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凸显。本文结合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竞争加剧,因而,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兼具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传媒组织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如何界定,目前尚未形成明确而统一的看法,一些观点甚或存在含糊或不合理之处。概念之偏差、内涵之含糊,就无法有效揭示事物的规律,也就无法提出真正有现实意义的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路径。因此,只有首先对概念加以辨析与澄清,才能建立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几种定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严密的体系,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即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形成了不同观点。

传媒核心竞争力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因而也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从目前文献检索来看,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所做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郑保卫、唐远清(2003)认为,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的总和。沈正赋(2004)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年辉(2006)认为,媒介(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媒介(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技能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整合,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的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包国强、李良荣(200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传媒核心竞争力描述成传媒用品牌赢得受众、用服务赢得市场的根本竞争力,实现舆论导向功能和服务大众的根本能力。

由上可知,目前传媒研究领域对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未形成统一认识,而且上述定义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媒介组织不是一般企业组织,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在传媒经营中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简单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则难以反映传媒组织的特殊性。二是以外在的表象来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未能深刻揭示其本质。例如,有观点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通过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优质的服务或者强大的资源实力满足消费者的能力。似乎只要一家传媒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则必然会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发挥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组织的特殊性分析

要科学地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反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需要明确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之不同,在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媒特殊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加以界定。

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不同,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不等于“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我国,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传媒市场化是有限度的商业运作,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与一般企业不同。企业竞争可以“以市场论英雄”,而传媒经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重。忽视传媒特殊性,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维度来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会对传媒发展产生不良导向。

此外,传媒的一般竞争力与传媒核心竞争力不同。传媒组织所拥有的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媒体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只有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组织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往往只是单纯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具有局部性、时效性,易于模仿,易受市场冲击,通常起到的作用是暂时的或者局部的;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整合能力,涵盖多个方面,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模仿、难以超越,能长时期存在于组织中并发挥作用,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当前研究,本文对传媒核心竞争力可做如下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这一概念界定的深层次含义在于:第一,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运作中形成、内化于具体媒体的能力。只有经过自身不断开发、培育才能形成,而且是内化于整个组织的,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失去,不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简单移植而获得。第二,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传媒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特殊的资源、技术或能力,而是协调、整合这些技术、资源和各种单项能力的综合性能力,能够动态、高效地调动传媒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其他能力,意味着传媒能够依托这种能力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所谓动态,是指传媒对于所处的环境变化具有自适应性,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意味着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第三,传媒核心竞争力注重传媒社会功能及受众认知价值。作为新闻媒体,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快,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管理者准确把握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培育、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数字网络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推动了媒介时代的来临。媒介时代的来临丰富了视听的领域,使得视听逐步转型,原有的单一的广播影视传播形式的视听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使得视听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视听媒介”这个新的概念逐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出新的媒介背景下的视听转型的意义。

关键词 媒介融合 视听转型 背景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是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推动而得以发展的。各种媒体的功能逐步得到统一,将各种传统的媒介的功能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媒介之间的联合发展,通过这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介入可以使得资源得到整合,媒介功能得到加强。当代媒介所依靠的技术手段日益趋同,使得各种媒介的功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当代新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的新概念出现并逐步得到推广,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媒介布局,通过这种新旧媒介之间的不断融合逐步实现媒介功能的一体化,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听盛宴。本文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讲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通过对于概念的转型、价值的转型、产业模式转型的分析,阐明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带来的影响。

一、概念的转型

事物的变化是一种由外至内,再由内到外的过程,受到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动,使得视听转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要想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分析了解,就必须首先对内在的视听转型进行了解,了解其内在的本质、特点,这就我们常说的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首先是概念的转型,视听概念的转型是人们对于其认识不断的加深。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信息、文化、媒介这三个方面来了解概念的转型。1.信息。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以及图像对于信息进行表现,将一些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的东西消除。而信息技术则是指通过借助现代新型科技将信息进行传播并对于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实现主要是依赖于对于其他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及相应的处理。

