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化媒体分析

社会化媒体分析

社会化媒体分析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1篇

一、当前媒体资源利用现状

1.常规类媒体气象服务。

常规类气象服务是指通过常规媒体渠道为公众提供的各类公众气象服务,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介形式。

(1)电视

电视是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渠道之一。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我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4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人次达到每天8亿人次。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收视率均列各电视频道之首,最高曾达29.29%。

a.电视天气预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出现为公众气象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且十分广阔的空间。目前,部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每天制作80余档,时长为4h左右;31个省(区、市)全部开展气象节目的制作,分别在200多个频道播出400多套节目,省级气象影视部门每天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20h左右;300多个地级市在300多个频道上开播700余套气象节目;1500多个县拥有自己的气象节目。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已遍布国家、省、市、县的大部分频道,每天在全国各类电视频道播出的气象节目达3000多套。

节目内容从单纯天气预报发展到针对受众的城市气象服务、为农气象服务、气候评价等,预报范围从城市精细到城区、乡镇,预报尺度从国内发展到国外各大城市,语种从汉语发展到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图1)。

随着省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部门的出现,各省级卫星电视也出现了当地气象节目主持人,气象信息的传播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随着电视媒体逐渐占据第一传媒的地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逐渐成为“收视冠军”,使得气象信息传播到达了社会的各行各业。

b.中国气象频道。2006年5月18日,中国气象局主办的中国气象频道正式开播,进一步扩大了气象信息的传播面。中国气象频道全天候提供实用、细分的各类气象信息和其他相关生活服务信息,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中国气象频道可以进行连续直播报道。截至2014年10月,中国气象频道在31个省(区、市)的31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落地,覆盖数字电视用户逾9200万户,全国覆盖人口超过3亿(图2)。

(2)广播

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由于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进入“私家车”时代后,广播天气预报也成为了媒体传播气象服务的“宠儿”。在许多地区,天气预报在广播里传播的并不仅仅是播音员播报的天气信息,而是通过电话与当地气象专家直接交流,尤其是在有重大灾害性天气是,专家的分析和讲解使得听众更容易掌握和利用预报信息。以湖北应急广播为例,在暴雨、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前后,即启动应急广播机制,每小时连线湖北省气象局气象专家,介绍最新天气实况,分析未来天气变化。该频道从2013年开播至今,已播出应急气象节目500多期,气象专家连线总时长超过1000分钟。

从全国来看,31个省(区、市)气象局在120多个广播中播出近400档气象节目,每天制作节目时长达86h。330多个地级市在400多个频道上播出1300余档气象广播节目,每天制作节目时长约为47h(图3)。

(3)网站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逐渐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询所需气象信息,且表现形式涵盖了图形、文字、影像等。

a.中国天气网。2008年7月28日,中国天气网正式上线,提供2348个县级以上城市的7天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信息、历史天气查询、203个国外主要城市天气预报、气象生活咨询、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天气事件跟踪报道等综合服务。

中国天气网自上线运行以来,访问量逐渐攀升,2013年网站日均页面流量稳定在1500万页,日均独立用户数为691万个,最高日页面浏览量达到1856万页,在国内生活服务类网站中名列第一,在国际主要气象网站中排名前三(图4)。

b.公共网络。目前很多网站都设置了专门的天气板块,向网民提供天气预报服务。2009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10余家国内网络媒体签订了《气象预警信息共享服务合作协议》,这些媒体可在气象信息预警时效内,第一次时间向公众播发气象预警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内的信息。

(4)平面媒体

a.社会类报纸:报纸是我国发展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体,也是最早被利用来传播气象信息的新闻媒体。随着纸质媒体行业的发展,从90年代后期各类民生类报纸大行其道,天气预报信息在其中都占有较重要位置,特别是重要天气前后,天气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一般都是各地方报纸的头版新闻。

b.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报是中国气象行业报,于1989年4月创刊,是国内外唯一的气象专业报纸,宣传优质的气象服务及其效益、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普及气象科学技术,为气象工作服务社会、社会了解和应用气象发挥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中国气象报发行量逐年稳定增长,现为每周四刊,电子版也在相关网站同时更新。

c.气象期刊。气象类期刊一般为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气象知识》自1981年创刊,既用科学的语言阐述气象科学原理,又用通俗的语言释疑气象难题。2000年,《气象知识》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双百期刊。

