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产业分析

影视产业分析

影视产业分析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音乐 影视剧 产业化

影视艺术是音乐与画面、运动与静止有机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影视艺术在产业化发展征程中,融合了诸多的艺术元素,使得其本身的表现力更加趋于饱满厚实。在电影刚刚诞生之初,人们只能看到无声的画面内容。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音效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而且大大丰富了电影的美感。影视音乐开始成为影视剧产业化链条中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音乐可以将观众的感官全面调动起来,享受到一种多元立体的艺术表现效果。而影视音乐的审美特质具有唯一性、描绘性和渲染性,因而在影视艺术中具有独特的美学功能(王彬洁,2011)。影视包含影像和音效,音乐助升影像表现和拓展,影像拓展了音乐的内涵。现如今,无论是电影,还是影视剧,受众都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音乐在影视剧产业链条中的独立存在

在影视艺术中,画面和声音是两大基本要素,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音乐先于影视艺术而存在,是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的心灵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其运用于影视剧中,使影视艺术不再是单一化的视觉演绎,而是充分满足了大众的视听需求。在一部影视剧中,影视音乐兼具独特性和表现形式,影视作品的主题内涵往往能够通过充满表现力和感召力的音乐来升华,同时能够为剧情起伏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在影视剧中,音乐通常分为片头曲、片尾曲和插曲,每一部分的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充当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架构着作品的旋律。

其一,片头音乐奠定作品情感基调。片头曲通常具有一种引领性,为影视剧作奠定一个基调,例如情感题材影视剧通常以情歌作为片头音乐,影视剧《金婚》的片头曲为《一爱到底》;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红色摇篮》的片头音乐为《哥哥出门当红军》;时下热播影视剧《大丈夫》,以台湾女歌手林忆莲原唱的《至少还有你》作为片头曲,为该剧铺垫了一种相依相偎的爱情观,随着这首耳熟能详歌曲的响起,观众会自然联想到歌词里所叙述的情感。带着这样的情感进行观剧,观众自然更加容易融入剧情,更容易深入地理解该剧的精神内核。有时,片头曲即为一部影视剧的主题曲,在剧情进行过程中,会选择在某个恰如其分的时间点悄然切入,或在情绪爆发点突然响起,以达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其二,片尾音乐升华作品主题内涵。片尾曲不同于片头曲,片尾曲的功能更趋向于对影视剧的主题进行一个总结和概括,属于总括性的音乐。恰如其分的片尾曲可以对剧中的情感进行升华,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还珠格格2》,在香妃还没有被偷偷送出皇宫的时候,片尾曲一直是赵薇演唱的《有一个姑娘》,欢快俏皮的歌曲,描划出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孩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剖白,让观众听了忍俊不禁;但是当主人公们开始了把香妃偷运出宫的“大计划”时,片尾曲直接更换成了比较悲情的《你是风儿我是沙》,使整个剧情得到了升华。再如最近的影视剧《甄传》,其片尾曲《凤凰》像诗歌一般娓娓道来,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和相守,以及在抗争而不得后的心如止水般的宁静,使观众在观剧后有一个空间留给自己去思索,在悠扬的歌声中沉淀自己的感悟。

其三,插曲起到抒情与烘托气氛的作用。插曲是调节影视剧节奏的重要工具,欢快也好,悲痛也好,插曲都能用合适的方式控制情节节奏的快慢,让观众一张一弛地欣赏影视剧。插曲相对比较复杂,有些插曲更像是整部影视剧的血脉,贯穿于整部影视剧的始终,几乎奠定了整部剧的情感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典型代表作品是《甄传》,该剧中有多首精心制作的插曲,如《菩萨蛮》、《采莲曲》、《长相思》等,这些插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剧情当中,每次都能恰到好处的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人物情感,帮助刻画人物形象。如《菩萨蛮》一曲,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一位动人的女子在梳妆镜前仔细地打扮着自己,静静地等待着她的悦己者,同时又表达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每次插曲响起,都让人不免唏嘘和哀伤。

