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建筑论文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精选

中外建筑论文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之前,至少应当占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材料:

第一,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包括图表),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这是论文中提出论点、主张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些资料,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成为毫无实际价值的空谈。对第一手资料要注意及早收集,同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准确性。

第二,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撰写毕业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就可以不必再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借鉴和指导。对于他人未解决的,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则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继续研究和探索。切忌只顾埋头写,不管他人研究,否则,撰写的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会远远低于前人已达到的水平。

第三,边缘学科的材料。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体系·呈现出大分化大融合的状态,传统学科的鸿沟分界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努力掌握边缘学科的材料,对于所要进行的学科研究,课题研究大有好处。它可以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开阔,分析的方法更多样。譬如研究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就必须用上管理学、社会学1JL、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大量研究工作的实践表明,不懂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不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材料,知识面和思路狭窄是很难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第四,名人的有关论述,有关政策文献等。名人的论述极具权威性,对准确有力地阐述论点大有益处。至于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又能反映出现实工作中面临的多种问题,因此,研究一切现实问题都必须占有和清楚这方面的材料,否则会出现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使论文出现很大的缺陷。

第五,背景材料。搜集和研究背景材料,这有助于开阔思路,全面研究、提高论文的质量。例如,要研究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不能只研究他的著作,还应该大力搜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从而取得深入的研究成果。

二、资料搜集和分类的方法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一,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卡片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到文化用品商店去购买。一个问题通常写在一张卡片上,内容太多时也可以写在几张卡片上,当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有死板规定。

第二,做笔记。做笔记这是任何一个毕业论文撰写者都必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书报杂志时,搞调查研究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在做笔记时,最好空出纸面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供写对有关摘录内容的理解、评价和体会。

第三,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把应剪贴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活页纸或卡片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沙写的时间。

无论是用卡片收集资料,还是摘录资料,还是剪贴资料,都必须注明出处。如果是著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以便附录在毕业论文的后面。

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一放,置之不理,要认真阅读,仔细加以分类,进行研究。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主题分类法。按照一定的观点把资料编成组,这“一定的观点”,可以是综合而成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观点。

例如,为研究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作者拟定了自己的四个观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客观环境;二是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三是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四是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并按这四个观点对资料加以分类,这样可以加深对资料的认识,进一步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种,项目分类法。即按照一定的属性,把收集的资料分项归类。下面介绍一下辽宁大学的王连山同志列的项目分类:1.经典作家、名人言论

2.概念

理论类项目3.科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规

4.一般公理、常识、成语、谚语、密句、名言

5.资料作者本人的观点

--------------------------------------------------------------------------------

1.个别事例,包括资料作者所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事实、人物活动、言论、诗词等

事实类项目2.各种统计数字、图表

3.资料作者的片断论述

--------------------------------------------------------------------------------

1.本人随时记下的感想

2.观察所得

随想类项目

3.调查所得

4.零星的文字记录

--------------------------------------------------------------------------------

三、对搜集到资料的整理

对搜集到的资料如何进行整理呢?资料的整理过程实质上是资料的辨析过程,这里有几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一是辨析资料的适用性。选择资料的依据,只能是作者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什么资料可用,什么资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这个中心论点决定。毕业论文的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它就是统帅一切的东西,资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资料搬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将所有资料统统塞进文章里,搞得文章臃肿庞杂,中心反而不突出,扩大了篇幅。比如《“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园林绿化的资料,却没有搜集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关系的资料,这些不适用的资料塞入论文之中,导致论文中心被冲淡,降低了论文质量。

二是辨析资料的全面性。如果材料不全面,缺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论文的论述也往往不圆满、不全面,会出现偏颇、漏洞,或由于证据不足难以自圆其说。以《浅论厂长负责制与职工民主管理》一文为例,由于作者只搜集了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资料,没有搜集两者存在矛盾的资料,结果文章只做了一半,如何处理好两者矛盾这一重要方面被疏漏了,大大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三是辨析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真实与否直接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只有从真实可靠的资料中才能引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方面要注意:其一,要尊重客观实际,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选择资料不能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不能歪曲资料本来的客观性;其二,选择资料要有根有据,采用的第一手资料要有来历,选取的第二手资料一定要与原始文献认真核对,以求得最大的准确性;其三,对资料来源要加以辨别,弄清原作者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写作意图,并加以客观的分析评价,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之前,至少应当占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材料:

第一,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包括图表),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这是论文中提出论点、主张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些资料,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成为毫无实际价值的空谈。对第一手资料要注意及早收集,同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准确性。

第二,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撰写毕业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就可以不必再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借鉴和指导。对于他人未解决的,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则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继续研究和探索。切忌只顾埋头写,不管他人研究,否则,撰写的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会远远低于前人已达到的水平。

第三,边缘学科的材料。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体系·呈现出大分化大融合的状态,传统学科的鸿沟分界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努力掌握边缘学科的材料,对于所要进行的学科研究,课题研究大有好处。它可以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开阔,分析的方法更多样。譬如研究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就必须用上管理学、社会学1JL、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大量研究工作的实践表明,不懂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不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材料,知识面和思路狭窄是很难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第四,名人的有关论述,有关政策文献等。名人的论述极具权威性,对准确有力地阐述论点大有益处。至于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又能反映出现实工作中面临的多种问题,因此,研究一切现实问题都必须占有和清楚这方面的材料,否则会出现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使论文出现很大的缺陷。

第五,背景材料。搜集和研究背景材料,这有助于开阔思路,全面研究、提高论文的质量。例如,要研究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不能只研究他的著作,还应该大力搜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从而取得深入的研究成果。

二、资料搜集和分类的方法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一,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卡片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到文化用品商店去购买。一个问题通常写在一张卡片上,内容太多时也可以写在几张卡片上,当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有死板规定。

第二,做笔记。做笔记这是任何一个毕业论文撰写者都必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书报杂志时,搞调查研究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在做笔记时,最好空出纸面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供写对有关摘录内容的理解、评价和体会。

第三,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把应剪贴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活页纸或卡片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沙写的时间。

无论是用卡片收集资料,还是摘录资料,还是剪贴资料,都必须注明出处。如果是著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以便附录在毕业论文的后面。

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一放,置之不理,要认真阅读,仔细加以分类,进行研究。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主题分类法。按照一定的观点把资料编成组,这“一定的观点”,可以是综合而成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观点。

例如,为研究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作者拟定了自己的四个观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客观环境;二是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三是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四是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并按这四个观点对资料加以分类,这样可以加深对资料的认识,进一步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种,项目分类法。即按照一定的属性,把收集的资料分项归类。下面介绍一下辽宁大学的王连山同志列的项目分类:1.经典作家、名人言论

2.概念

理论类项目3.科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规

4.一般公理、常识、成语、谚语、密句、名言

5.资料作者本人的观点

--------------------------------------------------------------------------------

1.个别事例,包括资料作者所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事实、人物活动、言论、诗词等

事实类项目2.各种统计数字、图表

3.资料作者的片断论述

--------------------------------------------------------------------------------

1.本人随时记下的感想

2.观察所得

随想类项目

3.调查所得

4.零星的文字记录

--------------------------------------------------------------------------------

三、对搜集到资料的整理

对搜集到的资料如何进行整理呢?资料的整理过程实质上是资料的辨析过程,这里有几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一是辨析资料的适用性。选择资料的依据,只能是作者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什么资料可用,什么资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这个中心论点决定。毕业论文的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它就是统帅一切的东西,资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资料搬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将所有资料统统塞进文章里,搞得文章臃肿庞杂,中心反而不突出,扩大了篇幅。比如《“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园林绿化的资料,却没有搜集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关系的资料,这些不适用的资料塞入论文之中,导致论文中心被冲淡,降低了论文质量。

二是辨析资料的全面性。如果材料不全面,缺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论文的论述也往往不圆满、不全面,会出现偏颇、漏洞,或由于证据不足难以自圆其说。以《浅论厂长负责制与职工民主管理》一文为例,由于作者只搜集了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资料,没有搜集两者存在矛盾的资料,结果文章只做了一半,如何处理好两者矛盾这一重要方面被疏漏了,大大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三是辨析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真实与否直接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只有从真实可靠的资料中才能引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方面要注意:其一,要尊重客观实际,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选择资料不能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不能歪曲资料本来的客观性;其二,选择资料要有根有据,采用的第一手资料要有来历,选取的第二手资料一定要与原始文献认真核对,以求得最大的准确性;其三,对资料来源要加以辨别,弄清原作者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写作意图,并加以客观的分析评价,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饭店行业实践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饭店行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余年的历程,因而总结与回顾我国饭店行业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提升与完善。

一、中国饭店业发展历程综述

1.发展综述

回顾我国饭店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我国饭店业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回落阶段、恢复上升阶段、提高上升阶段。

