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调研的意义

社会调研的意义

社会调研的意义

社会调研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调查研究;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践行科学发展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都离不开调查研究。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强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对有关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了解、认识、学习和掌握。

一、调查研究的一般理论

(一)调查研究的概念

简要地说,调查研究就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考察、了解、分析和研究,认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活动。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或环节。调查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了解,掌握事物实际情况的感性认识活动。研究是通过对调查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理论和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及群众路线理论的贯彻和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决策的形成、制定、实施等整个过程。

(二)调查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调查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古代社会的调查研究,近代社会的调查研究,现当代社会的调查研究。从有关的资料看,古代社会的调查研究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如我国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奴隶社会的人口、土地调查等。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都有对其人口、土地、牲畜的清查。我国的封建社会,调查研究已遍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和领域,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社会作用和成果。近代社会的调查研究产生于18世纪的西欧,盛行于20世纪的西方。近代社会的调查研究是调查研究成熟发展的时期。现当代社会的调查研究是调查研究革命性变革和科学化阶段。标志是有了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调查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调查研究在目的、作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特别是调查研究成为了我们党的一个基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形成为我们党的一种优良传统和作风。

(三)调查研究的特点和一般过程

调查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方法性和综合性。调查研究的目的、过程、结论、作用等都是以实践为目标和基础的,是一门面向实践,直接为实践服务的实践性学问;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情况,接触矛盾,体察民情,科学决策,因此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工具、手段,具有方法性的特点;调查研究的综合性,一是指调查研究的内容对象有综合性,二是指调查研究要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调查任务,设计调查方案,组建调研队伍等。准备阶段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是调查阶段。该阶段要利用各种方法获取调查资料。同时要做好外部协调和内部指导工作。调查阶段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关键阶段。第三是研究阶段,包括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开展理论研究。要在研究上狠下功夫。那种不重视研究,满足于堆砌材料,不面向实际,习惯于图解已有结论,不集思广益,沉湎于少数人编词作文,都是需要力戒的弊端。第四是总结阶段,包括撰写调研报告、总结调研工作、评估调研成果等。当然,调查研究的阶段划分并非是绝对的,或者说只是讨论上的方便而已,事实上彼此具有互相渗透、融合的性质。

二、调查研究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规划,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者在思想理论素质、能力素质、作风素质、决策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这些素质,就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在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调查研究不仅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富含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调查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从而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提高思想理论素质,首先要“讲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但学习有教条主义地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地学;有联系实际,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地学。这就是学风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照抄照搬,反对本本主义,做到这些,重要的桥梁和途径就是搞好调查研究。

(二)通过调查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促使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打开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能力包括认识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等。从认识问题来说,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发言权包括对问题的了解、分析和本质的把握,如果不进行切实的和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认识问题,更谈不上正确的认识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i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从解决问题来说,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解决问题就是对问题拿出意见、办法、措施、方案,即做出决策和实施决策。显然,这些只能产生于调查研究之中。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搞好调查研究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识解决问题即实际工作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

锻炼和提高;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工作有新举措。

(三)通过调查研究,可以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转变作风

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等等。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就要求必须搞好调查研究。坚持搞好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避免或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顽症。同时,调查研究本身也有个作风问题和转变作风的问题。

(四)通过调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要求。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只能通过调查研究来实现,即决策的科学化来自调查研究;决策的民主化必须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统一。

(五)调查研究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它的科学性,二是它的实践性。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离不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有调查研究,我们才能从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以务实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工作方法,是科学决策、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都离不开调查研究。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调查研究史。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实践证明,调查研究坚持得好的时期,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健康发展。否则就遭受曲折。

社会调研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科学发展观与调查研究的内在统一性

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密切党群关系、联系群众的有效桥梁。调查研究和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解决中国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完成党的历史任务为目标,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科学发展观与调查研究有着统一的哲学基础。调查研究和科学发展观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着力研究和解决的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围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破除了片面的发展观和错误的发展观,形成了指导我们当前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调查研究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重要媒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是我们深入实际考察探寻事物真相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

