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考评细则

德育考评细则

德育考评细则

德育考评细则范文第1篇

一、责任教育背景下的德育评价建构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德育管理特色遵循着与学校教育特色保持高度统一的原则。德育评价的根本作用,是为了提升德育管理水平,根本任务是形成与学校教育特色保持高度一致的德育管理特色。

德育评价在操作层面着力,是为了更好地支撑管理特色和教育特色框架,更好地把握德育管理特色与学校教育特色之间内在的承继性关联。

坚持“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学校教育特色”之间的统一性原则,建构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解决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德育与师生生活远离”、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现象的科学方法。

(二)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是德育评价的典型特点,体现着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新内容”,同时也发挥着检验德育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特色的高效落实,取决于德育管理的高效落实;德育管理的精细成功,取决于德育评价的科学精当。

评价会对管理效果进行直接的反馈,从而对管理产生客观的评判般的影响。因此,德育评价的科学建构,才是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才是事关学校教育特色整体高效落实的关键问题。

二、责任教育背景下德育评价两维目标的建构

建构德育评价的两个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积蓄管理的核心力量,逐步形成德育管理的高水准,从而保障学校教育特色的加速实现。

目标一:规范德育“自主管理”体系,提升德育特色管理水平。

建立适应校情的德育“自主管理”体系,使师生自觉地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德育管理目标,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能力,积聚精神正能量,使师生互为榜样,共同成长。

用“以人为本、师生共同成长”的治学观念指导德育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以“年级、班、师生个人管理评价量化指标”为基本框架,以“自评与互评和检查累积情况”相结合、“个别辅导与每日测评”相结合、“评估与评优”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随时更新、补充德育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增强德育管理体系的操作力度,保障体系操作的成功。

目标二:实践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强力做实学校教育特色。

用“落实责任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这一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实践德育评价系统。完善德育制度的建设,优化德育工作系统,细化德育各级管理部门的评价指标,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全体教师按“责任岗”分工上岗,全天候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执行责任岗管理职责和评价标准;管理人员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管理评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的大德育。

三、责任教育背景下德育评价基本内容的建构

我们坚持“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学校教育特色”之间的统一性原则,务实分析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德育序列管理――评价细则》,确定将评价分为3项一级指标(思想责任意识、行为准则、个性品质)和 15项二级指标(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意识、知责知行、诚实守信、个人耐力、合作精神等),细化的评价内容避免了管理的空洞和德育评价内容的概念化。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1.总体评价指标的确立。

从师生每天的生活细节入手,寻找到适合师生心理特点的、具有现实特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充满生命力的评价指标,而“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的确立,恰恰体现出了德育的实效性,展示出了德育评价的严谨性和可行性。

通过“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管理评价模式的科学操作,进一步强化管理与评价的结合,通过利益驱动、层层反馈、重点讲评等,促进评价目标层层落实、环环紧扣的良性循环,形成从德育管理到德育评价的自然生成过程。

2.强调评价体验的作用。

重视管理价值的向下传递,强调评价体验,利用真实的评价体验,直接与对师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对接。“教师、学生、家长”三维评价体系的运行,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对学校德育的内化动力与调节力,从而在师生“教”与“学”的空间中和时间上,进行德育评价“各类指标的制定、操作体系的论证、运转模式的融合”等综合性建构,使“观念、思想”成为有审美价值的道德实践。

(二)多维度评价模式

1.“多维评价”模式的科学运用。

“多维评价”的各级指标,是在对学校的教情、学情等一系列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系统和有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向纵深引领,让其在师生“教”与“学”的生活中自然地生成,由于这是在师生教育生活中自然生成的标准,因此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保证了各级指标的认可度、满意度。

“多维评价”模式的科学运用,是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起着激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能够促进评价指标的高质量完成。对评价模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能创造性地论证解决,从而助推德育管理“成特色上水平”。

2.全方位德育评价的实施。

全方位德育评价的实施,是指把各级评价指标覆盖在师生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上,强调的是评价的全方位、全天候覆盖。

德育评价在总体指标下,划分成不同层次、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指标、子目标。细化、量化评价指标,从师生的“思想责任意识、行为准则要求、个性心理培养”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评价指标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过程评价);各年级根据评价的总体指标,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搭建各年级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评级指标(分年级指标,结果评价),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指标结构。