(5)新媒体气象服务

a.微博、微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植入于智能手机的气象服务也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服务内容涵盖未来一个月的天气趋势至分钟级精细化天气预报和短时临近预警,服务对象针对不同的分众群体,交互化的服务模式更加显著。而论坛、微博、微信以及新兴视频网站构成了自媒体的主要表达渠道,对于气象信息而言,自媒体为其传播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新局面。数据显示,2015 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 亿。

截至2014年底,省级以上气象部门已开通41个气象官方微博,通过认证的机构气象局和气象服务中心占据了主要地位,58.1%的省(区、市)官方气象机构的认证单位为[气象局],35.5%为[气象服务中心](图5)。

省级官方气象微博粉丝总量为982.38万人,占人口比例0.72%。77.4%的省级官方气象微博账号以[气象]为关键词,其余的以[天气]为关键词注册。省级官方微博具有转发量不高,但热点备受关注的特点,图文并茂的形式最受粉丝欢迎(图6)。

b.手机APP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通讯效率的提升,使得天气APP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的“新贵”,新生代已经将天气APP作为获取气象信息最主要的手段。2013年,由中国气象局开发的中国天气通累计用户已达到3000多万,每天活跃用户185万。随后,墨迹天气、新浪天气通、MIUI天气和华为天气也纷纷上线,并吸引了更多用户。数据显示,天气APP TOP10中,墨迹天气月活跃用户保持第一,2015年4月总运行次数近13亿次,月活跃用户为7986.12万人,日活为1783.24万人(图7)。

二、当前媒体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1.突发类媒体气象服务。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性、突发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生灾害和影响越来越引起受众的关注。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排头兵”,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往往更加迫切、更加全面。

突发性天气事件媒体气象服务。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之后,媒体最需要获知的气象服务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突发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天气实况资料;二是突发性天气气候事件的成因分析、历史资料对比等;三是突发性天气气候事件过程中公众应如何应对。

突发性天气次生灾害媒体气象服务。暴雨、大风等极端强对流天气往往容易引起泥石流、城市渍涝等次生灾害,媒体气象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次生灾害发生时天气实况;二是次生灾害发生过后未来天气趋势;三是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分析。

2.专业专项类媒体气象服务。

某个行业或重大项目因其对气象因素的需求精密细化而产生了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往往此类项目或行业也备受媒体关注,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从建设之初到破土开建,直至建成投入使用,气象服务贯穿始终,媒体因此也对此类气象服务青睐有加。

3.约访式媒体气象服务。

随着媒体多样化、差异性发展,集中采访、新闻通稿的形式往往不能满足各媒体差异性组稿需求,而根据自身媒体定位和受众所开展的约访式媒体气象服务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媒体追捧。能让气象专家根据自己的采访提纲进行独到的分析,向公众答疑释惑自然可以解决媒体差异性问题,但此举也势必为气象专家或新闻发言人带来更为巨大的工作量、占用其正常工作时间,因此约访式媒体气象服务的模式仍有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空间。

4.体验式媒体气象服务。

虽然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品牌宣传,但是在公众和媒体眼中,气象工作仍然充满了神秘感。特别是公众非常关注、科技含量较高的气象工作,如人工增雨作业、天气预报过程等,因此开展体验式媒体气象服务也成为当前媒体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媒体人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让公众对神秘的气象事件、气象工作完成基本认知。2012年三季连旱背景下,湖北省气象部门开展多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邀请多家地方主流媒体记者登机全程记录增雨过程,多篇深度报道的文字、图片让公众对此次事件有了深刻认知。

5.新媒体气象服务需求。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2篇

社会化媒体作为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网络化传播等特征,逐渐成为大众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出一些弊端,如信息庞杂、问题挖掘匮乏、流言传播等。

另一方面,社会化媒体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信息,以传统信息生产业达不到的方式丰富而立体地记录了社会面貌。以专业视角和工具挖掘社会化媒体数据,这不仅是商业与公共决策领域正在应用的手段,也将成为新闻业的手段之一。经过整合、挖掘的社会化媒体数据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作为深层分析的基础。

利用专业能力厘清信息结构,以新闻视角研究和运用社会化媒体,是媒体的独有价值之一。在这个方面,信息图表将具有巨大的优势与潜力。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媒体如何以专业能力为支撑,运用信息图表来呈现和发掘社会化媒体内容。

其一,在社会化媒体愈发被视为消息来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信息图表对庞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和分类,将受众需要的信息更便利地展示出来;其二,面对社会化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数据量,如何通过信息图表对有用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从宏观上呈现有关事件的发展,或者揭示出事件的深层规律。

