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范文精选

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研究生;党建机制;党的建设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要积极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组织生活形式,使党建工作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相结合、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引导研究生党员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学领域,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之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研究生党建机制,是指高等学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过程中的内在工作方式和诸多要素的相互联系方式,是一个涉及到体系、制度、平台和载体等相关要素相互协调作用的控制系统。面对中央倡导的“实施科教兴国,推进科技创新”战略,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对研究生党建提出了新要求,因而需要全新的研究生党建机制。本文深入分析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最终构建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的研究生党建新机制,使研究生党员成为高校科研的强大助力和生力军,以及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后备力量。

一、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其他学历层次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

1.研究生党员比例较高、队伍庞大[2]。研究生是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水平的佼佼者中选拔的,很多学生在成为研究生之前就已入党,党员比例远高于本科生,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生党员队伍。

2.研究生阶段学习与其它阶段学习方式不同,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专一性与广博性、研究性与创造性等特点。研究生偏重于科学研究,很多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形式分散、集体意识淡化。因此,研究生党建开展受到了来自学术研究、个人追求等各方面压力的冲击。

3.研究生个性发展具有鲜明特征。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较高,走出了本科时期的懵懂和稚嫩,养成了开拓进取、坚强乐观的精神,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党龄也相对较长,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4.虽然研究生的世界观较成熟,但还未真正形成。大部分研究生党员是始终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年轻人,容易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在遇到问题时,考虑更多的是一己之利,而不顾全局利益,不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价值观。

5.研究生总体素质较高,个体差异较大[3]。研究生素质体现在政治素质、专业和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大部分研究生在大学正规教育阶段经历了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理论知识教育,经过了严格的选拔与素质培养,总体素质较高。但同时也存在着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素质、急功近利而忽视道德素质、理想主义而忽视心理素质等问题。

二、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以及生源的差异,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特点以及党员思想现状的分析,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生党建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架构,指明了高校党组织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但是,面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很多学院都是一名研究生秘书负责研究生的全部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管理、党建工作、教学管理、实习就业等,研究生秘书忙于基本事务管理,党建工作流于形式;注重科学研究,淡化政治学习;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党员组织生活没有落到实处;积极分子培养考察难度较大,培养质量不高。

2.研究生特征复杂,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功利化[4]。研究生大多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思想活跃,渴望学有所成,容易接受新生事务,在思想、心理、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着诸多特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缺乏工作经验;思想上相对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心理上自我意识更强,婚恋、择业压力大;政治学习淡化,功利主义风气盛行;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组织观念淡薄;生活上独立能力强,难以集中管理;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政治上不够成熟;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功利化明显,社会责任感差,奉献精神减弱。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研究生党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造成部分研究生党员政治信仰迷茫、责任意识严重淡化;二是高校研究生扩招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有些研究生入党只是为给就业增加法码,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入党动机不纯;三是一些党员干部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违法乱纪,损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给研究生的政治信仰带来冲击,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了怀疑和否定。这些问题都给研究生党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科技创新是对研究生培养的客观要求

路甬祥院士指出[5]:“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已很难找到一项没有研究生参与的重要科研活动,也很难找到一项不包含研究生贡献的重要科研成果。”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战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科技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素质培养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生科研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原创性成果少,创新能力不足。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存在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科研活动的思维定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不足。二是在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目前的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是围绕导师课题在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领域进行实用型和跟踪型研究,而进行系统理论和探索性研究较少,难以取得创新性成果。三是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限制了创新[6]。创新是以学术积累为基础的,现行的评价机制,使研究生忽略了学术积累的重要性,不愿意将过多精力放在创新上,降低了创新能力。此外,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降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传统教育观念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的导师素质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生源质量的下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和灵魂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就不是高质量人才。高质量的研究生应当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带头人,有能力站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想了创新、文化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前沿,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包括能动的学习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升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等。高校的教育教学应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机会与条件,加强对研究生科研的系统和严格训练,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发掘创新潜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以科技创新战略构建研究生党建机制