四、德育管理评价基本建构带来的思考

在德育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解决了一些难题的基础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索和研究。

(一)关于师生个性化评价的思考

我们通过《学校德育序列管理――评价细则》中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分析,呈现出的仍是有相似性的“一群人”,而不是个性鲜明的“一个人”,在这方面我们仍在进行着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二)关于多维度评价模式的思考

德育考评细则范文第2篇

根据《山盆镇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细则》,镇素质教育评估组一行6人于2010年10月26日对你校进行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评估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个别访问等方式,多方采集信息,对打鼓小学的办学思想、领导班子和办学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德育教育、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确定你校为合格等次,现将督导评估意见反馈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班子学习制度,学习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学习“八荣八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等;对班子成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洁奉公教育,从而使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领导班子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在各项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办法,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效能。学校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本,教育为主,全面育人”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学校。

2、学校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建立和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评价细则》、《请假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打鼓小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打鼓小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分细则》等,深入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活动,调动全体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打鼓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要求。学校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校本教研、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95%的专任教师能“一专多能”,能适应二门以上学科教学和年段“小循环”教学工作。学校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及本科的自学考试、电大、函授学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4、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专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上学年,学校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活动,建立了“红领巾心里话信箱”。

4、学校重视校本教研,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听课、评课、研课等。

5、学校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段的不同设立了兴趣小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加各自喜好的兴趣组活动,校园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更加富有生气。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6、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明整洁,在各楼层的楼梯口辟有宣传画、板报,集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宗旨于一体,为打鼓小学构建了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打鼓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缺少学校中远期实施素质教育规划,前三年的自评材料及自评过程材料不完整。教师会议、行政会议缺少实施素质教育的详细记录。学校各类财产清册、有关证件不齐。学校办学成果与经验归纳不够。材料收集归类整理需加强。

2、学校无实施《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细则,无教师培训登记表,教师培训计划没有针对性,师德教育活动材料、体现师德师风材料、教师培训工作材料偏少,教师培训成效材料不完整,教师工作评价材料不全。

3、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德育网络,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要加强对经常性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学生良好表现典型材料的收集,以便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德育成果。

4、对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5、要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讨工作。学校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制度,以校为本有关教研活动记录材料不够完整。

6、艺术教育原始记录缺,活动的材料偏少,获奖作品要收集。

7、学籍缺少。学生变动材料不完整,学生变动数统计有误。

8、缺少特殊生跟踪材料、科技活动材料。

根据评估团对各项素质教育指标进行量化积分,打鼓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为合格学校。希望学校认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整改。

德育考评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管理 学分制 四全教育

笔者学校是一所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普遍不高,表现为学生生活习惯差、行为问题多、逆反心理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学习动机不足等。事实上,国家与社会在对职业教育进行大力扶持的同时,也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亟须转型。因此,学校于2007年把德育学分制引入学校的德育管理中。

学校经过对德育学分制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反复论证,从对德育学分制的再定义、德育内容的精细化评价、德育学分的动态管理到德育学分网络管理平台的创建,不断优化德育学分制,使德育学分制与学校“四全教育”德育管理理念相生相伴共同成长,并有机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方式与方法,具有鲜明的农村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特色。

一、对德育学分制的再定义

传统的德育学分制就是将德育的内容和环节学分化,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成绩化,并与一系列奖惩结合起来,即把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记载,作为学生毕业时思想品德方面考核的依据。

不少学校,包括学校在最初实施德育学分制时,往往忽视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而造成德育学分制流于形式、德育管理指向性不明确和德育成果低效等现象的产生。如,把德育学分制的评价内容简单化,疏于教育环节的落实,过于注重赏罚把德育学分制的功能与手段和工具的特征本末倒置,缺少用发展的眼光动态评价学生等方面。结果造成了学生对道德规范和知识的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缺失,使德育学分制沦为一种功利工具,失去了道德的本质意义,甚至有可能助长道德双重人格的形成。

我们对德育学分制的评价内容进行分化具体化,扩展评价主体的内涵,明确它在德育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理性使用德育学分制使之服务于德育培养目标,笔者学校的“四全教育”德育理念相应而生,并反哺于德育学分制。