一、信息图表对社会化媒体信息的过滤与呈现

社会化媒体网络化的传播结构给予个人成为大众传播者的机会,也扩大了信息来源,使个人可以直接接收的信息更加全面,但同时由于信息源数量庞大超出人们可接受的范围且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受众在接收信息时需要从信息的洪流中根据不同的需求挖掘自己需要的内容,从而增加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复杂度。

在互联网平台竞争中,赢得胜利的往往不是提供内容的传统媒体网站,而是提供信息获取路径的门户和搜索,这说明了用户对于信息导航者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化媒体自身提供了搜索和内容推介功能加以解决,一些传统媒体也试图寻找参与社会化传播的新途径,推出了社会化媒体信息挖掘工具,并通过直观而具有互动性的信息图表的方式展现给受众。

《卫报》在报道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过程中使用了对社会化媒体信息进行搜索和过滤的信息图表“奥林匹克专家网络”(Olympics Experts’Network)。(如图1)

图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上半部分包括三个过滤器(Filter),分别进行项目(discipline)、专家(expert)、地点(location)的筛选,下半部分是推特(tweets)展示器,展示经过上半部分的过滤器过滤的推特内容。读者点选特定的项目、专家和地点,就可以从《卫报》设置的范围中接收来自推特平台的信息,而过滤器中选择的项目和专家也在图表说明中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图1中,读者点选了显示为跑步的图标,图表自动筛选出田径项目相关推特,给出了推特者、时间和地点,这些推特在下方滚动展示。读者也可以通过点击右侧的“HideFilters”隐藏上方的过滤器从而在同一帧看到更多的推特。图表右上方的地点过滤器与项目过滤器使用方法相同,读者通过点击给出的地点图标即可过滤出发自该地点的推特。

专家过滤器默认隐藏在项目过滤器之后,读者点击“Filter by expert”就可以切换到专家过滤器并通过选择专家过滤推特。(如图2)

在图2中,读者点选了来自德国的关注田径项目的体育网站编辑米歇尔·萨梅特,过滤器中显示了她的基本信息,下方的展示器按时间顺序显示了萨梅特在奥运会期间的推特。

《卫报》的这张图表首先从推特网站筛选出在推特上的体育专家,进行第一次过滤,在展示给受众的时候又设计了项目、地点和专家三种过滤器,给予受众个性化的二次过滤机会,从而帮助读者能更有效地获取来自社会化媒体的数量庞大且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体现了传统媒体对于社会化媒体信息的集约化和规范化。

自动化的信息过滤虽然能帮助我们简化信息挖掘的过程,但仍无法与人脑相比,从图2筛选出的推特可以看出,虽然我们是为了了解田径项目的信息而选择了这位专家,但这位专家的推特却并不一定都与田径项目相关。更进一步的信息自动化筛选过滤方法仍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领域。

二、信息图表对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分析与挖掘

信息图表可以借助过滤功能为受众提供登录社会化媒体的大门,也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精炼帮助受众从宏观角度理解社会化媒体信息。

在宏观视角的信息统计分析上,信息图表与社会化媒体的结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通过对信息条目进行数量统计和比较来揭示大众关注程度,从而比较并展示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影响力。

在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这种统计分析式的信息图表被广泛采用,比较典型的是《纽约时报》的图表“奥运新星”(The New Olympic Stars)。(如图3)

该图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统计部分奥运选手的推特账号在奥运会期间每天被提及的次数与其关注者数目之间的比值来跟踪运动员在推特上的人气指数。

该图共包含八个页面,前七个页面是《纽约时报》选出的有代表性的运动员数据的单独呈现,图3展示的最后一个页面是所有统计过的运动员数据的整合呈现,读者可以通过鼠标移动来查看某一运动员在某一天的统计情况,而不同条带颜色的深浅代表着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人气波动起伏的幅度,颜色越深波动越大。在图3中,读者将鼠标移到7月30日一条深色条带上,该条带被突出显示并弹出了运动员窗口,显示了英国跳水运动员托马斯·戴利在7月30日的统计信息,包括其所获奖牌铜牌、每千关注者提及次数634和总关注者数量1111029人。

从图表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戴利的人气指数在7月30日有明显的增长,《纽约时报》据此将戴利选为7个特别呈现的人物,将他的数据单独列出了前七个页面中的第二的页面并提供了解析。(如图4)

