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成果

经济建设成果

经济建设成果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1篇

发挥综合学科优势为提升广东核心竞争力提供科研支持

北京大学是一所文理医工综合性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若干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及软科学上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学校以国家重大研究课题为依托,密切围绕广东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通过深圳研究生院联系校本部积极承担支撑广东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近几年来,学校已承担科研开发项目250余项,项目合同金额超过9000万元。

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地区特色,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三个重点实验室:一是由北大长江学者杨震教授、邓宏魁教授等多名学术带头人在深圳共同组建的由理论计算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从事抗癌、抗病毒方面的研究,目前正进一步推动广东省禽流感和乙肝防治的研究工作;二是针对广东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建立的集成微系统科学工程与应用实验室,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构建教学科研平台,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整合在环境、海洋、大气、水资源研究等多个实验室的研究力量,建立的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将海岸与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等多个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深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研究平台,为建设绿色城市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

北京大学在与广东省建立创新平台过程中,注重引入北京大学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为广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深圳设立了分室,主要开展了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研究、分子微生物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室内空气污染模拟及控制技术等研究工作;深圳北大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系统整合、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高端领域的研究项目;深圳北大SOC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已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技术平台。

北京大学十分重视加强与其他研究机构在粤联合展开科技攻关,形成多方互动的良好局面。2005年底,北京大学工学院与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研究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工业模拟与工业计算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联合支持广东省工业的调整优化升级,促进了学科发展。

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整体科研水平,北京大学在广东地区已建和在建的各类实验室、承担的大量与地区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科研工作正为广东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清华大学

多渠道、多形式共建创新平台探索省校合作新机制

清华大学与广东省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1994年广东省就与清华大学创立了“广东清华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十余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省校双方在各类人才培训以及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合作新机制、新方法,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1994年创立的“广东清华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开始,在探索产学研结合,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思想指导下,清华大学以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己任,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立了“两院两园一港”,创造了多种合作模式。

“两院”分别是1996年与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及2000年清华大学在深圳成立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两园”分别是2000年在珠海成立的“珠海清华科技园”和2003年在南海成立的“广东南海数字媒体工业园”;“一港”是2001年成立的“深圳清华信息港”。

清华大学还针对广东省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各自优势,建立了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模式。目前,学校已与广东省十余家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另外,在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中,吸纳一部分企业加入“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并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深层次的、具有个性化的服务,这也是清华大学为企业服务的一种探索,目前,在国内150家成员单位中,广东省已有包括华为、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十余家企业加入到该“委员会”之中。

经过几年来的产学研合作,清华大学在发挥研究型大学综合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学校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每年还为企业培训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并形成了大批的专利技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成立,不仅使学校一大批成果如“数字电视与多媒体”、“高性能安全路由器”、“石英晶体力敏传感器”等项目在广东实现了产业化,同时也为学校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以及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有意义的工作。

从2005年起,清华大学(包括下属机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广东省的横向科技合作经费每年接近1亿元。通过十多年来的合作与交流,清华在广东省的年合作项目已达100项左右。同时,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广东省进行了产业化,仅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每年就有超过15项成果实现产业化,直接由技术创新产生的价值超过10亿元。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先后有310家企业入驻孵化,企业在孵期间,销售额增加7.8倍,利润增加8.1倍,发展速度是社会上同类公司的6倍,一年的总产值就超过100亿元。通过合作,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了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业环境,为国内其他著名大学来深圳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

“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运作

推进与广东的产学研合作

从“十五”尤其是省部合作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己与华为、富士康、中兴、创维等一批广东省内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完成为这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开发项目300多项,研发经费近2亿元,为地方培训各类技术人才3000余人。

面向区域创新,搭建为地方服务的产学研结合平台

学校将与东莞市政府共建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是为适应东莞市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而策划的,其目的是提升东莞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为建好东莞研究院,学校多次组织专家对东莞电子信息、模具等主导行业进行产业需求的调研,明确了研究院的发展定位。按照双方共建协议,东莞研究院将由东莞市政府投资1.2亿元,对研究院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并予以政策、财政支持;华中科技大学以技术、人才等智力资本进行投入,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重点倾斜。建成后的东莞研究院将以具有东莞市区域经济特点的注塑机械、制鞋机械、木工机械、纺织机械、模具制造装备、电子制造装备等行业为重点,以数控鞋楦机、高档数控木工机械、电脑针织机、数控通用机械以及高亮度LED管芯分选成套装备等行业急需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装备为突破口,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转化、产业化的技术服务以及人才培训。