(1)萌芽阶段(1980年以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总体数量少、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条件简陋、全国地区性分布不平衡。

(2)起步阶段(1980年~1982年):通过引进外资,逐步兴建了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饭店。这一时期的饭店经营管理依然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制约和影响,饭店仍在很大的程度上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高速发展阶段(1983年~199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饭店业走过了一个以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对饭店产品与服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意识及服务方式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饭店发展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

(4)回落阶段(1994年~1998年):1993年以后,饭店业逐步完成其利润平均化过程,建设高潮开始回落,同时由于市场不景气、经营不善等方面原因的促动下,盲目建设的恶果已开始突现,饭店业的利润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全行业出现负利润现象。

(5)恢复上升阶段(1999年~2001):这一时期,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平均房费下降。饭店产品、开发、建设等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也进一步激化了采用简单价格竞争的倾向。在此阶段,饭店行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等问题,旅游教育也为饭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但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方法问题等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饭店领域的研究质量、范围也不断地提高与拓展,研究成果相对以前更成熟,但总体上还未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成果应用在饭店产业的实践发展还相对比较薄弱。

(6)提高上升阶段(2002年目前):随着走出97年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行业发展负面影响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景观房地产项目大量涌入、培训中心的转向和社会旅馆升级改造,国际饭店设计公司与投资人员大量进入,以及对饭店建筑及景观环境认识的提高,饭店的建设将不断提高硬件水平,所展示出来的理念与国际饭店行业的发展逐渐接轨。另外,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与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饭店开始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对各种新理念,比如体验经济、消费经济与消费社会等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饭店设计、建设与发展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饭店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饭店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特色与产品差异化发展必要性问题。我国饭店业本土自主投资、管理发展起来的饭店单体企业也表现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出现了凯莱、如家等一大批有着良好发展理念、管理技术等的大型饭店集团、也出现了大量的饭店管理公司,它们在国内已经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关注、但与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比较来看,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发展评述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中国饭店业从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也是一种非常规或超常规的路径。同时,在饭店业发展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发展道路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认识与完善,经济发展的转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竞争国际化进程、国内竞争国际化等问题,从饭店行业的发展萌芽时期迅速地经过了若干了发展阶段,因而也使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当出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饭店行业发展对科学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认识及实践应用尚有待提高和缺乏迫切性,随着竞争地加剧,对饭店实践领域诸如,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竞争力、饭店产品竞争力,如何建立饭店产品品牌,如何建立与市场消费观念、需求相匹配的互动与沟通体系等,相关深入的基础研究成果需求将日益提升。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我国饭店业中还处于非理性的竞争环境中,我国饭店业的发展也更多地呈现出简单、最初级竞争手段——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我国饭店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饭店的竞争还更多地依赖资源的竞争,比如饭店更多的依赖规模、档次、政府的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等来获得竞争优势,利用品牌、战略、竞争力体系等科学管理专业理论仅仅得到重视但未完全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以及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升,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饭店业在提高产品吸引力、竞争力理论研究等的成果提升。

(2)我国饭店行业将在产品设计、饭店类型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以及更新以往的建设思路,提高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创新能力与策略,进而提高我国饭店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中,将会迫切地需要更系统、深入地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体系、开发、建设与发展理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饭店业发展初期以接待团队旅游者为主,因而,我国的大多数饭店都是基本统一的城市观光饭店。但随着国内外饭店市场客源的旅行经验的成熟,行业竞争的加剧,将对更多饭店类型、细分市场饭店产品的需求与品质有提升的要求,比如会议饭店、度假饭店、精品饭店、家庭旅馆、农家乐饭店、经济型饭店、高级商务饭店等。因而,以探究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功能,发展趋势等为核心基础理论的饭店产品的设计、开发、竞争力提升等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随着饭店行业竞争环境不断规范,饭店市场客源对饭店品质与特点的关注,客源对所入住饭店选择权利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未来饭店的实践中将更多地会趋向关注饭店产品自身品质、设计、特色等的提升与完善,也将进一步对饭店产品构成、饭店产品特色塑造与体现、影响饭店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观念、提高饭店市场吸引力、饭店产品竞争力提高等基础性理论有着迫切与巨大的需求。目前,随着饭店投资者不断地引进国外饭店设计公司进行饭店开发、建设,以及饭店投资者对大量新近开业饭店、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旗舰饭店开发、设计、建设等的考察,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反映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开发、设计等敏锐意识与经验判断能力,尤其表现在对饭店环境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上。比如,九寨沟天堂度假酒店、浙江富春山居度假村等。

