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路绿化;行道树;植物配置;地域;

一、近几年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建设点、线、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以“线”的形式将公园、游园、广场的“点”,风景区的“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道路绿化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由于现代化城市的道路性质不同,周边环境条件不同,所采用的绿化形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道路绿化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简易式:道路两侧建筑物前空地很少,沿路两侧只能栽一行树,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老模式。

1.2 多层次式:道路两侧(或一侧)的绿地面积较宽,栽植多行多种植物,里层为法桐、银杏等较大落叶乔木;中间层为桧柏、黑松等常绿树;靠近道路的一层为连翘、榆叶梅、丁香等花灌木和绿篱或模纹、草花、草坪等。形成高低错落、开合有序的空间,色彩各异的层次,在行进路上有最佳的观赏效果,使人们感受到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有节奏,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1.3 自然式:根据道路两侧的空间和周边环境,地形略有起伏变化,以草坪为基调,用常绿树、落叶乔木、花灌木等不同园林植物布置有韵律的自然树丛、花带等。

二、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配置

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首先选择合适的树种,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为:树冠冠幅大、枝叶密;抗性强(耐贫瘠土壤、耐寒、耐旱);寿命长;深根性;病虫害少;耐修剪;落果少或者没有飞絮;发芽早,落叶晚。同时,树种选择要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道路特征。

2.1 道路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乡土树种为主,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充分体现本土树种的优良特性。对于经过长期的驯化考验外来树种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的。

2.2 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如洛阳牡丹、开封、成都市树银杏芙蓉,北京市市树为国槐和侧柏。槐冠大荫浓,适应城市立地条件,是优良的道路绿化树种。

2.3 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如昆明--春城。要求有四季常青,四时花香,环境,道路树种要体现亚热带景观。采用云南樟、银桦常绿树种及悬铃木、银杏、玉兰树等落叶树种较为全面,观花的山茶、杜鹃等。

2.4 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应要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如锦熟黄杨、桅子、水桅子、杜鹃属、竹柏、桂花、红茴香、金银木、小檗属、十大功劳属、胡枝子属、大叶冬青、小蜡、红背桂、大叶黄杨、枸骨、瓶兰、九里香、棕等。

2.5 郊区公路绿带可考虑选用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乌柏、枫香、杨、榆、水杉、银杏、油桐,女贞、杜仲、白干层等。总之,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是一门综合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给人以愉快的美感,同时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环境特点,立地条件,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和观赏效果,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三、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现状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域间绿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如果没有外界阻力,城市空间总是向着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某些城市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其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速度、模式以及空间结构。有时,自然条件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门槛”,如河流、山脉、铁路的阻隔,其造成道路交通、市政管线的障碍,形成城市空间扩展的门槛,要突破这个门槛往往需要很高的代价,但是一旦突破,则会有巨大的发展。如上海由于黄浦江的阻隔,在浦东重点发展之前,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浦东浦西发展差距巨大,随着政府实行重点开发浦东的序幕拉开,过江的门槛被突破,浦东得以迅猛的发展。

特殊的城市结构布局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或历史原因等因素,形成特殊的城市结构布局,对城市的空间发展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如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青岛市区南部具有优越的滨海岸线,以市政府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位于南部海滨区域,城市东部为崂山,西面为工业港口海岸线,城市的空间扩展只有向北发展,而北部远离中心区,受中心区的影响带动作用较弱,也不具有南部优越的滨海自然条件,种种因素造成城市发展差距甚大。

3.2 总体多样化和局部单一化的矛盾,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需要有一个人工管理完善的物质输送系统,以维持其正常机能。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途径都发生改变,使系统本身自我调节能力减小,而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亚系统的调控能力和水平。

3.3 大树进城的趋利性和对非城市地区生态的破坏。

所谓“大树进城”,顾名思义就是把乡村的大树移植到城市,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但此举却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在上世纪末,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化环境、绿化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上专家呼吁的城市绿化要用本地树木的观点被决策者逐步认同,城郊苗圃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这并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对树木尤其是本土大树的迫切需求。于是,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开始将农村的大树整体搬迁到城市里。

大树进城之风最早始于上海,随后全国各大城市开始纷纷效仿,几乎所有的新建城市以及老城城区改造、城市文化广场修建,甚至大学扩建校园都用上了大树。大树进城一时成为了“时尚”。这些城市所用大树的来源也从乡村扩展到自然山体、林场及自然保护区。

四、建议与措施

4.1 发挥本区优势,地域差距的缩小。南北差距缩小是不同区域优势与功能互补的结果,而决非功能的趋同和环境的相近。应根据北部的优势和特点,突出特色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4.2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北部发展核心。借鉴国外大都市“集中分散化”的空间扩展方式,以多核心空间格局来疏散中心城市功能,从而达到大都市均衡发展目的,如汉城、东京、巴黎的空间扩展。既可有效避免了单一中心大城市病的出现,又可以带动城市的均衡发展。

