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文化

中外文化范文精选

中外文化

中外文化范文第1篇

有交流才能有发展,有发展必然会变异。所以,在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固有的中国文化不可能不面临新的挑战。挑战之一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传承性。

这是几千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今后中外文化交流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新问题。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为使中国的新文化既包容现代性,又接纳好的传统,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新学为体,旧学为用”;“建设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新文化”;“中国文化的充分现代化”;“全盘西化”,等等。这些模式都试图在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一个科学而带有永恒色彩的不变的框架,但皆含有很强的主观因素。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新文化涌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无法去事先设定一个人为的范式。当强调“中学为体”的时候,往往会限制去吸收外来文化;当呼唤“全盘西化”的时候,又会忘掉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能够交流的东西,自然可以融合在一起;还不具备融合在一起的文化,人为地去促进,也见不了多少成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从西方引进的共和国理论、多党政治等,费力可谓多矣,但中国不具有实行的社会条件,仍然以失败而告终。况且,文化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来创造的,也是由人去自由交流和选择的,让众多的民众去按一个范式去进行文化的交流和选择,只能是异想天开。因此,只有充分把握文化交流中的自由特征,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以广阔的开放的胸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洋为中用,才合乎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划主次、定比例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的,必然是一种误导。在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必然会以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未来文化;而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文化也会逐步现代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自然要去处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然要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价值判断去重新解析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顺理成章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实现。所以解决现代性与传承性的问题,应该以现代驾驭传承,最后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归宿。然而,真正科学地做到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促现代化,以现代化促传承,非常困难。往往讲现代化时,就忽略了继承传统;弘扬民族传统时,又和文化的现代化对立起来。忽略了传统的继承,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不准确的选择;忘记了现代化,又可能出现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因而,在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明确提出注意处理现代性和传承性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进行长期研究的。

挑战之二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所谓文化的“世界性”,就是指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要保持先进地位,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始终维持一种高势能的文化。这种世界性,没有文化的交流是无法实现和保持的,特别在世界已成为“地球村”的21世纪更是如此。所以,21世纪的中国文化,只有充分的世界性,才能具有时代性。从目前看,其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明清以来已经走过了近500年的路程,但仍然没有处理好。时期,不少高水平的思想家致力于中西文化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但多数人试图在中西文化上找到一个简单的公式,即西方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又如何,然后取长补短,自然就使两种文化结合在了一起,中国文化在这种结合中自然就具有了时代性。这种思维模式使他们苦思冥想,妄图用几个字或一两句话概括中西文化。如曾明确指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创造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1]这样的区分,似乎有道理,但只要仔细去推敲,则会发现许多漏洞,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进入了简单化的误区。因为,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宏大而驳杂,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了的。东方文化中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其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西方文化也能够找到很多实例,指出其消极的成分,说明其并非全是积极的。正确的思维应该是认真而全面地去研究东西方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去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在碰撞与融合中创造新文化。在《新青年》的一篇文章中讲得好:东西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于进化有益。”[2]中外文化在交流中新陈代谢,才可以使中国文化具备世界性。但实际运作起来相当困难。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突起的时候,知识界又在重复五四时期的旧思维,又花大力气去讨论东西文化的优劣所在,试图用几个字或几句话来讲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这当然无法如愿。所以,在中西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中想简单一些或省力一些,都是不现实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刻苦而持久地进行中外文化的研究,同时持久不懈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才能使中国新文化和世界接轨,才可以具备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当然,也不能忽略文化的民族性。外来文化在中国真正扎根,必须具备了中国的民族特点,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利玛窦等西方的传教士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交流也证明了这一点。民族性是外来文化存在的必备的形式。相反,文化的民族性,只有具备了时代性或先进性之后,才可以传播、发展。文化的先进性或时代性是内核,文化的民族性是形式。时代性必须依赖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寄托于时代性才可以保持。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挑战之三是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大家常讲的国民性的改造问题。