(二)科学发展观和调查研究有着统一的现实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也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前进过程中可预见的问题而提出的。在我们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方面实际情况的过程中,在研究这个阶段中各种社会矛盾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具体规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状态还没有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跟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分析新情况,研究新矛盾,进行长期锲而不舍的有质量的深度调查研究。

(三)科学发展观和调查研究有着统一的人民群众历史观。科学发展观和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科学发展观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状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不走样、不失真、不变形,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就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在调查研究之后真抓实干,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落到实处,切实实现“成果转化”,把领导干部和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涨劲头和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程度及其在实践中的贯彻情况,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并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认真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①,是我们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最高要求。不经过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②,是口头上的唯物主义,不是行动上的唯物主义。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我们必须进行最实际的调查研究,把这些调查来的实际材料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提出符合客观的政策和措施,并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中补充和完善,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证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最实际的调查研究,能够防止在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上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庸俗化、片面化倾向,虚化、泛化、套话现象。否则,科学发展观就会变成空洞的口号、僵化的教条,失去其政治保证作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调查研究,有利于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将一无所成。而“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③。“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真正联系群众。”④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通过缩短空间上的距离而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心连心,心贴心,干群和党群才能融在一起。特别是在矛盾集中、困难多、意见大的地方,做好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群众路线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广大人民群众就会说真话、讲真情,就会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就会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形成克服种种困难和险阻的铜墙铁壁。广大领导干部要直接与人民群众见面、接触、交流,放下架子,做群众的学生,真心和群众交朋友,认真倾听来自群众的呼声、要求和意见,了解基层情况,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意见和想法汇集并总结提炼,形成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群众满意的政策法规。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调查研究,有利于改进党的作风,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关系着人心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优良的作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还是培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改进党风的过程中,通过做好调查研究形成与和谐社会相符合的民风政风,领导干部才有威望和发言权。群众的眼睛是明亮的,领导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能不能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领导干部是不是遵纪守法,是不是继承了优良传统,是不是弘扬新风正气,调查研究就成为试金石。广大人民群众将传习通过调查研究表现出的各种优良作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环境和氛围。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调查研究,有利于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调查研究是我们认识事物、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持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以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客观世界是复杂的,在党的历史任务中,还有我们不熟悉、未认识的必然王国,只有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⑤。要把握执政党本质,顺应历史潮流,充分发挥党的优势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执政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使关于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理论更加完备,方针政策更加科学,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调查研究,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锐意进取,保证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如期实现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社会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愈发展愈深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就会愈多,前进中可预见和难预见的风险也会愈多。我们要正视社会发展中纷繁复杂的诸多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经过深入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对过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没有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缜密的分析,分门别类,归纳比较,区别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区别根本性问题与衍生性问题,区别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与潜层面的方式方法问题,区别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从多个方面开展细致入微的工作,力求妥善地加以解决,以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更加主动。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搞好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是个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社会调查和研究,三个基本要素:调查者和被调查对象,以及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了调查研究新的内涵和作用,要针对当前调查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高调查研究工作水平为着眼点,把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把调查研究工作做扎实做完善。

(一)努力提高调查研究者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和基础,是调查研究活动内在的动力,直接影响着调查活动的科学进行。调查研究要有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就会妨碍我们去进行调查研究。缺乏基本的理论功底,不了解不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难以搞好调查研究,也难以提出有质量的调研成果。因此,要认真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调查研究中学习,在调查研究中消化运用,做到既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按照规律办事,既能有效完成调查研究活动又能提出可行性调研报告,既能结合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又能进行战略性全局性的理性思考。

(二)综合利用调查研究资源,整合各种调查研究方式方法,创新开展调研的新领域。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关系收集材料的真伪、剖析信息的深浅、调查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既要继承和坚持行之有效的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典型调查、文献法等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掌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手段,把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提高调查研究的时效性、科学性。要充分使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提高调研的效率和质量;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综合利用社会学、经济学、信息论等学科知识和技术,对调研材料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分析。