“四全教育”,即德育管理学生“全过程”,德育内容覆盖“全方位”,德育管理参与的“全员制”和德育培养目标的“全面发展”。映射到学校的德育学分制,具有以下四层涵义:德育学分评价贯穿于学生毕业前整个中职学习阶段;德育学分制是一个精细化管理体系;德育学分评价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德育学分制是德育管理的动态考核机制,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学分制的实践

1.落实“无纸化”登记制度,实现德育学分的“全过程”管理

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最初阶段,德育学分管理采取纸质卡片登记的方式。这张叫做“德育学分管理登记卡”的小小卡片上,包含了学生班级、姓名、事情概要、奖扣分等要素,是记录学生德育表现的“第一手资料”。德育老师把学生奖惩学分填入表格,经过学生现场签名确认后投入学校设置的“德育学分箱”中,然后由学校德育处每月收集一次。但将卡片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公布――反馈”,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和精力投入,造成德育信息的延宕,不利于对学生德育的动态管理,削弱了德育的激励导向,使德育环节的落实滞后。

2013年,学校搭建德育学分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德育管理数据库。登录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校园网站,点击“诚信档案”一栏后,进入学校“诚信档案管理系统”界面。在这个平台上,学分登记者可以悉数录入学生姓名、德育分数、德育行为概要、日期等内容,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德育信息数据库。开通网上诚信档案后,学校的德育管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德育管理效率得到质的提升。

德育学分的登记实现了即时管理,随时可将卡片上的德育数据输入网上诚信档案系统。德育管理者可随时登录该系统,查看或下载全班学生近段时间的德育学分详细记录,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德育动向,并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德育方向。同时,德育数据也会及时呈现在教室的“学生德育学分公告栏”上,通过查看自己近段时间的德育分数,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或闪光点,为学生进行自我纠错或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更多的准备时间。班主任则根据全班学生的德育学分动态,及时对学生表扬或鼓励,发现学生违规、违纪的规律,及时调整德育管理重点,实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德育管理。此外,还减轻了德育处领导和班主任的管理负担,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德育管理制度再探索和创新,促进全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学生毕业后,学生的德育记录仍会保存在档案中,不会遗失或被删除,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学生生涯诚信档案,既可供师生随时调阅,又为毕业后企业用人单位和国防征兵政审等提供了信息参考。

2.实施精细化评价,实现德育空间的“全方位”管理

简单粗暴地把德育评价内容划分为政治思想、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几个方面并称之为德育学分制,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学校德育学分制管理除考察、监督学生在教室和公共区域的表现外,还把视角拓展至学生在教室和公共区域(如操场、走廊等)的行为举止,学生在宿舍、食堂的表现等。对评价内容进行细分,进行精细化评价,并赋予分值,可以避免德育学分评价流于形式。

学校经过多年几度修订的2015年《学生德育学分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的德育学分加分细项就多达一百余个,如第一条“表现突出加分”中第一款:捡拾垃圾加1分/次。扣分项分为课内与课外违纪两个方面,细项达近两百个,如第二条“课外违纪扣分”第一款:讲脏话扣1分/次;践踏草坪花圃扣1分/次;乱扔果壳纸屑、吃瓜子、随地吐痰扣1分/次;请假手续不完备扣1分/次;串寝室、窜班、窜楼层扣2分/次;上下楼梯推挤、嬉闹、起哄,坐在栏杆、窗台上等扣2分/次;移动桌椅等物品时在地上拖着行走扣2分/次;在校园内骑车带人、在校园内看违规书刊扣3分/次;起哄、怪腔怪调大声喊叫、喧哗扣3分/次;往窗外倒水、吐痰扣5分/次;放烟花爆竹扣5分/次。带通讯工具扣5分/次;不服教职工或值勤学生管理扣10分/次。

德育评价内容的细化和精细化评价,突显出德育学分制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使学生的德育行为从笼统的模糊化转向了定量的明晰化,有效地促进学生把基本的德育行为目标内化为自觉行动,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责任感。