(3)在饭店发展实践中,对于饭店产品质量的评判标准以及品质、功能认识等不断提高与完善,饭店产品的市场满足领域也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上的局限——主要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目前饭店不仅能满足外来旅游者住宿的需要,更成为当地社区交际的中心、当地社会的时尚与奢华的风向标与聚集地,也成为满足综合休闲、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消费场所,甚至有些饭店也已经成为一种梦想之地与梦幻之地,它们能带给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与享受等。另外,饭店的市场领域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在不断地扩大。同时,各种新型消费观念、观念意识价值等都将对饭店产品品质、设计、建设与开发等提出了客观的新要求。比如,对高档饭店硬件设施除了精美、豪华等要求之外,也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意义上的精神要求,更加推崇饭店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与表现,视饭店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需要从中寻找与体验到历史的纵深感,同时也关注消费者审美情趣地满足。此外,饭店消费者也开始追求饭店产品中孕含的文化符号社会意义及消费意义,全方面的消费感知与体验,追逐一种特殊身心经历与学习的收获与期望等。因而,在未来的饭店实践发展中,客观地需要基于饭店产品理论之上,关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发展等理论;也需要形成更多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与能力,比如除了质量与服务之外,还可以借助文化、酒店景观环境、内部装饰、品牌等,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饭店业界人士已经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比如,上海天禧嘉福酒店。

二、我国饭店领域理论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综述

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人士也随着饭店业的起步、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饭店领域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介绍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以供国内参考,比如,谷慧敏2001年主编的《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等。

(2)中外饭店管理比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管婧婧、郭鲁芳2005年做过《中外酒店业HRM研究进展及比较》等。

(3)饭店行业宏观、中观、微观领域研究都全面展开,介入国家、地区、行业、集团、企业层面饭店发展问题研究:比如,黄静波2007年做过《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

(4)饭店领域技术应用领域研究:比如,林璧属、王赞强2000年做过《中国旅游饭店业Internet应用现状评估》等。

(5)不同等级、类型、规模、产权饭店的发展研究:比如,胡敏2007年做过《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等。

(6)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科学理论、观念探索、影响因素、评价、投资等方面研究:在此方面尤其在具体诸如对服务与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饭店总体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对饭店环境研究等是占相当数量的,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者也非常注重对新观念进行探索,并注重新观念在饭店领域实践中的应用,比如,随着区域经济及企业集群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张俐俐等2006年做过《酒店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集群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以及对旅游活动文化本质、饭店产品文化性探索的深入,田敏2007年做过《文化元素在旅游饭店空间产品中运用的实证研究》、张明、廖培2006年做过《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王燕与唐飞2006年做过《我国精品酒店发展之条件分析》;随着对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感问题与观念的关注与认识,陆诤岚与陈天来2002年做过《论“绿色饭店”及其标准的制定》等。

(7)基于管理或其他学科理论,以及新观念进行的在饭店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比如,黄燕玲等2006年做过《基于SEM的饭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研究》等。

(8)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定性研究之外,近年来在饭店经营管理领域中也开始逐步引入了定量研究:比如,彭建军与陈浩2004年做过《基于DEA的星级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相对效率分析为例》等;同时,也在研究中更关注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比如,四川大学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季哲文硕士论文做过的《主题饭店的规划建设研究——以成都市饭店业为例》等。

(9)在饭店阶段方面不仅进行了饭店发展现状研究,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等宏观背景,开始探索饭店转型、升级、可持续等方面研究。比如,饶勇2002年做过《我国旅游饭店业向成熟转化时期的竞争的竞争特征和战略对策》等。

(10)对饭店业界具体发展实践、成功人物等进行专门介绍与研究:比如,对如家品牌、锦江饭店集团等的介绍、对希尔顿等的人物介绍等。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地介入到饭店领域中来,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在硕士论文中曾做过《主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论文做过《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酒店建筑设计——以阙里宾舍、唐华宾馆和苏州喜来登大酒店为例》的研究、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研究生齐瑞文做过《休闲度假宾馆的配套织物及其陈设设计研究》、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室内装饰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章曲做过《现代酒店室内空间中的织毯装饰》、湖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甘露做过度假酒店地域性研究》等。

