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高职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都应以此为中心开展。由于管理学课程的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缺乏重点实际问题。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模块化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职能等组成。②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组成。(2)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实训以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情景模拟和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延伸。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建立综合实训基地,购买、研发管理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模拟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强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1教学条件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条件改革包括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和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以及经典教学案例,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整理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资料,使课程教学生动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既丰富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行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站,在网上呈现管理学课程中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以及各章节的PPT讲稿、电子讲稿等。也可以展现各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有清晰的了解。(4)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课程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职称和研究方向形成良性互补,优化学术氛围,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授课教师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把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案例相互切磋,达到资源优化共享的目的。

2.2教学内容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适当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和决策等能力。同时,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管理实验和案例分析等课时量。(2)加大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管理学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原则上,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3)避免课程重复,妥善处理后续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明确分工,把原本属于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调整到具体专业课程中。并依据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

2.3教学方法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多采用案例讨论、课堂讲授、情景模拟以及沙盘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管理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同时,重视相互学习、实践学习。(1)案例教学法,配合情景模拟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掌握。(2)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方式,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当地优秀企业的实例和数据。同时,坚持团队合作,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进行统一整合。课程组成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研讨等。(3)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2.4考核方式改革

管理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灵活性,教学活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等进行综合评价,把实践考核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做法如下:平时课堂考核(课堂出勤、案例分析参与、课堂讨论等)占20%左右。课后考核(学习汇报、课程论文以及调研报告等)占20%左右。实践考核(能力性考核、知识性考核)占60%左右。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成为适应当代管理学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5教材建设的完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教材极为相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内容抽象,不易学生学习掌握,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材建设的完善对管理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采用具有较强权威性出版社出版或由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例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以及斯蒂芬编著的教材等。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不断更新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领域的管理学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教学要求、特点,尝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或辅助教材。

2.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主要指充分使用师资力量、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厚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而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点。

3结语

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案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26-02

1引言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课程。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大批学生对网络、网站和网页等概念都已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自己动手设计网页,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因此,借助良好的学习动机,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该门课程的关键。

2采用多维、多层次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办学模式。因此,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理论以够用为度,关键是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设置为1:2,如何上好这占据总学时数1/3的理论课,并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理论课教学的关键。

2.1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单调的100分钟理论课,会使学生感觉到沉闷和乏味,因此首先要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上下功夫。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不只是文字与图像的组合,还融合了各种设计元素,如音频、视频和动画信息,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制作课件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链接了一些国内优秀网站,并对网站的结构和网页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多浏览观摩优秀的网页作品,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审美观念,这样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2.2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演示制作网页案例,传授本节课所需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学生模仿制作演示案例,在完成演示案例制作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基本要求“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要求扩充演示案例”和更高要求“自己收集资料和素材,以教师提供网页案例为模板,制作网页”。

例如,在框架网页教学模块中,我们所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3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上自学与答疑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压缩后的课堂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在校园网上网络教学课件,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视频教学、实践教学、课后习题、知识拓展、网上答疑等模块,不但能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而且网上教学不受上课时间、所学专业限制,只要对本门课程有兴趣,就可进行网上自学。另外,在课件中还和其它高校“网页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网站相链接,满足较高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4以竞赛促兴趣,发挥激励机制

在教学中,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作品展示。每组提供一份优秀作品,由设计者进行作品演示讲解,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同学打分,评选出优秀作品,同时将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通过这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3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2/3。实践教学的贯彻落实,是关系到课程设置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一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课堂训练――模块设计――教学实训”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1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时,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每次上机课必须用10~20分钟的时间,安排上机操作内容,讲解操作要点,起到配合和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这种方式不仅缓解了理论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效率。

3.2模块设计

当一个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教师安排一定学时进行模块设计训练。教师根据教学模块内容选择一个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需太过复杂。学生首先分析、模仿案例,培养对这一模块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然后要求学生以此案例为样本,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制作作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在深度方面给与拓展。这样既完成了实习任务,掌握了学习知识点,又让学生独立完成作品,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3.3教学实训

教学实训阶段是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并且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阶段。我院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了两个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训技能培养。另外,我们还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如有些学生协助教师制作网络教学课件和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实践应用,不但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制作网页的系统性、精细性和艺术性;还有些学生参与校园网内容设计与建设工作,如在校园网中开辟班级专栏和一些社团活动新闻专栏,同时参与校园网的维护工作。

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

对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必须将考试重点转移到考核学生的实际技能方面。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考核模型中,我们主要采用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出个性化的特色网站,并上传到Internet供用户浏览访问。因此,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由于这类作品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训阶段,就要求学生一边进行操作实训,一边着手收集资料,设计自己的特色网站。作品评价时,根据学生提供的域名地址,进行课堂演示,学生总体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40%,平时作业和上机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操作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可大大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对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拓展其知识面。近两年来,我院学生网页设计作品多次获得省级、校级奖励,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白建明等.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2).

