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的现状

经济学的现状

经济学的现状

经济学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市场也急需高素质的国际通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毫无疑问,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的概念出发,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做简要分析。

一、前言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能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济资源,又称为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如何,以及人力资源是如何得到开发和利用的,直接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英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哈比森曾经在论述人力资源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资本以及资源都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的职能是积累生产资本、有效开发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以推动国家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国民创造财富的根本基础”。随着对人力资源研究的深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通过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得到证实。通过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预测,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占到了49%,在发展中国家占到了31%[1]。因此,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自然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等现实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得到解决的。但是人力资源就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健康投资等方式,加以积累和改善的。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上。

二、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基数较大但是素质较低。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巨大,可以说人力资源总量非常丰富,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也是我国基本的国情。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增长速度得到减缓,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8年的19.14%,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的根本原因,我国的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加。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05年底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3.08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1%。其中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9.34亿(男性4.75亿人,女性4.58亿人)[2]。人口的大量增长给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形成了数量多但质量差的恶果。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大了资源利用的负担,造成了社会没有更多资金进行教育投资,完善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条件。另一方面,在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目标,又不得不依靠劳动力数量优势来完成目标,从而在无形中又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这便就形成了一种以数量替代质量的恶果,如图1所示。

图1人口扩张的恶性循环图

(2)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过度稀缺。人力资源质量不高,除了体现在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以外,更重要地是体现在就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如今人口劳动力总量尤为丰富的条件下却出现了某些行业劳动力的短缺,例如许多大城市包括北上广等地,近年来技工和熟练工的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企业不能招到合适的工人。这就出现了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矛盾,最终就导致失业的发生。失业的产生并非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而在于劳动者本身缺乏相应的技能。特别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技术需要不断更新,而劳动者的知识却并未更新,由此就出现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这将成为抑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甚至会削弱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让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不能发挥出来,反而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3)人才资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如今,发达国家的第一,二产业的产值以及人才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相对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以及专业人才资源急剧上升,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尤其是信息产业人才,生物工程产业人才所占比重相对升高。然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才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的人才所占比重相对过高,而第二、三产业人才资源所占比重偏低,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才资源在产业结构上的分配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对我国产业结构以及人才资源的分配做出调整。

(4)人才资源地区分布不合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制定了一些地方保护政策,倾向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人才大量涌入这些地区,最终导致人才的不合理布局。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物质资源丰富,人口比例为全国的60%,但是却缺少人才资源。根据1995年全国对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的人才,东部所占比例为2.72%。中西部所占比例为1.89%,在西部地区的公务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39.4%,而在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平均为59.1%,在1978~1998这二十年间,西部地区的人才继续外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所占比重由15%下降到了11%左右[3],这就表现出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才分布的不合理。

(5)职工培训投人少。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其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在职业培训投人方面的经费却严重不足。我国制定的职业培训指标在1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仅仅排在第29位。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当中,大部分都只是象征性的拨一点款进行教育、培训,年人均基本都在10元以下[4]。大多数亏损的企业,已经没有经费来进行岗前和中期培训。

(6)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如今,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据统计,到2000年时,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达到40多万,但是其中学成回国的仅有13万,还有近30万人才留在了海外。也就是说留学生的回归率在20%左右。而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回归率与滞留率为2:1时是最佳状态[5],然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可见我国人才资源流失现象相当严重。

三、结论

通过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分析表明,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受到质量不高的影响,造成了总体水平偏低。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基数并没有使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水平提高,相反由于较低的素质使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国仅仅算是人口资源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并非人力资源强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才的缺乏与劳动力的过剩,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人口众多之所以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没有发展成为人力资本,得不到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孔伟.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3):3032.

[2]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520,26.

[3] 童玉芬.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形势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1):1317.

经济学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动机的分类之一,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通过学习动机,我们可以解释说明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学习动机也离不开诱因和目标,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具有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等功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和成长成才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尝试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学习动机的理论建设及我国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为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等17个学院各年级的在校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共850人,男生400人,女生450人。从所选对象的年级分布、学科专业等情况来看,所选对象基本上能反映出浙师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1.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先后收集和阅读有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动机方面的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并结合作者手头工作对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进行实际考察。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走访了本校相关教师和同行,征求他们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在吸取多位专业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人所掌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在全校各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4份,有效回收率为94.6%。将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的学习动机情况