4.3 首先,要多选用长寿树种。本地植物多是经过有性繁殖的,种子萌发的幼苗主根明显,生命力旺盛,寿命长,而大部分速生的外来种系无性系繁殖,寿命短。其次,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重视苗圃基地的重要作用,大树培育主要还是要从种子和苗期抓起,但要把握移栽时机,保证茁壮成长,要有长远眼光。

再次,要多种成片林,保存其自然属性,要将单一的行道树向行道树林发展,由绿线向绿带再向集中的公园绿地发展,街心花园要大量引种本地天然草本植物,随着时间增长,这些树木自然会实现自我更新,会演变为郁闭的城市森林,最终自然就会成为合乎百姓需要、合乎生态需求的大树、古树。

五、结束语

城市道路绿化的好坏是反映城市绿化水平的一个窗口,如何搞好城市道路绿化是当前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目的就是如何正确选择行道树,使城市街道的绿化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1-10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道路绿化;道路绿地形式;绿视率;海珠区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道路是城市形态结构和景观风貌的主要承载者,而绿地作为城市道路重要的环境景观要素之一,主要通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加以控制与管理。“绿视率”这一概念首先由日本的青木阳于1987年基于视觉环境科学的发展而提出,后由日本环境心理学研究专家大野隆造教授加以理论提升 [1]。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引进“绿视率”指标展开相关研究,并尝试用以完善城市绿化定量指标,指导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2][3]。不难发现,绿视率会受到绿地类型、地域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道路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多个样本道路展开调查,探索相应的指标数据,以期对道路绿地设计做出有益的探讨。

1 调查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1 “绿视率”的内涵

众所周知,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静止或前行时,在前行的方向会看到天空、绿化、建筑物和地面等物体,而人的视域近似一个圆形。绿视率是指眼睛看到绿化的面积占人类正常视域面积的百分数[4]。如果行走过程中看到的绿化面积越大,舒适度也会相应提高。据统计,世界上几个有名的长寿区,绿视率均达15%以上[5]。绿视率的提出,以环境心理作为突破口,强调视觉质量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人性化的规划要求。本文着重于道路绿地绿视率研究。

1.2 调查样本的选择

本文调查样本按道路绿地形式对广州市海珠区主要道路进行梳理筛选,样本选择主要有一板两带式道路滨江中路、上渡路和江南大道中路;二板三带式道路新港西路的和昌岗东路;三板四带式道路的江南大道中-江南西路一段、江南大道南路。

1.3 调查内容

选取的海珠区特色路段取样分析,调查道路绿地的树种结构及生长情况,同时结合海珠区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海珠区道路绿地绿视率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如下:

实地调查海珠区主要道路,记录道路绿化模式、绿化树种和植物生长状况,并测得不同道路板块的道路绿视率数据。

整理并且分析数据,运用已有相关理论分析对绿视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可能因素,根据结果总结影响绿视率可取值范围。

2 研究方法

绿视率的测定主要有车行道绿视率的测定和人行道绿视率的测定,其中,人行道绿视率注重人的行为体验,较准确的反映出道路绿地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行人在人行道上的体验及相应的绿视率测定。

2.1 调查方法

采用数码相机拍照的方法调查样本道路各样点视域范围内的绿色面积。“绿色”包括树叶呈相的所有颜色,其中明显主干不计入绿色范围内。拍摄道路时,分两个不同角度拍摄。第一种是与道路走向呈垂直方向拍摄,理论上把道路两侧的绿视率值看成一样,因此,所有拍摄只针对一条道路单侧进行拍摄,选择绿视率理论值较低的一侧进行数据分析。第二种则是沿道路行走方向在人行道的中心线上拍摄,与行人主要步行方向一致。

2.1.1 图片采集方法

以人行道中心线处作为调查人员站立的位置,相机拍摄高度选为离站立点地面1.5m处(步行平均视点高度)的水平高度,分别垂直和水平于道路拍摄,每条道路取6个典型的连续性调查点,间隔约200m左右,较长路段相应增加调查点,道路绿地绿视率取该道路所有样点测算值平均值。

2.1.2 图片处理方法

将照片导入AutoCAD软件测量出绿色部分的面积;每张照片测量3次,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少误差。本研究在统计每张照片绿色面积的时候,将绿色叶、彩色叶等全部作为绿色计算;主干及明显的主枝未计入。车辆、行人及路牌等道路设施的遮挡属于正常的遮挡,遮挡住的绿化面积不计入。每个点分析两个方向的照片2张,每条路至少分析12张照片。

2.2 绿视率计算方法

绿视率%=相片中绿色部分面积/相片的总面积×100%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用的工具有数码相机、皮尺、笔记本、签字笔、电脑、计算器及Photoshop、AutoCAD、Excel等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道路绿化结构组成(如表1)

表1 海珠区主要道路不同绿化树种的绿视率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街道的绿化结构组成有以下特点:

3.1.1绿化配置形式以乔灌式为主,乔木以本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生长,其中细叶榕的利用率最高,其次为尖叶杜英和芒果等,而木棉的应用却很少。灌木的配置较丰富,基本都以两种以上灌木混合间隔种植于绿化带。

3.1.2人行道绿化带以树冠大而密,生长高大的大乔木为主;灌木的配置以喜光,喜高温湿润的灌木为主,如鹅掌藤,黄金垂榕等;分车隔离带的乔木以小乔木或者树冠稀疏的树种为主,如木棉,细叶榄仁等,分车隔离带的灌木则选择耐高温耐旱的树种,如鹅掌藤等。

3.2 绿化树种与绿视率的关系

以江南大道南路和江南大道中-江南西路一段作为例子相比较研究树种与绿视率的关系。调查表明道路绿化带以树冠大枝叶茂密的大乔木为主,其中大叶榕和芒果树间隔种植,该路段的绿视率为39.19%;以树冠小,枝叶稀疏的乔木为主,其中种植细叶榄仁的街道绿视率为20.01%。以江南西路和昌岗东路作比较,尖叶杜英为主要乔木的江南西路绿视率明显低于以茂密的高山榕作为主要乔木的昌岗东绿视率。因此,树冠大且枝叶茂密的树种绿视率大于树冠小、枝叶稀疏的树种。

3.3 道路绿地形式与绿视率关的系分析

调查统计表2显示:三板四带的绿视率30.83%>一板两带的绿视率25.10%>二板三带的绿视率22.81%。三板四带的绿视率比二板三带的绿视率高出8.03%,同时三板四带又比一板二带的绿视率高出5.73%,说明带数越多,绿数率越高。但是结果也显示一板二带比二板三带的绿视率要高,主要是因为一板二带的道路宽度较二板三带的宽度小,行道树几乎将人行道和车行道的大部分天空遮挡住,形成一个绿色走廊,因此绿视率较高(如表2)。

表2 海珠区不同道路绿地形式的绿视率比较

3.4 道路绿化模式与绿视率的关系分析

调查统计表3显示,不同的绿化带有不同的绿视率:乔木+灌木模式的绿视率较高,为32.88%;乔木模式的绿视率较低,为30.01%。模式①比模式②高出2.87%。不同的道路绿化模式会使绿视率有不同。由于复式绿化模式拥有高中低不同高度的树冠使得空间上绿化面积增大,产生近、中、远景的绿化,很有层次,所以人的视野范围内内绿化面积大大增加,从而使得绿视率也增加。但是单一的绿化模式因为树种生长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近景的树冠已经超出人的视野 [6],只留下中、远景树冠的绿色面积,所以绿视率会明显减少。

表3 广州市海珠区不同道路绿化模式的绿视率的对比

3.5 植物生长状况与绿视率的关系分析

选取新港西路的测量路段(从中山大学门前直到上渡路口)6个样点来研究植物生长状况与道路绿视率的关系。根据道路现状分析,该样本人行道的树种以细叶榕为主,生长较为茂盛。路中段以鹅掌叶和黄叶假连翘为主的灌木,生长较好,有些许阳光不足导致疏叶。车行道的以“红果仔+鹅掌藤/灰莉球”的组合作为灌木丛绿化带。但是红果仔生长较差,特别是道路前段(中山大学门口至天桥)。前段绿化带的鹅掌藤和红果仔的生长状况很差,十分稀疏。相对来说,道路后段的灰莉生长较为茂盛。同时可以从表4中可以看出,道路前段D1与D2观察点的绿视率明显较低,是因为道路前段的绿化带生长情况较差;但是D3--D5点的绿视率较高,绿化带比较茂盛。在表中D6观察点因为处于交通路口立体交叉点,所以绿视率也相对的低,与植物生长状况无太大关系。

表4 新港西路不同的树木生长状况的绿视率的对比

3.6 道路周围环境与绿视率的关系

3.6.1 滨江景观路建设与绿视率的关系

根据广州市海珠区地方志信息网的2012年海珠年鉴中,海珠区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报道,2011年,结合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都市绿道建设。滨江路集休闲绿道和滨江景观带于一身,并附带休闲娱乐场所,应该将其作为特殊的道路来研究。由于道路两侧不完全是建筑,江面和朦胧的对岸景观都给行人带来美好的景观体验,道路景观感受甚至比在三板四带式道路绿地更好。作为城市示范街道,其绿化树种选择了大冠幅,高大粗壮的细叶榕,道路绿视率高达31.99%。

3.6.2 旧街道拓宽与绿视率的关系

由于海珠区属于广州的老城区,在2010年的亚运期间,为完善城市道路规划系统,有些原本为二板三带的道路拓宽为三板四带的道路,例如江南大道南路。但是新的“三板四带”改造之后挤占人行道,甚至在某些路段出现公交车站占用人行道,行人无法通行的情况。由于老城区道路改造后涉及绿地率达标等相关问题,常常采用“见缝插绿”的形式处理,这使得原本不宽的人行道变得更加狭窄[[7] 。李青,沈红.绿色亚运花城广州迎亚运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J].风景园林,2011(3):21-24.][7]。虽然这样仍保持了较高的绿视率,但访谈调查中显示行人感受不佳。

