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教育制度

社会教育制度

社会教育制度

社会教育制度范文第1篇

对高职教育进行社会评价,能够从根本上深化素质教育改革。随着职业化教育的日益推进,高职的教育也要与社会建立起广泛地连接,以不断地满足高职教育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一个合格的人才必将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不断地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这正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地促进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

2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现状分析

(1)建立社会评价制度得到国家倡导和鼓励。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制度得到了国家的倡导和鼓励,比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对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要采取领导、专家和用人部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求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要求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求学校培养更多创新型、实践型、应用性人才,以便服务社会。由此可见,社会评价制度已经从国家体制层面得到了广泛认可,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根本走向,这对高职教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社会评价制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2)高职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建立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确立是大势所趋,建立科学化的评价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帮助高职院校解决既存问题,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只有通过社会市场的评价来衡量。高职院校的最终使命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要的优秀人才,人才的质量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最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从根本上说,不管是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要进入企业,融入社会,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才是最终目的。所以,进行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所有高等院校都无法回避的,也正是由于社会评价制度的存在,才反作用于高职院校,督促学校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研究

(1)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的社会评价制度,首先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努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比较,一方面,要立足于多元化的立场,打破单一评价方法,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以使评价更加准确合理。另外在评价主体上,根据学生专业以及就业情况,进行必要的反馈和分析,综合听取各个方面的见解,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这对于提高学生本身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努力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力求为高职评价提供更多的思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说,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否,这对于学生本身素质的提高和高职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2)实现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高职院校社会评价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客观、规范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以学生服务社会的程度作为最终指标进行相关的量化,确定相应的参数,不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要善于借用可以量化、数字化的分析方法来进行评价,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比如专家评价法、学生问卷调查评价、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等,将不同的评价结果加以权衡和分析,综合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总之,对于高职的社会评价制度来说,只有有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评价方法作为支撑,才能够让高职院校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有发展前景,从根本上提高办学效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社会竞争力。(3)建立专业、稳定的评价机构。实现高职院校社会评价制度的准确性,要建立专业的、稳定的评价机构,可以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个场合建立这样的评价机构,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素质,同时评价机构也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反馈资源,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认识自己教学上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专业、稳定的评价机构,即通过将专业的评估人才引入评价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性。总之,专业、稳定的评价机构能够从客观上约束和督促学校教学,有效的人才评估能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4)社会评价制度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宗旨。提高学生本身的内在自觉性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想从根本上完善社会评价制度,必须要从学生本身出发,提高学生本身的内在自觉性。学生作为社会评价制度的主体和核心,只有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素质,才能够让社会评价制度具有现实意义。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训练,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只有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制,才是最合理、最符合时代要求的。因此,在高职社会评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增加学生个人能力的评价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创新性的优秀人才,不断地促进高职素质教学的进步,促进素质教学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才能够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条件和原动力。这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评价制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这方面讲,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与社会评价制度的最终归宿是相同的。

4结语

社会教育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质量保障;特色质量观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是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主体(主要指政府、社会和高校),通过运用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控制、质量审计、质量认证和质量评估等手段所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促进活动。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主导者,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政府的质量需求已不能代表社会的质量需求,政府的质量标准也不能代表社会的质量标准。为了有效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建立以社会评价制度为主导的质量保障体系。

特色质量观是建立高职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内在根据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在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有序运转方面要求的程度,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功效性、人文性和调适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既具有行业性和区域性,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又具有职业技能性,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还具有市场适应性,与劳动力市场联系密切。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其功效性是为特定的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人文性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准备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其调适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吻合程度。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在于它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针对性指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价值为主要追求目标,着重掌握职业应用型知识与技术,努力满足特定社会行业和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需求;适应性指高等职业教育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并根据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源于特色,以特色求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道。

但在实践中,我国高职的发展却存在不可忽视的质量困境,不少高职院校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普通高等教育,把自己变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专业设置模仿本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教育质量定位不准确,有向学术偏移的倾向。这些状况的彻底改变,必须依赖于社会评价制度的建立。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制度,才能使高职院校逐步意识到自身发展的真正依托是社会,绝不仅仅是政府;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政府认可,更需要社会认可;不仅需要政府评价,更需要社会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高职院校真正树立特色质量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