面向政府科技计划,加强与广东企业的产学研结合

在今年省部合作计划的申报中,学校组织有关院系、课题组,深入把握产业技术需求,与学校优势科研领域相结合,以及发挥深圳、东莞和佛山研究院的依托和窗口作用,与相关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进行联合申报,共申报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32项,涉及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及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

在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中,今年学校共组织了10个项目参与竞标,其中与佛山诚丰模具联合投标,投标项目“汽车铝合金精密级进模制造技术”中标,经费130万元。

在广东省科技计划的科技馆重点工程项目中,学校2006年与广东科学中心签订承担广东科学中心“实验与发现”和“数码世界”的设计、开发和制作,合同经费约5000万元。学校还承担完成了东莞科学技术博物馆“现代制造技术”的设计、制作,项目经费500多万元。

面向企业技术需求,支撑企业技术创新

在与广东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中,学校着力实施大企业合作战略,加强与广东省内的大企业合作,目前己经与深圳华为、富士康、中兴通讯、唯冠集团、创维集团、格力集团、美的集团、科达机电、志成冠军等一批大型企业和行业内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与深圳华为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近几年来学校累计获得华为委托的基金项目及其它合作项目支持经费近千万元。

此外,与东莞志诚冠军公司共建技术中心和博士后产业基地,成功合作开发出多种大功率不间断电源,5年内先后填补5项国家空白,其中“10―120KVAUPS NS冗余并联系统”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2001年度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销售收入实现每年30%以上增长,而且50%以上的利润来自新产品。到2005年,企业总产值和利润分别比产学研合作前增长4倍和10倍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华中科大十分重视与广东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共建技术中心的高端产学研合作。目前,己与广东省内的企业共建技术中心13个,获研发经费3000多万元,其中,仅在佛山地区,就与佛山科信达联合成立了机电制造技术中心,与佛山圣都模具联合成立了模具技术中心,与佛山兆宝激光联合成立了激光技术中心等,通过这些更紧密的合作,不仅为企业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还为企业培训了大量的技术人员。

北京科技大学

打造四大平台服务创新型广东建设

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打造高新技术平台

2005年1月,北京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确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工程等领域开展合作。2006年8月7日,北京―香港科大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的成立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优势,紧紧抓住广东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转移的时机,立足南沙,面向珠三角地区高新企业发展需求,整合北京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科技优势资源,在材料、能源、电子、石化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资讯交流、技术服务等工作。通过培养地区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开展工业技术应用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壮大培育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力量。

目前,北京―香港科大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就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开发、企业孵化、资讯交流与技术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相关政府部门也给与联合研究中心以大力支持,霍英东基金会资助研究中心的第一批启动资金达到480万元。

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打造行业发展平台

2006年11月3日,广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成立。这是北科大与广钢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南沙地区首个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作为技术支撑的产学研结合体。联合研发中心将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开发及产业化研究;非钢产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信息交流与技术服务;培养科研、生产、设计、管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承担国家、省市科技研究项目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十一五”期间,广钢集团公司把北科大作为钢铁业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支撑单位,北科大结合广钢的实际就冶金企业的前瞻性课题展开研究,围绕广钢的技术难题展开技术攻关,促进广钢的工艺更新与技术进步,加快广钢的技术升级与改造,并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等领域进行联合开发。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应用型研究开发平台

广州中科院工研院―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加工技术研究中心是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北京科技大学为提高珠三角地区区域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工业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于2006年10月11日成立的。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材料制备、变形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开发。2006年度,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先期投入1000万元作为实验室建设与项目研发经费,北京科技大学以品牌、技术、人员投入为主开展材料与加工技术的研发。研究中心的管理模式将参照德国佛朗恩霍夫下属研究所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适合珠三角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型产学研模式,打造广东省应用型研究开发平台。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打造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平台

