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平教学计划;缺失;危害;成因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16

一 前言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施是基于课程要求(如目标、理念),依地方意见(如省、市),按学校情况(校园体育文化、课程资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在计划制订后进行的,即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1]和地方意见、学校情况等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大家皆知,这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没有计划的教学是绝对不允许的。但从多方面了解如观摩活动、调研、访谈、检查等获知,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各水平教学计划存在较大范围缺失的情况。此况令人不安,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 缺失的危害

课程与教学是系统一体的,水平教学计划是体现课程要求的首要计划,是课程走向教学实施的首步。水平教学计划的缺失,实质上就是课程要求与学校实际教学之间出现了系统性重大断裂。或者说,课程要求没有在学校教学层面上得到基本性的全面落实与延续。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造成人的发展偏离课程要求

凡是在一水平段中没有制订相应水平教学计划的,或者说该水平段教学计划制订直接是从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开始的。对于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有两个问题无法回答:一是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是怎么确定的?另是在完成了一水平段学期单元(或模块)的教学后,课程要求达到了吗?因没有制订水平教学计划,各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从教学内容功能为出发点来确定的,亦有随意凑合而成的,这样就不能确定一水平段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完成后是否完成了课程必须要完成的要求如目标。作为发展人的学校课程之一,这种行为,严重地偏离了课程对此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不确定是教学所不允许的。

(二)使水平段间教学衔接无从

当前课程在“三级管理”下,各水平段的水平教学计划就是基于课程要求,根据地方实施意见,体现学校实际情况的一份工作文件。因没有这,造成一水平段教学结束后,各水平段间的教学无法实现基本衔接,如初中无法与小学教学实现基本衔接、高中无法与初中教学实现基本衔接。教学中“你怪我、我怪你”之声不断。无课程要求的主线贯穿于中小学教学过程之中,这种危害,让人觉得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杂乱无章与随意之感。

(三)水平段教学尤其是高水平段的教学,幼稚、简单重复化现象较为普遍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水平教学计划制订就是体现一水平段教学应要达到课程要求。因缺失,使得一水平段的课程要求都没有达到,那么后一水平段的教学就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梯度发展,那么只好退而求次,有的还出现放任自流。如此,后面的教学特别是高水平段的教学,幼稚、简单重复化现象就较为普遍。多年下来,高中毕业的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水平又如何呢?……实际上,这是不正常的。这种危害,让人觉得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就是可有可无的及什么人都可以上的了。

三 缺失的主要原因

水平教学计划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认识因素;其二,技术因素;其三,其他因素。

(一)认识因素

水平教学计划的缺失,从认识而言,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不知或不清其含义;另是不明其重要作用。

1、含义不知或不清

课程改革至今,说对水平教学计划含义一点都不知的,虽然有些夸张,但确有其人。对此含义存在认识不清的也不是少数。如此,那么不制订就是正常的了。

水平教学计划是指在一水平段中,依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及其特征,据地方意见,并结合学校情况,将这些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用目标陈述拆(或切)分安排到2年(或3年)4个学期(或6个学期或11个模块)中并预设达成所需课时数的一种教学文件。

清楚了是什么,这是制订的首要。

2、作用不明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人认为水平教学计划是很虚的,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是严重错误的。水平教学计划是一水平段目标达成的首次教学规划,不可或缺。重要作用有三。

(1)保证了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有序

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学生在一水平段中所要达到该水平目标的基本要求。按此来讲,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否达成应到这一水平段结束时再作评定应是最合理的,但仅从这一角度来看,所有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都到该水平段结束时再作出评定,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此外,教学是通过一个一个课时来进行的。对于一水平段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而言,有的需要课时数很少,有的需要多些。还有,有的安排在水平段前期进行比较适合,有的安排在后期则比较妥当,还有的需周期性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据此,将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在一水平段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成为了必须,也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水平段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有序达成。

(2)切实完成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的明确及达成所需课时数的预设

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国家对课程一水平段的基本要求,在水平教学计划制订中应以此为基准,并结合地方、学校情况等进行具体明确及达成预设所需课时数。如果水平教学计划只是体现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的拆(或切)分安排,这是不彻底的,须有拆(或切)分安排后对目标达成所需课时数的预设。这样,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预设有哪些及达成所需的课时数就一清二楚了。

(3)保持计划体系与结构的完整性

本次课程改革后,水平教学计划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的首要计划。缺少了水平教学计划,显然是不完整的,且存在极大的危害。

