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改革的意义

教学改革的意义

教学改革的意义

教学改革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新课程标准;数学教育;高考;自主研究;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出现了数学建模的应用题,旨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考查的结果并不那么理想,对于这种形式的应用题,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笔,能够完全正确解答的更是寥寥无几。

实际上,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就本质而言,也就是数学建模题,也就是说,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模型的数学问题,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并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好的抽象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但是,目前的教育在这方面的投入太少,或者说是重视不够。其结果让人深思,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在保证打牢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数学教育应是基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学体系。数学建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为数学教学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为数学教育带来了生机。

首先要说的是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专家给它下的定义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运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也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一类数学问题概括成一种模型来学习,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把数学建模放在比较重要位置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数学建模中遇到的问题,只用现成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几乎是没有的。所能遇到的都是数学和其他学科交叉在一起的问题,不是纯粹的数学,而是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数学。其中的数学奥妙不是明摆在那里等着解决,而是暗藏在深处有待发现。要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有现成的数学工具当然好,如果没有现成的数学工具,就必须寻找和开发出新的数学工具去解决。数学建模可以作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美国国家数学教育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人能教数学,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而数学建模让数学变得生活化,更贴近了大家的生活,让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好玩,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

数学建模中学生自主研究,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这让学生乐于建模、乐于学数学。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提出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学生建模时会更有创造性、积极性,会乐于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探索建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韩中庚.浅谈数学建模与人才的培养[J].工程数学学报,2003,20(8):119-123.

[2]曹向洪.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98.

教学改革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文化背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总成部分,也是教育内容之一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就业、道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具备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社会道德法律意识”。文件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素养,要二者兼备。因此,文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等有机融合起来,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背景直接影响着学校思想教育大方向

文化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起着关键影响作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充斥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中成长,负面的影响则影响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内容通过实施教育教学内容作用于广大青年学子,促进他们在这种社会价值多元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努力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文化背景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源于精神选择与寄托。中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历练和现代化的创新,如今已经在社会和教育的各个领域衍生出新的表现形式,体育文化就是体育层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的功能和体育自身它独特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其教育价值也随之产生,并在教育事业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指针对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产生,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现今,高等教育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之一即: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唯科学主义及扭曲的价值取向等社会现象。通识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也强调要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项素质培养。体育所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勇于奋斗拼搏等精神都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已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体育教学改革中突出文化背景,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各种物质、精神、制度的事物的表征和总称,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涵盖了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民族特质、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体育文化知识不经包含丰富的体育基本理论、运动技能、健身常识、运动原理等,也蕴含了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通识教育、民族精神传递、爱国主义教育等多重文化精髓,可以说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五、体育教学改革也是保持教育事业可出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教学改革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能比赛;教学改革;意义分析

1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而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方面,主要在于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开设的关于数控机械的课程。而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好可以满足其在未来从事相关行业时所需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在操控数控机械相关设备时,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就是创新方式、方法去使课程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时代对于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新的要求,使教学目标得以更好的完成。

2关于技能比赛

根据中文构词,“技能比赛”是由“技能”和“比赛”两个词组组合构成,所谓“技能”就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比赛”是指比较本领、技术的高低,由多人或团队参与的,有一定规则的活动。综上所述,技能比赛就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组织多人或者团队参与的,有一定规则的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技能比赛在中职数控机械教学的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2.1技能比赛有利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的发扬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是一种促进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教学思想。技能比赛,一方面,需要教师去设计比赛的内容,制定比赛的规则,组织学生的参与。这些活动都体现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中的教为主导的内容。因为,教师在技能比赛中承担的角色,正是在引导学生,使其进行数控机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到技能比赛中去,在比赛中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充分的体现其主体性的地位,印证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中的学为主体的方面。通过技能比赛,使教师和学生都J识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的优点。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就都认同就“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如此教师就会自觉地运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的作用下,当学生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就可以激励学生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自觉的进行知识储备。如此,就能推动中职数控机械教学及其教学改革目标更好更快的实现。也就体现出了技能比赛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意义。