4 结论

广州市海珠区近几年道路绿化颇有成效,新建绿道54km,海珠区获市绿道网建设工作金奖;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d,优良率99.1%[8]。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海珠区的平均道路绿地绿视率为27.07%,比理论数15%要高,侧面反映广州市海珠区的主要道路绿化给人们的视觉感受较好。其中,道路绿地形式、绿化树种、绿化模式、植物生长情况是影响海珠区道路绿地绿视率的主要因素。根据比较分析,绿化带数量多的街道比绿化带数量少的街道绿视率要高;复层道路绿化模式的绿视率明显高于模式单一的绿化道路;绿化树种生长旺盛且树冠宽大的路段绿视率比枝叶稀疏,生长状况不佳的路段要高。同时,城市道路周边环境对于绿视率影响很大,其中滨江景观和立体交叉的影响最大,应出台相应措施加以控制与引导。

5 建议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分析,从绿视率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选择道路绿化树种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本土树种。在开阔的街道可选择树冠茂密的树种,但是要定时养护管理,修建行道树,以免遮挡司机视线。在街道宽度较窄的道路选择小乔木或灌木。使道路绿化环境更趋于合理、舒适。

在道路绿化配置上,要考虑复式的绿化模式,根据路况运用科学的理论合理搭配树种,形成乔木+灌木+草的复式空间绿化模式,是景色丰富而且增加绿视率。

由于老城区道路绿化的管理养护后期不够重视,不能保证四季绿化树木都能较好生长,影响道路的绿视率,在今后应养护管理工作,保持道路的绿化一年四季常绿。同时,要定期检查并更换道路绿化带里的有病植株、严重枯死的乔灌木,适当地选用耐高温耐干旱的树种,并注意及时更换或补充绿化植物。

加强城市街道的立体绿化是能提高城市街道绿视率有力措施。在立交桥边缘种植耐高温耐旱的攀援植物,达到软化硬质铺装的效果;在街道中多设置花坛,利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灯柱、桥段与花坛相结合,让垂直绿化更深入街道。

在旧街道改造中,应多考虑行人的便捷、安全以及舒适性,应该摈弃平面的“见缝插绿”的绿化方法,寻找立体化的绿色空间全面提升公众体验。

参考文献

[1] 邓小军.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J].广角镜,2002(6):75-78.

[2] 徐英.城市CBD道路绿化景观规划实践与探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3):199-203.

[3] 吴庆书,符斌.海口市主要街道绿视率的调查研究[J].贵州科学,2005(23):96-99.

[4] 赵生华,梁曲扬,周晓丹.城市道路设计中绿视率的应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73-76.

[5] 方咸孚,李海涛.居民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6] 林鸿辉,刘湘源.广州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J].广东园林,2006,28(3):36-39.

[7] 李青,沈红.绿色亚运花城广州迎亚运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J].风景园林,2011(3):21-24.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道路绿化;城市环境;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绿色空间延续,还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将道路绿地使用功能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为市民服务,是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的。我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了解道路绿化项目的相关背景。项目背景一般包含城市概况、自然环境、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一般是指城市建设建设的基本情况、独特的历史文化、水文地理状况,特别是与城市绿化相关的绿化景观构成,比如说:城市主要绿地分布、绿地网络、公园状况、寺庙景点等所形成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一个城市对绿化重视程度、绿化理念、绿化生态建设的举措,城市建设定位。

2)自然环境。一般是城市建设建设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毗邻地区的交接状况,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如是否平原地带或高山丘陵地带,常年气温,四季气候情况,雨水、风向等等这对我们方案设计会有较大的影响。

3)项目概况,道路项目概况是指某项目景观绿化在城市绿地中所处具置,方向,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作用,道路的长度、宽度,路形结构、断面形式以及周边环境等等。并进行现状分析,如:道路沿线两侧用地性质分布,道路两侧是农田还是自然景观,是繁华的城市商业区还是集中聚居的小区,道路两侧地势状况,沿线是否有涵管与桥梁,道路的平交道口分布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必须理清。

二、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在充分了解项目的相关背景后我们应该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如何把握设计思路可从以下着手:

(一)找准设计依据设计依据一般包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公路绿化建设标准》,《交通部关于公路绿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以及某道路景观带绿地业主对方案设计的要求,道路用地红线,道路总体设计,城市的总体规划,现场考察情况等等,这些是决定我们设计方案最基本必不可少的依据。

(二)深思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根据掌握的道路基本情况认真思考其景观设计掌握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有章可循。

1)整体和谐统一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要融入周围环境,要与周围建筑、道路、桥梁、水体相互衬托,并便于城市其他景观(如亮化工程、广告灯箱等)的实施,达到统一和谐。

