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继续教育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精选

中外继续教育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1篇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集体所有、股份制、私营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的企业、事业单位。

本细则所称的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系指依照国家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或资格,同时受聘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和高校、中专、中技的自然科学教学的人员。

第四条各级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

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本细则的实施。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本细则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各单位根据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指定一个部门为管理继续教育的日常工作部门(以下统称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并由专人具体负责。

第六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并组织施行;

(二)编制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的选题;

(三)组织安排科学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考核学习情况;

(四)评估继续教育质量,总结继续教育经验,宣传、表彰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

(五)受理有关继续教育的投诉,并进行调解。

第七条各级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要兼管继续教育工作。主管部门要把实施本细则列入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目标,并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八条继续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重点相结合的方针,为提高本市科学技术人员素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

第九条继续教育的目的:

(一)补充、更新、拓宽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

(二)调整和完善科学技术队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

(三)培养中青年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

第十条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人员所从事专业或学科的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

继续教育的选题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和科学技术的现状,和本市、本系统、本单位科研、生产、教育和工作需要,以及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际业务水平确定。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办各类培训、学习和研修班;

(二)参加学术讲座、交流和考察;

(三)外派对口单位短期工作或进修;

(四)参加函授(刊授)、电大、职大、业大和夜大学习;

(五)有计划、有指导、有考核的脱产自学。

第十二条接受继续教育是科学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科学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专业和所在工作岗位的需要,向本单位提出学习的要求;

(二)学习时间由本单位根据本细则的要求作出计划安排,保证每人每年不少于脱产12天,脱产学习的时间可以在同一个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内累计使用;

(三)经所在单位批准脱产学习的,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奖金等,享受在岗人员的同等待遇;

(四)经所在单位同意派出学习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费及旅差费由所在单位报销。

第十三条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服从所在单位安排,参加学习活动;

(二)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所在单位服务。

第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在国内连续半脱产学习一年以上、脱产学习半年以上或派出国外境外留学、进修三个月以上的科学技术人员,事先签订接受继续教育后的专业技术服务合同。

第十五条本市实行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

继续教育证书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证书由各区、县级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市政府各委(办)、各局(总公司)和市直属各单位颁发。由科学技术人员本人持有,实施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或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登记,并按高、中、初级的档次,由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每年验证一次。

第十七条继续教育证书是系统记录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具体情况的有效凭证,是科学技术人员晋升、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及考核的必备证明。

第十八条市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作市继续教育专项调控经费,其数额应根据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应增加。

各区、县级市财政每年也应拨出专款作为当地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为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额度不低于科学技术人员工资总额的1.5%。

企业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从如下途径解决:

(一)培训费用摊入成本;

(二)投入基本设施的费用在利润留成、包干节余、税后留利中开支;

(三)直接为产品创优、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服务的培训费用,在项目资金中开支。

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在包干节余和预算外收入等自有资金中开支。

第二十条*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各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申报,经审查认定可成为相应的继续教育基地;也可以直接与企业、事业单位订立协议,承担继续教育任务。

第二十一条被认定为继续教育基地的单位不改变原来的隶属关系,其继续教育业务范围由认定部门确定,并接受认定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第二十二条市继续教育基地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市继续教育基地按审定的专业范围和方向,对本市有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及中级科学技术人员的骨干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其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列入市继续教育培训年度计划。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定期表彰和奖励在继续教育工作中认真执行本细则,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市人民政府每两年表彰和奖励一次对继续教育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2篇

“入世”后,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已是大势所趋。“入世”后,中国可与世贸组织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互惠的教育合作,真正实现中国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为更好做到这些,以下问题需要注意: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入关口。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掌握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它们的先进经验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如积极借助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高新技术短缺人士培养,缓解社会教育需求的压力等等。但特别需要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防止鱼目混珠。一些发展中国家“入世”后,过度开放教育市场,让一些低质量的教育机构办学,贻误学生,造成损失。这样的教训,中国应该汲取。