(三)重视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制定用科学发展思路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政策。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调查而调查,更不是为了自我表现写出花样文章。重视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基本要求,也是调查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重视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一者,运用书面报告形式转化调研成果,这种成果可以是学术性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应用性调研报告;可以是供参考学习的珍贵材料,也可以是凝结成文的论文;可以是部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二者,转换后的成果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注重调查研究的艺术,融合各种工作方法积极有效地展开调研。调查研究是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被调查者说真话,反映真实问题。在信息交融、情感丰富、理性思考的时代,要想获取真实情况有一定的难度。调查研究是一种艺术。要防止领导干部演“独角戏”、“木偶戏”,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做法,就需要注意调研的艺术。调查研究既要下马看花,又要上马看花;既要解剖麻雀,又要整体分析;既要科学领导,又要发动群众;既要用眼看,还要用口问,用手记;既要开门见山,又要耐心开导;既要听领导汇报,又要搞民意调查;既要明查,又要暗访等,在全面、深入、求实上求得进展。

(五)建立健全领导决策的科学调研制度,把调查研究作为经常性工作。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对调查研究的各个环节和具体过程加以规范,从时间规定、人员调配、调研方案的设计到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都要给予明确规定,保证调查研究本身“有法可依”,真正实现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不因个人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在调查研究制度中要突出强调民主、科学、客观的原则,避免出现既浪费了各种资源,又没把问题剖析到位的现象。

调查研究是个科学的系统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好调查研究,还要注意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继承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调查研究活动中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建国以来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05页。

②《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③《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④《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1页。

社会调研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听力障碍中学生 生命意义感 核心自我评价 中介作用 调节作用

分类号:B849

1、问题的提出

生命意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弗兰克尔提出的,他确信人类最原始动机是追寻生命意义,并不断发现其生命意义与目的(弗兰克尔,2003)。如果人们不能感受到值得为之而活的意义,就会陷入存在空虚。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生命意义得到广泛实证研究。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生活不仅是愉悦,而且要有意义。若愉悦是快乐幸福观的重要指标,那么意义则是完善幸福观的核心指标。因为愉悦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会短暂易逝,而有意义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则恒久绵长。实证研究表明,个体生命意义不仅可正向预测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希望感等积极情感,亦可负向预测低自尊、抑郁、自我认同危机等消极情感。一份综述性研究报告更是指出,生命意义在个人危机和重大挫折时发挥的作用更是独一无二、无可代替的。可见生命意义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相比国外生命意义研究的盛行,国内对该领域研究尚待加强,尤其是对特殊群体(比如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研究几乎空白。为此,笔者认为探讨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并促使他们以积极心态去面对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也与我国弘扬关注弱势群体的优良传统和时代主题相一致。

生命意义在幸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并使一些学者转而关注生命意义感来源的研究。然而,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尚未统一,且具有明显“文化印记”。但无论在何种文化背景下,生命意义感的获得似乎离不开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比如,Battista和Almond认为,生命意义主要来自六种生命定向:人际(关系、爱与给予)、服务(帮助、关怀弱势群体)、理解(理论与抽象思考)、获取(获得财物、尊敬、责任)、表现(通过艺术、运动来表现自己)、伦理(政治、宗教与社会信念)。该生命定向强调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社会服务对生命意义的作用。Wong以加拿大人为研究样本编制了个人意义剖面图(The Personal MeaningProfile,PMP)并探索普通人关于生命意义的内部原型结构。包括关系、宗教、成就、接受、亲密感、超越和公平待遇七个方面。该原型结构亦注重良好人际关系、亲密感对生命意义的影响。此外,宋秋蓉发现,台湾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来源包括,求知、学业、活动、关系和服务五个方面。程明明等人研究表明,中国群体的生命意义来源于社会关注、自我成长、关系和谐、生活享受和身心健康五个方面。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结果均显示个体的生命意义来源离不开良好关系,而社会支持系统正是为这种良好关系提供了保障。同时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众多类型(比如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而这些社会支持如何影响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的实证研究却尚未见报告。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提出假设1:社会支持系统能提高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但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作用机制不一。