信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最开始的语言的产生,再到后来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产生,逐步发展到无线电的使用,实现了文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后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为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将通信、信息业、大众传媒相结合,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信息的传递由最开始的听说时代逐步发展为阅读时代,再到现在的视听时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听说时代,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还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得以实现。发展到后来的阅读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文字交流,以及通过文字创作出无数的文学作品,使得信息可以利用文字这个媒介进行流传,通过这种文字的交流来实现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流。当电子介质兴起之后,视听时代逐步到来,最为原始的视听就是广播电影以及电视。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的不断出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视听时代的发展逐步加快,逐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文字、信息的传播均可以通过视听得以实现,这就是新时期下视听转型的重大改变。

2.文化。文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获得的物质财富以及收获的精神财富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而对于文化的狭义的分类,则只是侧重于对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探求。在新的时期下,文化的范围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能够为社会民众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以及享受的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新时期的文化所显现出来的包容性。

3.媒介。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视听媒介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媒介的概念与内涵也得到了延伸与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视听媒介这一概念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视听媒介作为媒介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概念,既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又可以作为媒介,对于信息进行传播与处理。而视听也逐步走向正规化,并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管。

当今,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主流趋势,同时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媒介结构得到了重组,各个组织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合理定位,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价值转型

1.经济价值。当今世界,视听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逐步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广播影视作为视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相应的视听文化的传播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通过视听媒体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经济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够带动相应的产业发展。广播影视是视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美国的广播影视世界闻名,虽然其每年的电影产量只占据世界总电影产量的10%不到,但是其电影的票房却占据世界总票房的70%,美国每年可以通过广播影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视听媒体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GDP 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只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新形势下,社会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媒介功能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地带动视听文化的发展,给予人们高质量的视听享受,这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优化社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价值。视听已经逐步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各个社会主体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视听媒介来进行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新的表现形式能够扩大文化的受众面,使得更多的人来接受这种文化,有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视听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通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可以实现世界各地之间相互的文化交流。同时视听的转型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文化传播以及接受方式,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接受文化以及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于视听媒介的利用,使得文化的变现更具活力,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革新,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

3.人文价值。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不同的视听媒介的推广,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人们在新形势下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视听媒介的发展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通过各种视听媒介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扩大视听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种新的视听媒介是一种较为便利的社交媒体,公民可以通过这种社交媒体来实现个人的人际交往,各种视频传播活动可以让公民在社交活动中使得自身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新型媒介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不断升级,逐步变化为人和物、物和物,物人融合的交流网,这种依靠互联网作为支撑的人际交往实现了线上的人际聚合。

三、产业模式转型

1.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对于盈利模式的探讨,一般是以经济管理的角度去进行的。借鉴相应的行业发展案例去对相应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收取广告费以及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已经不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广播电视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新媒体的连接尤为紧密,所以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中国的传统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广告与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虽然近年来,比例略有下降,但是依旧占据了主体地位,是整个电视广播行业的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了,急需对盈利模式进行改革,支撑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单一的盈利模式成为了阻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改革,新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逐步出现并适用于行业的发展。

2.视听媒体形式下的多元盈利模式。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开始向多元盈利模式发展,除了从广告、网络收费获取收益之外,更多的新的收入渠道的出现,使得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线视频广告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建立起完备的广告体系,建立起定向的、智能广告的新模式,对于市场做出细致分析,了解群众需求,从而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通过这种市场细分、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手段,带来了新的广告时代。利用在线视频的付费模式实现了媒体的完美转变,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APP 模式的广泛运用也为广播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利用苹果公司所开发的APP平台进行客户端以及应用程序的设置,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行业的主流趋势,通过APP平台可以为全球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收取费用。而智能终端消费也成为了电视广播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拉动了电视广播行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改革,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的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以及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当今社会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庞井君.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J];东岳论丛,2012,(10).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化学 问题 途径

【分类号】G633.8

第一段

一、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意义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将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为他们认识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 高中化学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同摆设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学校的各种设施。国家化巨资为很多高中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师说慨念、说实验,学生背概念,听实验,这使得多媒体设备成了一种摆设,不但浪费教学资源,还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2 、机械式的多媒体播放,缺乏互动