(二)技术因素

当前课程在“三级管理”下,每一级的目的与要求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要各尽其职。学校就是要基于课程要求,据地方意见,依学校实际情况等对教学计划作出制订并实施。在《教学大纲》下,学年教学计划规定了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时数。该计划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体现的要素也一目了然,尤其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已相当完善,各地更有很多此方面的教师用书可参考。因此,计划制订起来要相对容易得多。事实证明,《教学大纲》下的各校教学计划制订还是全面的,水平也是较高的。但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没有掌握“技术”或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是难咎其职的。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计划制订的难度大幅提高了,而教师相应的知识、能力没有得到重构与发展

水平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要素是学期单元(或模块)所要达成的目标及时数。《教学大纲》下的学年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要素是学期教学内容及时数,而且这主要是由国家规定的。教师不必为此多去考虑。由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到水平教学计划的完成,至少涉及两大块面的事:这些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怎么拆(切)分到学期(或模块)中去?哪些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要预设达成所需要的课时数?这两大块面问题若解决不好,水平教学计划制订的质量就会不高,甚至会出现很多问题,乃至束手无策而放弃。然而,这里面需要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及经验等,有的还很深奥,有的更需学习与研究。殊不知,在《教学大纲》下,很多知识一般的教师是不具备或略知一二,那时拥有的一般都集中在单元与课时教学计划制订等方面。一下子,仍用这点知识去处理相对较难的事,就相形见拙了。不同课程要求下,教师的知识、能力等要得到相应的匹配,这样才能胜任。否则,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但知识、能力等重构与发展,一需要明确即哪些需要新学?哪些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改进、补充?哪些需要摒弃?另需要时间。仅从至今水平教学计划缺失情况来看,教师知识、能力能否适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很难说。从乱象环生的教学来看,很大一批人没有得到重构与发展。十多年下来了,仍是这样,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2)有关这方面的教师参考资料也少,大多仍是理论层面的指导

当前有关教学计划制订这方面的教师参考资料实在太少,特别是系统的校本案例更是难得一见。大多资料仍是存于理论层面的指导,或偶有不成系统的几例。此形下,教师能或多或少地从中汲取一些思想,不能从中得到具体的制订借鉴。这可能认为,教学计划制订现在是每一学校的事,大家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不必亲力亲为了;另是可能所订计划水平太差了,无法拿出来交流与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高估了教师是一大不足。对于擅长模仿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适合自己教学来说的教师,就是一种缺憾了。要把大多数教师培养成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路还是漫长的。

(三)其他因素

本次课程改革从开始至今,一直都存在质疑的声音。不同模式的课程建设,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这是正常的。但一旦选择了,大家应努力把它做好,而不是说三道四,更不应该成为不订计划的借口。

四 结束语

水平教学计划是课程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的部分,是链接课程的首要,不可或缺。缺失则危害极大。有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有的可能是那个原因导致的,有的还可能是多个因素。

在课程改革下,教师应重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以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并针对具体情况分析与落实措施,使计划完善,使教学回到课程要求的这条主线上来,形成“段段”相接,系统有序,为人的发展服务。

注释:

①义务教育课程改称了“课程内容”,而普通高中课程中仍称“内容标准”。本文中故这样称。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张延峰.制订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范文第2篇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中,模块的引入不仅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富有弹性,而且拓展了体育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更有利于高中选项教学的开展。当前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正呈现多样化发展势态,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但由于教学计划的制订缺乏固定的范式,使得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困惑和误区,从而造成了课程实施的阻力。

本文旨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从模块的概念以及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三者的关系等方面着手,进行理论梳理和分析,同时在借鉴传统教学计划制订优势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并形成规范合理、便于一线教师操作的范式,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模块的概念

“模块”原意指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后为计算机行业广泛运用,指将一个系统或完整程序按功能分解为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一种课程新形态。“模块”概念引进了高中体育教学,就是试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个整体,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进行有目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是:“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它把“模块”视为教学内容的集合和教学时间的集合,还视为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是:“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有氧操、太极拳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模块,是指为了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二、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教学计划就是教学的规划和设计,是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方案与措施。由于它规定了课程的设计、时数、顺序,所以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前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模块作为教学科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学习内容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并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单元是教学的完整基本单位,课时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要求我们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模块的整体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个学时中去,使学时计划成为连贯性的教学过程描述。由此可见,模块教学计划应是高中选项教学的主要教学计划,是针对本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设计,是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的统筹计划;单元计划作为模块计划的细化,是课时计划制订的依据,它起到了模块计划和课时计划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所以单元计划应是模块教学计划的子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又是单元教学计划的子计划。它们三者的关系本质是父与子的关系。我们在制订计划时要综合考虑,不要人为地把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割裂,而孤立地去编制。模块计划从结构上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单元计划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重难点等。课时计划应在单元计划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组织教法、练习时间、次数、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等。