坚持教育主权,校长是关键。因为校长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最高领导,具有管理教师和教学的权力,能够把握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正确导向。中国教育界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目前清华大学、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网决定联合开展中小学校长职业化培训工作,并成立了清华校长职业培训中心。

开放教育市场,积极又慎重。从一些发展中国家“入世”后教育市场面临的挑战来看,国家主权、社会道德和民族文化继承等是否受到经得起冲击是个难题。各国政府在开放教育市场时,态度都十分慎重。在WTO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只有40个国家签署了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且其中30多个国家也是有限开放本国市场。“入世”后,义务教育我们不能松手,高中和高等教育只能是有限制的合作。据介绍,迄今,我国已有几百家高等教育机构以及高中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法律监管必须要加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我们需要在国家法律中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对中外合作办学依照法定程序实行审批,实施监管和评估。对于管理与教学状况不佳的学校要坚决给予处罚,甚至关闭。

面向世界培养人才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键是人才。中国“入世”后,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专家认为,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专业外语人才;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为解决急需的紧缺型人才问题,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已确定: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在国际竞争中阵容强大的国家队;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以培养年轻人才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国家主管部门提出,到200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将达到5400万左右,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学术技术领域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到2015年,队伍规模发展到8800万左右,培养大批从事科技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领导、骨干人才,同时培养出一些金融、信息、法律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建设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才管理体制。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高校课程调整。我国高校担负着为国育才的重任,现在还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速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加快高校课程的调整,以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美国和欧洲大学的转型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走在变革大潮浪尖上的是一些最有实力的名牌大学。这些学校大刀阔斧地改变教学计划等相应内容,不再是一些专家“闭门造车”,而是直接来源于对企业需要的调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来教学生,以加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已开始进行院系、课程设置的调整。这项工作还刚刚开始,速度还需加快,力度还可加大。

加强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据专家分析,低学历、低技能的人受到淘汰的趋势将越来越强。如何对低学历、低技能的人施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这是所有WTO里发展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一般来说,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个人和企业行为。但它必将推动一个国家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国的劳动人口中低学历、低技能的人为数众多,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更是一项急迫的任务。充分调动国内的高等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应当大有可为。

善用国外资源,面向世界办学。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之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升级。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在价值及发展空间早已被发达国家看好,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市场价值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企业已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只要善用这种资源,我们就能面向世界办学,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国内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在国外教育资源走进来的同时,中国的教育也会积极地走出去。“入世”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会不断得到提高,中文教育也将上升到高层次的国际性水平,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全球学中文的浪潮更为持久、更为热烈。教育课程调整可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3篇

一、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1.以社区学院功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综合平台建设

在19个区县社区学院建成的基础上,2009年重点推进区县社区学院整合区域内各类终身教育资源的功能建设,基本形成能够开展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和市民终身学习活动的终身教育体系综合平台;进一步在管理运行、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教学内容与形式、评估标准、课程信息化、学业学分化等方面探索适合社区学院发挥综合平台功能作用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发展路径。

2.以“*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在第一期40万用户系统平台建设工程基础上,2009年继续推进系统平台的拓展和学习与管理功能的完善。实现市、区县、街镇(乡)、居(村)委四级网络管理服务的互联互通,对学习者在任何网点、任何时段的网上学习情况,实施个人信息全息管理,初步建立市民网上学习档案库;形成网上资源建设机制,通过委托、奖励、购买、租赁等方法,推动和鼓励远程教育集团、各区县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开发网上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分布式资源数据库,并运用市级网络管理平台的服务功能,形成全网资源的综合调度,实现各级网络站点教育与学习资源的共享;尝试建设网上交流展示和互动体验平台,建立网络展览馆、图书馆,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网上读书交流、网上讲座论坛、网上学习优秀评选等活动,营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快乐学习的终身学习氛围;鼓励区县积极开展市民网上学习模式探索。

3.以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基础平台建设

继续推进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市街道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使其在学校建制、管理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置、师资队伍、校舍设施、业务功能等方面落实健全。2009年计划推进20所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

