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建筑的区别

中外建筑的区别

中外建筑的区别

中外建筑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业 空间格局 浙江

中图分类号:F2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03-02

一、前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2008年建筑业总产值62036.8亿元,比2000年12497.6亿元增长近5倍。建筑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后向拉动作用,其对地区经济增长、解决地区就业、增加税收等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建筑业企业的跨地域性生产与投资活动趋势也随之加强。但纵观现有的建筑业相关研究文章,对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文章不多,特别是对建筑业省外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研究的文章基本没有。加强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对理论上完善我国建筑业生产活动的空间规律研究,实践上指导建筑业的跨区域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

衡量地区建筑业生产能力综合指标主要有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外省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某一地区所有建筑安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的总值,是衡量地区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空间分布等级差异的重要指标。

中国国土辽阔,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建筑业经济生产总量地区差异同样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带性特点。通过分析建筑业总产值的空间分布等级差异,可以科学衡量与比较不同地区建筑业经济活动与竞争实力。笔者采用全国统计年鉴2000年至2009年各省建筑业总产值的平均值,以反映我国建筑业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采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分析软件,对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得出中国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1.中国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最高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其中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省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38.9%。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重要城市,其城市中心级的地位决定了建筑业的发展与竞争实力。北京建筑业生产总值13798.88亿元,上海建筑业生产总值13179.21亿元,两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共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比重的10.8%。

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次高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上海、四川、湖北、河北、湖南、河南、辽宁,七个省市的建筑业总产值共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量的28.4%。这一区域除了上海、辽宁外,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

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中等区域主要包括有山西、安徽、重庆、天津和福建。这一区域5省市的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量的12.2%。与前面两个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最高和次高区域相比,空间分布上呈现分散化特点,且建筑业经济活动总量明显减少。

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低的区域包括黑龙江、陕西、云南、吉林、江西、新疆、广西,以及包括内蒙内、甘肃、贵州、宁夏、青海、海南、,该14省区的建筑业生产总值只占到我国建筑业总产量的15%。

2.中国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发达与较发达省区集中成片分布特点明显。表现出以北京为核心,辽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组成的内陆带,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沿海带,二条带状空间分布明显,我国呈现出“人字型”的建筑业生产活动密集分布格局。另外,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欠发达地区呈现出沿边疆分布的空间格局。建筑业经济活动欠发达地区与建筑业经济活动发达地区相比,空间上分布表现出很强的分散格局。

三、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研究

建筑业外省总产值指的是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所有建筑安装业企业在本区域外的其他省市范围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的总和。建筑业外省总产值是衡量本区域建筑企业对外生产与经营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地区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等级差异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建筑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地位的提高,地方统计部门对建筑业的数据统计也越来越细,这为进一步研究建筑业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提供了可能。由于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活动2009年12月底结束,正式传统数据还未公开,所以笔者将主要以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中2004年浙江省建筑业产值等统计数据为基础,重点对浙江省省外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进行探讨。

1.浙江省建筑业发展。浙江省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业生产大省。2008年浙江省建筑行业生产总值是81560.6亿元,约占全国建筑总产值比重的13.2%,全国排名第二,略低于江苏省的建筑业产值全国比重的13.9%。2002年至2006年浙江省的建筑行业总产值每年以26.7%的速度,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位水平。浙江省的建筑行业在全国建筑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格局。以浙江省省外建筑业产值为衡量标准,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软件平台基础上,对浙江省省外建筑业活动空间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呈现以下空间分布特点。第一,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最高区域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山东、陕西。以上海市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是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投资最主要的区域。浙江省在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五省市的建筑业经济活动总产值占全省省外建筑业生产总值的近70%;第二,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次高区域包括湖南、广东、福建、天津、北京、黑龙江六省市,这一区域空间分布上紧临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最高区域。浙江省在该区域的建筑业经济活动生产总值占全省省外建筑业总产值的12.9%;第三,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中间区域包括辽宁、山西、河南、重庆、青海,浙江省在该区域五省市的建筑业经济活动生产总值占全省省外建筑业总产值的6.1%。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中间区域,空间上表现出非连续的空间分散格局,如从东北的辽宁到中部的山西、河南、重庆,以及西部的青海;第四,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投资最不活跃区域,包括内蒙古、四川、云南以及河北、吉林、广西、贵州、、新疆、甘肃、海南、宁夏,浙江省在该13省区的建筑业经济活动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省外建筑业总产值的11%。