三、对当前制订模块教学计划的分析

本文归纳统计了当今一线体育教师所编制的模块教学计划86份,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模块教学内容安排千变万化,但框架模式大同小异,组织结构如出一辙,充分体现出当今高中体育教师对模块及模块教学计划的理论认知程度,并形成了以下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模式(表1)。

表1 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模式

计划

结 构 模块

计划 单元

计划 课时

计划

教学目标 √ √ √

教学内容 √ √ √

教学重难点 √ √ √

计量单位 单元 课时 ―

教学策略 √ √ √

考核标准 √ √ ―

从表1可以看出,当今一线教师们在制订学分制下的模块教学计划时也是从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三个不同层次进行设计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理解透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质。我们从三者各自结构中发现,模块教学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考核标准五要素;单元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四要素;课时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等要素。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制订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对模块教学计划理论认识不够,缺乏整体意识,教学计划各为一体,多处出现重复的安排

通过调查得知,有很多教师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为依据,片面地把模块计划理解为孤立的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和时间的集合,而并没有把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与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了计划内容安排重复、层次不清的局面。例如模块计划中设置了每次课的重难点、教学策略。单元计划同样重复着一样的安排。

2.编制起来费工耗时,牵制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很多精力,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对此方案比较反感

综上所述,当前的模块计划制订模式虽然能比较系统地表述出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但是由于分块表述各成一体,应用起来比较麻烦,特别是各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不能一目了然,而且重复劳动太多,计划制订也比较烦琐。可见,当下确立一个科学、实用、便捷的模块计划制订范式,尽快地把一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十分必要。

四、模块计划制订范式的设想

1.传统型教学计划编制模式对模块计划制订的启示

几十年来,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在传统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在课程视角下再审视传统教学计划时,会发现其与学分制下的模块教学计划相比显然存有诸多的弊端,两者相比,传统的教学计划以安排教学内容为主,而模块教学计划以分配内容标准、形成学习目标为主;二者的计量单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计划以一节课为计量单位,将教学内容均衡的分布于计划表内,并且计划制订以后缺少灵活性,而模块计划是以单元为计量单位,在单元内设计学习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等,但传统计划结构的逻辑性、条理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如传统计划中的学期计划,与模块计划安排有着某种相似点,不同的是计量单位,学期计划中的计量单位是课时,模块计划中的计量单位是单元。当然,模块计划编制也可以直接以课时为计量单位,把主教材和辅助教材合理分配到每个课时中去,但是要以单元为知识体系灵活安排,避免传统计划中统的过死的逻辑排列形式(严格按照运动技能系统性排列方式),要凸显模块教学内容安排的灵活性特点。

2.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重构

基于以上认知,并借鉴传统教学计划编制的优势,我们对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做了以下重构。现举两种不同形式模块和单元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1)模块教学计划(表2、表3)

模块教学计划是高中学生达成该模块教学目标的统筹计划。任课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模块的具体目标所呈现的内容标准加以具体化,并分成若干个单元,再依据单元的难易程度来安排课时,以便我们能从总体上把握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和落实。从本文所举范例来看,两种不同形式的模块计划价值虽各有千秋,但是模块计划总体要求应简洁、实用。

(2)单元教学计划(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完整基本单位,课时计划是单元教学的细化,其学习内容不仅明确、具体,而且内容之间有关联性。因此我们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应结合模块整体教学目标,明确确立本单元的主题,并对单元主题进行分解,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元计划编制中不仅要体现技能层次的递进性,同时还应重视每个单元教学计划之间的衔接, 后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应该是前一个单元教学计划的延伸和发展。

(3)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终结,它是以一个学时为单位来设计和安排的。制订学时计划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难点、教学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法和步骤、练习时间、次数和运动负荷的预计、场地器材的运用以及教学后记等部分。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在充分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专业特色,提出了教学中的改进方向。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该专业依托林业、风景园林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具有以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与建筑学设计课程相互兼顾的特点。

