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 农业产业化

随着“科教兴镇”战略的确立,有力地促进了罗氏沼虾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打造出了一个3亿元产业的“全国罗氏沼虾养殖第一镇”,在经历了试点探索、区域示范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之后,农科教结合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实施并不断强化农科教结合,是克服农科教部门条块分割,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成功实践。

1 构建农科教结合体系,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组织支撑

农科教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 触及领域广、工作难度大,必须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相互协 调的结合体系,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先后三次充实加强了由书记或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科教的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科技、 教育等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并着力构建了以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和技术承包为主体的三大农科教结合服务体系。

一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完善罗氏沼虾养殖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吸纳科技能力较弱的实际,我镇农科教各部门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龙头、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构建完善了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以这一体系为依托,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

二是以普及罗氏沼虾养殖技术为基点刷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不断探索和改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方式,围绕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设机构、配班子、办实体,组建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服务中心,使机构设置与产业开发和技术推广相配套.镇农技推广中心进行实体运作,实现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的有效对接,每年有2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服务,推广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水多项,技术推广面达到95%以上,有效地转变了生产方式,使农业结构调整呈现良好态势,为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强化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承包体系。我镇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有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农民群众相结合,资金、物资、技术相配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技术承包。承包形式有参股、租赁、包村、包片等,承包范围有养殖、苗种、肥料、加工、销售等,把科技人员引向了发展市场农业的主战场,初步形成了市场牵动、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的技术承包体系,实践效果十分明显,有力地促进了罗氏沼虾养殖科技成果的转化。

2 培育农科教结合载体,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有效途径

搞好农科教结合,必须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当地实际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实施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化结合,提高整体效益。近年来,龙虬镇在推进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着力以示范基地和合作组织培育农科教结合的实施载体。

一是通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示范,着力于农科教结合的高起点。罗氏沼虾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是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 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和基地,也是农科教结合的龙头和载体。近年来,龙虬镇通过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

二是通过合作组织辐射,着眼于农科教结合的新延伸。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之上的市场体系,因此,农业合作组织是能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成果辐射千家万户,延伸国内外市场的中介和桥梁。近年来,龙虬镇通过培训引导组建了罗氏沼虾协会和2个罗氏沼虾养殖合作社,以上合作组织集养殖技术交易、培训咨询服务、苗种、饲料、生产资料及成虾营销等于一身,合作社生产效益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我镇罗氏沼虾产业化程度。 转贴于

3 创新农科教结合机制,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内涵动力

(1)农科教结合的市场化,可以有效地实现科研与生产 的对接。农科教结合的本身就是市场化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益机制,内涵包括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市场化。这几年, 龙虬镇在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实施农科教结合工作始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一方面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着力营造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环境与机制,真正把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引向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大胆改革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由农科教结合部门充当媒介,通过广泛与农业科研院校取得联系,把最先进的新成果介绍和推荐给罗氏沼虾协会、合作社和经营者,找到了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 加快了农业观实生产力的形成。

(2)农科教结合的民营化,可以有效地缩短农民对科技的吸纳过程。农科教结合的服务对象是农业,服务主体是农民,服务范围是农村。而农民合作组织是距离实践近、传播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生力军。龙虬镇在实施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十分注重培育和扶持科技大户,带动了罗氏沼虾协会、罗氏沼虾合作社和罗氏沼虾经纪人队伍的发展。通过有效发挥这些民菅经济实体在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引进推广中的作用,加快了农民对科技的吸纳速度。

(3)农科教结合的社会化,可以有效地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农科教结合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组织发挥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其健康发展。我镇在实施农科教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功能,组织农科教各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4 转化农科教结合成果,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最终目标

龙虬镇农科教结合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其转化成果在于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层次,提高了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

一是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龙虬镇在不断提高虾农整体科技素质的同时,罗氏沼虾养殖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虾农的养殖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用“罗氏沼虾养殖看龙虬”来形容龙虬虾农的养殖水平毫不夸张.