任何美妙的设计,任何精心制定的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人来具体实施,都要由人来完成。何况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交流,新文化的建设,就更和人的水平、人的特性、人的素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以往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的素质决定着文化交流的风貌。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有鉴于此,历来的有识之士都注重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一生呼吁开发民智,鲁迅毕生去解剖国民性,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在今后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华民族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要看民族素质的高低。但是,提高民族素质,改造国民性格,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俗话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国民性的改造要多种因素去综合运作,还必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去实现人的本能的提高。那种为改造人而“改造”人的做法,靠“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办法,不但提高不了人的素质,反而会更糟。一个民族国民性的变迁,只能随着人民的富裕和社会的进步而变迁。在当前,就是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而逐步发展。现代化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石。而且,随着人的素质的提高,又反过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和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人的素质和中外文化交流也是这样的辩证关系。民族文化素质高了,既可以放眼全球,将高水平的文化引进到中国,又可以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种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交流还会造成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将中外文化的研究推向新的境界。归根到底一句话,21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面貌主要是由中国人的素质来决定的。

【参考文献】

[1]: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J],北京,1918,(3).

中外文化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传统上它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然而,在1980年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就是“以一件事物的角度来了解体验另一事物”[3](P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个不同概念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在本质上便是隐喻性的。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P106)隐喻的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以经验为前提、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正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亦即目标域和始发域之间的关联。隐喻通常是用具体的、可视可触的、可闻可嗅的形象强的词语作喻体,来表示相对应的另一概念(常为抽象概念)这一本体。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似乎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Businessiswar.(商场如战场)。这个论述我们可以称为“根隐喻”,由此会延伸出更多的隐喻表达。很明显,原本“商场”和“战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战争”概念的类比下,复杂的“商业”就变成了“你争我斗,精密部署,划分天下”的战场了:Localretailersarenotaloneinthebattletowinoverthehearts…(ChinaDaily)中美货币论战暂时鸣金收兵,人民币将面临最佳的国际环境。(中国山东网)由此可见,“商场”这一概念在隐喻的作用下变得更加丰满,更易为人们所理解。

2房地产广告隐喻中常见的喻体

房子只是冰冷的建筑,要让它有情,必须要通过语言的修饰去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共鸣,这时,广告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广告语又常常是带有隐喻特征的,所以,喻体的选择对隐喻的运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告人能否成功地为产品定位或突出产品特色,关键就在于喻体的选择。本研究在东亚经贸新闻、武汉晚报、北京晚报及权威网站中搜集了60则广告文本(英汉各30条),通过分析和归类,发现言语性房地产广告语隐喻中的喻体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列主要包括7大类(附例):

1)生活(关键词:浪漫,幸福,理想,假期,享受,free,dream)我们的长假在摩天引,我和我的幸福在淡水摩天引,山盟海誓化为实际理想。(摩天引)Nowthatyouarereadyforamaintenancefreelifestyle,whosaysyouhavetomovefarawaytoaretirementcommunityinthedesert?(VillageCourt)

2)景色(关键词:玫瑰,花园,盛宴,森林半岛,公园,paradise,poem)南海玫瑰花园,在城市海岸形成了一道风景,有如华业•玫瑰东方,成为陆地上的风景盛宴。(华业•玫瑰东方)Soakyoursightsinthelovelybeachessurroundingthisisland,whilebaskinginitsmellowsunsetsandtakinginitssoftandplushymarshes.(TheGeorgia’sSeaIsland)

3)家园(关键词:家,孩子,家徽,home,nest,refuge)我们的新家?是不是国王住的地方!(丽宝经典)TodayisthedayIfoundtheperfecthome!(RylandHomes)

4)身份(关键词:主人,豪宅,独享,私人领地,岛主,top,luxury)让每一位主人幸福享受才是丽宝经典的初衷,一栋人性豪宅懂得友善它的主人。(丽宝经典)Exquisiteoneofakindmarvelouslyrenovatedluxuryhouse,everythingisincludedandtobesoldasseeninthephotos,justneedtotakeyourpersonalbelongingsandmovein.(BayviewTerrace)5)地段(关键词:中心,发展带,精华,时尚,residentialarea,urbancore)凤凰城三期花开桂香,由实力雄厚的万基置业开发,位于城西高尚生活区,地处潜山北路,将为424户高尚人家营造诗意栖居地。(凤凰城楼)Fromhere,you’rejuststepstothefutureshopsandrestaurantsofthedynamicurbancore.(WestEnd)

