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房地产管理

高校房地产管理

高校房地产管理

高校房地产管理范文第1篇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与合并,高校的房地产管理越来越复杂。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也成为高校提高房地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全国高校纷纷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研发出了房地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希望通过对校园网络、人力、财力、物资等相关元素的投入和综合利用,将原来单一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与高校房地产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人机互动、资源共享、组织严密的优质高校房地产信息管理架构。

信息化管理好处多

高校房地产管理的性质与用途和一般的商品房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它的管理也显得很特别。

目前,许多高校的房地产仍采用图纸、账表、登记册为基础的手工办法进行分开管理,这样不仅使各种图纸、账表和登记册大量堆积,还容易出错。

显然,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手工管理的方法已经过时。如今,各高校陆续采用了房地产信息化管理手段。

所谓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就是在房地产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合本单位的管理软件,广泛开展信息资源生产、收集、利用以及增值服务,借助计算机和校园网络对房地产数据文件进行管理,再将单机的信息管理以网页的形式,提高高校房地产管理工作效率服务水平,或延伸拓展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高速有效的信息互动平台,便于多用户使用管理及信息查询。

其特点是以网络为基础,做到可以通过校园网完成各种数据信息的传送与交流,从而为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在线信息服务。具体表现是:首先,将高校的房地产分类信息登记,其中包括各个校区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科研楼等资产;其次,统计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建筑面积、使用面积 、占地面积、使用单位和个人等;最后,统计调整信息,包括房屋建筑结构和面积的使用变更、接收学院办公和科研用房变更,实验室增减,其他房屋的调整等信息等。

虽然整个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的管理纷繁复杂,但是如果成功,将大大提高院校工作效率。

比如,实现了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的统一管理,以及房地产管理的人机互动、资源共享,就可以准确地进行高校房地产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计算机系统统计功能,可以方便、直观、立体的把握校区空间结构。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迅速及时地为教职工提供有关住房政策、公积金缴存、购房补贴等相关信息,还可以为学校各部门提供详实的学校房屋建设、使用的基本信息,方便各部门开展工作。而当学校领导了解到房屋使用情况的全面信息后,更有助于重大问题的决策。

管理不易 系统待完善

虽然,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在房地产信息化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很多高校名义上拥有房产信息管理机构,并有领导和工作人员担任机构组长和成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并不是专人负责房产信息管理工作。机构成员不仅肩负其他工作,对于房产信息化管理软件的使用也不甚熟练,这就造成了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出错率高、形同虚设。

其次,长期以来学校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一直沿用过去的管理模式,即职能处室一家“管”。这种粗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学校各项工作的交叉开展,以及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要求。它的弊端是二级单位各自为政,房屋调整不经过学校管理部门、互不沟通,使管理部门掌握的用房情况不真实,从而造成学校的一些决策依据不准确,使有限的房屋资源不能合理使用。

除此之外,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经费一次性投入、无可持续性;相应工作设备陈旧;缺乏设备更新和后期维护等问题。

其实,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是目前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一个较为新颖的管理方式。它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将人力、物力、财力调配得当。而要提高高校房地产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房地产资源利用率,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帮助和保障,使高校房地产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有很多新的思路与方法。

实践新思路

针对高校房地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大局着眼,本着为高校工作正常运转的目的,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并解决。

其一,改进管理模式。为了克服管理上的弊端,房地产管理的职能处室要由专人负责。同时,应该建立学校房地产管理部门与各二级单位的良性互动机制,各二级单位所使用的各类房屋要有专人负责,学校房地产管理部门授予其权限,即对本单位的房屋进行管理,房屋使用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更新数据库,并通知学校房地产管理部门,真实、准确地反映各类房屋的使用现状。

其二,保证数据的定期更新和采集。任何一个数据集,都只能表示一定的时间段,所以,数据版本的更新、数据的定期拷贝等维护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由于多数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不够严格、规范,而在房地产信息化管理中,数据资料的新旧程度、详实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房地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在数据层面上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对于经常变化的数据资料要及时更新,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地采集数据,对于数据收集与更新和出现的其他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房地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其三,搞好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因此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否重视这一问题是解决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关键。而多数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呈现效率低下的状态,很大程度是由于高校投入经费不足。如能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设备保障,对于高校盘活整个房地产工作将起到巨大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做好高校房地产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一支高素质、有保障的人才队伍必不可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成立由主管信息或后勤领导牵头,后勤主任、信息主任任副组长的专门工作小组,最好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绩效并加以规范管理。同时,实行定期的轮岗和培训,在一段时期内做工作小结,实施相应的奖励制度。