设计类课程作为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城市规划所开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方向。因此,在设计类课程教学当中如何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是老师必须面对和经常思考的问题。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设计类基础课程,也是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迫切需要城市规划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便科学而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所以城市规划人员具备城市各专业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规划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就是系统的阐述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范畴、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作为我国城市规划专业首创的综合性跨专业课程,它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 全面性。根据城市工程专业的需要,课程涵盖了除交通工程外,几乎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部分的系统规划,其中包括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给水、排水、防灾、环境卫生、管线综合规划等单项工程系统规划,覆盖面广。

(2) 系统深入性。知识内容完整且深入。以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为例,其内容涉及到用水量的预测、城市给水水源选择、城市给水工程设施规划、城市给水管网规划等内容。内容除体现规划的思想外,还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在管网等部分的细节规划中涉及很多数学计算。

(3) 规范性。课程的内容多来源于相关规范。是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应专业工程的法规、技术规范等与城市建设实况和需求的有机结合。

(4) 实践性。课程的所涉及到的每一个单项工程系统规划,都配有相应的设计题目供学生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同时课程又是城市规划专业中其它设计类课程的基础。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是新办专业,招生时间短,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有限,并受到办学条件、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课程安排不当。由于本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和理解。其它院校一般用70左右学时进行理论的讲解,并在其后开设的设计类课程,如居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和毕业设计等课程。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校本课程理论学时少,只有30学时,使得内容讲解不详细,并且其开课学期靠后,课程的规划思想不能够在一些设计类课程中得到体现。

(2) 师资、专业教学资料缺乏。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是新办专业,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师资力量储备不足。由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为了保证课程的专业性,需要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互相配合讲解课程。由于学校在该门课程上的师资的不足,特别是城市电力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两部分的教师力量薄弱,教学的专业性下降。

另外,本课程由于刚刚开设不久,在专业资料上的储备略显不足。专业资料的齐备,不仅可以作为供学生参考、借鉴和超越的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维,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形成专业传统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

(3) 实践性教学条件不足。课程配有综合性比较强的设计,工作量大,耗时长,需要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故需要配备固定的设计专用课室,以方便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高,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习惯。但是学校的设计专用教室数量少,同时配备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专用课室更少,这导致设计类课程教学手段单一,课程的连贯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教学中的改进方向

基于的各点分析并结合本校的工科基础情况,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课程设置。该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教学体系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内容,很难在一门课程中的课时中得以全部展开。故建议适当将此课程开设的时间提前,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运用本课程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巩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课程中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在后续的设计类课程中发挥作用,使学生的方案具有细节表现力和深入性。

(2)明确本课程的规划性和规范性并以此开展教学。①突出课程的规划性。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同济大学戴慎志主编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以其城市给水工程部分为例,其内容中第四部分给水管网规划中涉及到比较多的水力计算,计算步骤麻烦、学生难懂。故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从规划的角度出发组织授课内容,使学生重点掌握管网的规划方面的内容、知识;对于涉及到的复杂的水力计算的内容,则要求一般掌握即可。

②课程讲解中强调规范性。课程中的规范性特别明显,授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由规范中演变而来的,而且工程设计也都是在规范允许的范围进行的。但是一些学生对于城市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规范、技术指标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规范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在课程的案例分析的讲解中,要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对设计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养成自觉了解规范、尊重规范的习惯。

③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和专业资料建设。本课程内容全面,需要一个课程教学团队,只有团队成员互相配合,才能把课程上好。团队各专业课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建设,多接触工程实际以积累经验,多同有经验的工程人员交流;同时注意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本课程涉及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相关规范,为了丰富教学,还需要相关工程实际案例供学生课上和课后进行分析、讨论和借鉴,所以在平时应该注意专业资料的积累和整理,逐步完善本课程的专业资料建设。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范文第4篇

一、“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的职业岗位特征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定义为一个职业方向。从其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分布来看,课程教学内容对应行业中多个就业岗位,并形成独立的行业岗位区域。目前,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从传统纸质书籍逐渐向网络媒体的数字化书籍拓展,职业岗位分别也由原来传统的书籍与样本设计、制作和后期印刷技术等岗位延展到网络数字书籍的新型职业岗位范畴,行业的岗位区域定位与行业发展方向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依据。对应书籍设计行业的传统岗位区域,课程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流程为主线,由书籍前期创意策划、资源整合、电脑制作、印刷制版工艺加工、印刷材料直到印刷装订,涵盖行业流程中的多个职业岗位。在新型网络数字化书籍岗位区域,除了将传统印刷流程转换为网络载体技术,前期的设计制作流程是相似的。作为课程而言,将课程教学内容对应于行业的岗位流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岗位特征,重构与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相配套的教学内容,实施“按岗分工”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实践改革,形成本课程技术性、实用性与岗位实践性的特色教学。本文从课程教学的模块划分与“按岗分工”两个角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阐述,将课程理论“应用性”与制作技术“实践性”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行业岗位分工需求的知识对接。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分模块”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内容的排序需要结构。结构是知识传递的路径,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传递。高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序化的问题,应采取基于知识应用的参照系。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行业的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印刷工艺等多个岗位能力实践环节,各部分理论内容交叉性出现在设计制作以及工艺技术的实践环节中。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排序与重构,使其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目标,以“分模块”进行教学,分成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有序地、分层分段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梳理出课程“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思路。