认知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通过个体认知来影响个人行为和情感,因此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获得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评价以及形成的人格特质。实证研究表明,人格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体验。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核心自我评价(COle self-evaluations)这一更宽泛、更高层次概念来研究人格特质。它被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体系所持有最基本评价,包括自尊、控制点、神经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四种特质。Judge等人认为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会跨情境地、以一贯的积极态度来评价自己,他们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而且能控制自己生活,据此笔者推测核心自我评价亦可预测生命意义感。另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核心自我评价是在社会环境与幸福感、消极情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或调节作用。中介作用的观点认为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一种人格特质,通过认知图式对外界信息加工产生指向作用,当个体面临着处境不利时(比如班级环境差,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容易形成自我否定、怀疑的消极认知图式,导致低自我评价,从而降低幸福感,甚至失去生命意义感。而调节作用的观点认为高核心自我评价个体会体验到更少的压力和紧张感,因此核心自我评价对处境不利与紧张程度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据此,笔者推测核心自我评价在生命意义研究框架中可能起到中介作用,它在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发挥着驱动力的作用;也可能起到调节作用,影响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间关系的强度大小。故本研究提出假设2:核心自我评价在不同社会支持类型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到中介和调节作用。

为了验证上述两个假设,本研究以听力障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拟考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试图构建生命意义影响因素的中介和调节模型,以期为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广东省3所特殊教育学校初一至高三年级430名听力障碍中学生测试,获得有效问卷412名,年龄范围为14~24岁。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04人;城镇为222人,农村190人;初一36人、初二78人、初三72人、高一92人、高二76人、高三58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主要区别是将“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亲戚、同学”[18]。量表共12个条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含4个条目。项目采用7级评分,从l=极不同意过渡到7=极同意。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X2=70.301,df=51,X2/df=1.38,RMSEA=0.043,CFI=0.971,RFI=0.902,NFI=0.962,IFI=0.971,符合模型拟合标准,具有较好效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7。

2.2.2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采用Judge(2003)编制,由杨晓峰等人(2009)编译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共有12题,由单一因素构成,从1=完全不同意过渡到5=完全同意。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α为0.81-0.87,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81。本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X2=88.803,df=45,X2/df=1.97,RMSEA=0.078,CFI=0.886,RFI=0.951,NFI=0.902,IFI=0.905,基本符合模型拟合标准,具有较好效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23。

2.2.3 生命意义量表

采用Crumbaugh和Maholic(1964)编制的PIL量表(The Purpose In Life Test),由台湾学者宋秋蓉(1992)修订的生命意义量表,共20个项目,包括对生命热诚、生活目标、自主感、逃避、未来期许五个分量表。采用7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越强。经宋秋蓉修正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5。本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X2=634.453,df=165,X2/df=3.848,RMSEA=0.06,CFI=0.945,RFI=0.917,NFI=0.928,IFI=0.945,符合模型拟合标准,具有较好效度。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15。

2.3 施测和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方法,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听力障碍中学生采用个别施测,运用SPSSl7.O和Aln08 17.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

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分数为89.48,标准差为14.66。按照“112分以上者表示有明确生活目标与意义;112分到92分之间者对生命意义与目标不确定;92分以下者表示明显缺乏生命意义”这一标准,本次调查显示,仅有8.7%听力障碍中学生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觉得生命是有意义的,有31.6%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目标不确定,但有59.7%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处于生活无目的状态。

3.2 人口学变量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考察性别、家庭所在地对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在逃避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生命热诚、生活目标、逃避三个维度以及生命意义感总分上,城镇聋生显著高于乡村的;其余不存在显著差异。

3.3 听力障碍中学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的相关分析

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及各维度、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两两均在0.01水平上相关显著。结果见表2。

3.4 听力障碍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之间中介作用

本研究拟考察不同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故以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作为前因变量,以核心自我评价为中介变量,以生命意义感为结果变量,采用Amos17.0构建完全中介假设模型1。然后对该模型进行检验,根据输出结果删除CR值小于1.96(p>0.05)的路径关系以及对生命意义感无法预测的路径关系,每删除一些路径后就重新运行一次程序,经过若干次修正,得到修正模型2(见图1)。表3列出了模型1和模型2的拟合指数。(在此略去调试过程的模型拟合指数的报告)。