社会评价是建立高职教育

社会评价制度的客观要求

社会评价是高职教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社会化过程是指通过内部健全的运行机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获得自我发展,赢得社会承认和支持的过程。高职院校办的是社会化的大教育,其实质就是社会化办学。社会化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这种社会化表现在:一方面,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内部运行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教育投资者个人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能为社会所接受,在整个高教市场中正常竞争、自主发展。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高职院校内部有效的运营机制尚待激活和完善,社会声誉、品牌形象尚未建立,社会认可度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在面向社会办学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社会需求,也迫切需要社会的了解。而社会评价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一方面,社会可以通过对高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评价为市场选择高职教育提供依据,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社会评价为自身发展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利于在竞争中形成自律机制,规范办学行为,促进自身发展。在我国,政府评价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发展把握得不够及时和准确,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对高职教育的引导作用。而高职院校本身发展历程短,经验积累少,其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弱,因而其自评行为往往也不能真实反映其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做到面向社会办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质量评价就不能局限于自我评价和政府评价,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社会评价制度,使高职院校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调整发展方向,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走社会化发展之路。

社会评价在高职质量保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首先,社会评价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贴近社会需求。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处于政府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之下,以政府为中心,体现政府意志,反映政府需求,为政府服务。而社会作为职业教育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的地位长期被忽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状况。而建立高职社会评价制度,可以有效沟通培养单位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培养单位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办学的自主权,按照社会需求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其次,社会评价可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社会共生。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的价值目标不是“象牙塔”,而是着眼于建立本地区的知识经济中心、科学文化辐射中心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为推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以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既可以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训各类高级人才,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为本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直接服务,在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再次,社会评价有利于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监督,防止教育寻租现象的出现。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个别高职院校出现了一些违规行为,如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培养不到位以及招生寻租等,致使部分社会公众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低、学生能力弱。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损害。社会评价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监督和社会参与提供了保障,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同时,社会评价也能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政府作为单一的保障主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耗费巨大,而且效率低下。而社会评价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把一部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务通过委托或让渡等方式转交给其他社会组织,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负担,又能提高政府效率。

转贴于

总之,社会评价是我国高职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政府评估与高职院校自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国外质量保障的经验是建立高职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重要参照

美国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社区学院承担,其质量保障体系隶属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单位认证和专业认证两部分组成,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单位认证由院校联合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实施。美国的大学和学院按照地区归属组成六个院校联合会,分别简称为NEASC、MSA、SACS、NCA、NWA、WASC。其中NEASC设置2个委员会,分别负责普通高等学校和技术与职业学院的认证;NCA设置2个委员会,分别负责对颁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社区及初级学院进行认证;WASC设置3个委员会,分别负责对社区和初级学院、高级学院和大学以及对不颁授学位的成人教育和中学后教育进行认证。专业认证由美国教育部认可的专业认证机构实施。专业认证机构所开展的认证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学士学位以下层次和非学位项目。被美国教育部认可并公布的50家认证机构中,仅有5~6家认证机构的认证项目涉及博士或硕士层次,大多数认证机构认证的学位类型主要为职业型学位,如医学护理、家政服务、商业管理等。此外,大众媒体(Yahoo网站、美国商业周刊等)也积极组织大学的排行,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英国英国有着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优良传统,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被纳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内外两大系统组成:一是由政府主导的内部系统,包括大学校长委员会、学术审计处、商业与技术教育协会、各高校内部自我评价制度等,主要职责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二是由民间机构组成的外部系统,包括大学基金委员会、女王巡视团、高等教育协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和英国工业联盟等,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对高等学校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审计,对多科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的质量进行监督。除此之外,英国还有一个由民间组织和新闻机构构成的独立的民间监督与评价系统,包括《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商业企业、专业团体等,它一方面从民间立场直接组织专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大众以及国际社会提供质量评判的依据。