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科技创新离不开党建工作的支持和保证,在抓好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抓好党建工作,围绕创新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创新。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围绕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的基本定位,努力推进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战略相结合,以科技创新战略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具体如下:

1.制定激发研究生党员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秀的研究生党员予以嘉奖,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励机制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激发研究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7]。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研究;提高研究生就业创业能力。

2.创建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机制[8]。

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也是党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应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政治思想引导、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生党支部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长期以来,在精英人才教育管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战略的引领下,牢牢抓住党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以党建促进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既体现了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根本要求,又实现了党对精英人才的绝对领导,有利于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生命力与凝聚力。

3.完善二级管理体制下的党建量化考核评价机制[9]。

随着高校党组织队伍建设的深入和细化,二级组织结构逐步建立和完善,量化考核是评价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考核评价,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提高党员素质。研究生党建考核要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基础,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科学运用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要针对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体现科技创新的相关内容,并设置相对较高的权重;考核工作要落到实处,采取“听、看、查、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党建机制[10]。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党建,也是科技创新战略在党建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离不开先进快速的校园网络,网络党建是广大研究生更容易接触的方式。网络党建平台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通过网络平台,为研究生展示更具吸引力的党建信息、实现更多样的互动交流、提供更有效的电子党务。

5.着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思想教育平台机制。

思想教育平台以“崇尚科学追求美德”为主题,通过“在创造中成长、在创新中成才”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研究生科研品质。在研究生中开展培养自身科研创新意识、抵制诚信缺失和学术失范的大讨论,使研究生对在校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名人名家系列讲座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升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倡导学术争鸣的良好风气,促进学术思想碰撞,为搭建高起点、深层次、大范围的思想教育平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3-29.

[2]刘莹.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60-161.

[3]王沛.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6):191-193.

[4]文静.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19.

[5]冯斌.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与研究生开放实验室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6-9.

[6]徐亚清.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8-101.

[7]巩文红,仇贵生,李建军.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9-92.

[8]齐颖.基于科技创新视域下的研究生基层党支部工作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210.

[9]王一侠,张雪.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的党建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2(4):34-35.

科技创新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策略

当前玉米育种科技的创新带动玉米产业的发展,同时,玉米育种科技创新也面对着一系列的挑战。要对各方面的育种科技需求进行了解,对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实践,形成玉米育种的创新机制,不断发挥玉米产业对社会的价值。此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战略高度,使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主体能够明确,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产权的保护,推动玉米育种的科技发展。

1 玉米育种科技对玉米产业发展的影响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要加强对玉米育种科技的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对优良的玉米品种进行选育,有利于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玉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优势,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在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选玉米单交种,采用多种育种手段,引进外国的杂交种作为原始材料,对本土化自交系统进行有效改良,推动玉米杂交种水平的提升。

2 目前玉米育种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育种科技的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对外依赖性较强,没有进行自主研发;其次,育种科技缺乏长期性,大部分育种单位所产出的科技成果应用不能够长期获取稳定应用;再者,玉米育种的科技规模较小,对于低水平的重复行为,使得玉米育种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没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种子市场出现混乱。除此之外,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缺乏对分子育种理论的建模,育种的效率不高,与国外一些先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有效地提高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效果。

3 推动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具体对策

3.1 提升战略高度,加强科技创新

在当前的农业部门发展过程中,对玉米育种科技项目进行开展,要提高战略高度,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玉米育种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针对一种科技创新,要加强重视,形成创新的环境,对玉米育种科技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从而提供战略支持,推动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3.2 解决玉米育种科技创新中的问题

针对玉米育种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阻碍因素,要引导玉米育种产业与科技成果的结合。借助市场化操作,对玉米育种科技建立机构,围绕玉米育种科技创新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一种科技创新的新路径,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3.3 促进玉米育种科技创新主体的明确

国家在制定相应政策,开展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明确主体,对主体的数量进行增加。借助资源和资金吸引人员,开展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项目,形成新型的科技产业。其次,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对玉米育种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提升,在对主体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使得种子市场能够得到净化。