从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待学习上,有87.6%是“为了自己将来找到好工作,更好地生活”,有75.4%学习是“为了减少家庭负担,改变家庭经济现状”,有83.1%是“为了将来谋求理想的职业”,有60.3%是“为报答家人的养育之恩”,有50.2%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有53.1%是为了“培养社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有76.6%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而相对来说,选择另外几种情况的比率较低,如在被试的家庭经济困难同学中,23.6%选择“受到家长、老师的督促,成绩不好会受到他们的责难”,30.4%的学生是“可消除寂寞,打发无聊时光”,34.1%选择“成绩不好会让自己丢面子,会在他人心目中降低形象”。由此可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未来发展、社会报答、人生价值方面的学习动机较强烈,而消极应付动机较弱。

2.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依专业、年级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人文学院、外语学院等文科专业学生在选择“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和繁荣作贡献而学习”、“培养社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学习可带来快乐,充实和丰富精神世界”等方面的学习动机水平略高于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的学生;而在消极应付动机上,如“受到家长、老师的督促,成绩不好会受到他们的责难”、“成绩不好会让自己丢面子,会在他人心目中降低形象”、“为了将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几项的选择上也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从年级分布来看,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机水平较低,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机水平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大一新生刚进校园不久,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个适应过程,对自身及专业的了解不多,心理存在一定的茫然的特点,而到了毕业班,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了较全面的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又面临着就业压力,因此想要有一个较好的学业成绩,有一个较好的就业机会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由此导致毕业班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

2.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的影响

从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3.2%来自农村地区,其中浙江省外学生所占家庭经济困难比例明显高于省内学生。有83.2%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经济贫困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贫困往往使他们思想较保守、性格较内向、生活窘迫、无法满足近期的学习愿望和远大的学习追求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常常因为经济窘迫而自我封闭,不愿把贫困的一面展示在他人面前,不愿因困难或挫折而影响或求助他人,因此他们在碰到困难或挫折时往往选择自我调适,很少会选择向老师或同学求助。

2.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与父母职业、文化水平的关系

父母亲作为影响子女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职业及教育观念会使子女耳濡目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部分父母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也正因为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更加希望子女能弥补自己文化层次低的不足而加倍地呵护、培养他们,这使其子女们具有较强烈的报答亲情感。从父母的职业来看,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父母均务农或打工,家里多数还有老人需要赡养,部分学生父母常年有病吃药,因此许多经济困难家庭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也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较大。

3.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方面担负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压力。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本身要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有偿家教、勤工俭学等方式锻炼自己,缓解部分经济压力;教育管理者要从身心健康与学习等方面出发,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心理常规测量、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等机制,使他们能正确调适自己的心态;高校可以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组织起来,创立自信自强社团,在校内营造良好的济困氛围,鼓励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努力寻求多种途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得到帮助;父母作为支持源头,客观上无法从物质上给予子女足够的支持,但可以做的是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国家、企业或个人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对象,经常与高校合作,加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救助,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等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闵卫国,傅淳.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经济学的现状范文第3篇

《蜜蜂的寓言》是由出生于医学世家的荷兰医学博士和哲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于1705年出版的《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作老实人》这一讽刺性散文诗的基础上,最终于1728年正式完成的。由于其内容用了比喻讽刺的表现手法,所以该书于发行之初受到了读者的偏见与误解。全书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在一个蜂蜜王国中每一个蜜蜂都像人类社会一样担当着律师、医生、神甫、士兵、大臣、正义女神(司法人员)等各种角色,虽然每只蜜蜂都虚荣、贪婪,但整个蜂国却繁荣安定。当蜜蜂们开始反省自身,不再奢侈花销,却反而商品贬值……

文章探究了社会本质。

二、主要观点

《蜜蜂的寓言》其核心是西方思想史上总结出的曼德维尔悖论,即节俭悖论。“追求个人私欲能推动社会公共利益”,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曼德维尔认为,如果从道德角度看奢侈、虚荣、自利等恶德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以“公共精神”为基础的美德是不可能带来繁荣的,美德与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曼德维尔悖论只适用于当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但当资源稀缺时就不再适用了,例如我国1951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而取消市场交易实行行政配给制,这种制度下物资由国家垄断配给可以保证政治经济的安定,但如果这种特殊背景下加大货币供给、提倡个人消费则会导致政治经济局势的恶化。

由于曼德维尔的理论对之后的经济学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被哈耶克认为是经济自由主义最伟大的和最初的创建者,《蜜蜂的寓言》可从经济学角度总结其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曼德维尔提出了:

1.奢侈(消费)会推动社会经济。“挥霍是一种高贵罪孽;而奢侈……那恶德虽说是格外荒谬万分,却在推动着贸易的车轮前进”。

2.劳动分工理论。在蜂国,有国王、卫兵也有使用斧头和铁铲从事劳动事业的农民,还有骗子、寄生虫、皮条客还有小偷,造假币的、庸医和算命先生。俨然是一个有明确社会分工的国度。

