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表演理论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精选

影视表演理论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民族化;改革策略

中央戏剧学院1949年建院之初就开设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四个专业,北京电影学院自1952年也开设了表演、电影技术等专业。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相关专业,使该专业正式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如今,戏剧与影视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除了基本的戏剧影视鉴赏、戏剧影视表演之外,还应社会发展要求,增设了广播电视编导、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影视摄影与制作、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当今时代可以说是戏剧影视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坚定地向着戏剧影视大国的方向迈进,而相关作品如何民族化、如何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等,向广大戏剧影视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命题。

一、艺术教育民族化的思考

(一)借助多元手段体现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民族化

新时代,随着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央戏剧学院愈发认识到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教育中更加注重民族化元素的发掘。为贯彻民族化改革理念,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表演教学自2012年9月正式增加了戏曲表演基础课。从此之后,表演系的专业课正式成为:声、台、形、表、戏五门课程。中国戏曲是我国本土传统戏剧,作为各国公认的世界三大表演流派之一,其美学价值与艺术表现形式无疑是话剧表演艺术教学与创作实践的丰富宝库。话剧界前辈艺术家一直在尝试对戏曲艺术的借鉴,中央戏剧学院作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更是将其归纳到教学科研与创作实践的体系中,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检验、扬弃和总结经验,让国粹艺术更好地充实到教育体系中来。在京剧表演专业的教学中,也历史性地加入了话剧表演基础课,这在国内的京剧表演教学中尚属首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姐妹艺术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双方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教学含金量。尝试在话剧表演教学中借鉴戏曲表演艺术刻画人物丰富的外部表现力,强调话剧演员对生活的艺术提炼;同时,在戏曲表演教学中强化戏曲演员对情境的感受力,加强其内部素质的开掘与训练,让话剧表演专业和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学改革所带来的现实利好。

(二)穿插民族元素体现艺术教育民族化

“世界戏剧的民族化”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研究论坛上专家们表达的核心观点。长期以来,在社会中都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中央戏剧学院在培养艺术人才过程中,不仅在表演、导演、影视创作等方面创作出一系列戏剧精品,同时还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民族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要想实现民族化,需在教育内容中融入民族元素。比如,在表演中参照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语言风格等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具体表演中,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民族艺术元素,实现艺术教育的民族化。

(三)深入推进科研水平发展,做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高校应充分发挥戏剧影视专业领域研究主力军作用,参与国家及学院重大戏剧影视基础理论与实践建设,促进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通过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民族化课题关键核心研究成果,主动融入理论发展、教育创新体系,推进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民族化研究成果转化;以科研入手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造高水平的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体系;科学地建构既能够真实地反映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又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和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韵味、中国精神的中国戏剧影视民族化演剧体系。

(四)院校专业间相互促进,互融互通

在各专业艺术院校发展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相互促进、互融互通。鼓励、支持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系与系的壁垒,全面整合全院戏剧影视相关教育资源,打造高层次、高水平的交叉学科基础教学,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及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将各系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要素充分汇聚,能使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打造戏剧影视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培养具有崇高信念、优秀品质、独立人格,以及开创未来能力的一流戏剧影视专业人才。

二、国内戏剧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随着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普及程度的日益加深,影视教育中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区域共通性,不同高校教育形态中表现出共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风格,使得戏剧影视教育缺乏个性与特色。比如,在同地区的高校整体艺术教育形态十分相似,具体到戏剧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设计也出现同质化现象,致使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特色不够明显,给院校培养高端艺术人才带来了现实困难。

(二)中心聚拢趋势较明显

当前,整体戏剧影视教育现状呈现出教育聚拢型现象。全国艺术类高校的戏剧影视教育占据本省教育专业的较大比重。比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戏剧影视类高校人才聚集量大,优势资源较多,在促进区域戏剧影视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加大了教育中心地与教育边缘地的差距,不利于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1]。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中国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现状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呈现“金字塔”型格局,无论是建校历史、师资建设、教育投资还是人才培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些学校的发展速度之快令其他普通高校都望尘莫及。其次,我国高等影视教育具有明显的梯度发展趋势。国内高等教育的“塔尖”都主要聚集在一些大城市,给其他中小城市的高校戏剧影视教育带来了发展压力。这一过于集中化的教育现象难以支撑整个戏剧影视教育大格局的构建。北京高校拥有完备的影视教育资源、较为雄厚的教育储备力量,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则限于地域环境、教育质量、设备资金等困境,不具备与北京高校相媲美的教育条件,因此诸多学子更愿选择北京这种大城市来接受教育,不愿在其他地区高校发展。长久如此便造成了高校教育中心聚拢趋势明显这一现象。

