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人际关系

“名校硕士应聘中学教师被拒,只因沟通能力不强”――网上的这则消息使我不由得联想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连小小的宿舍关系问题都解决不好,何谈走向社会呢?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

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就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得淋漓尽致。宿舍问题,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不断出现;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不足常常凸显。很多学生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抱怨,现在的人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很多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于是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小说,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关心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平时懒得跟身旁的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更不愿主动和家长、老师交流,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慢慢地被边缘化。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呢?人际关系的中心即是语言交际。那么只要善于使用语言交际,人际关系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他的《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话语提供必要而不是冗余的信息;质的原则 (Quality Maxim):话语的内容是真实的;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要说与特定语境中话题有关的内容;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话语简练井井有条,不晦涩,无歧义。

为了对合作原则予以补充,又有人提出“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将语用学(Pragmatics)中的礼貌原则划分成6个准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语用原则。然而大学生们正是欠缺将二者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欠缺对礼貌原则的运用。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有它的积极因素,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导致个人本位主义形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私利,他们往往在平时的言谈中不注重说话的真实性,往往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原则。

(二)现代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受功利性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想把读书当作手段,当成大学唯一的重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我封闭,忽略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相信自己考上了大学就跳出了龙门,因而不再用功学习,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暇顾及人际交往。因人际交往欠缺,对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就更难以把握。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不曾有过与比自己大或比自己小的儿童相处的经验,不大知道忍让,不太会妥协。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使得他们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被其视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惯便养成了。于是他们说话不讲策略,不够委婉,也不管受话者是否能够接受,只为自己一吐为快;对于别人的有意或无意的话语却斤斤计较,不肯原谅,甚至不愿试图原谅;对于别人的长处或优点不是赞扬和欣赏,而是嫉妒,避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说话时滔滔不绝,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一味夸大或吹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唯恐天下有人不知;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等等。他们明显违背了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原则,这些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四)环境适应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经过10多年寒窗苦读,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发现“天外有天”、“强者更有强中手”之后,不仅良好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而且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缺乏信心甚至害怕和别人交往。他们对于语言交际中的量的原则、质的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都不能很好把握。

(五)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只强调自我意识,不为对方考虑。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难以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紧密结合。

以上诸多原因使得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孤芳自赏,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如果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合理地利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那么“名校硕士应聘中学教师被拒,只因沟通能力不强”的悲剧会不断上演。由此可见,高校也应在各个专业中适时开设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或不定期开展相关方面的学术讲座等,以弥补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合理运用会有助于培养其优良品质、儒雅风格、高雅气质,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问题。

在现实的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遵循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展示自己的能力,不断赢得他人和社会赞同,是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当代大学生只有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各方面综合发展,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女子高校 和谐人际关系 构建原则 构建途径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心理行为。在当代,科技的发展缩小了人类生存的空间,经济贸易的往来需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高度社会化的知识经济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精诚合作。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又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妨碍了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作为社会化极强的人类,不能也无法离开社会集体,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在高校,每个学生都要与校内各种组织、教师、同学及校外的团体及个人发生广泛交往,与人交往是他们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唯有与人交往,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才会产生认同,才会尊重社会道德,等等。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其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充分重视,针对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为其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一、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任务之一。和谐高校作为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和谐社会构建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柱。作为高校重要主体的学生,其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准。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受到的思想冲击越来越多,加上独特的心理特征,使得她们的人际交往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贫富差异导致人际交往复杂化。

由于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女子高校学生受其影响。富裕群体女生自高自傲,容易滋生张扬、自负和浮躁情绪;贫困群体则容易出现压抑、自卑和虚荣情绪。加上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女生的消费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更造成贫富差距下女子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如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寒,交际方式受到限制,人际交往局限在和自己差不多境遇的小团体之内,容易产生自卑、孤独、自我封闭、嫉妒等负面情绪;而某些家境富裕的女大学生则会产生高高在上,轻视、怜悯、嘲讽、支配他人的不和谐心理,这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对和谐校园的构建提出考验和挑战。

