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通过技术示范、新品种展示和现代化的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批高技术含量、高标准管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确保产品效益更高、品质更好、竞争力更强,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再上新水平。

二、目标任务

全市建设1-2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每个镇街区建设1-2处现代农业示范园,每个特色种植村建设1-2处现代农业示范点。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的建设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组织实施。建设完成后,园(点)内标准化生产达到100%,商品化处理达到100%。实现亩增经济效益20%以上。推行绿色控害技术措施,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100%。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现代农业示范园(点)建成后,通过示范带动,有效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全市农产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步伐,扩大农产品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再造现代农业新优势。

三、建设要求

各镇街区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现代农业园(点)建设工作。

(一)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

1、设施农业要达到300亩以上,露地农业要达到500亩以上;

2、建设地点选定符合无公害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区位优势明显,土壤、空气、灌溉水无污染;

3、基础条件好,建设标准高,示范带动作用强。

(二)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要求

1、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建设标准起点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条件;

2、产品特色突出,效益显著;

3、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标准。

(三)村级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要求

1、面积达到50亩以上,示范带动能力强;

2、产品特色突出,效益明显。

四、创建内容

(一)规模化种植

根据各自主导产业,选择集中连片的基地开展建设工作,推动规模化种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标准化生产

1、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根据国家、省、市制定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各镇街区要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印发到农户,张挂到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的醒目位置,并指导农户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

2、关键技术示范。(1)推广优良品种。筛选适销对路良种、采用合理育苗方式,完善育苗设施、选择优质育苗材料,集中培育、统一供种。(2)病虫害防治。采用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高温闷棚等生态防治措施。(3)科学施肥。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4)推行生态栽培模式。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使用沼气、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生态能源新技术,提供清洁能源和生态肥料,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五项制度”。一是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制度,不得使用国家禁止及限制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规定。二是建立生产档案制度。建立生产档案,做好生产记录,记载使用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日期,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三是建立产品检测制度。建立自检与抽检相结合的检测制度,确保上市产品质量。各镇街区农技站要加强安全使用农药技术指导,监督落实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四是产品准出制度。根据检测结果、生产档案记录,对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做出科学判断,严把产品准出关。五是质量追溯制度。产品包装附加标识,标明产品、产地、生产者、质量状况等内容,建立起质量追溯制度。

(三)实现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

有条件的示范园要建立集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贮运保鲜为一体的商品化处理体系,要大力发展冷链系统,实行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现代农业示范园要加大产品品牌建设,要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品牌扩大影响,提高效益。

(四)实行产业化经营

现代农业示范园(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100%产品订单生产。

五、具体进度安排

(一)制定实施方案。2012年5月:各镇街区农技站分别落实镇级和特色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的个数、地点、建设主体、面积规模、产品特色、主推技术、投资数额、行政领导、技术指导等,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市农业局统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园(点)建设工作调度、进度统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落实创建任务。2012年6月:召开现代农业示范园(点)建设工作培训会议,进一步做好相关部署。建立健全“五项制度”,编印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

(三)技术培训和指导。2012年6月-10月,组织市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四)检查督导与效绩评定。2012年11月: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点)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1月-12月,组织专家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点)的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和总结,并进行效绩评定,对验收合格的园区纳入年度农业和农村考核范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区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农技站长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

(二)加强工作督导。市农业局将不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各镇街区要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督导作用,保证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

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浙江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

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 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 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 ;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 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九、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一、总体要求

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抢抓今年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机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采取“企业主导、政府协调、部门包抓”相结合的办法,着力构建四大体系(生产体系、储运体系、加工体系、流通体系),重点抓好种植示范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加工贮运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全面完成生态农业示范园的省级园区创建任务,确保顺利达标验收。

二、建设任务

(一)完善规划方案

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标准,委托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园区总休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示范基地建设

1、新建示范种植基地100亩,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种植基地100亩,使核心示范基地达到500亩。

2、新建2000㎡工厂化育苗中心并投入生产。

3、抓好园区的标准化生产。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园区投入规范化生产,建立技术体系,调整种植品种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生产效益。

(三)加工贮运建设

1、完成6000吨气调库建设,并投入使用。

2、启动加工厂房建设,并投入使用。

3、统筹配备冷藏车,保鲜车。

(四)流通体系建设

坚持“有形流通体系建设”和“无形流通体系建设”相结合,理顺本地市场,开拓外地市场,主攻社区、超市和团购,建立一套辐射八方的信息收集、电话网络直销和定点合同销售的流通体系。

(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设施:完成2号园区主干道路硬化0.5公里;完成加工园区主干道路建设;完成加工园区的出口改造。

2、水利设施:完善1号园区灌溉用水设施;完成2号园区的井、渠、排水、滴水灌溉设施配套建设;完成加工园区的水源点和引水设施建设,确保加工园区生产用水安全。

3、电力设施:完成2号园区的低压线路架设;完成加工园区的高压连接和低压线路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牵头作用,搞好组织协调配合,各包抓部门要积极主动参与园区建设,足额落实捆绑项目资金,池河镇政府要加强项目督催,确保工作进度。五爱村要做好土地流转和建设环境保障工作,努力形成上下齐心,合力攻坚的良好工作氛围。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设施农业 现状 气象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95-01