2)因地制宜原则道路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在满足景观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环境形成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

3)“以人为本”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该景观绿地的美化、绿化功能,合理考虑提供娱乐活动、生态休闲的功能。

4)突出重点原则在靠近道路节点、桥等人流活动量较大以及绿地地块宽度较大处应形成绿化景观的亮点、重点。

5)节约型原则注重“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体现节约型园林的研究、技术措施,绿化符合节地、节土、节水、节材等几个方面。

6)协调性原则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得以良性的整体发展。

(三)理清植物配置原则

1)植物配置结合现状,适地适树。力求树种的多样性,多采用乡土树种,体现城市文化的特色。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

2)植物造景要合理搭配,疏密相间,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

3)植物搭配多样化。乔木、灌木、花灌木有机结合配置,并注重各种形式的搭配以突出层次感。采用各种乔木、灌木及花色,叶色不同的地被植物组景,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配合植物季相、色相的变化,提高植物的观赏性。

4)道路绿化与环境融为一体,以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为主,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形成多层结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屏障功能。融绿化、美化、香化、防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5)充分考虑植物长势因素,合理选择苗木规格,控制景观造价,既能满足前期景观效果,又能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6)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坚持生物多样性,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坚持以树为主,乔灌花草结合,实现优化配置。

7)分车带的绿化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低矮灌木或地被。

(四)确定设计目标及风格

1)主题定位。突出“人、自然、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通过对道路的交通及景观环境分析,运用生态的观念,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构成自然与人文相交流的城市生态型景观风光带。

2)设计指导思想

a.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尊重道路绿化的功能性要求,满足安全、通行等最基本的功能。

b.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c.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d.追求清新、自然、简洁的景观效果。

e.以生态、自然、人文为主,串起道路全线,针对绿化现状,克服植物品种单一的状况,增加常绿树种,多运用乡土树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f.人性化设计,从车行与人行感受出发,注重景观尺度感与空间感。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在充分满通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以体现景观的和谐性。

3)设计目标。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特色,结合城市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巧妙的将自然景观、绿化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达到构思精妙,强化了城市道路的景观形象,体现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效果,并体现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景观;通过景观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组合,塑造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生态道路景观带。

三、巧妙地进行方案设计。巧妙的进行方案设计,应合理划分景观段落布局。根据道路形式,长度可将整条道路的绿化分为若干个道路绿化标准段,比如:可以根据公交站台节点、道路平交口绿化节点,道路绿化隔离带,道路块状绿地等等进行景观段落分割,在各个主要节点运用小品,植物造景,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道路标准段绿化常采用乔灌木合理搭配,展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特色。

(一)中分带一般形式。中分带一般形式为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结合规则统一的乔木树阵。两端以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主要设计一些开花的灌木如垂丝海棠、樱花等,同时搭配色叶树种紫叶李、红枫以及常绿金桂,做到四季有景,下层搭配色彩模纹以及宿根花卉与中间乔木阵列的下层模纹相呼应,且景观更为精致细腻;中间以乔木树阵形式规则排列,常绿和落叶树种相替换,赋予季相和色相的变化。下层配植色彩模纹,如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海桐等,呈现一条美丽的色带。乔木树阵,突出中分带的气势,同时体现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岛头处常考虑到不影响行车视线,主要以低矮宿根草花为主,点以景石配以红枫和五针松,以保证美观而又通透的效果。中分带植物选择,落叶乔木如银杏、榆树、枫香、乌桕、无患子等;常绿乔木如香樟、女贞等;中层花灌常用樱花、紫薇、海棠、红叶桃、金桂、独杆红叶石楠、花石榴等;下层地被如红叶石楠、龙柏、海桐、金森女贞、宿根花卉、草坪等。

(二)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沿路一侧以自由曲线方式种植地被、花灌木,间隔建造微地形,点缀大乔木,更好的烘托出自然种植方式,运用丰富的植物造景手法,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等各项特性,结合植物生长变化创造出线性四维空间,运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搭配的种植方式,以一定距离(一般150~300米)为一个单位形成线性景观序列;着重体现物种多样性及植物的层次变化,体现景观多样性,运用各具特色的花灌木与地被组合成为一条绚丽斑斓的花带,其上方栽植行道树,营造出人行树荫下、花草随行间的城市新景观。

(三)公交停靠处绿化处理形式。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绿化带宽度往往比较狭小,宜采用低矮模纹组合的种植方式,点缀花灌木,简单质朴,与周边景观风格迥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适当消除候车时的焦急心情。采用自然式种植的方式打造精致细腻的景观,给乘客候车带来舒适美观的空间。主要常绿树种为金桂,配植红枫、垂丝海棠以及大叶黄杨球、海桐球和一些草花。植物栽植自然生态。

(四)与其他道路相交节点的处理形式

1)中分带节点:景观节点处于不同走向道路的交接处,运用造型树与景石搭配,颇具城市个性,可点缀大树,配以自然地被组合,使道路起点景观具有冲击力。充分展现城市韵律之美,历史底蕴的积淀,延续历史文化的风采,体现一定的城市主题。