从图4的解析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在7月30日推特网站上有人发推特声称戴利未能在当天取得金牌令其已过世的父亲失望,随后还了威胁性的语言,这一情况引起了戴利的关注者的注意,他们纷纷推特支持戴利,从而使得戴利的人气上升。《纽约时报》还在解析后提供了相关新闻的链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事情经过。

《纽约时报》的图表通过对推特条目的统计和分析将奥运会的信息宏观呈现,清晰显示出特殊事件和人物在奥运会期间的地位和角色,显示了信息图表在统计分析并展现社会化媒体信息方面的优势。

在这种基本的流量统计挖掘基础上,信息图表还可以展现对社会化媒体数据的分析过程与挖掘结果,解读新闻事件的深层规律,完成特定主题下的“深度报道”。

这类图表需要新闻敏感、研究能力和制图技巧,制作成本高、难度大,但它也是2.0背景下新闻专业性的一种体现:对复杂新闻事件的把握、对有价值信息的挖掘和展示、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下面以《卫报》对2011年8月“英国骚乱”期间推特上流言传播的报道为例说明。

黑莓手机信息工具和推特等社会化网络在英国骚乱事件的酝酿和平息过程中表现活跃,各种信息交织传播,其中不乏因不同原因得到扩散的流言。这里的流言有别于谣言,特指在一定社会心理压力下未经证实而得到大范围传播的消息。

使用推特数据库,通过搜索“标签”的方式可获取260万条与骚乱事件有关的推特。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学术机构支持下,卫报的交互设计团队首先选择了骚乱前后共五天时间里表现较为突出的七个流言传播现象,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抽样获得1万条相关推特进行具体分析。

分析阶段,团队先对前期抽样获得的推特进行属性认定,确认它们之间的转发关系和这些推特与有关流言的相关关系。并明确了以圆形图案的大小、色彩和变化来演示流言消长的可视化方向,最终形成流言传播的生命周期图景,最终成图如下。

该图的一级界面(如图5)是七组流言传播的菜单栏,每条内容均配以相关推特中使用的图片。互动部分显示“选择一条流言即可查看该条传言在被查证之前是如何在推特上传播的”。这些传言包括动乱分子袭击伦敦动物园并放出一只老虎、部队进驻伦敦大街、伦敦眼被烧等等。

进入每个事件的分析页面后,可以看到三个相关功能块(如图6):右下的每一个圆代表在流言传播中的关键推特,以圆形的直径代表该条消息的影响力,直径越大则转发越多影响越大,读者点击每个圆形即可在图表下方显示这一消息的具体内容;每个圆形的颜色则用于区分不同消息针对这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依照图例从左至右分别为支持、反对、质疑和中立评论,这样读者不需查看具体文字就可直观地了解到某时刻针对一个流言的观点对立情况。

信息图上方是一条时间轴,时间轴中的曲线显示了与这一流言有关的推特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数量增减,移动曲线上的指针,则对应时点的观点对立情况就会在图表右下方显示出来。点击“演示”,则右下方的圆形组图也会随时间轴推动发生如生命周期般的消长变化,从而展示整个时间段内该条流言的发展态势。

时间轴中的竖线区分出流言发展的不同传播阶段:流言产生,得到大范围传播,伴随质疑和对立意见的增多而被证实或证伪,亦或随时间流逝自然衰败。这些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事件描述,则出现在图表的左下方。

整张图表将定量和定性描述结合起来,细致且清晰地描绘出某一流言的生命周期。据该图表,在共七条流言中,有五条最后在推特平台上被证明为假,一条尚未有证据证实,仅有一条被证明属实。整体上流言被证伪的比例较大,但推特作为传播平台却体现出较强的自净能力,特别是当有可视化证据出现时,流言很快就能得到平息。

该图的立意也在于此:社会化媒体虽可成为流言传播的工具,这些流言甚至在短时期内可产生广泛影响,但一开始不辨真假的信息在开放、自组织的讨论中也能很快得到净化。相关研究更发现,推特在伦敦骚乱事件平息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推特社会功能的认知。

三、信息图表结构化生产的拓展与深化

社会化媒体在大众传播生态中日益发挥基础性作用,在美国的调查数据中已成为次于电视、等同于报纸份额的重要消息源,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在不同平台上传播和接收多种形式的信息,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核心关注之一。新闻生产以其对新闻与社会重要问题的关注,利用专业工具进行深入研究,生产出的不仅是具有极大信息价值的新闻产品,也是人们对社会的深层理解报告。