4.以老年教育、农村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公益性平台建设

继续开展2009年度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召开20*年度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组织编写老年教育课程系列教材;办好“*老年人学习网”,督促加强收视点的规范管理,组织实施“*老年人学习网”二期规划与建设工作;继续举办“*老年教育艺术节”系列活动。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区县统一领导、乡镇具体实施、社会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的农民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成人继续教育改革实验,继续加强和发展以农民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农村教育;继续配合市信息委做好“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联合各有关单位、机构、组织和区县政府,依托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推动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与法律知识、职业与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5.以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建设

继续指导与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开展第二轮*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乡)和2009年*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申报工作,通过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工作的开展,促进各区县探索创新社区教育科学长效的体制机制,开发各自的组织领导优势、区域发展优势、社会文化优势,逐步形成区县推动、社区开展、学校实施、市民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形态。

6.以“学分银行”的探索与试验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衔接

2009年,探索以电视大学为主体,以开放专科教育为核心,各区县业余大学、国家自学考试、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成人高中阶段教育和政府认定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共同参与,初步形成以课程学分为基础的、“双向学分互认”和“单向学分认定”并行的“学分银行”框架体系,为今后进一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融通的完全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体系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

会同市级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共同开展学习型组织“5511”创建活动,即组织推选50个机关、5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1000户家庭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组织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骨干培训,举办*市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

三、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工作

1.制定标准,开展评估,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行为

颁布和实施《*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探索建立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办学状况评价制度,研究制定《*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水平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积极鼓励区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民办非学历教育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方法;组织开展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证照齐全、亮证办学”情况专项检查;加强校园校舍安全督促检查工作。

2.依托网络,公开信息,畅通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的资讯渠道

建设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组织编撰出版《*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20*学年度资讯大全(黄页)》,免费向社会各界提供使用。

3.依法审批,健全档案,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

做好一年两次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做好本市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换发《办学许可证》工作;进一步梳理本市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健全管理档案,依法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单位的管理和指导。

四、完善高等非学历教育管理工作

1.调查研究,确立制度,完善高等非学历教育管理工作

全面完成对本市普通高校规范办学工作的专项调研和督察工作,制定相应措施,健全管理体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对于本市普通高校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办学现状、优势特点和“瓶颈问题”的调研工作,起草制定《本市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指导和促进本市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加强领导,规范监督,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制度

完成新一届*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的调整组建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做好对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单位办学状况的专项检查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机构的办学准入和管理规范。

五、积极开展市民学习活动

办好第五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第二届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评书活动、第三届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以及第二届市民好书换好书活动等各类市民学习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市民学习品牌项目和活动的协调联动、合作推进的机制,共同搭建公共平台,着力形成品牌活动的广泛影响力。

六、加强宣传表彰工作

做好《*学习型社会建设白皮书(20*)》、《20*年职工教育统计》的编写出版工作;组织办好《*社区教育》、《长三角终身教育》杂志;进一步做好《*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简报》编发工作;组织拍摄*学习型社会建设电视宣传片;组织各种媒体开设学习专栏、专版和专题节目;开展*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进单位(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工作。

七、推进制度建设

积极开展*终身教育立法调研,上半年争取形成*终身教育调研报告和《*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暂名)》(草案)的起草工作,并协助市政府法制办报送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探索社区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制度试点建设;开展“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试点工作;建立与实施终身教育统计工作制度。

八、制定中长期规划

制定《*终身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20年)》,全面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的战略性发展。

九、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

积极开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有关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体制机制、终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创新终身学习模式、衔接融通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发挥社会机构作用、促进文化教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管理模式;继续教育;图书馆;信息资源