二是提升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级次。到目前为止,龙虬镇罗氏沼虾养殖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不仅直接表现为产业的规模扩张、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品牌效应的不断延伸,而且还表现在产业构成、经营内涵及运作方式正在发生着新的转变。这种转变预示着龙虬镇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水平将在更高层次上突破。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第2篇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省科技厅领导也充分肯定了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希望全市广大科技特派员努力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此,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能够把科技、人才、资源、信息与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村科技工作的新突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源于群众需求。从我市的实践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科技工作活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去年以来,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技工作、特别是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亮点。实践证明,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能够组织引导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与广大农民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质量与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能够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建立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实践。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密切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联系,成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大批科技特派员的连续下派,把聚集在各级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和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毕业生引导到农村,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引导、带动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又通过他们的引导、示范,建立健全了农村人才的培养体系,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新渠道。组织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增强了他们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广大科技特派员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的源泉,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对于创新实践的开展、创新灵感的激发都是大有益处的。

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重要议程,确实抓在手上,使其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目前,科技特派员工作已在我市X个县(市、区)X多个乡(镇、街办)X多个村(居)委展开,标志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县(市、区)两级科特办要进一步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科技局、组织部、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

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工作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创业和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壮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发挥好农村科技特派员作用。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在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意愿的基础上,把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落到实处,使其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培训,加强科技特派员能力建设,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充电加油”,不断增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发展后劲。

二要创新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相结合,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等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充满活力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良性发展。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选聘机制,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提高科技特派员素质,使科技特派员队伍逐步成为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农村科技大军。

要创新和完善投入机制,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力度,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保障,积极与金融部门配合,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要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一线创业,大胆地把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农民、农村企业共担风险,同享成果,让优秀科技人才能够引得来、稳得住、下得去。要加强相关工作的衔接和集成,促进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农村技术承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园区等工作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结合。

三要拓宽服务领域,更充分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拓宽农村科技服务领域,丰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内涵,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农村卫生、农民教育和综合素质、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纳入到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范畴,充分发挥广大科技特派员在传播先进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内容和发展空间,引导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从单纯的服务农业转变为服务农村,从单纯的关注生产转变为关注生产与民生相结合;从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使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到全市农村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抓在手上,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市、区)要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分管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并要蹲好一个示范点,培养一个先进典型,抓点带面。要确实健全领导机构,充实工作机构,保证办公经费和必要的办公条件。要结合实际,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解除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专项资金,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县(市、区)两级财政都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尽快实施,确实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把科技项目做大做强提供帮助。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第3篇

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适合农业高校特点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农业生产是山东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早在1906年建校之初,学校便以”探各国富强之源,辟农民愚暗之蒙“为宗旨,积极吸取国外办学经验,重视农业改良试验,在农林试验场内开展农,林、蚕等品种改良试验。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学校科技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目标,以政府、大学和基层夜技推广力量为核心,吸纳涉农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参与,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长期的农技推广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依托大学科技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企业合作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借助各级农技推广网络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成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核心内容:一是依托学校专家和成果,以项目为纽带,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实现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对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对接,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求直接到人;二是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开展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新型农膜、新特优食品等新产品研发,并协助企业推广新技术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取得实效

多年来,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门办科研”的方针,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技术服务机构、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承担各类科技开发项目等多种形式,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和新品种选育,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广,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九五”以来,学校先后与济南、泰安、济宁、东营、德州、淄博,聊城、枣庄,威海、临沂等60多个市、县(区)政府机构和省直有关单位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全省建立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苗木花卉良种繁育,畜禽,水产养殖等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00余处。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有效整合了地方政府、学校和基层农技推广三支力量,集成三方的优势,带动当地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升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大量的优质原料,在优质优价的市场原则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肥城桃是我国著名的名特优果品之一,肥城桃的栽培,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近十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肥城桃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由于重发展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抢先早采,严重影响了肥城桃的品质和效益。为改变肥城桃生产的这一现状,2007年,学校果树专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的支持下,与当地科技部门合作,在肥城市建立精品肥城桃生产示范园,开展肥城桃精品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精品示范从地下、地上两方面着手。地下部分,通过起垄栽培,增施有机肥,行间生草。埋草,袋控施肥等技术措施,研究土壤养分、根系生长与果实品质的关系,养根壮树;地上部分,通过整形修剪,疏果套袋,使用低毒和生物农药,利用薄荷草和夏枯草避虫、地膜反射增光、延时采收等管理技术,提高果实品质。精品示范园的精品果率从实行精品栽培前的5%左右上升到60%~70%,由2006年的0.7~0.8元/斤,提高到2007年最高价8元/个,2008年最高价15元/个。同样的地块,2006年没实行精品栽培前仅收入8000元,实行精品栽培后2007年收入1.5万元,2008年收入2.3万元。

