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绿色建筑 设计策划

第一章 规范的编制背景和介绍

1. 规范编制背景

2008年6月4日,建设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称《规范》)列为该计划的行业标准制订项目。编制组经过两年的调研、研究和编制工作。2010年11月17日建设部发批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229-2010,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2. 规范的篇章结构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绿色建筑的设计,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策划、场地与室外环境、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

章节的划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称《标准》)不同。《标准》是按照四节一环保和施工管理划分,而《规范》主要按照工程设计的常规专业进行,另特别增设了“绿色设计策划”一章节。

本文主要根据该新增的“绿色设计策划”结合《标准》及细则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章 规范的绿色设计策划的内容

在设计的前期进行绿色设计策划,可以通过统筹考虑项目自身的特别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的统筹对比和优化的基础上,达到合理控制成本、实现各项指标的目的。

《规范》中所涉及的条文4.1.1和4.1.2共2条。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提出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以及策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1. 一般规定

1.1 绿色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

绿色设计策划的成果是绿色设计策划书,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建设的下一阶段工作,使得设计工作即满足建筑策划目标,又符合绿色建筑的目标要求。

图1 绿色设计策划流程

1.2 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

绿色设计强调全过程控制,各专业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参与讨论、设计与研究。传统的专业分工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因此,绿色建筑策划需要规划、建筑、设备、环保等多专业的综合性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共同参与,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与反馈,从而体现信息技术的最终成果。因此,一个完整的绿色建筑策划必须集合:宏观经济预测、市场和环境调研、社会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财务、建筑设计、工程管理、能源分析、绿色技术等各种专业人才,按照合理的策划程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 策划内容:

2.1 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设计方案

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绿色设计策划和传统的建筑策划既有相同的一部分工作,如需求分析、功能定位等;又有专业性的特征。绿色设计策划的着重点更多关注于绿色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等方面。因此在项目前期进行调研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和政策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研究分析。

2.2 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

2. 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3. 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

2.3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

2. 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其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 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

2.4 绿色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

2. 选用适宜、集成技术;

3. 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

4. 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补充措施。

2.5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3. 风险评估

为避免片面追求建设成本最小化,对绿色建筑成本按全生命周期来考虑是必要的,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必须兼顾项目建设成本和未来成本,从而有效、合理地对项目的经济性做出正确的判断。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是指从项目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直至拆除等一系列过程发生的费用,也即项目在确定的寿命周期内或在预定的有效期内所需支付的研究开发费、制造安装费、运行维修费、报废回收费等费用的总和。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依据研究阶段的不同,包括决策设计成本、施工建造成本、使用维护成本、回收报废成本四个部分。

表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阶段 企业自身成本 消费者成本 环境和社会成本

决策设计 可行性研究费用、设计费用

施工建造 原材料、燃料、动力、机械设备、工资等费用 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使用维护 运输、储存、保险等费用 运输、储存、能源、材料、维护等费用 包装、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回收报废 回收、报废费用 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第三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的专业梳理

结合《标准》及细则,对比《规范》,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涉及到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利用、运营管理6个方面。具体分为如下9个专业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1.1 环境与规划布局(对应《标准》及细则5.1.1、5.1.2、5.1.6、5.1.7、5.2.6、5.1.12、5.1.13条)。

1.2 交通组织(对应《标准》及细则5.1.10)。

1.3 景观与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5.1.9、5.1.14)。

1.4 能源等辅助设施(对应《标准》及细则5.2.17)

2. 绿色建筑单体设计

1.1 单体布局与形体(对应《标准》及细则5.1.3、5.1.8、5.1.4、5.5.7)。

1.2 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5.1.11、5.2.1、5.2.7、5.2.13、5.4.2、5.5.9)。

1.3 建筑围护结构,包括自然采光(对应《标准》及细则5.5.13、5.5.15)、遮阳(对应《标准》及细则5.2.1、5.5.13)、自然通风(对应《标准》及细则5.2.6、5.2.7、5.5.7)、外立面围护结构(外墙、幕墙门窗、屋面及楼板等)(对应《标准》及细则5.1.3、5.2.1、5.2.8、5.5.2)。

1.4 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内环境,包括功能布局及可灵活变化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5.4.9、5.5.10、5.5.12),室内环境(对应《标准》及细则5.5.5)。