北京科技大学佛山研究院是由广东佛山市政府和北京科技大学于2006年11月28日成立的。致力于打造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佛山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和佛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佛山研究院的成立对于促进市校双方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院将以平台为依托、项目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争取经过3年时间在佛山合作建设一个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项目、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为佛山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佛山市政府拟拿出专项经费支持研究院建设。佛山研究院成立标志着北京科技大学服务创新型广东建设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中山大学

强化技术创新为广东经济发展做贡献

建立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山大学高度重视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在科学技术领域,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延伸,力求形成上、中、下游一条龙配套,积极主动地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是目前是我国最大的铝塑复合管生产基地,其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山大学与日丰公司在化学交联聚乙烯管材的专用材料方面展开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加工技术和工艺路线的改进提高交联管材专用料的挤出速率,使管材达到所要求的交联度和交联均匀性,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日丰公司交联聚乙烯管材的年销售额从2004年的20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亿元,利润增加800万元。

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和长效合作机制。学校的应用学科瞄准行业需求,立足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面临的共性科研问题,中山大学与企业共建了十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去,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做出了贡献。同时,学校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增强了中山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服务能力。

例如,为配合“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的实施,广东省六部门于2006年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落户在中山大学东校区。中山大学作为中心的主要建设单位,联合TCL、华为、创维、广东移动、新浪、英特尔、微软等32家企业组建数字家庭产学研联盟,通过对技术开发商、综合设备商、系统设备商以及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优势整合,为成功实现广东数字家庭的“岭南模式”做出不懈的努力。

截至2007年3月,在数字家庭领域,以中山大学为主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达137项,主持参与3项地方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在基于Cable TV的双向传输关键技术、数字家庭互联互通网络通信技术、面向数字家庭行业的嵌入式软件技术、移动图形图像处理与传输技术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方向上产生重大突破。围绕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南海区试点工作开发的双模数字家庭网关产品,计划在今年6月进入试产阶段。预计三年后,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的省内用户规模将达到100万,在硬件产品、互动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预计可产生超过38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带动超过100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

建立全面校市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中山大学与佛山、肇庆、湛江、潮州、东莞、始兴等县市建立了校市县全面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山大学还加强了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2004年7月 与福建、江西、云南、海南四个省政府和企业签署四项协议书,共谋发展,项目进展良好。2004年9月,中山大学又与广西河池市签署了《广西地道药材GAP研究》等项目的技术开发协议,标志着中山大学在推动“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科研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又一次成为广东高校中的先行者,为高校与区域城市间合作开拓一条新的思路。

中国农业大学

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广东现代农业发展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和广东省签署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精神,落实高校“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参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建设实践,促进科技力量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国农业大学积极组织专家深入广东调研,提出“柚树丰产、优质树形改造及配套技术”、“优质葡萄酒酿造关键技术”等适应广东产业化的项目10余项。旨在通过积极合作,集成优势资源,加速农产品加工保鲜的科技成果在广东省的孵化和转化,学校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共同承担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创新研发中心” 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教育部依托学校建立的“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在广东成立了分中心,将更好地利用广东的特色果蔬资源,发挥学校在果蔬加工领域的优势与广东农业科学院区域研究的优势,共同开展华南特色果蔬加工与产品开发研究,促进华南特色果蔬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6年,为了总结经验,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快学校“十一五”时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学校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服务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行动纲要》。提出“创新机制,政策激励。科技引领,地校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科学规划,注重实效”,要从政策上、机制体制建设上保障学校服务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学校还提出了新时期设立的“特聘农业推广教授”制度的构想,采取学校直接与企业、基层乡镇结合或针对具体产业开展应用技术推广,并通过政策,鼓励专家教授深入农业一线开展科学技术推广工作,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东南大学

到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去开创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

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

产学研合作要想取得积极的成效,必须经历一个连贯的、整体的、长期的合作过程,而不能是一个孤立的、零散的、短暂的行为。产学研合作的持久、深入开展,要求合作各方必须主动协调好与其他合作主体的关系,也必须协调好内部各参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东南大学认识到,建立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必须用制度切实保护广大教师的利益,提高其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减轻这些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扩大其研究生培养数量;对广东政府项目实施纵向管理,将其视为等同于国家纵向科研项目;为鼓励教师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门设立了重大项目岗,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到校经费超过300万元以上项目,经项目负责人申请可以设立1个正高岗,2个副高岗,并相应降低其职称晋升论文要求;对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可以酌情考虑降低学校管理费1%~2%;对建立的产学研平台,纳入学校科研基地管理,使其管理更加规范化。