(三)师生对戏剧影视认识不足

当前高校戏剧影视类专业教育中,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理念的教育,可能由此导致了一种错误观念,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只注重掌握专业技能,而轻视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正确认识戏剧影视专业教育的意义。这与专业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有关。教师讲授专业课内容时未给学生充分普及该专业课程背后的人文历史与文化意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能与文化内涵较好地衔接,无法拓展文化视野。

(四)教师戏剧影视教学经验不足

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戏剧影视专业理论内容时,照本宣科现象较为明显,而且与实践及行业发展近况结合较少,致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无法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是刚毕业就从事教育工作的新人,理论经验尚可,但实践经验却稍欠火候,未能及时给学生普及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的最新实践技巧,也较少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专业认知较为片面。另一方面,现有部分在职教师虽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对数字传媒、智能处理技术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操作不够熟练,仍以传统课堂教授为主,偶尔给学生放映教学视频与教学课件,此类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可能削弱学生对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2]。

(五)艺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戏剧影视教育中存在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教学方式有待创新。长期以来,高校戏剧影视专业教学实践方式并未有所变化,教师按照教材目标要求给学生设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制定好的框架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致使学生被动性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学课程安排不当。由于戏剧影视专业所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全部、系统的学习,因此,学校将部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如此致使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比例不够均衡,本专业外的行业课程比重较小,无法充分发挥现有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作用。

(六)缺乏对艺术类学生的道德培养

部分高校戏剧影视教育中不乏艺术功底较好的艺术人才,其在学校学习中便已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毕业后更是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在职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一些毕业生却在基本的艺德方面栽了跟头,被社会媒体曝出不够专业、抢戏、耍大牌等基本的艺德、艺品问题。在对学校学生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学生片面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便能从事戏剧影视相关职业,并未从深层次思考艺术道德与艺术修养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艺术道德的培养力度仍然有待加强。

三、当代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改革方向

(一)实现规模建设与质量建设的平衡当前,中国在新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戏剧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旨在实现学校教育规模建设与质量建设的平衡发展。当前,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重点培养的是戏剧影视类人才,学科目录调整之前,高校在戏剧影视学专业下设了多个具体课程,一个专业中涵盖了规模较为广泛的学习内容,学科目录调整之后,高校在最短时间内细化分化一个专业中的多课程建设,促进单一学科之间的课程建设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规模发展与质量建设中找到平衡点。

(二)确保学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均衡

早在2011年,我国艺术专业硕士高校数量已有100余所,培养艺术专业化人才成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虽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人才在重点上有所差异,但戏剧影视类专业硕士仅占研究生比例的15%,由此可见,社会大众对专业硕士人才还是有所偏见。不乐观地估计,可能10年之后,这一区别对待的教育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这就要求相关艺术院校加快该领域人才的培养,做好岗位衔接、实践教育等人才培育工作,确保专业人才与学术人才比例呈均衡状态[3]。专业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性,专业性应体现在对戏剧影视艺术教育及行业前沿信息的动态把握、科研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等几个方面。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强调分类培养,但表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上依然有学术化倾向,在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培养考核等方面都一定程度沿用了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表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性”未能充分得以体现。为突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并结合以往人才培养经验,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自2021年起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班及同等学历研究生班,从招生的对象上来看,该研究生班主要面对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及各大院团演员岗在职人员。从培养方式来看,专业性体现在对戏剧表演专业前沿信息的动态把握、科研素养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养成,在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培养考核等方面都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区别。

(三)推动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

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当代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与西方教育之间存在交流与融合现象,中国本土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促进了与世界各国在戏剧影视教育领域的艺术融通。比如,北京电影学院自成立以来接受过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学25个专业中都对留学生放宽了招收限制,使自身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中国戏曲学院也为留学生提供了23个专业学位,并与其他艺术院校合作创办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平时交流内容中涉及到了戏曲文化传播、中西文化对比、戏剧戏曲文化发展等多领域学科,为国际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四)提升高校教师综合教学水平

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中应注重提升教师综合教学水平,为学生教育工作打造扎实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可根据社会对戏剧影视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积极从校外引进专业学者或专业人士到校为教师讲解戏剧影视行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方向,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座谈会与交流会,或者组织新媒体技术培训、影视学习进修活动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外进行戏剧影视教学交流与学习、外派或进修,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引入本校,丰富自身教学经验。