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备课技能修炼

课堂教学能力常常是优秀课、优秀教师评选等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上好课必然要备好课,备好课不仅仅是教师在评选时把本次课备好,更要靠平时的积累,是平时就应该修炼好的一种专业技能。在备课技能方面只有平时修炼到家才能在关键时刻运用自如。

1.学习理论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基本要求及策略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所了解,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才不会产生大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符合学校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容。要编写出有水平的教案有必要了解教案编写的相关理论,了解教案编写的形式、分类、基本术语、设计、编写步骤及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了解了相关理论编写出来的教案才更规范,更符合要求。这些理论学多应该在入职阶段已经掌握,或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老教师也应该继续学习与掌握,形成自己的备课习惯与风格。

2.参考范例

教师平时可以多学习现成的教案,同样的教学内容别人是如何设计的,自己又是如何设计的,可做个比较,哪个更成功;别人的教案编写是采用了哪种形式,有何不足等,教师可对这样的教案进行研究与分析,或为我所用,或在其基础上改进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范例的途径是非常多的,学校、区市级组织开设的公开课、优秀课评选的教案、本学科的教学杂志等都是可供教师参考的教案范例。在本次骨干教师评选的笔试中就有教学设计的答题,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范例。

3.模拟练习

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的模拟训练关键就在平时,教师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每天要做的事情如果再用心一些,或者以研究的态度去审视,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模拟训练过程,教师的备课技能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修炼出来的。尤其是自己要开设的公开课、优秀课评选等更是一种训练的机会,教师应该把握住,参加的机会多了,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4.反馈与练习

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案的编写是否成功,还存在什么问题,最简单的方式是教师自己进行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自己原来的备课设想,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或者利用一些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如果是公开课或者优秀课要请评课教师对自己的设计与教案编写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是教师提升自己备课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案编写的水平提高永无止境,需要教师平时怀着虚心的态度不断修炼。

教师在入职的开始或者平时注重备课技能的修炼,就能很好地掌握备课技能,在各种优秀课评选或优秀教师评选中就会运用自如,不会出现忙乱的现象。教师平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都要尝试去上,平时尝试过、思考过,在关键时刻应对,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考虑的才会更加全面,编写教案也会游刃有余。本次课堂教学能力考核采取前一天晚上备课,第二天上午上课的形式,这是许多优秀课、竞赛课评选常用的方式,由于笔者平时对备课与教学内容比较了解,所以只在教材的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准备与设计,在备课上并没有花多长的时间,就信心百倍地走进了课堂。

二、课堂教学技能修炼

课堂教学能力是反映教师是否合格与优秀的最重要因素,也最能反映教师的基本素质。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反映教师能力的方面实在太多了,如,教师的讲解艺术、教学控制、教学的导入与结束、提问艺术、意外事件的处理等都能反映教学与管理能力,也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这些基本功都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经验、形成风格,才能在以后的各种优秀课或者优秀教师评选中体现自己的真正水平。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的修炼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关键还靠自己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去实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哪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针对问题去改进。例如,新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比较欠缺,那就在课前多花些时间备课,深入地钻研教材,多阅读一些理论书籍与杂志;在组织调控方面能力欠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从出现问题的方面去改进、去反思,并在实践中去摸索,则组织调控能力会逐渐得到加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离不开平时的主动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中提高自主实践能力与自我效能感。

2.学习借鉴

除了自主实践以外还要多听老教师、优秀教师的课,熟悉整个教学流程,学习借鉴他们特长与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听老教师的课还是年青教师的课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优点,教师要结合自身加强分析与反思,让其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如,有的教师善于组织调控,有的教师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的教师课堂流程清晰、过渡自然,这些都应该成为学习的方面,在听课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3.把握机会