建立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是确保产学研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

产学研合作各方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和保障,合作热情和活动必将受到限制。作为合作的一方,东南大学始终认为,将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体现于企业发展之中,将学校的高技术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是高等学校的职责所在,也就是学校最大的利益。在合作和服务的过程中,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得到提升,并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例如东大-华为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1999年3月。该中心目前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等合作的重要平台,成绩非常显著,为华为公司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华为公司的科技进步,到目前为止,双方已共同签订科技合作项目40多项,总经费达1000多万元。而华为公司通过该平台资助东南大学学生科技和学术活动达20多次,资助经费5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大学的教学工作。

建立优势学科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机制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迅速发展,在家电、信息通讯、电子等产业领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但随着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广东的产业也面临升级换代问题,因此对高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东南大学瞄准了这种需求,主动布局,组织优势学科领域专家积极参与广东产学研合作。1996年学校整合了计算机、电子电气、控制和机械等多个学科与广东华宝空调公司合作开发的“CIMS工程”,为华宝空调公司进行科学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获得巨大成功并作为示范推广到多家企业,该项目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最先进的节能灯生产线成果在广东佛山8家企业实施转化,在佛山地区形成了一个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学校制冷学科与广东多家空调制造企业均有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了它们的产品档次,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合作均是基于东南大学优势学科与广东优势产业,推动了广东家电业的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2篇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较早的经济类专业之一。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并首创贸易经济专业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经历了60年的兴衰演变[2]。随着现代商业的低碳化发展和流通业战略性产业地位的不断确立,以及贸易经济特色人才需求的不断増加,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也越发显现其重要性。

 

一、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以贸易理论与实务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贸易经济实验室、商务实习基地为基础的实践培训体系;坚持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的“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贸易实务为切入点,注重内外贸、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以及贸易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贸易实践操作能力。

 

二、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应坚持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夯实专业基础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基本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以内外贸的一体化、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为基点,拓宽专业面,适应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扩大化、范围的广域化的新环境。从夯实贸易的一般性的基础理论出发,构建贸易经济的核心理论教学体系。同时,应主动适应国内贸易经济领域人才需求的特点,提高贸易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改革,并稳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材建设,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和学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凝练实效性强的特色方向,増强专业柔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下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凝练实效性较强的特色方向,开设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特色专业方向的确立既要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特点,又要与国内同类高校有所区别,更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专业建设的历史沉淀,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方向。在方向设置上,可以根据目前我国商贸业和中介业发展迅速的特点,设置“连锁与特许经营”、“商业中介”、“地产金融”、“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拓宽学科领域的需要,可以设置“国际物流”、“网络贸易”、“期货交易理论与实务”等交叉学科方向。

 

(三)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教学改革应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入手[4]。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三型”人才培养目标、、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三结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建立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与效果、科研状况等进行常规化考核。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初中末”三期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事故追究制度、评优与年度考核制度以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多方面措施。

 

课程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应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拓展专业知识面,构建“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学科体系,以及更加注重专业素质、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必须保证质量,重点课程和专业主干课必须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在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上,实行学生、同行专家和教务主管部门等多主体的教学评价制度,安排多层次的专题座谈会,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四)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管理

 

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五个方面(见表1)。此外,还应安排其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专题社会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总结机制。

 

三、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根据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可以从六个方面设计专业建设内容。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新教材建设一方面,课程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突出连锁与特许经营、网络贸易、现代期货交易、会展经济和房地产金融等特色方向。另一方面,抓好贸易经济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组建设。切实落实课程组成员,有计划、分工明确的完成相关课程建设。在具体课程上,认真做好《贸易经济学》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创建工作;大力开展专门的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特别是《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现代物流学》、《期货理论与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同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突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深入开展实验课程建设,对《电子商务概论》、《现代物流学》、《网络营销》和《期货理论与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国内知名出版社的联系,促进新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二)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内外贸一线企业进行学习交流,或进驻相关事业部门挂职锻炼的培养机制,并积极吸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线业务人员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校友到学校兼职授课或做互动交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积极促进师资队伍攻读高学位、出国访问,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事业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国际化教师队伍。