3.确立全体教职员工为德育学分评价主体,实现德育参与“全员制”的管理

《学生德育学分管理登记卡》与《学生德育学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德育学分评价主体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德育“全员制”,意味着德育管理主体不只是德育处的老师与班主任,而是全校教职员工。这既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突破,也是一大亮点。学校要求每位教职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记录学生的德育表现,严格按照《学生德育学分管理登记卡制度》《学生德育学分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纪录。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后勤职工、宿管、保安,都参与到德育进程中,实现了德育监督的“无死角”“不断点”,让学生的任何一点违纪行为都无所遁形,久而久之,学生讲脏话、抽烟、衣衫不整等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职业素养与人生修养有明显的提升。

4.德育学分制“三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一直贯彻落实德育学分制与教学学分制双管齐下的“双学分”的理念,将学生的德育学分与教学分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就是德育学分与教学学分“双达标”。

《学生德育学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每位学生三年总计德育学分为600分,每学期基础分为100分。每学期德育学分生低于60分者不得参与任何先进的评比,并请家长加强监督、管理。学生在校两年总计德育学分少于240分者,视为思想品德不合格;在校三年总计德育学分少于360分者,视为思想品德不合格(其他情况以此类推)。思想品德不合格者均不能按时毕业,须通过各种途径修足学分或一年后持相关单位思想品德表现良好的证明,方可发给毕业证书。累计三个学期及以上被评为德育先进及以上荣誉的经校领导合议可替代相应的课程学分。

实行德育学分制以来,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德育促进了智育学校近年来在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三、小结

目前,笔者学校正内外两手抓,进一步优化德育学分制。一是从内部做好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不久的将来,学生家长与学生也可以凭借平台授权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网上诚信档案系统,查看自己孩子的德育学分详情,直观了解孩子在校行为表现。学校可以借助数据对网上诚信档案做进一步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德育行为表现规律,用以实时指导、调整校园德育活动的重点。二是,做好德育学分制的“外部联动”。2015年1月,学校与实习基地南浔丽菁大酒店达成共识,让酒店管理层与学生的学习师傅成为德育学分的评价主体,是学校德育学分制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坚持德育学分制的再优化,始终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国龙.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徐湘荷,谭春芳.理性地看待德育学分制度[J].德育天地,2005(1).

[3]陈列,陈剑峰.学分制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5(8).

(作者单位: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校园名片:

德育考评细则范文第4篇

大家好!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几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以德治校,常抓不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1.注重学习,提高认识。自办学以来,我校就十分重视教师的思想修养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经常性地利用周前会(包括年级会),印发资料,组织大家学习党中央、国家教育部的重要决策,学习报刊杂志上有关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文章,如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教育局下发的《教师职业规范用语和忌语》等。邀请了原市教委主任、省教委督学黄志成来上党建师德课,市教委工会主席蒋向忠作“新时期人民教师素质”报告,华东师大屠荣生教授作“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听取了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报告。暑期,学校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参加市教育局、开发区举办的师德培训,每位教职工都写了心得体会,并进行了师德考试。学期初,学校还专门召开新进教师座谈会,学习《南苑中学师德行为规范和师德考核细则》、《南苑中学教学常规和工作考核细则》,使新教师能尽快了解、熟悉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除此之外,还组织党员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观看了反腐警示片《湛江走私案纪实》等,刊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建设黑板报多期。几年来,学校分别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和教研组到杭州四中、学军中学、光明中学、外国语学校、湖州四中、上海徐汇中学、嘉兴秀州中学、绍兴一中以及宁波效实中学、李新贵中学、浦江堂头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具备高尚师德的深远意义,增强了弘扬高尚师德风范的自觉性,提高了师德意识和责任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2.建章立制,深化改革。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依法治校,优化学校教职工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挖掘学校人才的潜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市教育局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学校,我校在用人制度上实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在管理上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几年来,先后制订并完善了《南苑中学师德行为规范和师德考核细则》、《南苑中学教学常规和工作考核细则》、《文明办公室评比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01年,根据市教委、市人事局、市劳动局联合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又制订了《金华市南苑中学教职员工全员聘用合同制实施细则》,并于6月份召开了二届一次教代会专题会议,专门审议通过了《实施细则》,按照科学定员、能者多劳、平等公开、竞争择优、合理流动的原则,自上而下逐级分层分批进行聘用,使学校用人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3.开展活动,乐为人师。寓教育于活动中是我校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把我校教师的“三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意义,几年来,校长室、党支部、工会、团委积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如:开展“学生在我心中”师德演讲比赛;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职工歌咏比赛;“三八”期间组织教职工到诸暨五泄、浦江仙华山等地游览;暑期组织教工赴香港、澳门、青岛、大连等地考察学习;教师节组织教职工到光大俱乐部进行保龄球比赛;十月份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井冈山、韶山等革命圣地;校运会上分年级举行教职工广播操比赛;元旦参加开发区学校师生文艺会演、举行教职工联欢晚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家感受到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热情,形成了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真诚合作、共勉共进的良好氛围。

