型时期谋求转型发展,让保险科技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地探索创新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科技创新给保险公司带来发展机遇,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赋能是保险公司研究的主要课题。

3.3保险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式。3.3.1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推进保险创新产品设计。保险结合科技实现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数据和客户上,保险公司之前在风险敞口和损失模式方面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在交易和风险管理中利用分析工具处理获取,获取的数据非常有限。如今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取得用户的性格特点、健康情况、收入水平,金融理财产品以及用户行为等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用户的情况,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掌握用户的保险需求,可见,保险公司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预测模型,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独有的个性化产品,目前平安、泰康、众安等保险巨头纷纷将大数据的应用到保险业务当中。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也在保险行业有所运用,区块链技术独有的分布式记账的方式能够成为一种解决交易中信任问题的方案,保险行业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使用区块链技术,在场景识别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开发有特定风险场景的保险产品。自动执行协议是区块链技术的功能,也就是在去中心化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共识机制,省去了中心化检验,从而使保险产品更加高效、更加透明以及更为安全。3.3.2运用人工智能优化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AI具备计算机图像识别、机器学习、NLP以及人机交互这几大核心技术,以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能力作为其支撑的核心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加强了与用户的交流互动,稳定用户资源。例如在销售方面,采用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客服,为客户全天候答疑,24小时整理信息不停歇,与人工客服相比较,不仅在服务时间上有优势,并且成本也能够大大降低了。在投保方面,采用智能顾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迅速掌握用户的信息,进一步分析用户的保险需求,从而进行智能匹配保险产品,实现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投保方面,避免了客户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搜索信息比对花费大量时间,提高客户转化率。在核保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在线上和客户交流,无需等待,直接能够取得用户的信息用于风险预测,承保与否即可确定,大大提升了核保效率。在定价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保险业务的定价实现差异化,主要是通过获取识别用户的信息并加以分组区分,按照风险高低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自然不同的风险收入不同的保费,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更为合理。在索赔处理和欺诈识别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连接用户外部信息和征信数据,提升风控以及反欺诈能力,侧重于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从而减小赔付率。可见,在销售、投保、核保、定价以及风控等多个环节当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都使原有业务得到改善,优化了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3.3.3科技理赔为保险服务赋能。保险用户通常有“理赔难”“理赔慢”的感受,但是随着大数据、AI等手段的科学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将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保险行业的率赔率达到了97%以上,平均理赔天数大大下降,可见,科技赋能保险使保险理赔的效率得以提升。例如中国太保在理赔方面推出“e闪赔”“太e赔”、蚂蚁金服“定损宝”“车险分”、平安养老险的“极速赔”等。这都源于AI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使得客户在理赔过程中有佳的体验。就拿平安养老险“极速赔”来说,平安保险公司与医院共建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用户不需要提供病历以及发票等材料,系统自动高效率完成审核工作,门诊理赔最快实现20秒结案。再说说车险领域的“定损宝”,是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成功应用,对于车辆发生风险导致的不规则损伤问题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多角度拍摄受损车辆,通过算法识别事故图像协助保险公司定损。科技理赔赋能保险大大减少理赔纠纷案件,实现高效理赔,成本也得以降低。

4.共享经济与保险在技术创新上协同发展

通过以上对科技创新在共享经济与保险行业当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科技创新上是同步发展的,均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上的创新发展,两者在科技创新背景下能够协同发展。

4.1科技创新背景下共享经济与保险业协同发展的必然性。共享经济领域不断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以保障平台交易安全,使产品服务得以优化以及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保险行业加大保险科技的开发应用,以信息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可见,在科技领域共享经济和保险行业是同步发展的,两者势必能够利用数据、技术、客户资源等优势协同发展,推动共享经济与保险业融合发展,加大保险与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的合作。