2.理论研究述评

通过大量阅读饭店理论研究文献,可以得知我国饭店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整体看,对于饭店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方面,饭店管理教育也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庞大的培养体系。因而,形成了大量、丰富的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研究教材,但教材水准层次不等,也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现象,反映了饭店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普遍共识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还未建立。学术研究成果也数量巨大,研究层次也逐渐提高,从地区研究课题到国家课题都有进行,并且也随着香港的回归,出现了大陆饭店业与香港研究机构在饭店理论研究方面的合作趋势。学术成果大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而研究专著比较少,戴斌做过《国有饭店业重组与集团化管理》等,这也反映饭店理论研究还整体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对饭店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还仅仅局限在点的认识与思考。随着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饭店领域进行的相关硕士论文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饭店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了饭店从研究点的认识与思考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于博士教育还处于刚开始阶段,相关高质量研究成果还相对缺少,比如东北林业大学李红做过博士论文研究《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南开大学徐虹做过博士论文研究《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也已出版为专著。少数业界实践人士也参与到饭店领域的论述与观点表达,比如海岩曾出过发表对行业观点的行业书籍——《海“眼”看酒店——关于酒店行业问题的对话》、活跃在饭店业界奚晏平博士也做过一些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出版过专著。

除此之外,饭店领域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饭店领域理论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比较忽略,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建设等的认识与提升。比如,饭店产品的内涵与构成、饭店产品构成各部分的内涵及设计、开发、建设等的理念,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产品如何随着市场消费观念、新价值与认知而发生演变、外延的认识与判断。目前,对饭店概念或内涵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比较笼统的状态,因而对各种饭店类型的认识、建设思路、管理经营模式与方法等也缺乏清晰的认识,饭店产品创新与提升缺乏基础理论。现阶段,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中,对饭店产品内涵、构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还相当少,有些研究还仅仅借鉴与引用其他行业产品的内涵,缺乏对饭店产品内涵深入、系统地研究,从而也使得饭店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匮乏与薄弱的状态。

(2)在目前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方向和成果与饭店业界需求等还有一定的距离与脱节。比如,饭店理论研究人员普遍在产品对饭店企业生存与发展重要性,以及提高饭店产品竞争力对饭店发展的推动方面达成共识。饭店产品及竞争力提升问题是业界尤其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对饭店企业具体实践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与影响作用的理论之一。但在饭店理论研究中,在饭店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具体思路、途径、手段等方面,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该方面研究数量巨大,但从整体看大多研究相对比较宽泛,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饭店理论研究对业界的现实指导效果与影响,也影响了我国饭店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地位。

(3)我国饭店理论研究还大多以经营管理理论为基础与主流,缺乏与其他学科在饭店领域研究的结合与交叉,因而,在对饭店理论建立与研究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建筑与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为饭店建设与开发等,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与角度,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还有待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更好地提高饭店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饭店业界实践。

(4)饭店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新的消费理念、观念、理论在饭店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从而,在使饭店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异质与良好品质、类型饭店的同时,推动饭店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目前,饭店理论研究人员已经普遍关注文化、体验、符号与消费社会等对饭店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的影响与作用,并进行了相关探索,但总体上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系统化。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还应该关注更多的饭店产品形式,比如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农家乐等;也要关注饭店企业发展模式趋势等,比如景观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旅游企业集聚、区域一体化、CBD发展等对饭店实践的影响。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在饭店实践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将饭店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饭店实践还需要饭店核心基本理论进行引导与借鉴;对于饭店管理的研究来说,自身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未来的饭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将更为专业,伴随着饭店管理学科的成熟,饭店管理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尤其需要以饭店产品、饭店产品竞争力体系等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系统以及细致的研究,以展开本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广东由于毗邻港澳、濒临海洋,又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加上岭南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孕育,广东高校的校园文化一直以其国际性、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融贯中西,在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命的高校,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为广东的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恒久的人才支持,担负起文化大省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角色,是摆在广东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机遇。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殊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系。文化的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不仅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在于人与文化的进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且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象征,作为价值观的体现,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恒久的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恒常的人文精神资源。“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1],大学往往成为国家甚至人类的思想库、社会思潮和时兴理论的发源地。在看似平静、平凡的大学校园中,师生们心情宁静地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高校的师生们在长年累月的教学活动中,展现着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人类历史和当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使万物相生而不相害”“,学问共容而不相斥”,真正做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构筑起人类社会中最为神圣和高尚的精神殿堂。在社会各种思潮的消长起伏中,孕育并植根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中精神因素变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总是起着某种社会先导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作为高层的知识分子,也不会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文化继承。他们肩负的使命也使他们更渴望从事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这种创造开拓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文化更具有超前性。校园文化中的新思维、新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学校创造的新科技、新文化不但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有时候会引起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时也是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窗口。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气氛的影响、也是一种意识的、习惯上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关键是要优化文化人才结构,不断壮大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形成一批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人的现代化素质,是能否建成文化大省的决定性因素。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教育单位,既是教学基地又是科研基地,而其中首要的是人才培养。__同志曾经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从中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发展人。而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这一教育机构的价值观、人才观、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塑造的结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然要走向社会,转移给社会。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主要依赖三种“文化流”的作用:一是人才流,二是知识流,三是传播流[2]。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就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为社会文化的建设起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