3. 室内气候与空调

1.1 能源及能源利用,包括热电联产(对应《标准》及细则5.2.3、5.2.11),蓄冷(蓄热)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2.9),废热、余热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5.2.14)。

1.2 系统节能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2.2、5.2.10、5.2.11、5.2.12、5.2.13)。

1.3 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度及卫生标准的措施(对应《标准》及细则5.5.1、5.5.2、5.5.3、5.5.8、5.5.14)。

1.4 系统高效运行、独立分项计量的控制(对应《标准》及细则5.2.5、5.2.15、5.6.9)。

4. 建筑电气

1.1 建筑照明系统(包括光导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1.3、5.2.4、5.2.5、5.5.6、5.5.11、5.6.9)。

1.2 电气系统节能(对应《标准》及细则5.2.5、5.2.15、5.2.11)。

1.3 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2.5、5.2.15、5.5.1、5.6.8、5.6.9、5.6.10、5.5.14)。

5. 建筑与水

1.4 水资源及综合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5.3.1、5.3.5)

1.1 给水、排水的节能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3.2、5.3.3、5.3.4、5.3.9)

1.2 非传统水源及其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5.3.5、5.3.6、5.3.7、5.3.9、5.3.1、5.1.14)

1.3 绿化灌溉的节水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3.8)

1.4 污水处理(对应《标准》及细则5.6.2、5.3.2、5.3.9)

6. 绿色能源系统

1.1 太阳能利用,对应绿标及细则(对应《标准》及细则5.2.18),太阳能光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2.18)

1.2 浅层地热能利用,主要包括江水源热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2.18),土壤源热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2.18)

7. 建筑结构的绿色设计

1.1 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小的结构体系(对应《标准》及细则5.4.11)

1.2 高性能的建筑结构材料及设计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4.1、5.4.4、5.4.5)

8. 绿色材料

1.1 可再生利用、可循环利用的回收及再利用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5.4.7、5.4.2)

1.2 环保、无毒建材的设计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5.4.1、5.4.2、5.5.4、5.5.14)

9. 建筑绿化

1.1 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5.1.8)

1.2 环境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5.1.9)

结束语

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范文第2篇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态文明的思潮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一大趋势,尤其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过度消耗自然环境的消费至上的理念,当代的生态危机就是资本主义消费过度的结果,因此,走生态社会主义是必然道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理论。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步兴起,但是,各种思潮,各种设计理念鱼龙混杂,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各个国家努力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在罗伯特•瓦特森先生的发起下,在2003年开始推行了绿色环境与节能领导标准(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简称LEED),这个标准规范了绿色建筑设计概念,成为比较恰当的评价绿色建筑的一个规范评价工具。可喜的是美国联邦的部分州和部分国家已经以这个标准定位法定的建筑强制标准。美国的LEED标准也逐步丰富,从最初的只针对公共建筑,发展到可用于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标准LEED-EB、商业建筑绿色装修标准LEED-CI、目前正在致力于开发专用于住宅建筑的LEED-RB。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参照美国LEED标准,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高于美国LEED的标准,比如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我国为了贯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这一个标准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指导。从这里开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形成一大批绿色公共建筑,绿色住宅建筑,绿色社区。

2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案例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城内绿色建筑比例将为100%,美国LEED创始人罗伯特•瓦特森表示“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示范新城,已经制定出了很高的生态环境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LEED可以成为一个手段。另外,LEED这套标准目前是国际上最被广泛认可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生态城要达到其建设目标,也需要得到一个国际标准体系的验证。”因此,本文选取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

2.1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特点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部(原汉沽区),设计之初就选取了不占耕地的盐碱地,建立在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从一开始就选取了生态比较脆弱,植被比较稀疏,环境退化较严重的地区,因此,绿色建筑在中新生态城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起来,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有以下三点: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节能环保贯彻始终,可再生材料的充分利用等等。

2.1.1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中新生态城选址之初就考虑到依托大城市,会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建立独立的各类能源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会造成浪费。中新生态城依托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网,最大限度利用了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收等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经济、高效、生态绿色建筑。