法国法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质量保障模式,但近年来也开始放松政府管制,社会力量参与质量保障的程度不断提高。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全国教育评价系统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鲜明的法国特色:以整个教育系统为评价对象,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纳入全国教育系统评价中,评价内容包括教育管理、教学、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目标、改革规划等;1986年成立国家评价委员会,直接对总统负责,政府无权干涉。保证了评价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自评、现场访问、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委员会的报告是保密的,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由评价委员会负责解释。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评价结果考虑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的拨款。

共性分析通过对以上几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一些共同点:第一,家长、社区、实业界广泛参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保障。家长可以通过具有审议性质的家长委员会、学校董事会将自己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传达给校方。学校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条件,对家长的意见予以认真考虑,并给予满意的答复。社区成员代表、实业界以及其他社会利益团体代表不仅可以选择学校董事会成员,还可在公众集会发表对于教育的意见,向学校提出要求以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第二,许多学术团体、私人机构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评价活动。如美国的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斯坦福评价协会、西密执安大学评价中心等,这些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评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专业规范,不仅对教育评价的模式、方法、内容、效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且在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评价观点,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二是具体深入,不仅涉及学生的成绩评价、学校的效能评价,而且还深入到每门课程的阅读、写作、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等各个方面。第三,高等教育鉴定机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鉴定机构的特点是:机构独立、权威性强;服务宗旨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行业自律为主。它的主要职责是:服务;指导;监督。它的人员组成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一般为成员学校的校长、教授、各方面专家、研究机构的学者、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的代表等。它的鉴定标准、方式和结果一般不受政府的干预,以保持客观公正。高等教育鉴定机构以“促进学校的不断改进”为目的,以为各成员学校提供真诚的服务为宗旨,并以其在评价活动中的自愿、合作、公正等基本信条而获得极高的声誉,其鉴定结果被政府各部门、奖学金委员会、基金会、咨询顾问委员会、雇主、学生或家长等广泛认可和运用。一所学校能否成功地筹集经费和获得生源,通过严格的鉴定认可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通过鉴定,才能得到同行或社会的认可,才能得到政府或团体的经费资助。

总之,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它的规模与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依赖于成熟完善的社会评价制度。因此,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这已成为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

社会教育制度范文第3篇

1.自学考试制度的开放性使之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效制度

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限制,均可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任何具有学习要求与愿望的人,任何时候均有不断学习接受教育的机会。自学考试制度的开放性成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最有效的制度,体现了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

2.自学考试制度的灵活性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有效途径

自学考试制度学习形式十分灵活,参加者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时间决定在读时间,可自由选择学历层次和专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转换专业与提升层次;也可以兼修几个专业;相同课程的合格成绩在各专业间可以通用;课程设置可根据时展不断调整;自学考试制度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习者受到教育,获得学习机会。自学考试制度的灵活性已成为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3.自学考试制度的整合性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搭建了平台

自学考试制度从管理体系上建立了国家各级教育行政考试机构,整合了社会教育资源,其中社会助学己经成为自学考试制度整合教育资源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全国有上千所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开展了助学工作,也开通运行了全国自学考试答疑网络,整合了各种多媒体课件、专家讲座等教育学习资源,更方便学习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课程,其科学性、趣味性为学习者提供了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自学考试制度正在尝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资格证书转换,从而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为终身教育开放、整合国际教育资源。自学考试制度现在试行的不同专业间相同课程学分互认,以及未来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分互换与认证,可以逐步打破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封闭局面,使教育逐步适应社会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效平台。

二、新形势下发展自学考试制度,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对策

1.明确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必将更加开放,层次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与国际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从各种高等教育形式的发展情况看,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已经告一段落,转而加强内涵建设,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

在坚持把发展作为自学考试主旋律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办考质量。要正确处理好自学考试的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发展与规范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规模与结构的关系,积极探索自学考试制度、政策、体制、机制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完善自学考试制度。要进一步加强自学考试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的建设,强化这三支队伍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2.加大应用型教育和继续教育力度,实现办学途径多样化

中国的高等教育要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全民终身教育,就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以使社会从业人员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并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接受培训。这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要求办学途径多样化,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要根据社会职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技能培训教育,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多种功能、多种模式。