总之,在教育行业信息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已经影响到学生与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实施与创新对于现代化的高校发展意义重大。

链接

抓紧实施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出发,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确实为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和管理以及发展规模确定提供了决策依据。使得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状况,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首先,为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合理规划教育资源。现阶段,高校扩招的趋势使得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如何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结构等问题凸现出来。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建设规模定额指标的要求,高校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现有的教育资源结构进行计算和评价,如建筑总面积、平均面积等,并根据学校的性质给出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数据,避免了因扩招而造成的教育资源难以保障教学基本需要等问题的发生。

其二,为院校基础建设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合理规划资金流向。由于不同性质的院校、不同的招生规模,对高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和各部分组成比例的要求不同。通过本系统的计算和评估,可以达到教育资源和高效发展规模相匹配,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

其三,能够及时统计基础数据,向管理要效率。高校现有教育资源信息的完备,使得基础数据能够及时上报,能够使主管部门对报批项目及时审批,达到高效管理。高校房地产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施基础数据实时提取,并对提取的数据整理存档,为高校基础建设项目审批和发展规模提供决策依据。

高校房地产管理范文第2篇

一、国内外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

1.DBB模式

即设计-招标-建造(Design-Bid-Build)模式,最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国际上最为通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及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合同条件为依据的项目多采用这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方式进行,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

2.EPC模式

即设计-采购-建造(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在我国又称之为“工程总承包”模式。在EPC模式下,业主只要大致说明一下投资意图和要求,其余工作均由EPC承包单位来完成;业主不聘请监理工程师来管理工程,而是自己或委派业主代表来管理工程;承包商承担设计风险、自然力风险、不可预见的困难等大部分风险;一般采用总价合同。EPC合同条件的基本出发点是业主参与工程管理工作很少,因承包商已承担了工程建设的大部分风险,业主重点进行竣工验收。

3.CM模式

即建设-管理(Construction-Management)模式,又称阶段发包方式,就是在采用快速路径法进行施工时,从开始阶段就雇用具有施工经验的CM单位参与到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来,以便为设计人员提供施工方面的建议且随后负责管理施工过程。CM模式,于20世纪60年源于美国,进入80年代以来,在国外广泛流行,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工程从规划、设计到竣工的周期,节约建设投资,减少投资风险,可以比较早地取得收益。

4.BOT模式

即 建造-运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BOT模式是上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种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靠私人资本的一种融资、建造的项目管理方式,或者说是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政府开放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授权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和组织建设,建成后负责运营及偿还贷款,协议期满后,再无偿移交给政府。 BOT方式不增加东道主国家外债负担,又可解决基础设施不足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项目发起人必须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大财团),资格预审及招投标程序复杂。

5.PMC模式

即项目承包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模式,就是业主聘请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Partnering 模式即合伙(Partnering)模式,是在充分考虑建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确定建设工程共同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

6.DBM模式

即设计-建造模式(Design-Build Method),就是在项目原则确定后,业主只选定唯一的实体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设计─建造承包商不但对设计阶段的成本负责,而且可用竞争性招标的方式选择分包商或使用本公司的专业人员自行完成工程,包括设计和施工等。

国外还流行TKM模式,即交钥匙模式(Turn Key Method),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建造方式,即由承包商为业主提供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融资、土地购买、设计、施工直到竣工移交给业主的全套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持单一的合同责任,在项目初期预先考虑施工因素,减少管理费用,减少由于设计错误、疏忽引起的变更以减少对业主的索赔。但业主无法参与建筑师/工程师的选择,业主代表担任的是一种监督的角色,因此工程设计方案可能会受施工者的利益影响。业主对此的监控权较小。

二、我国高校基建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基本建设工作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基建部门既是资金的持有者,又是建设项目的所有者,按着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原则,不仅要对建设过程负责,而且要对项目建设的成败和项目运营的好坏负责。我国高校基建部门在工程交易模式的选择上,总体上显得比较盲目和保守。大多数大学的基建管理部门项目建设经验不足或者缺乏有价值的指导,或者大学基建管理部门负责人随意拍板,也或者咨询公司或者潜在的承包商多处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而使学校的项目受损。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基建综合评价体系不健全,做完的项目没有对项目的完整的后评价体系。至于项目交易成功与否,似乎与学校和相关人员联系不大。前期工作不扎实,校园规划、设计文件不尽科学,施工过程中拆改频现,造成了极大损失。懂业务的人员不多,管理不到位,经常出现质量和安全事故。