4.2在共享出行方面。分享式驾乘方案带来了对责任险及个人损害险的新需求,基于使用和特定行为获取驾驶数据的个性化保险需求。大数据这样的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需求。例如UBI车险就是将车主驾驶行为和使用车辆的相关数据结合的个性化保险产品。运用OBD车载诊断系统和驾驶员监测系统,并通过监控里程及油耗等车辆使用数据,获取车辆使用情况以及驾驶员的开车行为和习惯,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评估驾驶员的风险等级,以此进行保险费率的厘定,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为驾驶员制定个性化的保险产品,进行差别定价,对于驾驶行为较好的驾驶员给予一定的保费优惠,而驾驶风险较大的驾驶员则要多缴纳保险费。这体现了共享经济与保险在技术创新上的协同发展,使得两者在经营管理上更加科学,提供优质服务并节约运营的成本,双方是互利共赢的。

4.3共享经济平台借助保险科技手段做风控、投保、产品、保险保障。保险业务在共享经济中渗透,在科技创新上合作更为紧密,共享经济平台利用保险科技有效地识别客户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情况,明确用户使用共享经济平台的过程中受伤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以便做好风险控制。共享经济平台的投保也可以运用保险科技手段,“订单绑定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保险公司保持与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线上对接,平台用户使用共享工具时,用户个人发生的数据能够传输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数据情况迅速为用户投保,保障用户的安全。

4.4区块链构建信任机制促进共享经济与保险互动合作。共享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对社会信用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数据以及技术支持,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和信用体系具有双向促进的作用。同样,保险也是以信任作为重要基础的,保险将区块链技术分布式算法、不可抵赖机制、时间戳的管理及智能合约技术运用到信任体系的构建当中,保险体系将大大降低了的信任成本,使之成为与共享经济沟通合作最为有效的方式。再加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社会性的属性,保险为共享经济的安全和效率问题得以解决,促进双方合作发展。同时保险借助保险公司的发展获得完善自我信任体系的强大动力。

5.结语

科技创新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活动

当今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形势下,高校应该把科研放在首位,科研与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内容才能逐渐更新,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服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科技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于各大高校对科技创新活动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参与的涉及面小

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学校团委负责组织。一般的程序是院团委在宣传科技创新活动之后,由各个学院或系部具体组织学生申报科技创新课题。申报课题后直接报送到团委等部门。因为经费的问题、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己认为不具备竞争力,基本就不提交课题申请书。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没参加此项活动,参与的仍然是少部分学生。因此科技创新活动有着局限性,参加比赛的或者课题立项的同学占大学生参与比例的少数。

2.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不大

可供大学生选题的范围较窄,立项的课题大多数是雷同的,研究方法单一。大学生自己不能单独立项,资质条件不符合填报的要求。高校老师的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直接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少,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的锻炼和提高就很少。所以说在申报课题的积极性方面,大学生几乎没什么兴趣。而在谈论到在科技活动中有哪些收获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在学术上和科研上并没有大的进步。在评优或评奖的时候会相应的加分政策,其他方面收获较少。

3.组织体系不完善

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把工作的重心都放在教学改革、学分改革上面。往往忽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如果能把科技创新活动也纳入学生的学分体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是活动的更加有特色,不是有了某种比赛,才有针对性的练习。参加比赛也会取得较好的名次。

4.缺乏对创新活动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各高校的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考虑学生的个人因素,很难出成果,对许多课题不能跟踪研究,造成科研项目种类繁多,难以呈现出精品的课题项目。学生的在校周期都是三年,有些课题还没有研究完成,学生就已经毕业了。好多课题不能按时结题,这种情况也削减了导师鼓励学生申报课题的兴趣。奖励机制也不完善,没有详细的制度约束学生,参与活动的学生和不参与活动的学生,在量化考核的时候是一样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越发的减少。

二、提升高校科技活动的对策

1.改革教学模式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的先发优势,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导师带着学生一起做课题。把科研的内容带到学生的课堂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学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学习方法。课题的申报、填写,材料的收集、汇总等待一系列工作都由导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采取项目式的教学,让学生也有单独承担某个课题或者项目的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力。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改革和优化当前的教育模式、整合和优化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加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2.完善激励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良性发展,需要用长效机制的保障,不断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团队的创新潜能,依靠良好的运行机制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根据高校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科研工作的考核办法,对表彰的力度、奖励的办法更加具体,将科研立项、职称评定、评优评奖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建立科技创新团队

依据学院的发展规划,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依托科研平台的高级别项目进行科研活动的申报,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的组成可以由校内教师组成,也可以由同类院校的教师联合完成,实行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谢志新,牛东红.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2,31.

