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艺术工程

影视艺术工程范文精选

影视艺术工程

影视艺术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公共空间;沟通方法

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人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平台的提供上,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沟通方法。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该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也不断深入对该技术的认识,并且对于这项技术的运用范围也随之增加。此外,该技术还具备其他优势特征,比如适用度比较高、辐射范围广等等。不过因为某些技术的局限,从国内对于该项技术的运用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不少的现实问题,对其实际效果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而想要不断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深入了解该技术内涵,基于此来发现问题出现的根本所在,最终探究出具体的完善方法。

一、何为数字媒体艺术

相比于传统媒体形式来讲,数字媒体有很多的优势特征,其在实操当中的便捷性就是直接体现。不过因为本身数字媒体就分为不同的方面,并且设计到多种学科,涵盖范围十分广。从根本上来说,这项艺术是归属于艺术学当中的,不过相对于一般的艺术形式而言,在展现方法和传播方法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这项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渠道之上的,并且表现在视听语言的多元性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展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再版、在线和在场等方法,并且具体要素包括图片、音视频、动画、文本等等,所以本身就表现为多元化的艺术特点。该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结合目前的艺术理念进行融合发展,所以在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特征认识上,在表现艺术性的同时,还具备显著的技术性。从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来看,数字媒体艺术构成要素包括多个方面,造成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内容的划分标准上的差异性。其内容具体表现为数字图像艺术、网络艺术、数字游戏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等方面。

二、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交互设计

(一)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意为归属于城市群当中的开放空间体,能够给市民基于服务的固定场所。其中山水等自然环境也属于城市公共空间范畴,同时公园和停车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来讲,其指的是市民生活的核心场所,并且作为城市多元文化当中的主要渠道,而一般其特殊性和个性化都决定城市的特殊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通常会取决于公共空间建设的水平,所以,在城市管理范畴当中,近年来对于公共空间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想要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就必须推动城市公共空间朝着多样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城市需求的差异性进行针对化满足,让城市使用者拥有发言和选择的机会。在城市当中,不同的公共空间都有着具体的效用和功能,像跑步、健身、娱乐等需求,都要求这公共空间朝着多样化方向改变,同样这也是公共空间的主要价值之一。对于本地市民来说,他们的生活和公共区间是离不开的,甚至和公共空间的接触度最高,在这些公共空间当中完成生活所需和娱乐所需。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没有设计合理的公共空间,就很容易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最终削弱人们生活的激情。

(二)发展初期的公共设施交互设计

将马斯洛需求理论作为立足点,加上交互设计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把城市当中的公共设施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卫生安全服务类、休闲服务类、信息传达类和艺术服务类。而在最开始的公共设施当中,信息查询就包含其中。北京市在03年就设置了数字北京信息亭,并且在建设前期,还会对于辐射范围和方法进行普及和公布,极大的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比如市民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触屏交互界面达到主菜单当中,而在这个界面当中会有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社会网站链接,在这里面,市民可以不需要付费的就进行新闻浏览。同时,还建立了电子财务板块,市民可以在这一个界面当中完成水电燃气缴费,从而精简了缴费环节,提升了便捷性。政府一开始之所以会建设这一个设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不过在后续的实践当中,这个信息停的实践效用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并且表现出显著的工程师思维。同时,目前的平台上的功能在信息应用上不清晰。导致在信息亭使用起来并不简单,同时维护也比较复杂,在投资初期很难看到收益,并且在后续使用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显性和隐性的故障,最终形成闲置,造成公共设施废弃的情况。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科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随之提升。所以在建设公共设施的时候,运营主体主要保证扎实的技术支持,并且具备完善的数据系统,从而保证后续数据进行更新时,能够做到及时调整和优化。同时,还需要在投入之后,针对市民意见和意愿进行调研,推动公共设施朝着更加完善成熟的方向发展,在保障这些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用以外,还应减少城市废弃设施的数量。

三、结束语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城市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也离不开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以往的传统公共空间设施逐渐朝着交互功能方向发展,同时,公共设施的不断智能化使得与用户的联系更为频繁,也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也为后续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同时发现更多具备灵活、多变的交互媒体,并且将其体现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来。而数字媒体艺术对于城市空间建设来说也将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必将推动城市空间建设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桑宏鑫,王雨龙.数字媒体绿化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2):69-70.

