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行业趋势

影视行业趋势

影视行业趋势

影视行业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戏剧;传播;现代化;大众化

影视戏剧艺术从产生之初,就决定了其大众化的趋势,但随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方式的改良,随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手段的丰富,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可以这样说,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是现代化的主要节点。

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及特点

影视艺术的这种大众化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戏剧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影视戏剧艺术随着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并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步融合,而且随着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未来的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那么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1.戏剧艺术的艺术性较淡,商业气息浓厚

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现代化的制作技术等,都为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埋下了深刻的铺垫。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有别于精英文化和艺术文化,在影视戏剧艺术中,艺术气息成为“尾大不掉”的、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种文化,而投资方、制作方更加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商业气息,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认可。原来的充满艺术文化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艺术电影被快速制作,快速传播的商业电影所取代。在不少影视戏剧艺术中,都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格调较低,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人们注重过分地渲染环境、背景及特技运用,但戏剧艺术自身的艺术属性却难以凸显出来。除了影视戏剧艺术的内容越发具有商业气息外,影视戏剧艺术的传播与推介方式,也成为娱乐化的主要阵地。宣传方在推介某一个影视戏剧艺术时,往往忽略该戏剧本身的艺术文化属性,而是注重过分地渲染它的视觉效果、明星阵容、投资成本等,通过大投入大导演大演员来引起观众对影视戏剧的重视,提升观众的吸引力,以此来维系较为稳定的票房收入。就如果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说,“收视率是罪恶之源”,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2.戏剧艺术的原创性不强,类型电影成主流

影视戏剧艺术应该是原创作品的发源地,但在现阶段,很少有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影视原创作品,影视戏剧的类型化趋势非常明显,影视戏剧艺术的类型化主要是指,影视戏剧文化的趋同性非常明显,“战争剧”“宫斗戏”“穿越剧”等等。影视戏剧艺术之所以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影视戏剧原创艺术本身属于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一部好的作品甚至需要耗费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但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在追求名利、追求市场份额,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原创作品缺乏足够的耐心,一旦别人通过某种类型的影视戏剧获得成功后,其他人就开始盲目的跟进与复制,使影视戏剧的类型化特别明显。其次,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种原创作品本身具备一定的风险,如果通过投资拍摄原创作品,投资方对市场前景没有较科学的预期,也没有“前车之鉴”可以参考,这使得很多投资方在进行戏剧投资时,往往比较偏向于拍摄类型片,对于他们而言,拍摄类型电影或电视等戏剧艺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这也是戏剧艺术类型化的主要原因。最后,类型片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宫斗戏”火爆荧屏,不少投资方、很多导演为了尽可能地快速地分的市场的一杯羹,一窝蜂地予以跟进,旨在通过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来保障投资方的自身的利益。这是影视戏剧艺术越来越呈现出类型化的主要原因。3.戏剧艺术追求轰动性,盲目塑造明星效应影视戏剧发展到今天,不少投资方将赌注压在了大投资大制作及明星的轰动效应上,实践证明,这种赌徒式的影视戏剧艺术的投资,的确获得了相对良好的实际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影视戏剧艺术的拍摄越来越追求庞大的制作及宏大的视觉效果,以及通过高片酬来聘请明星,以有效地提升影视戏剧艺术的吸引力。此外,在影视戏剧艺术创作中,产业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影视戏剧文化的大众化趋势,影视戏剧艺术的产业化,使影视戏剧艺术创作的原创性被忽视,戏剧文化成为一种可以复制、可以快速生产的东西。

二、影视戏剧艺术现代化与大众化的思考

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影视戏剧艺术的推广与普及,也容易带来相对负面的影响,影视作品的社会反映及批判功能缺失、人文精神缺失,呈现出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1.影视戏剧的人文精神缺失

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影视戏剧文化的积极引导,影视戏剧文化将成为类型统一、意义不大的“烂片”,受众通过开支来影视艺术的观看或浏览后,往往除了浅显的认知外,没有过于深刻的东西,更难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大众化的趋势显然在吞噬影视戏剧艺术的人文作用。

2.影视戏剧的社会批判功能缺失

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影视戏剧艺术脱离了批判功能的传统轨道,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水平降低,本身就是对影视戏剧艺术的一种伤害。在大众化和现代化的当下,影视戏剧艺术成为了人们塑造英雄人物,严重脱离现实,寄托“乌托邦”幻想的主要载体,而影视戏剧艺术本身的社会批判性却被人们严重剥离,这是大众化的危害,也是值得人们警醒的地方。

