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与编导

影视与编导范文精选

影视与编导

影视与编导范文第1篇

一、影视编导课程教学的现状

虽然全新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使得影视编导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持续进行对教学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实际当中,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老师依旧采用过去的教学方式。过于抽象的课堂教学、不科学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养成,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一种极大的妨碍。

(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教育实践

从各大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影视编导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教育实践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发的。其一高校自身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软件构成不足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工作人员教学经验较少,无法进行课堂教学的科学设置,使得在教学活动之中,过于倾向于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用于摄影技术、镜头切换角度以及编剧方法的理论教学,忽视抽象理论的实践应用,使得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于实践之中,增强学习的效果。其二硬件原因,由于影视编导课程所需要的设备十分专业,使得学校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初,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专业设备的引进,但是由于学校资金有限,无法真正满足影视编导教学的需要,而为了弥补硬件上的劣势,教师在课堂之上更多的是进行理论教学,没有进行大规模实践活动的开展。这种两种因素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影视编导课程轻视教学实践的现象的主要成因。

(二)学生参与影视编导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低

传统的课堂角色仍旧没有发生变化,老师作为影视编导课堂的引导者,将大量的理论知识被动的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而学生自身也满足于影视编导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或是关注于新奇的艺术表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各类影视作品之中编剧与拍摄手段进行深刻了解,并不能实现对影视编导知识体系的科学构建,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影视编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提升影视编导课程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就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之中,针对现阶段我国影视编导课程教学之中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影视编导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对影视编导课程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科学的设置

将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高效的结合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各大高校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以雄厚的资金为支撑,不断引进更新的技术设备,满足理论实践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科学认知,从而能够实现对课程设置的有效把握,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关于这一点可从改变课程作业的设置方面着手。比如: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两部分的作业,第一部分,每位同学提交三部长度为1分钟的长镜头短片,要求:故事完整、场景有变化、每部短片必须用无剪辑的长镜头一次完成,拍摄设备不限(摄像机、相机、手机)。第二部分,全班分组拍摄,每组完成一部长度为10分钟的短片。这样可以有效解决一些院校因硬件设备不足而缺少实践课程的问题,既让每位同学都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完成了自己的导演作品同时又让大家合作完成了集体的作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影视编导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促进影视编导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影视与编导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及编组设计都是以其客流预测为主要依据,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量与实际运行情况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客流预测量都大于实际客流量,这就导致依靠客流预测量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出现规模偏大或运能浪费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按照预测年限可以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相对于长期预测,短时预测的预测间隔一般在15min以内,应用科学的客流状态检测手段,捕捉客流系统的状态特点,融合多元的客流信息,推演出客流状态的运行规律,通过先进的模型进行预测,其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可靠,更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实时性需求,可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应该长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相结合,在城市轨道交通实际运营过程中,客流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由于短时客流状态存在自相似性,使得短时客流具有可预测性.针对这种变化,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短时预测是根据所选取的历史时段客流状态预测未来时段的客流状态,采用科学的模型和方法使图中的预测客流状态无限逼近实际客流状态,作为我们进行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参考.

二运营编组优化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全日行车计划、列车交路计划和车辆配备计划,而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计划是运营编组设计的基础.但客流预测量与实际运营情况均存在着一定差距,使得基于客流预测进行的运营编组设计往往出现拥挤不堪或运能浪费的现象.但是,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进行短时预测,得到的客流预测量更贴近实际客流情况,更符合客流不断变化的趋势.通过研究总结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周期性、均衡性以及短期波动性等特点,以一周为周期,使用最近一周的历史断面客流作为原始数据,选取适当的模型进行短时预测,即可得到下一周期的断面客流短时预测量.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设计,使其更能适应客流量的实时变化,相较于常规的一成不变的运输计划更具有灵活性和快速响应性,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运能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应用城市轨道交通历史客流数据,对断面客流进行短时预测,以断面客流短时预测量为基础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设计,投入运营,然后将实际运营客流量纳入历史客流数据库,不断修正更新历史数据,循环进行客流短时预测以及运营编组优化设计过程.基于短时预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设计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1)确定全日分时短时预测最大断面客流量首先计算城市轨道交通短时预测断面客流量,求出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再依据全日分时客流分布模拟图来确定全日分时短时预测最大断面客流量.