示范和辐射作用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提出,使广东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中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应该更直接地和实质性地参与社会的进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该主动适应文化大省建设的需求,提高科技含量,打造文化品牌,培养创新人才。

(一)植根岭南文化土壤,夯实校园文化底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数千年来,生活在岭南的人们,始终在吟唱着一部与中原迥异的“山海经”。作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生存居住的地区,钟灵毓秀的中原文明与生机蓬勃、开阔浩瀚的海洋文明,在这里既冲撞、排斥,又交融、汇合,形成了精彩、大气,独具一格的文化,在中华大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这是在土著南越文化基础上,以中原汉化为主体,博采其它民族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融合、整合、创新、升华而成的一个区域文化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经济上已“先行一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猛烈地冲击着与其相悖的一切旧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广东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包括先进科技、信息、人才和其它文化资源;国内文化科技人才也纷纷南下,使广东再度成为兼容南北、涵摄中外的文化改革之区,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热潮,不断改变着广东的文化景观把岭南文化推向空前发展的高度。岭南文化的某些品格,无论是开放意识、改革精神,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从南向北转移的趋势,甚至成为全国某些文化领域的领导力量。

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积淀和创新,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连续性,校园文化也不例外。要建设广东特色校园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的内容对其进行浇铸与定型,使之形成相对恒稳的文化内核。与此同时,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岭南人特有的“实干”精神及先天的岭南文化优势中汲取养料,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丰满校园文化的躯干。广东文化的优势之一在于文化的多元化,既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又有特区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文化资源呈现出国内少有的丰富多彩,并反映在语言、戏曲、戏剧、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仅方言就在中国八大方言中独占其三。地方剧种也是少见的丰富,粤剧、潮剧、汉歌、山歌剧、采茶剧、雷剧,加上新型的轻音乐剧、芭蕾舞剧等现代剧种,令人侧目,既高雅又富有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把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彩的文化形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同时又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推动岭南各民系文化的不断发展,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创建广东特色大学文化园区

兴建大学城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近年来,我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大中城市先后兴建了大学城(园区)。大学城的兴建,从分散到集中,为打造广东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提供了契机。教育和大学说到底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既是教育之基更是大学之魂。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建设大学城的目的,其本质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大学城靠什么去培养人才,当然是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许多大学城由于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生活层面的需求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化层面的需求,虽有“明亮的公寓,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但却缺乏“图书馆”等文化建筑和文化氛围。许多学生只把这类大学城当作宿舍群而已,谈不上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就应注入文化的理念,整合各高校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合力建设一个融现代建筑及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大学城。

首先,大学城要引入岭南文化的建筑理念。环境可以造就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因而把环境也作为文化的构成因素,是理所当然的。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能潜移默化地对身处其中的师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塑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我们知道,物体在其空间的位置都不是随意的,尤其是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过的学校建筑,更是一定思想和文化的反映和具体体现。大学城(园区),是高级人才培养、科研和交流的中心,应该注重大学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的建设。在充分体现现代化大学城的宏大气魄以及文化聚集、辐射功能的同时,建筑设计应体现岭南建筑的艺术风格,赋予时代的内涵。在校园规划上,也要有江南园林的风韵,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使之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从而为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校园文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大学城应建设一批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校园文化蕴含着学校的灵魂,也凝聚着学校的形象,更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大学城可以说是在“文化荒漠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文化园区,既然是文化人集聚的地方,又是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机构,当然也应有文化的氛围。除了大学城的建筑,大学城的规划、布局应体现文化韵味之外,还应有一些昭示着文化的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宏伟的校门,但不能没有文化的底蕴,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塑像,每一张海报,都会__学城也应该有代表大学城灵魂,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对提升大学城的文化品味,提高所在城市乃至广东的知名度,树立大学城的个性形象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融通中外文化成果,铸造校园文化之魂