(五)重视艺术类学生道德培养工作

当下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戏剧影视类专业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外,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工作,以使其今后到社会中能秉持艺术传承原则,保守初心。因此,高校教师需在平时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框架。比如在戏剧表演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戏剧背后的人物精神、文化内涵及其与新时代文化精神的相通之处,或者创新思想教育方式,要求学生上台分享自身表演的感受与对戏剧艺术的看法,逐步厚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还可定期组织文化交流会,邀请已经毕业、从业的优秀校友返校与在校学生分享艺术表演工作经验,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

四、结语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改革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戏剧影视正以惊人的影响力与快速的渗透速度占据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整个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工作中也愈加体现出其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今后需紧跟时代潮流,在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中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框架,为培养艺术领域的实践型人才奠定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燕,朱江.论戏剧、影视艺术作品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4):122-123.

[2]赵晓菲.师范类高校戏剧教学工作探究[J].戏剧之家,2021(8):62-63.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2篇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与风格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是传统戏曲、曲艺与民歌的集中表达,在传统音乐艺术中,影视民族声乐是底层民众的娱乐主流方式,在传统戏剧中,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因为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戏剧演唱艺术的多样化。现代民族声乐将传统声乐与西洋美声结合,传统戏腔内容逐渐减少,具有现代音乐风格,民族声乐在唱腔发生了许多改变。然而,民族声乐的文化差异渊源未曾改变,基于现代音乐元素与中国古典音乐的交融,民族声乐至今仍然受到许多听众喜爱的原因如下。

(一)民族声乐的语言差异

民族声乐的语言差异体现为地域性的方言使用,这种语言上的地域性差别早在中国古典戏剧多元化的剧种中有所体现。如京剧唱腔具有安徽安庆地区的语言特色,曲调清丽高昂,具有北方高原地带刚烈之气;昆曲唱腔带有江苏苏州地区方言特色,作为南方戏曲的代表,昆曲具有江南水系地区的温柔婉媚,唱法低吟含蓄。传统民族声乐包含的戏曲音乐在语言上有差异,现代影视音乐因为地域文化、影视文化的差异性,演唱使用语言也不同。如蒙古族声乐中,演唱以蒙古族语为主,根据蒙古语轻音与重音发音规律演唱,整体上呈现为北方草原粗狂与豪放的影视性格特色。在音乐艺术中,语言的差异性使得各地区音乐唱腔不同,地区习俗与地域分类使得各地影视音乐创作风格不同,在这种地域文化差异中,形成了影视音乐艺术“百花齐放”的现象。

(二)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

从音乐艺术范畴来看,民族声乐是传统音乐与现代美声的结合体,它既不是纯粹的戏曲、民歌,却又包含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与此同时,具有明显的西洋美声演唱特征。传统民族声乐整体唱调音阶较适中,除了部分戏剧剧种以高音为主,一般没有高音成分,现代民族声乐因为西洋声乐演唱技巧的融入,具有京剧老生唱腔式的高音洪亮特色。当然,民族声乐也不局限于少数影视音乐中,从广义的民族声乐来说,现代影视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歌演唱艺术风格,演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同一般的音乐流派在内容上没有很大的区分,高音演唱形式十分鲜明。

二、服装设计的审美与要素

从蔽体到装饰,服装的作用早已经超出其基本功能范围,现代服装行业将审美感与舒适感作为服装设计的两大设计标准。服装设计的审美感要求服装的色彩格调、款式搭配以及季节性的审美效果;舒适感则要求服装设计的面料、材质、剪裁的舒适程度。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服装行业的审美决策,服装的审美判断不断在变化,设计要素也随着其审美标准在改变。基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存在,服装设计元素也存在多元化,多元化的设计因素为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其中,中华影视文化元素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美学意义下的服装设计艺术

音乐是听觉审美艺术,服装设计是视觉审美艺术,服装设计同美术设计一样,通过视觉性的审美效果传达美学意义上的艺术愉悦感。艺术范畴中的服装设计力求审美性,这种整体的审美内涵性质要求服装设计师与大众都要具有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设计师本人的审美判断能力关乎服装的设计美感视觉,服装的整体款式、色彩、格调都需要设计师具有高度的审美判断能力,这种审美判断能力既要求服装设计的专业性,又要求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性,专业是审美的前提,审美则是专业的表现。专业的服装设计必须具备审美愉悦功能,服装的审美愉悦功能要求服装提供视觉上的舒适感,通过审美性的服装元素形成服装的整体美感。当然,美感并非设计的唯一要求,美感与质感构成了服装设计的完美境界标准,一款服装设计的真正成功是美感设计与质感剪裁的融合。