由表3可知,模型1的X2/dr大于2,RFI小于O.90,RMSEA大于0.08,未达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标准,可放弃。模型2的X2/dr小于2,CFI、RFI、NFI、IFI均大于0.90,RMSEA小于O.08,均达到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标准,表明可依据修正模型2的路径来对听力障碍中学生的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进行解释。其标准化路径如图1所示。

进一步中介效应量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路径l中,朋友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直接效应量为.25,核心自我评价不起中介作用;在路径2中,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量为.023;在路径3中,核心自我评价在其他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量为.049。

3.5 听力障碍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按照温忠麟等人建议的方法,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对生命意义感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1)首先对社会支持(包括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中心化处理;(2)生成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交互作用项;(3)以生命意义感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在第一步引入主效应项社会支持,第二步引入核心自我评价,第三步引入交互作用项,通过新增解释量(R2)或者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判断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效应是否显著。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当以朋友支持为自变量时,朋友支持×核心自我评价的交互作用,无论是新增解释量(R2)或者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均显著,由此可认为,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调节朋友支持下的生命意义感。而当以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为自变量时,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由此可认为,核心自我评价不能调节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下的生命意义感。

为更加清晰地揭示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朋友支持和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我们遵从Aiken和West的建议在图2中画出在核心自我评价高于和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的水平下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如图2所示,在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听力障碍中学生中,朋友支持不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simple slope=0.066,t=0.93,p>0.05);而在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听力障碍中学生中,朋友支持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simple slope=O.226,t=2.81,p

4、讨论

4.1 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状况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调查显示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均分为89.48,低于宋秋蓉所报告的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均分94分(P

人口学变量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均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逃避维度上,听力障碍男生比女生更能坦然面对生活中困境,这与李旭等人以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结果一致。从传统的性别角色观来看,男生倾向于问题导向,遇到困境不逃避,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女生倾向于情绪导向,不愿意面对困境,而是希望寻求他人帮助。另外,在生命热诚、生活目标、逃避三个维度以及生命意义感总分上,来自城镇听力障碍学生比来自农村的要高。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方面这可能与城乡生活、学习方面的一般性差别有关;另一方面来自农村听力障碍学生可能难以融入城市学习环境中,这提示在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时要考虑到城乡听力障碍学生的差别,做到有的放矢。

4.2 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虽然有关生命意义结构研究显示生命意义感来源离不开良好社会支持系统,但缺乏相应系统实证研究支持,特别是其中的内在机制尚未揭示出来。本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进一步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支持可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而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通过核心自我评价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可见,不同类型的支持对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作用机制不一,从而验证了假设1。

中介作用检验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能提高听力障碍中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到生命意义感。对于听力障碍中学生而言,父母采用温暖理解、平等接纳、民主和谐的教养方式;而其他支持,特别是学校,应采用自主支持、尊重理解、平等对待的教育方式,无疑有利于提高他们采用积极态度来评价自己,增强自我价值感,形成完善人格,最终提高生命意义感。而朋友支持却不能预测听力障碍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这可能是核心自我评价是个稳定的人格特质,它只受到权威关系的影响,而不易受平辈的朋友关系的影响。

调节作用检验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中不起调节作用,核心自我评价却在朋友支持和生命意义感间起到调节作用,即在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听力障碍中学生中,朋友支持不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而在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听力障碍中学生中,朋友支持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其原因可能是,高核心自我评价者能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采用积极面对的应对策略,当能够获得良好朋友关系时,就能迅速提高其生命意义感。而低核心自我评价者能体验到更多的压力和紧张感,采用回避的应对策略,不愿意与同伴交流,因此当同伴向他伸出友情之手时,可能会遭到拒绝,因而难以提高其生命意义感。综上可知,核心自我评价在不同社会支持类型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到中介和调节作用,从而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假设2。

4.3 对开展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针对听力障碍中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讨了核心自我评价在不同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所获取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策略。应指出的是,个体生命意义的影响路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涌现性,比如中国学生群体生命意义易受父母教养方式、社会关注、亲情、友情、满意充实和兴趣休闲等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同时也受自尊、人格倾向性等人格因素影响。因此,未来在开展生命意义感教育时,应依据复杂性思想,从环境一人格交互作用视角来开展生命意义教育,以提高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5、结论