[2]徐跃家,郝石盟,孙昊德.数字化媒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浅析[J].建筑创作,2018(05):152-158.

[3]王娜.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几种运用方式[D].中国美术学院,2018.

影视艺术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艺艺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陶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陶艺以其庞大的艺术背景为依托,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持续进行,而所有城市的规划建设都需要积极赋予一个城市特有的魅力和品位。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将现代陶艺融入公共建筑与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现代陶艺作为环境景观因素融入公共艺术建设,能使公共艺术建设具备较强的时代感和艺术感。环境陶艺具有特殊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艺术家的不断探寻。

一、拓展陶艺的文化性

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体现方式,需要同整体城市环境规划相呼应。所以,城市中的陶艺作品不但需要体现出城市的悠久文化,还需要体现出城市当前的风貌;不但要彰显民族特征,还需要提高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的赏析价值,彰显公共环境的和谐、自然之美。所以,陶艺创作者需要针对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性等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到陶艺创作的切入点,紧扣主题,令公共空间内陶艺作品展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产生丰富并活跃城市环境的效果,不但具备较高的艺术品位,还可以展现一定的人文精神,凸显环境陶艺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呼应。

二、拓展陶艺的观赏性

陶瓷是富有浓郁艺术气息的珍宝。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而言,需要更多考量陶艺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有的魅力。当前,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建筑楼层的逐渐增高,城市空间环境的单调感不断加剧,令人们产生视觉疲劳。而陶艺的自然性较为显著,可塑性较强,将其应用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可以优化城市环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陶艺作品不但能够让人们在城市环境中产生共鸣,还可以让人们在乏味的城市环境中享受到自然之美。而陶艺的美感和艺术欣赏价值需要人们不断挖掘。陶艺创作者不仅要把控好陶瓷的自然性,还要根据陶艺所处的环境进行陶瓷的色彩搭配,也需要考虑城市文化特征与时代特点,让相应的城市元素可以体现在陶艺中,让城市环境引发人们的共鸣。最关键的是,陶艺创作者需要掌握好陶艺的社会意境,让陶艺融入公共设计,使其不仅通俗易懂,还极富亲和力。

三、拓展陶艺的实用性

陶瓷作为文化艺术,也是物质的存在,具备实用性。城市建设能够体现出陶瓷的材质作用。公共艺术设计者应寻求陶瓷的艺术性、实用性,使陶瓷艺术形式在当前的生活氛围和建筑空间中体现特有的效果。对于公园建筑而言,通过将古典的粉彩瓷凳、瓷桌等设置在苍松劲柏中,可以获得犹如点睛之笔的效果,其宁静而高雅,不但能够给予人们艺术的享受,还可以让游客在休息时心生遐想。对于城市街道而言,陶瓷制作的路灯杆也能够赋予城市街道不同的文化艺术内涵。甚至旅游景点的垃圾桶,也可使用陶瓷制作。形态各异的卡通陶瓷垃圾桶,不但美观耐用,还具有陶瓷易清理的优点。临街建筑外墙也可利用陶瓷制作,如此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时常清洗外墙。

四、拓展陶艺的长久性

陶瓷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融入环境空间的长久性,通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陶艺本身具备较强的抗腐蚀能力,表面釉色长期保持光泽,不会出现褪色现象。真正体现美的作品可以跨越时代,艺术的感染性不会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反而会持续保持艺术魅力。如,古代的岩石壁画和半坡文化的彩陶等,现在看来依旧很美。陶艺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不只是为了装点和丰富公共艺术,其自身也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具备长久的艺术性。陶艺材质的特点在于具有天然性,通过水、土、火与人们建立了久远的亲和关系。陶瓷材质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长期保持公共艺术景观塑造的形象。当前,一些都市人由于生活节奏较快,内心十分压抑,感到特别孤独。因此,在公共场合中设置一件可以贴近自然、放松心情的艺术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由于陶艺具有天然属性,通过水的调节和火的改变,展现出特有的质感和人文关怀,让人们产生想要接近的冲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陶艺,不但可以让现代陶艺的自身价值得以展现,也为社会发展乃至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结语

当前,我国公共环境艺术的宏观规划逐步实施,较大程度地优化了公共环境。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陶艺,既能够创作形态、创作理念乃至创作思维符合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也可以给当代陶艺创作提供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黎.环境陶艺的互动性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段玉洁.城市文化中的公共艺术——对环境陶艺设计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思考.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2).

