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1篇

【摘 要 题】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转贴于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要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通过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克服以往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坚持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其次是改革教学计划,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推进专业模块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第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现代远程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基础以及自己的时间、精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感受、思考和体验,更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掌握所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

推进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远程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和弊端。应当指出,远程教育的评价观应是“发展”而不是“选拔”。为此,要改变以往的“常模参照测验”为“目标参照测验”,用“达标程度”评价来替代“水平选拔”评价。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办法,改变以往的“一点式”考核评价为“多点式”考核评价,改变一次性考试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第三,要尽量避免“教考分离”带来的“教考脱节”现象,在保证教学分离的公正、客观的同时,也要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解决好“教考脱节”问题,使考试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2篇

一个国家的公共教育政策取向,会对该国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的形成产生重大的、根本性的影响。我国最近二十多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体制的转型,实际上伴随着公共教育政策的转型。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经济体制改革、大文化体制改革、新的教育思潮(思想)、现代企业制度、现代财税制度、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民间“藏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处在比较剧烈的转型期。因此,很难非常准确地总结出其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透过其现象,分析、提炼其特质,则可以把这种公共教育政策取向大体上分为三种。与此公共教育政策取向相对应,可能会形成三种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一)公平优先、效率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大部分人认为:国民教育特别是国民义务教育应当由政府从公共财政中开支,由政府承担国民教育特别是国民义务教育的成本。在公民合法纳税后,公民本人和其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时,如果再缴纳赞助费、学费、择校费等附加费用,则相当于“二次纳税”,是不合理的。持此观点的人,不仅包括大批中小学学生家长,也包括一大批在教育行政机构工作的国家公务员等人士。

某一级政府按此取向建构该地区的基本的公共教育政策,则在该地区会形成以“公平优先、效率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占主流的现代学校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优势:比较注重区域性公共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会较大程度地照顾不同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的平等。

弱势:公共财政负担过重,广义的社会福利加重,在公共财政能力较弱的地区实施时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基本上不支持教育选择,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育服务的权力难以保障;在同一地区同一学段的学校之间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会造成许多学校效能的相对低下,出现一系列的惰性现象。

分布的地区或学校:主要分布在公共财政能力较强、民间资金支付能力相对于公共财政支付能力来说较弱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区。

(二)效率优先、公平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应当更多地引入市场因素,让市场力量更多地介入教育。他们认为:公共财政支撑的公共教育体系虽然在教育机会的供给方面相对比较公平,但这是在“应试教育、平庸甚至是在较低水准上的公平”,是一种效率较低甚至是效率失灵、没有效率、不讲效率的基础上的公平。他们认为:在政府已无力把全部或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承担下来的情况下,还强调政府的公共教育方面的经济责任和义务是没有意义的,必须面向市场,向市场开放教育领域,让现金资本和私人管理资本充分进入教育领域。应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择校权,当选择优质教育时,应当按照当地市场价格缴纳赞助费(或者叫择校费、学费,即“二次纳税”)。他们主张:能够民营化的公共教育事业应尽量民营化,以提高学校的竞争活力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他们中的少量人士甚至主张:政府只管办学(主要指建学校并承担一部分日常运转经费),让自然人或教育中介组织、社会性的教育管理公司来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持此观点的人大部分为学者。

某一级政府按此取向建构该地区的基本的公共教育政策,则在该地区会形成以“效率优先、公平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占主流的现代学校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优势:强调公开、透明、公平的竞争,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学校的竞争活力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包括现金资本和管理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增加教育供给的总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择校权;可以较快地增加教育包括优质教育的供给总量。

弱势:如果在吸引民间教育资源的时候,放松了对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教育责任的强调,相关的法制建设未能跟上,有的地方会出现政府匆忙推卸或借机逃避公共教育责任的情况,政府会把更多的应当用于教育的经费挪向其他领域,而把更重的教育责任甩给社会和家长;在教育机会的平等方面、弱势人群的教育方面,出现更多的问题。