图书馆是每所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我国教育部制订的《高校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图书馆工作被列为评估内容之一。美国的哈拂大学图书馆是全美最受欢迎的一所大学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收藏闻名世界。它收藏有1500万册图书以及550万卷微缩胶卷,650万份手稿,500万张(盒)照片和包括地图和磁带在内的各种研究资料。哈拂大学图书馆一贯坚持读者至上,服务优先和绝对保护读者利益的原则。图书馆所进行的一切服务活动必须考虑能否提升读者,馆员以及本馆和社会的价值,并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动态和协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实质上是创造和协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读者的阅览工具,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网络数字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它即为广大读者开辟了广阔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空间,同时,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良莠俱存,又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意识,承担起对读者网络导读的重担。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图书馆仍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层面,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几方面:一是服务形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借阅服务方式。图书馆所有的工作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而展开,以有限有形的文献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递为主要内容,即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二是服务工作的被动性。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有的馆员,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和主人,而不是服务者,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习惯于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三是服务工作的封闭性。由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外部联系少,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型服务模式所有的大多局限在图书馆之内。四是服务对象的固定性。由于条件限制,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师生。

二、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改变以收藏文献种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等级,服务能力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那是过的观念,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广大的信息服务人员要自觉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这样馆员才能从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图书馆才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机制。2.重组管理模式。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文献类别或工序来设置部门,如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这种模式将采购,加工,整理,服务相分离,部门划分过细,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效管理。重组管理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市场运作方式。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分类编目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实这些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完成。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其二,流通,期刊,咨询部门一体化管理方式。流通,期刊,咨询一条龙服务,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图书,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服务,减少读者查找信息的盲目性,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馆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文献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上来,将分散的文献信息集中起来变为有序信息,按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总结,概括,加工提炼,二,三次开发文献,达到文献深层的利用,使流通,期刊管理的档次上一个新的台阶。3.建立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水平。信息时代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是馆员的职责要求。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也是图书馆在新形式下的重要工作。图书馆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装备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但事实表明,还有些馆员没有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图书馆要打破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培训计划,设专门的监督检查人员,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和目标。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从而主动利用自学,培训,专题辅导,进修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网络阅读导读的引导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人员;现状、问题;素质建设

会计工作围绕着整个经济、商业活动的生命周期,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质量及组织的运营效益,新形势下对会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会计人员须摈弃旧思想,提升自我,来拥抱时展。

1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亟需提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全世界进入知识、信息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时期,一方面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经济环境变得多样;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间商务活动频繁、对外交流常规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挑战、风险,也为我们带来了大量发展空间。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效的决策力,化不确定性为确定、转危为机,同时还要更有效地落实,在行动中快速反馈。对会计从业人员来说,财会业务变得复杂或具有独特性,没有现成法条与案例可参考,这很考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思考能力。同时,会计职能面临转型,现代会计须从“事后算账”转变为事前分析预测、事中管控职能,从“记账型财务会计”转变为“业财融合型管理会计”。新时期经济形态以变革创新为灵魂,与之紧密相关的会计准则、财税法条更新、修订频率加快,基调也越来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会计人员须提高学习意识,加强继续教育,及时了解新政策、掌握新知识,以免给单位带来损失。另外来说,现行会计准则不同于旧的会计制度,新准则关注业务实质重于形式,规范的是计量、确认的一般性原则,没有具体的科目名称及借贷关系,这从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有较高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从国内看,近些年科创板设立,资本市场日益活跃、成熟,国内IPO企业越来越多,为防止会计舞弊、审计失败等不良行为,不仅会计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会计标准须有效实施,会计从业人员更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遵纪守法,持续提升素质。

2现阶段会计人员从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思想品德、职业素养欠佳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对三观的认知;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水平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人之根本,是一个人参加社会活动必具的最基本底线。一些会计人员受到物质利益诱惑,陷入违法违规、侵占岐途,共同参与舞弊、偷税漏税,特别是一些中高级会计人员及公众公司、中大型单位,一旦出现会计舞弊、贪污违法行为,给社会公序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另外一方面,即使一些会计人员不涉嫌违法,但工作不够敬业,态度散漫、思想老旧,缺少创新,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和企业育人用人标准。因此会计人员坚定意识,提升觉悟素养,对维护现代经济、法制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人才结构失衡、知识结构不全面,业务水平整体偏低