三、总结

在影视戏剧艺术中,现代化为大众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等物质基础,大众化是影视戏剧艺术的趋势。在影视戏剧艺术中,人们应该把握影视戏剧艺术大众化的特点,并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人文精神及社会批判功能,提升影视戏剧艺术的原创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尚琪儿.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发展趋势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

影视行业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网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网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较长,视听感受效果较好,适宜在大屏幕放映。微电影的制作改变了以往拍摄电影短片的方式,及时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势,声画效果精良。从某些品牌商拍摄的微电影,如康师傅、诺基亚等,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类微电影的视听效果良好。即使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设备,追求声画效果。随着学习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增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影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声画效果是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得以强化的一个特征。第二个趋势可以总结为电影姿态。一方面基于视听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业界对微电影认可的模式。现今流行的较具有权威性的审视方式即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评定作品的成绩。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为例,从结构上看,该项目基本遵循了常规电影节的模式,其各种奖项的设置呈现出电影姿态。所以,业界对微电影的认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学生这样的关键词,而是把微电影当成电影进行的赏评。有的微电影节在奖项设定中增加了“创意奖”“传播奖”“人气奖”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短片评审的奖项,此类奖项有助于体现出微电影某些方面的特质。不过现今人们对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认知观念会在主观感受上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在电影短片的荣誉认证中往往不设立此类奖项。但“电影姿态”的这个趋势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会有持续呈现,其变化有待于人们对微电影认知观念的转变。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更是受众对电影短片概念的更迭。过往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够正式走向电影拍摄岗位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习作,以此证明自身拍摄电影的能力,并借助这样的短片作品,敲开电影生涯的大门。所以,过往的大学生创作的短片,尤其在技术设备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质朴的声画效果,会比较容易得到观看者的谅解和接受。微电影的兴起和繁荣将这种局面逐渐打破,最重要的改变是认知和习惯。微电影的创作已不仅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范畴,门槛的拓宽使得微电影的创作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媒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作品的赏析和认可,一方面可以有着权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群体的自我欣赏。而随着平板客户端的普及,微电影的传播路径又增加了一个更显自由的层面。诸多APP如魔力视频,都会设有微电影频道,形成一个类似传统的电视频道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自由点播。这对刺激微电影的平民化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平台里,准入门槛依旧很低,但传播力量却很强大。所以,媒体环境的宽松包容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成为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趋势。而微电影节的系统化、常态化将会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的微电影节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据半壁江山的姿态纷纷举办微电影节,所以微电影节的权威性荡然无存。但随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以及主办方是否能坚持在微电影节评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以维持电影节的运作,将会形成部分微电影节的常态化发展,进而系统地、有序地循环,将微电影节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甚至面向国际。与此相悖论的是微电影究竟能够生存多久的问题。作为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电影的兴盛实则和微博等此类新兴事物密不可分。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随着潮流演变而调整自身状态,还要结合电影及电影短片的特质。现今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义。除去动画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这两种因传统收视习惯形成的长度限制,其余类型的微电影创作都会出现30分钟以上的作品,所以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区分度不明显,“微”特征和电影短片交融混杂。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内涵,微电影是该事物的外在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包装存在,而电影短片则是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技法的实质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五———回归电影短片的本体,微时代的终结。当人们对各种“微”事物失去兴趣之后,微电影的市场活力悄然下降,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微电影,但微电影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微电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不同于电影短片的独特气质,从而在电影的范畴内稳步扎根,形成独特的风格,进而延续生存。鉴于和电影短片的密切关系,微电影作品中剧情片占据了主导优势。以宣传某产品为主的微电影、或以动画形式表现的微电影等,都倾向于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唤起受众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节在作品类型的引导上,并没完全照搬传统电影短片的评审模式,对作品类型加以强调。所以,纪录片和实验片在微电影创作中较不受关注,尤以实验片最为突出。实验片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对电影的学习和认知达到较深的程度。但是,实验片对电影风格的开发,对固有形态的突破是有先锋作用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实际上给实验片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互联网的掩护使得实验性的微电影能够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甚至可以有大胆的尝试。以实验片为主导的、在电影风格、形式、题材等多方面产生突破性发展的微电影极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独特气质,进而逐渐形成微电影不同于电影短片的发展空间,形成微电影发展的第六个趋势。

二、趋势引导下的学生创作

影视行业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旅游业 影响力 定量评估

一、问题分析

对于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国内外世博会及世博会旅游理论给出了很多的定量估算方法。对世博会而言,“由于承办城市或地区由世博会获得的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利益与其所投入的成本在官方的财务报表没有得到反映”,同时,“在衡量世博会的收益率时,由于举办一届具有纪念价值的盛会丰富了城市生活,其所带来的价值主办方同样无法估计”。由于这些原因,对世博会这样的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效益进行定量评估,是一项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