2.2技能比赛有利于将教学内容更好的与企业对接

与企业良好合作,实现工学对接,是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在技能比赛设计过程中,积极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动员企业、行业参与到技能比赛。同时,将企业和行业对于学习数控机械专业中职学生的要求作为技能比赛的关键内容。这样技能比赛就可以实现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实现工学对接。进而,通过技能比赛可以推动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好的与企业对接。例如,我校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当地企业的关注和兴趣,纷纷主动联系相关院系,赞助比赛,或提出共建实训室,或提供奖学金等,校企合作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效果也越来越好。这也就说明了,技能比赛在促进教学内容更好的与企业对接的同时也衍生出了更多的积极效应,这些积极效应对于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体现出技能比赛对于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

2.3技能比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有着引领性和主导性的意义。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不足,那么将会对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造成巨大的阻碍。而技能比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技能比赛可以帮助教师更了解学生。通过技能比赛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进行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而后,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帮助学生补齐短板。另一方面,技能比赛可以帮助教师不断进行创新。通过组织技能比赛,教师可以了解到企业、行业当前的需要,进而可以分析出当前教学中需要增加的最新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自身应该完善哪些方面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令教师认识到自己需要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创新素质。这就说明了,技能比赛可以帮助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还有就是,技能比赛可以帮助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双师型”教师对于中职教育来讲是指“双素质型”,双素质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总之,通过技能比赛对于教师各方面的帮助,必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有着主导性的意义。

2.4技能比赛有利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和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而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中,应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准备,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并为学生未来能有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这一目标,是其中的关键,对于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目标也是如此。

3结语

技能比赛能够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对于从事数控机械学习的学生面对未来的工作尤其重要,因为数控机械方面的工作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就说明了,技能比赛有利于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有利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的意义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方面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形成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论主要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学习,提倡用发现法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他的部分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现实意义。布鲁纳将教育“作为训练民主社会里平衡发展的公民的手段”,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在自身经验背景下,通过“同化”、“顺应”自主建构知识。  

 

 结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种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结构主义之父的布鲁纳,他以心理学为基础倡导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在心理学方面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在教育学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前言 

 结构主义最早来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和论证,创立了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结构主义教育学理论,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对教与学作了细致的阐述与归纳。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以下观点: 

 1、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 

 2、对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在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下,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起自己的意义,也就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旧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来与环境进行交互的。也就是说学习者不是简单的把外部知识搬到记忆中进行翻版,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部心理表征。 

 4、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不仅包括大量的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在大量情景下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 

 本文就是通过对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分析,来阐述它对我过教育的实际应用意义,主要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意义。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  

(一)课程的基本思想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知识,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从而促进今后的学习。为此,教材就应该把反映该学科发展水平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为主体。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它们对于解决新问题,掌握新内容的适用性也就越大。如果学生掌握了作为该学科知识结构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学习其它知识内容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进一步认为,学习的早期教学就应该使用这相差悬殊的教材。 

 同时,布鲁纳指出,这样的教材组织呈现只有与儿童的智慧发展相匹配,才能使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顺利进行。年龄不同的儿童,其智慧发展阶段也不同,对他们就应使用不同教材。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能相同,但教材的具体直观程度逐渐降低,而抽象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体现了教材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使学生一步步地在较高的认知层次上掌握教学的内容。  

(二)再现表象与螺旋型课程 

 布鲁纳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就是形成一个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的技能相互关联的越来越复杂和抽象的模式体系,即 “再现表象”。人们借助于这种体系贮藏、转换、再现所遇的信息,内插、外推、预言更多的知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再现表象”表现为一种从动作式到图像式到符号式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再现模式都依赖于前一种再现模式。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分成不同的阶段,注意知识的“阶梯性”,适应于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再经过学生的自觉思维,最终为他们所接受。  

(三)强化内部动机  

 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内部认识结构的改组与扩展,它不是简单的由刺激反应的连接,而是在头脑中不断形成,变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坚持不懈、孜孜不求的持续行为。推动这种行为的动力存在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要使内部强化与外部强化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并尽量促使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转变;学生自己也应从教师的表扬这一外部报偿过渡到靠自己解决问题的内部报偿。同时,布鲁纳还指也,激发内部动机的方法有多种,利用惊奇、激发疑惑、设计困境、提示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思维。”  