综上所述,音乐在影视剧产业化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影视剧中的音乐应该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视听效果并对影视剧的产业化进行有效推进呢?一方面,音乐与影像都要有自己的情感延伸。要做到影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影像的剪接要与音乐在情感爆发点上取得一致(蒲实,2010)。不难发现,影视剧中的男女角色相拥相吻时,背景音乐必然深情真挚,让观众不自觉地陶醉在两人的感情当中而被感染;当主人公如泣如诉时,背景音乐常常十分凄凉和伤感,配合着主人公的情绪,让银幕或荧屏前的观众也忍不住跟着剧情一起落泪。另一方面,因为音乐给人的感受多数是依靠于人的社会生活经验,由事先储存于人脑的经历及事物引起人的主观联想而带起人对音乐的主观感受(王海霞,2005),因此在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时候恰当的切入音乐,才能够更深层次地激发出观众的音乐情感。比如热播剧《我的儿子是奇葩》中,每次两对父母偷偷计划自己如何帮助儿子有个好姻缘的时候,都会响起欢快的背景音乐,配合着两对父母搞笑的行为,让观众会觉得看起来更加轻松愉悦,即音乐和影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甚至有时情节还没铺开,只要这段音乐一响起来,观众就心照不宣地预知:他们又要开始计划了。可见,影视音乐可以绕过人们的理性意识,不诉诸智力而直接进入观众的内心。

音乐在影视剧中的艺术功能推动影视剧产业化进程

影视音乐与通常概念下的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它已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专门为影视作品服务的音乐作品。影视音乐既具备了一般音乐的概括性,又具备了与画面结合所带来的具体可感性(徐德雷,2008)。就影视艺术创作层面而言,它可以让运动的画面充满情感,使一部剧更加饱满,更加有血有肉。很多影视剧在处理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常常运用影视音乐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影视音乐必须根据影视剧主题的需要来进行创作和运用,它是由影视剧的主题来决定的,同时影视音乐还要为主题的展开与发展服务。谈到影视音乐在影视剧中的具体作用,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烘托剧情气氛。在这方面,影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剧中人物在经历彷徨纠结的情绪时,都会响起由汪峰演唱的《北京北京》,这首专门为这部影视剧的主题制作的歌曲总是可以点燃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体会那种北上后想要抓住幸福,却又被深深的无力感打败的孤独。“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境遇的表露,其中的依恋、无奈、憧憬和破碎的复杂情绪以剧情为依托,配合着汪峰沙哑的嗓音,将气氛烘托到极致,使情节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无限地引起北漂一族们的共鸣,这里不仅是情节需要,更有观照社会和人物背景的需要。

二是推进故事情节。作为一种艺术,影视剧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留白,给观众一定的空间去想象和填补,一些情节在影视剧中点到为止,剩余的部分则依靠音乐去完成。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其中一位男主人公每次有坏的阴谋,都会有阴森恐怖的音乐及时切入,让观众从音乐中感知到剧情的走向,此时完全不需要任何人物对话或是画外音,观众也完全能够没有障碍的理解剧情。2014年热播的《新闺蜜时代》的插曲《姐妹》,配合着三个好朋友欢笑或感悟的画面,令人不禁慨叹女人间的友谊同样坚韧和伟大。影视音乐常常能做到从观众心理出发去推动情节发展,自然而然让观众在喘息之余紧跟剧情。

三是刻画人物情绪。在画面中,人物的特定情绪类型、情绪转换、情感的高潮和低谷、人物内心的记忆闪回与幻觉等,都可借助音乐得以表现。以《我是特种兵》为例,男主人公小庄在经历了参军、进特种部队、误杀女友、退伍等种种经历之后,一度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当他每次从回忆中清醒,面无表情地看着周围的事物时,剧中都会响起一段特定的背景音乐,低沉悲伤的音乐成了一个无形的道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自责和绝望。

四是深化作品主题。2012年热播的《心术》揭示出当代中国的医患关系现状,剧中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着,也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成长与升华,在完成本身社会角色的同时,完善着医界的“仁心、仁术、仁爱”。剧中常出现几位医生目视前方昂首阔步前行的镜头,此时常会配有一段进行总结和升华剧中情感的画外音,而背景音乐则常常在医生们行走时自然引入,曲调沉稳却十分有力,配合着画外音和医生们充满信心和责任感的神情,让观众不禁感到精神振奋,一瞬间充满了感动和希望,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剧中常常提到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样的镜头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医生这个职业,更懂得换位思考,达到了导演和编剧试图缓解医患关系的初衷。这种对主题的再度呈现无疑使影视音乐成为了影视剧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影视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借助优秀音乐扩大影视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音乐对于影视剧的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部影视剧的音乐品质和流行潜质,对于影视剧的收视率和市场回报具有锦上添花的神奇功效。高品质的主题曲不仅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经典之作,而且烙上了具有时代印记的特殊符号,其生命力虽然历经岁月沉潜而经久不衰。许多影视剧在播出阶段大力宣传剧中音乐,在某一阶段甚至达到音乐的传播度超出了影视剧本身,很多人是在关注到音乐之后,才产生了观剧的欲望。如《北京爱情故事》开播后,《北京北京》等歌曲迅速蹿红,剧中插曲《滴答》更是在KTV具有相当高的点唱率,许多人都是先被这两首歌曲打动后,把目光转向了影视剧。影视剧的宣传策略固然有很多,但每一种宣传渠道都不会被忽视,一首制作精良的主题曲完全可以激发观众观剧的渴望,并可以脱离影视剧而单独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对于影视剧的辐射力和传播力起到了助推器的良好作用。

