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竞争力要素

核心竞争力要素

核心竞争力要素

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第1篇

近年来,国内传媒界一些人士使用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该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实践。

每个在市场上成功的媒体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是这种媒体独有的、支撑媒体在市场上取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认为:“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 ③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新闻传媒的采、写、编、评等)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这些资源和能力应具有明显的、独特的优势,而且是竞争对手难以企及和模仿的。国内传媒学者曹鹏认为:“报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核心团队、核心内容与核心受众三者构成。” ④就是说,必须有一个以高素质、高水平的灵魂人物为核心的队伍,能够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内容,并且团结、吸引一批对于营销有至关重要价值的读者。

我们可以把“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新闻媒体在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核心的、独有的、持续的、以获取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资源和能力。那么,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衡量一个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可以有不少标准,比如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广告投放量、营业收入及利润等,但是笔者认为:

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内容为王

传媒业靠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来吸引受众的注意,然后将受众的注意力“二次销售”给广告商,其获利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广告收入。因此,在受众群体得到细分和定位的前提下,一家媒体的竞争力大小,关键要看其提供的新闻信息内容能否吸引受众注意力。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内容为王(Contents is the King)”的实质。“内容为王”的真正意思是:要把最适当的内容提供给尽可能多的最需求这种内容的人。

一方面,从传媒产品内容特质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可以把传媒全部可报道的内容划分成三个层面:必读性层面、可读性层面和选读性层面。⑤所谓“必读”的资讯,就是跟人的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有明显而直接联系的资讯,传媒提供这些资讯,其受众便可以据此廓清其视野,优化其决策。所谓“资讯创造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二个层面是可读性层面,“可读”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好看或精彩,而是传播者通过传播产品而使其受众在价值观上产生认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振,媒介的立足点就是这种媒介的风格。第三个层面是选读性,这部分资讯或内容主要是满足特定受众的个性化成长的专门化、窄众化的资讯需要。有选择地提供这类资讯服务是为了满足目标受众,形成高度传媒“忠诚度”的重要手段。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的观点看,必读性层面关注的是人们安全、生存的资讯需要;可读性层面满足人们社会交往和赢得社会承认和社会尊重的资讯需要;选读性层面是满足人们个人价值实现的资讯需要。在这三个层面里,新闻媒体客观上各有所长,但对特定的传媒来说,明确在某一层面的内容上做出特色来是重要的。明确自己的主打“战场”,在延伸战场上自觉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必然会赢得目标受众的青睐和忠诚。

另一方面,从传媒产品内容特色来看,深度报道的广泛采用及提供方便的阅读方式是在内容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其新闻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提出了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是对事实本身直接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深度报道的选题是决定报道阅读率的前提,在社会伦理、道德等领域能够形成争论的选题最能引起读者的关注,纪录他人生存状态和经历的选题也具有同样价值。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认为,深度报道就是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意义。

现代读者的最大特点是读报时间缩短、对报纸的忠诚度降低,但其获取信息的目的没有改变,这一点主要靠内容提供来满足。因此报纸版面设计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报纸的“易读性”上,充分体现方便的原则,使信息易于获取,易于理解。

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二:杰出的人才结构。

新闻集团的掌门人默多克认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三方面,第一方面是报纸的头版头条;第二方面,是报纸获得的各种奖项;第三方面,是报纸采访的独家新闻和记者。这三方面都来自于新闻记者,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记者,读者看报纸,首先要看报纸的头版头条,期待报纸报道独家新闻,会有意想不到的深入。所以,报纸的品牌树立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新闻人才。

中国的传媒业与世界的同行相比,在资本实力、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及人才素质上,都存在一定差距。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1年中国图书、报纸、期刊出口额为1764万美元,而进口额为6904万美元,进口是出口的4倍。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为出口额的14倍,中国媒体产业的贸易逆差如此之大,这对中国了解世界固然有利,但却不利于世界了解中国。目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有55万,但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又熟悉国内市场规律的人才很少,这是进入WTO后对传媒业人才发展的挑战。⑥

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主体业务(如办报)能力和经营创收的能力,其中主体业务能力又具有决定性。⑦一方面,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鼓励优秀人才、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要实现自我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另一方面,编采人员要通过刻苦学习、勤于实践,达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既有新闻理论功底,又有新闻业务技能;既善于新闻采编,又精于策划组织;既懂内部管理,又懂市场运营。