3.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以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社会教育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发展;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在当今的院校管理制度方面有着具体的针对性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中存在一种非常突出的培养方向就是素质教育的培养,他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性的教育,在其中的教育管理方针中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逐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方向的进化与改革都面临着建国以来非常难得的一次发展和机遇的挑战。在整个的教育管理的事业中,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最直接的方面,不断可以从学习中得到知识还可以从社会的实践中得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正是因为艺术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特性,所以在培养人的优良传统的方面上也是具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的,它有着其它教育科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但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增加一些艺术方向的知识,还可以发展人的全面的思维方向,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在学校中可以提高和加强德育的工作,以美辅德,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的中国艺术教育管理中逐渐的在学校中已经开始重视着素质教育,针对这一种现象我们应当更加进一步的去明确艺术教育在教学当中的作用,能够进入有质量的研究,形成艺术教育自身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的评估体系,更好的促进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来真正的作用。所以,本文通过分析艺术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培养方向与目标,而且在当今社会中具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前途与重要的意义。

艺术教育有史以来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体现着人类的情感和知识文化,和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的方针来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本质和社会的价值。现阶段中国的艺术教育管理要非常强调构建和谐的艺术和良好的环境与教育,才能进一步的存在当代中国整个的艺术世界。高度的谋划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管理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要构建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中需要改革现有效的高校的艺术教育模式。全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上涉及了整个教学的范围,在每一种教学的课程的模式上都与教材的规划是既有效又互助的教学模式。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管理可以促进高校艺术文化的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谐化为主要的前进方向。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任务,增加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与知识,改变攒同的艺术课程教育,这样可以有利于促进艺术教育的人性化、多样化、灵活化、建立起来一种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文本创作学分的体制,在教学的体系中我们不但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上中心教育的方向的转变,还在艺术教育管理的发展上有着不断的完善与更新。

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在当今社会中要非常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施教育的均衡的发展。我们在实施教育方针的时候要遵循教育均衡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科的状态。我们在实施艺术教育管理中的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非常注意的重视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重视一些教育资源的均衡的配置,重视一些政策和舆论的导向,重视教师资源的均衡组合。能够在政策与措施上从宏观到微观上实现一些真正的教育意义的均衡分配,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一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分配。艺术教育是教育均衡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教育是均衡教育的重要的指标,有了这种指标的出现均衡,可以在素质教育中更加直接的去推进一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积极意义。所以我们说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构建一系列的综合性质的人才。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在教育均衡的背景下才会有着非常确切的实施的目标。

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功能具有着其他教育实现不了的。我们要从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的发展高度,充分的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教育均衡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艺术教育非常有利于人的健康的成长,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的途径。艺术教育在众多的行为中是非常具有独特的重要的途径,艺术教育在诸多行为中以其独特的作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修养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教育,开展那些非常丰富的课外活动与音乐和美术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形成人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人的生活品味和行为。艺术教育也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的资历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感知觉和观察力的发展。在艺术的教育中,通过一些外界的文化的传播可以让艺术教育更加的普及了艺术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可以充分有利于人健康的发展功能。其次、艺术教育可以有利于人的情感的培养。艺术本身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具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情感的表现,而且情感教育也正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的功能之一。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增强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无论是音乐的作品还是美术的作用都蕴含了非常多的情感的意义所在。艺术教育运用了自身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能够是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中自然的感受到了美的形象与内容的统一,成为情感表现的重要的途径。最后、艺术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轰动,他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结合成的。在教育中我们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将人类的情绪慢慢的发泄出来,还会形成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所以艺术不断可以增进人的情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提高艺术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前途。

首先、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改革,艺术教育也逐渐的在教育均衡中突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接受艺术的教育,让艺术教育逐渐的走进院校的教育中去,让其中的认识功能和教育的功能都能够充分的得到实现,这就是均衡发展的重要的标志。在教育的均衡发展中,要充分的去发挥艺术的认识的功能。而且他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全面能动的反应,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感性或者是理性的认识,非常有助于人的智力的形成和性感的发展。所以在学习或者是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的了解才能更加的掌握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艺术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讲说模式的教学,而是大多数都是通过一些形象的动作和肢体上的教育的模式。艺术教育在本身的特性上就具备着形象性、直观性和情感性的相关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了一种美的形象与内容上的统一,也成为了一种德育渗透和一种重要的载体。逐渐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的途径,艺术教育有助于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