 

(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强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可邀请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内外贸企业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研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科学设计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正确处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之间的关系,实现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情况的变化,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应力求跟踪贸易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切实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双语教学、实验课、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改进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确保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融合,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渗透。

 

(四)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结合本专业己有的研究基础和成果,抓住本校设置的特色研究方向,持续开展科研创新团队工作和科学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标。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加强与国内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开展校际专业建设的研讨活动,不定期举行或参加高规格、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促进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对外交流和专业发展。

 

四、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讲求专业建设的实效性,重视专业建设的实际收益。

 

(一)社会效益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1)培养贸易经济专门人才,专业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贸易经济专业必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贸易经济、商业经济各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2)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旁侧效应,贸易经济特色专业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和影响所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高校通常会同地方商务厅(局)建立密切联系,为本地及周边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从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办学效益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办学效益(1)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累成熟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2)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形成一支优秀的贸易经济教学团队,组建一支配合效率高、创新意识强、教研水平高的课程组,形成研究能力强、成果转化快和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团队;(3)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能有效推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4)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案,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5)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完善贸易经济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实验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三)推广效益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性理念;适用性;美观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在如今的建筑设计中,影响建筑经济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适用性影响建筑的经济性,二是,美观性影响建筑的经济性,三是,安全性影响着建筑的经济性。主要是上述的三方面对建筑的经济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对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适用性

所谓的适用性就是指建筑的合理用途,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适度性。一个建筑的适用性受着经济的制约。一个建筑进行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一个建筑的适用性是评价一个建筑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在进行建设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满足建筑的适用性,然后根据建设的实际的需求选取其他的设计上的标准[1]。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建筑满足了适用性,但是不一定满足经济性,但是一个不适用的建筑肯定是不经济的。如果一个建筑的设计定位脱离了人们的一定的实际生活水平,而过分的追求奢华,高标准,是不适用的,也是不经济的。如果这个建筑的设计只能够满足少数人对于适用的标准,而却满足不了多数人对于适用性的要求,一方面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也是不经济的。由此可见,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适用性与经济性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如果单方面的只考虑建筑的适用性,而大大的忽视了建筑的经济性,就会造成严重的成本超支,不利于建筑企业在建筑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2]。但是,如果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只是单方面的考虑建筑的经济性,而忽视了建筑的适用性,那个成本是最大的节约了,建筑建造出来之后不具有适用性,没有人居住或者使用,是更大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只有在充分的考虑适用性的前提下,再通过最为科学的设计手段不断的提高建筑的经济性,进而促进效益的最大化。

2美观性

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建筑本身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上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观性。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层次上的要求,面对建筑也是如此,不仅关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要求其具备美观性和观赏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建筑的美观性。美观性必须建立在建筑物的经济和适用的基础之上,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建筑物的美观性而大大的忽视了建筑的经济适用性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消耗,建筑的美观性消减,而建筑也不具备很好的经济性和适用性,那么也不会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3]。一个建筑物即使再美,却使使用者在经济上有巨大的压力,也是无法满足使用的需求的。由此可见,一个建筑物的美观性与经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如果单方面的考虑建筑的美观性,而没有充分的考虑建筑物的经济性,会造成很大的成本上的投入,过高的成本一方面无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一方面也会增加使用者的经济上的负担,在这样的建筑物中无法找到美观性和经济性的完美的契合点。如果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只是单方面的考虑建筑的经济性,如何最大的节约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上的效益,但是却忽略了建筑的美观性,无法满足人们的观赏性,不具备观赏性的建筑是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的,这样即使在成本上控制的很好,但是建筑企业也是无法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将建筑设计的美观性和经济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既能确保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还能够不断的满足经济上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经济上的效益。促进建筑的长远发展。