分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民间资本相对较雄厚或者公共财政能力相对于民间资本来说显得较弱的某些地区。比如浙江、广东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三)同等对待公平与效率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一部分学者吸收了上述两大类人士的比较符合实际的正确主张,摒弃了他们某些不符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的一些主张,提出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教育政策的各种建议与主张。这部分学者认为:

——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在法制建设方面要能形成对政府的教育投入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政府的不作为或不充分作为予以问责和追究的机制;

——政府的财政投入应优先用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

——关注处境不利的人群,对弱势群体予以照顾;

——强化教育督导和社会对于教育的监督、评估;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尽快提高校长和教师的“人口标准”,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铁饭碗”;

——由政府确保公办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在该级政府管理的行政区域内,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政府财政收入较高的地区还是较低的地区,都应当实施校长、教职工工资、福利基本相等的政策;

——在校内,实施工资(或效益工资)与教师的业绩、成就挂钩的激励政策;

——鼓励自然人、民间组织和境外力量参与公共教育事业,并创造公开、公正、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建立教育基金、“教育券”等制度,改革公共教育经费拨款体制,形成有利于学校之间公平竞争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允许学生、学生家长逐步地、有序地在一定范围内择校,把对教育服务的选择权逐步地、有序地还给学生和学生家长。比如:允许有某些特长的学生放弃管片里没有该种教学特色的学校,到附近其他具有该种教学特色的学校就读;允许年龄较小的孩子到自己的哥哥、姐姐所在的附近学校就读,以便在上学、放学时得到哥哥、姐姐的照顾;允许年龄较小的孩子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上班时顺路经过的学校或工作地点附近的学校就读;等等。

持上述观点的人,不仅包括大批学者,也包括一些教育行政机构的公务员、学生家长、基层一线的校长和教师。

某一级政府按此取向建构该地区的基本的公共教育政策,则在该地区会形成以“同等对待公平与效率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占主流的现代学校制度。

该种类型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类型,分布的地区会比较广泛。二、按照“建设过程中主导者身份的不同”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主导者的不同可以导致现代学校制度特点的明显不同。

(一)政府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党政领导机关处于非常主动的位置上。权力是下放、平移还是上收,权力移动的方向、深度、时间(时机),几乎都由党政领导机构说了算。在确立新型政校关系、建立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学校融入社区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学校处于比较被动、不得不服从的位置上。

分布的学校:该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公办中小学,特别是公办中小学中的管理水平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

(二)市场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党政机构、学校的上级主管单位(教育集团、企业集团等)或学校自身,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市场特别是本市、本市辖区特别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小教育市场”的各种因素,根据市场因素,根据同一地区同一学段的学校之间的竞争需要,来确定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确定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分布的学校:该种类型主要分布在民办学校、国有办学体制改革实验校(国有转制学校)、混合所有制学校以及允许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择校、按照在校学生人数获得公共教育经费的公有学校。

(三)专家和学术力量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日常管理以及与上述各方面相对应的制度的设计方面,专家的力量、学术的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专家的力量、学术的力量始终处于比较主动的位置上。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什么样的学校制度文化,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决定,取决于专家的力量、学术的力量。该类学校主要是在一部分经费和一部分优惠政策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而在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职工专业发展等方面,对政府的依附性相对较小,“独立性”相对较强。

分布的学校:一般分布于政府比较开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的社区中管理水平很高的学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景山学校等。其中一大批学校都是精英学校。校领导班子的主要组成人员往往是该学段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在这些学校,由“专家和学术力量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目前已露出了端倪。

按照“建设过程中主导者身份的不同”来划分将来要形成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类型外,会不会形成“教师主导型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和“社区主导型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现在还看得不是很清晰。我们估计,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框架下,要形成该两种类型会比较困难。

三、按照“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大体上可划分为下列几种:

(一)以“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教职工自治管理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校务会议)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教职工自治管理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校务会议)为学校的最高决策、领导机构,校长只不过是在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任免,或者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通过后推荐给教育行政机构,由教育行政机构按照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决议聘任。在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为学校的最高决策、领导机构的框架下,不应该使用“校长负责制”的表述方式而应该使用“校长主持制”的表述方式。因为应当坚持谁领导、谁负责的原则。最高领导权属于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则领导责任也应当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承担。校长负责组织教职工去执行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策,对学校的日常一般事项作出决策并组织力量去执行,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的责任主要是在执行层面,在日常工作层面,而不是在重大事项的决策方面。校长的“主持”特点要浓于“领导”、“负责”特点,故这里用“主持”二字而不用“负责”二字。该种架构经进一步完善后,就可以形成以“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

(二)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目前,大量的公办中小学校长与教育行政机构签署了协议书,由教育行政机构授予校长相应的责、权、利,由校长在授权范围内全面负责学校工作。该类协议书实际上确认了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该类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主框架。该种架构经进一步改革、完善后,就可以形成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

分布的学校:主要分布在教育行政机构授权的一部分公办中小学。

(三)以“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董事会为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校长为董事会聘任的学校高层管理人员,是高级雇员之一,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校日常工作的主持人。此框架经进一步完善后,就会形成以“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

分布的学校:主要分布在设有学校董事会且董事会为决策机构的民办学校、部分国有转制学校、混合所有制学校等学校。但不包括董事会(理事会)实质上为参议机构、咨询机构的那些学校,也不包括设有教育议事会的那些学校。

(四)以“教育集团、企业集团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部分教育集团、企业集团所属的学校,在学校层面并未设立董事会,有的只是在教育集团、企业集团层面设有董事会。教育集团、企业集团聘任校长为学校高层雇员之一,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学校的领导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属于教育集团、企业集团。此框架进一步完善后,就会形成以“教育集团、企业集团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

分布的学校:主要分布在教育集团、企业集团所属的民办学校,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委托给教育集团、企业集团管理的公有学校。

(五)以“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以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中的领导组织(党委、党总支部、党支部)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全面领导学校的政治工作,对学校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党组织实际上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校长负责组织教职工去执行学校党组织对学校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策,对学校的日常性、一般性事项作出决策并组织力量去执行,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此框架进一步发展后,可能会形成以“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

该种类型的最大问题是:“领导”权属于学校党组织,出了问题则由校长“负责”。领导者不负责,负责者没有对重大事项的领导权、决策权。权、责不统一,未能集中到一个行为主体身上。倘若党组织在决策方面出了问题,党组织不承担责任,而让校长承担责任,这合理吗?

该种类型所分布的中小学会非常少。在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或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中小学,在部队或国防企业附属的中小学,可能有一部分学校会形成该种类型。该种类型是不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类型,目前争议较大。

本文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的认识,是我们自2003年以来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将根据实验研究过程中的验证情况,在课题结束时作必要的修正。

参考文献:

[1]张力。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关政策的再度思考[J].人民教育。2005,(1):7-9.

[2]李继星。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

[3]总课题组。现代学校制度改革研究结题报告[R].内部报告。2005.总课题组组长:朱小蔓。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本质;发展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还能走多远?是否还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不计其数的“职业院校”在各地纷纷兴起。表面上看,这是件好事,是中国职业走向振兴的曙光;但是仔细了解就会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职业院校”大都不具备应有的资源条件,大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科学论证的教学体系。这样的教育现状如何能撑起中国职业的未来?