最后,在艺术教育管理的发展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含量而且还会提高学生的欣赏艺术能力的水平。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当中或者是生活中可以更加清楚的进行决定事物的真实与虚假。艺术教学当中的艺术教育管理方向是通过审美艺术教育来强化学生的观念的。审美艺术它是一种最本质最普遍性的功能,让学生能够欣赏每一部审美的感受和审美的观念。艺术教育在继承传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中,拓展学生审美的事业,丰富审美经验。能够在艺术的实践中突出审美艺术的重要性和能力,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这一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增添学生知识文化的增长还可以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方面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是学生丰富的学习实践的体验基地,可以参与一些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一些重要的审美方向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重视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逐渐的陶冶情操和提高生活的品味。科学的运用艺术教育的贯彻方针,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来进行有关的艺术教育管理。不但艺术教育中具有非常针对的教育意义,而且还有提高综合能力水平的潜质所在。艺术教育是教育均衡的重要的标志,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育均衡的推进中,我们要充分的认识艺术教育的地位与功能,让艺术教育成为均衡教育的支撑点,来提高和加强中国的艺术教育管理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 普及中提高 实践中创新――努力开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J]. 艺术教育 , 2006,(04)

[2] 韩梅. 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J].美与时代 ,2004,(12)

[3] 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扬起风帆[J]. 中国音乐教育 , 2004,(01)

社会教育制度范文第5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现实性,首先表现为制度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适应性,要具体的、历史的判断和评价制度的价值;其次要考察制度理论图景与框架是否完善,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运行性,也就是制度的自我实现能力;最后必须能够有效控制制度的实施成本,确保和追求制度效益维持较高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能够付诸实践,才可能是好的制度,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制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规范化表达,生活世界仅仅是由文化传统和制度秩序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认同所构成。[1]68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化表达,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则是社会生活规范化的生存方式的再规范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已经发展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以哲学的视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本质、结构、形态、功能和评价等问题,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本质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基本内涵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若干具体问题的必要前提。制度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概念界定奠定了基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界定,以制度哲学为视角,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或集团)为了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需求,以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现实的人的状况为基础,制定的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行为规范。从制度哲学的高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有助于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本质。从哲学的视野理解制度的本质,“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而是要从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理解。”[2]16具体来说,解释制度的本质,要从制度与人、制度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立足于制度产生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本质,也必须遵循上述基本原则。(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种历史性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历史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相应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同,反映不同的生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历史性存在是其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历史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现实性,决定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关系条件下应该选择和设计不同的制度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时空界域,没有哪一种制度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哪一种制度放之四海而皆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发展应当遵循客观规律,不顾现实情况和客观规律,维护某种已经丧失生命力的制度,或者不合时宜的推行某种新的制度都不会成功。(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种社会关系制度哲学认为,制度是整合社会主体要素和社会客体要素的一种存在,本质是关系的范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则是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及其相互之间行为的一种存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表达。制度作为关系的范畴,主要表现为制度具有中介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体之间发生关系要遵循制度的规范。人们运用制度把各种社会要素整合起来,使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有章可循,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如果没有制度这种中介的存在,社会将处于无序运行的状态,人也就不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中介作用,表现为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组织可以依据制度进行交往,避免无序和混乱状态的发生。(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种规范制度是一种规范,是维持社会有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学者所言,“制度归根到底是体现一定目标并有客观强制性保障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3]24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为保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效果,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包括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制度不仅能够规范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塑造人们未来欲望和抱负的方式,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4]285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仅制约人的行为,而且也塑造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运用制度塑造人的思想,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结构