在目前已有的新闻实践中,信息图表主要在两个领域中以社会化媒体为基础进行结构化生产。

一是体育赛事和大型典礼等媒介事件发生时,信息图表通过过滤和组织为读者在社会化媒体的大海中提供信息搜索与定位,这在媒体对超级碗、世界杯、奥林匹克等赛事的报道中有所体现。这类事件发生时,社会化媒体越来越成为电视直播的相伴传播平台,受众在其中获得补充信息和仪式参与感,而信息图表通过修建网络入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序的互动空间。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和应用,基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的机制下,用户将原创的内容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与其他关系用户进行分享,实现更为深远的传播。而社交媒体则充当了信息聚合的平台,由此平台上,信息进行聚集、整合,用户之间进行信息的分享和散布,实现传播深度和广度的扩展。手机新闻摄影依托于自身的媒介特性近年来在新闻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改变了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它有着更为深远的传播力,不仅拓宽了图片传播的路径,同时使得信息者、受众的社交网络得以扩展,在更大范围了提升了影像传播的影响力。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美国本文由收集整理东北部,《时代》杂志采取了全新的报道模式:利用了手机拍照应用instagram记录新闻事实。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是一次尝试,这是报道新闻的最快、最直接方式。

一、内容、关系的聚合

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在社会化媒体上,用户自身创造着内容,也就是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信息的分享得以实现内容的聚合和关系的聚合。instagram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化媒体形式。

1.内容的聚合:instagram成为新闻图片库。以微博、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信息的集散地,而目前拥有超过八千万用户的instagram则是手机摄影的天堂。据统计,每一秒钟会有60张照片在instagram上。智能手机将摄影变得大众化,而instagram则赋予人们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拍摄平台。

新闻摄影的突出要求是图片传播的时效性、快捷性。与传统的新闻摄影传播方式相比,手机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无疑是进步的。首先,它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以往只有职业摄影记者才有发稿的资格,而手机新闻摄影让更多的公民记者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将目击的事实用手机记录并且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其次,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拍摄新闻照片,每一个事件的旁观者都可能成为事件的记录者,他们生产出的新闻图片丰富了新闻摄影图片的来源。无数个体从各位维度、各个视角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和报道,“网民在不同层面上关于某一个事物的认识常常比专业媒体的单一视角、单一层面的报道更能反映事物的复杂性”[1]。这些新闻图片也为我们认识事件的全貌提供了依据。从另一层面来说,为了避免失去粉丝的关注,普通的用户会更注意拍摄出高质量的图片,贴近大众的对新闻图片的审美取向。这也促进提升了手机新闻摄影图片质量提升。

如今的instagram成为了可以与getty、corbis等影像巨头相媲美的图片库。通过标签和关键词检索,我们可以轻松看到于平台上的图片资源。目前的instagram平台上已经有超过40亿张照片。它已成为新闻摄影记者最喜欢使用的拍摄工具。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成员约翰·温克便在instagram开设了自己的账户,他将iphone拍摄的新闻纪实照片上传至网络,与其他成员分享。美国《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杂志等出版业翘楚也在instagram上设立了自己的账户,授权的手机新闻图片。得益于instagram,手机新闻摄影终于有了更佳的平台。

2.关系的聚合:instagram成为基于图片社交的平台。社会化媒体上的内容本质上是基于用户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信息生产。instagram的定位非常清晰,只图片,完全是以图会友式的互动方式。这就有利于将对手机摄影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诸如马格南、国家地理的职业新闻摄影师加入到instagram,使得这一空间内流动的图片信息越来越专业,越来越集中。专业新闻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上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由于他们的职业身份使得他们的图片更为专业和权威,能够引起更多的粉丝的关注和评论,图片传播的效率自然会比较高。新闻摄影的传播最关键的便是建立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而instagram的交互性正是这种建立联系的关键。这种交互性也扩大了社交媒体上个体的传播影响力,强化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聚合。新闻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

进驻,有助于媒体抢占社交平台中的制高点。前文提到的,《时代》周刊instagram平台使用了旗下摄影师拍摄飓风“桑迪”的手机摄影图片,在48小时时间内,该杂志的帐号就吸引了1.2万名新的关注者。摄影记者的账户与所供稿媒体的联动机制可以形成多点互动,抢占信息的制高点,强化了社交互动中的粘性,吸引更多人成为记者本人和媒体账号的关注者。