面对“职业”概念的不断延伸与发展,“职业院校”作为现代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呢?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而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更是为社会输送精英人才。作为高等技能教育基地的“职业院校”,如果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为社会不断输送适应时代的技能精英,那么它的前途就不免令人担忧。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改变原有的被动教育模式,建立现代创新教育体系是其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传统教育是以书本为主的应试教育,而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强调学生的个性发挥,主张因势利导,注重理论但又决不闭门造车。WWW.133229.COm

现代职业教育是包罗广泛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综合性是它的特征。随着现代职业涉及的领域日益广阔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职业教育必然要建立相适应的体系。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已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现代职业教育决不等于放弃传统,放弃已有的好东西。传统的职业教育也有可取之处,例如,它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至于盲从于流行趋向。因此,用“继往开来”形容现代职业教育是比较确切的。职业教育关系到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中国职业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现代职业的发展建立在对于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对于技能水平的不断追求的基础之上。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但使职业表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而且还大大降低职业制作的劳动强度。但是仅拥有先进的技术,不太可能制造出优异产品。一件完美的产品是需要工作者拥有足够的修养。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上。

1 从职业的本质与发展看现代职业教育

研究职业教育首先应当研究“职业”。职业教育的内容核心是“职业”,不了解“职业”又如何能搞好职业教育?因此在探讨完一些有关“职业”的问题之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以科学方法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这里的科学方法是指对于职业本质与发展的正确认识与展望。抓住本质是研究问题的关键。用发展的眼光看代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局。而“体系”的建立则是完成教育目的必要途径。

从事职业教育首先要了解“职业”的本质,也就是要明白“职业”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内容的教育,它有自身的特点。搞不清“职业”的本质就等于在黑暗中行走而没有方向。因此,了解职业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研究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本质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清晰、明确。传统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就十分注重对于职业本质的研究。如果说传统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研究职业的“本质”与“形成”。那么对于“现代职业发展”的研究就应当是现代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时也应注意现代职业教育来源于传统职业教育,是对于后者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同样需要研究传统职业教育的优点和经验。

如前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的进步使职业的概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职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与应用领域也越加广阔……于是,对于“现代职业发展”的研究,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的职业人才自然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是基于对职业“本质”与“发展”的系统研究,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教育体系,既是注重传统基础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是面对未来的教育体系,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由于对于现代职业发展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系统地体现出现代职业发展的“多元化”与“素质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4篇

一、各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对基础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关注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贯彻纲要精神,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成都等经济发达省、市都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并出台了地方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开展了地方教育现代化的监测评估工作。《教育部201 5年工作要点》第8条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地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年度监测报告。”可以说,教育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各地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综观各地已经出台的地方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却发现他们对基础教育的功能、作用关注不足,甚至是忽略。各地都设有“教育贡献”指标,而在三级指标或观测点的具体安排中,关注较多的是普通高等教育、高中和职业教育,具体如下图。

可以看出,上海、江苏、成都都有“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这项指标,浙江是“提高受教育年限”,考察了教育对人力资源和经济社会的贡献。但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公布的2010年现状来看,我国20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达12.7年。也就是说,该项指标实际上关注的不是基础教育(即初中以前的教育)的独特贡献。广东在“升学率与就业率”指标设计上关注了初中,但仅仅是关注它的升学率,这就变成以能否为高一级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实际上也是放弃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

基础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这仅仅是基础教育的价值之一。确立关于基础教育的正确的价值观,是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非常重要的观念基础。目前,应试教育的种种症状之所以顽强地存在于学校之中,择校择班之所以愈演愈烈,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

二、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中的功能和作用

怎样科学定位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稳步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我们科学定位和把握基础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夯实民族振兴的基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取向,从教育的本质特性出发,在整个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中去定位,在教育与社会、与人的关系中去把握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教育现代化的特性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体现

首先,要弄清教育现代化的特性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的现代性具有八个核心特征,即教育的人道性、多样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生产性、专业性、自主性。正是这些特征,把现代教育同古代教育、传统教育区别开来。

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成都等省市,在研制地方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时纷纷把教育的普及、公平、质量、开放、法治、创新等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应该说,政策的规定和理论研究的概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我们综合起来认定:全民性、终身性、个性化、信息化、开放性、民主性、法制性等是现代教育同古代教育、传统教育的区别。