2)两侧绿化块状节点:宜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体现开阔,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通过营造微地形,可以金桂作为背景,运用曲线形灌木色块的组合,形成视觉上的冲击感,点植高大乔木,形成一种瞩目的自然景观,点缀球类,保证视线畅通。最终达到植物的季相变化组合,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景观空间开闭有度形成因地制宜开辟形式多样的开放空间,做到“点、线、面”结合,体现适宜的道路绿化带空间,拉近人们与绿地的距离,达到生态道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坤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设计分析[J]人舞台,2010.(04)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街坊;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combined with the case of representative, from its reasonable traffic organization, landscapelayout, study func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 and cell physic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using theplanning method of city residents mode analyze it, and try to to find out the appropriate strategytransformation.

Keywords: City neighborhood; residential area; liv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城市住房建设的发展。而如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宽敞、方便的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追求这舒适的建筑外部环境,最居住的需求也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外部环境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分析城市街坊式住区建设模式来对居住小区的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1 住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研地块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经济开发区内,东临“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西临明光路,南北介于凤城九路和十路之间,项目面积2公顷,现状主要为农田,距市中心约2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是该区开发的重要地块之一。小区规划设计采用“一中心,三组团”的空间结构,整个小区布局层次分明,肌理清晰。现就该小区的规划系统组织来分析。

绿化景观

小区中部为一块硬质广场,广场周边串联有幼儿园、商业、会所等多个功能。广场内部设有儿童游乐、喷泉、雕塑等景观小品,为居民提供了日常休息活动的场所。小区内部绿地以中心块状绿地为主,还有宅前零散的绿地构成。小区整个绿化不成系统。

道路系统

整个小区实行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内部道路组织层次不明晰。区内建筑前后都是硬化道路路面,机动车辆停放无序。区内人行没有整体独立的步行道路,与机动车混为一体。小区内部道路由于没有指示牌或者限速标识,人车混行导致行人与机动车辆之间没有很好的共存。静态交通层面,小区内全部为路面停车,且绝大部分车辆都是靠近建筑前后停放,给小区内部居住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物理环境

小区规划中涉及小区内物理环境的是小区的声,光、热等特征。本居住小区临城市道路,区内临街面居住建筑存在外部城市道路车辆的噪声影响。由于小区建筑构成多为多层和小高层,且局部建筑之间存在间距不足的问题,整个小区呈现一派压抑,混乱的感觉。由于该居住小区整体建筑空间布局组织混乱,道路等级层次划分不明朗,且区内开敞空间不成体系。以上共同导致小区内部通风导热能力严重缺失,降低了小区的宜居性。

用地布局

通过调查研究,该小区内部用地功能主要由住宅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服务设施主要是小区内部中心广场延边布置的小商铺,经营类型多样。小区是封闭的居住建筑围合形成传统的“内聚”小区空间形态。

2 相关规划理论研究

街坊,又称为街区,它可以理解为“街”和“坊”,街是线性元素,担负着城市的供给与交流;坊则是面状元素,承载着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当前我们对街坊的定义还主要是将其最为小区规划模式结构的一种。可以将它定义为城市中由街道所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面状生活空间单元。

经过综合相关理论研究,认为街坊划分的面积不宜太大,应当从人的步行接受范围来界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日益复杂,街区尺度将逐步扩大并集中于30~50公顷左右的区间内。从此可以考虑,基本街区的形态与尺度作为人的领域而得体的规模可考虑500m见方。它应当具备某些特点:①应当被城市道路纵横分割,整个住区呈现一种外向型,与城市生活融合。各种服务设施位于各地块实现资源共享。②良好的街坊社区应当具有适宜的空间尺度、居民的空间认知以及邻里关系的互动。③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共享,分布于小区,服务城市。④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保证居民生活质量。⑤能体现自身特色,具有良好的识别性。

国内目前成功应用城市社区理念建设居住区的实例很多,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但通过分析研究,它们都能体现共同的设计特点。往往表现为自由而向城市开放的住区内部道路系统,“开放社区+封闭单元”的布局形式,人车都可以自由进入的开放管理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街坊的开放性规划思路。区域之间服务设施的共享,不仅为居民提供了选择性和便利性,同时也为住区的逐步生长与发展带来了契机,还能呈现出丰富的城市生活形态。

3 运用理论对案例提出意见及改造措施

3.1系统化小区绿地

在现代住区规划理论中,十分重视区内绿地景观系统的均质性和系统性。本案例小区内部绿地和开敞空间零散不成系统,在规划改造中应当充分分析小区内部的生态景观资源,从区域景观条件的整合来考虑,实现小区与外部城市景观系统的连通。

在具体实践中,规划可以将小区中心大块绿化从形态是进行精细化,使中心绿地呈现出趣味性和观赏性。并通过改造使在具备“斑块”状绿化的同时还应实现“廊道”的联系形成绿化系统。