3.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特点。(1)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区域。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发达大省,在外省的建筑业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以及近临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省份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省省外建筑业产值最高与次高区域在空间上分布较集中,主要是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及其地带。(2)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呈现“V字型”布局结构。省外建筑业产值最高的区域,包括七个省市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山东,它们在空间上形成了底部紧临浙江的V字型分布特点。(3)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具有沿陕西、湖北、湖南、广东为轴线的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产值最高、次高、及中间区域,基本都分布在该轴线以东的地区。(4)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在中国北部区域空间分布量小、且呈分散格局。浙江省在中国北部区域的省外建筑业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黑龙江、天津三个省市,分别占浙江省外建筑业总产值的2.8%、2.28%和1.92%。

4.浙江省地市级区域建筑业省外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格局。为了进一步探索浙江省地市级层面建筑业省外活动空间结构规律,现根据浙江省11市在浙江省外的建筑业生产总值量的大小排序,比较不同城市的省外建筑业活动强度,以及活动的空间区位偏好。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市级层面浙江省对外的建筑业活动呈现多样性的空间活动偏好特点,具体表现为:

(1)丽水市、舟山市、湖州市省外建筑业生产活动表现出空间偏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特点。其中,丽水市对外省建筑生产总值的排前四位的分别是江西,安徽,福建,湖南,表现为极强的中部省份建筑投资偏好。舟山市对外省建筑生产总值排名第一位的是内蒙古,北京位居第五,而青海、甘肃也位于前十位内,表现出了对西北部区域省份建筑投资偏好。湖州市对外省建筑业生产总值贵州排名第三位,而新疆与四川分别进入排名前十位。(2)杭州市、绍兴市、衢州市、台州市省外建筑业生产活动表现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集中分布的格局,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安徽、江西。该市域的省外建筑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浙江省省级层面的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同。(3)金华市和宁波市省外建筑业,一方面表现出长三角地区建筑业集中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分别表现出对陕西与黑龙江地区建筑业投资活动偏好,陕西与黑龙江在金华市和宁波市省外建筑业总产值中排名都在前二位。(4)温州市和嘉兴市省外建筑业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温州市省外建筑业活动表现出对福建、云南两地区的偏好,福建位于温州市省外建筑业产值的第一位,云南位居第五位。嘉兴市省外建筑业生产总值,甘肃、四川、新疆分别位居第三位、第五位、第八位。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笔者首先对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的国家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我国建筑业经济活动密集区呈现“人字型”格局,即表现为以北京为核心城市的辽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组成的内陆带,和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沿海带,两带交叉的建筑产业活动密集分布格局;其次为了比较省域间的建筑业经济活动强度以及跨省的建筑业投资活动行为,选取了建筑业省外经济活动产值,以浙江省研究为例,对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的省级层面与市级层面的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上浙江省省外建筑业经济投资活动强度表现为极大的差异性。省级层面,浙江省的外省建筑业经济活动主要密集分布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及其带,“V字型”空间分布格局明显。而市级层面上的建筑业省外经济活动投资空间偏好是多元化的,如丽水市、舟山市、湖州市偏好中部和西部地区;杭州市、绍兴市、衢州市、台州市偏好长三角地区,金华市和宁波市则偏好陕西、黑龙江等。

因资料的限制,笔者仅围绕建筑业总产值和建筑业省外产值二个指标,从全国层面、省级层面以及市级层面的建筑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展开了研究,研究中尚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原因,笔者未能对影响建筑业经济活动的因子进行深入研究,如经济因子、固定资产投资因子、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决策等,希望在以后研究中能进一步对上述问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8AJY04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8JA790044)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陈月梅.江苏省建筑业结构和竞争力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2)

2.姚宽一.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经济,2007(4)

3.汪文雄,汪磊.我国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实证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

4.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第二产业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David Crosthwaite,“The global construction market: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vol.18,No.6,pp.619-627

6G.Ofori,“Preparing Singapore’s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r the Knowledge - based Economy:Practices, Procedures and Performance,”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vol.21,No.2,pp.113-115,2003

7.Chau KW,Walker A,“The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Hong Kong construction industry,”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No.6, pp.209-224,1988

中外建筑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南加州建筑风格;奥宸•橙郡;规划特色;项目景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别墅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别墅,即别业,是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现在普遍认识是,除“居住”这个住宅的基本功能以外,更主要体现生活品质及享用特点的高级住所,现在词义中通为独立的庄园式居所。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讲;目前我国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别墅,只要你够独立,只要有庄园式的居所,都可以称为别墅,无非建筑风格不同而已。别墅建筑风格见图1。

图1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越来越多西化建筑风格的涌入,从意识形态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逐渐喜欢国外的建筑风格,因此笔者在此推荐一种南加州别墅风格。南加州建筑及其所代表的生活品质得到现代都市人的高度认同。不紧不慢地享受阳光、享受生活,在暖洋洋的空气及四季长开的鲜花里,泡杯香气四溢的小粒咖啡,躺在藤椅里晒晒太阳,那份闲适,那份从容正是很多都市人的梦想。