影视艺术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注浆技术;应用;施工工艺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不可避免会出现墙体裂缝、厨房卫生间污水渗透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发生,就需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引入注浆技术。建筑工程注浆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安全性,还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效率,为建筑工程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1注浆技术的实用性

注浆技术与传统加固方法相比具有实用性不可比拟的优势[1]。首先,建筑工程注浆技术施工工艺先进,在利用注浆技术进行墙体裂缝填补加固过程中,设备轻巧,操作过程简单快捷且适应性强;其次,注浆技术效果显著,注浆技术是通过墙体裂缝部位灌入浆液进行修补,在进行填补时,可以全面深入到每一个缝隙中,把缝隙填满,提高建筑物的稳固性,同时填补的浆液具又无污染、无毒等特点,可以更好保护环境;再次,注浆技术是一次性将浆液进行灌入,可以更好的对建筑物进行防水、防渗漏。最后,在建筑工程施工时,注浆技术应用便捷,施工方法简单,施工设备轻巧,且在进行注浆技术施工时,对周围环境要求低,无需通过特殊封闭处理,也不会对其他施工产生影响,同时建筑工程注浆技术施工方法简单,任何建筑施工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都能顺利完成作业,因此建筑工程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实用性。

2注浆技术的应用优点

2.1操作简便

建筑工程注浆技术是指用适当的方法将能固话的浆液注入岩土地基的裂缝中,通过置换、挤压、充填等方式改善物理力学的一种方法。在建筑工程注浆技术施工过程中,采用轻巧便捷的机器设备,能做到建筑施工影响范围小、加固范围大的目的,尤其在灌注上,适用于受周边施工环境限制无法采用常规方法施工的部位,使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便捷且又能适应多种环境条件。

2.2防水

建筑工程注浆技术与传统的建筑加固技术相比,具有耐劳性、粘连性高、综合性能好等特点。建筑工程注浆技术是把浆液灌入建筑混凝土裂缝中,使其填充密实,起到加固作用,因此在提高混凝土防水性方面有较大优势。在老化和腐蚀变性的混凝土中,利用注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其内部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达到混凝土内部粘连和补强效果,起到防水作用。

2.3防渗漏

建筑工程注浆技术与原有处理技术相结合,能使渗漏作用更好解决。建筑工程注浆技术是向混凝土裂缝中一次性注入浆液,且浆液填充非常密切,有效提升了混凝土结构整体防渗漏性。

3注浆技术的材料选择

3.1材料的特点

建筑工程注浆技术在选取材料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要选择抗老化性好、抗腐蚀性强的材料,保证在一些恶劣环境下能够进行建筑工程修补作业;二是选择的材料要简单化,方便建筑操作人员理解运用,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三是选择粘合性强,方便对墙体裂缝进行填补,保证建筑物稳固性,同时注浆材料粘合后,材料不要太坚硬,方便下次对建筑物进行修补;四是选择的注浆材料要具备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等特点,不仅可以保证用户的生命健康,还可以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最后是选择的材料必须有广泛的来源于价格的合理,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建筑施工成本。

3.2常用注浆材料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注浆材料有水泥-水玻璃浆、单液水泥浆、黏土水泥浆、化学浆液四种。其中水泥-水玻璃浆是进行注浆操作中最常见浆液,具备良好的水稳定性、能够结成胶结体。化学浆液是一种与真溶液相似、具备可注性强、粘度低、对凝胶时间准确把握性强等特点的一种特殊性溶液,但是化学浆液价格贵、有毒,且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化学浆液通常使用在颗粒浆液难以到达的地层中。