让富有灵魂的音乐将影视剧的产业链条进行延伸。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情节表达的重要支撑,很多观众记住一部影视作品往往是源于其中的音乐。比如一提起《枉凝眉》,甚至只是听到那第一声拨弦之音,都能让人一下子想到影视剧《红楼梦》,想起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而无终的爱情;动力火车这个歌唱组合一跃入耳帘,首先想到的是当初红透大江南北的那首《还珠格格》主题曲《当》,伴随着二人在前奏部分的歌唱,仿佛让听者都回到了《还珠格格》片头的几个画面;孙楠的《你快回来》几乎成了陆毅主演的《永不瞑目》的代名词,每次听来都像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呐喊。

总而言之,音乐是影视作品的左膀右臂,有时甚至具有品牌效应,它能让一部影视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并且经久不忘。一首好的片头曲、片尾曲甚至插曲,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观众间接地更加关注到影视剧本身,延续影视剧的生命力。影视音乐源自影视剧,是影视剧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又推动影视剧的传播,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相信在不断的摸索中,影视音乐会以越来越巧妙的方式融入影视剧中,带给观众更为丰富的视听盛宴,进一步推动影视剧产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彬洁.武侠电影及民族音乐的全球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宋金环.浅谈影视音乐的声画对应关系[J].音乐天地,2005(9)

3.周春福.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0(7)

4.蒲实.影视作品中音乐与影视的关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3)

5.王海霞.影视音乐艺术特征探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4)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字:跨国公司传媒集团 电视产业 市场行为 市场结构

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跨国传媒集团极具诱惑力。但中国严格的准人制度使得各种外资传媒想要参与到中国电视产业市场中来仍是困难重重。为了高额的市场回报,他们仍然不遗余力,在合法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迂回地渗入到我国电视市场中。同时,在加入WTO后,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中国电视产业本身也要求开放,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来自我发展和完善。在逐步开放过程中,跨国传媒集团将对我国电视产业产生深刻影响。

一、跨国传媒集团进入我国的情况

跨国传媒集团在中国的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美国迪斯尼公司就相继向中央电视台提供《米老鼠和唐老鸭》、《小神龙俱乐部》等动画片,1994年迪斯尼控股的ESPN也开始与上海有线进行合作。除迪斯尼公司外,其他跨国传媒集团近年来在中国的活动更是风生水起:

AOL-时代华纳2001年斥资1亿美元入主华娱卫视,控股85%。次年1月,华娱卫视获准在广东省落地,成为我国政府允许的第1家直接在中国播放节目的外资传媒公司。2004年11月,AOL-时代华纳与中影成立合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2005年华纳旗下的HBO专业频道在北京、上海等78个进行数字电视试播的城市落地。

新闻集团也不甘示弱,其持股37.6%的凤凰卫视于2001年10月被批准进入广东珠三角地区有线网;2002年3月,新闻集团旗下的星空卫视(STARTV)获准落地广东有线网,年末又在广东以外的地区播放中文娱乐节目,允许在内地所有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播出。2002年12月,新闻集团还与湖南广电集团签署战略合作伙伴框架协议,就共同制作电视节目、联合播出等方面进行合作。

从1999年开始,维亚康母旗下的MTV音乐频道获准在中国内地三星以上的酒店和涉外小区落地,并与中央电视合举办一年一度的“CCTV-MTV音乐盛典”。2003年在广东地区获得有限落地权。2004年3月,它又与上海文广集团签署协议将合资组建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隶属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CNBC亚太也于2003年与上海文广集团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上海财经频道开始播出由CNBC提供的原版节目。

二、跨国传媒集团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影响

(一)对我国电视产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1 通过低价或免费提供节目的方式加大我国电视单位对其节目的依赖性

最早应用这种方式进入我国的就是迪斯尼公司,从1995年起迪斯尼开始向国内48家电视台、近1.6亿观众群提供儿童电视节目《小神龙俱乐部》。在赢得了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同时,迪斯尼也获得了丰富的贴片广告资源。同样由迪斯尼控股的ESPN独享英超、西甲、意甲、NBA等世界著名体育赛事的体育转播资源,它以每年不到20万美元的低廉合同额与内地的有线台签约,这使它从最初的仅与1家电视台合作迅速扩展到了31家。