一些化学教师知道多媒体教学的便利和好处,所以在平常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但是他们只是一味地进行多媒体播放,缺乏互动及创新。一些高中化学老师利用PPT 给学生上课,但是他们的PPT 每张都是满满的文字,并且他们上课只是从头到尾念PPT,语气单调,面无表情,没有对PPT 上的内容进行扩展,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老师们上课也没有跟学生进行互动,不知道学生对知识点是否了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在这种机械式教学中,学生们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概念,原理一知半解,不利于课堂教学。

3、 利用多媒体教学代替实验操作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使微观世界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利用一些动画,视频等可以剖析某种化学反应,化学规律。一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节省药品设备,他们就只是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大概了解化学实验,并没有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然而实验操作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加深刻认识某个化学反应,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只是理解书面知识,那他们就只能停留在理论方面,动手能力差,不利于以后在社会上生活。

三、 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途径

1、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观世界形象化

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比较零散。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比如:电子云,氢键,离子键,键能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概念形象化,用三维动画将粒子结合以及直接的作用力形象生动的体现出来。对于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比如离子,原子,分子等,可利用动画视频等将粒子放大,分析粒子内部结构,播放粒子的运动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上每节课都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否则讲课就会漫无目的,侃侃而谈,学生们不能抓住重点,会导致学生们忽视重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用flash 动画,视频等解析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更能理解透彻。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开阔视野

在化学课堂上讲的一些知识,涉及化学工业生产,然而社会上,很多行业都涉及。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化学工业生产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展出出来,比如炼钢炼铁,海水晒盐,自然水消毒,塑料聚合等,这些化学生产涉及到课本的一些反应,如置换反应,聚合反应等。通过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同学们视野开阔,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策略

一、引言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舞蹈,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1]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夏商周首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概念,最初引入时所使用的名称是“媒介教育” [2]自1994年引入这个概念至2013年,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经有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巨大的进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不断地从萌芽走向成熟。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

(一)媒介素养

何谓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定义却不止一个。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张开在《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这样说:“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3]

郑保卫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一文中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 [4]

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一文中给出了对媒介素养理解:“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5]

以上是我国学者中具有代表行和完整性的概念表述,本文认为,对概念的定义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要与世界接轨;三是文字简约、易懂。根据这三项原则,本文的定义如下:媒介素养是指有效地分析、选择、应用、管理和评价媒介信息与作品使其为我所用,并且能有效地拒绝跟自己的主旨不符的内容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一词是在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宋小卫通过译介外国学生学术论文第一次引入并得以推广的。随后的十几年里,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名称逐渐成了主流,并得到学界大多数人的使用和认可。

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一文中给出了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解:“所谓媒介素养教育, 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 [6]

西北师范大学任志明、宋晓雪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一文中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含义,认为“一切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相关的教育活动统称为媒介素养教育”。[7]

经过分析各大主流概念,本文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试图让学生理解那些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并能通过呈现媒介全貌来真实的了解世界的原貌。

三、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当前我国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

据国内一些机构的有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较低,青少年媒介普遍缺乏。如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五大城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情况作了调研后,专家在报告的结论中阐明了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8] 2003年9月至12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大学生咩姐素养层次水平低。” [9]

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媒介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提高他们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和进步,是教育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和承担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二)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是时展、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

现代高校作为师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建构的重镇,负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具有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为此,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五花八门的信息里做主动的受众,拥有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产品的能力,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的成员,如此才能提高社会的文化品位,使现代大学能够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2、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存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有效地处理信息,解读媒介信息背后深刻的含义,批判性地看待大众媒体,有效地抵制各种信息的负面影响,从信息汇总获得真正的益处,帮助和促进自己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成长为具有时代忧患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3、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校教育的大众化要求大学规模和培养能力急剧地扩张,促使高校要主动地适应这种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构建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实现终身教育。现代大学教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人文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在整个大学知识结构里,应该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通过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弥补了大学教育过早的专门化和过分的职业化带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时代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文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四、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观念革新―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前提性条件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在增强,我国逐渐放宽了对媒介信息的监管。但从现实的实践状况来看,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媒介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认识。因此,在社会环境渐于宽松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已经成为顺利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性条件,即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一方面要依靠社会整体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但更为根本的是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要有符合时展的科学判断。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高等师范院校是人才再生产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培养观念,更是成为增强学生专业成长的关键,而教育观念的整体革新也是有效获得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效果的根本。