市区、学校或教研组之间会经常举行公开课、优秀课评比,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无论上得好与不好,都能在准备、上课、评课中获得许多平时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基本功竞赛,涉及了教学的方方面面,哪方面欠缺都会在比赛中处于弱势,或遭淘汰,经过了一次以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与工作中会逐渐完善起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技能也在这种打磨中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由于笔者对本次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平时校级、市级的公开课、优秀课、基本功竞赛等都经常参加,所以对本次课笔者怀着上平常课的心态展开了教学,在充分把握教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与学生充分交流、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轻松愉快,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课结束以后,评委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其他教师相比,笔者在教学中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突破,这与笔者平时的教学技能修炼是分不开的。

三、教科研技能修炼

教科研能力考评在本次评选中所占的分量是非常大的,它包括教育教学理论考试与论文答辩两个程序,这其实就是考查教师的理论学习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如果教师平时注重教学研究,那么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论文答辩以及材料上报程序的教科研论文都是不成问题的。笔者在这次评比中涉及教科研方面的考核都为优秀,这与平时扎扎实实开展教科研工作是分不开的。

1.坚持阅读,提高理论修养与教学能力

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加强理论修养。那就需要有计划地阅读有关理论书籍,理论书籍能够提供理论新知,扩大知识视野,还能在不断地阅读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熟悉教科研的一套程式、规范的工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读理论书籍一定要有毅力和耐心,不是为了消遣去读而是为了需要去读,需要自我控制,有时候还得慢慢地“啃”。笔者在上班时间坚持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基础上利用空闲时间读些教育教学杂志或理论专著,平时将相关书籍放在办公桌上,空闲时间便随手拿来阅读;另外一个时间是在每天的睡觉前阅读,不仅能平静心情,又能对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些梳理与思考。这种坚持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扩大了知识视野、提高了理论修养,同时促进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综合素质考评中的教育教学理论、教材分析等都和平时的阅读有直接关系。不少教师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是没有读书的心境,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2.注重积累,勤于记录和思考

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有效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需要积极创新发展路径,破解改革难题。文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探索“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为例,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剖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并从学校、系部和专业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的建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路经。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团队“双元双优”。“双元”是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优”是指优秀教师职业人和优秀外贸职业人。优秀教师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校内专任教师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校内专任教师得以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外兼职教师要深谙外贸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具有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愿,具备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校外兼职教师得以构成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

运行“全程双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

一、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时,将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校内专任教师不懂职教理论,无法准确驾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目前,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都不是师范类专业科班出生,成为教师前都只学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皮毛,对于职教理论知之甚少,不了解职教规律和原理,因而很难准确实施高职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2.校内专任教师顶岗实践难,很难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内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各校强调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机会和时间较少,无法使大量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3.行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行业兼职教师为辅。在数量上,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比例达不到1:1;在质量上,许多行业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

4.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聘请的行业兼职教师,往往都只是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流于形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无法胜任职业人才培养职责。

5.学校相关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不配套,导致“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由于行业兼职教师一般都没有教学经验,且在时间和精力上要保证本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如果学校没有配套合理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建设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二、“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前述提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一)构建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培养机制与遴选机制分别打造两支优秀职业人队伍。

1.培养校内专任教师。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掌握先进职教方法,组织参加职教能力测评的方式提升其职教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受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大面积推广挂职锻炼时,通过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一对一、紧密的“朋友式”结对,使业务专家对专任教师业务能力的指导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诸多限制,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

2.遴选行业兼职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产生于专业用心建立的外贸职业人才库。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通过行业协会、学会及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广泛深入外贸行业,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逐渐积累外贸职业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从中遴选构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遴选原则从队伍整体来讲,要求数量稳定、结构合理、覆盖外贸行业相关岗位;从专家个体来讲,要求从业经验丰富、行业资源丰富,主观上愿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二)运行机制

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外贸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阶段包括准职业人培养和合格职业人培养两个阶段,在准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系列项目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在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使学生实现从准职业人向合格外贸职业人转变。

1.人才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在该阶段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为人才培养运行确定依据。

(1)开发职业岗位标准。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在我国尚无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因此,聘请一批对应岗位专家的行业兼职教师,组建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专家委员会,对这三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确立这三个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的开发,为专业建设解决了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规格。