3.3有机高分子材料选择

在建筑工程注浆技术材料选择中,不但会选择常用注浆材料、选择硅酸盐以及其衍生物等为代表的无机高分子化合物,还会选择一些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并得到广泛应用。

4注浆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4.1混凝土部分

建筑工程注浆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应用中,通常指建筑梁、板、柱等重点结构中的应用。这些结构对建筑物安全稳固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混凝土裂缝中若不进行填补会造成巨大安全隐患,影响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在混凝土裂缝中使用注浆技术,要仔细观察裂缝位置,掌握裂缝断裂特点,在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注浆技术填补时,要找到最佳孔位,把孔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若孔径过小,会在填补过程中带来不方便;若孔径过大,会严重影响建筑物本身稳固性。空与空之间的距离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实际位置来决定空的深度,并在距离混凝提裂缝40mm处,涂上环氧胶,防止注浆过程中浆液外流。例如,在台州市建筑工程建设中,台州市就结合本身地址特点,应用了注浆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基地桩承载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化,而且还节省了工程造价,获得了高收益。

4.2卫生间、厨房部分

由于厨房和卫生间用水比较集中,在房屋建设中必然需要铺设排水管道,因此会经常发生渗漏、裂缝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对厨房和卫生间的防水措施。厨房和卫生间渗漏问题通常是通过房屋砖缝间出现,并形成厨房卫生墙面发潮或冒汗的情况。建筑施工人员对厨房、卫生间进行注浆过程中,要采用环氧注浆的方法。开凿砖缝处,并利用环氧砂浆进行嵌槽施工,在嵌槽内设置排水管道,在砖缝上设置小孔,通过小孔进行大量环氧砂浆灌入工作,等浆料强度到达72%左右时,在进行重复灌浆,这样缝隙中就不会留下空隙,从而避免厨房、卫生间渗漏、裂缝现象的发生。利用建筑工程注浆技术不仅可以强化厨房、卫生间防水层风水性能,还可以减少建筑工程成本,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物稳定性。

4.3墙体部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墙体经常会受到周边建筑结构的影响,例如温度过高,就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致使压檐墙与变形倍率会发生变化,墙体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就要选择抗剪度强、粘结了强的建筑工程注浆技术。在墙体门窗部位的窗框周围进行打孔,并在其底部加以固定,灌入浆液。在注浆结束后,还要采取办法对水泥本身具有的干缩性进行控制。最后,对一些建筑外墙,要在墙面进行打孔,通过注浆保证外墙密实度,提高外墙防水抗渗透能力。

4.4地下室部分

地下室建筑出现漏洞通常有外墙渗漏和后浇带渗漏两种情况。在地下室外墙渗漏中通常是由于建筑本身混凝土配置不合格、二次振捣工作不充分,混凝土外墙应水面厚和缺少相关维护措施造成的;后浇带渗漏问题通常是由墙体板后浇带没有做好防水措施、缺少地下室二级防水工作、不及时清理后浇带垃圾造成的。要解决地下室外墙渗漏和后浇带渗漏问题,就要采用建筑工程灌浆技术,按建筑工程灌浆技术施工工程程序,妥善处理。例如,地下室注浆技术需要严格按照地下室注浆技术工作流程进行,具体地下室注浆技术工作流程如表1。

5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注浆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解决建筑物墙体裂缝、地下室渗漏等问题,提升建筑物稳固性,从而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大力推广注浆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还能节约建筑施工成本,增强建筑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影视艺术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多元化;生活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跨界融合的产物,在城市中的表现有雕塑、园林艺术、建筑装饰、环境设计、城市家具、道路、标识、行为艺术等,它通过一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介入城市空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大众可以享受艺术、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并且激发自身的创作潜能并进行探索,提高大众的认知能力、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素养。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发展,在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就是城市化发展给公共艺术带来的可能性,挑战是如何去选择具有高品质的艺术、艺术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西方公共艺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定义内涵、媒介材质、表现方式以及运作模式,成为社会公众文化艺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品具有公共性,它体现在公共环境和公众欣赏上:好的城市公共艺术必须满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雕塑安放的自然环境、地形、树木、树种等,同时,体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欣赏水平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城市公共艺术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像大规模的公共艺术是纽约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重要因素一样,许多国内城市也在比葫芦画瓢,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些城市的管理决策者更希望城市的公共艺术像自己政绩的名片。面对国内出现的一些怪作,身为雕塑专业研究者或业界同行,如何解决好公共艺术对城市与生活的影响,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公众认可