2.1.2建筑节能环保贯彻始终

中新生态城从能源的源头上就选取可再生能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了大规模的区域性太阳能发电站,海滨风力发电站,生物质发电站,并且,结合国家首批智能电网试点的优势,鼓励区域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根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合中新生态城实际情况,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规定确定了生态城住宅的单位能耗不高于78kWh/(m2•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不高于110kWh/(m2•年)。该项指标实现了生态城的低碳目标,减少CO2的排放,这个指标硬性规定,实现了生态城绿色建筑和生态城生态文明目标一致。

2.1.3可再生材料的充分利用

中新生态城建设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征地拆迁把原有的汉沽碱厂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做成混凝土材料以供后期建设使用,中新生态城三个片区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种当地随处可取资源,海盐、芦苇等等。对于挖掘的表土进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节省自然资源。

2.2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具体到建筑,中新生态城从设计之初就秉承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筑布局设计比较合理;被动节能措施主要是最大限度利用太阳光,利用自然风;主动节能措施是回收热风系统,使用节能灯具等等。本文主要以中新生态城某中学建设设计为例探讨低碳环保的设计情况。

2.2.1建筑布局设计合理

教学楼、综合楼、操场环状环抱,让学生在5min以内去教室读书,做实验,去操场活动,教学楼总体设计呈之字状,教学楼朝阳的房间用作教室,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度过,充分利用太阳能,教室背面的房间用做实验室,走班教室,东西向的房间用作行政办公用房,减少了冬季风对于建筑的影响。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操场下面建设有地下车库区,以供学生走读使用,所有建筑的地下都连同一起,最大限度实现了建筑的一体化。

2.2.2被动节能措施

所有建筑都建设有良好的围护系统,最大限度降低取暖的能耗,墙体保温采取了绝热、保温、防火等措施。建筑外墙使用了混凝土砌块加气,石棉构造。所有外墙玻璃采用双层中空钢化玻璃,设置真空层,有效避免了热量的散失。教学楼都设置了可调节遮阳的措施,在不影响室内采光的前提下,自动调节遮阳板,保温、透光。教学楼的所有走廊都设置了透光的设置,充分利用太阳光,在部分区域实施了开天窗的设置。教学楼部分室内活动区,有大面积的可开窗户,夏季可以充分开启,冬季可以关闭保温。

2.2.3主动节能措施

该校空调系统的设计,充分回收了循环空气,教室一般不设新风系统,为了保证学校通风的需求,教室采用了热回收功能,在地下室及一楼到五楼设置了多个回收热的智能环保回收空气机组,充分保障热量不散失,又可以满足空气质量的需求。在庭院中使用高效节能的LED灯具,提供夜间照明,在部分区域使用太阳能发电功能,白天储存的电力,晚上使用。此外,还使用了雨水回收利用,雨水和中水作为景观用水。

3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方兴未艾,目前,各地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使用的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很多标准是引用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条目,这些规范和标准本身就是尚存许多问题的,如日照标准。现行的日照标准以一年中冬至日和大寒日的日照时间作为日照审核的依据,但这其实并不能完整反映全年的日照情况,有些项目中冬至日和大寒日的日照时间符合要求,但是在全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达不到要求的。虽然这些项目符合规定,可以实施,但是以此标准兴建的建筑是否能够称之为绿色建筑有待商榷。GB50378作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该逐步完善和细化自身的评价指标,其中的日照标准不但应满足GB50180的规定,同时还应结合绿色建筑的特点,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绿色建筑不仅要节能,还要宜居。

4绿色建筑设计几点启示

绿色建筑经过数十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来一些可行的做法,比如,加强绿色意识,加大力度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积极完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实施,加强整个建筑行业的绿色规划等等。

4.1积极完善相关绿色建筑配套法规

要加大力度完善相关的绿色建筑的配套法规,逐渐从有立法权限的市开始试点,制定相应的规章、法规,逐步形成省人大层面上的地区法律,逐步形成国家部委层面的指导配套法规,最后建立国家人大层面的绿色建筑法,强制性规定我国的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的标准。另一方面,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实施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践行最小消耗,追求完美的零消耗,和自然融为一体,建筑施工的建材最好使用垃圾再生材料,建筑的施工做到无粉尘、低噪声,建筑的使用做到对环境友好,充分利用太阳光,减少对于外界电能的使用,建筑的寿命终结的拆除要做到回归自然,物尽其用。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的基本发展纲要和战略规划,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要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将绿色、环保的设计规划理念植根于建筑领域,必然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对于土地的使用,建筑设计的规划,施工队伍的资质,国家都应从宏观角度去把握,给予支持和引导。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尽管我国早已出台建筑节能规范,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还较低,各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应设立执法监督机构,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制订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示范工程的榜样力量积极引导市场,明确政策导向,吸引投资帮助绿色建筑的发展。

