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管理的核心

教学管理的核心

教学管理的核心

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以课堂为核心;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1-0015-04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质量观、教学观和教育观?

我们以为教育质量是课程实施质量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科课程、德育课程、活动课程、管理课程共同作用的凝聚,是学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学校教育质量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质量上面。不难想象,一所教学质量很低的学校,会有怎样的学校教育质量。事实也表明,学校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发展的活性因子和最具竞争力的元素。教学质量提升的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有三个:一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二是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三是教师课程实施的态度。这些,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才能达到。为此,我们学校坚持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常规管理,遵循看得全、查得细、管得实、想得深的原则,实施以下管理措施扎扎实实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常规管理“三个结合”

1.每日巡课与推门听课相结合

每日巡课的目的是了解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如教师课前准备情况,上课是否及时,学生听课情况,课堂作业时间等等。推门听课的目的是更深入细致地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听课习惯,观察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说日常巡课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管理的广度,那么推门听课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管理的深度,广度与深度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坚持每天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两次巡课,对教学情况进行记录。对教师的优秀表现我们进行表扬,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及时反馈,并在以后的巡课中重点检查。我们在每周一进行抽签开放,在平时坚持推门听课,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案例,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校长每月听随堂课不少于16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每月听随堂课不少于8节,其他行政人员每月听随堂课不少于4节,强调班主任参与听课,做到有听必评。这样的管理,使整个校园的教学工作秩序井然,教师教得安稳,学生学得安心。

2.常规视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

我们的常规视导项目有:每学期期初的学科计划调研,每月进行的校内视导,期中的教学六认真调研,期末的复习计划教案调研,学期教学质量调研等。这些常规的六认真管理结合教师一个学期各个时段的工作,督促教师针对每个教学时段的不同特点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除了常规视导,我们还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更多专项的、即时的调研。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现场反馈、及时作业等形式对各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措施服务。如:我们经常对作业布置的质和量进行调研,加强对作业布置的指导,使科学合理的作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管理中,我们也非常注重方式方法,通过展示、交流、自评、互评等形式,把检查与交流,反馈与指导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谐管理氛围。

3.教学引领与过关展示相结合

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以教学引领与过关展示相结合为原则,做到每一次课堂教学展示都能很好地体现这一原则,使上课者、观课者有更为明确的目标,从而发挥课堂展示更大的作用。

“每周一课”是由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执教的引领课,我们学校已坚持了二十多年。我们要求每一位执教者在开课前思考以下问题:我的课对青年教师有什么引领作用?什么地方具有示范意义?我们也要求每一位听课者思考:示范课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学习?为什么值得学习?我如何在自己的课上表现出来?

“青研展台”是由进校五年内的青年老师执教的过关课。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努力学习骨干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的优秀之处,也要求听课的骨干教师认真发现青年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该如何帮助他们进一步成长。

二、课堂教学研究五个重视

1.重视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管理要以课堂为核心,课堂教学的研究要以问题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研究实现看得见的质量提升。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发现问题。不能只埋头教书,还要学会抬头看路。要明确一个理念,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学问题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其次,要专一,专一才能出效果。各教研组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发现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并把它们作为学期重点攻克的对象,列入教研组计划,报给教导处。教研组内的“小请客,轮流转”、“同课异构”、“家长开放”就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教学管理人员在听课和教研组考核的过程中都要关注教师的问题解决意识。我们进行过“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运用”、“英语课堂怎样渗透音标教学”、“高效组织课堂内的小组合作”等问题的研究,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要把学习、实践和反思结合起来。在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借力”,借组内各位教师之力,借学校里各位有经验的教师之力,借书籍、杂志、网络之力……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想办法,问题总会解决。我们还鼓励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师的不断反思,带动学生高质量的学习。