(二)服装设计的要素

审美性的艺术具有差异性,审美主体的主观性和审美客体的多元化造成了审美评判的差异。不同的审美评判造成了服装审美设计理念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因为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呈现为设计元素的多元化。服装设计的要素主要是色彩、材质和造型。服装的色彩元素使用需要根据服装的塑造风格、季节需求来设计,如夏装一般采用青色、蓝色、粉色等清凉系色彩;秋冬系列服装一般采用土黄、黑色、亚麻色等暗色系色彩。服装色彩元素的使用还需要根据服装造型来设计,服装的造型即款式,如西装讲究修身性和休闲性,修身性的西装以黑色、白色、灰色,休闲性西装色彩多元化。色彩与造型注重服装的外形美观,材质则注重服装的舒适,服装材质选择和色彩与造型也有关系,不同色彩和造型对材质的要求不一样,如衬衫要求材质使用轻柔性面料,毛衣则使用厚重性面料。色彩、造型、材质三者作为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具有相互性,需要在整体的设计中根据具体的服装设计理念进行使用。

三、民族声乐艺术与服装设计艺术的关系

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审美艺术,服装设计则是一种视觉审美设计。从艺术的整体来说,审美性的艺术具有交融性,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表演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需要音乐、舞台、舞蹈、服装的搭配。音乐艺术表演离不开服装的装饰,服装因为具有表演使用功能,需要根据音乐演唱的内容、风格、类型进行设计。民族声乐的影视文化特性是表演服装需要注意的设计元素。

(一)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融合

我国传统艺术表演是乐、舞、歌的集合,古代没有将表演艺术进行独立分类,一场隆重的表演是乐曲、舞蹈、唱歌的集合表演。如戏剧表演,我国古典戏剧表演将唱曲、舞蹈、配乐融合在一起。多元化的表演中,其表演服装也十分具有“戏剧化”特征,由于戏剧剧种丰富多元,具有地域性特征,其服装也有浓厚的的地域影视特征。现代民族声乐同样也具有地域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也决定了表演服装的设计风格。艺术是审美的艺术,现代影视音乐不仅仅是听觉上的艺术,在表演时更是一种视觉艺术,民族声乐艺术与服装设计在“艺术美”的范畴中具有同一性,民族声乐艺术能够表现服装的设计内涵,服装设计则提高民族声乐演唱表演的整体审美水平,在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下,音乐听觉审美与服装视觉审美的艺术融合提高了表演艺术的魅力。

(二)影视文化与服装美学的交互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3篇

电影和电视是20世纪人类重要的两种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电影和电视在形态上都表现为视听媒介,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两种不能互相取代的媒体。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影视从业人员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例如,一些电视艺术理论把经典电影理论作为研究电视节目的理论渊源;一些从业人员认为学习过电影制作就能制作电视节目。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提高电视节目水平的误区。这一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不赘述。电影,我们通常指的是叙事电影,或者叫电影故事片。电影学院的电影教育是围绕故事片来展开的。电视的内涵就大多了,它包括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娱乐节目、杂志性专栏节目、服务节目、教育节目、体育节目、电视剧等等,对于电视节目的分类,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把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概括其中。与故事电影在特征上比较一致的是电视剧,所以,我们通常讲的影视艺术教育狭义地理解就是电影电视剧教育,也就是培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导演、摄影、表演、美术、录音的专门人才。

影视艺术教育和文科教育显然是有区别的。文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视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视听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创造能力,在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更强调的是艺术想象的合理性而非逻辑性。但是,影视艺术教育和传统的艺术教育如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又不一样。传统的艺术教育强调个人对技能的掌握和发挥,并且与人的生理特征有很明显的关系。传统的艺术教育往往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界把这种情况叫做“童子功”。传统的艺术教育如果没有“童子功”,几乎很难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特别像舞蹈这种青春期艺术,如果不是从小学习,肯定不能成为专业人才。影视艺术教育则不需要“童子功”,它是受教育者进入高等学校后才实施的艺术教育,不过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这个素质

