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学概念

动物学概念

动物学概念

动物学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问题驱动 核心概念 生物学教学

在现在新课标的改革应用中,学校和老师更为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努力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学习及其应用体会。以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情况,使学生不再只是机械式的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整体把控也更有整体感和理解力,对教学的中心思想和运用也更加灵活。本文将以生物学为例,对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同时也以问题驱动为基础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以问题驱动在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成因分析

“问题驱动”本是一种需要建立于对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进行问题式的引导分析学习,从而体现出问题的核心内容和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分析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自我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的动力。但是我们在对问题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中,也还需要遵循两个原则问题,一是在问题的引导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要求为主体内容进行思考,实现主体式的原则;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实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多建立自主式的学习方法,从而建立教学结构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将问题转为自身学习的动力,构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环境。

二、以具体应用策略和实例进行探究

1.核心概念冲突策略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概念概念教学是意义教学里最为常见的类型,掌握生物概念教学策略是学生学习生物学、掌握生命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有效保证。在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日常生活中习惯或者一些片面的理解所引导,从而导致对问题的分析学习不全面或错误化,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冲突理解,让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更为模糊化。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和和现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前缀化教学,避免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错误,实现科学化的核心概念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2.前需知识潜伏策略

前需知识就是需要我们对新的知识的理解学习中,首先应该具有其知识点的基础学习认知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对问题的分析更彻底,这也是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基础。比如:在高中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对染色体组进行学习时,首先,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进入学习:

问题1: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2:此技术主要诱导的是染色体组数加倍吗?

问题3:此技术与生物体染色体加倍有何种关系?

在前面两个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然后在对问题3的疑虑中进行学习本课堂所需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也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习。当我们对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对问题的学习所需应用到的基础点进行搜寻,将我们所需学习的问题进行细化,最后有助于对问题的总结分析。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对核心概念问题的整合升华,对问题的细分迁移,从而帮助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学习。

3.核心概念的完整性策略

我们在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通常是采取的记忆式,这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无法将知识点进行延伸学习、应用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控,将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细化,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点进行有策略化的设计,一步步加深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应用,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对不懂知识的教学,把他们的问题进行整合讲解,有助于实现问题的更全面学习。这种核心概念的设计化教学策略中,老师通过对问题的一步步分析引导,整合学生的问题教学,最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主思维探究学习。

4.关注定势与认知风格

当老师在对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一步步的引导分析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死记硬背的习惯,也能加强他们对自我知识的学习探究。所以,老师对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应该采取最为有效合适的方法,多多听取其他老师的建议和听取学生的要求需要,做到怎样如何更好的体现问题的提出,同时也可以有助于学生对以前知识的学习,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自我分析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增加他们对知识更全面化的分析学习,从而实现由简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理论到实践,更好将知识转变为自身的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永强. 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化策略的探索与思考[J]. 中学生物教学,2014 (04):35-37.

[2] 吴东平. 问题驱动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2015(08):36-38.

动物学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物理教材

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纲中这些关于物理概念的精辟论述,应作为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南。

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教材中出现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既必须明确: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既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既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物理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些概念虽然也很重要,但它们是在重点概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概念,如简谐振动、交流电等,它们只能算一般的物理概念。还有一些概念,如雷达、激光等只能作为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重点概念来说,也应进一步研究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例如,电场强度和电势是电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是按教材要求,必修课中电场强度的要求更高些,应重点教学,但在选修教材中,由于电势对理解电荷的能量的转化规律和学好整个电学的作用更大,因此就必须把电势作为重点概念加以重视。