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外校园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吸收和融合、影响和适应,已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多元化和寻求保持不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质的寻根意识,也在不断增长。我们既不能因融合而抛弃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不能因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质而拒绝交流、吸收和融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在历史上一切有为的文化开放,带来历史巨变的开放,无一不是主动进取型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竞争中,获得参照坐标,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综合创新,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进文化的创新,才能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要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文化就其总体而言是比较封闭的内陆文化。广东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岭南文化的构成中多数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包容性,所谓海纳百川、能成其大。内陆人把大海视为世界的尽头,望洋兴叹。岭南人却把大海当作世界的起点,令海不扬波,好扬帆远航。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才逐渐得以形成气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岭南,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地方,这就不难解释,岭南人为何能得风气之先,早于内地接受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从而在近代异军突起,在推翻几千年的帝制及其封建专制统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再造中华文化铺平了道路。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先进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切优秀的品质,保持岭南文化中固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浇铸岭南校园文化更鲜明的民族特质和个性特征。其次,就是要更加开放地吸引、接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益的东西。有人担心,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会走向同质化,民族文化会被异质文化所侵蚀,这种担心是狭隘的,只有能够吸纳世界、交流世界,包括碰撞世界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更应以中国文化的博大胸怀和世界眼光,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沿,瞄准它的最新思想、观念、知识成果,“择其善者而用之,择其不善者而去之”。立足实践并加以融会贯通、发展创新,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能够在博采众长中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融合是必要的,发展更加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按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形成、发展有广东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培养优秀文化人才

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文化发达,人民文化素质高,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创造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量。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文化人才是大学产生的最初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着眼点,就在于塑造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文化人”。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省的文化大省战略的实现,培养大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具备成熟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超级秘书网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要保持自身的一种特殊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的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以创新精神为关注对象的人文使命。从人的本质出发,校园文化的视角更广、内涵更丰富。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培养“文化人”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本宿点也是人。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人出发,重视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研究和把握,从而使校园文化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前提下,立足于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才能使校园文化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特色和魅力。

其次,要把大学生当作“文化人”,以“文化”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在校园文化提出之前,我国一般把高校作为教育环境,学校的一切活动指向明显,更多的表现为我说你听,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现代社会,大学已经成为人类进行智性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它不但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之所,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与理想的坚守之地。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把高校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文化环境”中对“文化人”实施的一种教育,利用文化固有的教育、引导、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让学生在充分张扬个性享受自由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熏陶和规范。这也正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主题价值。再次,要提升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学术品味。按照关于“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结合现代化的实践和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现实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强化文化理性;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凝聚校园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理想人格;构建以社会主流文化为先导,以师生的共同参与为主体,以独特的校园精神为内核,以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的内容上,实现由浅层次的文体娱乐型为主向以文学艺术、学术科技型为主转化,以提高校园文化的艺术和科技含量。在校园文化的形式上要坚持灵活多变,与学生的特点吻合,与社会的现实同步,显示出时代的特性,积极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内涵深邃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人生舞台上冲出现代人的价值困境和道德迷雾,从而获得对生命世界的整体把握和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意义归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广东文化大省战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1]蒋述卓.新型学者的新潮思想.羊城晚报,20031本论文由整理提供4122

[2]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9

[3]王蒙.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大国建设.光明日报,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建筑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主要讲授房屋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美学和建筑经济等领域,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本文针对建筑学、建筑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不同的专业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有所参考借鉴。