(二)资源整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方案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整个媒介系统的有效运用,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媒介系统本身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要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要为社会输送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的媒介素养水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在理念上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存在着一致性。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是一个整体性工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要谋求一个整合性的方案。首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社会教育的范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培养机制,这样才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本着教育的生活实践立场,为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可能。其次,在教育内部,需要实现教育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把媒介素养教育涵盖整个教育阶段,并能较好地连接各种教育种类和教育方式。最后,就媒介素养教育自身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涉及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门学科,其整合性方案的假设,根本在于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方面,架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实践助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持续性动力

媒介素养教育不只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为关键的是它在实践上是一种推动力量。因此,从实践的角度讲,不仅要从观念上对媒介素养教育形成一个整体的科学认识,而且还有通过实践来达成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从本质上说,媒介素养教育要达成对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知识上使学生得到充实,也应当给学生以一定的技能培养和道德熏陶。就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实践是检验其媒介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大学生担负着为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就直接关乎着整个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10]

【参考文献】

[1]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2]夏商周.传播手段先进传媒教育滞后-我国媒介扫盲尚未起步[N].新闻出版报,1994年元旦。夏商周.我国需要媒介扫盲[J].新闻记者,1994(1):9-10.

[3]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N].中华新闻报,2002-01-16.

[5][6][8]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11-13.

[7]任志明,宋晓雪.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J].新闻教育,2009(6):98-100.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范文第5篇

但是,如果不敢于直面谬误并纠正之,最终的代价将无比高昂!事实上,在一些流传甚远的谬误影响下,运营商虽抱有良好的出发点,但结果却总令用户感到“傲慢与偏见”。

在2009新年第一期的专栏中,罗小布老师对运营领域的十对基本概念范畴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澄清,希望能启发行业同仁的深入思考。热忱欢迎您的观点,来稿请发.cn。

谬误往往“头头是道”。

例如,“高端人群有钱,所以会购买付费频道”就是一个谬论。首先,中国的高端人群不是以“有钱”为代表,而是以“社会地位”为准绳;其次,有钱人往往不看电视i最后,要看电视的人往往不愿意花钱,

谬误一旦流行,运营商具有再好的出发点,也会让用户感到傲慢与偏见,其后果难以预料、这些年来,广电已为许多谬误付出了政治、经济和心理上的沉重代价。追溯谬误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忽略了许多不该忽略的因素,另一个就是缺乏精确的定义。本文就一些容易引起谬误或混淆的基本概念进行探讨,旨在力争澄清概念,尽量少犯错误。

一、媒体与媒介

媒体与媒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传媒领域,媒介是指各种信息的传输手段,包括纸张印刷(报刊)、电波传送(广播、电视)、IP数据(互联网);媒体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社会组织机构。在运营商领域,媒介是指实现应用的技术手段,媒体是指技术手段实现的应用或内容。例如,拥有一台印刷机,可以印刷报纸、杂志、书籍等,这只是媒允而媒体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

媒体和媒介遵循不同的规律,不能混淆,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误。例如,交互电视只是媒介,作为媒介需要追求技术完备性和完美性,如高带宽、高清晰、互动、时移等;而作为交互电视承载的媒体,却是要追求议程的合理性、政治性、新闻性、解读性等,以及点击率或收视率、冲击力或表现力、公信力等。

将报纸和互联网的文字内容引入标清数字广播电视和交互电视,站在电视“媒介立场”上完全可行,站在电视“媒体立场”上就不行!因为没有表现力、不方便阅读。数字化以来,全国广电占用大量频道资源的数据广播业务收视率如此之低,就是该种谬误的后果。

二、“三网融合”与“三功能融合”

“融合”如果界定不清,就会导入歧途。

“三网融合”自身就定义不清,第一,是指哪三个网――互联网、数据网、电视网?还是互联网、语音网、电视网?第二,在哪里融合――组织机构或体制上?还是在网络或终端上?与其说“三网融合”难以进行的原因是体制或机制障碍,不如说自身就存在概念不清的原罪;而且,由概念不清所产生的谬误,将使电信和广电都蒙受巨大损失。