2.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人际交往困扰。

在性格上,部分女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甚至根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但又要求他人对自己承认、接受和尊重,这种失衡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困扰。受这种弊病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她们往往只和自己喜欢、合得来的人交往,形成人际交往的单一化。在友谊的建立与维持中,她们也单一地要求朋友积极配合与服从,要求朋友满足自己的主观意愿,但又不能接受朋友的批评和意见。这种畸形发展的人际关系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扭转,则必将对她们个人身心健康、工作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3.心理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女子高校的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再加上自身情绪稳定性差等因素,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情绪失控、意气用事,特别是在学生寝室中表现严重,往往引起寝室内部的一系列矛盾,造成寝室气氛冷漠,寝室人际关系紧张。另外,部分学生对人际关系心怀恐惧,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比较害羞、自卑,部分学生则有嫉妒心和虚荣心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使其在同性中难以交到知心朋友,在异性中也不利于两性关系的长远发展。

4.交往功利性导致人际关系畸形。

社会上那种看重利益、崇拜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也通过各种途径不健康地传导给了女子高校部分学生,她们中甚至有少数人把人际关系异化为获取金钱的渠道、牟利的工具,造成个人人际关系的畸形发展。尤其是当利益平衡的功利性观念逐渐开始影响她们时,其人际交往就变得功利起来,如与人交往是为了将来能够借他人的背景或者实力获得好的工作或前途,对自己无帮助的人际关系会故意忽略甚至直接漠视。

5.网络虚拟性削弱现实人际交往功能。

目前,网络化的人际交往方式构建了一个空前巨大的网络群体,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情感沟通的重要交往方式。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虚拟性、跨区域性等特点,部分女大学生痴迷于网络,甚至有网络强迫症,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世界漫游,留给身边现实世界中的亲戚朋友的时间越来越少,与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一个寝室的室友,即使整天在一起,她们也宁愿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聊天平台上倾诉内心情绪,现实互相交流的时间与网络交流相比,实在少得可怜。这部分女大学生因网络而异化了自己的交往方式,将真实世界中的交流对象隔离于自己的世界之外,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情感,割断了她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阻碍了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造成人际关系失谐,由此产生新的人际障碍。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整个社交圈子的正常发展,又不利于她们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女子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

平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不管出身贫富,不管地位高低,对所有对象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只有平等对待他人,他人才会平等对待自己。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很好地说明了平等相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相互尊重也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恪守的原则,相互交往中,尊重他人是种美德,在满足他人自尊心的同时,也使别人产生积极的情感对待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一个人只有在自尊心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易于接受对方的态度、观点,更尊重别人,因此相互尊重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产生良性互动循环,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当今,由于社会进步,女性地位提高,相比其他女性,女大学生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她们在人际交往中,追求人格平等,希望互相尊重,反对以强凌弱,这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规则,是社会公德的良好体现。

2.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和王安石的“人无信不立”就是这种传统的直接诠释。中共中央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人们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追求最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交往双方心诚意善,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和信任,通过诚信之真、友爱之善达到和谐之美的统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现在有些高校实行的考试“免监考场”,正是对大学生诚实信用的考验。

3.宽容礼让原则。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大学生要领会政策精神实质,在人际交往中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对于遇到的冲突、矛盾要有耐心,以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以豁达、宽容和开阔的胸怀容纳别人的缺点,学会换位思考,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4.互利共赢原则。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的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既然是交换,那就要求我们必须为他人考虑相应利益,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利益,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他们在物质利益、精神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交往中讲究互利互惠。这是与他们的交往动机和交往目的分不开的,大学生交往的动机在于别人了解自己,承认自己,同时获得所需利益,交往所追求的目的就是维持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利关系。互利互惠性越高,交往双方的关系就越稳定和密切,反之,交往双方就疏远。所以,交往双方都必须尊循互利互惠的原则。