6)设计(关键词:圣殿,宫廷建筑,联手打造,一流身段,Mediterraneanstyle,stylish)日本国宝大师与台北企业家的感动相遇,从禅艺盎然的京都意境走进生活圣殿,坚持在最好的地点与世界级的一流团队合作。(御松园)Weareselling10newlybuiltvillasintheMediterraneanstyleinaprivatecommunitywithguardian′shouseandashared130m2pool+childrenpoolandplayground…(NewLuxuryVillainAlanya-Turkey)7)价值(关键词:收藏,大埔,投资,hotspot)“中央公寓”,面对沌口各行各界,公用私用,居用商用,合用共用的强大需求,以其低门槛,全功能,赢取绝佳投资前景!(武汉沌口泰合中央公寓)BerlinisEurope′smostinterestingHOTSPOTforinvestors.Nowisthetimetoinvestandtakeadvantageoftheseunbeatableprices-Berlinwillalwaysbeasecureinvestment.(Europeanrealestate)

3房地产广告蕴含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3.1“家”作为喻体被广泛使用汉语30则广告中,有15则提到了家园的概念,英语房产30则广告中有11则也提到home或者family.这反映了中西方观念中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和必须性的理解和向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中古时期流传于敦煌一带的《宅经》有这样一段话“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盛,若不吉,即门族衰微”,从这段话的表述中,不难发现安家建宅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重要到以宅为本的程度。作为人之根本的宅,即现代社会中的住宅,是“家”这一概念的物质载体。家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切事业的根基,只有以家为根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安居利地,才能乐业人和。从这个角度来说,“家是社会形式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的社会形式是家庭,而它的物质形式则是住宅。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房屋和住宅就是社会的空间单元,房屋作为家庭生活的基本空间,构成家庭的“城堡”和“外壳”。一个“家”字包含了太多的意义,它意味着温暖、安全、自在和团聚。家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温馨港湾。对于这一点,从英语广告中透露出来的“家”的气息和汉语广告是趋于一致的。虽然西方文化被大家熟知以个人主义为主,但至少从研究中的房地产广告可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同样爱家和恋家的信息,以及房子之于家的意义。如:Thisisyournest.Yourrefuge.Yourretreatfromtheeveryday.Animpeccablyeleganthomecenteredaroundalushcourtyardandatranquilpool.WelcometohomeatMadrone.(TheMadrone)现代人对住宅的期待和渴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同于对“家”的期待和渴望。因此,房地产广告要打动消费者,它的诉求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而是要充分运用感性诉求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原本冷漠、毫无感情色彩而言的建筑物,变成一个容纳人们情感、精神以及个性的所在。

3.2对“生活方式”“,身份”等喻体诉求英汉基本一致笔者发现以生活方式为诉求主题的广告多达38则,是房地产广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诉求主题。这类房地产广告通过把住宅和某种人们渴望的生活方式任意的联系在一起,如远离繁华,归于宁静的生活,或自由前卫的生活方式。这使住宅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意象。这类房地产广告实质上是在贩卖一种生活方式,并借助语言符号向消费者暗示,购买广告中所推销的住宅就可以获得这种生活方式。关于景色,身份,设计,商业价值等喻体,在英汉广告中所占比例趋于一致,这反映出其所代表的中西方价值观的相似性。

3.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房地产广告中的体现经过比较分析,汉英房地产广告反映出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即东方人偏模糊型思维,西方人偏具体的精确型思维。这一点在房地产广告中得到充分证实和体现。汉语广告大多描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梦想浪漫的“意境”。如:“地中海风情建筑,纯低层社区,独享式花园洋房、叠加别墅,在香溢•溢景园,一切都是浪漫的经典。推窗远眺,教场山公园郁郁葱葱,中轴水系生机盎然,邵家路江景色琳琅。光影斑斑驳驳,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经典的浪漫。(慈溪香溢•溢景园)”而西方房地产广告30则中,有19则都交代了很多数字化的信息和具体描述。如整个小区占地面积,有几间卧室,浴室,房高多少,阳台多大等。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房屋地理位置的描述加入了当地著名地标和到达时间的表述。如“900meterstoKemertowncenterand350meterstothewonderfulbeach.(ModernDuplexApartments)”再如,“Allroomsaretiledandceilingsareover3mhigh,whichmakesthehouseairyandcool,evenonhotsummerdays.Ifyoufeellikegettingsomeadventureordoingsomeshoppingorgoingtothebeach,youcandrivetoSanRemoinlessthan30minutes.(ItalianRivieracountryvilla)”这些广告也从侧面反映出房屋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反映出西方人对时间的看重和支配欲。而在汉语广告中很少有这方面的宣传。