3 安全性

在进行建筑适用的过程中,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建筑的安全性。尤其随着如今豆腐渣工程的增多,人们在使用建筑物的时候,更为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确保建筑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一个建筑只有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性,才能够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才能够确保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任何一个建筑,如果不具备安全性,是没有经济效益可谈的。 “安全”也应该作为建筑设计的方针之一为大家所重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新建筑材料不断的应用到建筑当中,并且建筑的高度和跨度也越来的越大,建筑的安全问题受到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建筑的设计人员不能将建筑的设计看作是随心所欲的艺术作品,而大大的弱化建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要素,这样即使是再美观在舒适的建筑也迟早会出现问题的。一个建筑物如果达不到坚固耐用的标准,会造成严重的使用年限缩短的问题,也势必会造成经济成本的增加,也会严重的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秩序。如果一个建筑物由于安全水平较低,那么迟早会造成建筑事故,而这些损失是难于估计的。因由此可见,建筑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密不可分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如果单方面的只考虑建筑的经济性,只考虑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经济成本,获取经济效益,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上偷工减料,那个势必会造成安全问题,也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如果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建筑的安全性,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安全,无限制的加大经济上的投入,请最优秀的设计师进行设计,购买最先进的施工设备,购买最优质的建筑材料,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很大的成本的支出,安全性是确保了但是却没有兼顾经济性,这种做法也是非常的不科学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将两者进行很好的有机的结合,既能够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确保使用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是确保在建筑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企业长远的发展。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的理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影响建筑经济性的因素主要有适用性,美观性和安全性。这三个因素与建筑的经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将建筑的经济性、适用性、美观性和安全性进行有机的结合,确保建筑具备了适用性,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确保建筑具备美观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够确保建筑具备安全性,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方式,尽量的节约建筑的成本开支,尽最大努力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优化和升级,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建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李志鸢. 建筑的经济性在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应用[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经济发展服务途径服务方式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是企业改革的驱动器,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因而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中心。早在19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就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龙头工作,从其建设内容上来看,包含了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内容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

1地方经济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

1.1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1)财政建设资金的投入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主管部门,近几年虽然开始实行收费制,但这只能是对高校办学成本的一种补偿。所以地方经济的投入及对本地区高校建设的发展牵动作用十分重要。比如,我国地方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而在西部如、新疆、宁夏等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2)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因素,特别是对地方院校。受地利、人和之便,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出路和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来源的主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出路及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1.2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

受历史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的设立都是由所在部委直接设立的,并直接为所在行业的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即行业办学,行业办学为行业服务的模式。如北京科技大学主要为首钢培养人才,湖北汽车学院主要为二汽培养人才。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痕迹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除,高校的人才输出与科研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对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而言,其主要的人才来源和帮助其开展科技创新的高校也是单一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也就是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2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式与途径

2.1科技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1)开展基础与高技术研究,进行高新技术储备。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是关于科学探索和高技术前沿的研究,是产生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和源头。任何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及其转化的实现,都是以基础、高技术研究的突破为前提的。

(2)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科研水平高,实验手段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而企业直接面对生产第一线,生产能力强、销售网络畅通,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与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现在很多企业由于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或出于想节约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往往直接面对社会公开招标,而高校教师由于集多种优势于一身,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受益者。

(3)直接转让学科建设科技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成功率还不高,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也不健全,且起步晚、发展慢,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各行各业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风险抵御能力也较弱等,这些都使科研成果转让和推广困难重重。

(4)直接参与重大工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部级、省部级重点、重大工程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农网改造工程、中国武汉光谷、政务信息化建设、武汉轻轨等多个国家和省市重点、重大项目的建设。仅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

(5)创办科技公司。在我国由于长期形成的企业专司生产、科研院所负责研究的模式,导致了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应用主体,缺乏技术的吸纳能力,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鉴于此,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自我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6)派驻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搞技术更新、产品开发,提高地方企业、政府机关的经营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效果。

(7)政策、技术咨询。一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发的重大问题;二是开展决策咨询服务;三是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四是服务于地方旅游资源开发。

2.2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1)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产品进入市场,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产品”滞销,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支配下,长江大学按照“厚口径、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为社会培养8.8万名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教学、临床医疗、行政管理、商业贸易等各个领域,很多已经成为知名学者、专家、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和企业家。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突破20%。

(2)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科技成果推广人员。高校教师大多担负大量教学、科研及管理任务,不能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但市场又有大量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集中人员进行科技培训,就是最好的选择和最快捷的方式。一是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培训班,让学员走进学校;二是课堂进企业,让教师走出去。