现代教育的全民性包含平等性和普惠性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面向全民、人人平等的,另一方面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要得到充分的保障;教育的终身性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时间段内都可获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教育的个性化就是承认差异、重视个性、发挥个性、开发个性。

教育的信息化,包括管理智能化、资源数字化、环境虚拟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不再面对面,每个人都可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教育的开放性指的是教育向学习者、社会以及世界开放的程度,任何人都可以向其他人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任何东西;教育的民主性就是指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等特点,受教育者自治与参与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教育的法制性就是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加强法治教育。

其次,现代化教育的特性在基础教育中的体现。

一是教育全民性的体现。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教育的全民性不但要看0-6岁婴幼儿教育的普及率、义务教育的完成率,也要看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外来务工者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等弱势群体教育保障的状况。

二是教育终身性的体现。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要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来贯彻,不但要看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状况,还得看基础教育是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把学生培养成了主动学习、会学习的人。

三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与否是衡量教育个性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四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要看学校的信息化配备状况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

五是教育开放性的体现。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要看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的密切状况以及学校对外人员交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研合作和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的状况。

六是教育民主性的体现。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要看它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是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是否建立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制度。

七是教育法制性的体现。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要看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依法办学是否落实到位、办学行为是否规范以及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状况。

在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对现代教育应具备的全民性、终身性、个性化、信息化、开放性、民主性、法制性等特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当然还包括校舍和设备等硬件设施)、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应凸显这些特性。在进行监测评价的时候必须全面顾及,选准观测点,科学设置监测评价的权重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监测评价的监控、引领和推动作用。

2.基础教育对教育现代化中个人及社会的作用

其一是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基础教育的现代性增长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基础教育满足社会以及人的现代化需要的功能作用的发挥,彰显着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正向性。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基础教育在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满足人和社会的现代化需要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对学生个体来说,基础教育就是要满足其基本学习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发展个人的现代性,促使其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二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对社会发展来说,基础教育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源泉。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培养合格公民,为国家的政治发展发挥正向功能作用,为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服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基础教育造就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初、中级技术、管理、经营人才,为各种创新型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二是基础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很好地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民的文化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5篇

为了说明白什么叫教育现代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化。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现代化,但什么叫现代化,却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意识形态的转变为标志,从而确定它是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因为中世纪时代是以神为中心,神统治着世界的一切,文艺复兴冲破了神的束缚,人得到解放,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从而使人类步入现代化的进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2]第二种观点是以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为标志,因而确定它是以产业革命为起点。我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文艺复兴固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但它只是现代化开始的先兆,是思想的准备阶段,只有产业革命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起来,使大工业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生产,人类认识、利用、控制自然的能力才有了空前的提高。这一深刻的变化为人类带来的文明与进步,是整个工业社会以前的历史无法比拟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3]科学技术一旦与生产结合就变成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两个阶段。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工业化。即资本的集中和大企业的形成。第二,城市化。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其城市人口就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第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即一方面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趋于专门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渠道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与流动又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第四,世俗化和理性化。利益、效率和程序成为社会行为的最高原则,神秘主义的精神寄托被理性主义的实际行动所代替。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两件事成为世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标志。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信息化;第二,智能化;第三,国际化;第四,未来化。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第二,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人们的时间和生活观念总是倾向未来;第四,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增多,使竞争和对抗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等等。其中,“智力工业”、“知识工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这是信息社会的最重要的特点。如果说,产业革命时代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那么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社会生产趋于智能化。[4]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确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建设“四个现代化”,也迫切要求人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思想的人,没有时代精神的人是建设不成“四个现代化”的。

怎样理解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所谓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有不少与现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这就要扬弃或改造,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所以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讲清楚,就是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教育现代化也不是教育西方化。现代化是从西方先开始的,而且工业化是它的主要标志,因此容易被人们误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50年代末,在西方出现过一种“现代化理论”,企图论证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并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这种理论认为,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前者现在所处的阶段曾是后者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5]“现代化理论”在60年代末就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