在市场经济的氛围里,中国媒体除了扩版、增刊、策划报道内容之外,人力资源的争夺也在秘密进行着。《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说,2000年的网络热潮已经使人员的身价出现一次抬高,2001年传媒的竞争态势又使传媒人力资源再次上涨,人力资源成本将是今后报社经营一笔重要的开销。⑧

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三:良好的资金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推进,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机构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在经营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多,合作形式日益多样,而且合作更趋于延伸入资本层面,这意味着信息市场的主导者已不再只是信息资源掌握者,而是信息资源掌握者与其他资源掌握者的结合;信息资源掌握者主导信息市场的格局可能将不再存在;赢得新闻信息领域竞争不仅取决于你有多少信息资源,更取决于你有多大的资金实力。

资金实力越来越左右着新闻资源的配置、利用与效果实现,也决定着对渠道的控制,对广告源的争夺与对自身经营潜力的挖掘。简单地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就不可能完成必须完成的渠道建设。资金利用能力在新闻媒介核心竞争力构成中的重要性将大为上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看是否有足够强的资金利用能力。面对资本市场,传媒的竞争是在竞争资金利用能力。从竞争角度说,研究一个媒介的支出构成可能比研究一个媒介的收入构成更重要。

进入传媒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了,这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实力。以各地主流报纸投资创办子报为例:1994年11月华西都市报试刊时,仅用了100万元投资就打开了一片市场;1998年7月北京晨报创刊,启动资金是1500万元;2001年1月京华时报创刊时,投资方需要注入5000万元资金;而同在2001年,经济观察报创刊时,投资方用了8500万元来启动。

默多克22岁即投身报业,采写编评等业务非常娴熟,但更给传媒产业界带来尊敬与恐惧的是他的资本运营能力。默多克的经营战略就是通过资本运营不断扩大规模、获得利润。

核心竞争力要素之四:高质量的受众。

中国是传媒业受众最多的国家,占世界受众20%,电视观众超过9亿人,预计每年还会以1000万户的速度增加。据预测,到2005年,中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000多亿元。新闻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新闻媒体存在的根本价值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使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辩论与制定;另一方面,受众是媒体产品消费的主体,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新闻传媒的竞争说到底是受众群体之争。

新闻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就必须从受众群中找共鸣,真正实现由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实践证明,媒体对受众的服务功能越强,受众的参与程度就越高,两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就越近,这种媒体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每一家新闻传媒都必须对受众的实际差异加以区分,从而找出具备不同个性特征的细分市场,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发现最佳的市场机会和切入点。传媒确定了自己独特的受众定位,便占据了特定的读者对象和市场空间。

受众的规模和质量,决定媒介的收入水平和效益。表面上看,新闻媒介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于企业和广告主,事实上,新闻媒介的“两次售卖”的实质是媒体出卖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可以理解为完全是由受众来提供所有的经济回报。所以,在市场上生命力旺盛的媒介,往往是一心服务受众的媒体。媒体能够组织和建立起来一个怎样规模和质量的受众群体,决定了其市场位置和经济条件。

新闻传媒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竞争。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的一种集合能力。媒体核心竞争力各个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任何成功的新闻媒体,其核心竞争力的某个要素可能会有阶段性的领先,但其他的要素绝不可能极端的落后。没有好的内容,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受众群;没有优秀的人才,就不会产出高水平的内容;没有充足的资金,就难以进入市场和网罗人才。所以,内容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人才和资金是其保证,而是否拥有高质量的受众则是关键。

核心竞争力的魅力在于其不可模仿性,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和通用的标准。同样,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需要媒体的不断摸索和长时期的积累,其培育需要通过对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来实现。

注释:

①陆小华:《传媒核心竞争力界定》,《再造传媒》,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164页。

②金碚:《透析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能力》,《中国经营报》,2003年11月2日。

③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新闻战线》,2003年第1期。

④曹鹏:《2001年中国报业的20个关键词》,《中国媒介前沿》,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99页。

⑤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新闻战线》,2003年第6期。

⑥赵启正:《中国传媒: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新闻记者》,2003年第8期。

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第2篇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高职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引领。为此,学校从两个层面理解职业教育规律:一是社会发展层面,即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面,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基本途径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学校提出了“用一流的标准办好学校、用服务的理念建好每一个专业、用科学的精神教好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关爱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力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新优势,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创新专业建设思路,打造精品专业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为此,学校充分调研,以国家、苏州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在专业定位和布局方面有了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考虑到“中国制造2025”,要让学校的发展紧贴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考虑到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古城等)的对接,学校设置了电子、机电、信息和电子商务、艺术设计等专业。第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历史,结合行业需求,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