2.重视“以看得见进步为目的”的教学互助活动

就如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教师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说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资源,同样,教师的差异也是管理的资源。我们认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具有可贵的敬业精神的,有的班级教学质量暂时落后,可能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对于这样的班级、教师,我们要帮助他们,和他们共同查原因,找办法。我们让行政组有关人员与相关老师结成“一帮一、一对一”的互助组,关注这些班级的课堂、作业、活动,进行持续的指导。我们也在年级里形成互助组,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青蓝结对”,把师傅和徒弟的课时错开,保证师徒课堂交流的时间。这样多层次的互助,大大缩小了班级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

3.重视以提高效率为宗旨的“学程导航”范式推进行动

为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海门大力推行“学程导航·互动课堂”的课堂教学范式。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促教是“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实施原则。基本环节划分:自学、展示、检测。备课基本模块:三维目标、教学资源、学程预设、导航策略、作业设计、调整反思。课堂基本模块: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

对“学程导航”的推进,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们认为:不能满足于走形式,以为“学程导航”要求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就可以了。而是要进一步明白,“学程导航”为什么这么要求,具体到自己的课堂中,怎样实施才有效果。所以我们要求:即使课堂中有了自学、展示、检测等形式,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效果,也不能算是实施了“学程导航”,以此把“学程导航”的教学范式往深处推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研究:一是有效“预习单”的设计研究;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使用研究;三是高效作业达成减负的研究。我们组织了“有效预习单”设计评比、“小组合作”、“高效作业”实施经验的交流,使“学程导航”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推手。

4.重视以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为理想的“名师名品”项目研究

马克思说:“真正的职业幸福在于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我们一直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不断地主动思考、学习、创新。这样的思考和研究才是教育永远不灭的力量的源泉,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对教学有自己的见解、独特的做法。我校成立了各种“名师工作室”和“名品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有:“本真音乐”名师工作室,“灵趣语文”名师工作室,“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做中学”名师工作室。“名品”项目有:“说话写话课程构建”项目,“运用建模思想优化导学策略”项目,“立体数学”项目,“小学生几何直观思维的解析与研究”项目,“英语第二课堂的研究”项目,“生活德育”项目,“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项目,“融入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项目,“国际少儿趣味田径研究”项目,“主题式情境化信息技能学习”项目。在各项目的研究中,大家纷纷拿出鲜活的课例,有看得见的好处,触动了教师去思考模仿,从中获益。这些课堂研究的项目带动了一大批教师共同去研究实践,也放飞了更多教师的教育理想。

5.重视以共同进步为愿景的区域共同体建设

我们与市内的一些兄弟学校结成共同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实现质量提升。我们从活动计划、活动内容、活动效果等多方面完善共同体运作机制,通过周密安排、协作活动、考评反思等途径,提高区域学科共同体活动的有效性,使它成为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围绕学科建设的一些专题,以联校研修的方式,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二是通过徒弟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等方式,牵手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备课组群和博客群,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促进多层面教师的快速成长。四是设定高位平台的合作研究项目,以更为有效的操作策略反哺共同体学校。

三、质量管理三大措施

1.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我们着力建好教学资源库。我们的资源库有以下几项:第一是教学设计(课例)库。我们将各级示范课、每周一课、青研展台、送教课、评优课、参赛课等精品课做成学校的经典,供教师学习。第二是各学科备课资料库。我们把教师的备课和自制课件上传校园网,进行资源共享,使教师从枯燥无效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去进行真正的教学研究。第三是各年级习题库,我们将重要的练习题收集进相应的文件夹,放入校园网内以便随时查找。

2.多元化质量管理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呈现的素质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式要多元化。我们要求每个学科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语文除了笔试,还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口语交际、朗读、背诵等情况;数学要考查学生的口算、实践操作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英语要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课外阅读、英文歌曲演唱……我们还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方式。比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美文诵读和课文朗读比赛,考查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语发展水平。开展读写知识大赛、现场作文大赛,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习作水平。举办趣味运动会、艺术节,考查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艺术水平……每一次相关活动,我们都要求各班全员参与,进行自评互评。我们也对每次质量调研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力求调研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在课堂上“培优补偿”