三、我国高校基建项目交易模式面临的差距和问题

1.观念意识陈旧

该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没有理解领会国际惯例的项目交易模式,依旧采用较老套的传统方法,经常导致由于不懂项目管理而造成严重合同纠纷和经济损失的现象;另一方面,项目管理人员过多地依赖和崇拜国外模式,机械照搬套用。

2.现行工程监理制度制约我国实践国际通行模式

我国《建筑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监理单位的任务是“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行监督”。而国际惯例中承包商管理水平很高,不紧管理施工,而且还对整个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管。因此,我国现行的这种监理制度不符合国际惯例,且制约了我国实践国际通行模式。

3.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落后

首先,我国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定义不太确切,建筑行业相关企业对项目管理模式的内涵存在误解。其次,对各种项目管理模式的使用范围缺乏深入研究,不了解各种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以致在选择项目管理模式时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再次,现行的职业资格要求与行业实际有差距,表现为从知识体系到要求层次均显得大而全但空泛,杂乱虚假。最后,一些执业制度很多环节存在政策脱离实际,管理组织松散,造成企业项目管理难度增大,总体实施效果差等问题。

4.现行体制改革、法规政策与市场运行不吻合

现有的各种项目管理模式法规不健全,国家和地方有关项目管理的规定和办法也不完善,以致建筑市场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有序性。

5.高校基建工程交易模式单一,管理方式落后

通过近三十所高校的调查反馈,我省高校现阶段工程交易模式比较单一,全部采用传统交易模式。在设计完成后再进行施工招投标。

6.基建项目后评价体系欠缺

我国高校基建综合评价体系不健全,做完的项目没有对项目的完整的后评价体系。至于项目交易成功与否,似乎与学校和相关人员联系不大。

7.基建管理队伍素质的建设

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应用到高校,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这不仅是由于项目业主方高校的观念未能转变,而且也受到项目管理公司(或称咨询工程公司、监理公司)专业水平的限制。因此,近阶段还需结合我国的实际,在提高业主方项目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使得一些中小型项目的管理水平能尽快地与国际接轨。

四、国内外房地产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我国高校实际的启示

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模式正逐步向规范化、多样化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工程项目交易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使项目管理生产力理论成果转化为项目生产力的实践经验。为此,今后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应立足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基建项目交易模式创新要立足于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

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限制,在基本建设产业链上形成了多行业相互割裂的状态,造成设计、施工、采购供应三权鼎立、相互割裂,很不协调,其结果是增加管理成本、工期拖延、投资超额,合同纠纷增多。随着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工程总承包市场发育将逐渐成熟。今后高校业主都希望承包商能够为其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这就要求承包商能够承担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分析、工程设计、物资采购、施工组织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总承包管理。因此,必须通过建筑服务企业资质转换,改造和重组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以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打造建筑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品牌优势。当前首先要下气力解决施工图位移和设计优化转向承包商的政策措施,真正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管理的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体系。

2.高校基建项目交易模式创新要立足于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关键的着力点。

高校房地产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 绩效评估 转换效率 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01-02

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即:要准确了解学校资产状况,规范和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率,及时发现当前学校资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完善对学校资产的动态管理,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主要包括:保障物,即要保障教学、办公、科研等必须的物质条件;确认物,对固定资产产权界定确认明晰,账目清楚;利用物,提高利用率,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保护物,保护仪器设备安全使用,资产不流失。该文主要对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和解决好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2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以某高校为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迁置,学校资产账面价值接近9亿元,房屋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学校的搬迁和多个学科专业调整,给学校的房产使用管理和资产带来较大变动。每次清查都会或多或少地遗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2.1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针对某高校国有资产的用户类别及权限详细分析,该信息系统主要涉及三类用户,其角色用例分析如图1所示。

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功能主要有:资产管理用户的资产管理和统计报表功能如图2 所示;查询统计用户的资产查询统计功能如图3所示;系统管理员用户的数据库归档和系统管理功能如图4所示。