3.剥削无产者剩余劳动。寓言中有丰沛股本的蜜蜂痛苦很少收益丰饶。而无产阶级在从事体力劳动,这种有产者投入生意获利,无产者付出劳动力而收益微薄,已反映出对无产阶级劳动力的剥削。

4.国际间资源互换。文中蜂国自身的百万蜜蜂主要都是拥有货币资源的一方,如律师、医生、神甫、士兵、大臣、正义女神(司法人员)等,而涌入蜂巢的别国蜜蜂则被雇来从事体力劳动,这已是不同国别间劳动力资源与货币资源的互换。

5.既鼓励消费,还强调生产。蜂国兴旺的主要原因是“虚荣与贪欲”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即使贫穷者也通过劳动力满足了所求。显然并非完全单一强调消费对经济的作用,通过消费增加就业带动工业生产才是蜂国繁荣安定的原因。

6.改进制度协调个人利益可起到稳定更经济体系的作用,本来没有生产资料的贫穷的蜂众每天辛苦的工作,劳累疲惫,但当大臣们以津贴堵百姓之口时,这些最底层的蜜蜂更加努力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更多了。

三、曼德维尔的观点对其他学者的影响

(一)曼德维尔与亚当・斯密

作为与曼德维尔同时代的学者,两位学者在经济学中的很多观点相似,甚至有人说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很多思想是受到曼德维尔的启发和影响形成的;而另一方面,两人在伦理学上的观点则水火不容。

在经济学上二者都提出了以下观点:

(1)消费的重要性。曼德维尔认为挥霍、奢侈、骄傲等“恶德”“推动着贸易的车轮前进”。即消费可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亚当・斯密虽然强调积累,但也有“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之说。

(2)市场制度的规律和自发性。曼德维尔认为制度的建立并非人为的,但其形成是自发的。亚当・斯密也有著名的“无形的手”的理论,认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是无形且自发的。指出“在国家内,各个人为的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不断作为的努力,就是一种包围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结果。”

(3)都提出了商业社会的流转形态。曼德维尔创造的蜂国之所以繁荣,是由于消费刺激了生产形成了一整个有效运转的商业社会。而亚当・斯密也提出了商业社会的流转形式,“当人们各自的努力不为周围同胞已知的需求和能力所左右,而是受抽象的价格信号左右,市场上的各种物品,就是按这种价格被需求和提供支配时,他才能够为任何人类智慧和知识都不足以掌握的‘大社会’这个广阔的领域提供和服务”。显然两人的设定与理解符合商业社会的概念:如果让每个人去合理地追求他自身的利益,那将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繁荣。虽然二人认为其来源不同,但对“私人恶德”和“自利”的认识是相同的。

(4)社会分工理论。曼德维尔笔下的蜜蜂国是由国王、律师、医生、神甫、大臣、正义女神(司法人员)、底层劳动者等构成的一个有序社会,大家分工不同,这与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不谋而合。

(二)曼德维尔与马克思

曼德维尔笔下的蜜蜂国,有产者投入生意获利,而无产者痛苦劳动,已形象地描绘出有产者利用资源对无产者劳动力的剥削。因此,马克思说:“只有曼德维尔才比充满庸人精神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论者勇敢得多,诚实的多。”

(三)曼德维尔与凯恩斯

需求决定论。曼德维尔认为奢侈虚荣等“恶德”是推动着贸易的车轮前进的根源,即消费可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继承了历史上主张奢侈和挥霍对社会有利的思想,并引述曼德维尔的蜜蜂寓言加以证明。

(四)曼德维尔与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对曼德维尔悖论做了解释和扩展,一是提出在经济学中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就对全体有益。 二是认为在社会资金量或收入相对固定和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加大消费的资金量就会减少投资的资金量,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因此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但如果社会经济水平或收入不是固定的,则消费和投资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传统的节俭理论就不适用了。这首先说明了节俭悖论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理论假设,且在节俭悖论的背后提倡的是创造财富(生产)而非剥削资源。

四、曼德维尔的理论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启示

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自2009年之后的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在此背景下,曼得维尔的理论对我国的经济现状有如下的启示:

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内需刺激消费。消费量的增长,就会拉动生产,间接带动经济发展。我国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其消费观念同传统的节俭型的消费观念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些人正在成为或即将成为我国的主要消费和投资的群体,这种新的消费和投资观念正符合曼德维尔的理论。例如很多中国人购买汽车是为了自尊心或虚荣心,而不是将其当做代步工具。再如经济危机后我国的很多公司企业甚至政府机构仍然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和采购,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也减小了受到的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我国在生产和经营领域应加强社会分工、国际分工和国际互换。通过加大生产和经营领域的分工和互换,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目前我国的国际间贸易发展较快,但生产中的国际分工扩展仍然极为有限,导致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在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其他国家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进行低成本的初级加工,并对产品进行国际间互换,将更利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

