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验室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任务,实验室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现状与弊端,结合作者所在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提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全过程安全控制;精益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大力投入,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高校化学实验室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具有许多特殊性[1].第一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化学药品集中使用地,不仅试剂种类繁多,而且常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第二化学实验操作常涉及到一些危险性实验,如高温高压反应、易燃易爆气体气瓶使用(如氢气、乙炔等)、X射线衍射测试、正丁基锂使用等.近年来,火灾、气体泄漏、辐射、机电伤害等安全事故在高校实验室中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三化学实验课是面向全校的基础实验课,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多.因此,科学地、规范地进行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是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挑战.近几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在“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卓越杯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重庆大学设备处安全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推动下,开展了大量有关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部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目标系统化、明确化和规范化;“卓越杯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已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举行,该竞赛不仅促进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进步,而且促进了高校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建设的交流、重视与发展;在重庆大学设备处的带领与指导下,学院明确了化学实验室的管理目标、制定了各种规范安全文件制度、完善了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

1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高校化学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分析,目前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1)化学试剂管理不规范,常规和危险性的化学试剂管理制度不够明确,尚未健全化学试剂的使用、废弃化学品的管理与处理体系.(2)一些安全制度不系统、不全面,也不够明确,存在流程管理上的不完善.(3)安全文化意识不强,安全专业培训与演练较少,还没有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4)实验室安全监管有待加强,相关人员责任心不是很强.尽管各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系建设、制度流程、人员配置和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完善,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安全事故在全国高校化学实验室中仍时有发生,其深层原因在于没有把实验室安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过程的安全控制管理.因此,将高校化学实验室进行全过程的安全控制管理是具有现实意义.

2全过程安全控制体系

高校化学实验室承担化学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在广义上及本质上可以看作一个类似的工业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即利用原材料(各种研究样品如各种化学药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常温、常压、高温、高压等环境)产生或获得某些物质(化学反应后的目的产物与伴随产物)的过程.全过程安全控制的管理理念[2]是以预防为主、注重源头、突出重点、过程跟踪、目标考核、持续改进.管理目标是对每一项实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使每项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时都处于安全状态,从而保证整个过程安全可靠.管理作用是针对指标安全性、操作规范性、工艺合理性、措施有效性等方面,对危险品、操作失误等风险进行全过程控制,保证实验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往惯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安全工作的事后总结和处理,注重的是安全结果的考核,是亡羊补牢式.而全过程管理模式,突出的是对化学实验室安全重点、重要因素的全程控制,形成贯穿源头、过程、目标、结果的全过程管理,强调的是从源头到结果的整个链条的全过程的安全控制,涉及到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作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3全过程安全体系内容

3.1建设规划过程控制,保证设施建设的安全性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整体搬迁到重庆大学虎溪新校区的理科楼新化学实验室.有关新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划包括以下3个步骤:(1)前期论证阶段.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走访国内外一流化学学科的高校,借鉴了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硬件设施设计、标准与规划.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及早介入,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因素,提出安全建议.(2)设计施工阶段.加强施工阶段的安全设计跟踪检查,及时出具安全评价报告.(3)项目验收阶段.组织验收时,审查“三同时”的执行情况,确保安全技术措施可靠.3.2制定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实施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2G3].近几年,我院参照教育部安全检查标准和学校设备处的安全条例,并结合我院化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保证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运转.这些制度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危险性实验安全操作制度、维护检修制度,以及环境污染和防范监管制度等[4].3.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化学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1)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配置,提高实验队伍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实验教学队伍.近几年,我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了化学实验室实验队伍的建设.目前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占到82%,其士学位的占31%,从学历上提升了化学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素质.(2)通过化学专业培训、定点培养等方式来改善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整体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定期选派实验室人员参加各种安全培训和安全会议“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研讨会”“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安全模式和安全管理经验.(3)学校和学院都定期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检查,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校、院和实验室管理员的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5].3.4宣贯落实实验室安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大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实验室安全教育落到实处.(1)全程化.安全教育贯穿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统一让入学新生学习“重庆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让进入化学实验室学生进行“全校性实验室安全教育选修课”学习,我院还特别为硕博研究生开设“化042实验技术与管理工安全与职业素养”课程,只有通过安全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2)多层次.安全教育应该覆盖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博士、硕士及本科生,还有各级人员,如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等.(3)多渠道.安全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应当多样性、多元化,有纸质安全教育材料、多媒体安全宣传材料、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等.3.5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展高校应将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作为常规的教学环节开展,在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开展中必须考虑并囊括安全教育内容.(1)验课程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实验过程中尽量采用能够预防或避免易发安全事故的操作.从实验内容、任务的设计上,既要保证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与训练,又要确保实验过程中即使出现误操作也不会带来严重后果[6],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2)实验课程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更新或完善实验内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实验课程设计的与时俱进.(3)实验课程中增加讲解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与实验操作的规范问题,实现实验室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7],将安全意识从学生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就扎根于脑海中与行为中.3.6化学危险物品全过程记录及控制化危品是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危险源,因此我院不仅从源头上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严格执行购买、领用、备案等环节的审批管理[8G9],而且还建立台账对化危品的申购、领用、使用、回收、销毁全过程进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改善管理疏漏,减少化危品事故的发生.