2.2 学校公用房屋管理信息化系统模式创新和实践

目前,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办公、教学、生活和住宅区域场地规模不断增大,对原来的、传统的、分散式的管理模式也很难适应日常综合管理的需要,要利用相应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房产、土地进行管理。主要完成“服务”和“管理”两个功能。

学校根据学校情况实际制定相关方案,结合现有房屋使用条件全体考虑,结合市场化原则,进行有偿使用,对学校的行政用房、教学、科研、实验用房根据学校各二级单位的要求,进行统筹安排。学校坚持以学生为要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科研、办公用房按指标分配、切块管理,以有偿使用为手段,促进学校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标准,核定面积,定额分配,有偿使用,将量化管理与有偿使用融入了管理办法。此种方法改变了原有的整体分配,无偿使用的房产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保障了学校房屋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同时也提高了房屋的利用率。对有效调控学校房屋,按照教学、科研等方式按需分配房屋有了充分保证,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的制度结合信息化建设,如图5所示,使房屋管理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主要是对校区概况、楼栋房屋、公房管理(教学科研用房、行政用房、学生宿舍、食堂用房等);要借鉴重点大学的管理经验,进行定额分配和有偿使用,申请审批、合同管理、租金收缴;变更、变动等日常管理;经过查询可以详细了解公房的详细情况。对学校整体房屋情况有较好地把握,可以实时查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土地管理。主要是把学校所有的土地进行输入和统计,包括:宗地四至、测量情况和发证情况等内容,还要包括地表建筑物的情况,主要是包括所有建筑物的楼层数、房间数和面积数。

(2)房屋的使用管理。包括教学科研、行政、学生宿舍、食堂、附属用房和经营用房的使用情况。可以按人查房、按房查人、空置公房,实现动态管理。

(3)对学生宿舍进行管理统计。学生宿舍楼栋及房屋管理,主要包括房屋入住、调房、单个或批量退房等内容。

(4)修缮管理。要对年度维修计划预算,房屋维修流长帐,质保期提醒等(计划、报修、维修)。通过建立报修和修缮流水帐明细,严格控制维修成本,并可以深入进行“维修部位、维修单位、维修情况”的分类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辅助决策提供依据。我校的三种报修方式有:电话报修、网络报修、门卫人工报修。

(5)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地图功能。地图方式直观展现房地产各种信息,以房间为归属地。

通过实践证明,此种管理制度使学校有限的房屋得到了有效利用,新的制度还有不足的地方,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学校房屋管理已经进入了良好运行的轨道。

2.3 学校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模式创新和实践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好学校的仪器设备,弄清楚学校的资产分布情况,是学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职能。在每一次进行资产清查工作中都会有一些问题。学校各二级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够、其资产手续不健全、相关管理过程脱节等。为了更好地达到资产管理的使用效率,提高管理手段,首先从资产管理的文件上进行制定和落实,制定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校一般设备管理暂行办法》《***教学、科研设备管理办法》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等制度。在国有资产管理实施过程中加强了基层单位对资产管理的落实,主要通过各二级单位的资产管理员来执行,资产管理员对主要负责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一切变动手续办理,把住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关。此项规定的实施,较好地保证了学校总体规划得到贯彻,其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得到很好地认识。

学校对资产管理进行了实时和动态管理,实现了全局一盘棋的功能。对不同地服务对象有不同的服务功能,学校领导、二级单位领导、教职工个人对学校资产情况进行网络查询,把资产管理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做为基础服务。

2.4 国有资产管理应用模式研究

国内各个高校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有资产,没有一个统一的资产管理模式,各个模式之间也没有完整的界限之分,例如可以将集中管理模式与宏观模式结合起来。即组建以职能部门为中心的三级管理体系,在全校统一管理下,权利下放,系、处和中心、实验室等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二、三级管理,并对资产的直接使用者实施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由于在集中管理中的具体事物分散给第二、三级,在第三级上是具体的资产使用者,其管理责任明确,但主要权力集中在第一级,这样“权钱交易”因权钱分开而难以一次“交易”成功,这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资产流失的作用。通过探索研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克服了单一模式管理下“各自为政”的弊端,理清各层次及有关部门的相互关系,建立比较理想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 结语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并对学校国有资产进行录入和统计,查询和不同服务对象的应用不同,进行查询。达到“知家底、助管理、辅决策、看得见”。