4.2加快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主要是跨国评估机构的公司或者是合作公司,往往不能独立于母公司进行评估,进行评估中不能基于中国国情进行分析,因此,应该尽快建立我国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针对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的不同来合理开发、有效实施。应尽快完善绿色建筑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尽快制定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评估标准,实施绿色建筑及相关产品标识制度,建立评价监管体系,规范评估机制,切实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强急需人才培养对急需熟知绿色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建设的专业人才,可通过高等院校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或增加绿色建筑相关课程,来培养适应绿色建筑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性人才。可通过定期组织绿色建筑相关培训,提高各行业不同层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应用能力;还可在建筑师资格认证或行业资质相关评审中,适当增加对绿色建筑知识的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素养。

4.3加强建筑产业的规划

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原则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民生需求。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我国民生的改善,也是民生发展的重大需求。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物越加密集,城镇人口更加集中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会因为建设上的种种原因,造成灰尘污染、噪声污染,也因为技术原因会造成光污染和室内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民生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们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其次,跨越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建筑行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发展绿色建筑,能为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于我国人口众,建筑也相对较多,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大国,自然在住宅产业、建筑、建材等方面的的规模较大,所以其消耗量也比较大,但是与之相应的生产效率却比较低。因此,必须要加大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绿色化的建筑形式,在建设过程中,以现代化的设计为理念,在建筑过程中充分利用新能源、新工艺以及新材料,从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持续积累经验,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创造条件,并依此为基础,以带动建筑周边产业甚至传统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建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随着新的形势变化与需求,我国针对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总体发展思路、原则以及目标。首先,总体发展思路。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为理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的知道思想,有效推动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业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明确发展方向,了解发展要义,突出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思想,在符合民生需求的基础和前提之下,切实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其次,基本建设原则。绿色建筑的建设和设计要以相应的原则为基础:一应坚持自主创新,构建适合于新形势下的示范原则和集成化原则;二要坚持做到因地制宜的坚持,采取分类实施的方法,实现建筑产业的发展;三要坚持建筑全寿命期性能最优的原则;四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标准规范的引领作用,推进绿色建筑产业的大力发展。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就是改善现有的建筑业发展方式,依靠科学技术,推进建筑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以及规范化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加速提升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技术整装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推进绿色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全面提升绿色建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发展中,需要坚持以下发展目标和方向:

首先,要突破技术发展。从本质上讲,绿色建筑产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技术的突破,为此,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针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实现建筑的节能发展,并且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绿色改造,强化绿色施工。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要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产,研发一批绿色建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及新型施工装备,并且将这些技术和装备应用到工程建设与发展中。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废弃物、新型建材以及再生建材的研发,完善现有的工程技术和发展技术,提高其技术发展水平,深化绿色建筑发展改造,从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完善标准体系,在关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注重形成系统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第三,要构建多层信息平台。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中,要采用多层级以及相对固定的发展模式,研究绿色建筑的建筑技术,重视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注重相应人才的研究以及实用技术,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

总而言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就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发展平台,要突破技术发展,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层信息平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和经济水平的总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汪炎平.绿色建筑与智能、低耗节能[A].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2]张海荣,沈剑,谌金虎,张海波.推广绿色建筑,创建节约型工地

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范文第4篇

1政策法规标准保障体系

目前,北京市的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地方法规标准有《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及图例》、《节约型居住区指标》、《绿色照明工程技术规程》(DBJ01-607-2001)、《村镇住宅太阳能采暖应用技术规程》等。其中,《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规定:本市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支持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支持既有民用建筑通过改造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将发展绿色建筑列为“十二五”时期建筑节能六大领域之一。