此外,还应不断根据社会变化修改法律,使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受益并觉得知足,这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协调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减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福利就是表现之一。

经济学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契约论

一、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大多集中在年报和半年报中,多为定性描述且文字量较少。内容大多集中在企业环保方针、环保项目以及环保大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的风险和机遇等。为了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5月1日正式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形式不统一,披露的环境信息未经过审计。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中可计量的少,不同企业信息披露的数量差异大,即使是同一类环境信息,不同企业披露的详细程度也不一样,此外,上市公司年报中没有对环境信息进行鉴证,这都使得企业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不强,不能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2.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不够具体。旨在约束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和制度对环境信息的形式、详细程度并无统一规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中也没有涉及环境信息披露和审计的专门规定,这势必影响企业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3.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强制性较弱。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企业公开环境信息持鼓励的态度,这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

二、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和政府是环境信息的两个主要披露主体,它们参与环境信息的披露有着各自的经济动因。

1.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经济学分析

委托关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织特征,委托人聘用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便形成了委托关系。委托人和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公司所有者即委托人从长远考虑希望公司能够增加环保投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经理人员即人为了显示其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往往会把目光放在企业近期的业绩表现上,就有可能采取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的短期行为,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由此便产生了环境保护的人问题,具体表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1)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

经理人员若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便会在采取短期行为时通过隐瞒信息、私下行动等手段造成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人承受过度的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委托人倾向于设计一定内容的契约来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于是便产生了成本。成本的产生会减少经理人员的报酬,为了控制成本,经理人员便会努力不与委托人发生利益冲突,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让委托人了解其环境工作的状况。因此,经理人员有最小化成本的经济动机向委托人披露环境信息。

(2)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

逆向选择问题来源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并不了解每一个企业的环境业绩,因此它只能根据市场上企业的平均环境业绩水平来进行投资,这就使得环境业绩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企业环保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环保业绩差的企业反而得利,如果任这种循环继续,结果将会导致环境业绩好的企业因为收不回投资而退出市场,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此环境业绩好的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便会主动向资本市场传递信号,具体办法就是向投资者披露环境信息,让投资者了解它的环境业绩状况,从而得到其应有的回报。这样就能有效区分环境状况良好的企业与环境状况差的企业,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

2.政府披露环境信息的经济学分析

(1)政府是环境信息的需求者。国家是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把自然资源委托给企业使用、管理,政府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委托关系,政府希望能够得到关于人对资源的使用状况、环境保护工作状况的真实信息。

(2)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环境信息的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都是市场机制失灵的区域,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环境信息充分、有效的披露。

(3)政府的参与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投资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单独跟企业签订环境信息披露的私人契约,这样做交易成本很高而且会加剧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做出的强制性的规定可以看作是一份“公共契约”,它既对部分私人契约具有替代效用,又能强有力的保证私人契约的实施,因此可以从总体上节约交易成本。

三、对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单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企业环境信息的充分披露,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强制力较弱、尚不健全,这份环境信息披露的“公共契约”还不够完善,无法很好的发挥替代私人契约、降低整个市场交易成本的作用。所以,健全和完善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完善环境信息的“公共契约”上。

1.健全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增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促使企业将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2.制定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制度。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可以使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3.加强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借助独立的第三方的审计工作,对环境信息进行鉴证,提高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

参考文献:

[1]万里霜(2008):“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调查[J].生态经济.2008(1)

经济学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欠发达地区;交易费用;公平与效率;制度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区域金融发展也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银行有款贷不出,而许多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从而导致存差不断扩大,金融运行质态趋于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交易费用昂贵、规则的不公平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广西金融现状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区内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广西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金融业发展迅速。2004年末,银行网点达到5602家,从业人员67792人,金融资产总计7622.7亿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发展却面临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2.1 存差不断扩大,资金外流

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4063.30亿元,按可比价算,比上年增长12.7%.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银行及金融机构却出现了贷款放不出,存贷差逐年不断扩大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把大量的富余资金上存。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将其资金上存上级行,实质上是当地资金的外流,资金通过上级行投放到其他地区。资金的外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资源分配的供需矛盾。