在对跨国传媒的进入管制还很严格的中国,这两种进入方式是最柔和的,但效果却是显著的。它把向中国电视媒体提供节目资源作为打人中国电视市场的突破口,不但可以获取少量利润,还可以绕开中国目前的诸多限制,在不知不觉中做好品牌经营。一旦中国开放国门,其品牌影响力不容小觑。

2 通过设立合资节目制作公司占领我国电视节目市场

2005年全年电视剧制作投资金额30.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4亿元,社会投资10.3亿元,外商投资0.1亿元,外商投资占总投资额的0.3%。可以看到不管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说,目前外商涉足我国电视剧制作领域还是比较谨慎,但实际影响并非如此。免费或低价提供节目是靠增加我国电视单位的依赖性而施加影响的,具有单向性。而设立合资公司后,合资公司中的中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无疑也会结合跨国传媒集团的先进技术和节目制作理念,“协助”跨国传媒公司加紧对我国电视市场的掠夺。被动的影响将转化为我国电视单位主动粘合外资。

(二)对我国电视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广东省是全国惟一一个对境外媒体开放的试验省份,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广州收视市场份额的数据来分析直接落地的跨国传媒集团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因为地缘、语言方面的原因,广州收视市场最大的赢家是境外电视台,占有33.3%的收视份额,其次是广东本省省级电视台占30.7%,广州市市级电视台占19.7%,中央电视台仅占10.4%,其它卫星频道更是少得可怜,只有5.9%。

在2006年境外频道所占的33.3%的市场份额中,香港的翡翠台和本港台分别占有19.7%和5.1%,这两个频道之所以能够占据如此大的市场份额,完全是由于广东人习惯说粤语的原因,所以本文对他们不做详细的讨论。下面我们着重分析华娱卫视、星空卫视和凤凰卫视3个境外普通话频道。

这3家电视台都于2002年前后落地。落地之初,华娱卫视仅占0.8%的收视份额,星空卫视和凤凰卫视的市场份额分别是0.6%和1.3%。仅仅2年时间,华娱卫视的市场占有率在2004年达到2.4%,是2002年的3倍,从2002年的排名未人流跻身第7;星空卫视于2006年更是达到了2.8%的市场份额,实现了近5倍的增长,2004年广州地区排名第6;凤凰卫视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将眼光瞄准了广东以外的地区,也达到了2.2%。

可以说直接落地这种方式,是跨国传媒集团进入我国市场中的最暴烈的方式一直接获取收视市场份额,这也是利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方式。其产生的影响是直接改变我国电视市场结构,加剧竞争。如果这些境外频道能取得全国落地权,将会对我国电视广播产业造成强烈的冲击。在中央电视台的垄断地位没有改变之前,境外频道将主要从省级卫视的手中抢夺市场份额,使大量省级卫视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境外频道还将通过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巩固自身的地盘,无形中提高进入壁垒。

三、对策建议

(一)改变企事不分的体制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的大市场体系

本文所讨论的跨国公司进入条件下的我国电视产业的市场结构优化问题,是以市场存在为前提来讨论的。而目前我国的电视产业虽然已经有了产业的名分,但仍属于事业单位。体制不改变,我们无法继续深入地讨论市场结构优化的问题,所以目前在以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继续强调功能的同时,加紧我国电视产业市

场化改革,完成电视产业有线电视网络营运(部门)和制作播出业务(部门)的剥离,加强对有线电视网络营运的管理,并明确制作播出业务(部门)为竞争性产业。打破地方行政垄断、鼓励有条件的频道跨地区经营,整合我国电视产业大市场、改事业单位编制为企业编制,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允许非国有资本部分参股,为我国电视产业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扫除制度上的障碍。

(二)适当加大对民营资本的开放力度

因为民营资本相对于国际资本而言更具有可控性,因为在对跨国媒体开放之前,应先以民营资本的进入作为试点,放松对民营资本进入的限制,尤其是民营资本制作节目的播出限制,允许民营资本逐步地涉及电视频道经营等核心领域。

由于广东地区语言环境的限制使得跨国媒体在广东地区的市场表现有所失真,建议在广东珠三角外划出一个区域,允许少数外资参股地方省级非上星频道或允许境外频道直接落地,以便更清楚地研究跨国传媒集团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市场结构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与此同时,要求对等落地,为我国电视广播产业“走出去”进行实验性的探索。