在instagram平台上的新闻摄影不能忽视的一支力量就是公民记者。他们没有职业记者的身份,不享受记者的待遇,但是他们却是社会的记录者。手机摄影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iphone等具备强大拍摄功能的手机的出现、instagram应用的诞生更加弱化摄影技术。公民记者亦可以拍摄出专业记者的水准,我们已经通过在去年的伦敦暴动和俄罗斯大选中看到了instagram推动新闻摄影的潜力。著名的cnn的“ireport”也频繁采用公民记者用instagram拍摄的照片。公民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起到了补充、延伸和验证的作用。利用社交平台,专业媒体记者与公民记者协同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准。

二、内容、关系的扩散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带来的是内容与社交关系的双重扩散。这种超人际传播的模式为图片摄影信息提供了内容平台,也让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实现关系的融合与扩散。基于信息分享机制下的关系更为融合,有利于反馈的及时到达,强化了传者与受众的关系。

1.内容的扩散:手机新闻图片整合后的再传播。无论你是专业摄影记者还是普通公民,都能将手机新闻摄影图片在社个平台上。诸如2012年美国大选期间就有46万上照片在instagram上,用户用#i voted#标注了超过10万张照片,用#election2012#标注了15万张照片。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标签看到新闻图片。使用instagram的用户可以将图即时分享到twitter、flickr、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上。受众可以在多个平台上看到手机摄影图片,社会化媒体上的图片传播有了“病毒传播”的特点,只要轻点鼠标就可转发或者分享到自己页面,让更多的用户看到图片。这些图片在平台上通过标签为索引,被进行有机的分类和整合,我们可以轻松找到与自身兴趣相关的新闻图片。读图更加便捷,更多人选择在社交网站上进行新闻摄影,进一步拓宽图片传播的渠道。

2.关系的扩散:instagram强化并扩散传者与受众的关系。有学者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网上的关系并不是一种人际关系,而是一点典型的社会角色关系。[2]”社会化媒体提供了维持老友关系的平台,同时也是结识新朋友的公共空间。instagram上的用户不仅关注着自己的朋友,也因为话题、兴趣的关系而关注一些陌生人。当用户的图片更为生动,更富有美感,对于新闻事实的把握更为到位,就会得到更多人“赞”的评价,积累到一定量就会被置顶成为整个平台上的热点图片,那么者也会更受到用户的追捧,成为instagram中的名人或重度用户,粉丝数量会呈现上升的态势。传播者与受众的交互关系更为紧密,在关系扩散的基础上得以强化。

互联网界的“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网络的价值不在于技术价值而在于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价值。每一个新用户都因为其他人的联网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模式[3]。这在社会化媒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通过某些关键的节点,你可以获得更多信息,通过他的关注、分享,获得更多的有关信息。在instagram上的一些重度用户本身拥有众多粉丝,他们的自身的手机摄影水平较好,或者对于新闻事实非常的敏感,能及时抓拍新闻事件。通过加标签的方式,他们的新闻图片能引起更多粉丝的关注,在传播路径中,这些重度用户用户成为交互模式中的节点。作为节点的很多用户在instagram上手机摄影作品的目的可能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图片为纽带,进一步延伸自己在整个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关系和影响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信息获取模式将以个人门户为中心,每一个新闻照片的账号就是一个中

心,以个人的社会网络为桥梁,与每一个人的各种关系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换。

许多专业摄影记者活跃于instagram上,一方面他们的信息权威性和专业性更强,可以有多元化的受众关注,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关注其他用户,延伸自己的社会关系,利用别人的图片来发掘新闻线索。更多的普通用户是通过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新闻图片来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和好评。获得关注就是新的社交关系的确立。关系确立后,通过不断有价值的内容来强化关系模式,有利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即时性。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文化认同对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人对集体文化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自愿融入。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是对一种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认可。文化与价值之间联系密切,价值通常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一个社会形成价值观,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体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价值认同对文化认同的至关重要,在实现前者的基础上后者才可以真正被实现;反过来,自愿的接纳和支持某种文化,才会有文化自信,然后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也会帮助个体强化价值观。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价值教育必须必须以认同为基础,帮助个体融入群体,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选择。如果缺乏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很难进行。

2 新媒体促进主流文化传播

利用新媒体促进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从而在诸多文化冲击和思想交锋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和统摄力。