三、女子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途径

1.加强交往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讲座拓展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当代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知识大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的自然交往中形成的,由于她们自身经历和认知的局限,因此获取的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感性的零碎知识,缺乏理论高度和系统性。针对这一状况,女子高校应帮助学生构建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体系,可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相应讲座,把人际关系学作为新的学科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女大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培养她们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对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调节作用。

自古至今,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即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使学生真正受益。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作为女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迈进社会的情况下,女子高校教师有必要对她们这种能力进行引导调节和强化,否则有可能对她们今后的心理和自身发展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既要传道授业,又要有意识地与她们加强课内、课外的交流和沟通,适当开展锻炼她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活动,适时指出她们人际交往中的优劣,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积极的忠告和建议。另外,有必要引导女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指导她们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活动、研究性学习与毕业实习等项目,让她们有机会与社会各阶层的人群广泛接触与交往,在实践中有效锻炼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为她们毕业后进入社会顺利工作打好基础。

3.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体系,纠正女子高校学生不良交际心态。

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几个层面的统一。女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易做到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统一,容易产生心理疾患。因此高校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建立起心理调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心理教育体系,帮助女大学生塑造心理健康的人格。具体来说,第一,通过讲座、报告会、图片展览等,向女大学生系统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知识,让她们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弄清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学方法。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活动,更新女大学生的交际理念。让她们在这种活动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习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克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社交障碍。第三,建立女生心理咨询室,健全女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女生心理状态,对女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科学疏导和治疗。第四,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关爱氛围,避免学生因遭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走向极端。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和陶冶作用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即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行为的惯性作用将长期存在。所以,要提高女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必须注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参加礼仪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比赛、读书会、研究会、话剧社、歌唱比赛、文艺汇演、形象设计大赛、服饰模特大赛、美食厨艺大赛、女子篮球赛、联谊会及其他文艺活动和科学研究,在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活动中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接触、联络、交流,锻炼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扩大自身的人际交往圈,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奇.人际关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杨建锋.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9(12):95-98.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途径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行为和心理的沟通过程,是人们进行物质和精神交往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1.人际交往帮助大学生确立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和判断,包括我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在群体是否有地位等等。为了明确自我价值,就需要与人进行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2.人际交往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亲和需要

亲和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寻求伴侣和友谊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性动机之一。亲和需要的满足可增加大学生之间的社会接触,密切他们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大学生消除自身上的烦恼和痛苦使大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3.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安全感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

(二)人际交往促进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成长

1.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一名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化目标就是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能够独立地做出判断,确立正确的方向,为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亲密感。大学生通过与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等人的交往,学习社会规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自己与他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他们又从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与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深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会使大学生感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认可,从而提高自信心,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而且,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3.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如果大学生与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精神上也容易形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并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首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特征。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交际能力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交往中要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平等待人。

2.诚实守信的原则。言必信,行必果,对朋友不能虚情假意、口是心非,否则,被朋友识破而失去朋友的信赖。

3.包容原则。长时间与朋友相处难免产生不愉快的摩擦甚至争吵,理解并宽容朋友。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襟开阔一些,不要事事时时争强好胜,给朋友留点余地和面子。

4.互补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单方面获得好处的人际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如果只想利用对方,再亲密的朋友也会疏远。只有双方都讲奉献,讲付出,交往中互惠互利,交往才能持续下去。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途径

1.加强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

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1)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和基础,不论那个部分的认知都非常重要。认知的偏差,会引起交往的不顺。大学生应该掌握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愉快地接受自我和他人的方法,正确判断交往目的和意义的方法等。(2)人际情绪控制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的情绪,顺利地进行交往。大学生应该掌握正确判断自我和他人情绪状态的方法,恰当表达自我情绪的方法,有效控制自我情绪的方法以及有效影响他人情绪的方法等。(3)人际沟通是指加强交往双方的了解,有效地化解冲突。大学生人际沟通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真诚、共识、赞赏等。