在我国,像上海世博会这样的重大事件活动绝大部分可能都由政府直接操作,其财务资料和相关的其他资料都非常缺乏,加上重大事件活动本身的投资、效益存在界线模糊的问题,对其影响和效益进行评价往往容易陷入“数字游戏”的泥潭中。此外,如同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的影响进行研究一样,如何从经济、环境和社会变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单独测出旅游的影响是十分困难的事。同样的,从影响力的诸多事件和因素中把某一旅游事件的影响和效益单独“剥离”出来,也是十分困难的事。

本文采用孙根年的本底趋势线模型,对其影响力及效益进行量化评估,试图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剥离出上海世博会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二、模型的建立

下面所列的本底线方程中t为时间变量,从2009年八月到2010年七月依次取t=1,2,3,…,12

具体步骤:

(1)用订正了的数据在Matlab软件中绘出订正后的散点图;

(2)在Matlab软件中用复合函数模型对各个指标进行拟合,确定有关参数,获得各个指标的趋势模型。

1.入境客流总量本底趋势线的确立

根据客流总量的统计数据用直线―三角函数复合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上海入境游客动态变化的本底线方程∶

y=2.2445t+44.0581+4.2767sin(2.9654t-5.1668)(1)

2.外国人客流量本底趋势线

在上海市入境客流市场中,外国人(包括华侨)占有绝对优势和比重,大致占入境游客总数的75%左右,从外国人客流量统计线可以发现其波动幅度有逐渐加剧趋势,故采用直线增长基础上的指数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上海外国人游客动态变化的本底线方程如下:

三、模型的求解

1.上海世博会对旅游业的影响率与贡献率

(1)根据我们统计的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和本底值数据求出影响值。

(2)考虑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的有效性,即取2010年3月―7月的各项指标的数据,求影响率和贡献率。

所用公式:①影响值=|实际值-本底值|;

②影响率=影响值/实际值;

③贡献率=影响值/本底值。

根据表3、表4中的实际值、本底值、影响值,可知世博会的影响率、贡献率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效果。

从计算结果可知,3月到7月,世博会对上海市外国人客流量的影响值为5.0061万人次,对港澳台客流量的影响值为3.11279万人次,对总人数客流量的影响值为8.9773万人次。2010年3月世博会对上海市外国人客流量的贡献率为5.76377%,对港澳台客流量的贡献率为4.0956%,对总人数客流量的贡献率为6.6284%。2010年5月世博会对上海市外国人客流量的贡献率为0.28793%,对港澳台客流量的贡献率为2.6312%,对总人数客流量的贡献率为2.9628%。

从上面的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游客的人数的本底值都低于世博会的实际人次,原因是上述本底线的分析是不考虑任何影响下的按常规增长的趋势,而分析实际值与本底值的差额时得到的也只是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所带来的上海市旅游指标人数的变化值。这些就是上海世博会所带来的效应。总体上可得出影响率与贡献率反映了世博会的经济效益,间接地体现了世博会带来的实际意义。

四、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1.模型的评价

我们利用Matlab的强大图形处理功能,进行数据的可视化,采用孙根年的本底趋势线模型,对其影响力及效益进行量化评估,并且Matlab能有效地对孙根年的本底趋势线模型作出评估。并试图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剥离出上海世博会对旅游业的影响和作用。以上模型的建立,分析结果得出上海世博会对旅游业有很大的影响力,还可知旅游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数据及结论表示,上海世博会将会带给中国更多的经济收入。

当然,以上模型的定量评估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由于统计人数在数据上不稳定、不充分,对模型的建立产生了影响。我们的模型在人数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建立,使得问题的数学描述较为简单直观,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因素值得讨论,比如在旅游业上的经济收入,就是一个很直观的数据,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很合理的数据,因此未能做出在经济收入上的建模。

我们所做的模型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得到一个精确度比较高的值,未能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即人数)进行处理。因此,我们还从下面的方式来讨论,希望得到一些推广。

2.模型的推广

时间数列变动的趋势有直线型和曲线型之分,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趋势方程,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数据趋势特点选择合适的方程进行拟合。

(1)直线趋势方程用于预测大体呈直线发展趋势的时间数列,其一般表达式为:y=a+bt。

(2)指数曲线适用于预测时间数列的观察值呈几何级

数变动趋势的情况,其一般形式为:y=a・ebt。

(3)Lolistic曲线通常用于描述这样的一组时间数列:

初期发展缓慢,随后增长速度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放慢,最后达到饱和状态。其数学模型为:

对于以上各方程一般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即最佳拟合线应使估计值和实际值y的离差平方和达到最小:

综上,本文将使用SPSS17.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IS)对上海市2009年8月以来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数列进行拟合,选择合适的趋势方程并求解参数。下面采用Lolistic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根据以上数据和图形可知:上海入境旅游人数呈增长趋势,说明旅游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更好地预测了入境旅游人口趋势。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西安市境外旅游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及波动周期[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6):514―517.