1 美国南加州建筑风格

1.1南加州建筑风格的产生

18世纪,随着第l 批西班牙传教士登上南加利福尼亚这片广袤而美丽的沃土,这个被世界公认的“黄金之州”就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进这里成为老牌殖民国家争夺的财富宝地。从西班牙殖民者到加利福尼亚的独立,再到成为美国的一个独立州,这里的风格在进化中演变,岁月为这里的建筑烙上了深深的印痕。 美国的文化和建筑上特有的区域性特征,在建筑上表现得非常率直、向上、阳光、洒脱 ,和美国人的性格比较像。南加州建筑风格实际上就是两种风格的融合和包容经过上百年的兼容并蓄和历史积淀 现在那些伫立于南加州上的、充满西班牙激情的建筑,已经被美国的华贵和南加州的浪漫所融合、吸收(见图2)。

图2 美国南加州建筑

1.2 南加州建筑风格的特征

美国有着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精神,自由、向上、进取、不屈、永远充满希望。南加州地区过去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随着西班牙人的迁徙,这里的建筑风格也受到西班牙人的影响,慢慢形成了南加州的西班牙风格。与美国本土建筑相比,西班牙建筑的风格是华贵、细致,经典、选材考究、装饰精致,风格大气奔放。早期,它的建筑厚实形体、小窗洞、黄灰色的抹灰、实墙、原始木方等特殊的材质显得粗犷自然,整体环境透露着一种宗教的神秘感。后期,大约在l9 世纪晚期,由于新艺术运动的兴起,它也开始讲究装饰,但它强调铁艺的运用,呈现简洁、粗犷的时尚,一派异域风情。

水边绿地采用自然缓坡设计,植草入水岸边种植以低矮灌木为主的高低错落植物,既与周边的环境和谐共生又保证视野开阔,倚身于窗前踱步于岸边,切身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生活。黄色的色调,厅内兰花盛开式的银色柱头,带有宗教色彩的壁灯和墙壁的挂件装饰及芭蕉叶植物,让人不仅感受到南加州的氛围,同时也感受到其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手法的处理。

在设计上,南加州风格建筑着重突出整体的层次感和空间表情的丰富。通过空间层次的转变,打破传统的单一和呆板。从内部结构到建筑本身、从整体布局到局部布局、从功能性到非功能性的细部处理都有细致的考虑,而建筑风格元素拱券、陶瓦、气孔等配合文化石与手抹灰墙面,更是以丰富的细节呈现出独特的造型和自然的风格(见图3)。

图3南加州建筑风格

设计时强调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交流,这样住起来很舒服。美国南加州建筑是一种充分尊重原生地表肌理和环境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积淀与建筑内涵。

1.3南加州建筑风格的优点

把建筑更好地融人自然,构筑以居住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高舒适度生活,这正是南加州建筑风格的精髓,也是南加州别墅为什么受到世界新贵们青睐的原因。

南加州建筑风格是采用忠实地红瓦、拱窗、拱洞、大面积的彩色水泥抹墙、人造艺术石墙等元素( 见图4 )。建筑空间上层次丰富,楼梯间成为景观的制高点,步移景移。建筑外墙面采用彩色水泥,用人工抹灰,使墙面斑斑驳驳,转角处光滑到是角而非直角。这样,南加州手工风格跃然面,同时体现出建筑的历史感。园内树林、河流、岛屿、布和小品有机融合,缓坡细流、金沙碧池 ,完美体现美乡村小镇式迷人风情。

南加州建筑风格相对亲切、轻松、不张扬,注重对阳光的感受,温暖而热烈,主要以木结构、原生特色为主。求一种幽雅闲适、回归自然、具有乡村情调的建筑氛围,出自然与人充分融合的关系,作为背景配角的建筑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形成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和谐关系。

图4 南加州建筑风格特点

2、反映与再现南加州别墅建筑--奥宸•橙郡

由南加州RanchoSantaFe建筑风格演绎而来的奥宸•橙郡别墅不像古典式豪宅那样复杂与张扬,没有任何刻意炫耀的形式,惟有质朴纯粹,充满手工韵味与岁月痕迹的建筑语汇,仿佛在平静中诉说一段悠长久远的历史,一个意味深长的传奇一种阅尽辉煌的人生。