(四)采取发现学习法,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 

 布鲁纳认为,仅仅单纯地传递结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布纳主张,“在发现学习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那就是“首先建立与旁观者的被动性恰好相反的那种注意的自主。”内部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最佳的动机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 

三、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发展智力,但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的作用和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风格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来有效选择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或用动作表征,或用形象表征,或用符号表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二)对改革中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正在探讨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其实就是来源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观,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类似于发现法,它们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认知——发现”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围绕一定问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主动而有兴趣地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知识的传递着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支持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积极、活泼的教学情境,多给学生思考、提问和发言的机会。我们当前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就需要这些来作具体的指导。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索发现法等等,真正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基础课程的改革要注重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形成、发展,成为认知结构而进行的。人类学习的实质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结构的“顺应”与“同化”的过程。人的认知活动掌握了最基本的定义触类旁通,成为应付复杂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将这种观点推广到其它学科中,他提出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可以引出基本结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的爆炸,教材的编印速度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教师也不可能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思想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启发我们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要对教材的结构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要及时改变教材陈旧、落后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事实证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发明的智力活动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保留一些令人兴奋地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在对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去发现它。他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发现法是一种最佳的结构教学方法。 

 在基础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对知识的组织上注重的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组织,在教学上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充分合理地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四、对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反思 

 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基础教育改革起来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它对教材的要求太高,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也难以把握,因此在美国的课程改革中,改革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这就需要我们对结构主义学习观进行反思,以一种更合理更容易实施的并且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面貌呈现出来。 

 在实际的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帮助、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创建合理的情景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去引导、启发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处于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王雯,胡雯洁.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思想新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 

[2]曹艳.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余文森.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外国教育研究,1992(3). 

[4]王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j].2007(3). 

[5]张明礼.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2). 

[6]杨丹.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再认识.现代教育科学,2008(6). 

教学改革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美育的积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音乐教育主要是以音乐的形式将美传递给人们,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并逐步提高人们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指导大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从而感受乐曲中的欢愉、忧伤、激昂或感动,领悟每个音符所传递的情感,从而触碰到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的情感和意境,并最终在乐曲中得到美的享受。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将美的内容传播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接受并喜爱这一形式,并将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内化为个人的艺术修养,从而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审美习惯和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审美理念,并促成内心审美的和谐发展,甚至升华到洗礼心灵的功能境界。

(二)音乐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视音乐为培养人们高尚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德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古至今,音乐一直被认为是提高道德素质及修养的有效途径,音乐的育人思想也长期被人们所提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的时期,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极易被错误的思想观念所毒害。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犯罪现象的发生概率会随着音乐的健康程度发生波动,所以,加强美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认清美丑、是非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它典雅高贵、优美纯净,包含着歌颂美好、赞颂人生的内容。聆听高雅音乐可以提升品格、净化心灵。总而言之,在培养大学生品德方面,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

巴甫洛夫研究表明,人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分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功能,如果能够合理调整大脑的工作与休息,将能获得较高的效率,反之,将会严重阻碍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说: 每周至少听一次音乐,我脑中那些已衰弱的部分就会保持它们的生命力;如果失去这些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及创造力。〔2〕钱学森同志也曾说过,他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艺术家夫人。他认为: 只注意逻辑思维,就易犯了机械的、片面的毛病,导致缺乏整体的认识。这些实例足以证明,音乐是保持生命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既可以发展大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自我认知、社交、创造思维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展大学生的各种潜能,又可以平衡左右大脑的功能,发挥其创造才能。

(四)音乐教育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人的内心感受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比如,愉快的心情可以积极改善和加强人体的活力;反之,憎恨、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则会使神经系统受到干扰和刺激,并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例如,欣赏作曲家冼星海所创作的《保卫黄河》时,伴随着惊心动魄的音响,听众一方面会为之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感同身受地使人格高尚起来。正像贝多芬所说:音乐之于心灵,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还崇高的启示。作曲家正是运用了这种对应的逻辑关系,通过精妙的音乐沁人心脾,实现了乐曲与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我国综合类大学的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第一方面,从教育观念来看,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其中包含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认识,正是这样的认识也促使了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第二方面,从教育实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我国部分综合类大学通过设置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如音乐学院等负责学校的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第三方面,从教育对象来看,音乐已经深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音乐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也持同样的意见,认为音乐对于逻辑思维主导的他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针对目前综合类大学的基本状况,应全面构建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例如,进行特殊的教学改革实验、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等。