中外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丝绸贸易;中外交流

说起古代中外丝绸贸易,人们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所描绘的画面———“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丝绸的确曾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但在唐末五代,陆上丝路主干道绿洲丝绸之路走向衰落,丝绸贸易也随之趋于停滞,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却贯穿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中国纺织技术通过海上航线东传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西周,据说“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1],春秋时期,管仲曾与齐桓公讨论如何在齐国与朝鲜之间开展商业贸易活动[2],中国丝绸在先秦时代已经传到印度[3]。当然,印度乃至希腊等地的丝绸有可能是通过陆地运输而来的,但也不排除经海运而至的可能性。如果说先秦、秦汉时期是海上丝绸贸易的探索起步阶段,那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则是海上丝绸贸易的发展、繁荣时期;宋元时期,虽然瓷器、茶叶已上升为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但不可否认,此时的海上丝绸贸易也在继续扩大;明清时期,中国原有的海上丝绸之路受世界局势影响,成为环球航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丝绸也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商品。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多条不同航向的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到海外的丝织品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在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邻国及南亚、西亚、欧洲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特殊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加以梳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促进了中外丝织品在海上的双向流动

说到海上丝绸贸易,长期以来人们的固有认识是中国丝织品的输出,其实,频繁的海上丝绸贸易推动了阿拉伯、东亚、东南亚等国丝织业的进步,逐渐有外国丝织品流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形成了中外纺织品的双向交流。如日本、高丽曾向中国进献本土产的丝织物。宋代来华的日本僧人奝然自称日本“产丝蚕,多织绢,薄致可爱”[4]卷489,14131。神宗元丰元年(1078)二月六日,“明州言,得日本国太宰府牒称:附使人孙忠遣僧仲回等进二百匹、水银五千两。本州勘会孙忠非所遣使臣,乃泛海商客,而贡奉之礼不循诸国例。乞以此牒报,仍乞以所回赐钱物付仲回。”[5]是一种粗绸。《宋史》载高丽国“少丝蚕,匹缣直银十两,多衣麻纻”[4]卷487,14053。《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说其“不善蚕桑,其丝线织纴皆仰贾人自山东、闽、浙来,然颇善织花绫”[6]。然而高丽并不是完全没有丝织业,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闰四月,高丽国王楷“遣其礼部员外郎崔惟清、合门祗候沈起入贡金百两、银千两、绫罗二百匹、人参五百斤”[4]卷489,14051。由此可见,日本、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丝织业有所发展。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南亚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进贡的物品中,就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7]。宋真宗时,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交趾(今越南北部)也曾遣使“以金银七宝装交椅一、银盆十、犀角象牙五十枚、绢布万匹来贡”[4]卷489,14064,绢布就是粗丝织成的绢,质地不够细致。西亚的大食多次向宋朝进献丝织品,淳化四年(993),蒲希密附亚勿来献红丝吉贝一段,五色杂花蕃锦四段,白越诺二段;大中祥符四年(1011),被宋封为归德将军的大食商人陀罗离进绣丝、红丝、碧黄绵、细越诺等丝织物;熙宁六年(1073)勿巡又贡兜罗绵、毬锦襈、蕃花簟等物[4]卷489,14119-14122,其图案、风格均具有浓厚的异域色彩,深得宋人喜爱。