3.4 加强对玉米育种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

科技创新机制范文第3篇

一、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1、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研究开发实际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的企业,由区政府从企业贡献中拿出部分资金给予奖励。

2、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单独管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企业购置软件,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最短可为3年。

二、促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产品开发

3、区设立科技创新创业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产学研活动,由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实施产学研结合的项目。

4、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设立经过省级以上认定的博士后科研站或重点实验室,区财政给予经费匹配,最高匹配10万元。

5、鼓励企业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及新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对企业当年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产业导向、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并通过国家、省鉴定的,区政府一次性奖励每个产品分别为1万元、0.5万元,并推荐到市里参与评奖。

三、强化技术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

6、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每年新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和1万元,奖励按最高级别享受,不重复计奖。

7、对经过省以上的科技部门认定的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等科技基础设施,经评估为优秀和良好的,区财政参照省、市标准给予奖励。

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8、对新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且当年销售收入和入库税收比上年增长20%以上的,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0.5万元补贴;对新认定的省星火龙头企业,一次性补贴3万元。

9、对获得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等国家、省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并能有效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区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匹配支持,并给予项目主要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不得超过5人)一定的科研津贴或奖励。

10、对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发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投产两年后利税超过500万并形成工业化生产的,奖励主要贡献者3000元。

五、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11、设立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津贴发放等。

12、用好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加快培养和引进我区前沿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及优秀企业家。

13、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我区工作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其薪金可在成本中列支,并在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

六、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

14、鼓励各类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项目承包等各种形式转化创新成果,参与科技创业。

15、对科技人员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可分3年到位,首期出资额应达至认缴额的10%,且不低于人民币3万元;申请设立非公司制企业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但这一年内能够予以完善的筹办企业,可由工商部门现行核发营业执照,实行预备期企业管理;对外省(市)的企事业单位及科技人员、海外留学人员自带科技成果来我区创办企业或实施转化,经认定,除享受上述优惠外,可优先享受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

16、科技人员离开原单位从事科技创业的,其档案由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代行管理,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收人事档案服务管理费用,其管理成本由区财政列入预算。

七、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17、区政府每年及时安排科技三项经费,主要由科技部门用于新产品试制,中间实验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以后每年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不低于2%,使“十一五”末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1.3%以上。

18、区财政每年按人均0.2元落实科普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努力达到省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

19、强化企业的主体投入地位,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规模骨干企业不低于3%,一般企业不低于1%,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20、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按规定可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八、加大对科技创新奖励力度

21、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类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在原获得奖金数额的基础上,本区加发100%的奖金,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在原获得奖金数额的基础上加发30%的奖金。

22、设立*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对我区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关人员进行奖励,两年一评,每次奖励人数不超过2名,每名奖励2万元。

23、区政府每年表彰科技进步先进镇(街道、开发区)、部门5个和科技进步先进企业10个,先进个人20名。

九、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

24、设立专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专利申请或授权进行补助,对优秀专利成果和专利发明人给予奖励,对专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企业进行表彰以及专利诉讼补贴等。对本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需申请费、实审费给予全额补贴,省财政承担50%,其余在区专利专项资金中列支;对本区单位和个人申请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易于实施、产业化前景好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并经确认的可申请资助标准为发明专利1000元,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500元。

25、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制定,对当年成为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的企业,区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十、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责任考核

科技创新机制范文第4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相关机构和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思想创新,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协会兴趣小组活动等。另一类是实物、成果创新,比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维数字建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开放性实验室的科研活动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尽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并且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仍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活动的形式多样,但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学校对工程实践的投入不足,工程型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施不全;科技创新的成果流于形式的多,转化率较低。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新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加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

1.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能够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增强了实践能力,进而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生课堂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真正体现了工程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最终目的。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工程知识的继承发展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全方位的提高提供了舞台。如: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首先要认真选题,通过文献检索、市场调研等确定自己的竞赛题目,然后设计方案,进行上机演练、调试、修改完善、产品制作,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完成产品期间,要和老师、同学、公司、专家以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等打交道,学生通过与他人交谈、交往、联系,学习了待人接物的道理,锻炼了个人处理好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指挥协调管理能力。