公共艺术改变了城市,而城市也在改变着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面对城市中的过往人群而不是展览中的观众,因而不再是美术馆和画廊中的小众精华艺术,城市公共艺术面对的是大众,包括平时不去美术馆和画廊的人群,所以,它不再是资本独享的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属于不得不看的艺术。它如果不能打动人们,不能建立有效的针对性,或者不被解读者所理解,它也可能成为让人视而不见的艺术。对不同的持有各种职业价值观念的人群,它即是一种邂逅或是遭遇。对于不同的城市,它是一种美化,也是一种污染。它给予人们欣赏的权利,又剥夺了人们“不看”的权利。尤其是国内有些城市的城雕,那种不得不看的艺术,有时看到它,或许一天的好心情瞬间皆无。城市公共艺术最具公共性,尤其是对于那些难看的城市雕塑,有没有公众的参与很难保证。面对人来人往、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城市公共艺术品从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和问题。城市公共艺术同时也存在着能否与城市公共环境相互融合这么一个问题。是以和谐的方式融入,还是以颠覆的方式融入,都需要创作者进行相应的创作前调研。通常城市公共艺术大多是指以和谐的方式融入,强调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建筑、植被、历史、人文环境发生对应性的和谐关系,使艺术成为城市和谐的因素之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需要持有不同艺术世界观与艺术方法论的艺术家的共同参与,从而体现公共艺术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城市公共艺术与当地艺术一样,是问题中的艺术,因而充满了活力、挑战与试验性。城市雕塑这样的公共艺术需要与生活脉动、生活方式乃至人群流动相结合。艺术家完全可以设计些实际的东西,比如设计河面上的小桥、街心公园里的座椅、路边的候车亭、给孩子玩的滑梯。公共艺术对环境的介入需要“前置”,给建好的小区做加法很麻烦。好的公共艺术应该是考察之后的再创造,渗入片区的规划中,不是随便在公园、绿地摆几个雕塑就行。

二、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历史文化

公共艺术连接城市生活的过去与未来,城市频繁的人流跨越思想观念和文化界限的碰撞与实验,繁荣了中国人的生活,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创造性心扉,激活了社会运行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和行为准则。城市现代化不是拆除旧建筑,更不是破坏古文物,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给这座城市以灵魂,不仅能让城市变得更加漂亮,也能更富有历史气息。公共艺术制作者也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空间状况是好的,而什么样的会限制现代艺术家的工作。西安市街道保护得很好,不过正由于它们受到了保护,所以没有那么多可发挥的空间。陕西省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宁愿保护其历史遗产,也不愿投资当代艺术,这是有理可依的———西安古城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其实,城市空间里的公共艺术是开放的,是可以渗透的,如同内墙和外墙都可以有沟通。由于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自然这些艺术品也是面向大众的,不能把艺术当作高于大众生活其他方面的东西来“尊重”它们,而封闭起来认为是对一种艺术品的保护,如同将兵马俑为了保护而封存,人们看不到先辈们几千年前的雕塑巨篇一样。事实上,关于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人们一直都在交流中,无论是深层次或是浅层次,或者只是多看了一眼,大多展示的公共艺术品都将早晚贴上历史的标签,只是好的作品永远值得人们留恋。