引企入校,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如引入索尔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建设现代电子生产实践基地,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与日本TBC集团、日本NSK公司等国外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国际化……目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0多处,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8项。企业参与了学校20多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以及10个专业的实训环节教学和35门课程的改革。

围绕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学校根据高职教育要求,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改实验,以社会调研为基础,制定并完成了各专业主干课程标准,构建了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学校充分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倡导“三用三精”原则:一是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提倡“精选”;二是专业课以“适用”为原则,提倡“精干”;三是实习、实训课以“有用”为原则,提倡“精炼”,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

立足一流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新建全省一流的实训基地,建设电子信息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同时建设相关专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并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集产、教、鉴、赛、学、研及名师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平台。

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通过内培外引、招贤引智,倡导采用“教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实施“名师工程”,构建了一支“数量充实、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74.19%,硕士以上教师比例42.43%,“双师型”比例超80%。

加强技能训练,做亮专业品牌 职业技能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特征,技能大赛是彰显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舞台。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佳报频传:获技能大赛省赛金牌32枚,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2个,省一等奖3个,创新大赛省一等奖4个……同时,学校获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得此项成绩的高职校。

弘扬“三创”精神,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通过“三大转化”,即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化、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化,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三创精神,着力培养具有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学生成才典型。按照苏州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与市教育局共建了苏州市职业教育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学生创业园”,整合专业师资优势,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更为广阔天地。

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校系二制

科学的管理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保障。学校在探索二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实践,按照“小处室、大系部”原则,将重心进一步下移,责任进一步明确,权力进一步下放,为专业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逐步完善“结构合理、责权清晰、分工协作、精干高效”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组织保障。

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第3篇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各不相同,如,因掌握某种重要发明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自主创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竞争力,以及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含量(创新)、销售渠道、服务质量(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的竞争力。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到学校经营理念中,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一所学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竞争力,因此,学校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学校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学校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对学校运行所投入的资本、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知识、文化、管理、教学等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起到整合和优化的作用,形成“1+1>2”的扩大效应,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带来较高的办学效能和能够不断使自己在学校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要素构成:

1.学校的师资力量。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师资力量对学校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如何才能将有限的师资力量与学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优秀教师竭力为学校奉献才能。

2.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如,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学校的声誉。声誉是社会对个体或团体所做出贡献予以承认的一种特殊尺度,是对个体或团体的活动结果的社会评价。同时,声誉也是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做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做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在学校教育上,声誉是教师对学生细心呵护、循序善诱、传道、授业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承诺者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了光顾者的青睐。对于不存在退货情况出现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是靠承诺来购买学校、家庭未来的,因此,声誉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良好的教育质量。学校通过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实现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在上大学很容易的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优势智能的发展、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将日益成为趋势。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结果甚至是比过程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适时、恰当的宣传。有效的宣传和舆论导向是学校向学生、家长、社会介绍本校的前沿阵地,如,家长学校、家校联谊、学校开放日、社区活动、公益服务等,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影响力、提高认可度、扩大知名度,展示实力。从学校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学校一旦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了良好的认同,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效益。

6.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学校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学校的管理能力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和教育家才能的管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校长身上并不局限于某种具体问题,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7.科研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或恰当的对先进技术的移植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是学校获得持久管理、教育教学效益长期利润的源泉。优秀的理念要开花结果,需要以点带面,让少数人先做起来,通过事实来改变多数人的观念。

8.学校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管理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学校文化非常简单,而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学校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生源吸纳能力的重要利器。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生源、师资来源、学校形象及公众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同等方面。不同学校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学校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学校所特有的和不易模仿的。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方博士对“特色学校”下了一个定义,她说:“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认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阐述的特色学校是符合核心竞争力的框架要求的,办特色学校就要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在学校中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资源,即学校核心竞争力。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论述,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学校在方方面面都处于国内的一流水平,我们可以结合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选择一项或几项学校的优势要素进行恰当的融合,打造出属于本学校的学校核心竞争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博士用中国式的理解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特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它通用的标准:企业核心竞争力=决策力×支持力×执行力。

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我国房地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大批的房地产企业,当今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房地产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讲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现象分析较少。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找到如何培育、开发、维护、扩张等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途径和措施,该研究的目的是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各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律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1]。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结构包括:一是本身内部结构,各构成要素之问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核心竞争力的中间结构或平面结构。二是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内部结构,即各构成要素内部组成元紊之间以及构成要素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核心竞争力的深层结构或立体结构;三是核心竞争力本身与外界其他物质系统(如市场、竞争对手、产业壁垒等)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较大系统结构,称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结构或外延结构[2-4]。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包含多个层面。具休地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研究与开发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反应与应变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5-6]。