[2]马新飞,郑晓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12月,第17卷第6期.

科技创新研究范文第4篇

1.1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也成为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各大高校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利用其学校的人才资源建造的“北航科技园”,为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现实基础;还有部分大学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这一项目来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项目由上及下的推行情况却不太明朗;而对于绝大多数资金短缺、科技人才资源不乏的理工类高校来说,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创新大赛的阶段,奖品也只是为学生素质拓展加分、颁发荣誉证书等,因此现实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情况不容乐观。

1.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意义

1.2.1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学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则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2.2促进企业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持力量是企业。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才是发展之道。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得益者就是企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的科技创新成果,还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3推进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表现,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科技创新型人才,同时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过程中,受学校政策和自身经验认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下:

2.1大学生缺乏成果保护意识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规则相对简单的学校,对社会的复杂程度缺乏深刻认识,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法律常识,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极有可能丢失对成果的所有权。有的企业在帮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的过程中,趁机抢注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权,谋取经济利益。这种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思想过于单纯,缺乏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

2.2科技创新以获奖为目的,缺乏实用性

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不惜利用丰厚奖品来吸引学生。比如加素质拓展学分、获得荣誉证书、奖学金等,在这些物质诱惑的驱使下,很多学生的设计理念就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科技创新的目的渐渐不再是因为喜欢科技创新或是希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而方便和服务人类,而是为取得最终的物质奖励而进行科技创新。目的的转变自然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理念,为获得丰厚奖品,科技创新便会局限在比赛规则的小框架里,从而缺乏实用性和可转化性。

2.3科技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知识的教育,对社会涉足不深,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过程中,缺乏对社会、对市场的敏感度,甚至对自己研发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一片迷茫。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缺乏竞争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大学生缺乏经济观念,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及环保性能等实际问题考虑不够,造成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低,这也是很多企业不选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2.4科技成果缺乏转化渠道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极低,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且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科技创新成果缺乏转化渠道。很多大学生为了使科技创新成果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是因为转化渠道不通畅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被废置,由此可见缺乏转化渠道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的重要原因。

3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措施

针对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本文对高校、企业和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措施:

3.1培养学生的成果保护意识

针对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意识,提出了这一措施。从学校来看,在校内可以针对科技创新类的学生,在社团或者校内组建辅导讲座,为学生宣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对自己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和关于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让他们能够形成系统的成果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的知识,从而为保护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打下基础。

3.2高校和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为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建议高校与企业合作,鼓励科技创新类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创新。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强联合,为学生准确敏感获取市场信息提供了途径,同时也让学生对企业的项目成本及生产成本和企业所要求的环保性能有了概念,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高校大学生有暑假和寒假,针对如此长时间的假期,很多高校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

3.3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成果因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受学校物质奖励的诱惑,所以大大降低了实用性,导致转化率极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没有为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任何促进作用,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此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指导老师的奖励,比如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加入职称评定以及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积极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做出合理指导,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4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接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疏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企业与大学生的专业对接,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及时得到企业的关注,从而影响了成果转化的进程,不管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遗憾”,因此要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对接,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疏通。

3.5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机制

为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申请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与个人的捐助或赞助等形式,帮助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起步难的问题。其次,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储备力量,为科技创新型的大学生社团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最后,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免试直研、奖励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3.6积极鼓励高校师生创办企业

当前,学校科技企业中的公有制成分偏高,存在很大的体制障碍。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注重发展股份制科技企业,学校师生可创办民营企业,通过灵活的形式,鼓励师生走出校门,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3.7成立科技创新成功转化中心