一、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建筑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由于专业特点,此专业学生学习建筑课程设计所花时间较多,多少影响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且不重视结构课程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都给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要让其清楚地了解结构课程的重要性。例如讲述一些建筑大师如赖特、奈尔维等都是先学结构后改行做建筑的故事,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好的建筑师必须掌握有关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才能设计出可实施的、优秀的建筑作品。因此,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要激发其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对结构比较熟悉,并能结合自己的建筑课程设计设计并绘制一些详细的节点构造详图。建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人才。此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房屋设计一般原理,具备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二是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原理,了解房屋各组成部分的要求,弄清各不同构造的理论基础。三是能够根据房屋的使用要求和材料供应情况及施工技术条件,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进行构造设计,绘制施工图以及熟练地识读施工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对建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建筑观,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对建筑工程或与建筑有关的组织、事务管理的人才。毕业生不仅要拥有管理的能力,同时必须懂建筑,能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建筑工程建造工作,并初步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科研和开发能力。这一点与建筑学、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对此专业学生来说,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获得形成管理能力的专业知识,因而要求其掌握的知识面要广,内容要尽可能丰富全面。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将繁多的课程内容分清主次。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由于教材内容是针对全国编写且大多侧重于北方建筑结构构造设计,因此对于教材有些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写出要点和提纲,课堂上就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岭南湿热多雨的气候以及多丘陵的地理环境等地域性特点,教师应增加相应的建筑构造内容的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构造设计,公开展示,共同讨论,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意识,使其设计的建筑作品更能契合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具有地方特色。对于建筑工程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教师除了讲解建筑构造方面的基本内容外,还要重点讲述有关建筑、建筑历史以及建筑的平、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剖面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建筑文化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世界优秀的、经典的建筑图片,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建筑各个流派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增强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充分理解建筑设计的意图,解读建筑。教师在建筑设计部分可以采用建筑实例分析的方法,把平面设计、剖面设计、体型及立面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先总体讲解方案的构思及在构思中如何协调这三部分的关系,然后再讲这几部分在设计时如何运用构图原理和美学原则,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满足功能的要求,又获得理想的外部形象。教师要强调建筑艺术、功能要求、技术及经济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注意从建筑、结构、施工各方面看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建筑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建筑设计,处理好建筑、结构、施工、管理几方面的关系。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如在构造部分加入节能工业化建筑体系和节能措施,新型材料的内外装修构造,新型防水材料的屋面作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等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1.重视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材中关于建筑设计、构造原理及节点详图等内容是通过文字叙述和平面示意图表述的,对于非建筑专业的学生,由于空间想象力差,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本校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建筑物的体型组合、立面设计、构造作法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概念,以丰富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建成图纸等将建筑构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调整教材的部分秩序,并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例如,教师在讲墙体构造时,利用校园内建筑物的外墙身为参照物,首先介绍基础以上檐口以下由哪些部分组成,其次根据热工、隔声、防火及层高要求决定墙厚及材料,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地震裂度等因素决定散水、防潮层、圈梁、檐口等类型、规格尺寸及构造作法。这种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际的授课方法,能达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精选各类典型工程实例来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建筑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师生针对教学内容从不同方向搜集知识信息,并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图书馆、校园网、建筑工地等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比如在讲楼梯设计这一章,由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已经进行了教学楼楼梯测绘,所以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涉览多种楼梯设计,深入到大宾馆、教学楼、宿舍等场所细心观察,分组参观楼梯形式,或是先自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扫描仪扫描大量不同类型的楼梯图片,讲评建筑史上著名的楼梯设计,然后评述学生的设计图。像房屋建筑学这样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让师生通过不同知识信息的融合、互补和交流,才能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建筑构造原理本身并不难理解,但由于各种构造因房屋的使用要求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以及气候、地域、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这种多样性往往造成学生对构造原理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教学手段深化和巩固学生对构造原理的理解,如采取现场教学、参观建筑物、完成调查作业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例如,教师在讲到建筑墙体装修构造的时候,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建筑内外墙装修构造的种类和做法,然后要求学生对校内和学校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常用墙体装修的类型和特点。教师还可在参观和调研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图表达能力。学生经过亲手绘制建筑构造图,既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深入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绘图的实际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将一些工程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将工程中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实例补充到教学中,用以起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3.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创造力选题在内容上必须涵盖建筑设计部分和建筑构造部分。课程设计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时间为一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建筑构造部分时,每讲一部分都要布置相应的小型构造设计,例如要求学生进行墙体、楼板、屋顶等的构造设计。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些作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又为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对于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学生在设计中查阅和熟悉一些常用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标准图集,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奠定基础。课程设计题目为6层以下砖混结构住宅、24班以下中小学教学楼、小型旅馆等。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或由学生自行拟定设计题目。对学生在设计中有新意和独创的想法予以肯定,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大量的实例分析,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确定设计方案。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根据此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与学生所进行的建筑设计课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解决自己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并且由于每个人的设计方案各不相同,相应的建筑构造设计也各有千秋,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创性。通过两个课程设计的结合,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四、结语房屋建筑学这门包含着技术和艺术的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且与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建设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强调教书育人,它还关系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问题,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裴刚,沈粤,扈媛.房屋建筑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必瑜.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裴刚.非建筑学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1998,(1):27-28.

〔4〕丁承朴,卜菁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结构教学的启示[J].时代建筑,1994,(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