(2)确定全日行车计划在确定运营时间内分时开行列车数和行车间隔时间的基础上,检查行车间隔时间,避免间隔时间过长.因为过长的行车间隔时间会增加乘客候车时间,降低乘客出行速度,不利于吸引客流.根据行车间隔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高峰运营时间内,行车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6min;在其他非高峰运营时间内,行车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10min.另外,全日行车计划中高峰小时行车间隔时间还要保证其符合列车在折返站的出发间隔时间.

(3)确定列车交路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客流量不均衡的区段,采用合理的列车交路可以有效地平衡客流,交路设计是运营编组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列车交路方案规定了列车的运行区段、折返车站和按不同列车交路运行的列车对数.合理的列车交路可以给乘客带来方便,同时还能提高列车运用率,避免运能浪费,降低运营成本.因此,科学的列车交路方案可以使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更加经济合理.

(4)确定列车开行方案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全日行车计划和列车交路方案进行合理调整,确定最终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

三实例分析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为例,由于客流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现以周一的历史客流作为实例进行短时预测,一周内其他各日的断面客流量可以通过相同方法进行短时预测.本文应用嵌入式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其某周一运营期间(06∶00~00∶00)客流进行短时预测,在此基础上,按照基于短时预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编组设计流程,确定全日分时短时预测最大断面客流量,计算运营时间内的开行列车数以及行车间隔时间,确定全日行车计划,设计交路方案,最终确定开行方案,将原列车开行方案与优化后列车开行方案对比.

(1)运营成本对比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是指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与运营生产直接有关的所有费用支出,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是左右基本运营支出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出优化后开行列车数减少了58对,也就是根据客流短时预测进行运营编组设计优化的开行列车对数减少了约22%,这在满足最大断面客流量的运营基础上还大大地节约了运营成本.

(2)列车满载率对比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满载率是指列车载客人数与列车定员人数的比例,由于客流因时间段和空间分布的不同,列车满载率在高峰时段有时可达到120%,在低谷时段只有30%.列车满载率是衡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济指标,也是衡量乘客舒适度的服务指标.列车满载率越大,单列列车载客量越多,日开行列车数就相对减少,相应的运营支出就越少.但是日开行列车数就越少,乘客的候车时间就会增加,乘车空间就会越小,因此乘客的舒适度服务指标就会越差,所以列车满载率应该控制在一个相对平衡的范围内.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短时预测的断面客流量进行运营编组设计优化后,列车满载率分布更均衡,对于满载率较高的断面如“I-J”,优化后满载率有所降低,提高了乘客的服务水平;而对于始发站和终到站客流低谷时段适当延长发车间隔,平衡乘客等待时间和发车间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满载率较低的情况,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利用.

四结论

影视与编导范文第3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影视与编导范文第4篇

一.通过结构影像,完成流畅叙事,表达完整意义。这是影视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最基本的功能。

谈及影像结构,不能不涉及到蒙太奇理论。蒙太奇一词,源与法语,原意是建筑上的“构成”“装配”,后来借用到影视领域中,指的是在影视制作的后期,将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排列组接,形成一定的意义。这种组接镜头的技巧和手段就是蒙太奇最基本的涵义。它正体现了结构影像的思想。

回顾蒙太奇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最初的电影创作者是拿着摄影机不间断地用一个镜头拍下事件的整个过程。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机械记录的方式枯燥乏味,经由格利菲斯等创作者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并进而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表现方式——蒙太奇。