有的概念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学习,关系到对某些知识是否能够掌握,这些就是关键性的概念。教材中出现的重点概念,一般都是关键性概念,但有些关键性概念并不一定是重点概念,这就要靠教师在钻研教材中去挖掘。应当在明确重点概念的同时,进一步弄清关键性概念。例如"单摆"一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单摆振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是否是简谐振动,从而掌握分析简谐振动的基本方法。这样,简谐振动的特征式F=-kx中k的概念就是关键。正确理解了k的物理意义,就能为学好有关"单摆"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纲,领会大纲的要求,并且用大纲的精神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搞好概念教学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编辑本段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引入概念时也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①手提水桶;②马拉车;③脚踢足球;④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更应清楚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这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引入,或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的引入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例如:讲授惯性概念时,首先,从外力停止作用后的标枪、小车等物体仍能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这些事实出发,逐个分析,然后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到外力作用,仍能保持直线运动。摒弃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这一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进入毛巾铺着的水平面上时,小车通过很短的距离就停下来了;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入光滑的水平面时,通过的距离就要长的多。平面愈光滑,小车运动的愈远。对这一事实比较分析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是由于接触面对它的阻碍作用引起的。分析结果突出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这一本质,而摒弃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速度会自动减小"这一习惯看法。再在小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冲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由于不受任何阻碍和牵引作用,可以判断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既做匀速直线运动。突出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的联系,而摒弃了"物体要受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力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错误观点。最后举例说明:不仅小车是这样,其它物体也是这样,提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防止认为"惯性是某些物体所独有"的片面认识。把上面个别现象所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出"惯性"的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动物学概念范文第3篇

一、高中物理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一)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但这些凭自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例如,轻小物体在空中下落比重物体下落的慢等。

(二)不正确的课外渠道形成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可以获取大量的物理知识,但其中不少是错误的。例如,万有引力和重力不分,重量、重力、质量不分等。

(三)对语词的曲解形成前物理概念。

物理教学中的概念通过词语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是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词语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 “失重”就是指“重力消失了”; “合力”就是“几个力之和”。

(四)数学惯性形成前物理概念。

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但物理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学更重要的是物理事实、物理本质和物理关系。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数学教育,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常常有“数学惯性”,以数学关系来理解物理概念。例如,由欧姆定律导出的公式R=U/I,学生认为R的大小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忽视了三者之间相互不能割裂的物理关系。

二、高中物理前概念的策略

(一)进行实验感知。

实验感知的策略是指在人为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研究的现象反复出现,通过人的知觉和感觉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提炼出有效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实施实验感知策略的程序是:(1)、观察。观察是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及科学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状态和客观事物进行视、听、闻、尝、触、测,收集获取信息,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多种属性。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观测是前奏。(2)、推测。推测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引出新的判断,这是进行思维推理、发现规律的认识过程。(3)、实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应用各种科学仪器、设备使研究现象反复出现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基础。

例如,建立“机械振动”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风中的树枝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运动、钟摆的摆动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运动特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机械振动,指导学生推理出机械振动的概念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然后再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实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机械振动的科学概念,把握“平衡位置”和“往复运动”的本质特点。

(二)激发认知冲突。

针对前概念现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了解或设法去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相关的各种“前概念”,将其显性化,然后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需要,针对学生中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已有经验的不足甚至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地对前概念修正、完善甚至放弃,并进一步转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物理概念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前概念情境,将物理前概念显性化。教师可以采用设置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而导入:一般应注重设置能充分暴露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情境,针对性强,能通过学生的表达充分暴露其前概念的错误,也就是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让学生清楚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三)正确理解概念。

概念是用一定的语词来记载和标志的,借助语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这里把物理教学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等统称为物理概念)通过语词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还可以弥补直观材料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语词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匀速”指的就是“速度保持不变”,因而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也理解为“速度保持不变”。

三、高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

动物学概念范文第4篇

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这“三基”中最重要的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基本概念,才能理解基本方法。初中物理概念涉及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范围,其概念为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主要通过语词说明来定义,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上,为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好铺垫。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上初中物理概念课的。

一、创设情景,建立概念

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建立物理概念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

1. 联系生活,设疑激趣,建立概念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这样建立的物理概念学生易于接纳。

例如,在学习“重力”时,用“为什么水往低处流”和“为什么我们跳起后总要落回地面”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建立重力概念。在学习“惯性”时,用“当汽车突然加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后倾倒”和“而当汽车突然减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倒”的问题来建立惯性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有学好新概念的强烈愿望,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2. 演示实验,直观创境,建立概念