包括艺术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指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想象能力,因为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特征,对这些艺术的了解是必要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想象能力。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把一个想象的故事具体视听化的过程。心理素质指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力。影视创作是一种集体创作,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既耗精力又耗体力,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则很难承受其中的艰苦,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人不适合从事影视工作。影视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传承了社会文化批判的色彩,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所以,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笔者认为,影视艺术教育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1、综合性。影视艺术教育根据电影电视剧制作的不同专业设立相应的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等专业,各专业都有自己相应的专业课程。但是,影视创作是集体创作,各专业部门的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各专业部门只有了解彼此的创作技巧和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沟通,也才能进行默契的配合。比如,导演懂表演,才能较好地指导演员塑造角色,录音懂摄影,才能与摄影有较好的配合,不至于穿帮而发生矛盾等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影视教育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细地划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各个专业的专业课都要学习,至于将来做导演还是摄影,则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机遇来定。我们国家的影视教育沿袭了前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缺陷就是学生的专业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我们想建立欧美国家的模式也不现实。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的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五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课程,学科基础课是学院规定的全院学生必修的文学文化类课程,如文学史、写作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才是专业学习必需的课程,也只是专业课教师有权力实施专业教育的部分。在这个课程结构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学生四年课时量的二分之一强。以导演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为1013学时,学科基础课为527学时,专业基础课为1037学时,专业课为442学时,前两者和后两者的学时比为1540:1479。通过对这一课程结构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课程都被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挤占,而一个本科大学生在校上课的时间为六个半学期(剩下的一个半学期用于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由此,可想而知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建立欧美国家的影视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为了尊重影视教育综合性的特点,现在可行的做法是在专业基础课部分设置涉及影视创作各个部门的相关课程,但仅让学生局限在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谈不上深入实践。比如非表演专业学生的表演课程度,达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片段改编即可,非导演专业学生的导演课只学视听语言,不学导演艺术等等。在专业课部分,再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惟其如此,才可能达到一个合格的影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水平。

2、实践性。这一特点在许多刚刚开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学校认识还不足,以至于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文科教育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与专业教师产生了很大矛盾。一般来说,文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要义,组织学生讨论,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一定的参考书。即使是法律这样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通过现成的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要求学生去参加大量的办案实践。影视艺术教育则不同,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学习声乐的学生不仅要懂发声的基本原理,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演唱一样,学习导演的同学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要求制作不同类型的影片,学习表演的同学要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学习摄影的同学要拍摄不同影像风格的磁带或胶片作品。实践课是影视艺术教育的灵魂,如果没有实践,影视艺术教育就无从谈起。这就像培养一名厨师,即使学员能记住满汉全席所有菜的做法却从来没有做过哪怕是拍黄瓜这样的菜,学员毕业后能称得上是厨师吗?如果需要跟着师傅从头再学,那他这几年又学到了什么呢?不是白白浪费光阴吗?道理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开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强调以讲授为主;在课时安排上细分课时,不利于学生用整段的时间来完成制作实践。因此,实践的观念必须在教育者中深入人心,否则,影视艺术教育无从谈起。

二、我国影视艺术教育现状

影视艺术是在影视合流的大背景下对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合称。但就影视创作的现状而言,影视并未真正合流。笔者认为,影视合流的真正形式是传统的电影制作机构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而电视节目机构也加入电影故事片的生产发行。至今,中国的各级电视台并没有投资电影故事片的生产,据说中央电视台曾经决策每年投资数千万元扶持国产电影,但这个决策的执行并不明晰。国家主管部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划拨给中央电视台,但这两个电影制片厂没有成为电视台的电影制作机构,而是演变成电视台的两个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中央台通过收购节目的方式对其实施经营管理。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下辖的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频道),虽对外号称中央台六频道,但与中央台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中央台只为其提供播出服务。电影频道成立之初的主要节目是播出各电影制片厂各个时期的电影故事片,随着频道运作的成熟和观众的不断要求,电影频道开始制作一些与电影有关的电视专栏节目。1999年,由于片源日渐萎缩,电影频道开始投资制作电视电影(一种称作专为电视台播放而制作的影片)在电视上播放,同时,电影频道依靠丰厚的广告收入获取了巨额利润,先后参与投资了《春天的狂想》、《我的1919》、《横空出世》等主旋律电影故事片。电影频道的经营可以看作是影视合流的雏形,也许将来会成长为中国电影电视业的巨人,但现阶段由于行业法规不健全、行政手段干预等因素,电影频道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也没有电影故事片的出品权。