4创建精益安全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10G12],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精确、高效和持续运行.创建精益安全管理模式,以危险源管控为核心,以全员参与为方法,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1)引入精益思想、营造全院师生参与的安全管理氛围、消除各级人员思想上对安全问题的侥幸心理、努力培养广大师生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建立“安全压倒一切”的实验室安全理念.(2)推行精益方法、采用精益工具、导入PDCA循环,即安全精益管理制度:方法—落实、实施—检查、分析—纠正,以便对安全管理现状和改善情况及时实施精益评价.(3)建立精益组织,从学校层面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建立院级、系级、各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制,避免多头交叉管理,形成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联系紧密但又职责分明的化学实验室安全责任制.(4)形成精益流程,包括发现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持续改进安全问题的流程.对于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检查监督,应建立经常性、长效性,多部门、多类别协同管理、多管齐下的检查监督机制,同时必须抓好检查结果反馈、监督落实情况.

5结语

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高校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62-01

1.引言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校实验室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提升了高校实验室对国家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但同时也使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着日益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高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必要场所,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财产免受损失,师生员工人身安全,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

近年来,高校由于师生在实验中操作不当、设备老化、消防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爆炸、火灾所引起的重要资料被烧毁、人员伤亡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另外由于管理疏忽和缺少防盗监控系统等原因,实验室时常发生设备失窃现象。因此,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内涵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从属于高等学校的校园安全大系统,针对高校实验室的任务和特点,遵循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对教学和科研实验活动中涉及到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构建,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该体系应该包括组织机构、制度保障、教育宣传、安全检查、技术防范。

应急预案等主要建设内容。在该体系中,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是核心,教育宣传和安全检查是关键,技术防范和应急预案也必不可少。

3.国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国外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设置了完善的组织机构,且角色众多,各司其职,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如香港高校一般都成立了由行政副校长负责的安全与环境防护方面的校级委员会,同时设立“安全与环境事务管理处”进行日常管理。各学院(系)配备安全协调员或安全主任,各实验室有安全责任人。美国高校均在校级层面建立了管理机构。

4.内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内地高校近年来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已有所加强,但与美国和香港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相比,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组织领导不力、安全制度不全、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设施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内地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结合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实验室的具体实践,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措施,阐述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安全检查等主要建设内容。

4.1 组织结构

组织机构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成立由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专门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来实现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明确、无缝链接的校、院、实验室3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管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实验室群策群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2 制度保障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促进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高校要在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注重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每一位安全的管理者和执行者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3 安全检查

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管理工作。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按照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了包含3个层面的检查机制,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院检查:学院办公室在主管院长的带领下,定期组织开展学院所属实验室安全大抽查,每学期至少4次。(2)各系检查: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的主体工作应该在各系,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安排检查的内容和次数。(3)实验室自查: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对本实验室的安全状况定期进行自查,能整改的隐患尽量在内部解决,如无法进行整改,及时将自查情况上报学院。

5 Y语

近年来构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已应用于学院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实验室安全隐患不断减少,实验室工作实现了“零安全事故”目标,促进了平安校园和和谐建设校园。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需要在各部门协同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真正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和谐稳定大局,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滕向荣,冯建跃.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建设.教学科研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3.

[2] 阮俊,金海萍,冯建跃.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0-192.