奥宸•橙郡位于“呈贡新城―昆明主城―昆明新机场”三大黄金点的核心区域,昆洛路、广福路两条城际主干道交汇,向北直达昆明主城,向南直达呈贡新城,向东直达昆明新机场,20分钟车程圈将新昆明三座主要城市网罗其中,建筑面积380905.79平米,是以联排别墅 (T own Ho u s e ) 、首创叠墅洋房、叠院洋房、空中别墅和高层住宅为主的综合居住区。设计师有意打造一种南加州首席生活方式的居住氛围,住宅区的景观设计营造出一种阳光灿烂,既雍容古典又不失自然亲切的风情,使其代表一种阳光、悠扬、 亲近自然的南加州首席生活方式,直接对接昆明,为昆明市场带来了纯正的北美生活韵味。

2.1规划特色

奥宸•橙郡以纯正南加州建筑设计理念出发,打造纯联排别墅社区,以人和建筑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强调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整体来说,奥宸•橙郡的高品质居住环境,与它的规划定位分不开。因为自新亚洲体育城在此“开荒”,营造出居住氛围并奠定了一定的配套基础后,而且,因为片区处于发育期,楼盘需投入大量的成本建配套。由此一来,在小区的绿化、户型等方面就相对要弱一些,而奥宸•橙郡则欲填补这片空白,在周边城市配套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放心的加大楼盘本身的品质打造,这是奥宸•橙郡最大的优势之一。

作为昆洛板块首个南加州风格高档住宅社区,奥宸橙郡项目分为两期开发,一期为联排别墅、多层洋房;二期则集购物、 居住、 休闲娱乐为一体,项目占地97 亩、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全部为南加州风情的小高层,户型面积从33―276 平方米不等,总户数达到1283 户,项目同时配置3 万平方米美式商业街区。

在遵循日照,通风,私密的基本设计原则上,橙郡创造了一个小而精、灵活多变的居住环境,整个建筑布局主要呈西南―东北向,日照条件较好,空间形态上采用围合式组团布局,空间变化较为丰富。橙郡分为一、二期,一期由联排住宅、叠院住宅、小高层及沿街商铺四种商住形式构成,并以联排住宅为主,二期为高层小户型住宅及底层商业街区,结合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区内设置了多处地下停车场,在户型的设计上,将空间分为“礼仪、生活、私密、功能、室外”五个功能区,科学的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对空间利用的规律,满足居者饮食起居、交流礼仪等各方面的家庭生活需求,同时注重礼仪和私密空间的营造。

值得注意的是,与建筑风格如出一辙,二期O.C.街区走的也是“美式路线”。奥宸•橙郡二期O.C.街区延续了美国橘郡品质,通过人性化的建筑理念,在整个建筑空间布局上,充分展示房间的空间层次,确保采光充足及通风顺畅,并增强房间内外的交流。建筑形态完全遵循美国橘郡建筑精简的古典风格,十余栋高低错落的加州电梯洋房,呈现出了纯正的北美生活韵味。

2.2园林景观特色

南加州风格是欧式风格的延伸,是传统西班牙风格演变而来的,设计讲究植物的运用和细节的打造,善对高差的处理,垂直绿化(挂盆,盆栽,爬墙植物等),铁艺、陶罐、碎瓷等等细节元素装饰,注重人性化设计,不带有太多的宫廷色彩的装饰,不太强调形式。注重表达一种生活的情趣,体现热烈、灵动、手工、纯朴的感觉。这种风格的坡屋顶比较平缓,体量比较自由、小巧。这种风格有一种贵族的气质在里面,但并不特别的张扬。

设计理念:当南加州的RanchoSantaFe独特风情遇上激情似火的弗郎明戈Flamenco。弗郎明戈(Flamenco):是一种源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艺术形式,包括歌曲、音乐和舞蹈。它是一种即兴舞蹈,没有固定的动作,全靠舞者和演唱、伴奏的人以及观众之间的情绪互动。兰乔圣菲(RanchoSantaFe):是美国加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圣迭戈北部48公里处,人口不足5000人,这个隐蔽在深山老林里的地方竟然是美国最富裕的小镇。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一派悠然的田园风光,远离都市喧嚣和繁华。阳光、山、林木构成了这个小镇的全部。为了维护当地的田园风光,多年来,此地的居民都严守着一套被称为“保护契约”的规则,建筑风格只能是西班牙、地中海或牧场式。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使得这个独特的小镇因为独具鲜明、统一的风格使城市随时间推移,逐步延展,焕发光彩,成为城市文明与城市记忆的重要标签。

别墅区景观与其他住宅类型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是最完美的。

奥宸•橙郡以纯正南加州建筑设计理念出发,环境设计上营造一种高低错落、收敛自然的立体景观模式,形成一种“出则繁华,入则自然”的半岛私密生活氛围。

奥宸•橙郡,外立面采用深咖啡、姜黄色系的色彩,显得更加自然;屋顶选用优质西瓦,采用烟熏色、砖红色等色彩。

观感上更粗狂与奔放,木质露台围栏、铁艺花架、拱形窗架及门廊,无不纯粹展现着南加州建筑的精髓,质朴与自然。自然式样水景设计,分散在各栋别墅周围,使整个低密度住宅区形成了岛屿和半岛式的居住环境。