首先,在国际层面上,新媒体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可以增进海外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在互动过程中,逐步修改及塑造其身份和利益,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帮助其抵御海外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自信心。此外,通过新媒体,也可以将中国现代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展示给全世界,增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认同,从而有利于掌握时代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其次,通过新媒体与主流文化在国内的互动,使国内民众更容易深化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有助于增进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3 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解构,从而也令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改变。新媒体以其传播多渠道、接收多形式的特点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构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空间,开启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的文化交流模式。其承载的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共享平台给主流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并以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愈发深刻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互联网社会中传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对文化进行了再创造,成为信息处理和发散的中心。在今天文化交流高度密切的环境下,使用新媒体来创建和拓宽一个思想共通的空间,给了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增加认同感一个平台。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新媒体,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在随时随地进行,人们接受巨大的信息量,文化对其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以提供一种虚拟空间和增强现实的文化影响为翼,以本土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为思想来源,以图像、文字和音频为话语形式,提供全景和更灵活的互动环境,从而逐渐塑造一种新的话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进行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场所,激起大学生表达情感和诉求的欲望,促使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化参与行为,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构,形成和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而且凭借其动态化、多重化、个人化和自我反省的性质,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和去仪式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化认同从物质内涵向形式内涵、从外显认同向内因认同转变,进而推动大学生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塑和增强。

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更好的连接了本土文化空间和全球文化空间,不仅传播了本土文化,也使大学生更易接触到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身份更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也使大学生更易接受这种方式下宣传的本土文化,引起文化共鸣和增强文化认同。

4 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加强,包括简历特定的网站,运用多种教育渠道,社会舆论,以及完善的社会机制等途径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平台动态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启用网络互动平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力。

3.以主题宣传网站占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网络阵地。完善话语机制增进大学生的认同。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准营销;社交媒体;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5-02

近几年,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除了其简单的交流、沟通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已经将社交媒体视为企业在营销中的重要工具和平台。企业、品牌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上的优势并通过社交媒体来收集不同受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更好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而确立自身品牌的精准营销目标和策略。本文立足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大背景,对商家、品牌如何进行精准营销进行简要剖析,同时学习与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展开分析研究。

一、精准营销的兴起

精准营销已经成为当今营销的关键,如何做到精准,这是系统化流程,有的企业会通过品牌联播等营销做好相应企业营销分析,市场营销状况分析,人群定位分析,最主要的是需要充分挖掘企业产品所具有的诉求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精准营销是时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营销术语,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突破传统营销定位只能定性的局限;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技术手段保持与顾客长期沟通等措施,建立企业的忠实受众群。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作为营销工具,将营销信息推送到潜在受众群体和市场中,使企业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利益最大化,完成企业的既定营销目标。

1.网络精准营销的兴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全面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转移,然而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极速发展的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爆炸的问题。在互联网里,我们面临的、可获取的信息(如商品、资讯等)成指数式增长,如何在这些巨大的信息数据中快速挖掘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网络精准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

2.网络精准营销的手段。运用个性化技术的手段(如网站站内推荐系统),帮助用户从这些网络过量的信息里面筛出他所需要的信息,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电子商务网站、媒体资讯类网站、社区都逐渐引进站内个性化推荐这种手段,进行精准营销了。

二、社交媒体营销发展格局

1.社交媒体营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社交媒体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让受众有更多机会去参与双向沟通与互动,社交媒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使更多的普通人、平凡人成为传播者,成为信息的者,许多受众满足于传受两者角色之间的转换,参与性极强。社交媒体以其开放性、连通性和交流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社交媒体除了沟通交流功能之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渐渐成为了诸多企业、商家作为自身营销手段的首要选择。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来进行营销、销售,维护公共关系,开拓客户服务的一种方法。近几年兴起的口碑营销、品牌营销等概都基本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进行营销。

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交媒体更多的是注重受众的使用效果,目标受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分享对品牌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与自己相关的社交媒体圈里的用户,众多企业也正是利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优势来进行品牌的推销,形成自己的品牌口碑,达到营销的目的。