(三)开放与管制相结合,完善相关法制建设,以法治管理代替行政管理

对于电视广播这样特殊的产业,一味强调开放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做到开放与管制相结合。管制具体体现在非国有资本持有本国电视频道股份数额的规定、境外频道在本国覆盖率的限额上。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电视法,只有《著作权法》、《广告法》两部以国家法的形式颁布的相关法规。《电视法》的缺位造成我国对电视单位的管理无法可依,只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这又常常导致在执行过程中自相矛盾,甚至出现在旧的规章制度尚未废除的情况下,出全冲突的新的规定。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早出台《电视法》、《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用法制管理代替行政管理。为我国电视产业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提供法律保障。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韩国影视产业振兴

随着影视政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韩国影视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影视产量逐步上升,从1999年到2003年,韩国的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以上,由5018万增加到1.05亿,人均年看电影由1.1次增加到2.2次。根据统计数字,2000年A2003年,韩国电影票房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13%、17.1%、21.4%和8.7%,2004年,观看电影的人次幅度增长了13.9%,到了2005年,随着《太极旗飘扬》、《朋友》等热门影片的放映,其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9.1%。《太极旗飘扬卜片更是创下了单片观众人数最高的纪录,吸引观众达1172万人次,2006年1月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本国电影市场占有率达到近80%。影片《王的男人淞映仅一个月,观众人数便突破800万人次。与此同时,韩国影视出口额也是大幅度激增,从1995年21万美元到2001年㈩00;5万美元,增长50倍,2003年向56个国家出口164部电影,影视文化产品出口仅2004年就达到6亿美元,2005年达到10亿美元,影视产业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成为韩国增长趋势最强劲的产业。韩国影视产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就敏感的地意识到影视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拉动意义显著,影视产业可以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但却可以产生巨额经济利润,同时提供相当可观的就业机会,因此韩国政府制定了不少政策对影视产业加以扶持。政策之一是实施电影配额制,根据韩国《电影振兴法执行令》,韩国电影院每年至少播放146天国产影片,虽然美国政府一直都游说韩国政府取消配额制,韩国政府内部对这一政策也持有不同意见,但这一制度对于来自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冲击无疑是最有效的保护、第二是韩国取消了电影的政府审查制度,将审查交给非官方的电影振兴委员会。1998年韩国取消“电影剪阅制度”,以电影等级制度代替。每部电影的等级由民间机构进行评级,对色情、恐怖、政治等题材也不再限制,由此电影创作和经营受到的意识形态的管制取消了,韩国电影创造力受到极大释放。其次是税收方面的优惠,早在1955年,为了促进电影业的进一步发展,韩国政府对国内所有电影制片商都实行免税。一直到今天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还在从不同的方面保证和促进着韩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资金的支持以及融资手段的变化。韩国电影电视的资金支持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政府每年拿出相当于人民币45007元的资金重点支持20部影片的拍摄另外还设立的电影辅助金制度,该项资金是政府交给电影振兴委员会分配的用于辅助电影的资金。其辅助金主要发放对象是电影学院学生和进行独立电影制作的导演,用以进行实验短片、纪录片和艺术独立电影的制作,最高可申请4亿韩元或制作费30%的辅助金,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年轻的电影人成长学习的机会。一般商业电影则无辅助金可拿,但可以申请无息或低利率融资贷款的方式“借”钱、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之前,韩国的大企业,如三星、现代等韩国企业也投入资金支持国产电影,使得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同时拍摄条件、器材和胶片也得到了当然改善。1997年之后,韩国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日信创投等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使得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

第三、民族文化意识是韩国影视产业振兴的又一原因。韩国人有这样一种特征,当困难来临的时候,韩国人就会涌现出越来越大的凝聚力。这些特征构成了韩国文化的独特魅力-1999年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后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电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给韩国政府造成极大压力,不得不制定了电影配额制,这使韩国导演士气大振,成为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契机,从韩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来看,电影类型及题材日趋广泛,个性十足。但其内涵却始终体现了韩国本土民族文化气质,使观众领略到整个韩国社会的风貌与脉搏,韩国电影融人了西方电影的精髓,同时又揉进了东方人的儒家思想、佛学经义和含蓄情怀,本质上透露出一种东方电影的审美情趣。