(1)知家底。彻底清查高校房地产的基本情况,做到数据准确无误,变更及时准确,再也不会为统计数据而发愁,同时还可以为进一步实现高校公房定额分配及有偿使用提供保障,避免人员调整而给房地产管理工作带来“人为影响”。

①全面了解房地产的“家底”:房屋总面积、套数和间数,空房源等。

②可按“房屋用途、分类、类型、建筑结构、座落”等分类统计。

③可按“使用单位(二级学院、校级处室)或个人”分类统计。

④按照“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的情况分类统计。

⑤房屋经营管理:房屋出租、合同管理、到期提醒、租金收缴管理。

(2)助管理。提供“房屋申请流程审批、公房有偿使用、房屋使用变更、租金收缴、房屋交易、合同管理”等日常管理的全部功能,将极大地帮助用户实现动态的日常房地产信息的监管,并且及时有效的掌握高校房地产现状和历史记录的情况。

(3)辅决策。提供“固定报表、任意项目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打印输出、灵活的统计电子图表”等数据分析功能,将充分地辅助领导在相关数据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分析。

(4)看得见。提供“电子地图”功能,可以实现以“土地为中介,房屋为归属地”的全方位的、直观的监督管理,可以在地图上点击任何一间房屋,即可看到与房屋相关的所有汇总信息(房屋信息、使用信息、维修信息、档案信息、资产家具情况等),真正做到看得见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 梁丽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08.

[2] 李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2013.

[3] 陈刚.新时期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 田晓静.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探析[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10.

[5] 谢秀.高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新型框架的建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6] 陆建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建筑工程学院,2000.

[7] 韩江丽.基于法人治理结构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8] 钟亮锋.我国高校国有资历产管理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高校房地产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新形势下的房产档案管理也需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计算机在高校管理中的普遍应用正为高校房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来管理房产档案,是提高高校房产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高校建立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困难入手,探讨了房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房产档案、信息化

高校房产管理是高等学校的房管部门对学校房屋财产、教职工住房以及与之相关一系列事务进行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档案是很重要的信息资源,在高校中,作为档案众多门类中的房产档案,是学校房产管理部门在房产权属登记、调查、测绘、产权转移、房屋变更等房产权属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房产历史记录,是房产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真实记载和重要依据。随着计算机在高校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如何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房产档案管理相结合,提高房产档案的利用价值,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高校建立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困难

1.1领导重视不足

重视程度不足是目前影响我国高校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问题。许多高校管理人员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档案资料其实只是处于长期堆放的状态,没有及时整理归档,更谈不上利用。一些领导往往管理观念陈旧,而工作人员也并不习惯于在网上了解信息,不接受网络办公的方法,依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方法,习惯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处理房产档案信息。

1.2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房产档案管理部门的电脑应用仍然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数据处理上,无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水平,还是互联网的认知度、参与度等都远低于其它行业。大多数高校的房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基本上是接收移交档案,编目立卷、存储入库、查阅调卷,档案馆类似于资源仓库。管理介质绝大多数仍为纸质档案,光盘技术和机读方式虽然已经有运用,但十分有限,数据库的建设与当今信息传输技术的要求相差甚远,档案部分应发挥的作用远远未能有效挖掘出来。

1.3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差异比较大,缺乏协作精神。采用网络化办公以后,管理部门之间需要相互提供有用信息,才能达到方便、快捷地办公目的.但如果其中一个部门不及时更新信息,没有专人维护,就无法查询到最新资料。目前高校中各个办公室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素质差异大,很难达到信息共享。这就使部门间网络化办公的力度大大降低。

2.如何建立高校房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提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要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快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内容的多样化、档案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光盘以及缩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不适应时代的变革,我们应认识到,以计算机及档案管理软件等管理应用为主,利用计算机、缩微机、扫描仪甚至互联网等对档案进行检索、存储和管理,是档案管理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房产档案信息化是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房产档案作为社会信息业的组成部分也必须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房产档案信息资源,必将极大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使房产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促进房产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2.2推进房产档案馆数字化进程