2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加强了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建设。实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公共建筑空调温度调控监督检查制度、新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建筑节能审查结果备案制度、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备案制度、房屋销售过程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环节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督执法,加强了对建筑节能材料与产品质量的监督执法;出台了对既有建筑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农民新建抗震节能型住宅与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资金补助政策以及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资金补助政策;在2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91万平方米居住建筑开展了供热计量收费改革的试点。

3材料技术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加强了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材料技术保障体系建设。规模化地推广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数据远传监测技术、气候补偿烟气热回收等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太阳能辅助采暖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浅层地能与污水源热泵建筑供热技术;承重保温复合混凝土砌块、木塑模板墙板和再生混凝土骨料及制品等建筑材料在工程中成功应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向进一步保证建筑节能需求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断桥铝合金、玻璃钢的节能门窗的性能进一步提高;住宅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启动了规模化的工程示范。

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虽然出台了一些与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但要完成“十二五”时期的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当前北京市政府出台的许多保障措施主要是针对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对鼓励绿色建筑发展作用有限,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动力相对不足。如果“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不针对绿色建筑发展制订系统有效的保障措施,将难以实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所提出的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

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内容如下[4-5]。

1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提高推行绿色建筑工作的法律地位,“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具体内容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制订《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修改完善《北京市节约能源法》,在这些法规中增加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内容;同时在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中,增加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内容;为了细化推行绿色建筑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政策措施,应以相关法规为基本依据,制订《北京市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细则》、《北京市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办法》、《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北京市区县绿色建筑发展考核管理办法》、《北京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修改《北京市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将发展绿色建筑纳入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使用范畴等。

2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尽快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导则与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1)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如制订《北京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2)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设计、评价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3)绿色建筑产品、部件评价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4)绿色建筑施工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5)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6)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如《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7)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效果与效益评价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8)绿色建筑运行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

3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组织保障体系

发展绿色建筑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管理能力保障,尤其是在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初期阶段。北京市政府各相关委办局主管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的不同方面,如市发展改革委主管绿色建筑项目的审批、投资方面工作,市规划委主管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工作,市住建委主管绿色建筑的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方面工作,应加强北京市各相关主管委办局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能力建设。同时,建议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北京市市级建筑节能联席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通过“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形成合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

4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

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等相关规定,北京市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建立“可量化、可监测、可考核”的建筑节能发展指标和建筑业施工能耗指标体系,完善建筑节能工作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因此,应首先建立“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纳入北京市建筑节能目标总体规划中,将目标与任务分解到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在与区(县)政府签订的建筑节能发展目标责任书中,应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与任务的相关内容,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责任目标体系,将绿色建筑发展的量化指标纳入区(县)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成为区(县)政府及其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发展绿色建筑的目标责任制。

5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体系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将发展绿色建筑或绿色生态城(区)等纳入市级、区(县)级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发展绿色建筑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相关规定的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设立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将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纳入到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使用范围。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在保障性住房和公益性用房率先推行绿色建筑。因此,“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应优先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用房倾斜,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应优先给予定额补助。“十二五”时期,对政府投资为主的新建、改扩建民用建筑项目一般应达到国家和北京市的绿色建筑标准,其增量成本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对达到绿色建筑评价二星级及以上标识的绿色建筑中使用的大型高效节能设备,允许实施加速折旧政策。