二、加强了中外丝织技术的互相借鉴

与丝织品双向流动相伴随的自然是中外丝织技术的互相借鉴,据史料记载,中国与东亚、欧洲一些国家之间曾存在过丝织技术的交流。日本是中国丝绸的传统进口国,长期向中国学习,早在南朝宋时,日本来华使节就曾将江南织工带回国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长江流域的汉人东渡扶桑,将农耕水利、养蚕缫丝等先进技术传入日本。唐代以后,日本称进口的唐朝丝织品为唐绫、唐锦,售价远高于大和民族自产的和绫、和锦。至南宋,周密记载日本人所衣多布,若得中国绫绢之类丝织品,则极其珍爱。[8]比周密时代稍早的藤原明衡在所著《新猿乐记》一书中也记载,日本贵族们非常喜爱中国绫锦等制作的高级丝织服装。[9]除了进口中国丝织物,日本还积极学习、引进中国丝织技术,博多(今九州福冈)是日本当时重要的贸易港,在这里产生了“博多织”的丝织技术,这一纺织法是在镰仓时期受宋朝中国丝织技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严勇在《古代中日丝绸文化的交流与日本织物的发展》一文中指出:镰仓前期歌人藤原定家(1162—1241)在日记《明月记》中说“唐绫”是深受当时日本社会喜爱的一种织物,此“唐绫”其实名不副实,其真实产地乃是日本。日本丝织品之所以自称“唐绫”,一是因为有利于打开销路,另一方面也说明日本纺织技术对中国纺织技术的推崇与学习。13世纪,意大利已掌握中国的丝绸纺织技术;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0]69明清时期欧洲各国和日本购买生丝数量远远超过对绸缎的需求,这正说明随着中国丝织技术的不断传播,各国的丝织业逐渐发展起来。中国也有受到外来影响而开发出的丝织品。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斮绵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11]清代所修《福建通志》卷五九《物产》记载漳州物产有天鹅绒,“本出倭国,今漳人以绒织之,置铁线其中,织成割出,机制云蒸,殆夺天巧”。从这两个记载来看,明代末期福建漳泉地区应已有了比较成规模的绒缎生产。但也有学者认为宋应星的记载不准确,中国自古有织物起绒技术,倭缎乃学自中国[12]188;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天鹅绒的技法是学自欧洲,称呼则来自日本[13]35;还有学者认为倭缎制法来自国外,虽难以肯定是日本,但与日本有着紧密联系。[14]158从道光十二年《厦门志》卷七《关赋略》记载“漳缎、倭缎、漳绒每疋例七分”,说明这是三种不同的丝织品,至于技术流动的方向,宋应星曾在福建汀州为官,与漳州相邻,《福建通志》的编纂者陈寿祺、魏敬中均为清代福建名儒,他们所记均应有所凭依,不可遽然判为错误。万历四年(1576),菲岛总督的弗朗西斯科•德•桑德曾写信给西班牙国王说:“中国什么都不缺,唯独没有绒织物。”[13]35而日本文献中谈到在明朝末年,日本人从葡萄牙货船上见到未完工的天鹅绒,学到了制作技术。[15]鉴于明清之际的葡萄牙、荷兰等国热衷与日本贸易,日本机缘巧合得到西方天鹅绒制作技术并传到中国并非没有可能。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很多漳缎匹段和漳绒制作的衣服、鞋子、荷包、挂屏、垫料等物,这两种织物与来自日本的倭缎有一定的关系。

三、丰富了中华文化多元审美

1997年,一艘沉船被发现,对这艘10世纪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附近的“印坦号”,有学者研究认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针对南洋各种社会不同阶层的生产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当时已经存在较大规模的国际贸易系统[16]409,虽然船上发现物多瓷器、铜、铅、银等金属而未见丝绸,但这只是保存不易所致。据此可以想见,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外销丝绸已经不再只展现自我,而是开始考虑买方市场的需求,在出口物品中适应对方的审美特点。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有西方学者认为洛可可风格与同时期的东方中国古老文化在情趣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相通点就在于二者都欣赏纤弱精巧之韵味。随着18世纪欧洲逐渐走向繁荣,富裕阶层有能力得到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与丝绸,他们陶醉于熠熠生辉、形制各异的景德镇瓷器和薄如蝉翼、轻柔妩媚的江南丝绸所展现的中国文化之风雅。[17]清代丝织品的花鸟图案融入欧洲的油画味道,中国的亭台楼阁中出现了西方才子佳人的身影,这充分体现了审美融合,或者说洛可可风格与中国文化原本就有某种内在的精神相通,二者看似并不一样,但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同样的对精美雅致的追求。对于西方来说,来自神秘东方的丝绸充满了异国情调,同时西方审美情趣也在逐渐渗透到中国上层社会。这类专门的定制丝织品在欧洲十分畅销,如18世纪中后期,中国外销丝绸刺绣披肩风靡欧美,色彩以白色和艳色为主,每年的进口量高达八万多条,其中法国就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份额。[18]8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些披肩的原材料来自长江下游苏杭地区的浅色或素色丝绸,如薄纱、缎纹和平纹织物等,但加工却是在珠江流域的广州完成的,因为这里的工人更加了解欧洲社会喜爱和流行的花样纹饰,他们知道西方仕女、卷曲奔放的花卉图案和具有中国元素的假山、植物等深受西方消费者的青睐。图案常常采用手工绘制的方法,或者先在纸上手工绘制出图样,再在丝绸表面压印。[19]45这种特点也同样表现在外销的丝绸服装制作过程中。