数字化时代,用户家庭拥有数字三大件(电视机、计算机、手机)已成现实,基于不同终端的“三功能融合”并没有错,但引导或延伸的概念发生了错误,也就是“言外之意”充满谬误。

比如,以电视机为终端的“三功能融合”,言外之意是替代计算机;以计算机为终端,言外之意是替代电视机;以IPTV为代表,言外之意是替代广播电视,甚至是电信替代广电……实际上。谁也替代不了谁,看文字的、快捷的、个人主义的用户,还是用计算机上互联网;找正确的、轻松的、政治社会内容的用户,还是看广播电视;找方便的肯定会用手机。

事实上。对任何一个用户来说,数字终端的“三功能”都有主从之分,电视机对应视频、计算机对应图文、手机对应通话和短信。“三功能”融合的谬误已将许多运营商导入歧途,消耗了大量的投资和时间成本。以交互电视为例。又有多少人会用电视机上网、发短信和下围棋呢?

三、显示器与接收机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必备外设,接收机(电视机)则是独立产品,两者截然不同。

显示器(电脑)作为学习或参与工具,具有鲜明的个人使用、主动方式、近距离观看特点,因此最佳尺寸不宜超过21英寸。电视接收机作为娱乐工具,首先是家庭使用;其次主要是被动方式,即便实现双向,也以非对称应用为主;最后是远距离,尤其随着城市居民住房环境的改善,电视机的最佳尺寸可达50乃至60英寸以上。

交互电视应用的开发者往往忽略了计算机强大的CPU和内存,结果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如放弃Push下推、采用互联网流媒体方式下载,就是一个典型。

这种概念的混淆造成的损失同样巨大,一则浪费研发费用,二则盲目升级换代。比如,在技术标准和应用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急于实现EPON的大规模应用,并且与CMTS对立起来,实乃一个典型谬误。

四、三室一厅和三代同堂

基于用户家庭结构的概念细分,本是不应该被混淆的。

这是一个不应该被混淆的简单概念或道理,但却不乏谬误。比如,所谓“家庭综合信息网关”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网关概念自身没有错误,关键是它设在哪里?如何实现?如果以家庭智能交接箱为代表,是“三室一厅”的物理结构思维;如果将CM、硬盘等内置于机顶盒,就是“三代同堂”的社会结构思维。

恰恰是有些有线运营商,采用“三代同堂”的物理结构去面对“三室一厅”的社会结构,结果没有人采用其内置CM(无法或不愿将五类线从客厅引入到书房),从而造成巨大浪费或损失。

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是指从媒体到媒介的思维,也就是从应用、运营和用户出发,投射到技术层面,即市场拉动;而自下而上则是相反,即技术推动。实际上,两者缺一不可。但作为以技术集成为主的网络运营商。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市场拉动思维。

广电运营商基本缺乏这一能力,典型现象是:实现技术不考虑运营成本;技术可实现但没有应用,也敢推向市场;不知道用户体验和关心的是“效用”,而不会关心技术……结果造成难以挽回的政策失误,带来政治、舆论和社会上极其恶劣的影响。

有线电视数字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老百姓并不关心是否数字化,也不关心后台技术和投入规模,只是关心数字化之后能带来什么效用!俗话说,花钱值不值、涨价该不该?当应该带给老百姓效用的“新电视”没见到,不怎么用的数据广播和广告一大堆,老百姓的实际效用不是增加、而是降低。那么,群情激奋、口诛笔伐、名声扫地就是这种谬误带来的必然结果。

六、冷媒体和热媒体

当电视从“冷媒体”变为“热媒体”,从传媒学原理出发,电视的双向化就并非耍的了。

“冷媒体”和“热媒体”由现代 传媒之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冷媒介是指信息清晰度低的媒介,需要观众高度介入,如电话、电视等;热媒介指信息清晰度高的媒介,不需要观众高度介入,如广播、电影等。

双向化面对的是冷媒体;而随着高清电视到来、全面报道的专业频道出现,电视已经由冷媒体变成了热媒体。也就是说,当电视进入热媒体时代,双向化不是必须的,即双向在高清时代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