自然是南加州风格的一大亮点,奥宸橙郡所倡导的自然、休闲生活方式与昆明人的性格不谋而合。姜黄色与咖啡色混合搭配的售楼部看起来很是漂亮。售楼部外面的座椅,左侧的喷水池和右侧的石子小路,再加上旁边漂亮独特的加州风格景观,整个小区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

项目采用围合式的景观设计,每一个主体建筑之间还会有一中央景观构成,对于喜欢户外活动但又不想走太远的人来说,公共活动区的设计会给业主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让陌生的家庭与家庭间,凝聚起久违的向心力。舒适、宽阔的楼间距,保证了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社区内浓密的植被绿化,精致小品贯穿其中,户户皆能见景。

中外建筑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城市建筑 和谐性

一、城市建筑设计与人的和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里,人口密度更加庞大,提倡建筑与人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和谐的基础和重点。在我国广大城市建筑设计中,虽然在建筑的功能、结构上不断推陈出新,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视觉享受,但这些建筑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同样也是高耗能的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一些不利于环境、不利于居住的问题。建筑设计只有综合考虑城市居民的使用感受,坚持以人为本,在创新设计中加入人文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城市建筑的使用功能。

1.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突出使用者的舒适性。城市建筑不是模型架构,也不是景观造型,城市建筑最终还是通过使用来发挥其功能。特别是一些居民楼、办公楼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量这部分建筑的特点来进行人性化设计。在这些建筑物中,使用者往往都是长期在建筑物里生活或办公,他们与建筑物的亲密性比较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建筑物发生关系,如果再单纯地追求建筑物的新奇,不考虑使用者的感受,那么极有可能造成使用者对建筑物的反感。因此在居民楼、办公楼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考虑采光和通风等核心问题。建筑的采光要结合楼层的高度、楼间距、楼朝向等综合设计,建筑物通风则要根据城市所在的地区的季风方向来设计。

此外,对于这部分建筑物的人性化设计,主要的设计重点应该体现在建筑物内部,而不是建筑物的外观,建筑物的走廊、过道、楼梯、电梯等设计应该处处体现人性化和方便性。

2.在公共城市建筑设计中要突出使用者的愉悦感。在城市建筑中,还有一部分建筑,它的功能不是提供居住、办公,而是作为一种城市象征而存在,这部分建筑叫做公共建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使用者的愉悦感,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大型的公共建筑的设计中,比如城市浮雕、城市公园、城市雕像、城市剧场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要首先加强外观的设计,注重外观造型的独特与别致,当然在外观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周围建筑群,尽可能使公共建筑外观的颜色、结构等错落而有序,不突兀但突出。另外在这些公共建筑外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城市符号,根据城市的年龄、发展、特色、走向等来确定外观设计。在明确了外观设计之后,才应该考虑公共建筑的内部结构设计。在内部设计中要根据公共建筑的功能划分出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大型娱乐广场的内部结构设计,要明确划分商场、电影院、咖啡厅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尽量使内部结构合理平衡全面,提升其服务功能。

二、城市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在尊重和保护原有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的便利性,为使用者创造更大的便利条件。

1.采用环保材料的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采用环保材料,来降低城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消极影响,同时注重保护城市日益严峻的环境。在这部分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环境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环保材料,采用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材料,提升城市建筑的环保性和科技性。在我国大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建筑设计融入环保理念已经成为了城市建筑设计的一种风向标,这主要基于城市环境的严峻性和人们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生态、人文等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来降低城市建筑的污染性,提升城市建筑的环保性、节能性,降低城市建筑中废水废气的排放、降低城市建筑中的光污染、降低城市建筑的噪音污染,从而达到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注重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城市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过分地追求城市建筑的新奇独特性,过分强调城市建筑的轰动广告效应。虽然这种建筑在建筑结构、外观设计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先进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破坏了城市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其实城市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垒积木,而应该注重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与周边自然环境、树木森林、水文地质等和谐统一。比如在绿色植被比较多的区域构建一栋公共建筑,那么在公共建筑的外观设计上要尽可能地采用传统风格来匹配曲径通幽的神秘感,通过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既可以突出城市建筑的别致设计,又能起到保护周边环境的作用。在这方面,国内大型搜索引擎巨擘“百度”公司的大楼设计,是行业内的一把标杆。该大厦采用以小进深、双面采光、线型板式建筑为特点,形成了多重内院花园的目字型布局,不但体现了该公司的人文理念,还与北京的地域文化圈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三、城市建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和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城市规划的考量,根据城市规划的设计进程来强化建筑设计的理念,促使城市建筑设计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服务。在城市规划中,往往将城市区域根据其主要特点、发展侧重点等划分为不同的分区布局,比如生活区、生产区、娱乐区等。不过这种分区划分一般在新型城市中比较容易清晰地划分出来。在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大中型城市,往往因建筑布局的固定、文物建筑的不宜搬迁等原因,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合理分区。因此在这些发展成熟的大中型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考虑到这些不宜搬迁的建筑物,同时在新型建筑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的发展设计。