2.2 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中小企业贷款难

广西境内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大企业、优势企业、支柱产业较少,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向大企业、上市公司、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讲求大额贷款,追求规模效应,而中小企业由于资信低,很难形成有效需求。以广西钦州市为例,至今没有一家大企业,连一家上市公司也没有,2003年末,钦州市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共计1663户,信用等级a级以上的贷款企业共146户,占比8.78%,虽然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但只有a级信用以上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贷款,许多企业不能形成有效信贷需求。

2.3 金融机构功能弱化,服务渠道狭窄

欠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自有资金普遍低下,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经营不善或出现困难,往往出现逃废债务行为,整体信用环境欠佳。《担保法》实施之后,规定金融机构办理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物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登记才有效。据调查,在办理抵押、担保贷款过程中,相关收费偏高,加重了借款人负担,从而也影响商业银行开办贷款业务,成为制约信贷投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评估费、抵押登记及变更费、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费。

从广西金融现状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存差的扩大,还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功能弱化等问题,这样的困境都是彼此相互影响而造成的。无论是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下降引起的中小企业贷款难,还是金融机构功能弱化都加剧了资金的外流,从而导致存差的不断扩大。究其原因,除了受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之外,制度因素也是造成本区域金融运行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决定绩效。制度的功能在于提供行为规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置效率。因此,制度理论对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的制度因素分析

3.1 交易费用理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

(1)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阐述。

交易的发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的回放,是影响交易成败的首要因素,价格是交易谈判的结果。交易费用是决定交易成败的原因之一,它通常被归结为三种成本:签约前的搜寻成本、签约中谈判成本以及事后的监督和执行成本。

(2)交易费用理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的解释。

从交易费用理论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交易费用昂贵,而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首先,签约前的搜寻成本,欠发达地区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要经济力量,由于该区域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治理不规范,信息隐蔽,银行事先要加强对企业经营和信用状况的审查,信息搜寻费用较高;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与银行没有稳定的银企关系,要获得银行贷款,必须通过人或担保机构与银行沟通,增加事前的“寻租”费用。二是签约中的谈判成本,在签订借贷合约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整体资信度低,银行往往设置严格的贷款标准和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增加更多详细的限制条款,这都提高了交易的谈判费用,同时也影响了中小企业主进行融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贷款规模与银行收益成正比,我国欠发达地区仍然是以国有大、中银行为主体,不论贷款金额大小,银行审核、批准、发放程序基本相同,花费的交易成本基本相同。三是事后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由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规模较小,以及对资产价值评估的中介结构不成熟,所以银行事后监管和控制的成本较高。另外,一旦银行突然修改契约或者中止贷款,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意外损失,增加额外的交易费用。

3.2 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

(1)新制度经济学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阐述。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致同意规则的目的在于保护每个人的公平权利,“效率应解释为往往出现于有关团队中人们间的自愿同意。因为有效率的东西是出自同意的东西,而不是出自同意的东西就是没有效率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限制同意的范围只能有独一无二的结果”。

(2)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对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的解释。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信用环境,金融运行质态都要明显优于西部地区。然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制定金融政策或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并未实行差别对待,均采取了东西部统一的金融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因此,这样一个规则的不公平,客观上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运行效率的低下。首先,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全国统一的,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现金漏损率较高,再加上向东部地区的资金回流(资金漏出),使得西部地区货币乘数低于东部地区,从而使西部地区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远远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很多中小企业贷款难。其次,利率的差异。长期以来,实际利率双轨制的存在加剧了东西部资金配置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东部享有“优惠”利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东部,造成西部地区的存差不断扩大,减少了西部地区用于本地贷放的资金量。最后,统一的宏观调控模式。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易费用与规则的不公平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制度因素。经济弱势的欠发达地区,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以及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应该考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革新,从而使得新一轮发展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制度的变迁是从效率低的制度向效率高的制度的转移,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制度更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以交易费用、公平效率关系理论为出发点,制度创新的主要建议有:

(1)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现有金融体系。从理论上看,担保加大了契约成本,但可以有效地降低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担保体系的建设缩小了人的机会主义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于对资产安全性考虑,往往陷入有钱不敢贷的境地,债权银行在决策时往往综合各种成本和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的。要降低银行对欠发达地区的风险预期,欠发达地区可以先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例如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2)放开金融管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国家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应更多考虑规则的公平性,实施略有区别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政策能更加倾斜于欠发达地区,使该区域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具体地,在与国家货币政策协调一致的大前提下,根据地区差异适度下放欠发达地区执行货币政策的权限,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等,从而能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相适应,提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乖利.交易费用的简要理论评述[j].嘉兴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1).

[2]刘宛晨,杜彦瑾.新制度经济学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j]. 求索 ,2006,(6).

[3]科斯,阿尔奇安,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斯坦力l·布鲁.经济思想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