[2]上海统计网,,2010/9/10.

[3]曾建军,李世航等.MATLAB语言与数学建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4]韩中庚,宋明武等.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论文精选与点评).科学出版社,2007.

[5]阿尔诺・勃兰特.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影视行业趋势范文第4篇

从覆盖优势向受众优势转变。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直接地体现在与受众的关系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不能只追求外在形式的改变,而应强化受众意识,为受众精心服务,与受众共创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广播影视需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努力增强有效传播能力和抵达受众能力,不断巩固扩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要以服务受众为核心,致力于改善受众体验,提升服务用户的质量;以受众为本,时刻关注受众需求变化,做好受众行为习惯分析,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从数字化成果优势向传播力优势转变。先进技术是驱动广播影视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必须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广播影视数字化改造取得了长足进步,节目内容不断丰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为提升传播力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已从数字化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向智能化、万物互联和大数据演进。广播影视要巩固和扩大数字化成果,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努力提升面向多终端、多用户、多业务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广播影视的生产力和传播力。

从媒体优势向平台优势转变。媒体平台化是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从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功能的媒体转变为集信息生产、交换、消费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有利于使广播影视在新的传播格局中不断拓展提升自身价值。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一体化、多元化平台,在传统业务基础上开发融合视听节目、社会服务、民生信息、医疗健康、互动游戏等多种业务形态的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影视行业趋势范文第5篇

2012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市场仅增长4.5%,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为此,业界对2013年充满期望,希望能有回升。2013年已经过去了半年,广告市场虽然有所回升,但媒体依然感受着巨大的增长压力。

广告市场有所回暖,各类媒体差异凸显

根据CTR媒介智讯提供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刊登额增长了7.9%,与上年同期的3.9%相比,可以说呈现出了回暖的势头。但是,各类媒体变化的差异使回暖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数据显示,上半年电视广告增长11.3%,增速比去年同期的5.2%大幅提高。广播广告仅增长2.7%,与去年的11.5%相比已大相径庭。户外广告去年还有2.4%的增长,今年却下降了1.5%。报纸广告持续着衰退的趋势,上半年又下降6.1%。杂志广告的变化最为显著,从去年上半年10.0%的增长急剧转为降幅最大的,下降8.3%。(见图1)从各类媒体的变化可以看到,在传统媒体中唯有电视一枝独秀,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主要动力。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广告市场的动向,我们应用广告资源量变化数据进一步透视市场的变化。广告资源量是指广电媒体的广告时长,平面和户外媒体的广告版面和面积。资源量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刊出广告的数量变化。

从媒体广告资源量的变化看,上半年各类媒体的广告资源量全面下降,传统媒体广告刊播的时长、面积普遍在减少。2013年上半年电视广告资源量下降了6.7%,报纸广告资源量下降14.6%,杂志广告资源量降幅最大,高达21.9%,电台广告资源量在上半年也大幅下降了16.6%,户外广告资源量(不含地铁)下降了3.7%,地铁广告资源量微降0.7%。(见下页图2)

结合以刊例价格统计的各媒体广告刊登额变化和广告资源量变化两组数据,可以看出,“限广令”之后电视广告播出时间受到限制,时段价值开始提升,广告价格的提高成为电视广告的增长原因之一。而其他媒体却难以通过提高广告价格来增加收入,更有媒体是依靠降价来留住客户,所以其他媒体的实际广告经营状况肯定比刊登额下降的幅度更大,甚至可能比广告资源量的减少更为严峻。

结合刊登额和资源量变化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虽略好于去年,但市场并没有真正回暖,还处在低潮之中,而且极有可能延续较长的时间。