1.课程理论模块。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课程教学按模块划分循序渐进式教学。基础理论包括书籍设计的概论性理论知识,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概括性认识、了解的模块,也是汲取设计制作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现代书籍的设计理念包括传统书籍设计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是找到书籍设计的入口,也是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样本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接轨的技术理论模块。整体理论模块的岗位能力是定位在书籍整体策划能力上的。

2.岗位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书籍设计的单向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对应性分配,把书籍整体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排版制作能力、电脑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能方面归到教学实践模块。具体分为版式设计、样本设计制作、平装与精装的设计制作。版式设计包括传统纸质书籍版式与网络书籍版式设计,以排版、制作与印刷工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体现书籍图文编排的岗位能力;样本设计与平装精装设计制作则是以设计、排版、制作、材料与印刷工艺综合技术为主体的实践模块,体现书籍策划、设计与制作综合岗位能力。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合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制作能力训练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分模块”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体现教学“理实一体”的原则。理论与实践进行划分是因为课程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三部分理论内容分散,并交织于实践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概念、思路不清。课程教学内容划分后,理论模块整合归纳了书籍样本的概论性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印刷理论等教学内容,并在实践教学主体内容中以项目为教学素材,对应理论知识点分析教学;项目中的各知识环节对应岗位能力,协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与实践,展开对于案例的自我认知及其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为实践环节做准备,并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课程理论依据性。实践模块将实施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设计、排版制作实践环节与设计理论、印刷技术理论结合,形成理论融入实践,用岗位实践过程来体验、认识和理解设计理论的内涵。理论知识分解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或理论知识点,指导实践教学;两者融会贯通,一体教学。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实施“按岗分工”实践教学

高职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创新,在于选择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并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课程构建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教学核心内容,以行业企业对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印刷等岗位能力要求为参照,课程内容以“按岗分工”式组织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行业中工作过程、岗位分工、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制作技术实践模块,以职业岗位工作分工标准为导向,实施“按岗分工”组织实践教学,形成新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工作流程的岗位分工。基于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特征,从传统书籍设计制作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职业能力定位与岗位分工。第一,目前行业企业传统书籍设计、印制行业工作流程为:设计原稿图文输入图文编辑图文输出印版制作(晒版)打样印刷装订。对应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分工为:原稿设计人员、图文编排人员、版式设计与制作人员、书籍样本印刷制版、后期加工制作人员、装订人员;岗位能力定位为策划设计、印刷前期数码摄影、电子排版、制版技术与印刷后期工艺能力。第二,基于网络数字化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工作流程为:设计原稿图文输入图文编辑网络上载。对应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分工为:网站策划设计、网页静帧设计、动态新传播媒体、电子书籍设计与制作等。岗位能力首先定位为书籍策划与设计能力;其次是对数字化技术软件的操作能力,如AdobeInDesignCS3,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的熟练掌握。书籍设计行业,不论是传统书籍设计还是新型数字网络平台,其工作流程与目标都是一致的,即现有策划构思后有制作实践。这种按工作流程划分岗位是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大方向的分工标准或是工种划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划分,从基础版式、图文编排的设计能力与制作能力开始,深入到书籍样本设计方法与电脑制作技术能力,再进入印刷制版工艺的认知与掌握。知识体系从浅入深、从理论深入实践,从技术能力的实践中体会设计理论的原则意义;根据不同岗位定位课程内容学习与技术能力实践目标,对于自我能力有初步认识,从而进行岗位定位与选择,确定职业目标。