四、海上丝绸贸易促进世界互联互通

在古代长期的海上丝绸贸易中,除了中国与其他海洋国家之间直接发生的丝绸赏赐、贸易等活动,还存在丝绸中介贸易国购买中国丝绸并运销世界各地以牟利的现象,后者对促进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不同时代的海上丝绸中介贸易主要参与国也在不断变化。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上贸易主要被罗马、波斯人控制,唐五代宋元时期以波斯、阿拉伯商人为主,明清以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欧洲各国纷纷组建贸易公司开展对华贸易。《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有阿布•赛义德•哈桑听闻的唐末黄巢起义之事,称回历264年,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进军广府,战乱之中,除中国人外,伊斯兰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拜火教徒,死亡者多达十二万人。[20]96暂不讨论这一数字准确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对广州繁盛的对外贸易的确造成了重创,以至于当时的阿拉伯学者阿布•萨伊德(AbuZaid)和马嘶乌啼(Mas’udi)皆特别提到这对当地丝绸业的破坏,导致阿拉伯丝绸贸易的衰退。[16]409马嘶乌啼被猜测是《中国印度见闻录》的作者,阿布•萨伊德来自波斯湾的尸罗夫港,曾著《见闻录》续篇。[20]9、12另一部阿拉伯著作《黄金草原》的作者马苏第生活在唐末五代,且曾亲至中国海,[21]在他笔下也反映出因广州兵事所致阿拉伯丝绸贸易的衰退,恰是中古时期世界经济早期全球化的真实呈现。明清时期,由于海上远航技术的提高和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是圆的”已经成为被认知的现实,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更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丝绸贸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葡萄牙占据印度果阿和中国澳门、西班牙以马尼拉为中转站、荷兰占据中国台湾岛,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大量白银,这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参与进来,如吕宋、琉球等各国商人都积极投入到这一世界性贸易活动中来。早在16世纪,“漳泉的商船,每年至少有三四十只停泊于马尼剌,运来各种生丝及丝织物。这个地方生丝市场会这样的发达起来,还有一个原因,即自倭寇之乱始中日商人乃利用吕宋作为中介贸易地,所以日商率往吕宋转贩生丝。”[22]琉球是明清海禁时期允许来华贸易频次较高的国家,该国船只在中国、东南亚与日本、朝鲜等国间转贩贸易,从琉球学者整理成册的古琉球国外交文书汇编《历代宝案》看,琉球船只多以中国丝绸、瓷器等与东南亚诸国、日本交换香料、倭扇等物,从这种中介贸易中琉球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通常获利100%,有时甚至达到500%~600%。[23]更重要的是,琉球在客观上扮演了当时重要的世界贸易中介国的角色,为明清海禁政策下的世界贸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陆上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瓷、茶贸易,其实,海上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非常值得关注,海陆丝绸之路都曾长期存在,并随时展呈现盛衰变化,都对中外经济交流具有促进作用,宋代以后中国以更积极的姿态加入到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来,虽然这一时期的瓷器、茶叶成为了重要海上贸易商品,但丝绸仍占据重要的地位,海上丝绸贸易促进了丝织品的海上国际间双向流动、丝织技术的互相借鉴及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为世界文明搭建起了互联互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658.

[2]管子著,郭沫若等集校.管子集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226.

[3]刘迎胜.丝绸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60.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7043.

[6]方万里,罗浚纂,胡矩修.宝庆四明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9:5056.

[7]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830.[8]周密著,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续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8:176.

中外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中医药文化;文化翻译观

0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与灵魂,随着文化多元性日益繁茂,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可懈怠。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是文本之间的对等转换,还应有效克服文化差异、增进文化交流。为了顺应全球化发展,针对中医药翻译的研究热度近几年持续攀升,以翻译的文化转向为契机,提高中医药对外传播效果,达到向海外真正传达中医药理念。《红楼梦》中中医药相关内容占有明显篇幅,不仅体现了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也展示了作者文学艺术上的巅峰造诣,本文以《红楼梦》杨译本中的中医药描写为语料,结合文化翻译观视角探究其译本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分析中医药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技巧,解释其文化翻译观的整体倾向,为中医药外译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1文化翻译观