有线运营商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个或然性的事物,不仅要付出巨大成本,而且要冒巨大风险。典型例子是,放着大量广播数字频道不开发,却要盲目实现双向;更为缪误的,以为双向电视可以与互联网竞争、替代计算机,结果除互联网视频新闻外,一个都比不过!别忘了,互联网视频新闻的主要来源,恰恰是广播电视。

七、公民主体媒体和国家主体媒体

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对应主体不一样,资源的无限性与稀缺性存在天壤之别,这一点必须要搞清楚。

作为媒体,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主体不一样。前者的主体是个人,可以说互联网是个人主义社会,核心责任是个人的自由表达;后者的主体是国家,是政治社会媒体,其核心责任是维持社会秩序,包括政治、文化和经济秩序。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是为了满足国家主体服务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满足个人主体自由表达的需要;实现的应用是以社会应用为主,而不是以个人应用为主。需要提醒广电同仁们注意:个人点对点上传可以,个人点对多点上传或广播是不允许的一一这就是广电与电信的区别;否则蒙受损失的不仅是经济或企业,更是政治大局或个人前途。

经济学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即研究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做出科学选择。数字电视至今没找到商业模式,原因之一就是混淆了“无限资源”和“有限资源”的概念。

个性需求多样、变化、无止境,而电视频道和有价值内容资源是稀缺的。稀缺资源环境决定了电视永远无法满足所谓的“个性”,经济学上称之为“开放型谬误”。而互联网是无限资源环境,将无限资源理论用于有线电视,将使有线电视数字化颗粒无收,数据广播疯狂占有频率资源但所获寥寥,就是最好例证!

八、应用与技术

技术与应用分属于两个层级,一项技术可以形成多项应用,这是浅显的道理。

广电往往是技术、功能和应用不分。例如,交互电视的VOD到底是技术还是应用?站在规划和运营角度,VOD、PVR、Push等都是技术,时移、快进和快退、暂停等为功能,电影和电视剧点播、商场浏览、卡拉OK、订票等为应用。

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一个应用需要定义具体领域、描述使用典型场景、制定使用流程、说明基本功能、阐述对应的技术等。综观这几年的数字化进程,广电在没有业务规范的情况下,盲目听信厂商“忽悠”建设BOSS系统,不是面临着大量修改、升级,就是推倒重来,甚至推倒重来后再重来,堪为典型案例。

此外,技术、功能和应用概念不清,还造成分不清“增值”与“增值业务”的区别。增值业务不仅应用形态明确、边界清晰,而且能够产生独立的产品形态和现金流;增值是指增加价值,并不是所有增加价值的东西都能成为增值业务。盲目将所有增值视为增值业务,结果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

九、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通俗但不严谨地讲,能看见的投入为显性成本,看不见的投入是隐性成本。需要指出,机会成本(把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之利益――编者注)往往是隐性的。例如,互联网网民的劳动是隐性成本,电视的版权节目投入为显性成本。广电认清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树立信心、促进理解。

以互联网盗版为例,盗版显然不是长远之计,因为版权所花费是显性成本,广电是显性成本最佳的保护者。可以说互联网的盗版对广电是好事,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看不见的手”将让广电聚集大量的传媒投资。可怕的是,一些有线运营商非要把自己由“显性成本中心”变成“隐性成本中心”,可谓“自掘坟墓”!

所谓的理解,就是有线运营商和节目商要相互理解,不能自己投入的叫成本,别人投入的就不叫成本。所谓的机会成本,是提醒同仁别做无用之功。把资金、时间和精力花在应该花的地方,可谓机会难得――本来就穷,浪费不起呀!

十、“抡钱”与挣钱

“抢钱”往往靠暴力,靠行政方式也是一种暴力行为。不过,国家和行政的“暴力”主要是依法,不一定是错的、往往是对的。挣钱靠投入、劳动和对用户的贡献,做生意是指挣钱,而不是“抢钱”。

长期以来,广电行业的成本和收益倒挂,应该用行政方式、依法予以调整。但广电最终还要靠自己做生意的本事生存,而不是靠动员行政能量生存!因此,广电不能单等涨价或政府补贴,而不去靠服务主动挣钱,否则只能是听证会难过、政府难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