转化中心作为吸引和汇聚全国部属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国家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通过着力打造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和运营工作;通过承担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规划、执行和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的建设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氛围。转化中心要以高水平规划设计、高效能建设管理、高起点运作发展,努力孕育最具竞争优势和活力的创新力量,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配置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为地区开发开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4结语

科技创新研究范文第5篇

资源导向。协调、整合学校内资源配置,争取并引导校内多种资源要素向国防科技聚集。在软、硬件上确保国防科技的发展,推进国防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建立起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开展国防科技工作的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保障机制,营造高校国防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环境。在资金上要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如在学校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投入中,要优先安排、重点保障一些国防科技重点学科的建设以及重大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实施;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申报管理过程中,可设立专项有针对性地支持瞄准国防领域的原始性创新、交叉集成创新以及有重大军事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的前期培育。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通过其他资金渠道,对开展国防科研项目的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完善国防科研基础设施等措施来扶持高校国防科技发展。

政策导向。优化高校国防科研环境建设,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成果评价、利益分配、成果转化等环节上探索灵活、高效的特区政策。高校应根据科技创新优势,突破现有按单一学科组建、适合于教学管理的传统科研模式,建立跨院校、跨院系、跨学科的交叉学国防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优化配置高校学科、人才、仪器设备等多方面的资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点从人才评价与聘用、国防科研财务政策、平台投入方面建立适应国防科研发展的配套政策,为新时期高校国防科研再上新台阶做好支撑工作。

提升人才培养贡献能力高校是国防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直接影响着国防科技人才队伍的质量以及创新的潜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向国防系统人才输出的质量。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吸引大批高水平的教师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贡献。(1)加强高校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建设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十二五”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创新战略,制订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引进优惠条件和国防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优惠政策。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国防科技人员的倾斜,培育一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武器装备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国防科技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2)加强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国防科技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要求更严、更规范,其管理水平对高校国防科技发展至关重要,是确保国防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加强国防科技管理业务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国防科技管理调研工作,借鉴国防科研院所及军工集团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3)高校立足本校优质人力资源,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和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及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成长和使用机制,不断壮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由国防科技战略科学家、专家、青年骨干、研究生和管理团队组建成技术线、指挥线协同攻关的研发队伍。

提升创新产出贡献能力高校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保密管理制度不完全适应国防科研特点,创新产出与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需求还有一段差距。因此,高校在建立与国防科技相适应的成果评价机制前提下,首先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其次要提高专利和鉴定(验收)成果均量。(1)建立健全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由于高校缺少适合和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考核体系和评估指标,不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国防科研,创新产出情况也不够理想。国家应出台关于国防科技成果评价指导意见,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解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充分调动师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国防科技创新成果产出。(2)高校针对国防科研,在考核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一些特殊的管理规定和优惠政策。对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的激励和扶持;建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专门评定国防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认定国防科研人员的职称;加快建立健全高校现有民口科技资源和成果的共享机制。

提升创新研究贡献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国防科技总经费达80亿元。但从各高校科研经费组成看,国防R&D研究投入、国防科研物质投入、人才投入的比例相对民口部分较小。如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经费比例约占全校总经费的45%,浙江大学约占11%。因此,高校在未来参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首先要不断加强R&D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高校国防科技创新平台、扶持高校国防科技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际合作交流、促进R&D能力提升,设立与国防科研院所、国防工业企业以及政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其次要加强国防科研的物质和人才投入。一方面,高校要争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和军工企业院所加大对高校国防科研经费和项目的投入,尤其是非竞争性培育经费的投入。以美国MIT林肯实验室为例,美国军方每年以非竞争性方式,拨付一定经费支持该实验室开展前沿探索研究。通过长期资助,林肯实验室广大科研人员在一种“衣食无忧”的工作状态下,以极高的科研热情,为美国军方提供了大量的、能够支撑长远发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高校要提高其从事国防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将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投入到国防科研项目中,提升国防科研项目的产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