20世纪80年代初,奈达(EugeneNida)通过《圣经》翻译研究发现翻译中存在文化的问题。全球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确立后,进一步推动文化学派的诞生。以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将“文化价值观”纳入翻译研究核心。因此他们认为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翻译的基本单位不再是句子和语篇,而是文化。翻译过程不仅包括解码与重组,更强调交流意义。翻译目的不再局限于内容形式的对等,而在于文化的功能等值。邱懋如(1998)将文化翻译概括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来处理文化因素。面对完全陌生的作品时,译者要考虑文本内容和背后暗含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群缺乏共同的知识背景与经历体验,使得文化层面的翻译障碍重重,文化翻译观的兴起使许多学者重新探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同时也验证了文化因子的不可译性,提出只能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因此异化可作为主要策略,归化作为辅助,尽量保留民族特色的行文习惯,使外国读者欣赏到更加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

2《红楼梦》霍译本中医药文化翻译策略

21世纪初中医药知识在世界各国医药界深入传播,越来越多研究者将中医药外译与翻译理论相结合,主要致力于解决中医经典翻译这一难题,以传递民族中医文化为最终目的。如今中医药翻译领域的研究已小有建树,主题涵盖中医药语言特性、中医药翻译原则、中医典籍翻译、中医术语标准化和中医药翻译发展史等多个方面。大部分人推崇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尽可能保留中医药文化因子的原则下,注意术语统一性和行文规范性。《红楼梦》涵盖中医基本原理、保健养生、中药方剂、疾病诊疗和中医药相关风俗习惯等。据胡献国《看红楼说中医》(2006)记载,中医药相关知识共约300处,包括医用术语161处、病例114种、方剂45个、中药125种,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无一不起着重大作用。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版《红楼梦》(ADreamofRedMansions)在多个译本中流传最广,以鲜明的文化价值著称,翻译时兼顾文学艺术性与中医医学性,也考虑到读者接受性。传统中医相关内容在西方语境中属于“部分空缺”状态,许多概念缺乏对应的表达,译者以文化信息作为翻译操作对象,“忠实”于原文文化,在原语与目的语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再现原作文化。书中中医药相关表述结构多样化,选词严谨考究,修辞比一般科普文更优美,尤其偏好隐喻类修辞的使用,有时甚至具有文学格调。翻译时不仅要忠实、通顺,还要讲究遣词造句的优美;不能拘泥于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取其一的教条式选择,而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达成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书中中医药文化专有项众多,是中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选取几例对翻译情况作详细分析。例1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译文:Oncethefireinyourliverisquelledsothatitcan’tovercomethe‘earth’elementyourdigestionwillbebetterandyou’llbeabletoassimilateyourfood.宝钗得知黛玉体弱便建议她以食疗养身,这就涉及了我国古代医学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以此描述病人的病理情况,指导疾病预防或诊断治疗。原文用词讲究、结构严谨,翻译成英文时应保留这一特色。杨译本采用异化翻译手法,把“火”直接翻译成“fire”,保留了中医文化特色,使外国读者进一步了解传统中医概念。直译加增译的方法将“土”翻译成“‘earth’element”,读者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大致推测出“土”在中医里的内涵,不容易造成误解。这种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展示出独特的民族语言形式,符合翻译文化转向所持观点,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译者不必受制于二者选择,而应将它为己所用,寻求更加妥帖恰当的翻译表达。另外纵观整体表述,考虑了中医药表达的精简性和字少而内涵丰富的民族特性,英译时采取了相似的表述方式,这也是中医药文化翻译值得借鉴的翻译策略。例2宝玉道:“我知道那些药丸,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译文:“Icanguess,”saidBao-yu.“Justginsengtonicpills.”“Thatwasn’tit.”“Eight-treasure-leonu-ruspillsthen?”此句出自第二十八回宝玉与贾母的对话,讲的是黛玉平日里服用的养生品。中医有“治未病”的理念,即在得病前或得病初期采取食疗预防措施。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也就是在日常饮食中通过食疗养身,起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作用。所以书中多处提及养生食材,如例2中的人参养荣丸正是一剂温补气血的中成药,可应对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等体虚症状。八珍益母丸是女性中成补药,可滋阴补血、调理月经。杨译本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人参养荣丸”和“八珍益母草”分别译为“ginsengtonicpills”和“Eight-treasure-leonuruspills”,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原文含义,也沿用了原文的表述形式,因此同例1所述,中医药文化翻译不仅可以灵活地选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策略同样并非对立。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原文与译文的接近,结果反而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相反,在充分尊重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起中国独有的文化自信,体现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有效推介。另外,据记载八珍益母草是由八种草药与益母草结合,故译为“Eight-treasuresandleonuruspills”更准确。例3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译文:NosoonerwasthebustleofNewYearofoverthanHsi-fenghadamiscarriage…withtheresultthathermiscarriageleftherveryweak.Amonthafteritshewasstilllosingblood.文中“小月”指的是“小产”,而“下红之症”可理解为月经周期后还不干净的症状。杨译版采取意译将“小月”翻译成“hadamiscarriage”直接帮助读者领会其含义,更加生动贴切。“下红之症”译者的表述是“shewasstilllosingblood”,简洁明白,既体现了这属于一种病症,还简单直接地补充说明了它的本质含义。可见译文翻译时尽量做到了既保留原语深厚的文化底色,民族特色,又考虑并顺应了译入语的语言规范与表达习惯,对于翻译作品来说已是一大成功。因为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在文化翻译观下更是译者的再创作,译作的审美价值也应考虑在内。准确传递中医药知识内涵的同时也要保留撰写者的语言艺术,译者要投入精力思考如何在不失文本信息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这些行文特色,这才是文化翻译观所要攻克的难点。可见,为了达成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促成跨文化交际,应该大胆地进行文化移植。无“翻译痕迹”的作品不应称之为文化移植,而是文化的同化。中国今天仍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化背景下,许多译者甚至一度以“译者隐身”作为翻译成功的标准,追求英译本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语国家的表达习惯,这体现了我们缺乏输出文化的自信,胆量以及策略。然而中国今时不同往日,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不必一味只考虑目的语国家,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使译本读者无法理解内涵深厚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失去了消除西方强势文化中方弱势文化不平等地位的机会。