(2)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开发的这三个职业岗位标准基础上,按照以下思路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①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性规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②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③主要用岗位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④融合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证书,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结合职业考证时间安排职业考证课程。其内容包括专业名称、人学要求、学习年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范围、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实训课程表、课程结构、教学进程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实训装备等l2项标准化内容。

(3)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操作”、“出口业务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了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说明,使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的执行更加具体,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根据外贸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开发了项目活动载体,展现了项目课程改革思路,提高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2.准职业人培养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参与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备课、授课、命题等项目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1)共同编写立体化教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分析,确定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业务种类,并以该行业大型综合真实业务案例为蓝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确定工作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并以项目教材的编写为契机,完成项目活动载体、实习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搜集工作,为教师施教提供支持;同时,建设课程网页提供电子课件、实习实训项目、习题集、案例集、试题库等材料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空间。

(2)共同备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和业务操作新方式,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场所的不同特点将项目活动载体覆盖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具体、明确的工作项目,配之以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将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形式设计都提到更高的水平。

(3)共同授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行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为载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素质提升,共同打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根据业务案例设计的项目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在教师进行操作示范的过程中,不仅将该工作任务覆盖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需要将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收益,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职业素质的提升。

(4)共同命题。“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共同授课后,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行业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业务案例,结合课程考核要求,设计考核案例,按照实际业务的表现形式来确定考核形式、分配考核点,形成考核试卷初稿,交由行业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把关,对业务案例描述、考核任务设计、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修订,由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双方共同完成共同命题任务。通过共同命题,使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与实际业务相吻合,使考核结果与岗位要求相吻合。

3.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完成学生白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1)工学交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合作过程中,除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料准备、备课、授课、命题环节的合作外,还将部分适合进行实战操作的项目的授课由校内实训室转移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实行工学交替,行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业务优势对学生工学交替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水平。

(2)顶岗实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9门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掌握了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三个岗位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获得了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相关外贸企业对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学生通过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积累了外贸工作经验,转变成了合格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三)运行保障

为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1.“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行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行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的有关规定》、《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朋友式”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2.“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助教制》、《行业兼职教师工作手册》、《共同备课实施细则》、《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四)运行绩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近3年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1.该模式入选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周年经典案例师资队伍案例之首;

2.培养了5名专业带头人,并人选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聘为全国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培训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了3本全国考证教材,参与制定了外贸考证标准。

3.14名校内专任教师均通过职教能力测评,均获得外贸职业考证培训师资格,其中8名还获得澳大利亚TAA培训师证书,培养了9名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

4.共聘用了外贸业务能力强、行业资源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40名行业兼职教师,覆盖各类外贸相关企业和各种外贸岗位,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

5.2008届毕业生取得了98%高就业率的优异人才培养绩效,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三、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建议

1.学校层面:拟订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团队建设有序运行

(1)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都要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在人事分配上,要明确行业兼职教师的报酬,对行业兼职教师结对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参加顶岗实践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3)在教学管理上,要制定行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对其管理和运行,如考虑到行业兼职教师有时不能在正常工作日来授课,允许其调到周末或晚上上课。

2.系部和专业层面:拟订团队运行的实施细则。有效构建和运行团队

(1)根据学院团队建设相关制度,结合系部和专业特点,拟订团队构建和运行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

核心素养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59-02

近年来,经大量调研发现,企业和用人单位除了对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有要求外,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总理在去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但是,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普遍存在职业道德缺失、职业理想模糊、职业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目前中职学校仍然存在“只教书不育人”、“只重分不重德”、德育与教学相对分离的现象,致使德育与教学效果差。因此,加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探索德育与教学有效融合的模式和机制,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校从2011年开始探索和实践“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尝试把职业素养教育全面渗透于学科和专业教学之中,实现德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内涵

“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是指教师在每一次上课过程中,结合学科或专业教学内容,以1个生动的案例或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插入5分钟左右的职业素养教育,即5分钟加1个案例,简称“5+1”。通过“5+1”的实施,使职业素养教育“天天讲”、“堂堂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学科和专业教学之中。案例内容涵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形式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通过观看视频、欣赏漫画、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讨论发言、整队训话、高呼口号、拓展训练等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职业环境于课堂情景的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5+1”教育也是促进德育与教学相融合、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氛围,增强意识。要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营造职业素养教育氛围。针对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职业素养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舆论导向应把关注的重点从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变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上,通过举办成功人士和优秀毕业生讲座、加强对典型人物的挖掘和报道、树立教书育人标兵等手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才是优秀人才”的意识,为“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2.调研论证,构建体系。为了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职业性和针对性,学校组织人员深入56家企业、20多所职业院校,通过访谈、座谈、问卷、毕业生跟踪等形式,对352名各界职场人士及数以千计在校学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归纳提炼出成功励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道德情操、团队精神、心理健康、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职业规范、职场安全等10大类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形成“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体系,为教育案例的开发提供依据。