与影视制作分割的体制相适应的电影电视教育体制也呈现一种分割状态。原属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北京广播学院曾经是中国电视教育的惟一高等学府,原属文化系统的北京电影学院曾经是中国电影教育的惟一高等学府。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以后,这两家学院都划到统一的旗下,但是电影电视教育并无任何交流。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酝酿成立电视系,于1996年招收了第一届电视节目制作本科生,1998年,电视系成立的事搁浅,96级电视节目本科班转入导演系学习,明确培养方向为纪录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负责纪录片教学的孔都副教授认为:“电影学院导演系增设纪录片专业,是顺应影视事业总体格局演变的举措”。据笔者了解,近十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直线下降,各国营电影制片厂的生产日渐萎缩,电影学院毕业生求职的眼光从原来的电影厂转向电视台和一些民间的影视节目制作机构、广告公司等。电影学院希望成立电视系,建立电视教育体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在这种背景下采取的措施。虽然成立电视系的愿望落空,但在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生到三年级后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一是传统的故事片导演、二是纪录片导演、三是电视节目编导。应该说,电影学院已经意识到影视合流的大趋势,并顺应这个大趋势在专业教学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再看看北京广播学院,这个中国电视人的摇篮,为中国电视事业输送了大量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摄像、节目编导、制片人。随着电视的普及,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中国,观众有收看电视剧的传统,电视剧的播出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播出的五分之一强,但广院电视剧制作人才的培养在这个领域中的影响远不及电视新闻、播音、纪录片、专栏节目。究其原因,虽然广院从1979年就开始招收电视导演专业,但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不是很明确,凡是与电视有关的导演都纳入培养之列,也没有教师专门研究电视剧导演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二,由于只有导演专业和摄像专业,电视剧制作的其他专业如表演、录音、美术、制片都没有开设,学生在校很难进行系统的电视剧制作练习,同时,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以后,很难以集团军的形式集聚创作力量拍摄有影响力的作品。中国电影第五代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作集体的主要成员都是大学同学,观念容易沟通、创作心态统一,作品也是批量投入社会。与第五代电影导演是同代人的电视剧导演杨阳是广院79级导演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因执导电视连续剧《牵手》才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可以说她的成名比第五代电影导演晚了大约14年(第五代的开山之作《黄土地》诞生于1984年)。在2000年1月广院电视学院影视艺术技术系成立大会上,作为校友的杨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有种单打独斗的感觉,很羡慕电影学院的同行,他们往往都是同学在一起合作,创作之外的精力消耗就少了许多。看来,以集团军的方式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尽快做出成绩,从而扩大学校的社会声誉,是当前影视教育的一个明智之举。

1998年,北京广播学院启动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电视导演教学研究的课题项目中,明确了培养电视剧导演和电视纪录片导演两个方向的专门人才。2000年1月,广院电视学院把近两年增设的表演专业、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合并起来,成立影视艺术技术系。这个系的成立,目标就是要将电影和电视教学结合起来,培养电影电视剧制作的各类专门人才。这是广院从单纯的电视教育迈向影视教育的重要一步。

另外,由于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行业成为就业热点,许多大学都纷纷开办影视专业,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新近开设电视艺术系,重庆大学开办电视电影学院,囊括了几乎所有电影电视的专业;较早开设影视专业的大学有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学校目前在影视教育方面都以电影学院和广院为蓝本,不能代表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水平。

三、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一点看法

正当电视进入青春辉煌的时候,电影已是垂暮之年。影视合流,一方面依赖于两者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得力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最终将使电影和电视的载体合二为一,电影和电视届时很难有明确的界限。作为影像娱乐的又一支生力军——电子游戏在影像表现上的生动和情节设置上的跌宕起伏以及利用网络进行传输的传播方式,使之将成为与电影电视同样重要的影音媒体。鉴于影视艺术与技术和实践越加紧密结合的趋势,影视艺术教育不能再囿于书斋的教育方式,应该开放办学,教学科研与影音产品的生产结合起来,走一条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影视艺术的教育部门既可以是教学研究部门,也可以是创作部门,特别是在实行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影视艺术的教育部门可以发挥人才优势,有效地利用实验设备,把教师的创作实践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电视台制作较高水准的影视节目,使导、表、摄、录、美各专业的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能独立操作的专业人员,缩短学生的成才周期。近两年设立的电脑动画专业主要培养电脑动画与电子游戏的设计制作人才。这个专业与软件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计算机软件企业都在开发不同版本的动画软件推向市场,所以,这个专业的教学如果能与动画软件的开发商联手,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获得设备、资金投入,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则是在培植未来的客户,并且还可以直接获得使用者对软件修改的建议。