我们发现,后进生其实大都是在课堂上形成的。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学懂,到课后再进行补偿也就费时费力。而优生在课堂上“吃不饱”也是我们教师常常烦恼的一个问题。既然课堂是问题产生的原因,那我们就应该围绕课堂去解决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把补课放在课前而不是放在课后。我们让教师在课前帮助后进生进行预习,了解后进生在哪个问题的学习上最为吃力,然后对他进行相应的辅导,并在课上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设计,使后进生能顺利地学会相关内容。二是在课上实行“兵教兵”、“兵练兵”的小组互助学习。针对疑难问题,让先学会的学生教一教还没有学会的学生。这样先学会的学生在教授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一个整理再学习的过程,没学会的学生在同伴的再次讲解中豁然开朗。三是在课堂练习中,实施分层作业,确保一般学生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而优秀学生能在积极的思维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Delicate Administration of Classroom-Centered Teaching

GU Yun-hui

(Haim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aimen 226100, China)

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2篇

 

受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因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其整体人才质量逐渐降低。理性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质量降低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专业特征不突出、缺乏层次性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是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个性与层次性,共性趋同特征显著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十分快,但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众多教材缺乏更新,甚至采用十几年前的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众多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多表现出共性趋同特征,其人才培养越发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对多层次、多样化与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不利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偏高

 

在不同的院校中,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不同的描述,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时展,其“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并没有产生多少变化,然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不符。事实上,经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可能性较低,甚至很大部分一部分学生无法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然而其院校所秉承的高级专门人才则会给其毕业生以一种虚假的“高级专门人才”身份,学生从内心抵触、不愿意进入到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工作,一味去追求高级管理部门的稀少职务。人才培养定位偏高成为了人尽其用的一种客观限制,也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分析

 

综合考虑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合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高素质。当前时代,知识资源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竞争的成败。为满足企业需求,学校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学生整体素质,推行素质交易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自我教育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第二,高能力。当前,虽然知识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但知识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结构综合化与知识传播数字化等特征越发显著,为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求强化学生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接受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辨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研究与组织管理能力等;第三,宽广的知识面。当前,时代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面与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确保人才素质能够满足时代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在国外一些院校中十分关注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推行“百科全书式”教育方式。在很多卓有成就的人才中,其一般是某一些学科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通才;第四,创新性。创新性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理念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核心理念。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知识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体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需要以学生知识创新为关键节点,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更为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行教育体系创新,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创新,是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条件与必然基础,只有在核心理念创新的指导下,方可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并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后,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在于理论突出而缺乏实践操作,创新性活动少且缺乏自主创新培养,缺乏对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注。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整体能力提升,发展复合型人才与具备现代管理观念与思维的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推动教学改革,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改革路径主要表现为:

 

(一)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时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教学模式下,更为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倡导学生更多背诵理论知识,这样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所具备的判断力、表现性与创造力十分有限,其整体素养难以满足知识经济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此,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除了在教学生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培养。基于此,需要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充分重视知识的可操作性与可实践性;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与市场需求相挂钩,引入当前市场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试试探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拓展研究新的知识与领域。

 

(二)选择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讲授法属于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其并不能作为唯一方法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实际,尤其是应引入经济管理类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选择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探究性教学等,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学会举一反三,将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三)引入生活素材并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并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拓展学生眼界,不断向学生介绍经济管理类前沿变化。教师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丰富与大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实际问题,确保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关注实际,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自我发展。

 

(四)以创新为着力点,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改革需要以创新为着力点,确保让学生学会思考,具备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过程教学,尽量表现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创新与进步,高度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并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基于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育中,教师需要提高教学开放程度,增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的强度。

 