第四、韩国影视人才储备丰富。上世纪80年代有很多人去国外学习电影,这一批人学成后大部分回到了韩国,林权泽、林昌东、姜帝奎等在全球电影界都享有了一定的声誉。韩国在国内设立了电影艺术专业,比如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和汉阳大学,这个专业需要高投入,韩国电影业界的一线工作人员(从导演到剪辑师、录音师等)都在学校兼课,这使得韩国电影的制作班底专业水准相当高。此外明星效应也是韩国电影高票房的根本保证之一。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产业 国际竞争力 策略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影视产业作为一种附加值高的朝阳产业,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服务出口规模增长了8.7倍;中国影视产品进出口逆差也已经由2001年的10:1缩小到现在的3:1,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一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整体态势。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并对文化产业“走出去”做了进一步的强调之后,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研究文献成倍增加。本文尝试对影视产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今后做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和分析思路。

一、影视产业作用研究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跨国化”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文化经济的影响力已成为评判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文化产业中,影视业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凌、彭祝斌(2005)从宏观角度指出影视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出口额也将直接决定中国这个文化大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彭壮壮(2009)也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方向总结了文化贸易的宏观作用,认为通过影视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可以为中国带来三方面的经济效益:拉动GDP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带动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也带来三方面的社会效益:促进文化保护、提高文化竞争力、扩大国家影响力。吴静(2010)后又从微观角度提出,影视业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以其形象生动的形式与内容传播输出国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为输出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2011)更是从国家战略性高度认为:发展文化贸易有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

总的来说,关于影视产业作用的研究,国内文献已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制定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已有的绝大多数文献集中在规范分析,基于影视产业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则相对缺乏。

二、影视产业竞争力研究

国际上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鼎盛时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各国纷纷开展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建立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2002)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集合,进而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我国对产业竞争研究起步比较晚,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很多专家和学者接受外国学者对于国际竞争力的描述,即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过程和竞争力资源相关作用的结果。竞争力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效益,然后通过国际化再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竞争力资源是指如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一类固有和创造的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这样一个竞争力分析模型。中国的学者金碚(2003)基于迈克尔・波特的分析基础,从解释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的成因出发,用数量表征特性的指标体系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他将竞争力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竞争力形成原因的分析性指标;第二类是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示性指标。

基于学界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基础,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对其分支-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关于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通过国际贸易竞争能力的“显示性”指标对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其包括贸易竞争力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性比较优势(RCA)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二是通过“分析性”指标构建新的影视贸易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影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王周博(2009)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文化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RCA),指出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影视产品进出口国家及类型过分集中,文化折扣现象较大,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等诸多问题。李敏鹤(2006)、韩栋(2011)和李薇、于子涵(2011)等分别利用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和贸易收支差额等,对中国电影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电影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缺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甚远。李薇、于子涵(2011)后又利用TC指数和RCA指数,对中日动漫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中日动漫服务贸易规模差距正在缩小,但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日本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赵书华等(20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进出口总额和TC指数,在比较分析了中美视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后也同样发现中美间视听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正在减小,而且从2007年起,我国视听服务竞争力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方英、李怀亮(2012)则利用MS指数、TC指数和RCA指数,对1997-2006年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该类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张江艺(2004)从需求状况、经营状况、投融资体制及其他支持、相关产业、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以及出口电影产品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六个方面,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与美、法、韩、日四国电影产业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具备优势的结论。刘凌、彭祝斌(2005)后又从影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影视服务业发展水平、影视产品盈利能力四个方面对中国影视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影视产业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劣势。针对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指标主要建立在改变波特的“钻石模型”影响变量之上,构建分析性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6年以后。常卫(2007)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和金的“原因-结果”分析思路,结合“分析性”指标如文化产业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产业组织指标,构建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标准离差方法(SDM)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稍高一点是贸易量较小的电影产品。李薇、徐佳佳(2010)基于“钻石模型”从产业层面比较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深入分析两国的需求状况、经营状况、融资渠道、相关产业和出口竞争力等指标,指出我国的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较低。方蕙、尚雅楠(2012)基于1997-2009年发展后“动态钻石模型”,对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后,也得出类似结论:中国文化贸易发展迅速,开放度逐年提高,但整体竞争力较弱,仍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文章数量不断增加,普遍采取了定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在研究工具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衡量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显示性”指标;二是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引申出来的“分析性”指标。上述研究的不足在于:第一:影视贸易兴起时间较短,很多指标统计口径和标准不一致,使得研究结论和真实情况可能存在偏差。第二:由于“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从两个相对独立的角度分析国际竞争力状况,得出的结论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三、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都是基于“显示性”和“分析性”的指标,提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关于对策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两大分析思路:一是借鉴他国的提升经验,试图“洋为中用”;另一种基于我国发展现状,提出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而后提出对策分析。