主要行业广告投放变化趋势

2013年上半年传统媒体主要广告行业仍以增长为基本趋势。位居前三的关键行业依然保持了平稳和较快的增速。排位第一的化妆品及浴室用品行业广告增长9.4%。次席的饮料行业广告增幅高达28.7%,增速有加快趋势。第三位的食品行业广告也增长了15.5%,但增速略有放缓。第四位的药品行业广告继续着下降趋势,降幅扩大到8.9%。第五的酒精类饮品行业广告增幅也高达28.3%。第六位的娱乐及休闲行业广告增幅达到了8.6%,增幅略有提高。

其他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广告继续着增长趋势,增幅略减,也有25.5%;清洁用品行业广告继续保持了大幅增长趋势,增幅达74.1%;商业零售业广告降幅有所扩大,下降7.1%;交通(汽车)行业广告在1~5月是下降趋势,由于6月的增长使得上半年转为增长1.5%;医疗保健行业广告降幅扩大到8.8%;下降幅度最大的邮电通信行业广告,下降了19.5%。

从各行业对广告市场的增量贡献来看,推动广告市场增长的最大动力来自饮料行业,其增量贡献率达到36.4%,在各行业中遥遥领先。其次是酒类行业,也提供了17.4%的增量贡献率。随后,化妆品及浴室用品行业、食品行业也都提供了超过16%的增量贡献率,增量贡献率较高的还有房地产行业和清洁用品行业。而起到向下拉动作用的行业,主要是药品、医疗保健行业、商业零售业和邮电通信行业。

各类媒体广告变化趋势分析

1.电视媒体依然受广告主青睐

2013年上半年,电视是唯一好于去年同期的媒体,也是推动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增长的唯一动力。电视广告的增长显示了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电视依然是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首选媒体。

电视广告的增长也得益于主要行业基本处于良好的增长态势中。电视广告的前三个行业投放占到广告总量的45.9%。而前六个行业投放占到了广告总量的68.1%。

2.报纸媒体广告持续着衰退趋势

2012年上半年报纸广告下降了7.3%,全年下降7.5%。2013年上半年虽然降幅收窄到6.1%,但持续下降的颓势没有任何改观的迹象。

从报纸广告的行业趋势可以看出,2013年上半年能够支撑报纸广告经营的主要的行业几乎就剩下房地产了,1~6月房地产广告涨幅达25.2%。在占到报纸广告54.7%的前三个关键行业中,商业零售业和汽车业继续着下降的趋势,商业零售业同比降幅扩大到12.7%,汽车业降幅达25.6%。位居第四到第六的娱乐及休闲行业下降1.7%、邮电通信行业下降19.1%,医疗保健行业下降了24.2%。

3.杂志广告急转直下降幅最大

2012年杂志媒体广告增幅高达14.4%,但进入2013年之后急转直下成为降幅最大的媒体,上半年下降8.3%,更为严峻的是广告资源量降幅高达21.9%。继报纸之后广告突然开始脱离杂志,使得前两年一度繁荣的杂志广告进入了冰河期。

杂志是广告行业集中度最高的媒体,即杂志对几个支柱行业广告的依赖性更强。从主要行业的变化和杂志类别的关联可以看出,曾经繁荣的时尚类、汽车类杂志都处在困境之中。

4.广播媒体广告急刹车

2012年广播曾经是最风光的媒体,广告大增28%让其他媒体羡慕不已。但2013年风云突变,增速急速下滑,到6月出现负增长。上半年虽还增长2.7%,但与去年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趋势如果延续,广播广告将加入下降的行列。

广播媒体广告前三个行业的集中度为43%,前六个行业的集中度为68%。广播广告增速大幅下降主要源于前三个行业的下滑,而支撑增长的主要来自房地产行业。

下半年趋势难以令人乐观

上述数据使我们看到了今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虽有增长但增长乏力,部分媒体广告已经出现衰退。下半年趋势如何?其实我们都知道,下半年的趋势一般会是上半年的延续。而影响上半年趋势的主要因素,同样影响着下半年。

影响广告市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今年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宏观经济下行和媒体环境变化两大因素。2010年以前,我国的GDP一直维持高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出口下滑以及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前期的改革红利已经枯竭。以前的高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宏观经济增长乏力,增速回落成为必然,经济转型亦成为必然。

经济增长下行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广告主对未来难以准确把握,由此而产生的信心也呈下行的趋势。CTR媒介智讯的广告主调查显示,2013年初,广告主对整体经济的信心处在低谷,同时,对行业和企业的信心降至5年来最低。

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信心的下降必然使广告主收紧预算,给自己留有更大的余地。CTR媒介智讯广告主调查结果还显示,广告主对明年营销预算增加的比例降至近5年最低,表示费用不变的企业比例达历史最高,说明较多企业处于观望徘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