据“十四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指标列示,到2025年注册会计师人数预达到32万人,高会人员预达到25万人,中级人员达到300万,初级人员达到900万人以上,从数据结构可以看出,注会及高会计人员占比仅为2.5%、1.9%。据2021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显示,初中高级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分别为462.6万、214.1万、5.3万。以上行业数据已充分显示了高级会计人才严重匮乏,会计行业初中高级人员结构不均衡的状况。初中级会计人员占据整个会计市场的80%以上,而中低会计人员第一学历大多以二三类本专科教育为主,还有一些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系统地学过会计,仅参加工作以后在社会上参加了培训班。这些初中级从业人员只掌握一般会计理论知识,运化能力弱,只能提供一些简单记账、报表及常规抄报税作业。对于现代经济中的财税管理、股权管理、合并报表、投融资及集团财务知识知之甚少,遇到独特复杂的会计业务就无法处理,得寻求外部财务顾问。这在工作效率、专业方面都无法满足现代经济主体运营需求。

2.3缺乏业财融合型管理会计

业财融合是指企业的业务和财务相辅相成,经营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健全规范的管理模式下运行,市场与购销信息、客户反馈、研发技术信息、生产信息、人力信息、财务信息及风险披露等归集于财务部门,汇总并分门别类分析成数据信息系统,提供给管理者为企业评估决策、价值挖掘、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业财融合推进的时点、范围和深度不同,作为会计专业人士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大局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及时处理业财融合中的问题,提供适宜的专业化分析建议,与业务部门顺畅默契链接,最终形成全面完整的信息文件提供给管理层决策。但目前来说,具备以上复合能力的管理会计相对稀少。

2.4缺少内部监督与考核

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会计监督,殊不知内部控制贯穿着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而会计监督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资料、会计核算过程本身也是内部审计对象之一。并且“会计监督”等同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看法也仅停留于某些经营者的意识层面,在组织内部并未建立可操作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制衡型的组织体系,使得会计监督反成为某柴会计舞弊契机。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经济主体、企事业单位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施行经理负责制,此运作模式下制订的绩效考核、KPI侧重对业务部门经济指标考核,对于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行政部、财务部门缺少必要的考核与监督。亦可能也有部分经营者已意识到会计需要监管的问题,但由于缺乏会计经验和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对会计进行管理和考核。以致这些部门的人员有机可乘、工作松散、放松大意,特别是会计人员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便利性,更容易动摇决心,犯错误。

3会计人员素质建设措施

3.1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

优化外部环境。提升会计人员道德、职业素质,光靠会计行业单方面努力远远不够,得社会、业界和会计个体多方面同时并行净化。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百姓法律意识淡薄的公共大环境下,难以营造出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因此,我们一要加快完善会计相关法律制度,考虑法律法规在执法环节的明确性、针对性,使执法更有效落地;二是对会计人员加强贯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宣导以法治国、遵纪守法观念,以人文道德滋养法律。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土壤,会计人员严以律己的自我修养是整个会计行业良性发展的种子,没有优良的种子再肥沃的土壤,也无法孕育出蓬勃丰硕的行业成果。由于岗位的特殊性,面临着更加严以律己的职业道德挑战,财会人员首先得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职业道德问题可能会毁掉我们的职业生涯,会计人员本身在单位就扮演着变革促进者、劳动模范的角色,需要带头推动单位内部风险控制、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方案和实施的工作计划。