实现房产档案馆数字化是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健全数字房地产档案馆,首先要把握好节点有偿访问。一般性查询、检索无论传统服务还是远程服务均可无偿义务提供,但网上深入查询或特殊专题检索、下载等应为有偿服务,对于科技成果还应收取成果转让费。另外,关于档案开放范围和权限问题,要设立相应的访问权限,对于那些可以对公众开放的档案,公众可在公共网上查询、利用,而只可对内部人员开放的档案,只能通过上内部局域网查询利用。开放数字房产档案馆的建立必将会进一步提升房产档案馆的宣传、教育、服务和经营功能。

2.3完善房产档案信息归集、检索系统

为了全面、准确地收集信息,就要将房产档案信息系统与房产交易系统有机地结合,将房产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房屋产权信息自动归入房产档案信息系统,形成文本信息;另一方面要利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先进设备将有关资料以图像信息方式归入房产档案信息系统;原始档案数据进入计算机后,再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分类、组合、检索、调阅、复制等功能建立起完整准确的房地产档案数据库。由于房产产权频繁异动的特点,房产档案的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在档案数据库的更新、管理、维护上要实现实时控制,保证房产档案信息与房产产权状况的同步变动,这是房产档案管理的核心所在。由于高校房产交易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建立高效的房产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由于司法查封、抵押登记、房屋租赁、房产交易等不同业务的特点不同,对房产档案信息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多角度的档案检索系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功能,将房屋坐落、产权人姓名、房屋面积、交易时间、产权状况等房屋产权管理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检索点,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形成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互补的档案信息检索体系,实现万能检索,从而提供高效、便捷的查询服务。

2.4建立准确的房地产档案数据分析系统

房产档案信息不仅要满足产权人产权交易的需要,而且也应该为高校职能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整套房产档案数据分析系统,以便管理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房地产产权产籍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便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及时运用相关调控手段,使学校房产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达到科学决策,回避风险的目的。

2.5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日趋完善,要靠掌握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档案专业人员来实现。档案工作者不能满足于现状,应正视自己的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主动、及时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和档案学知识,做到依法治档,使档案得以安全保管和科学利用,要加强学习业务文件和各级档案专业刊物,明了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时贯彻落实有关档案管理的新规定,执行新规范,密切注意国内外档案工作的发展动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档案事业逐渐实现法制化、规范化,推进档案工作的发展。推广使用新归档方法,减轻档案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与档案管理软件,对档案的收集、存档、查找、借阅甚至统计等等实现电脑化的规范管理,提高档案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为相关部门提供方便、快捷、及时、准确的参考信息,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服务功能。

3.小结

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房产档案信息资源,必将极大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必将使房产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使房产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大大减少了房产管理工作人员的投入.降低了联系渠道的费用支出,缩短了大量事务的处理时限,使高校房产管理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足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参考资料:

[1]玄艺兰.论房产档案室的数字化建设[J].中华教育周刊,2003,(6).

[2]周长华,吴小军.高校档案管理网络化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6).

高校房地产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高校公共房产管理中存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总体规划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实现占据高校国有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资源的保值增值,节约教育经费的目标。

高校公共用房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基础条件保障,它是高校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用房的总资产量占据学校各类资产的首位,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大学2007年资产清查统计为例,公共用房资产约占学校总资产的50%以上。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公共用房使用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办学成本和管理水平。

一、高校公共用房的概念

所谓公共用房是指产权属于学校所有除教职工宿舍以外的各种用房。包括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行政办公、学生宿舍以及各类生活福利、商业服务的用房。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学校公共用房分为六类。

1、校党政机关用房。经学校正式确认的校级各类党政机构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办公室、资料室、会议室、接待室等。

2、学院用房。学校设立的学院用于办公、教学、实验和学习的办公室、会议室、教研室、研究生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实验室。

3、公共服务用房。面向全校服务的教室、图书馆、档案馆、网络中心、会堂、学生与教工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用房。

4、后勤与保障用房。后勤服务部门和条件保障部门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浴室、活动室、车队、医院、幼儿园等后勤服务用房和变电所、泵站、物资仓库、门卫室、收发室等条件保障用房。

5、产业、商业用房。产业用房是指经学校批准,由学校全部或部分投资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并在当地工商机构注册的企业在学校所使用的房屋。商业用房是指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因历史原因在校园内开办公共服务设施(如银行、邮局、电话站、商店、粮店等)而使用产权属于学校或占用学校土地自行建设的房屋;或根据地方规定由学校提供的产权属于学校的教职工住宅区内配套的公共服务(如服务网点、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用房;或为方便学生生活,由学校招商的服务企业使用学校产权的用房。