6强化发展绿色建筑的监管体系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市政府将完善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行政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完善由市政府领导、市各有关委办局组成的行政监管体系;(2)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组成的行政监管体系;(3)完善市、区(县)住建委各职能部门组成的行政监管体系。通过完善上述三个层面的行政监管体系,把对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行政监管贯穿于项目规划、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与备案、房屋销售、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等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建立相互衔接的发展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体系。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规划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绿色建筑各项指标体系要求,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主要包括:(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审查中增加对绿色建筑指标的规划审查,对达不到规划要求的不予以审批;(2)发展改革部门在新建项目立项审查中增加有关绿色建筑建设标准的审查内容,对达不到绿色建筑建设标准的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3)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出让环节的监管,对不符合绿色建筑规划许可条件要求的土地不予出让,对按照高标准建设绿色建筑的予以优先考虑;(4)施工图设计审查管理部门要在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设计专项审查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5)建设主管部门应将绿色建筑项目前期审查结果纳入颁发施工许可证的条件之一,同时应建立绿色施工许可制度,对项目前期审查手续不全或不满足绿色建造要求的建筑,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6)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监管,建立绿色建筑竣工验收与备案制度,对不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或达不到绿色建筑验收标准的不予以通过验收和办理竣工验收备案;(7)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监管。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设项目在竣工后一定时间,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建设单位依据评价结果申请绿色建筑标识,并将标识文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7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市场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大力开展绿色建筑适宜性技术标准规范研究,重点攻克建筑规划与设计、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环境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绿色技术,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加快绿色建筑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设备,建立完整的绿色建筑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应充分发挥北京地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管理部门智力资源优势,支持和鼓励节能服务机构承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绿色建筑政策研究、标准编制、科研攻关、策划咨询、设计施工、融资监理、检测认证、中介交易、能耗审计、运行管理等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出一批技术实力强的建筑节能服务机构,使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产业成为北京市的高端产业和软实力之一。

8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宣传与教育培训体系

北京市应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绿色建筑基本知识,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提高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水平。北京市有关部门应编写绿色建筑科普读物,将绿色建筑基本知识、绿色消费基本常识纳入北京市节能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同时,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工程案例和先进经验,为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首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人才优势,联合开办绿色建筑有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设计施工技术、示范项目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重点培训对象应包括:一是北京市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二是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从业人员,包括注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等,提高绿色建筑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北京市应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将绿色建筑基本知识作为建筑行业的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考试和相关企业资质申请的重要内容,鼓励绿色建筑相关课程进入北京高等院校。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绿色建筑管理与技术人才。

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范文第5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能源革命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有关部署,按照《忻州市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打造绿色能源基 地2019—2020工作任务清单》(忻市发〔2019〕25号)、《代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行动计划》(代能源综改办字〔2020〕1号)、省住建厅《关于印发〈绿色建筑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晋建科字〔2020〕58号)和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忻政办函〔2020〕129号)要求,推动我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紧紧围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以绿色和创新为主线,深入推进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发展,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行绿色建造,提升建筑品质,为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新开工的居住建筑,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 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100%。

2.在新竣工验收建筑中: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 2021年达到55%, 2022年达到60%。

3.新开工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类公益性 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创建绿色建筑创新项目。

4.新建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到50%。

5.全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2021年达到20%, 2022年达到25%。

6.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提升建筑能效

开展建筑能效提升工程,自2020年5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严格按照《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4—242—2020 )进行设计施工,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和《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进行验收。高层建筑全面推行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应用(如保模一体化技术和钢丝网架挤塑板技术应用),设计单位在设计说明中要明确提出相应技术措施和防火要求。

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力度,继续做好太阳 能光热光电技术应用,新建医院、学生宿舍、食堂、宾馆和洗浴场所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逆12层强制推广太 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技术,结合实际继续推广光伏、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污水热源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做好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我县20万平方米以上项目应设置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设施;结合清洁取暖和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年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确保完成年度任务。

(二)开展绿色建筑创新示范

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和水平,积极推进绿色建筑集 中示范区建设,确保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 绿色建筑标准,并取得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不少于 30%。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 保障性住房、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全面执行一 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并取得标识。

加强绿色建筑竣工验收监管,确保绿色建筑所占比例 2021年达到55%,积极培育本地高星级绿色建筑。

积极培育申报绿色建筑创新示范项目,力争在全生命周期 BIM、铝模板、装配式、绿色建造及基于5G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管理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省住建厅研究制定了《绿色建筑创新示范技术指导清单》(附后)开展绿色建筑创新示范评选,示范项目名录。2022年前确保至少创建1个绿色建筑创新示范项目,超限高层建筑应率先创建绿色建筑创新示范。

(三) 逐步提升装配式建筑水平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开展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装配 式建筑推广工作,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项目建设,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应达到25%以上,工业建筑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应达到80%以上,确保全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的要求。

(四)培育建筑领域科技领军企业

发挥企业推动能源革命主体作用,推动建筑业由传统粗放向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配合省住建厅做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培育并组织申报科技型企业。组织申报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建设科技成果登记和住建部、省住建厅、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建设大讲堂活动,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项目参与专题讲座。