另外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对城市已有公共设施、城市绿地、城市河流、城市园林的保护,在城市规划的总体统筹中,有效地突出建筑设计的功能性、服务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减少对城市绿地面积的破坏,尽可能地节约城市用地面积,提升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减少对城市地表空间的占用,尽可能通过高楼大厦来“向天争地”,或者加强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创设更大的建筑空间,更好地节约用地。

四、结语

在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建筑与人、环境、城市规划等的和谐性。建筑设计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同时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遗产;问题;措施

一、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

一般认为,建筑遗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1.由于某种重要的历史原因而建造, 并真实地反映了这种历史实际;2.在其中发生过重要事件或有重要人物曾经在其中活动,并能真实地显示出这些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3.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4.可以证实、订正、补充文献记载的史实;5.在现有的历史遗存中,其年代和类型独特珍稀,或在同一类型中具有代表性。

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是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所产生、积淀的主要价值,它对应于某个历史时期,只可以保护,而无法修复和创造,且一旦消失就将永远失去。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传统和精神追求的国度,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仍然在发挥作用,而与此相关的建筑遗产在上述各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和人群。突出的例子如曲阜孔庙、 长城,以及众多的宗教建筑,它们今天依然是关于爱国、教育和宗教的文化,受到人们心理上或行为上的膜拜。而在一般性的建筑遗产中,居住、游憩、集会、祭祀、膜拜等社会活动仍在进行。

重视建筑遗产所蓄积的思想、意蕴和社会意义的保存和延续是中国传统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建筑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研究和保护其社会或情感价值,通过宣传、展示,引导其健康的发展方向。同时注意在不损害建筑遗产其他价值的同时,保留或新增延续社会或情感价值所需的设施和场所,如塑像、壁画、乐器、座椅甚至建筑物,并鼓励与建筑遗产性质符合的相关的文化、宗教活动对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如戏曲、庙会、祭祀等等。这些新增部分本身虽不具有历史价值,却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建筑遗产的社会和情感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代社会和情感成为历史,其价值也随之转变为历史价值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历史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机制。

二 、可识别性、逻辑、审美

在逻辑上,可识别性原则要求在材料或外观上能够区别于原作,即修复部分的形象并不能完全反映原作的所有特征。但无论保护的技术如何高超,建筑遗产的自然衰老和毁坏是不可避免的。试想在经过多次可识别的修复后,建筑遗产的原貌必将逐渐失去直到荡然无存,这显然是与我们要把建筑遗产传之久远的初衷相违背的。中国木构建筑由于自身材料特性,容易老化和毁坏,维修的周期相对较短(一般性建筑20年,重要的保存较好的建筑50年),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不得不引起重视。

其次在审美上,可识别原则要求的外观上的区分和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存在矛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审美中“ 善”是最主要的标准,其次才是“真 ”。即审美被置于道德的规范之下,强调等级、和谐和统一、整体性。而在现代中国建筑遗产的修复实践中,表现可识别性原则的主要手法是“留白”,即修复中新添加构件的色彩必须与其他原有构件的色彩作不同处理,或只饰以保护性的无色清漆,而对已损毁的雕刻、 壁画等装饰细节不予恢复,以便能使后加构件可以明显识别出来。这种方式的修复应用于装饰等级较高且损毁严重的建筑遗产时,往往难以达到《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提出的“ 既相协调,又可识别”的要求,而使新旧部分反差较大,超过了协调的审美阀值,带来的是对整体性和美感的损害。实际上,不分场合和对象滥用这种手法已经对中国部分建筑遗产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害。

中国木构建筑的色彩、装饰题材等反映了建筑物的等级和时代、地区差异,是完整体现建筑物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可识别性的原则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可识别的程度。如果经过对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精心的不带丝毫臆测的研究后,能够确定残损部分的原貌,并掌握所需的传统材料和施工技术,就可以而且应该原样复原,不必刻意强调区别。