做有趣的演示实验来建立概念,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获得了感性认识,为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教师先演示实验:准备好相同质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滴入两滴墨水,让学生观察两杯水的现象来建立分子扩散现象的概念。通过演示实验创设了真实、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这样能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入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明显作用。

二、独辟蹊径,理解概念

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的物理概念,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才容易记牢,才能灵活运用。下面介绍四种概念教学的方法:

1. 概念类比法

初中生对一些抽象物理概念难以理解,如果采用类比法,把抽象的概念和生活中的事物相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

例如,像“电流”、“电压”、“声波”这些概念难以理解,而且还看不见,但通过教材中“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声波”与“水波”相类比,化无形于有形,使这些抽象概念在感知上得到认识。像“分子动能”与“物体动能”,“分子势能”与“物体势能”,“内能”与“机械能”相类比,化微观于宏观,这样理解概念就容易多了。

2. 概念模型法

有些物理概念通过引入模型将物理概念实际化,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光线”时,把图形画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理解概念——光线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很显然,学生对照图形容易明白: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方法既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又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掌握它们,使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3. 概念公式法

古语:“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吟十遍还不一定能理解,但把概念变成公式后,效果就不同了。

例如,建立起速度概念后,先通过文字表达其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然后用公式表示:v=st。 如果学生去背诵和理解这些文字的物理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但通过变成公式后,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速度中包含了哪些物理量,使学生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转贴于

4. 概念实验法

许多物理概念都比较抽象,若用传统教学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由于缺乏真实体验,学生一般难以真正理解。但通过实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概念的理解就容易了。

例如,在讲“比热容”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 “不同物质吸热和放热的能力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在相同状态下,其吸热和放热的能力相同”这一特点。学生通过对实验“相同质量的沙和水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加热来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的探究活动去构建物理概念,继而认识和理解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比热容概念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与物理学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掌握。

三、发散思维,深化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为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概念,在教学中可采用 “概念求同”和“概念求异”的方法去扩大其内涵和外延。

1. 概念求同

在物理学中,同一个物理量有不同的定义,同一定义有不同的名称。通过“求同”的方法去深化概念,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物理量。

例如,在讲“重力”时,建立起概念(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重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物体在月球表面是否受到重力?,那么概念又是如何定义呢?”经过交流与讨论,可以初步认识到:月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月球吸引而受到的力,也叫重力。所以,学生可以自己判断:重力并不是只指地球的吸引力,其概念得到了深刻认识。

2. 概念求异

初中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意思把握不准。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其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理解成: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此时,教师要解释清楚“容易”与“能”,“不容易”与“不能”的区别,学生从而认识到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四、整合应用,巩固概念

物理概念以关键词为其核心内容,上完物理概念后,为解决一节课的难点问题,教师可编辑各种形式的练习题来巩固。

例如,可准备填空题——缺少关键词,选择判断题——缺少或改变关键词;还可准备短文阅读题——寻找涉及物理概念的语句,图片观察题——反映物理概念的现象,实验探究题——对物理概念的综合应用等。

物理概念大多都是以生活为源头,从各种观念中形成的,为了巩固曾建立的概念,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动物学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标准;概念教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对于概念教学,我们一线教师首先必须理解其含义。

一、什么是概念

说到概念,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概念的名称和定义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因素……“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是概念吗?“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是概念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概念的。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二、什么是重要概念

谈重要概念,实际上是强调核心概念。什么是重要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费德恩等人认为,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

三、如何认识课标中的50条重要概念

1.这50条重要概念是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来的重要知识,其中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概念的名称、内涵和外延),有的不是。课标中的“概念”比逻辑学、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要宽泛。不要纠结于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具体概念的区分。

2.要理清相关概念的关系,把握其内容逻辑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有六条重要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6)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其中(1)是统领本主题的上位概念。(2)和(3)两个概念是说明细胞自身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构。(4)说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功能是通过细胞实现的。(5)和(6)两个概念是说明在结构上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

3.还要区分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词典中的概念与头脑中的概念,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事实性知识本身不能迁移,它是构建概念的基础,只有形成概念后,才能迁移。如,工业污染区,深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事实)。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被描述的。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形成概念。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概念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如,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概念)。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接近于“词典中的概念”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