[3] 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范文第4篇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疫情被控制以后,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上了议事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在我国处在较落后的状态〔1〕,尽早建立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体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发展和完善。为了对我国实验室安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文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

1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制建设过程

11 国际发展概况 早在1886年就有科霍发表过霍乱病的实验室感染报告,那是全世界第1次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报告。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认为生物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问题,因此,在1983年发表了第1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93年又颁发了第2版,1997年出版了《卫生保健实验室安全》,2004年WHO正式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2〕。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保障、重组DNA技术的控制、实验人员的健康监测和急救等内容。

12 国内发展概况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疫情发生以前,我国虽然有几部传染病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6),卫生部《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1991)、《血站管理办法》(1998),但均未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菌(毒)种方面,卫生部《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1985)、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条例》(1986),内容仅涉及菌种的质量安全,未提及生物安全和危害性控制。SARS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明确提出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菌(毒)种保藏的要求,为今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卫生部也了《传染性SARS型肺炎人体样品采集、保藏、运输和使用规范》(卫发电〔2003〕39号文)提出了在菌(毒)种管理技术规范方面的要求《传染性SARS型炎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指南》(2003.4.29)专门就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要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之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2003.8.1;WS2332002)行业标准,在管理职责、人员要求、设施设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评估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与存在问题

21 现阶段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框架 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尽快建立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到议事日程,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各部委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都了重要的法律法规,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2004.6.1)、建设部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2004.9.1)国家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2004.10.1)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务院在11月12日颁发了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版)也在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上述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相继出台,对我国传染病防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条例》,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特设的部级专门法律,表明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决心。为贯彻落实《条例》,卫生部下发了45号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2005.12.28)、《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6.1.10)和第50号令《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农业部颁发了52号令《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2005.5.2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下达了第32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2006.5.1),与上述GB194892004和GB503462004一起,作为《条例》的配套文件,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框架。

22 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制订了部分法律法规,但从内容、结构和实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1) 硬件方面:GB194892004和GB503462004对各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BSL3实验室建设上,尚未到考虑病原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差异很大,需要不同的防护设计和配置;单向气流组织缺乏动态稳定性指标和监控要求;实验室围护结构的强度、抗震性、消防等能力的技术参数还不明确〔3〕;实验室气密性的检测方式、高效过滤器泄漏检测的生物指标还未建立〔4,5〕,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制作工艺也缺乏要求;对设施选址的环保要求不够明确;对实验室中给排水、送排风等技术观点也存在严重分歧〔6,7〕。在BSL2实验室方面,当实验室房间数较多时,没有就整体实验室的布局、流程提出指导性意见;生物安全相关产品(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器械、消毒剂)的生产技术、安装调试、过滤器更换、验收检测等技术标准还在探索阶段。(2) 软件方面:尚需要逐步形成一套全国统一的、系统的、标准的、具体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文件体系,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要求、操作技能和设施、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涵盖感染性样本接触、调查、采集、包装、运输、储存、交接等所有环节。目前对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器械、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还缺乏基础研究数据。特别是高致病性样本的运输,铁路部门还未批准,民航部门仍有许多机场和航空公司未得到授权。运输非呼吸道传播的病原标本或疑似高致病性样本,尚无明显证据表明危险性时,目前的法规要求太高且缺乏灵活性,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基层单位执行困难的局面。对于菌(毒)种的管理,在流通的审批、储藏设施和设备的条件和内部管理程序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3) 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订管理体系文件,形成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宣传、贯彻我国生物安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作好相关培训;强化实验室检测和管理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按标准建设BSL2和BSL3实验室并实施有效管理。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目前,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以上实验室)的建设、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方面初步形成了规范管理的框架,但BSL2实验室的管理还未出台相关的管理文件。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的定义,目前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几乎全部要求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而现有的BSL2实验室标准配置和管理要求还在讨论阶段,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展望

31 管理职责 随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从管理层面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牵头单位,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在规划、论证、建设和环保方面各尽其责,卫生部、农业部、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在各自领域的相关实验活动中分别把关。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必须获得国家认可,与人体相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通过卫生部批准、与动物相关的实验活动必须通过农业部批准。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研究和制订BSL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

32 管理程序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制定完成《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AC30/2005),要求申请认可的BSL-3实验室必须在认可前期完成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环保总局要求的工作(《条例》实施前建造完成的实验室除外),申请材料经认可委审核后组织预评审(如果需要)、现场评审、整改措施的现场复核及评定委员会评定,然后作出是否认可的决定,再按照规定时限进行监督评审和复评审。卫生部和其他部委再根据相关领域病原的危害性等级、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管理和技术水平决定能否批准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室活动。政策、规则、准则基本都有了,评审员队伍也已经建立,通过对全国少数几个BSL3实验室的试点现场评审,合格评定体系(认可体系)基本形成〔8〕。