3结语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Preface: construction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ject preparatory work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fixed asset investment,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investment decisions, guide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 optimize investment structure, reduce and avoid investment risks, the full investment return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nvestment decisions, so do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 is essential, then how do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projects i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macro-environmental situation, do the preparatory work to determine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s, selecting the right economic evaluation parameters of economic evaluation results in five areas evaluated on how well the economy elaborate.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1关注宏观环境形势

经济评价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它的内容并非仅限于几个简单的经济评价参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经济评价人员只是局限于处理经济评价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做好项目的经济评价的,因为经济评价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规范统一了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但经济评价参数却是时常变化的,因为国际形势、国家政策、企业的发展规划等宏观形势的变化会对经济评价参数产生影响,而经济评价参数的选取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结果。同时宏观经济形势的潜在变化将给项目带来风险,而目前的经济评价普遍表现出对宏观环境形势估计不足,经济评价结果过于乐观,所以要想做好项目的经济评价,不仅应具备经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时刻关注、分析宏观形势的变化。

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有区别的,故在进行具体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前,首先应做好经济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经济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类型、建设单位基本情况、项目背景、资源市场、建设规模、运营计划等。许多经济评价人员都是等到项目投资确定后才介入到项目中进行经济评价工作,此时留给经济评价人员的时间已经十分有限了,只够完成经济评价表格的编制,得出基本的经济评价指标的数值,要想更深层次的分析经济评价结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评价结果的分析需要建立在对项目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如市场预测是否过于乐观,项目的建设规模是否合理等。因此要想给决策者的决策急方案的取舍提供更好的经济评价依据,经济评价人员需要在项目开始实施时,就搜集项目资料,熟悉项目情况,为经济评价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确定经济评价方法

在做经济评价前首先需要明确经济评价方法,如果经济评价方法没有确定准确,那做出来的经济评价结果肯定是错误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应根据项目性质等具体情况加以确定。新建项目常用的经济评价方法有成本加成法、正算法,改扩建采用的经济评价方法为有无对比法,危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社会公益等非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项目采用费用效果分析方法。经济评价方法为经济评价工作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如果因为经济评价时间紧而着急编制经济评价表格,却没有花时间研究选取正确的经济评价方法,最后影响经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未免就得不偿失了。

4选准经济评价参数

类型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参数是不同的,如油气开发项目、炼化销售项目、管道项目,各类项目的基准收益率、经济评价计算期、成本参数、收入参数等都是有区别的。经济评价参数尤其是成本参数、收入参数选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经济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所以选准经济评价参数对于经济评价工作至关重要。而要想选准经济评价参数,首先要对待评价项目的类型十分熟悉,例如油气开发项目和炼化销售项目在运营期发生的成本是不同的,如果不熟悉待评价项目特点,就能难选准经济评价参数的种类和取值;其次关注经济环境变化,例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影响项目的基础收益率,如当经济环境不容乐观时,投资者会相对谨慎,必要会对基准收益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例如国家是否为了支持某些产业的发展,而给予财政补贴,对给与的财政补贴征收营业税应先征后减,以及“营改增”后,即对原来征收营业税的项目改征增值税,这就要求在编制经济评价表格时,要将于营业税有关的各张表格按照征收增值税进行处理。

5分析经济评价结果

编制完成经济评价表格后,并不意味着经济评价工作得结束,即经济评价工作并不只是为了得出几个简单的经济评价指标,如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要想真正发挥经济评价结果对技术方案的反作用和推动方案优化的重要性,还需要对经济评价表格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除了要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财务生存能力,还要对项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因为项目经济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大部分来自预测和估算,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变化对评价指标的影响,估计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应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与经济风险分析,并提出项目风险的预警、预报和相应的对策,真正为投资决策服务。其中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通过细化资源、市场、工期、价格、规模等主要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尽可能量化各因素对预期效益的影响;风险分析应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给项目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计、风险评价及风险应对。综上,要使经济评价发挥其决策地位,除了要通过经济评价得出基本的经济评价指标外,还要根据经济评价结果对项目进行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生存能力、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尤其是要分析项目的风险因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