1、研究与开发能力(R&D)

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三项。由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市场化了的知识,研究与开发和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的增加与积景、用知识去应用而进行新的创造活动的共性使房地产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首要的构成元素。

2、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房地产企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促进了企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和改进,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提高[7]。

3、生产制造能力

房地产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是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只有将创新知识或技术成果生产转化为可行的工作方案或产品,提高效率和效益。房地产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些技巧和技能,综合各种技术、方法等综合起来系统化,形成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达到更优的效果。

4、组织协调能力

房地产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合成以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目标、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8]。

5、反应与应变能力

房地产企业也必须具有反应环境变化和应付这种变化的能力,作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反应与应变能力自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环境下,在科技发展速度异乎寻常的状况下,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给组织带来了对市场反应“迟钝”即“落后”和“挨打”的价值经营理念。

6、战略决策能力

房地产企业战略决策是企业带有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及时作出灵活的反应,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术转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7、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各项业务营销活动,主要包括产品组合、价格、促销活动、市场调研、广告选择与效果、渠道管理、营销队伍管理以及产品质量、形象、声誉和消费者对品牌忠实度等。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能否为客户提供超额附加价值、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

三、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成长与发展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房地产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组织、技能与技术、制度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能力有机融合与积累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地,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包括核心竞争力培育、维护与提升两个阶段,其中维护与提升包括了核心竞争力的扩散、整合、发挥和更新等环节[9]。

(一)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路径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3个特征:(1)在知识联盟中,联盟各方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2)知识联盟的参与者范围广泛。(3)知识联盟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

2、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自己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1)认知、挖掘阶段。(2)开发、运用阶段。(3)保持、创新阶段。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更加完普,而且可以防止某些阶段性、低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因不能适应环境、技术、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成长能力不足问题,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新的经营领城开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

3、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棋、快速进入其它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兼并也是企业获得其它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的一条捷径。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与提升

由于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由核心能力转化而来的,而企业核心能力在管理活动中又表现为一组能力、资源的有机组合,主要有核心技能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与营销能力以及学习与创新能力等及其系统整合,因此只有这些能力得到巩固、维护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真正持续体现为企业的竞争优势[10]。

1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的路径选择[11-12]

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创新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水平。这种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突出的业绩则应具备“过人之处”,即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个分散的技术能力或技术,而是一组技能或技术的结合体,它是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心得及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核心竞争力并非固定于企业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充斥于企业不同的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及营销等部门。然而,就每一具体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并非包括所有方面,一个企业即使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获得成功。亦即企业各式各样的能力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并非都同样重要。

核心竞争力是一相对概念。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仅仅看其内部效率及管理体制是难以得出准确结论的,它只有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才能看出。

通常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性:1.明显的用户价值。即能使顾客感受到末端产品对其有益的买点和卖点。只有那些确实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效用的技能才能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2.具有延展现象。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找出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撑,可以降低多个产品的成本。它具有发散作用,从而能够将能量持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特性可使企业在产业、技术的演变进程中生长出许多受人推崇的最终产品,使企业出现许多商机,从而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3.具有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有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累积而成,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快能建立。4.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相伴而生,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它虽可被人们感知,但却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买卖,它一旦在企业内部形成,即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差别,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5.价值可变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对方,从而消除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超额利润,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所有企业的一般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由各种各样的能力组成,包括一般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包容一切和涵盖各种类型的技术与技能,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能力;再一类是制度能力。前者指各种各样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能力,后者则主要是确定企业从事核心活动的范围,它通常涉及企业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率等方面。由于企业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产品又是技术能力的竞争,因此,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就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而言,它又包括产品研究与开发能力及产品与技术的创新能力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能力的支撑。就核心技术能力而言,与其相关的能力主要有:1.企业战略决策力。它预示企业能够超前预测产业及技术等变化情况,超前决策,以提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护工作。2.快速反应力。它是企业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3.生产制造力。这是企业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工作能力。4.市场界面力,如销售、广告、售后服务等,这是使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5.组织协调力。它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而将企业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融入核心竞争力等。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当今国际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运作的发展,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使每一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围绕其运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融为一体,协调运作。