在借鉴他国经验提出对策的研究文献中,国内学者主要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中,总结中国可以学习的地方。对策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学习他国经验,强调影视产业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竞争中求发展。马蕾(2005)、王水平(2006)、季峰(2007)在对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影视产业应重视和国外相关产业的合作,从而提升对外竞争能力。徐庆峰、吴国蔚(2005)和张斌(2010)后又联合指出有条件的影视出口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建立国际合作联盟,逐步建立地区性或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从而提高影视产品的出口附加值。魏婷(2009、2010)在研究日、韩动漫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发展经验后认为,中国应实施战略性的发展策略,鼓励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促进人才对外交流。二是寻求自我保护,从而提高对外竞争实力。邓向阳(2010)在研究欧盟视听出口产品补贴政策后,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补贴法,重点补贴视听出版物的研发和西部落后地区视听出版物,同时规范视听产品的出口退税和信贷制度。吴珊(2011)后又指出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贸易竞争力,应加强政府对电影产业贸易的支持,从而扶持该产业的发展壮大。

基于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的研究文献,在对策类文献中占绝大多数。综合这些文献所提出的对策,从实施主体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实施层面。

对于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建议,给出的主要观点有:李怀亮(2002)研究认为入世后我国政府应以法律的形式肯定电影作为产业的性质,进一步加大对民族电影补贴力度并深入改革现行补贴方式,让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政府保护措施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激励和支持影视产业产业化的进程。李敏鹤(2006)和王水平(2006)又进一步指出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融资方式都可以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国安、赵新泉(2013)后又明确指出政府在影视产业升级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扮演“看得见的手”的角色。要加快推进影视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重点抓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积极扩大影视企业经营自,为各种类型的影视企业提供投融资、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我国影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对于行业协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给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刘波(2007)、曹岚(2010)则指出民间文化团体和中介组织,则应充分利用各自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同类中介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和信息交流,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认同感,在缩短中外“文化距离“上发挥促进作用。

对于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张华荣(2002)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大众传媒业的发展潮流,特别是精神生产产业化的趋势,来研究电影产业等大众传媒的产业化问题。他指出在大众传媒界产业化进程中,应该实行资本运营和多元化模式,同时注重传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而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徐东华(2004)后又认为中国影视产业处于成长期,面对西方实力雄厚的影视集团竞争和加入WTO的严峻考验,企业需加快产业资本重组,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王国安(2013)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首先要加大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力度,提升影视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发影视衍生品,不仅能改变以往影视企业单一的盈利模式,而且可获取影视产业的高端要素,促进影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其次,培植领导型的影视企业,领导型的影视企业能利用其支配地位进行制度设计和规划制定,极大地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

综上所述,对于提高我国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对策的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部分专家学者从他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经验出发,研究发达国家提升影视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针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则通过对比他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找出我国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建议涵盖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对政府和企业如何提高影视产业竞争力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但针对影视行业层面,如影视行业协会如何发挥其在促进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还相对粗浅,还有待今后深入分析和探讨。

四、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展望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核心层的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针对这一趋势,基于对目前的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分析,本文认为今后关注重点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在开放型发展的体制下,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本国经济社会到底有没有促进作用,影响大小如何,影响程度如何,都需要结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去进行论证和检验。通过相关验证,对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如何提升等问题都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而目前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不多。

(二)影视产业贸易方式和贸易利益得失

影视产品和影视服务的界限日益模糊,基于网络技术传播和交易的、内容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其价值很多情况下体现在影视产业服务的品质和效率上。相比较传统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的受益更高,利益也更加广泛。所以,影视出口贸易在贸易方式上和利益分配上与传统贸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国影视产业出口贸易方式和利益大小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利益分配有什么贡献?这些都可以成为深入探讨的领域。

(三)影视产业对于“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由于影视产业具有经济性和文化双重属性,因此,随着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的变化,一国的价值理念、道德信仰和意识形态等,会不会受到相关影响?会不会对相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为了减少相关威胁,我们运用政策保护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空间有多大?在WTO有关影视贸易的多边谈判中,我国应采取何种立场?如何在各国推行国内影视产业保护的政策背景下,对影视产业出口可能存在的贸易保护新形势、新趋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前制定预案也是未来研究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点领域之一。

参考文献:

[1]阮南燕,唐月民(2011)“全球价值链视域下我国影视产业升级策略探究.”《学术交流》第9期

[2]方惠,尚雅楠.(2012)“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1期

[3]阮婷婷,欧阳有旺.(2010)“文化贸易壁垒的效应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5期