架构基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1.积极营造创新气氛和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是前提

营造创新氛围是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首先,要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通过学校的校报、学校校园网、广播、黑板报、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其次,要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都要向学生开展创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有思考、有综合,也有创新;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多出综合性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有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要在科研活动中吸收学生,参与到课题的各个环节中。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制度是保障

完善相关制度是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实施、条件保障单位和部门的职责,成立学校层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实验中心以及相关学院之间的相互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出台相关政策,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指导教师的配备和相关待遇、经费、工作场地及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要大力支持。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的老师,要建立和完善在成果认定、职称评定、评优评选、出外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对于学生,则从课外学分的认定、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面制订奖励制度,从而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3.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础

学校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类教学科研资源,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频率。特别是由二级学院分管的具有共享性质的大型加工设备、分析测试仪器,应该由学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配置充足的专项经费,加大对一些创新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的支持力度;卓有成效地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和专业比较密切相关的企业要舍得花精力和一些费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课程的设置论证到实施要严谨求实,每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培养哪种技能必须明确,能够体现育人特色;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题目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结合实习企业情况自选题目,指导教师把关等。

4.分阶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重点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持续开展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分阶段进行。大致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较高级阶段和高级阶段。(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属于启蒙认识阶段,适合于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新生处于基础学科学习时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是比较缺乏,但大一的学生有热情,精力旺盛。学校要下力气,做好前期工作,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科技创新等活动来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兴趣。九江学院的“濂溪讲坛”从2006年至今已举办了101期,从开办至今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外交官、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在弘扬九江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师生的学术和文化视野、启迪人生智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学校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2)中级阶段。中级阶段属于认知阶段,通过结合大二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从学生开设的实验实践课程入手,经常举办一些专业化、体现学校特色的、与学科设置相匹配的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九江学院每年都举办全国3D大赛选拔赛、三维数字设计大赛和信息技术水平大赛、钳工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通过比综合素质,加强课题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思维。(3)较高级阶段。较高级阶段属于实践阶段,由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高校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由于九江学院积极参加江西省教育厅以及全国的学科竞赛选拔赛,学校在师资力量、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按照新制定的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对于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根据获奖等级进行成果奖励,以此来激发师生的工作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属于实践提高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创新意识培养和熏陶,创新意识逐步成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参与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九江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个人的职业规划及发展要求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从2010级开始,学校开展了课外学风的选修工作,要求本专科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后还应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学分,课外学分形式多样,有毕业综合技能测试、开放性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等;另外,学校在申报成功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托,认认真真地选拔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准工程师培养,在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最多指导2名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大四的课程全部在企业完成。以工人的要求进行管理,以工程师的目标进行培养,力争使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顺利进入岗位。

5.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

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型工程类人才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实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过程必须注重实践环节,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要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8]通过将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聘用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先后聘请中铁集团大桥七处、昌河集团、6354所等企事业单位的高工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同时利用寒暑假选派部分教师分别进入企业学习、锻炼。学院采取了相关考核和激励措施,使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化、常态化,这种“双师型”队伍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源头引导作用。

结束语

科技创新机制范文第5篇

【摘要】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本文在对我国原有科技体制的内容作以简单介绍外,就目前的国情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和渠道,有助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进步,有助于我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深化的基础上,提出近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从而有助于我国各科研领域的水平提高。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开放自主创新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服务职能。

二、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和渠道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与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创新的利益要求和积极性,保障全社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要着力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以行之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改善对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资本、技术与企业的有机结合,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和人才储备。我们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当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二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三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五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批精干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一要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定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二要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学科和队伍建设、重大创新成果是长期持续努力的结果。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自主选题研究对科研机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人才队伍非常重要。四要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五要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一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形成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确立科技政策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基础地位,形成国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三要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四要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注重对人才的奖励,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