(五)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反映生活之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打破理论知识局限,将其拓展到实际问题之中并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强化实践与操作,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确保其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入丰富而具有趣味性、娱乐又具备知识性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设置需要体现自主性、创新性与实践性,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其需要充分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整体素质。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其效果初析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在经济管理类领域推行了教学改革,创新了教学模式,获得了相对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层面,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一,在教学方式上引入探研型教学方式,在给学生讲授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图书与资料,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提出选题、设计出解决方案,积极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其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邀请相关企业或一些承担有科研项目的学生活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实际中所面对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三,邀请富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让其到校向学生介绍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现实并发现素材,学会将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其四,选出学生设计中具备创新性与优秀的研究方案,引导并帮助学生依据兴趣成立科研实践小组,为科研小组配备一定的经费,安排高年级学生或教师来协助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工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用到实际;其五,积极鼓励科研小组应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充分应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调查与谈论工作,以团队自身努力,解决科研与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学期考核过程中,科研实践小组应将其所研究的问题通过实践报告总结出来,并发表自己的体验与相关收获。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后,课程教学获得了十分好的效果。如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了极大提升,学生更为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探索知识,这些通过考核与试卷考试均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较好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提升,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素材的丰富,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拓展了学生知识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科学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简而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通过改革创新,切实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参与意识获得增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获得肯定,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五、结语

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机械专业 课程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

引言

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且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点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能力本位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和以实验室、实训车间为中心。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素质优良、技术过硬、单项技能拔尖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构成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训教材构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构成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中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一矛盾,设立专门化方向,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我校机械机电专业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基础》、《电子线路》、《金属材料》和《液压与气压》等学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整个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具体措施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在原机械制图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培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等内容,《液压与气压》包含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内容,将《电工基础》与《液压与气压》整合教学,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培养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管理

为了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必须对实施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等。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课程已经基本脱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联系企业实际,如何将企业生产工艺转化为学校课程,目前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学校要因地制宜编写适应本校需求的一体化校本教材。必须建立适合课程的完善的教学评价,考核评价必须紧扣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广泛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任务综合考核,尽可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模拟测试、项目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交流、直接观察、工作质量、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学习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安全生产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和能力,减少纯理论性试卷考试。

结语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变目前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能大大提高职业技能的考证率,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在职业技能课教学中使用一体化教学的益处,从而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刁亮琦.谈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J].成功(教育),2011,(09).

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4篇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目前,全国两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型试点工作,逐步由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产业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本来就是应用技术型专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深度转型。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合理的办学定位。为与中专、专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现差别发展,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历是转型的关键。旅游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能,且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以及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已对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在求职的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够拿出证明其规划策划能力和水平的作品,对其在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求职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培养培训学生旅游规划和策划能力,作为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突破口。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特色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从课程性质来看,该课程是综合的应用性课程,涉及到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制图、旅游影响、旅游形象设计等本专业多门教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且直接对应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旅游规划策划行业,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工作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旅游规划策划的好坏有三个最关键的指标:一是严谨;二是创意;三是落地。严谨要求规划的各个部分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创意要求旅游的主题、形象、项目、活动有特色、有创新;落地要求规划要因地制宜,具体可行。只有同时具备了严谨、创意和落地的规划策划方案才能保障旅游开发的成功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中,严谨、创意、落地是规划教学的三要素。传统教学模式中,该课程多以教师分章讲授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发展脉落、步骤环节、基本方法等了解得比较多,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规划策划过程,学生对规划策划的核心问题、各规划环节的要点以及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解得不深刻,也不具备规划制图等关键技能,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际操作时,基本上是有心无力。因此,要保障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深度转型的要求下,必须对教学的形式、内容和重点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在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案例式教学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使用学生经历旅游规划策划的过程、熟悉旅游规划的环节、掌握旅游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在教学的内容上,必须减少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强化形象设计、旅游制图、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策划的技能训练;三是在教学重点上,除了让学生分段掌握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各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联,训练和培养他们严谨的推理、创新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适用型旅游规划的核心框架、关键环节及相互关系