可见,萌芽之初的蒙太奇思想,正是基于单个镜头表意的缺憾才产生的。因为单个的镜头一般不具备独立叙事的功能,只有把一组镜头按照表意的需要有规律的组接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时,意义才产生。苏联电影导演库里肖夫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它把演员莫斯尤金面无表情的脸与其他三个镜头相接,想看到能得出什么不同效果。这三个镜头依次是桌上的一碗汤,躺在棺材里的姑娘、玩玩具的孩子。结果,观众对莫斯尤金的表情分别作出了饥饿、悲伤、喜爱三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这几个镜头单独出现时,都不具备什么特殊涵义,但一经组接在一起,立刻产生了意义。这还只是简单几个镜头的例子,当我们把一系列镜头有机组合在一起时,表达的意义将更为丰富多样。

另外,由于编辑顺序的不同,同样的一组镜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涵义。这一点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实践当中有了切身体会。一模一样的镜头,经过巧妙的组合安排,用不同的顺序剪接在一起,就变成了好像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当然这其中就需要编导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了。剪辑的过程必须融合巧妙的构思,这样有机组合镜头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几个镜头的简单叠加。

就像再美的玉石也需要雕琢一样,剪辑的意义亦在于此。各种镜头在未经巧妙的组合统一起来为表达意义或叙述之前,只是许多零碎的片断,表现力再强,若没有经过有意义的编辑,也仅仅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难以闪现出光彩。而切割、打磨、雕琢这块玉石的过程正像我们集中的挑选、组合和排列。只有经过这些工序,才能结构起有意义的影像,完成传情达意的目的。这其中需要的,是编导辛勤的汗水,和巧妙的匠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剪辑就绝不仅是简单的排列组合,正如爱森斯坦曾说:“两个接合的镜头并列,这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一个新的创造”。这也就是所谓的1+1>2的道理。影像结构的魅力正在于此。

二.利用蒙太奇的手段结构影像,完成对影视叙事时空的艺术重构。

影视艺术中的时空与自然生活常态不同,是一个高度自由的时空。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时间与空间,是编导根据需要,将一系列记录生活真实时空的片断,经过选择、取舍、组合后构成的新的时空形态。编导可以利用蒙太奇的技巧,将影视叙事中的时间进行压缩、延伸、冻结、加速等等,从而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出艺术化的无限时空。

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常常可以看到通过不同的剪接技巧进行特殊时空处理的手段。如通过片断的闪切,把几小时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压缩成几分钟;通过某种暗示时间变化的物象来体现时间省略,等等。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个片断:阿甘加入军队后碰到的黑人伙伴巴布向他讲述自己家族的捕虾光荣史。编导用了这样的方式表现:第一个镜头,一扇门打开,一名女仆端着一盆虾走出来,送到主人面前,画面中人物均着19世纪的服饰;第二个镜头同样是一名女仆给主人送上一盆虾,不同的是画中人物服装变成了20世纪初的;第三个镜头仍无多大变化,只是人物都变为了现代装束。画外音则是巴布兴致勃勃地讲他们家从祖母的母亲那时起,做虾就做得如何好吃。这几个镜头无论是画面内容、景别、机位都没有什么不同,唯一变化的就是人物的服饰。编导通过这一物象串起了近百年的时间,并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加强了那种岁月流逝而事件相似之感,简单几个镜头,就交待清楚了巴布整个捕虾家族的历史,还产成了一种调侃式的幽默效果。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还有这样一段:童年时期的马小军他们在胡同玩耍嬉闹,比赛把书包丢向天空,看谁丢得高。结果小军的书包扔得非常的高,孩子们都睁大眼睛呆呆望着,而当它穿过云层终于往下落时,我们看到,随着镜头下摇,一只手接住了书包,马小军他们已经长大了。在这里,导演通过一只书包结构了十几年的岁月,也是通过影像结构压缩时间的典型例子。