(1)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有59.7%的学生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

社会调研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为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特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供学生进行构思,调研,写作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总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概括新经验,以小见大,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理解,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5.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6.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7.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8.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9.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典型调查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1.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13.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14.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5.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16.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二,经济类

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调查研究2.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调查研究

3.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4.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6.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

7.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8.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9.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10.债券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11.农民收入问题调查12.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13.民间投资问题调查14.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15.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16.商业保险问题研究

17.地下钱庄问题研究18.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

l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20.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21.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2.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3.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调查24.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2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26.农业产业化研究

27.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28.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29.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30.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2.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三,法律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问题2.宪法监督与宪法解释研究

3.法律赔偿执行难问题研究4.知识产权法研究

5.信息安全法研究6.电子商务法研究

7.政务公开制度研究8.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究10.文化法制研究

ll.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l2.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

l3.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l4.法律援助的实践

15.公益诉讼研究l6.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l7.新世纪新时期推进我国行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l8.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l9."三农"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20.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社会学类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调查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4.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6.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9.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10.家庭保姆问题调查

l1.社区服务问题研究l2.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l3.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l4.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15.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l6.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17.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l8.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l9.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20.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21.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2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23.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4.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5.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26.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五,教育类

1.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2.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3.第八轮课改的跟踪调查研究4.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5.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6.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7.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8.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9.调整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调查研究10.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调查与研究

1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l2.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3.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l4.加入WTO,留和教育的改革开放研究

15.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l6.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l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l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l9.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20.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2.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3.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4.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5.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6.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7.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与分析8.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9.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10.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11.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12.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调查研究

14.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15.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16.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查与分析

17.政府绩效评估研究18.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19.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行政改革研究20.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加入WTO后商会(企业家协会)现状调查与分析

2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3.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4.服务型政府建设个案研究

社会调研的意义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问卷调查法 实证性 法社会学 实证主义

法社会学是对法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在社会学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法社会学中的研究中同样可以应用。在对法律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法律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社会调查法是进行这种研究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又在法律现象的社会的调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法社会学调查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运用为主的研究方法在法社会学研究中已是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在法社会学的调研中应用比较广泛。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说“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作为具体方法的问卷调查法有着与之密切相连的方法论背景或基础,是区别于其他某些方法的重要标志。问卷调查法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渊源于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并在实验科学发展的条件下,由孔德首先提出来。他相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有着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应该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以及其它与自然科学一样的方法去发现。其基本的观点是:一切关于事实的理论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根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也如同自然界一样服从于基本规律,我们在因果规律的探究中,就能够确定社会的秩序和运行。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和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解释社会规律的具体方法就是在自然科学中已成功运用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正如涂尔干自己所说:实证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科学的理想方法扩大到人类行为的解释上,说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社会现象的可理解性,对于科学和实践同样是必要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笔者从问卷调查法的一些重要特征探析其实证性的特质:

一、从事物的现象出发体现实证的逻辑前提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进行抽样调查,在进行抽样调查的过程中,抽样的标准以及抽样的准确度都经过精密的计算。这种抽样调查的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社会现实的一般状况,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规律。进行抽样的问卷调查的设计主要针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表征,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这种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别的归类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法社会学中所出现的各种法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问卷调查法所针对的调查对象体现了实证主义的逻辑前提。实证主义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实证主义排斥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反对传统哲学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和高度抽象思辨的哲学,主张哲学应当建立在来自观察试验的经验事实和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实证主义主张把知识局限在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之内,强调科学认识论的根本任务只是记录感觉、描述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实证主义者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某个事物的色、香、味、声、形,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事物的色、香、味、声、形的经验知识是可靠的。“布莱克试图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研究法现象,试图从法现象中发现一个贯穿始终的描述法的发生与运行的根本规则或法则。他认为真正科学的法学研究是:(1)只分析法现象而不探索法本质;(2)法学的观念应是具体的,可与经验相参照;(3)从经验事实中不能推出价值判断。”这三条原则构成了布莱克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也是所有实证主义者所共同拥有的方法论信条。