(五)推行智慧建筑建造

积极推广智慧工地,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对工地用工、安全生产、现场作业、环境保护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六)推行绿色建造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进行全过程绿色统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要明确绿色、装配式、超低能耗等节能目标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要编制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绿色建筑应对绿色建筑星级得分进行预评价,装配式建筑要对装配率进行预评价。施工组织设计要综合应用“四节一环保”技术,采用绿色建材,引导本地建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组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砌体材料、高性能门窗和预拌砂浆等优秀建材企业申报取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满足绿色施工要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根据《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和《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规、文件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1.规划部门在出具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时,应进一步明确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与绿色建筑星级指标、装配式建筑比例、装配率等建设指标,提出对出让地块、划拨地块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实施任务。规划设计方案初评时应通知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参加评审。

2.行政审批部门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时,应对项目单 位的申请报吿(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落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装配式建筑的有关内容进行审核,在进行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时, 应审查设计方案是否落实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对建筑节能与 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符合要求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出具承诺书。

3.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应当对民用建筑执行节能强制 性标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指标情况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行政审批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验收备案。

(二)强化过程监管。建设单位应就绿色建筑基本级、装配式建筑及时进行评价;对一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应出具设计阶段预评审报告;住建部门要建立建筑节能项目档案,对取得施工许可的建筑工程,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督促各方主体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要求;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采取日常检查和双随机检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执法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记入企业诚信档案。

(三)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材料生产等企业及人员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新示范,相关业绩作为建筑业、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等企业动态考核、诚信评价以及住建部门组织的各类评优评先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优先登记建设科技成果,优先推荐科技计划项目和绿色建筑创新奖。

(四)加强督促考核。建立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月报制度和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水平评估制度,建立月报考核制度。县自然资源局、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每月9日前向县住建局报送推进情况,年底前报送全年工作总结,县住建局应对推进情况和成效进行动态指导和监督考核。监察部门要紧盯土地出让、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程规划、施工许可、验收备案等行政审批、项目监管、评估示范、激励奖励等廉政风险点,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保障和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有序健康发展。

附件:绿色建筑创新项目技术指导清单(试行)

附件

绿色建筑创新项目技术指导清单(试行)

基本

要求

达到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及以上;

取得1项及以上科技成果。  

必选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超低能耗技术

装配式建造技术(装配式建筑项目装配率要达到50%以上)

铝模板技术

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玻璃幕墙除外)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体化技术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公共建筑)

 

(根 据项 目实 际,

至少 选择

3种

以上 技

术,

并达 到国 内领 先水 平)

技术名称

备  注

建筑

生态恢复或补偿技术

本土化绿化、表层土保护和回收利用、多样化生态体系、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体系等

降低热岛强度技术

 

提升建筑适变性技术

空间灵活可变、管线与结构分离、设施设备可变

被动节能技术

高效保温、可调节外遮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

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技术

 

适老化住宅设计

 

 结构

地基基础

和地下空

间技术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砼核心筒的装配式主体结构体系

采用钢结构框架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钢筋与混

凝土技术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耐久性要求高的各类混疑土结构工程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高层与超髙层建筑竖向构件、预应力结构、混凝土强度要求较高的结构工程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热轧高强钢筋应用技术、髙强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等

钢结构

技术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髙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型桥梁等结构用钢

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各类建筑钢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区工程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各类房屋中的楼盖结构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钢结构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多层、高层建筑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

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

设备管线

可再生能 源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地热能供热、制冷技术

浅层、中深层地热能,污水源热泵等

空气源热泵技术

 

安装技术

装配式全装修技术

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管线分离等

非传统水源技术

雨水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

 

中水回用技术

 

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排风热回收技术、电梯能量回馈技术、储能技术、

微电网技术、交直流混合配电技术等

智能化

智能化

生产技术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 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装配式建筑产品的深化设计、材料、产品,以及施工过程中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

智能化

施工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 制信息技术

加强项目成本管控的工程建设项目

基于5G移动互联网的項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施工作业设备多、生产指挥管理复杂、难度大的建设项目

智能化

运维技术

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智起建筑感知系统

能耗监测管理、智慧消防.智慧安防、远程抄表、楼宇自控等。

其他先进适用技术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