有以上例子我们看出,镜头语言在表意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影像结构方式重组时空,在有限的屏(银)幕空间中形成丰富的时空形态和影视语言独特的时空结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意境。

三.通过影像结构,积累某种情绪,营造某种氛围,或形成隐喻和象征。

这里所说的影像结构的方法更多的是一种表现的剪辑,即一种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蒙太奇类型。它通过不同内容的镜头的对列所形成的冲击来产生比喻、象征、联想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一种单独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更为丰富的涵义。它致力于让镜头的对列自身来表达一种感情、情绪、心理或思想,目的不是在于叙述情节,而是用一种作用与视觉的象征性的情绪表意方法,直接深入事务的深层,表现一种比人们所看到的表面现象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意义。

编辑过程最终给人的不应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流畅,更要让人从中感到一种影像积累的力量。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就在他的影片《激流之歌》中运用了积累剪辑。他将在密西西比河、恒河、长江、尼罗河等六大河流劳作的人的画面剪接在一起,作为影片的开头。这些镜头单独看并没有多么深刻的涵义,但积累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影像内部的张力,劳动创造生活的主体成了它们共同的内涵。

纪录片《沙与海》则大量使用了象征性的造型语言:浩瀚的沙漠,象征着牧民们顽强的意志;博大的海洋,象征着渔民们广阔的胸襟;而荒漠上几棵孤独的沙枣树,则象征着牧民们顽强生存,在严酷的环境下繁衍生息。这些意象必然引起观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对自然的妥协和斗争的种种思考和丰富的联想,影像的象征力量形成了这部片子独特的视觉语言形态。

影视与编导范文第5篇

影视艺术更新速度快,淘汰几率大———因为新型媒体网络有巨大的储存和点播功能,并且新型媒体网络拥有强硬的高新技术,所以影视艺术作品在网站上能够停留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影视作品在网上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这就要求相关的影视作品必须是有很高水平的。现在有很多电视剧、电影和和综艺节目都没有一点新意,内容空洞乏味,单调乏味,而且有很大的成分是抄袭别人的版权的。这样的影视作品就很难在网络平台上立足,并且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取代,从而被淹没在平庸作品的洪流中,而不能为人所知。促使影视艺术作品质量下降———在网络媒体上,传者和受众具有完全平等的平台,受众既可以是受众,同样也可以是传者,这样一来,网络上就会出现许多自制的影视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质量很难被保障,从而就有很多差质的影视作品出现在公众的眼中,这种差质的作品会对公众和社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影视艺术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

改变和拓宽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要想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网站就必须改变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要改变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完全分离的场面,创造一个更大的平台,让观众和影视作品的工作人员能够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平台,让群众能够与影视负责人无隔阂的交流,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影视以后发展的方向。其次,创作影视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有足够高的编导能力的导演、编导,它更加需要的是他们能够真正的深入到生活中,用细微、敏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够找到生活中的有意义的题材,并且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口味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主体、主题平民化,题材多样化———随着新型媒体网络的普及,顺应新型媒体网络的优势,现在出现了很多平民化的影视作品。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思想为核心,无关乎集体,无关乎成名,没有杂念,他们以某一个打动人的点,得到许多人的大力支持,从而能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迅速蹿红。除此之外,他们的创作手法都非常灵活,主题形式多彩多样,或许他们表达的主题思想并不深刻远大,但是正是这种随意性的拍摄,才能表现出多样化的影视作品,才能折射出他们不同的个性,所以才能够打动人心。丰富创作影视作品的新形态———如果将传统的影视作品简单的搬到新媒体网络平台上,肯定不能够表现出它的应用特性,所以传统影视作品必须进行再创作,表现出自己的新艺术形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新媒体网络上获得新生。再者,影视作品的创作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因为现在媒体网络的受众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所以影视作品的创作必须体现出年轻人的特性,根据年轻人的特性创作出具有年轻态的影视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迎合年轻人,迎合大众的口味,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