三、城市公共艺术需要保障措施

关于城市公共艺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让一座城市增光添彩,另一方面也能让城市蒙羞。一个城市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从公共艺术品味以及对待公共艺术品态度和状况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只是,随着一些官员以政绩形象为出发点,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将城市公共艺术当作一块遮羞布。如果大家都能把艺术当作是提升道德意义的东西,如果人们对公共艺术不够重视的话,那么城市的品质会下降很快。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像亚洲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贫富差距等。各大城市都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且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都会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幸福感,否则,面对再好的城市公共艺术品,一些市民为了渲泄对城市管理者或政府的不满,损坏城市公共艺术品的行为不断出现,诸如,郑州市紫荆山公园里的一组12座生肖属相石质雕刻作品,原本生龙活虎,造型形象逼真,当年出现时很受人们欢迎。然而,在此置放没有几年损坏得不成样子。这无疑让进过公园的人们看到心里不愉快,对于外地人来说,无疑影响了郑州的城市形象,对于创作者来说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让人心痛。公共艺术品是必须面向公众的,这些在创作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并且时常在发生着,建立城市公共艺术保护措施也非常必要。

四、城市公共艺术需要评审制度

城市公共艺术需要活力,而非功利性。城市公共艺术品没有生命,如果不遭受人为或者自然的破坏,对于质地硬材来说,存放上千年都不成问题,历史上保存几千年的雕塑依旧让人敬畏。而建设公共艺术品,需要投入资金,甚至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人们之所以仍旧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去制作,是因为没有比永恒艺术更好的东西来纪念生命。当今的“公共艺术”循着当代艺术发展的脚步,早已脱离了仅仅只是优化环境的美术雕塑物,也除去了仅作为建筑附庸的视觉陪衬物,更退去了那纪念伟人而立像的精神地标物。挺身而进的是创造时代意义,转化成为能体现社会思辨的载体,但要在公共的空间、开放的场域内,让艺术能实践理想,既作为表述思想的个体,又兼容愉悦感官的本质,唯有亲身试炼,直接面对公众的平台,甚至踏入商业修罗场,来迎面接受各方各界的检验和评判。譬如,郑州中原福塔广场一对石雕猪,两只圆脸大耳朵肥嘟嘟的卡通猪动作奇特:其中一只趴在抱枕上坦胸露乳,而另一只跪在它的身后像是在“捶背”。对此,有网友质疑“耍流氓”,批其“有伤风化”。实际上该雕塑是“小猪在给妈妈捶背”,体现的是“孝顺”。游客说小猪在“耍流氓”,说明游客在游玩中很有搞笑的眼光和娱乐的思维。不过,城市雕塑放置在公共场所,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就得接受所有人的评判。当公众认为某一城市雕塑产生较大歧义时,不管设计者的出发点如何,有关部门在反思之前,都应立即将其关进冷宫。当一个城市或地区追逐流行元素的热情远超对民族精神的尊重时,便会突破文化审美的边界,使城市丧失传统美感。许多大中城市都热衷于建造能代表本市特色的城市雕塑,规模越来越大,耗资也水涨船高。面对时下大量城市流行“造像”风,决策者希望通过雕塑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以最快的速度让城市光鲜起来,让城市品位看起来似乎更高。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城市的标志,是一个慢活,不要。诚然,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然而如果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反而是一种浮躁心理的表现。区域标志性的雕塑是最难表达的,不能也不用刻意,更不是越大越壮观就越好。诸如城市雕塑作品,需要创作上一目了然,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城市雕塑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艺术特质与贴近群众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要提升城市雕塑的平均质量,至少在程序上做到更公平和包容更多的美学观点,完全可以引用两级评审制度,即各界专家组成专业评审组,从备选方案中评选出入围者,再征求民意选出获胜者,然后制作安装即可。也可以把这个程序颠倒过来,先公众投票入围者,专家评审再选出获胜者。总之,公共艺术作为与社会发生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本身不是单纯美化城市,它的创作不是被动式的,更多是对社会现象提出问题,认识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思考与提问,是公共艺术之于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它在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与作用的同时,它与城市生活相融,可以塑造特色化的商业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品质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它超越了传统艺术机构白盒子式的空间与形制局限,为扶持艺术、激励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机遇,有利于艺术理念的传播,同时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赢得了更广泛的观众,使公众免费享有平等欣赏艺术的机会。公共艺术也因其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占据而主动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人们消费视觉文化的载体,对公众视觉经验产生影响,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感知力和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宁.国外公共艺术漫谈[J].中国美术,2016,(02):150-155.

[2]陈涛.无感!公共艺术沦为“城市插花”[N].北京日报,2016-10-31:(11).