三、真实性、复原、重建

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允许,容易造成误解,有失真或做假的危险,可能造成文化上的欺骗。在火灾、地震或战争的灾害性破坏之后,有可能需要用新材料重建历史建筑和历史市中心。重建不可能有时间和长期使用所造成的印记。就像在修复中一样,重建必须以精确的文献资料和证据为基础,决不可以臆造。

所谓的重建,其实涵盖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中的“ 复原”和 “重建” 两种现象。复原和重建的区分主要在于能否准确可信地再现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复原是指根据确切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在原址以传统材料和手法准确再现历史建筑外观和技术手法。

它虽然失去反映历史建筑在过去的年代里积累的历史价值,但在外观和技术上可以相当程度(不是完全)地反映其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基于社会强烈需要的复原更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情感和精神需求,重建或者说历史风格的新建是指在缺少足够的原状资料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或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在原址或其他地点新建的历史风格的建筑物,它沿用已消失的历史建筑的名称,并根据少量的、不充分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参照该地区,该时代的法式或通用的形式推测其外观和所采用的技术,并不能反映历史原貌。这种历史风格的重建具备社会和情感价值以及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不具备真实性。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现在,复原和重建的主要推动力是其社会价值,或者说是为满足社会成员情感、及相关活动的需要,而并非刻意要再现历史甚至伪造历史。这些复原和重建的建筑物固然没有最基本的历史价值,不能被列入建筑遗产的范畴,甚至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建筑遗产保护的范畴,但其对现代社会的巨大作用构成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不损害其他建筑遗产价值、不故意混淆历史的前提下,根据其社会价值的重要程度,可以允许少量的复原和重建。

历史地看,现在许多建筑遗产就是对各自更早的历史建筑的复原和重建。而现代的高水平的复原和重建,由于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在数百年以后,同样会成为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四、整体性、历史街区、现代生活

近年来,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急速发展,保护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但由于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特殊性,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存在着比西方国家更多的困难。

首先,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政府在保护历史街区时不得不考虑保护所需的大量资金的来源。其次,由于起步较晚,现有历史街区中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建筑遗产比例较小,存在大量非历史风格的近现代建筑,造成建筑风貌事实上的不协调。再次,大多数历史街区主要由木构建筑构成,街巷狭窄,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缺乏,环境质量低下,难以满足现代交通、防火和生活需要。最后,居民在留恋祖居和传统社区生活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改善居住条件、享受现代生活的要求。

为应对这些特殊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历史街区保护中应采取以下策略:1.尽最大可能地筹集来自国内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资金用于历史街区保护;2.以建筑保护和环境改善为主,避免大拆大建,节约有限资金和能源;3.评价历史街区的经济效益不能简单套用商业投入产出比的原则,而应注重历史街区的品牌、文化和社会意义所带来的间接利益;4.尊重现有非历史建筑的历史合理性,除个别严重影响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建筑物外,本着保持真实性的原则,一般应予以保留;5.为了提高整体性,通过宣传和资金、技术帮助,实例示范,鼓励居民按照保护规划,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适当时候对住房进行功能、外观和环境上的改造;6.尊重原有居民按照保护规划的居住权,原则上不强迫居民搬迁;7.为疏散人口,提高居住质量,可在历史地段外提供条件较好的住房,采取货币补偿,自愿搬迁的人口疏散政策;8.尊重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的真实和完整,不强求历史遗产为适应现代生活作出牺牲;9.探索所有可能的工程和管理措施,采取适应性设计,在尽量不改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善交通、消防、公共设施,提高环境和居住质量。

五、保护、传统工艺、传统材料

建筑遗产保护在保护其实体形态和相关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对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加以保护。研究和保存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不但是保护建筑遗产科学价值的需要,也是大量的科学修复和少数原状复原工程的技术支持。在现代中国,工艺和传统材料的丧失或水平低下是影响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国几千年来连续稳定的历史发展,使传统的工艺和材料得以延续。但到近代以后,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建造方式的突变,使得传统工艺和材料退出了主流的建筑舞台,只在部分偏远乡村得以少量保存。目前在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传统建筑匠师,他们出生于社会剧烈变革之前的20世纪早期,虽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建筑施工和材料生产的经验,但都已风烛残年,传统工艺和材料生产的技术正随着这些老匠师的相继去世而日渐衰亡。通过对这些老匠师的访问和调查及其实际操作过程的摄影录像,记录并整理他们的思想、技术、工具、建筑材料和工程实例,是保存传统建筑工艺和材料的当务之急。目前东南大学建筑历史教研室已经在江浙闽地区展开了上述工作,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有组织的传统工艺和材料技术的整理和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环境恶化和需求量极少,传统材料的来源、产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应对这种情况,可能的措施包括:对木材来说,笔者认为在普通工程节约木材的同时,应该由政府扶持,在特定地区设立建筑遗产保护和维修专用木材养护林,栽种当地传统建筑所需树种及部分名贵树木,科学管理,合理砍伐。对于琉璃瓦、青砖等材料,应该研究和恢复传统生产工艺,鼓励按传统方法用河道淤泥烧制,既提高砖瓦质量,又利于节约农田、保护生态。此外,对建筑五金、木门窗、油漆、砌筑和粘结材料等其他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也要指定并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扶持一批合格的生产供应厂商。最后,鼓励研究在外观和性能上可以代替传统材料的新型材料,但新材料的使用要十分慎重,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和小面积试用合格后,方能进行大面积使用和推广。