当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壮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推动着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使得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顾客或消费者由于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知识密度较高的产品或服务。当然顾客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中包含的知识本身,而是产品中凝结的知识的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由过去的机器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转向知识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来看,企业中技术等知识因素与其他要素相比,将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性各不相同,企业若都集中在某些技术等知识因素上,有可能造成过度竞争。但问题是技术等知识因素在其种类、运用角度方面的选择范围很大,且它极易改变并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根本不会短缺,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并不是仅仅拥有技术等知识因素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企业而言是各种地位不同的要素和各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企业应适应当今知识化运作发展趋势,选择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企业核心要素,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性进行综合运作,以建立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企业中的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高效运作,企业需以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要素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本管理的知识化、管理信息化。人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即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人的作用如得不到发挥,其有效运作也等于空谈。人本管理知识化与社会化,它强调人员管理中的知识因素,并通过知识因素将企业中的人员行为与更高层次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人员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是一种从根本上激励企业人员行为的方式。管理信息化则使企业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如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得以运行,同时可以创造出各种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直接参与企业运作,极大地提高企业在时间、空间方面运行的效率。

可见,企业通过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使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得到强有力的人员和运作效率的支持。企业应围绕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进行企业管理过程创新。核心流程是企业核心要素综合运作的集中体现,是指以企业中的某个或某些过程为核心的过程间有机联系的运作体系,在这一运作体系中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过程,也有处于非核心地位的基础过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核心流程得以顺利运作。企业运作虽然是基础过程与核心过程相互配合的结果,但基础过程却为核心流程的运作指明了方向,是企业主体动力的集中反映。每一个企业核心流程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企业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诸多过程中,选择既能体现企业核心要素的地位,同时又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运作的主要过程,并由此形成以主要过程为主的具有辐射结构的运作体系。当随着企业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的确定,不同企业的运作则将着重突出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过程,确立能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

企业过程再造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创新的典范,以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进行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适应性更强。企业过程再造是对企业现有系统的否定,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跳跃式的,是一种突变。在当今企业运作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确立企业核心流程时,若通过企业过程再造对长期以积累、演变而来的在人们心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和工作体系进行根本变革,将使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重点须掌握4个方面,即面向过程、根本性反思、彻底性再设计和惊人的飞跃;二要将主要过程与企业其他过程融为一体,以形成知识化的企业整体运作体系。根本性反思就是企业对过去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思考,找出运作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为今后的流程设计打下基础。彻底性再设计就是根据企业运作方式的转变,重新设计知识化的企业核心流程,增强其适应性和运作中的可行性。惊人飞跃即促使知识化企业核心流程尽快地融入企业进行运作,使企业能够在知识化运作方面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通过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运作更具生命力。

企业还应以企业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与最终产品相比,企业核心产品可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且受到限制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核心产品的选择与运作,企业需以核心产品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即企业应由过去注重实物资产管理转化到更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上来,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其他企业、客户、政府机构的协作关系更加协调,让企业商誉、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核心产品的构建打下深厚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三者的集合,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的知识化,作为三者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为中心,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是管理意识创新。企业需建立以知识为轴心的竞争优势观,应改变过去对知识有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状况,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它在整个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它使企业运行更加合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化运作能力的提高。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统领企业的权力结构。因为只有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能推动企业的重要决策。如一些跨国公司,其商标管理部门对该公司的所有重大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核心的市场界面能力即隶属于商标管理部门。

(2)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选择核心竞争力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经理的一致认可是不可能形成的。

(3)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应从自身及环境特点出发,专门进行某一方面专门业务能力的培养,最终成为该领域的最强者,企业只要在某一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2.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步骤

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的重组与积累实现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开发与获取阶段。这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建立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专长与技能以组成特定竞争能力的阶段。该阶段主要针对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及知识产权市场而言。如设法获取那些可以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单项技术、率先注册专利,率先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等。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局限性,该阶段通常是通过外部资源的重组来完成。美、日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较为典型,他们通过外部引进再经自身组合,结果形成了在世界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外部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关键技术人才的引进、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结盟、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招聘留学人员及向新兴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等。

(2)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要达到这种结合就需要对开发与获取得到的建立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整合。如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其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等于组织的核心技巧,只有经过整合才能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整合获取的多种多样的技术与技巧,这是一条漫长的需要持久加以努力的过程。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涉及企业各方面具体问题,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是第一阶段工作的必然结果。然而,就我国这几年的实践看,一些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缺乏在技术、市场及管理方面的整合,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3)开发核心产品市场。核心产品是介于企业竞争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核心竞争力能够覆盖多个部门或产品,能够提供潜在的进入市场的多种方法,显然核心产品市场的进入有多种方法,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市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姜汝祥.差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