3.2推动会计类人才培育改革,加强会计继续教育

高等阶段教育是会计人员的第一母教育,对一个人终生从业经历有着重大影响作用。新时期我们的高校需要培养更高度的研究与应用结合的复合人才。因此,建议首先采用竞聘上岗形式净化教师队伍,尽可能的多组织国内外会计学术交流、调研活动,采用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的形式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提高自身资养。教学理念方面,以培育业财融合、分析思考、创新类管理会计人才为主。教材与教学方面,增加实务案例分析,可外聘企业教师进行每周1-2次的实务课传授,逐步提高实践课比例;探索法律、金融、经济等多学科结合的教学模式。院系学科方面,可考虑增设小班化以培育国际会计师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ACCA专业为主的科系。步入工作岗位后,政府与经济组织应积极鼓励、提倡在职从业人员提升职称及学历,继续进修深造,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给予不同额度的现金奖励、报销培训费和升职机会,通过考评职称、再教育的形式让从业人员主动集中地系统地重塑知识结构,夯实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这是继在校培育之后最有效、快捷的提升人员素质的途径。会计继续教育对从业人员新政策法规掌握运用,职业素养提升有着必不可少的促进和延续作用。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会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应下功夫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让继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贯彻。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的提升,对单个经济主体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添砖加瓦的累积作用,组织应促使本单位从业人员按时按量、积极主动完成会计继续教育。针对目下会计继续教育的普遍现状提出四点建议,以使继续教育成效更显著。一、可以聘请名优学者、名优事务所主任或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老师授课,特别是针对职业道德不足、法律意识淡薄之处的宣贯,采用讲解法律法规结合现实案例展示的形式。二、区划层次版块与课程内容,便于初中端人员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高级人员巩固有难度的准则,如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准则、合并报表准则。三、增加答疑解惑互动环节,即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又能提高参训人员体验感。四、将参加继续教育行为纳入当地城市居民积分落户政策中。

3.3会计人员自我提升,加快转型

业财融合、管理会计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业财融合是财务和业务部门相互整合、共享和协作的过程,从业人员首先得有业财融合的先进理念,不仅要学习财税、会计法则,对于本单位行业特性、产品应用场景、客户信息、生产工艺及内部管控、经营特点都需熟悉,这样才能成为业务部门的搭档。从财务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从业人员还需拔高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沟通连接能力,提升智能化工具、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力,如对于ERP、CRM、SAP系统软件的应用,对word、excel、PPT办公软件的应用,对多种函数公式的熟练掌握,这些智能化现代技术可以帮助会计人员减少数据处理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3.4加强法治建设

会计管理部门应加快修订完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其相应的细则,尤其是个别职责、范围不清,在执法环节难以明确条款、违法成本过低条款,不太适宜当下经济环境。如《会计法》第33条、第40条。同时做好普法宣法释法工作,创新运用多方式普法教育,加强督促从业人员掌握法规制度、依法开展工作。深化监督,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特别对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公众公司的检查力度,可以提高检查频次、检查深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推进会计诚信教育,将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必学必考内容纳入会计职称考试、会计人才选拔辅导教材中,如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考试教材P2第六章《职业道德》,学习CMA的人员都须掌握IMA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组织职业道德考虑以及道德冲突的解决之道。根据中国人文和社会环境特色把法律规范与思想道德结合,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营造全社会全行业守法、诚信的向善向上氛围。

3.5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内部监管与考核制度

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管与考核机制:一、对会计凭证进行严格审核,着重审核记账凭证附件,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二、进行财务收支监管,抽查日记账,匹配出纳账务与会计账务余额的一致性,往来单位名称的一致性,一旦发现账账不符、账表不符的收支,必须由当事人说明缘由、补充证据。三、建立会计人员轮岗制度,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出纳可以半年或一年定期换岗。四、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成立独立审计部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每年内审,范围从会计人员到公司全员。五、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岗位职责、专业胜任力、创新力、工作失误频次及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对会计人员进行KPI考核。

4总语

总之,新形势下会计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也面临转型和新机遇,会计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着必须性和紧迫性,而眼下会计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此文,希望能激发更多从业人员和会计管理部门的自我意识,通过不断攀登、相互鼓励和监督,发展出更多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助推我国会计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阙金亮.也谈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J].财会学习.2020(12)33-34.

[2]陈华.浅析会计人员职业素质问题及培养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13)104.

[3]高蓓.浅析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提升策略[J].财会学习.2020(22)113-114.

[4]曹健.新形势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建设与能力提升战略探析[J].中国市场.2020(24)162-1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