以项目为纽带,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九五”以来,学校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与地方联合承担国家和山东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各类计划项目100多项。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例如,学校和兖州市密切协作,在兖州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黄淮东部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超高产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夏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多项研究课题。小麦生产主要推广以氮肥后移为核心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采取减少播量。适期晚播、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措施,促进了兖州市小麦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为玉米夏直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008年兖州市45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05公斤,整建制产量过千斤,其中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737.38公斤,实现了小麦生产的优质高效。玉米生产推广以夏直播为主的“一增四改“技术,有效避开灰飞虱危害、防止粗缩病,充分利用后期昼夜温差大,有效积累快的光热优势,提高玉米单产。2007年采取这项技术的玉米夏直播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1030公斤,1000亩示范方达到700公斤,万亩示范方达到650公斤以上。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技术转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核心,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与农业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8年,学校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60多项,合同金额7500多万元。

由学校科研人员历经10年艰难探索,创新并获得5项国家专利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2004年许可给山东金正大集团使用,校企合作开展包膜控释肥产品的产业化开发。2006年4月,年产30万吨的包膜控释肥生产线在金正大建成投产,目前包膜控释肥年生产能力已达到60万吨。在合作研发新产品的同时,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缓控释肥料的示范推广。2006年11月,双方共同组建了山东省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12月,共同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控释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2007年10月,联合制订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开始实施并填补了国内空白;2008年11月,学校与金正大集团签订

战略合作协议,企业在学校设立院士研究基金,金正大奖学金,并将在联合申报国家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其他重大项目、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面开展新一轮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到基层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基层,到农村开展服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支持农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于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非常必要。

多年来,学校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相关学院,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到基层、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一方面根据地方的需求,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到地方担任科技副市(县,区)长,科技副乡(镇)长,他们在协助地方党委、政府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推广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学校通过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和信息需求,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农技服务,这样,科技推广工作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对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农时和农情组织专家教授和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科技下乡和科技支农活动,直接到农户,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2006年学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百年山农百名教授建设新农村齐鲁科技行”活动,101位专家教授利用双休日时间出动219人次,行程一万多公里,带着100项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30多个作物新品种和100吨包膜控释肥、生物农药、农膜等新产品,走遍山东省17个地市,推广农业科技,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使100多个村庄、50多个企业,5000多户农民从中受益。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此,学校在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配合地方实施“星火”、“丰收”等计划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与地方联合办学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村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十五”以来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其中有县级干部培训班、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乡镇干部培训班,村级干部培训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等。学校成人教育于1998,1999年分别被农业部、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重点职业教育示范培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2002年被中组部,人事部,夜业部批准为承担西部县级以上干部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2003年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为山东省干部培训基地。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第4篇

(一)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农业科技是建设云南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都是基于农业科技的前提。此外,在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方面,农业科技也发挥着支撑作用。经验证明,在建设放心云南、健康云南的过程中,每次重大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质就是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要引导科技供给,改善科技供给,促进科技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要大幅度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和科技增收,只有让科技供给符合科技需求。由此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科技是解决农业矛盾的基本途径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矛盾: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矛盾;农产品的竞争力低和经济效益差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面对新形势,农业必须转向科技之路,转变过去对资源依赖的情况,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农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有效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满足农产品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能够更好地引导科技的进步,带动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是降低城乡差距的基本条件

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出现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难度增加、城乡差距扩大的一系列新问题。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必须实现农民增收,而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证。因此,扩大农业科技需求,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与可靠保障,还是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和谐。

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一)调查样本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下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特点,课题组对全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78份,收回问卷544份,有效答卷525份,回收率为94.11%,有效率为90.17%。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和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3大类15个问题,主要包含农业技术需求与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相关统计,结果分析归纳如下。1.技术及技术提供者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般农户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的技术均感兴趣,有191位,占36.37%的受访者对深加工技术表现得最为感兴趣,这说明受访者对于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更关注。对于这些技术来源,46%的受访者选择公司和行业协会,27%选择农技科技人员,近1/3选择祖辈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见图1)。2.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在问到生产过程中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时,50%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动化/机械化技术,也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减少损耗的技术。这说明目前的农业科技已经相对普及,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较大,在运用生产技术时,会更多考虑减轻生产强度和降低成本的自动化/机械化农业技术(见图2)。3.最相信的技术来源就最相信的技术来源,56%的受访者相信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22%相信自己和祖辈的经验,没有一个受访者相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与技术来源的数据相比,更多的受访者接受来自公司和协会的技术来源,但本质上还是相信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见图3)。在问到为什么做出上述选择时,47%的受访者觉得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让自己“心中有底”。4.最担心的生产技术及原因由于调查对象更多针对种养大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选择,重点都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更多的担心是新设备投资过大,不能较快收回投资(27.76%),害怕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不符合(22.22%)及不能较快掌握新技术(22.22%)。