三、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内容改革

我国高校的普通音乐教育长期处于教学专业化、技术化的误区,即利用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求大部分大学生,最终的考核评价也严格依照专业音乐教育进行。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促进了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水平的提升。但在另一方面,填鸭式、强制式的教学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发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反感,进而影响普通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把握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部分综合类大学对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和相应的课程构建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培养目标脱离市场需求、课程架构不协调等,都是构建音乐教育内容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鉴于音乐教育服务的对象有所差异,且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创作与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本着以公选课为主、特别课为辅,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公选课为例,它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相应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因而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音乐素质水平不一的情况,通常可以开设音乐入门怎样识简谱和五线谱中外音乐鉴赏等课程,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音乐学分或选修一定数目的音乐基础类课程,强力助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那些具有艺术天分的大学生,可以开设不同门类的特别课或者跟随固定教师学习,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对于学校而言,这种方式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不单单在于这些大学生可以为学校争得荣誉,更是因为这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榜样作用。站在某种角度看,这些大学生将会成为校园艺术(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与发起者,为校园艺术氛围的营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为他们的艺术天分负责,为他们提供一个升华和表现的平台,并针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将声乐、指挥、高难度乐器等内容加入到特别课的学习中去。

(二)音乐教育内容改革策略

1.课程内容安排更加广泛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广泛的,主要包括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音乐鉴赏与创作以及音乐文化三类。学习音乐,首先要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具备一定的音乐实操能力,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综合类大学普通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偏低。据相关报道显示,超过 60%的在校大学生缺乏对音乐基础理论的认知。时下,大学生普遍沉浸于流行音乐之中,对高雅音乐、传统音乐听不懂、看不懂,更不用说赏析其中的内涵。审美离不开必要的认知。马克思就曾说过:对于辨不清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并不是他所能涉及的领域。可能这句话略显偏激,但是确实表明了音乐基本素养的缺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行为。其次,音乐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 它从人们长期的情感表达与内心吐露行为中演化而来,可以说,人的情感与心灵在音乐实践中得到了升华。正如托尔斯泰曾经在听到了《如歌的行板》,感受到了人民苦难的内心一样,若想充分地了解音乐,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实践基础。教师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安排一定的音乐实践内容,如音乐赏析、交流情感、共同创作等,能够使大学生在真实的艺术体验中领略音乐的细节与美,同时,具体的实践过程也会无形地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最后,音乐教育课程内容还应该包含艺术批评、艺术相关以及艺术史的研究。很多院校忽视了这一点,但是这一方面恰恰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音乐体系,促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所在。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在大学阶段弥补之前高等教育的遗憾,让大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这既是多元化社会面向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实际需求,也是高校出于完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课程内容组织趋于整体,更具综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前行,人们愈加意识到音乐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技术化,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眼下的音乐课程内容组织上,应当淡化课程个体之间的界限,强化整体的关联性,这是未来综合类大学音乐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向。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将几门具有明显或潜在关联的课程有机地联合起来,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它能有效地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独立与重复。同时,大学生在综合教学中可能会接触到单一课程中难以发现的潜在问题,既增加了文化信息量的积累,大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也以更加具有综合性的方式获得强化。

根据上述观点,当下综合类大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可以考虑以一门课程为主体、关联课程内容为辅,如在进行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时,可以凭借乐理、歌唱、鉴赏、音乐史等音乐教育内容之间的一般规律,将审美对象的某一构成要素视为中心点,通过关联课程之间的整合学习,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完整的音乐艺术体系。综合类大学毕竟不是专业的艺术院校,且普通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兴趣接触音乐,因而综合性的音乐课程内容组织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了一个广泛关联、整体的学习平台,在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思维、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课程内容植入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