关于影视艺术的教育方法,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受到教育界的谴责,尽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填鸭式教学仍然大行其道。现在大家提倡的是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师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主动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传统的艺术教育继承了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带有一定的家长作风,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是相左的,因而也不具有普遍意义。笔者认为,影视艺术教育既不能完全沿用启发式教育,也不能照搬学徒式教育,应该主张“激发式教育”。影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影视作品的创作人才,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使用影视创作的语言技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作业的不断否定,激发他们不断超越自己,最终能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完美作品。对于影视艺术教育来说,平庸的学生绝不是好学生,但学生平庸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的观念和态度。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学科相比,还处在摸索和完善的阶段,这篇小文章仅从宏观的角度谈了一些个人看法,不当之处,希望能与影视艺术教育的专家商榷。

[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宏观描述,论述了影视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两个显著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剧影视;美术艺术;应用;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戏剧影视也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内,并且步入了一种商业化经营模式。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艺术和影视艺术文化反映了中国戏剧影视文化意识的另一种重要语言文化色彩。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摄影艺术、色彩设计艺术、语言艺术、二维和三维的相互融合转化,充分体现了影视表演艺术的特点。

一、戏剧影视艺术之中美术艺术元素的应用

对于当前的我国戏剧影视文化艺术而言,合理的融入美术造型和艺术的基本色彩这两个方面,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表现色彩和造型融入戏剧影视之后,再通过对造型艺术和色彩的深入探讨,能对戏剧影视文化之中的美术艺术有一个明确的基本认识和深入了解,从而有效实现其广泛应用,推动我国戏剧影视文化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美术艺术的色彩

戏剧电影中的放映电影视听想象视觉艺术主要风格特征也就是将表演电影放映时空视听想象视觉艺术和放映电影空间视听体验视觉艺术等多种电影审美价值因素充分集中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表现主义视觉艺术。如果把一种基本的艺术文化元素添加到新的戏剧影视中,就是为其增加了一种文化活力,还可以融入许多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内容,或许这样就可以在增添所有戏剧新的美术影视视觉艺术的同时,还可以将音乐、文学、诗歌等多项艺术文化内容融入到所有戏剧的新的美术影视视觉艺术。这样适当的增添新的文化艺术内容,可以让新的戏剧美术在视觉艺术本身不仅可以拥有新的艺术创造力,而且具有新的时代性,并且还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融入了戏剧电影艺术创作者的情感和生活色彩。诸多视觉表现仍然存在当下的美术艺术之中,例如,立体质感、三维空间、色彩等不仅能在影视视觉艺术语言的各种表现环境之中充分的体现,而且具有极好的视觉效果。并且,在戏剧影视中融入艺术空间、画画还有声音等,通过借鉴我国美术艺术理论体系,可以进一步推动美学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戏剧艺术主体及其所属的电影艺术作品本身,都有其自身鲜明的戏剧特色与艺术主题,其色彩表现形式显示出来的就是一种附属性的艺术色彩,除了具体叙事的电影艺术风格、拍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等之外,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明显差异,色彩的具体表达逐渐成为其最为突出的一个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电影,整体色彩变化以及其所对应的表现方式,使之成为整部戏剧影视音乐电影中最平淡、最无声的表演之一,同时也可以认为是整部戏剧影视电影中最为细腻的地方。同时,又将电影的氛围烘托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感觉,这样就把整戏剧影视电影的色彩艺术凸显了出来;间接的体现出戏剧影视的主旨。戏剧影视艺术对色彩的运用,更能直接体现出创作者的各种艺术感情。戏剧影视中融入色彩艺术,能够让整个现代戏剧影视电影艺术作品色彩表现的更加丰富[1]。在电影戏剧中,如若想突出人物形象,就需要在创作时融入一种美术美的艺术,就是最直接最直观能给观众感受的演员上的戏装服饰和戏装化妆这两个方面。它们直接的和抽象的美术创作是能直接表现人物的各种特色和人物相对应的语言风格。这种美术作品本身的这种变化,对塑造人物特点无疑是锦上添花,它能让人物特色塑造的更加鲜明,让整个美术作品更加有灵魂,同时还能传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想法和对这个作品的感情以及付出的精力。

(二)美术艺术的造型

在当前的整个中国现代戏剧影视之中最广泛的和最深入应用的主要是戏剧美术造型艺术,通过各种动态和静态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能直接表现角色的变化反应。在当下的戏剧影视作品中,各种造型艺术设计更是让那些原本就是作为一个电影所有者需要自身塑造的和表现形式出来的各种电影背景场面以及造型本身变得鲜活,在每一个制片人的电影造型本身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和内在改变之后,其中的每个人物和工作环境以及情形本身都会发生互相对应的一种本质改变。而戏剧影视本身具有的艺术性与综合性,不仅使传统美学性与现代艺术的完美性相融合,同时也添加了诸多文学艺术性的表现手法,使戏剧影视中细微的变化引起电影观众发自内心的深刻情感改变,使电影中的人物与观众之间产生共鸣。