二是人际交往礼仪知识。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大学生学习的礼仪知识应包括:(1)礼仪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礼仪的概念、特征、原则、种类、作用等;(2)礼仪的具体规范,主要有饮食起居、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等个人礼仪规范,往来问候、通信联络、长幼称谓等家庭礼仪规范,师生同学、课堂课余、入学离校、文体活动等学校礼仪规范,以及购物、进餐、住宿、娱乐、出行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

2.通过指导咨询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指导咨询可以采取团体和个体两种方式。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现在很多高校都积极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学们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个别咨询是指咨询者与求询者一对一的咨询活动,是大学心理咨询最常用的形式。

3.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

大学生中的社团组织种类很多,为大学生丰富业余生活,增长才干提供了场所和机会,特别有帮助大学生提供了场所和机会,特别有帮助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为大学生今后步人社会奠定了基础。要真正使社团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所帮助,对于社团活动的指导,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注意团体目标的设定,将目标与成员的利益相联系,成员就会把实现目标看成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要途径;(2)积极倡导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社团群体氛围;(3)发挥社团核心人物的积极作用,信任他们,多给机会,充分锻炼和挖掘他们潜在的人际交往能力,带领成员主动与学校的正式群体及其他社团密切关系,共同开展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总之,大学生只要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掌握交往的技巧,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瑶.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5):27.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在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才交流中心举行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课题组选取15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今年高职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5%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93%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现代社会中,经济迅速发展,新知识、新岗位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有交叉学科和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高职人才定位及社会实际需求看,高职人才一般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特别是面向地方的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再加上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人才流动性较大,从一而终的观念早已破灭,这就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一专多能,全方位发展,不仅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和开发,而且能够从事组织管理,产品销售,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高职人才的复合型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概述

1.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首先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该能力表明了一个人能否体验到人的可信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二)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而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最后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地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

(5)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

2.人际交往的技巧。

(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备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认为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而且别人心情愉悦。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1)展示人际吸引。要想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是第一步。人际吸引关键是要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不是故意装出来的,在别人面前的最初几分钟,应是人的品德、修养、才学等诸种素质的亮相,这全在于平日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日里一是要注意自己仪容、仪表、语言、动作。二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三是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2)真诚待人。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在真诚的基础上才会有合作。在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在平等互助基础上的学习、生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最能彼此知道对方的长处与不足。

(3)尊重和理解老师、家长。老师和家长是学生交往的第二大人群,尊重师长是学生与父母、老师交往最起码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诲,完成好自己的任务。

4.消除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技校生由于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克服羞怯,坦然大方,克服嫉妒,友善团结,克服自卑,战胜自我。

三、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

(一)现阶段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依然影响着高职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理论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高职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通本科的压缩型,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20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提倡得多落实得少,表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缺乏系统安排和长远打算,临近实习实训学校才与相关企业联系,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又时常不能满足规定的教学要求,这种实践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除在思想上重视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

3.缺乏统一、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化教学制度及其保障体系。再者,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4.实践教学教师指导能力不强,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师资队伍,数量上看,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严重缺乏;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但欠缺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也是制约当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改进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不是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和系统性,而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实用性和综合性。高职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追求理论教学的完整和系统性,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的位置,也就体现不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使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就必须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中开展关于办学理念的讨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深刻认识,在学校内营造一个良好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使教育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得以改变,从而主动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去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

2.强化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实施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证。

(1)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2)加强实践教材建设,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3)按照高起点和稳定性的要求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

(4)改革理论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

3.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批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热心职业教育事业的实践教师队伍。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即一是出台相关政策稳定现有实践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方面,对专职实践教师给予适当倾斜,使其安心从事实践教学;二是强化实践教师队伍的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择一批骨干教师去高校、企业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拓宽专业教师的知识面;三是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聘请具备教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弥补专业教师力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