2.根据岗位分工划分岗位职责。职业岗位分标准决定教学内容的侧重性。根据前期行业岗位分工,确定每个岗位职责与能力实践。原稿设计岗位的职责是对样本、平装本与精装本的前期策划与整体设计规划,出设计整体概念稿,包括对书籍材质的选择;版式设计与制作岗位的职责是书籍(网络数字书籍)版面编排、制作,其中包括社会行业宣传手册的样本排版制作,平装本与精装本封面、内页的电脑绘制制作稿;印刷制版岗位任务以印前检测、印刷拼版、打样为职责内容,辅助原稿设计与版式设计岗位的印前工作;后期加工制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在于根据前期原稿设计整体要求,对印刷成品进行后期的工艺,如加UV、烫金(银)、模切、起凸等工艺行为的后加工与装订。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实施不同程度的能力测定要求。分工不同,职责不同,能力审定的标准会随之改变,课程考核的结果评定也会因“学”而异。对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的职责划分,是对技术岗位的职责要求,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岗位,再以对应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针对性基础学习与技术深入,实施课程内容的“按岗分工”式实践教学。“按岗分工”教学以培养学生书籍策划、设计、制作技术、工艺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原则,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本课程中的主导地位,体现岗位特征,进行分工协作。第一阶段进行基础排版知识的上机训练,这一阶段掌握基本排版规律;第二阶段将排版知识灵活应用于样本制作,是排版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第三阶段是参与样本的设计,并完成制作工艺,这一阶段基本上能够了解书籍设计的基本流程与规律;第四阶段是进行简装本或平装本的设计与制作,这一阶段是前期知识的整合,综合提高精装本设计与制作工艺。四个阶段训练的内容与要求不同,循序渐进。“按岗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岗位分工与教学内容结合,以项目实践为纵贯线,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使工作任务对应工作岗位,以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作为衡量学习效果、对应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主要依据。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范文第5篇

一、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不明确

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分为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部分。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难以把握。例如。对于企业最基本、最简单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内容。初级会计学阐述过,中级会计学有涉及,高级会计学也有描述,且基本内容差异不大。又如,独资、合伙企业财务会计学知识,本来属于初级财务会计学知识,但却列入高级会计学,造成高级会计学课程内容“忽‘高’忽‘初”.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毗又如,非货币易,在企业中也是常见业务,其处理的基本内容应放在中级会计。而不是高级会计。

2课程内容体系条块分散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章节安排基本上是按会计要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设置的。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必定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等。例如,现金折扣的总价法、净价法的处理,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等,至少在3个会计要素中重复讲述。又如,非货币易本是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顺序来安排,就会造成内容分割,人为增大教学难度。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例如,中级会计学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专业理论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3.专业理论与实务层次级差不够合理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级差层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初级会计学部分原理、概念描述过多。而实务操作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相对于初级会计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造成初级会计学起来太容易,中级财务会计又太难。学生难以适应脚。高级会计本应体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统一.但实际上该部分内容往往是对初级、中级理论与实务内容的重复描述。出现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高级会计实务之嫌。

4.实验教学薄弱

财务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越来越难。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电算化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开发的,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好。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

针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调整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的内容体系安排,同时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中做重新划分。并加强实践环节。笔者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如下:

1.初级板块

分为3个子模块:会计原理、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会计原理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的涵义、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等:会计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处理流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企业的资金循环业务流程、银行结算方式及简单的票据业务、税收基本业务等一系列内容,应将货币资金的核算、与货币资金收付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简单计量、经营成果的简单核算与计量等作为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置于初级会计学部分。

2中级板块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长期采用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习惯和以会计要素划分基本教学内容具有的简洁、与会计报表要素具有一致性等优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内容,如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利润形成和分配等仍以会计要素来划分,有利于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原则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业务本身的整体性,会计要素之间重复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应视情况删减,进行整合。其他仍属于企业常规常见业务,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难度的内容。如投资、资产计价、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等,应以会计原则为导向来安排。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划分中级会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从会计原则高度认识和理解财务会计的要求。新晨

3.高级板块

高级会计学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财务会计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确认和计量。为全面且高质量地输出会计信息而服务口】。高级板块内容应涵盖企业业务中一些常规内容的延伸,属于成长中不太成熟的内容,如商品期货会计、退休金(企业年金)会计、融资租赁会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以及那些突破甚至否定会计假设的特殊业务。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清算、重组、破产、企业合并与分立。

4.实践板块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之间的联系。随着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调整。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板块内容应包括初级会计实践和中级会计的实践。初级会计实践围绕初级板块内容进行。可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与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结合。中级会计实习,既应重视对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实习。更应联系企业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J].会计研究,200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