问卷调查法研究事物的外在表象,并且对事物的外在表象进行统计、分类、分析,体现了实证主义研究事物的出发点,及从客观的外在表象为起点,具备了其实证性的起点。

二、高标准化要求从形式上确认实证性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调查的对象,设计一整套的调查问题,从纷繁复杂的各种法社会现象中,根据在工具及程序上的高度标准化要求,将原本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归结为事物的现象或者表象的一些规范化的问题,形式上表现出了从事物的现象出发来研究事物的本质。问卷是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而统计分析则是处理这种虽来自于样本却要反映总体的,以问卷形式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程序。问卷调查研究的规范操作程序,还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迅速反映动态的社会信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通过问卷来收集研究资料,所设计的问题与项目都是由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课题需要,严格筛选和精心设计的简明易答的问题或表格,因而它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较容易对事物的表象与体现进行定量评估。

问卷调查法在工具及程序上的高度标准化要求,符合了形式上的实证性。但是又常常使得原本很复杂的问题流于表面化,即形式的要求导致了内容的肤浅。形式化的表面的问题,很难对被调查者产生某种思想、行为的背景原因,获得直接的、切实的感受。无论是纷繁复杂的人类的行为,还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生活现象,研究者在设身处地的研究同一问题,与他们面对一叠问卷表或一堆统计数据时,获得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它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因此也只是从形式上确认其实证性。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将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和变化趋势用精确的统计语言描述出来,从而达到认识和预测社会世界的目的。定量研究在形式上确认高度标准化的要求,体现实证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涂尔干指出,社会学既然是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的,那么它就必须注意到社会事实同时具有的物质性和观念性双重特征。因此,社会学方法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从社会事实的物质性特征出发,社会学是可以借鉴自然科学中某些普遍性方法的;另一方面,从社会事实的观念性出发,自然科学方法又需要经过某种形式的改变,才能允许被应用到社会研究中去。从法社会现象的物质性特征出发,即以形式的方式来体现其准确性、确认实证性。诺内特对此评论道,“拒价值判断于千里之外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实质,意味着在法学研究中宁要无知也不要偏见;但实际上偏见(即利益、同情、感觉力、兴趣等)具有促进思考的能量,在无视一切价值的场合知识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问卷调查法也因此只是从形式上体现了实证性,而不能从本质上体现实证性。

三、逻辑演绎的特质体现实证性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某一事物总体的概况、特征,以及进行事物总体各个方面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体现其逻辑演绎的特质。作为一种实证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有着于众多自然科学方法相类似的逻辑程序。问卷调查法的逻辑演绎的这种实证性质,决定了它与随机抽样、与统计分析密不可分。或者说,问卷调查法实际上意味着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抽样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问题,问卷则是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而统计分析则是处理这种来自于样本却要反映总体的,以问卷形式收集的大量资料的必要方法。问卷调查法的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体现逻辑演绎的特质。

实证主义方法论最大的特点是,要求每一步演绎推断必须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即推理的结果也可以直接用实践进行检验。法社会学不仅客观地阐明法律现象“究竟是如何”,而且进一步关注于法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证据来检验,某一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是可靠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建构、证据搜集与分析、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实施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做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也符合科学的逻辑的,当然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也同样体现这种逻辑演绎的特质。问卷调查法中以抽样和问卷为前提,统计分析则是其逻辑演绎的具体表现。

四、问卷的准确性较低,其实证性降低

问卷调查法完全依靠问卷、依靠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来收集资料,调查者难以了解被调查者是认真填写还是随便敷衍。填答问卷比较容易,有的被调查者或者是任意打勾、画圈,或者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填答;或者被调查者对问题不了解,对回答方式不清楚,无法得到指导和说明;或者对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低,对无回答者的研究比较困难。问卷回收不确定因素而影响回收率外,还有问卷的灵活性不够,多数问卷要求由结构式来回答问题,使被调查者的态度与观点不能充分说明和表达,并且,问卷调查与被调查者的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特别是问卷要求用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对文化素质较低的被调查者较为困难,因此问卷调查使用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实际。因此问卷调查法的准确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