(三)调研结论

该问卷基于云南省种养大户等农业科技需求进行调查,对于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在创新农业科技供给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1.农业科技需求的差异云南省种养、经营大户的科技素质总体水平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技术,大户更关心农业机械化,普通农民更在意新品种、病虫害(疫病)防治和栽培(养殖)管理。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使农民工进城速度加快、土地流转使得优势耕地资源集中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扩张,农业产业化组织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科技需求及社会化服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2.农业科技供给渠道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农业科技的来源主要由提供物资和产品的农资公司、原材料收购商提供。但是农民最信赖的农业新技术渠道还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如何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3.农民科技培训就培训目的而言,农民更乐意参加目的明确的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农民最喜欢短期培训和一技一训,地点不出乡或村,能够利用农闲晚上时间进行培训,更乐意开展田头指导培训。对于一天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85%以上的农户表示每年都会积极参加。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太深奥、提问式的交流互动不够、培训目的针对性不强等。4.基层农技人员对科技的认识对农技人员的辅助调查能够准确反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因为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方面,农技人员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新品种、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保鲜、农业机械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节本节能又省力的标准化的农田(设施)栽培与养殖管理和市场营销技术。此外,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与风险,实施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与资金投入,这三个方面制约了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脚步。

三、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存在的难题

(一)抵御科技风险的能力较弱

要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一流的农业科技,然而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的推广和供给过程中存在难以预期的科技风险。在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收益等方面,新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外部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二)农户对新科技缺乏理解

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结合调研分析结果,一是农民没有太多的购买愿望;二是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农户往往因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不知道使用新科技的预期收益如何,因而抑制其对科技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与科技需求相脱节

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机构远离农村,多是位于中心城市,与生产脱节,缺乏对农业实际科研问题的真实感知。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在产中阶段,忽视产后科研转化,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种科研体制往往与农户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不符或是供给短缺,最终导致农业的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

(四)新科技推广所带来的风险无人买单

推广新的科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失败的案例,需求主体的损失得不到保障,没有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参与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户不愿意承担科技供给带来的风险,宁愿保守种植也不愿意去探寻有更多收益的机会。各类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也淡化和回避了科技推广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因科技推广风险无人买单而滞后,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度大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四、对策建议

(一)创新农技供给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实现公共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明确划分农业公益性技术与商业性技术的区域,将商业性技术全部交给市场,政府负责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需求主体的权益;对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政府不能缺位,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农技推广队伍体系,推行首席农技师制度,全面推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健全激励机制,避免过度竞争;落实科技评价与考核制度;加大成果转化与公益服务;制定和落实农业科技供给保险与担保制度。在成果转化方面,应鼓励国家和民营科研单位面向农业生产,逐步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研发推广新模式。

(二)创新农技培训方式

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培训带动需求主体进行响应,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一是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训。以向普通农户身传言教、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为目标,开展系统的农业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标准化、设施农业技术、病虫害(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二是强化种养业大户培训。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种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三是注重普通农户培训。以着力提高农事技能为要求,推介实用的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农药及其使用方法为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选用的肥料,开展一技一训。四是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训。为达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以标准化生产-营销、系统化经营管理及电子商务等为重点,辅以无公害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培训过程要有差异化:因势,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因事,紧密联系实际;因人,讲解通俗易懂;因技,做好成果转化。

(三)创新农技推广传播载体

多元化的农技需求需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农技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政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行业产业协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合作组织相结合、公益与市场性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责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科技下乡、农技服务、农业项目与公司协同、网上农技/110、农业标准化服务载体等方式,全面建设面向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的传播载体。

(四)创新农技成果转化制度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第5篇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2.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2.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3.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3.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