中外建筑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公共建筑早已成为居住小区中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其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居民切身的利益问题。小区公共建筑可以分为四类:教育保育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和市政公用类。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一、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居住小区的规模是根据城市的发展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而决定。居住小区应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从而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1、卫生和安全是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2、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主要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3、公共建筑的便利性,这也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基础和存在的价值。居民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公共建筑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要求,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的设置使服务范围缩小,确保居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到达地点。

4、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居住小区内的公共建筑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在满足居民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即具有识别性和归属感。居民的识别性、归属感是较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追求。公建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公建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其形式的多样性来达到其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功能集结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征的环境,还可以和小区街道、绿化、广场来共同构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从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

二、公共建筑形态和外部空间设计

1、建筑的空间尺度和比例

小区公共建筑的尺度和比例虽然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却是整体设计规划理念完成的重要考虑因素,不同的尺度和比例能够让人民在建筑内部不同环境中感受到差异,其是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设计的根本。

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3、对象针对性设计

在小区公共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小区内部公共建筑使用的人群特征,就一般情况而言,小区内部的公共建筑使用的人群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因此设计要考虑到老人和小孩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要考虑到设计的安全性能。

4、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我们应从他们的需求上合理布置场。

三、不同类别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法

1、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将对百姓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在其位置选择上,若将其置于小区几何中心,虽然服务半径小了,却不符合居民出行规律,实践证明这样的商业设施使用率底、效益差。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建的比较成功的居住小区均将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

至于商业设施的具体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

(1) 成街布置。(2) 成片布置。(3) 成街成片混合布置。总之,商业设施分散布置的形式己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没有考虑到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

2、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教育保育公共建筑主要指幼儿园、托儿所和小学,旨在为儿童提供看护、教育的场所,为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设置大大减轻了家长日常的负担,同时方便家长接送。

(1)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

1)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

2) 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

3)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

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

(2)小学设计。居住小区学校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单元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居住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做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由此我们也得出在小区内设计教育类公建的两条原则:

1)学校应与小区相协调。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因此这种协调应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把握:a.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b.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

2)学校建筑设计应具有特色,以丰富小区的形象协调不等于雷同,学校特有的功能本身决定了它的异质性。功能相对单一的住宅组成了小区同质的肌理,学校建筑可以很好地成为小区形态的活跃元素,甚至成为小区的标志性建筑。

3、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1)车库的问题。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家庭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车库的设计对于居住小区来讲必不可少,目前对于车库的设计大体采用分散和集中布置两种方式。多层住宅车库多以底层为主,布置较为集中,而且在设计上要利于存、取车的便利。高层建筑车库多以地下或是半地下为主,也有采取室外集中停车方式进行布置的,其通过高超的技术设计的车棚及外观,不仅没有破坏小区内的整体环境,而且形成小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2)垃圾站是居住小区不可或缺的设施,但人人都希望垃圾站能远离自己,但却又被时时需要。历年来想了许多方法,却都有不如意处。笔者以为最好的方法还是垃圾袋装化,在每个住宅楼前设有盖垃圾桶。由物业管理部门统一收取,运至垃圾站。

(3)公共厕所不宜单独设置,宜和其它类型的公建联合设置,如商业服务设施、小区活动中心,需要与其他公建设施进行联合设置,其位置不仅在相对隐蔽,而且还要容易找到,可以设置在沿街又不正面对街的地方,这样再利用明显的标志就容易找到。

4、、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丰富了小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当人们开始为自己选择生活方式时,此类建筑的作用就会极大地凸显出来。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会所、俱乐部等集娱乐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多种功能类似的设施场地。

四、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小区各项服务应更加完善和多样化,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抹舒心与惬意。对于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商业服务设施自身的经营效益、富有人情味的场所的营造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何立冰.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浅析[J].科技风,2010 年15 期.

[2]焦寒冬.浅论居住小区规划的环境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3]赵占国.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几点关键要求的分析[J].山西建筑,2008 年2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