3.2共存的交通系统

通过对小区交通现状的分析,认为小区内部交通存在组织的无序和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矛盾突出。通过开放式社区模式的建设理念,在小区改造建设中应该实现小区的自我“打开”,从传统封闭型住宅大院向现代开放社区街坊转换。将社区生活与城市融合,使小区在对外交通上与城市道路连通,实现小区活力提升。可以将小区的围墙打开,增加小区内外的交通便捷性,将外面人行和动线引入小区内部。小区内部交通组织中,施行除小区主路以外的次级路严格限速,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行驶安全,使各种交通形式和谐共存。静态交通改造中,充分挖掘小区地下空间,让机动车停到地下车库,避免地面停放的无序。

3.3共享型服务设施

居住区由封闭单元变为城市街坊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小区和街坊之间进行交流,实现设施的共享。这表现为小区的服务设施不仅要满足本小区内部居民的使用要求,还应从城市资源角度考虑,实现区域性共享。具体在规划设计中,应当立足于一定合理的区域内考虑小区服务设施的选择与布置,实现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和经济性。通过研究发现,现代居住街坊中公共服务设施沿城市街道和小区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是理想的方式。

4 结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人人都会有追求良好居住环境的愿望,这一直是规划师们致力于居住环境规划建设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经济的提高,住区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也日趋成熟。本文首先分析了现在居住区建设的先进理念,并结合典型住区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系列规划改造策略,以期对相关住区的规划改造提供可实施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道;城市绿道;休宁;线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绿道”,英译“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放空间[1]。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公共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近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各类公园、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2]。

城市绿道包括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等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人工系统包括慢行道系统、节点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1]。

在机动车交通分割城市用地、占据道路空间的今天,绿道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生态本底、构建生态廊道、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可以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慢行空间,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起到节能和环保的作用,对保障城市健康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5]。

《安徽省绿道规划总体纲要》要求全省从2012年起,用3-5年时间建成城市绿道3000km以上,重点在城市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优美、低碳节能的城市绿道,形成以绿化为特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底,串联成网的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统[3]。

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和公用设施,建设具有绿色出行、休闲健身、人文景观功能的地域文化绿道。在城市建成区,主要通过道路两侧绿地、滨水绿地、各类防护林带等连接公园、广场,形成绿道系统,方便市民活动;在近郊区,利用绿道串接风景林地、休闲旅游点、农业生态绿地、水源保护地、公共交通枢纽等,形成特色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 现状资源环境分析

1.1城市概况

休宁,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区位优势突出,三省通衢,是交通枢纽重地;历史文化厚重,名人辈出,是徽州文化宝地,孕育了19位文武状元,号称中国第一状元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是休闲养生胜地;生态环境绝佳,物产丰富,是特色农业基地。休宁县北以黄山山脉,西邻五龙山脉,南接怀玉大鄣,东有白际天目之险,是一个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山水格局,是绿道规划的重要依托资源。

1.2 自然人文景观兴趣点分析

休宁县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承载着休宁县状元文化的状元公园、状元博物馆,也有古城岩遗址,除了历史人文兴趣点点,还有大型生态绿地、滨水公园等自然景观点,横江和夹溪河是贯穿城区的主要水系,沿水系有大量的生态绿地,是城区的自然屏障。

1.3 现状交通分析

齐云大道与黄山路一横一纵贯穿全城,支撑整个交通网络。部分道路条件较好,但大部分道路特别是老城区道路绿化空间小,树种单一,种植形式缺少层次,识别性低,没有形成“一路一景”的绿化效果,道路绿化未成体系,各主要道路之间缺乏联系。道路大多通过隔离护栏或绿化带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的分流。交通现状资源是绿道建设的重要依据。

2 规划范围、期限与目标

休宁县绿道系统规划范围与休宁县县城总体规划相一致,面积约56km2。依据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要求,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的期限为2013年-2020年。

通过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建设,将各公园绿地及水系等自然资源有机串联,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为居民提供绿色健康的出行空间,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3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绿道规划遵循生态性、特色化、人性化、共享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8大原则[2]。

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以“绿带环休城,状元故里行”为主题,在充分调研和对上位规划解读的基础上,绿道规划应做到以下几点:(1) 应尊重休宁县自然本底,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使分散的生态斑块得以有机连接,改善生态环境;(2)城市绿道系统不能游离于城市结构之外,应该与县城绿地系统、滨水空间、城市结构性景观廊道相结合,连接各个组团重要节点;(3)绿道系统应与综合交通体系密切衔接,作为县城慢行系统的载体,辅助交通;(4)城区绿道应与区域绿道规划相结合,形成无缝对接、体系完整的绿道网络;(5)应因地制宜、立足城市现状特性,根据用地情况合理把握,充分利用公共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配合绿道建设;(6)依托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发挥绿道对各类节点的组织串联作用,打造特色游线,彰显地域文化。