3.确定原则,开发案例。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5+1”教育案例的开发应遵从时代性、职业性、针对性、趣味性等原则,具体来说,一是教育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二是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三是采用真实案例,震撼力强;四是内容生动有趣,贴合职业素养教育;五是媒体应用形象生动,可操作性强。案例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案例名称、教育目标、教育方式、设计意图与资源准备、教育内容及过程设计、学生思考与讨论等。根据案例开发理念、原则及整体框架,我校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或课程,开发和积累了十大类339个案例,形成“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库,涵盖课件、视频、录像、动画、音乐、漫画、图片、故事、诗歌、模型等各种丰富的内容形式,并编辑出版“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集及配套课件,为实施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实施教育,取得成效。就在不久前,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交流项目中,英方校长约翰・菲尔普斯观摩我校一堂电子专业课时,看到这样一个场面:教师在课间播放了一段视频――无臂英雄命运斗士,讲的是“无手无脚”却用演讲震撼世界的澳大利亚人尼克的故事,他那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同学们热血沸腾,信心百倍。在场的约翰・菲尔普斯先生啧啧称赞,直呼一定要借鉴这种教育模式。这仅仅是“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个案例,还有诸如“拥抱自信放飞生命”、“你与企业有多远”、“告别陋习与文明握手”、“迈向企业的第一步”、“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钢筋工的一天”等许许多多优秀的“5+1”教育案例在每一堂课中实施。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参与的动力和学习的乐趣,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魅力,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使每一名正处在人生春天、怀揣人生梦想的中职学生,从“5+1”教育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了自尊自信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隐性的成效从每一个学生记录的《学生幸福成长记录册》中,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

5.加强交流,深化完善。在“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需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教育形式需不断创新。因此,学校应建立动态调整与交流机制,一是要坚持每学期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案例征集、展示、评比和交流活动,共建共享案例成果,交流积累教学经验;二是要坚持时代性和针对性原则,不断充实更新教育内容,如当前就应结合新形势的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等内容纳入“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

6.建章立制,保障实施。要长期、全面地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并取得明显成效,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为此,学校应成立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组,制定《“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管理办法》、《全员教育责任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由教务科和学生科负责监督、执行和检查。具体保障措施:一是要定期检查教师的“5+1”教育案例;二是检查教学日志;三是通过听课进行评议;四是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五是督导人员每天巡查“5+1”实施情况;六是通过《学生幸福成长记录册》定期考核评价教育效果。只有严格执行以上制度,才能保证“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在全校每一堂课中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三、“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成效

1.有效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中生动的教育案例产生了学科和专业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学校的校风学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三年来,学生参加国家和市级技能竞赛获奖57项,参加重庆市和全国中职“文明风采”竞赛,获得一等奖206个,获奖总数达753个。学校对15家企业跟踪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整体满意度提高了19.6%,这与学校长期坚持“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密不可分。

2.有效促进了教育与教学的融合。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5+1”案例开发、教育实践过程之后,我们的教师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彻底改变了育人的观念,大大提高了育人的能力。如今,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再只是班主任、学生科的事,而是与每个教师息息相关;专业课不再只强调“硬技能”培养,而是更注重“软能力”与“硬技能”的同步培养,真正实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3.实践成果丰硕,示范作用显现。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建立了成熟完善的“5+1”模式运行机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优异成果,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编辑出版“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集及配套课件。作为学校的典型案例,“5+1”模式在重庆市各级各类研讨会上多次进行交流,得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和介绍,在部分中职学校推广开来,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体会与思考

“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和方式能否被学生接受、能否对学生产生共鸣和震撼,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是“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成功的关键。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运行机制,是顺利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保障。当然,“5+1”模式仅仅是中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形式,要全面深入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各校还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实践多种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形成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我校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六融合”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程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