3结论

中外文化范文第5篇

增强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到点上,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遇到问题要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服从上级的安排。

在此我订立了工作计划,以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进步和成绩。

一.产品市场分析

1.广告光源一直是外贸的主推方向,灯帘、灯条、灯管、模组、超薄灯箱都比较有优势,很多的产品的价格已经比之前的低了很多。今后还需要多做一些产品优势的对比文档,产品案例分许与应用,让客户更加了解我们的产品。

2.商业照明灯具由于价格比较高,很多国外客户基本不能接受。但还是需要更多的了解产品,多做优势对比文档,寻找优质高端客户。

3.高端产品就需要寻找优质客户。目标客户定位在美国、迪拜、日本等国家。积极运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寻找客户,不能只依赖阿里巴巴,。

二.对日后工作的安排

1.在开发客户这方面,可适当的改变策略,增加在免费平台上和商业网站上供应信息;参加一些展会;尝试用国外的本地搜索引擎。以寻找目标市场的商业网站、行业协会网站、商会网站及产品专业网站为方向,了解并联系目标市场知名度高销售网络庞大的进口商。

2.在和客户沟通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确保提供给客户的信息是正确并能达到的的。当客户没下单前,了解客户的性质(是中间商还是最终使用者),达到知己知彼。在客户下单后,需及时向客户汇报交期,询问是否仍有询价.

3.发货后,可在客户收到货一周后追踪产品的质量反馈,如有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对于这个事件的态度,同时要及时帮客户解决问题,

4.在追踪客户这方面,适时发邮件向客户问候并询问是否有采购计划,每次追踪问候都需不一样,换个方式问。备忘客户的一些重大节日和生日,在这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给客户心底留下一个亲切的印象。

三.明年对自己有以下要求

1.做好每天的工作记录,避免遗忘重要事项。做好客户的跟踪,对客户的联系进度及时记录,对以往与客户相互间发送的技术及报价资料要归类整理好,以便随时联系。与外贸的同事一起总结,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看看有哪些工作上的失误,及时改正下次不要再犯。

2.接触客户之前要多查、了解顾客所在的公司的主要产品,不要千篇一律的回复邮件。以便判断客户的需要和问题,然后针对顾客的需要和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提出能够增加顾客销售量或能够使顾客节省费用、增加利润的方法。向客户做出建设性意见,会更有利于赢得客户的好感,这样可以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长期接触。了解市场需求,客户需求,争取按照客户需要提供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