1 突泉县设施农业现状

1.1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2008年是突泉县发展设施农业起步的第一年,全县新建肉鸡养殖小区13处,标准化鸡舍256座,饲养规模突破850万只;新建设施农业小区12处,标准化大棚600座。2009年,新建禽类养殖小区22处,全县肉鸡饲养能力达到2000万只;新建温室大棚300座。全县农民从设施农业产业中增收1.3亿元。2013年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处,园区核心面积2600亩,推广新品种64个,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建设新品种展示田2处,总面积400亩,展示各类新品种46个。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125956万元,在原有1300座设施温室大棚的基础上新建日光温室10700座,大棚3300座,全县达到14000座(2013年新建日光温室700座、大棚300座),设施农业园区达到111个、设施农业专业村23个。形成了以突泉镇“中国现代农业园区”、太平乡“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金三角现代农业采摘园区”、永安镇“永发食用菌生产种植加工示范园区”、“钢铁葡萄种植园区”、“五星香瓜现代农业园区”、“新生葡萄种植示范区”等为主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设施农业已经成为突泉县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2 发展设施农业,加大收入

为切实改变现状,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在传统农业经济中注入现代农业活力,突泉县委、政府针对未来发展,确立了目标,重点发展“蔬菜、禽类、设施农业和食用菌、生猪、肉牛肉羊、杂粮杂豆、中草药和林果”等产业。计划到2017年全县温室大棚总数计划达到2万座。2020年达到3万座、10万亩,全县6万农户平均两户一座温室大棚。蔬菜产业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带动3万人转移就业,实现就业收入3亿元。拉动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收入1亿元。设施农业成为突泉县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按照集中连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经营模式,打造突泉县设施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的产业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避灾型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为主导,以农业结构调整为目标,扩大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实施突泉县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食用菌菌棒制作工厂化、以建设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产品无害化日光温室为重点,加快发展冷暖棚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打造优质、绿色、有机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气象服务与设施农业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设施农业在有效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以及提高防灾和减灾能力等方面对传统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突泉县气象部门为适应特色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相关技术应用的投入,更新气象服务手段,先后在突泉镇、赛银花等设施农业园区蔬菜暖棚里建成了小气候仪对压、温、湿等气象资料进行观测,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提供数据,提高了设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1 气象服务

突泉县气象部T结合现有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成果,制定精细化业务服务技术方案与规范化流程,在确保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标准下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还针对设施农业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变化特征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分析,构建作物种子气象咨询系统,根据农业资源分析和作物气象指标为设施农业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气候资源数据和设施作物气象指标数据合理匹配设施作物生长需要和当地光、温、水等气候条件,科学指导设施农业生产。根据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和搭建的设施农作物气象指标体系建立作物区划指标 、分析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应用GIS开展了全县气候资源区划,使得设施农业区划布局和作物的选择更加科学。在设施环境调控方面,突泉县气象局进行大量设施农业资料的观测。对温室内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黄瓜、番茄、青椒、茄子等温室蔬菜作物的适宜的农业气象条件和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为指导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对温室内小气候要素变化规律进行监测,研究了温室内气候变化过程和垂直分布规律与温室外气候要素的关系,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科学管理依据。突泉县气象局还根据温室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温室黄瓜、青椒、茄子和番茄低温寡照灾害指标,实现了对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功能。为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带来了很高的科研和社会经济价值。

2.2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根据临近天气预报、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等天气预报结论结合作物气象指标,做出未来设施农业灾害天气预报和应对措施,结合电视广播、气象121、微信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到各生产单位气象信息员和生产者手中,直接指导设施农业生产,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1年每年各类气象灾害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上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14年8月5日突泉县的太平乡遭受两次冰雹袭击,其中8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4000万元左右,受灾人口7480人。由于预警及时,减少了灾害损失。

2.3 加大防灾减灾基础建设

近年来,地方政府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增加防雹高炮和火箭数量等措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广大农牧民的生产投入逐年加大,承担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是突泉县这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部级贫困县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工作内容,县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突泉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突泉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认证的通知》、《关于加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的通知》、《突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突泉县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通知》等一系列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文件,政府组织建立了以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成立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以政府牵头组建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建立了与相关涉农、涉灾部门联合调查、联合会商,联合制作、联合等协同服务机制。

2.4 积极推动县、乡两级政府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纳入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

积极开展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旗县和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苏木乡镇建设工作。2015年突泉县被中国气象局评为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旗县。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气象灾害防御领导组织,实现了全县9个乡镇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助理员、188个行政村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在全县9个乡镇、16个重点村、1个重点学校、2个设施农业园区、1个居民社区、5个相关科局及公园、汽车站等人员密集区安装了37块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在全县188个行政村安装了气象大喇叭,建成了以手机短信、气象大喇叭、气象预警显示屏为传输手段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积极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成了《突泉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与各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建立了为农服务专家队伍,开发了旗县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预计在2018年突泉县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保障设施农业服务。

3 突泉县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主要项目

一是每日滚动天气预报;二是设施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如实时滚动温度、降水、日照、风速及风向等专项预报;三是各种农业气象指数,如喷药、灌溉及施肥等天气指数。以突泉镇设施农业园区、赛银花现代农业园区日光温室作物的冷害和冻害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温室茄子、番茄、黄瓜、青椒等设施农业产品发生低温障碍、冻害等温室大棚蔬菜气象服务指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在于精准。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脆弱的行业。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其产前、产中和产后都迫切需要气象服务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