二、戏剧影视的发展分析

最近几年,歌舞剧、音乐剧迅速流行,不难看出,戏剧影视艺术表演都开始注重艺术文化底蕴,从而使得戏剧文化艺术表演更能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中小型戏剧影视在各个城市中开始搭建大舞台和小剧场,使得观众能更加近距离观察到美术文化艺术,更能贴近并体会到重要内容。近距离接触的观众越来越多,看的戏剧影视的数量也会增加,自然而然的对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促使影视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准和要求。而背景的布景在现代戏剧影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布景已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作用,人们更多的认为,布景是由各种视听图像组成。目前,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就是抽象主义和写实主义。针对当下的戏剧影视,表现形式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背景和灯光综合作用越来越突出,是舞台剧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融入了舞台剧之中。灯光,可以将建筑布景之中的灯光阴影这一部分直接显现出来,甚至可以直接塑造其瞬间的各种戏剧性和动作。同时,灯光也是对舞台氛围进行自然营造的最佳实用工具,通过这一种有效的灯光营造,就一定能实现整个舞台内部空间的自然改变,所有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观看者的观感。针对艺术材料,非传统工艺的建筑材料已经在逐步推广,尤其是在建筑雕塑和建筑工程艺术绘画方面,合成材料就很有优势,合成材料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柔韧性的,就不仅可以在现代戏剧影视艺术建筑布景中可以广泛使用,在整体结构之中也可以得以广泛性的使用,同时,其中的整体建筑外观要创造出一种具有诗意一般的现代艺术文化氛围,融入现代戏剧思维以及文化元素,这样所创造出来的现代艺术建筑布景,相比于非传统建筑艺术材料绘画,其本身的外观视觉真实感更强。通过与现代戏剧中的人物、布景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充分表明戏剧人物本身的真实处境,也能够以此营造出相对应的戏剧氛围。

三、结语

总之,人们现在观看的戏剧电影越来越多,当代社会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包括了戏剧影视艺术的理性审美。随着时间流逝,戏剧影视中大量加入了美术艺术,使戏剧影视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鲜明,大大提高了戏剧电影的一种整体视觉效果,增强了戏剧影视所需要展现的一种文化氛围,给观众自身带来了新的视觉美感。戏剧和影视两者之间已经实现了互相融合,所以戏剧中美术艺术手法是必然,而两者的相互融合,也成为了我国戏剧影视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对当前中国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前景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才能够使美术艺术拥有辉煌的发展以及灿烂的艺术创作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砜,李博,李太保.新疆高等戏剧影视教育发展概述[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04):89-93.

[2]李春玲.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中的舞台妆设计[J].美与时代(中),2014(10):91-92.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5篇

一、依托学生社团,学以致用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鸡西大学社团自2000年创建以来,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在自己组织、自发开展各种活动中,锻炼了各项能力,提高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创建以来,已经开展了8届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既是社团成员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过去成果的总结,积极的奖励可以让社团中的每一名成员更乐于参与其中。选修影视鉴赏的学生大多都是对文学艺术比较感兴趣的同学,任课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各种社团之中,特别是电影社团、心泉文学社、梧桐雨戏剧社。影视鉴赏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有些学生想说没有时间去说,还有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善于在大家面前表达,他们愿意把自己的体会、想法诉诸笔端,可以把学生在影视鉴赏课上的心得、鉴赏文章、感悟推荐给文学社、戏剧社,定期展览,有些得到师生好评的文章,还推荐到校外发表。还有些学生,他们不善于写,但他们善于表演,可以让学生指导学生模仿经典影片中的经典片段,或者稍加改变,在戏剧社、电影社中的活动中表演,并且让那些掌声雷动的表演在学校的晚会中亮相。电影社团除了定期开展自己社团内的活动外,还每周给全校师生放映国内外的经典影片,让学生不再在留恋于录像厅、网吧,不再只关注言情片、恐怖片和神鬼片,在学校的电影院和同学一起安静地欣赏经典大片,2个小时不算长,但心灵随着彼得•帕克、伊安•马康纳、哈瑞•塔斯克尔、杰克、阿甘等人诗意地栖居着。

二、建立互动平台,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