根据旅游规划的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及目前较为流行的规划方案,我们认为适用型旅游规划至少应该包括区域发展环境分析、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主题策划与形象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与时空布局、市场营销策划、及投入产出分析、保障体系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重要的环节。这些环节尽管在旅游规划中必不可少,但对于整个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同时好的规划文本中这些部分之间是相互呼应、环环相扣甚至形成网络状关联的,从而保证整个规划的严谨、创意和实用,图1展示了适用型旅游规划中各环节的功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深度转型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和教学重点

在深度转型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掌握规划策划的技能,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以区域开发的实践为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然。在指导学生从事旅游规划的操作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外,教学目标应该提升到保障规划的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上,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的相互关系,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见表1。

四、Y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且对区域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深度转型,使得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至关重要。在以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改革中,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必须提升到保障规划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之间的逻辑线索和相互呼应,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第5篇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教育单位财务管理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趋势,财政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由此,新型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应运而生,在会计工作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且教育单位应用会计几种核算制度后,不仅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同时资金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强化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能力,由此可见,这在教育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方面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价值。第一,以会计集中核算为背景,对教育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提高能够强化事业管理,并且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稳定。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深,教育事业规模与范围随之扩大,因此,财务工作也变得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育单位资金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对其财务管理工作予以强化,能够合理分配并科学管理教育单位财务部门的教育资金,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并为其他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其次,与国家财政改革需要相适应。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管理工作同样出现了变革,但是,这也相对的说明教育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更加严格,对教育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予以强化十分重要。

二、基于会计集中核算下教育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薄弱。在教育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积极引进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学校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交由会计核算中心来负责。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的学校对会计主体的认识不是很清楚,为此,其财务管理的意识也不强,这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严重制约。而大部分学校主管工作人员潜意识认为资金结算等工作交由会计核算中心,财务管理工作自然也是会计核算中心职责,所以对于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并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财务预算、控制与监督管理工作很容易出现漏洞与空缺,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制约学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2)管理工作与核算工作不接轨。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纳入到学校财务管理中以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负责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但是,实际情况不同,财务管理工作通常会被保留于原有单位,这样一来,教育单位的会计结算及财务管理严重分离,进而对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核算部门已收入多为缘由,采取不积极的政策进行收费甚至是创收,另外部分核算单位总是从本位主义的原则去思考,致使预算编制审核十分松散,部门、中心只针对预算额定的规划范围,在不超出规定数值的情况下,就可以保障。关于资金的应用途径就不去追问,这样就导致了资金的浪费。

三、关于加强教育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教育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完善这一工作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就需要积极地强化教育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同时,确保会计核算中心和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实现合作,全面改善财务管理和监督的相关制度。

(1)强化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在教育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大部分学校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并不全面,而且忽视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为此,教育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学习,并了解预算单位是会计责任主体这一理念。与此同时,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发挥管理部门自身的主体作用与功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与质量,并且与会计核算中心实现沟通与交流,进而对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解决,全面促进教育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为学校活动正常开展提供所需资金。

(2)加强协作意识。由于学校会计核算中心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脱节,所以,应当不断强)化两者间合作与协调,保证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中,会计核算中心应当积极转变相关理念,不应仅仅把自己当作核算部门,还要通过财务核算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去。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首要应完成的就是并抓监督和服务,其中作为防止腐败的主要权利机构,会计核算中心实际上又是进入到中心核算单位的服务机构,务必要为每一个单位和部分提供最为良好的服务,并对资金流向进行把控,而不是仅仅对会计的几个账表进行查询核对。另外,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不断强化同会计核算中心的联系,积极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监督,并全面解决工作脱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同教育单位的其他部门沟通,对学校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掌握,保证学校教育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3)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确保学校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完善报账员报账制度,因为在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核算中心之间,报账员的作用十分关键。完善的报账制度不仅使财务管理部门与核算中心紧密联系,而且使会计核算中心与财务管理部门工作相互协调,对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与及时性,使学校资金利用率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