33 管理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已经实施,我国的生物安全专家库也已建立,通过评审或研究活动,对法律法规和准则的执行条款进行广泛讨论,逐步形成共识、缩小分歧,有利于行业管理的健康发展。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呼唤配套产业的介入,中介服务在《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逐渐合法化,但在为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提供服务方面尚在起步。特别是在BSL3实验室的建设和审批过程中,由于没有适当的、合法的服务部门,许多实验室在立项、图纸设计、招标、建设、验收以及申报和评审程序上,对管理要求不甚了解,许多实验室高额投入却没有得到及时回报或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4 结语

经过2年多的努力,许多单位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组织,建设了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已有8个单位的BSL3实验室获得了国家认可,其中3个单位的BSL3实验室获得卫生部资格认定。全国范围内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活动的上岗证培训,菌(毒)种运输的专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初步形成了对意外发生的应急能力。科技部也在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网络管理体系,今后可以通过网络实施行政检查、远程维护、学术交流、远程培训等活动,提高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随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水平必定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试论生物危害与生物安全[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1):125-128.

〔2〕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M].3版.陆兵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赵肖兵.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中一些条文的探讨[J].医药工程设计,2005,26(5):12-15.

〔4〕 马宗虎,南国良,张小京.BSL3实验室内生物安全柜的检测结果及其分析[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6,7(1):28-30.

〔5〕 冯树根.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高效过滤器检漏方法探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25(1):91-93.

〔6〕 孙秀兰,南国良,张小京,等.生和安全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设计探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6):86-88.

〔7〕 许钟麟,张益昭,张彦国,等.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送、回风口上下位置问题的探讨[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5,4:15-20.

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现状;管理实践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既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实验室安全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提升,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活动日趋频繁,各种实验安全隐患日益凸现,已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教学科研正常运行及不断创新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具有财产集中、技术密集、危险性相对集中、人员结构复杂和高级人才集中等特点,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防火、防盗、防爆、防辐射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分为如下。

1.火灾事故。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乱扔烟头,引起着火等。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任何实验室都可能发生。

2.设备损坏事故。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线路故障或雷击造成突然停电,致使被加热的介质不能按要求恢复原来状态造成设备损坏;高速运动的设备因不慎操作而发生碰撞或挤压,导致设备受损。这类事故多发生在用电的各个实验室。

3.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人员流动大,设备和技术管理难度大,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类事故是实验室安全常发事件,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影响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甚至有可能造成核心技术的外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与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职责。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参差不齐,职责不统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安全责任不明,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检查不力等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多数高校实验室现行的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是保卫处,一方面,由于学校保卫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实验室安全的专业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保卫部门和实验室管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导致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往往成了校园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另外,由于高校的扩招,实验室紧张甚至超负荷运转的情况非常突出,致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现有制度执行不力或缺乏检查督促。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校园安全行政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建成分级负责、考核科学,制约有力、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合理分工,合力共抓落实,抓监督,将实验室安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良性轨道,确保实验室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术水平低下、安全知识欠缺、安全素质教育与培训的缺乏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有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通过开设通识选修课,构建网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信息系统,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纳入大学生始业教育和教职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技能。

3.注重实验室安全环境文化氛围建设。从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人手,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重视情感融入和亲和力,变强制灌输为潜移默化,化枯燥无味为趣味横生的安全活动,着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是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可以让师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接受安全教育和熏陶,营造实验室安全与环境文化氛围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通过编写印发实验室安全技能手册、宣传单、安全广告、宣传画以及开展实验室安全讲座等,从观念、道德、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员工,帮助他们树立安全责任感和安全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加强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自觉满足学校对安全健康的要求。

三、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

1.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杜绝实验室安全隐患。实验室基础条件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我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从源头抓起,把安全建设标准纳入实验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在实验室新建、扩建过程中,以保证安全为前提,按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安放及实验室水、电、气等管线设施的规范、完善问题。

2.建章立制。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制度完善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针对实验室安全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修订相关的实验室安全制度。制订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建立了环境设施规范使用、安全检查防护维修制度。我校还实施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实验室安全是一个由多方面工作构成的整体,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归口管理。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具体由实验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等公共安全。

3.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安全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大,在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工作迫切需要我们积极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倡导安全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利用信息化、科学技术和文化手段,变事后型为预防型的管理,要从传统的行政手段、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要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利用科学技巧与方法的管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千百年来无数血的事实形成的教训,预防工作,教育为先。我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纳入新生的始业教育,启动实验室安全培训准人制,并将培训及其考试制度化,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进入实验室。为了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效应和权威效应,教育对象范围从师生、基层领导扩展至学校决策层领导,以加强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对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实验考核的范围,并给以学分承认,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