2.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随着社交媒体营销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并且受制于环境和发展期较短等条件的影响,其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前我们所处的营销现状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广告主的试探性。各种各样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广告主新的尝试机会,广告主们开始对社交媒体加大投资,探索新的广告形式以适应社交媒体环境,并且不断扩张自身的广告辐射范围,做到营销最大化。(2)在线模式不够成熟。对于社交媒体不断涌现的当前社会里,其也有着自身的不足,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我们可以看到同质化的社交媒体数不胜数,大多数新的社媒往往都是效仿,并未有创新;其次,社交媒体的板块设置混乱,导致很多功能没有发挥特有的作用,板块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3)效果不佳。这对于商家来说是最致命的,也是影响较为明显的。由于传播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了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值,这要求传播者要对市场进行细化,收集正确的客户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到自身的潜在受众市场进行精准营销。(4)方式单一。商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一味去以营销为中心,缺乏整合意识,出现了混乱、碎片化的现象,应该集中力量将去利用有价值的社交平台,着力与受众构建稳定的往来关系,并且努力维系与受众建立起来的关系,让受众感觉到重视,培养受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社交媒体的精准营销优势

社交媒体是一种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和获取的综合渠道。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则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用户量身打造各种营销策略,精准营销主要体现在“精准”两个字上,真正了解和分析用户的真实的行为以及真实需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精准营销,其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1.高介入度。社交媒体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媒体由传统的意识形态媒体变为了行为媒体,拉近了与消费者行为的距离,同时也增加了广告的转化率,使得受众在精准营销过程中的介入度由低到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受众切身感受了参与营销的过程,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意识。

2.受众定位清晰。便于实现精准营销,基于数据、cookies、路由器等对数据的搜集和筛选,商家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针对受众不同的喜好,生产能够满足受众喜好的产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明确不同受众的定位,进行归类整合,有助于精准营销的正确施。

3.免费分享。免费分享在社交媒体精准营销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其主体大部分是用户自身,他们在使用过之后,在社交工具中主动分享用过之后感受和印象,对品牌产品加以评价,并为其他用户创造分享点,让更多的潜在用户去了解和关注,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口碑传播,而口碑传播的效果对于潜在用户的影响是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符合营销发展趋势。在这个充满营销的时代里,商家应该准确分析市场形势,制定适合市场的战略战术,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只以商家自身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以4C理论为出发点,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市场,考虑消费者接触产品的便利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体验效果尤为关键,社交媒体带给受众的便利性已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商家而言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了解受众的需求,利用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减少受众接触产品的困难度,迎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建议

1.受众分析(People)。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对于商家来说,对受众进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商家可以通过受众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习惯来逐渐确立品牌的目标对象,依据目标对象和媒体受众之间的黏度,决定营销推广中较为恰当的内容,澄清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受众建立联系,不间断地对受众进行科学合理分析,逐步细分、确立准确的受众群体,第一时间掌握满足受众的需求。

2.营销目标分析(Objectives)。营销目标对于每个品牌而言都各有不同,这不仅取决于品牌自身的产品属性,也和受众市场的不同有关,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也影响了受众的品牌选择。商家在确立自身营销目标时候,应该先确立自己的受众群体,了解受众使用社交平台的特点,不同社交平台适合不同的营销目标,商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不是面对不同市场采用同样的营销目标,那这样下去,商家定会丧失对原有市场的掌控权,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交平台的不同意味着受众的需求就会有所差异,商家要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受众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进行营销目标的确立。

3.技术分析(Technology)。技术层面的分析重点是对社交媒体技术进行分析,要求商家不仅要注重对受众和营销目标分析,也要对所用到的社交媒体进行足够的技术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只对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进行基数统计,充分了解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并将自身品牌与其特点相融合,定期更新社交媒体工具,制定适合媒介技术的精准营销战略。

4.营销战略分析(Strategy)。营销战略对于一个商家品牌而言至关重要,营销是否成功取决于商家实施的战略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是否符合发展的趋势。当然,商家应当注意到尽管社交媒体普及面很广,但社交媒体的受众也是部分受众,商家切记不能孤注一掷,放弃了传统的市场平台;社交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依然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商家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来进行精准营销,仔细剖析精准营销的准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恰当战略,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

在当前社交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都是基于社交媒体进行拓展,而精准营销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整个营销框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恰当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使得营销的精准性、目的性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纵性。实现精准营销的基础是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分析的核心是要充分了解客户关键行为和态度,对受众市场进行准确分析、定位,进而创造更具关联性营销内容,对客户的行为、倾向、意图和喜好越了解,就越容易有效传递关联性信息。同时,作为品牌的传播者也应该明白,和一般的大众营销不同,精准营销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客户关系的学问,其核心不是品牌的打造,而是着力打造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沟通向客户提供中肯的建议以及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潘洪亮.数字传播时代精准传播研究初探[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3.

[2] 张丽.社会化媒体营销背景下微信的精准营销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