系统论的理论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系统论认为,制度是由若干结构有机结合而成的完整系统。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也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由规则内容、特定对象、内在理念、实现载体等四大要素构成。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规则,是指制度的具体形态和内容,也就是通常意义的制度,即制度的狭义上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会借助法律、规章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载体呈现出来。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对象,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所涉及的范围和所指向的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制度具有对象性特征,它指向特定领域、范围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范和约束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中的人及其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则蕴涵的价值判断和目标定位,是决定制度性质的关键要素。理念是制度的灵魂,是制度的内在形式。制度理念决定制度的性质,进而决定制度的形式,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则。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习惯等。载体是制度的形式,有什么样的载体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形式,[5]制度和载体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呈现出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规则运用物质实体等形式实物化。人们只有通过制度的载体,才能直观的感受到制度的存在,才能认识和遵守制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形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广义的制度包括体制、机制和制度,狭义的制度主要指规则。制度在狭义上的涵义,本文用“规则”的概念来代替。如果严格加以区分,制度、体制和机制则是不同的三个概念。“制度一般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体制通常是指对制度组成要素所做出的框架结构安排,体现为一种静态形式;机制是对不同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所做的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一种动态过程。”[6]94通过上述界定可以发现,三个概念各有侧重,但是都包含在广义制度之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形态可以划分为领导体制、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体制,是制度组成要素的框架结构安排,是制度的静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宏观设计,是明确组织和个人的不同职责分工的制度框架与制度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社会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谁来领导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问题,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部门与人员安排。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规则。制度,是围绕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也属于制度的静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规则,是为了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遵循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规则,是指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它约束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及其关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机制,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制度安排,侧重表现制度的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由于某些机理的作用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作方式。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动态的整体,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规则为存在环境。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包括各要素的系统结合方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情况,要素联结产生的功能,机制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整个机制的运行状态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是一种多层次、多环节、多维度、有机的、动态的系统结构。

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功能

制度哲学认为,制度的功能具有两层含义,即制度的应然功能和实然功能。制度的应然功能表现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2]制度的实然功能则更多地体现为确定界限、形成秩序、提供预期、营造环境等方面。[7]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功能可以划分为理想功能和现实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理想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赖以存在的根据和制度价值指向的具体反映,具体表现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作出的科学论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具有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功能以及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现实功能包括行动指南、形成秩序、提供预期和营造环境四个方面。行动指南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规则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和不作为的内容、活动空间与活动范围等,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提供指导。形成秩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通过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成本与减少不确定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有序化。提供预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借助制度提供的信息,可以预先确定自己的行为具有合法性。这种预期源于制度具有稳定性,并能够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成本。营造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稳定性的活动规则,并通过长期的实践内化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当某种外在的约束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习惯,那么这种约束就成为习俗和惯例。这些习俗和惯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制度营造环境的功能得以实现。

五、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评价

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角度出发,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评价标准才具有科学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评价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法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现实性。[5]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制度的合理性是指“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制度的内在规律”。[5]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规则内容逻辑的一致性,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本质,能够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高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包括形式合理性、程序合理性以及合规律性。形式合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合理性的基本要求,就是说制度规则遵守制度理念的逻辑要求,不因时间、地点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程序合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合理性的底线要求,是指不考虑制度内容、形式、公平性和逻辑性等因素,也要坚持制度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于所有制度主体能够前后一致的使用,而不能随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规律性是制度合理性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某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运行及其作用发挥要合乎自然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要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法性。马克斯?韦伯认为,一种秩序系统存在的合法性,表明这种秩序系统能够建立和培养其成员对其存在意义的普遍信念,能够获得该系统成员的认同和忠诚。[8]66-67制度的合法性“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更主要的是来自根据有关价值体系所判定的、由社会成员给予积极的社会支持与认可的制度规范的可能性或正当性。”[9]它是制度在社会层面存在的法理与价值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法性,源自社会民众的认同和自觉选择。当人们遵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是因为畏惧制度制定者的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制度就获得了合法性。制度不具有所谓的“价值中立性”,一定会明确反映特定制度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选择,因此,制度合法性的实质是制度的价值选择与目标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获得合法性,必须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和正义为宗旨,最广泛的反映社会公众的合理要求,明确规定不同制度主体的地位,有效调整不同制度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现实性。制度的现实性是指“制度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