4.知行结合,狠抓落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把师德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学校制订了《南苑中学师德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并在教师大会上,多次倡导“育人无小事、师德无小节”的理念,强调教书育人要讲究艺术。同时,还加强了爱校教育,注重端庄的仪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本学期,更换了教师校牌,统一了教师办公室布置。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学校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综治处等职能部门每周不定期地检查、统计教职工的升旗、开会、出勤、在岗、早锻炼、校牌佩挂、卫生打扫、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公物使用、安全保卫等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定期公布,并与每月的岗位考核相挂钩。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师德行为规范的教师,学校通过不同方式给予批评教育,同时严格执行学期考核评优的一票否决制。通过自律与他律,我校教职工在办公室卫生、物品摆放、集会、做操等方面自觉做到为人师表,在有偿家教日趋盛行的风气中,仍立足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不赶这种所谓的“时髦”。几年来,无重大师德违规事件发生。

5.评议监督,促进提高。加强师德评议和监督是我校抓好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学校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严格实行校务公开制度,设立了“民主监督箱”,聘请了行风监督员,每学期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校教师的师德进行公开评议,主动接受全体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学校领导、中层管理人员,每年也都要进行个人述职,并接受广大教职工的民主评议。

几年来,由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全校教职工的师德修养有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已逐步建成了一支安于清贫、乐于奉献、勤于教学、善于管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广大教职工以学校和学生利益为重,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有的青年教师结婚不请假,有的教师产假一到或未到就回校上班,有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许多教师不顾家中幼小的孩子和繁重的家务,早出晚归,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工作之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校教职工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为市区特困户捐资助学、为婺城区“下山脱贫献爱心”、为市慈善总会募捐、为我校首届优秀毕业生叶青同学(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募捐等活动中,我校教职工共计捐款6万多元,为“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募捐衣物4400多件。几年来,我校一直被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复评确认为市级文明单位,并获得了金华市赈灾先进集体、金华市教育系统先进女教工集体、金华市职工职业道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德育考评细则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

什么是制度?从字面上看,“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有学者对制度作了这样的界定: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问接地规范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住规则…。制度主要通过2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一种是直接的方式——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影响人的观念,即把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强制性的条例、规定、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来规范和指引人的行为;另一种是间接的方式——通过制度中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观念,引导人将这些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内化,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自律。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共同引导着人的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制约并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最终达到提高其网络道德的目的的一种模式。

一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意义

网络带来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网民主导性的价值体系若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支持,难以形成一致的道德信念,而且“道德往往只表现为一种软约束,缺乏社会强制力,这是当前道德失范和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自由的社会,但无序的自由是混乱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网上信息传播的自由权利,就对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采取回避态度”。

在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要维护网络世界的秩序,确立起这个全新领域的道德标准,必须通过各种与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制度,将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或制度条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一方面它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来保证网络道德的实现,邓小平同志说过:“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确保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中学生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时间,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引入“硬”约束机制,即建立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遵守网络道德到主动遵守网络道德,促进中学生网民道德自觉的产生,进而促进道德自律的形成,以保证网络社会合理有序地运行。它是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构建

(一)学习制度

制定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学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保障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学习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规定设立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应将网络道德教育写进教材、引进课堂,按时递交网络道德教育学期学习与活动计划,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是指网络道德教育主体要确立坚持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的理念。树立了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第二,规定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的内容。面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也应运而生,逐渐推广。在宣传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同时,应加强学习最新相关的文件、纲要、制度、法规,学习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中提到的系列内容:(1)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网络特殊道德规范教育;(2)网络道德教育的其他内容:普遍适用的基础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网络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青春期教育。