6、附属单位及其他用房。包括附属高中、附属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用房。

二、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我校公共用房至今尚未归口于一位校领导统一管理,是由全体学校领导集体管理。学校领导一般都分管着

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条线,校领导所管的部门有用房需求,用房管理部门凭其在部门请示报告上的指示都得设法满足要求,直至没有任何空余房可调配。公有用房分配日积月累的遗留矛盾得不到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用房管理部门对此只能束手无策。

2、缺少科学的分房政策。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此规划指标是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设计任务书、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量化了相应学校各类公共用房的建筑面积。但许多学校与我校一样,至今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公有用房分配制度。这就使得分房无量化标准,造成调控困难。

3、二级管理部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公共用房管理实行的是无偿使用,为此各二级管理部门热衷于向学校争资源、争用房,却不太注意房屋的使用效率。有的学院设置多功能厅、健身房、超大办公室;有的学院许多用房都堆放满了废旧物资无人问津。退休多年的老教师也占着实验室不让,形成公共用房实际上的“终身制”、“占有者所有制”。

4、公共用房从设计到使用缺乏总体规划。学校近几年新建了新实验二楼、动力楼、西楼区实验楼。每幢楼分配到使用部门后都进行了面广量大的改造工程。新建实验二楼实际建筑面积为13600平米,改造面积达到6620平米。原设计作实验室的改作办公室,作为实验室的用房高度及大面积,在改造成办公室过程中要隔断、要吊顶,原来为实验室条件所铺设的水电管线全用不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对高校公共用房有效管理的探讨

1、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高校领导要亲自组织学习上级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并将公共用房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间公共用房有人管理,有人负责,确实是有效使用。应当把占据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有效地保值、增值。

2、建立机构、明确责职。公共用房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确保公共用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成立公共用房领导小组,代行所有权人职责。成员由分管资产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和专家组成。公共用房领导小组负责公共用房规划评审、根据用途对建房方案审议、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公共用房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重大违规事件等。

确定公共用房的主管部门,我校以国有资产处为学校公共用房管理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单位,代表学校具体制定、补充、修改、完善各类公共用房的实施细则并编制公用房配景方案,报公用房领导小组审定,对使用人的使用行为进行监督,负责公用房的综合管理。

各学院、机关处、所、直属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公共用房管理的具体事宜。具体贯彻执行学校公共用房的各项规定,对本单位的房屋进行内部配置,按规定对房屋进行管理和维护。

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公共用房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健全和完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建设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

确定公共用房的配置的原则“按需配置、定额使用、超额收费、缺额补贴”改革现行的公用房无偿使用制度,试行定额核算和使用单位超额面积向学校缴纳房产资源调节费,缺额面积学校调剂解决或给予补贴的政策,以建立公共用房管理使用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借助经济杠杆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用房的种种弊端,提高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科学测算、量化标准。建立一个公共用房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将房屋的结构、楼层、房间、使用人、面积、建造时间、造价等内容用计算机管理起来。根据使用人的性质、功能、发展需要和资源状况制定配置标准,确定各使用人公用房配置类别、地点、楼层和面积,在深入调查摸底、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定额内用房面积及定额外用房面积,依此确定定额外用房收费额度或缺额面积补贴额度。

明确使用管理范畴,签订使用管理协议。公共用房使用协议是明确学校作为所有权人与公共用房使用人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协议。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房,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实行不同的使用和管理方式。国有资产依据配套实施细则的规定,提供使用人超额、缺额清单、使用条件、管理要求,与使用人签署公共用房使用协议。

督促检查、循序渐进,国有资产处跟踪检查全校公共用房使用情况,督促各单位合理安排和充分使用本单位的房屋,努力提高公房的使用效率。详细收集公共用房使用、维护、安全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做好公共用房信息管理工作,对公共用房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违规情况,及时处理各种违规事件。

4、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用房管理部门对学校整体用房进行规划,报送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审定。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由过去单一幢楼项目的规划,变为一个学校整体群楼全局性的规划。有时单幢楼的计划很好,但由于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结果整体来看很乱、很不协调。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认真分析全校用房需求、功能方面实际情况,针对各种问题,提出方案与对策,切实使每一项规划都符合实际情况。新建的每间房屋的功能都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使用部门的要求,少拆少改,节约经费。为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决策是否需建房、建何种功能房、建在何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