[3]潘力.地方重塑:公共艺术推进城市发展[J].创意设计源,2016,(02):28-32.

影视艺术工程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交通公共艺术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建设的要求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当迫切。公共艺术合理地融入到城市交通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环境的质量和人文品质。本文从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三个方面来阐释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市民在城市中上班、购物、旅游或散步,沿途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组毫无关系的景象,从中却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城市印象。而当前,随着城市车辆的剧增,由此而导致城市道路迅速扩张及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立交桥不断增加,再加上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主导,城市交通整体上呈现一种生硬、冷漠的面孔,城市间的差异性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城市交通环境,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交通与艺术的结合,在国际上已得到高度重视。首届城市艺术与公共交通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在英国的威克菲尔德举行,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促使从事公共领域建设的人士理解艺术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提倡和推动公共领域的设计活动。

城市交通按道路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机动车道:快速路、轨道交通、城市与城市间连接的高速公路等;2.非机动车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

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主要应考虑如下几点:

一、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形象上应突出其鲜明的个性,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同时其设置应以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为前提,不能对司机及行人构成视觉和交通上的阻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如果因公共艺术的设置而影响了交通,反而就失去了这种做法的意义。

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欲达到可识别性与安全性的相互统一,必须把握好“速度”这一关键要素。速度的变化带给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公共艺术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速度,公共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哈密尔顿(Hamieton)和瑟斯顿(Thurstone)作过关于高速运动时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研究,他们从研究中推导出五条定理:1.注意力加倍集中;2.注意焦点引向远方;3.视野缩小;4.前景细部开始模糊;5.视觉变得迟钝。基于行人在高速运动时的视觉感知特征,在机动车运行的交通环境中,应注重公共艺术整体色块,强调外轮廓线及阴影效果,以简约化、大尺度、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为主。相反,在非机动车道,如步行街、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以低速度行走的交通环境中,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购物、散步、休闲、观赏等活动上,公共艺术主要可汇同高品质的路面铺装、艺术化的植物选择与造型、道路构筑物形态与色彩的塑造等。在这类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更注重细节、情趣乃至引人深思。在北京新建成的SOHO后街设置了一系列“蓝色现代人”的公共艺术品,分别设置在各交通路口的交界处,适宜的尺度、抽象的人物剪影及鲜亮的蓝色调与周围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映成趣。同时,在剪影的两侧绘有街区的平面示意图,集可识别性、安全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二、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主要是就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而言,公共设施作为公共艺术及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但以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它的功能性及技术性,却忽视了人性化及艺术化的因素。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应该与市民的审美价值相统一,使市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结合成整体。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中一件公共性很强的物品,如果其造型和一个城市的风格、文化、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成为一件妙趣横生的艺术品,它将表现出一个城市交通环境独特的性格和表情,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品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及人文色彩的外在表现。

三、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

中国古人有所谓“橘化为枳”的说法,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公共艺术与其场所的关系。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适性的艺术,而是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及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美国波士顿地铁系统中的波特站,当人们进入站内,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在入口处、电梯的扶手及月台上见到一个戴礼服手套的铁手,该作品的作者喻美奇(MagsHarris)表示,她发现交通接待处的失物招领以手套最多,因此她选择手套作为“地铁文化”,同时借着人们所熟悉的物品制造惊奇感,以舒缓人们进入地下的沉闷感,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实地文化特性。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应当切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明晰当地人群公共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情形,进而加强该区域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保障城市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场所的历史文化特质。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由于“全球化”所导致的“天下大同”及“地方性文化”的消失与淡化,保持和加强地域间的区域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就显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以上几点构成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建构的基础,同时,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应用离不开与城市规划、建筑在计划实施中的协调、合作,其艺术性、人文性的实现必须与空间功能规划相统一,与建筑环境相适应。此外,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建设还将涉及到公众及艺术家的参与、相关法律程序的建设、建后的管理与保护等诸多问题,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并受其制约。但制约既是限制又是规定,同时也是能够获得自由的途径。优秀的公共艺术应用到城市交通环境中,中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将成为一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其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