第三,规定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的时间。应制定网络道德教育的考勤制度、课堂常规、考试制度、活动规则,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时间,使中学生定时学习,有效学习。

(二)监管制度

在网络信息和资源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大量庸俗文化以及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为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设,构筑网络管理的“防火墙”,防堵有害信息对中学生思想的侵袭,为中学生获取积极有益信息提供制度保障。监管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制定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安全、网站新闻信息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如校园网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筛选制度、岗位负责制度等。

第二,制定严格的校园网络公约、上网申请登记等校园网络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同时要采用信息网络的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起可靠的“信息海关”。

第三,制定监控内容的标准,明确哪些内容属监控的对象或范围,如要将欺诈的、虚假的、色情的内容作为监控的重点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信息预防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信息实施有效监控和防范,加强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

第四,国家下发的相关法律法规。马克思说过,为了追求100%的利润,资本家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我们希望商人能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不能寄太大的希望于他们”。应依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校园网外的其他网吧行为,从而达到规范中学生网民的网络行为的目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不得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机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或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和淫秽色情等信息。1997年10月1日颁布的新《刑法》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者处五年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制作传播病毒,破坏程序和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其它犯罪的各种行为,做出了相应定罪处罚的规定。应整合全社会各部门工作力量,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齐抓共管,扶持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公布一批监督电话,聘请一批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的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

(三)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作为对个体行为善恶责任或其道德品质高低回报的一种特殊的评价和调控方式。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奖惩制度依据中学网络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动机和效果,对其进行人道主义的报偿或制裁,通过赏善罚恶以净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在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只要主体动机是善的,在其实施自身道德行为中由于自身或外在的客观原因而未能达到最终目的的也应给予赞扬、奖励;而行为主体动机不良,但却达到了一定效果的也应给予贬斥、惩罚”。具体来说,奖惩制度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2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方面的内容。对于在网络道德教育课堂与课外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学生与学生班级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组织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并且效果显著的学校与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自觉践行网络道德准则并身体力行宣传网络道德、举报身边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者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有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个人或集体,尤其是网络经营者,应从重予以物质惩罚;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在批评教育责令改正的同时,对造成严重损失者,应对监护人予以物质惩罚。

第二,精神方面的内容。对于在践行网络道德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与集体,组织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并且效果显著的学校与教师,应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如评为“网络道德标兵”、“网络小卫士”、“网络工程师”或是诸如此类的先进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等,它能为中学生树立优秀网络学习典型,适时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熏陶,使之见贤思齐,改过迁善,主动进行道德修养,主动净化自己灵魂,进一步促进中学生形成优秀的网络道德;对违反网络道德的集体或个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失控的学校,应给予通报批评或其他更严厉的处罚,使其他的学生或学校引以为戒;我们的媒体也应对在践行网络道德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及时地进行宣传报道,同时还要对具体的网德失范行为及时地进行剖析与评价,对网上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性的宣传与曝光,通过媒体与舆论将奖惩制度落到实处。

(四)考核制度

在我国的学校德育制度中普遍缺失考核与评价制度,一般的学校多用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注意这些是否出自学生真正的道德认识。有学者就指出:“德育首位之所以一直游离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思想工作之外,活像一架穿梭于学校上空的轰炸机,却命不中师生心中的工作目标,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学生品德这一目标缺乏科学测评这一导航机制。”对德育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是德育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育者输出的教育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在此基础上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将来的行为。

因此,科学构建全面、民主、公开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考核制度,有利于加快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科学化的进程,有利于加深对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并对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业绩和贡献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考核制度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考核制度应包括对网络道德教育绩效考核的细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考核细则是整个考核制度中的重点,是对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考核的统一。因此,对网络道德教育绩效的考核,应以中学生网民的网上表现为主,将网络道德教育课堂成绩与网络道德教育活动表现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的情况相结合进行考核。

第二,考核制度应包括对中学校园网、德育网中有关网络道德的网站或网页进行考核的细则。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校园网、德育网来宣传,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校园网、德育网来开展,利用考核制度对校园网、德育网进行考核,也就是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的宣传程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等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