[4]朱文静,顾江.(2010)“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第4期

[5]王国安,赵新泉(2013)“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国际贸易问题》第1期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公安行业信息化

最佳应用奖

北京多维视通技术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视频图像处理、分析及管理等相关产品研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中科院科学家团队为基础,依托于“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为公安以及相关领域提供专业化的软件产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作为国内最早进行视频侦查相关技术研究以及产品研发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多维视通的相关产品已占到国内市场70%以上。

北京多维视通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维视通)是专业从事视频图像处理、分析及管理等相关产品研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中科院科学家团队为基础,依托于“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为公安以及相关领域提供专业化的软件产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作为国内最早进行视频侦查相关技术研究以及产品研发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多维视通的相关产品已占到国内市场70%以上。

近年来,视频侦查技术发展迅速,在侦查破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逐步成为与传统侦查手段相结合的常规侦查手段。作为一门新兴的侦查手段,视频侦查业务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如何提升公安机关的视频侦查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效能,推动视频侦查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应用发展是视频侦查面临重要问题。

技术创新 硕果连连

多维视通一直肩负着“以产品和技术为核心,成为视频侦查和影像物证处理领域系统化、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商,为公安行业刑侦影像处理和视频侦查技术的发展,为科技强警贡献自己力量”的使命。秉承“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的宗旨,多维视通成立了以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为目标的“视频侦查技术工程中心”。该中心由近30位博、硕士组成,汇集了国内一流的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分析、非线性编辑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工程师团队和优秀的软件设计开发人员。

多维视通联合“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对视频侦查的关键技术——模糊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攻关,并于2008年底成功研制出适合国内视频侦查需求的视频图像处理与分析专用平台——《警视通影像分析系统V1.0》。该平台功能完善、性能先进,适应公安刑侦影像处理需求。由于其完善的性能,2009年,该产品入选了“公安部重点推广产品目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推广。截至目前,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警视通”正式用户已达上百家,试用用户超过500家,覆盖了公安、安全、检察等行业,已经成为国内刑侦影像技术应用广泛的专业系统。

自推出“警视通影像分析系统V1.0”之后,2009年9月,“警视通视频侦缉系统V1.0”,为行业提供了首款视频侦查专业设备。2011年6月,“警视通影像分析系统V3.0”发版。3.0版本是公司针对刑侦影像分析工作特点,全面分析各种影像降质因素,将产品由以前单一的模糊图像处理软件,升级为刑侦影像处理与分析的综合性平台,为广大刑侦技术工作者提供图像、视频综合分析与物证化处理的强有力工具。2011年9月,“警视通视频侦查员系统V1.0”,为行业一线的视频侦查工作提供了首个专业化的单兵移动作战装备。2012年2月,“警视通视频侦缉系统V3.0”、“警视通视频侦查员系统V2.0”、“警视通时空分析系统V1.0”同时,这些产品的同时,意味着警视通视频侦查产品线正式成型。为配合公安系统省、市、县(区)三级视频侦查工作室建设,公司正式推出软硬件一体化的“视频侦查工作室”建设方案,为行业视频侦查工作开展提供了体系完整的解决方案。

多维视通的相关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市场的广泛重视与高度评价。2009年到2012年,产品连续三年作为“公安部视频侦查培训班”和“公安部影像技术培训班”的配套教学工具软件,在全国范围内数500多家刑侦技术单位得到应用。2011年4月,经过专家对多家产品的现场真实案件处理效果评比测试,“警视通”产品中标山东省公安厅全省21家刑侦影像处理系统的政府采购,该项目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刑侦影像产品的采购项目。2011年到2012年,多维视通的视频侦查解决方案分别获得了“中关村企业创新基金”和“国家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截至目前,多维视通产品已经覆盖了各级公安、安全、检察等行业,成为国内刑侦影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专业系统。

真诚服务 立业之本

在IT产业中,软件行业也是服务行业。多维视通坚持“真诚服务是公司生存之本”的宗旨,为满足对行业用户的持续服务,多维视通成立了以业务支持和标准化服务为使命的“刑侦影像技术服务中心”,以满足公安行业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及技术需求。该服务中心以博士牵头、硕士为主,拥有一支近2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化、知识化服务团队,已成为行业内最大的刑侦影像分析与处理技术培训基地。在给客户提供软件产品的同时,多维视通也为全国各省市提供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相关培训。为支持行业视频侦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持服务。

源于实战 用于实战

由于视频侦查在侦查破案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有关专家指出,“视频侦查技术”已成为继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之后侦查破案的第四大技术支撑。谁引领视频侦查行业需求,谁将引领未来公安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