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众多文明中的一个类型;更重要的是在60年代末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这种理论所提供的“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并未使它们真正进入现代化,许多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现代化理论”遭到怀疑。现代化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它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在各个不同的国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很难用普通的特征来概括它。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上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上要分三步走,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文化上要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在观念上要树立改革开放的思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是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达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

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现代社会包含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两个阶段。现代教育在这两个阶段中也有不同的特性。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平等性,至少在理论上、法律上是这样。第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第三,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特征。第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学校增加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现代教育除了保留了工业社会教育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特征。根据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不揣冒昧地提出现代教育概念性的描述: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6]现代教育有如下特征:

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工业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义务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程度,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包括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等等。因此,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建立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

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革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本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所谓终身教育,俗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正如郎格朗所说的,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要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终身教育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讲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7]现代生产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论断的科学性。几百年来,由于新的技术和工艺在生产上的应用和变革,使得一些传统的行业不断消失,一些新的行业不断产生。这种变革就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知识)。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走出象牙之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近些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8届教育大会,就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题。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合作教育等在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

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比起农业封建社会来说,虽然人身得到了自由和解放,但他受到社会分工的束缚。而且工业社会强调的是标准化、统一化,个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发展个性与培养同一社会同一时代的共性不是矛盾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个性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也是不矛盾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但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有差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人在各个方面都一样的发展。全面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一样的发展,平均的发展。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

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很单纯的,只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学校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而且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学校教育由过去单一的普通教育,发展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发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同时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多种形式并存。教育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学分制的普遍推行,使教育内容(表现在课程上)因人而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局面。课堂教学虽然一时间还不会消失,但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学生广泛参与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

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8]现代工业生产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与之相适应,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需要。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频繁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的革命。它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改变了教育内容以文字教材作为唯一的载体,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人说,人类的知识载体由无纸载体变为有纸载体,今天又在向无纸载体转化。此种说法不太确切,应该说是向多种载体转化。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全世界。大量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学者间往来的各种信件、资料的交换,都促进了国际间教育文化的交流。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教育国际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信息交流,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停步不前,使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10年的教训是深刻的。教育的国际性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矛盾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性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民族性。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8•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科学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到教育的发展战略,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着教育的法制性。法律不等同于科学。但现代社会的法制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一旦教育规范经过科学论证,形成法律,它就具有法律的规定性。现代教育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这种法制化的教育是高度理性化的。现代教育的特征可能还可以举出若干条,但上面几条基本上包括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等。本文无意也不可能论述所有的内容,只想谈谈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上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错综复杂。但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教育内容是核心,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思想的变革就会引起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变革。本世纪6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波引起了教育思想的变革,一时间出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其中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占了上风。由此引发了教育内容的一场革命,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例如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反过来,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要求教育思想的变革。古代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可以是经院式的,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就需要科学实验,从而要求教育思想转变。

当代多媒体电脑进入课堂,不仅改变了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转变,就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总的来说,教育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的。例如,中世纪是宗教控制着社会、控制着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神职人员,用来教育虔诚的臣民。文艺复兴打破了神学的统治,要求培养人,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工人,于是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品,而成为平民百姓的权利。到本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生产不断变革,不仅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总之,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思想随之变革,不同的社会制度又有不同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现代教育思想又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等。本文也难于一一加以论述,只能概括地描述现代教育思想的几个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的一切;另一种是教育无能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或者遗传决定一切,教育无能为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需要人去改造,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造都需要教育。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既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又有文化功能。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促进人(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是不矛盾的,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2•教育观念的开放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封闭的,它把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现代教育观念是开放的,教育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在社会。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狭窄的,把教育局限于青少年时代的正规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是广泛的,教育延续到人的一生,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全时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