4绿道规划空间结构

以休宁县的地理特征为根本,结合县城的空间格局与综合交通规划,采用“环山依水,通廊串联”的手法,将重要的自然历史人文兴趣点串联成网,形成“纵横交汇、双环绕城、十景生辉”的空间格局。

横轴:沿齐云山大道贯穿中心城区,沿线串联了万安老街、状元公园、野生动物救生中心等节点,是展现县城主要景观风貌的路径。

纵轴:主要沿黄山南路,与城市发展轴相契合,沿线分布着检察院、国税局、县政务新区等,已开发路段现状较好,基本符合绿道建设要求,是展现休宁县城精神面貌的重要路径。

外环:结合北三路、横江滨水段形成的城郊结合部的绿道大环线,并与皖南片区绿道相衔接,串联特色的盐铺基地、名人岛旅游区、古城岩遗址,是体验近郊自然环境的休闲绿道。

内环:利用县城北部现状条件较好的路段并延伸,串联城区重要组团,也是纵横轴间重要连接线,构建绿道网,主要连接县城的公用空间和生活区。

5 绿道分类设计

依据绿道沿线界面的自然和人工景观资源特征,休宁县城区绿道主要分为4类,各类的绿廊配置也各不相同,人们在不同类型的绿道中活动体验到不同的景观氛围。

道路型绿道:占规划绿道的大部分,县城内地势较为平坦,绿道多沿道路布置,新建或借道部分道路,以通勤为主导兼具休闲功能。绿廊配置以榉树、黄山栾树、重阳木、香樟等高大乔木形成背景,以乐昌含笑、白玉兰、樱花等中小乔木形成中景,以观花观叶灌木构成前景,并根据道路特性,选择具有代表性主打树种,形成一路一特色。

公园型绿道:系夹溪河至文昌桥之间的绿道,此段为现状较好的滨江公园,故此段绿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园路,改造或局部新建,并在尊重现状植物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园路走向,注重转角等节点处精致绿化组团的营造,提升绿化品质,打造以公园景观为主的慢行休闲的绿道。

滨水型绿道:主要分为沿夹溪河(夹溪河至北三路)、沿横江两段。此类绿道结合滨水景观优势,主要慢行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水系的机会。绿廊配置应彰显滨水景观特性,临水栽植固坡涵养能力强的灌木如云南黄馨、金钟花以及具有净化美化水体功能的湿地植物如鸢尾、菖蒲、花叶芦荻等,驳岸以上配置垂柳、落羽杉、女贞、碧桃、紫荆等,形成复层多种植物混交林带结构,充分发挥滨水绿道的生态功能。

防护型绿道:沿齐云大道与滨江东路、兰田北路交接的中间段,此段利用过境的皖赣铁路的防护绿地进行绿道建设,此段不能进行服务节点建筑等构筑物建设。绿廊配置以常绿具有隔离防护功能植物为主如柳杉、水杉、女贞、广玉兰、石楠等,形成复层混交群落,在乔木林缘处点缀具有观赏功能的乔灌木,形成大小不一的组团景观,丰富视觉效果。

6 城市绿道建设形式及宽度控制

绿道是通过城区内部的线性空间(道路两侧绿地、滨河绿地、防护林带等)将现有的城市开放空间(公园、广场等)进行有机的连接,按照通行方式不同,绿道建设形式可分为非借道和借道两类。

(1)非借道建设(独立型绿道):公园内、滨水地带或道路两侧有足够绿化空间等地段进行绿道建设,参照《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绿道宽度一般不小于7.5m,其中慢行道宽度不少于2.5m,单侧绿廊宽度不少于5m[2]。

(2)借道建设(结合型绿道):多出现在老城区中,路段两侧多为建筑,拆迁改造可能性不大,但道路两侧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绿道建设,因此要借助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慢行道宽度不少于1.2m,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少于1m。

由于借道路段绿化空间不足,环境质量差,且安全性不高,为了保证绿道建设水平,《导则》中规定借道建设总长度不能超过绿道总长度的10%,为确保连通而必须借道时,连续借道长度不宜超过3km,同时应与机动车道间有安全隔离设施,且机动车道应结合实际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2]。

7 服务节点规划

休宁绿道服务节点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立足现状、距离适宜、集约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形式多样、景观协调等原则,对绿道沿线,特别是沿线的重要节点进行梳理,结合周边土地利用情况,设置了一级服务节点1处,二级服务节点14处。(1)一级服务节点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功能,间距10-15km,建筑面积宜200-300平方米。(2)二级服务节点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间距3-5km,建筑面积可根据功能要求和用地条件灵活设置。

8 结语

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从浓郁的地域文化出发,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类绿地,实现了生态防护、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和通勤等多功能的有机融合,将成为休宁县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在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对生态、经济、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长远价值,为同类县城绿道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庄荣,高扬,陈东娜. 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08:81-85.

[2]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Z].

[3]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Z].